04-3主耶稣与他的朋友

二、耶稣安慰祂的门徒,但责备他们自私肤浅

「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了:『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约十四28-29)。

耶稣又回到会触痛祂门徒忧伤的话题,就是祂要离去的事。祂提醒他们说:他们曾听见祂说:「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约十四28;参:约十四3)。但祂现在是以新的方式来处理这话题:祂转移方向,告诉祂门徒说:他们为了祂迫在眉睫的离去忧伤,实在表明他们爱祂不足。祂说:「你们若爱我」(约十四28)——意味着他们并不爱——「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

除非我们领会到最后一句「父是比我大的」,否则我们很难了解耶稣的话。耶和华见证人会以及那些保存古代亚流(Arian)异端(这个异端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的,就引这节经文来证明他们的立场是正确的。这里的用语本身模糊不清,所以必须谨慎处理。比如,我可以老实地说:「美国总统比我大」。但任何人都不会把这话误解为总统是位超乎于我的人类,以为他在本体方面是属于另一个水平的。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他有较大的权柄、地位、阶级、名望和声誉。同样的,耶稣说父是比祂大的,这不表示父在本体上享有更高的地位,也不表示耶稣是次等的神。

有人甚至可能要争辩说:既然耶稣说了这样的话,就要认真地面对其前提,即耶稣与父本为一的问题。认真地说,假如我说神是比我大的,那么我这话的真实性就更荒谬可笑了;尽管这话是没错,但这种相比实在荒唐,因为神与我之间的距离实在太大。这甚至比园中的一条小虫说:「这园子的主人是比我大的」还要来得滑稽可笑。

第四福音书其他一些经文清清楚楚地肯定耶稣基督的神性;如果这处经文是与它们相冲突的,那么这节经文就根本不可能解释了。正确的研讨方式,是回想约翰福音对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所作的强调(第二章讨论过)。我们知道永生神的儿子倒空祂自己的荣耀,道成肉身——成为一个倚靠顺服的人。子照父所吩咐的去作,而不是父依子而行。换句话说,父是更大的,意思不只是拥有较大权柄的那位比权柄小的这位更大,也是表示:子在事奉期间甘愿把祂自己的荣耀抛开一边,这时候父还保有祂的荣耀(参:约十七5:「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巴列特(C.K.Barrett)说得好极了:「父是差遣并命令的神,子是被遣且顺服的神。在此约翰的思想焦点,是在于子在世上生活时的降卑,这降卑在祂死时达到它的极点和终点。」

父是比子大的,这话在其文理脉络中是用作一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门徒真爱耶稣就应该为祂的离去而欢喜快乐。这论点是这样的:如果他们爱耶稣,那么他们就会求祂的益处。回到父家,意味着重回道成肉身前与父同享的荣耀中。祂的降卑马上要结束,祂就可获得胜利,开始以神和人之间的中保这个身分作王掌权。那些宣称爱祂的人,难道不能因为这个前景而与祂一同快乐吗?他们的忧伤就证明了他们是自私的:他们想到要失去祂而悲哀;他们显然没有喜乐——如果喜乐,就证明他们为祂的益处而欢喜快乐。

耶稣所盼望见到的反应,有时可以在真基督徒的丧礼中看见。失去主内所爱的弟兄或姊妹,钟爱的妻子或丈夫,一定会带来眼泪和痛苦;但是,与此同时,一想到离世的信徒已在美丽的新天地里,即使是丧家也会欢喜快乐。神圣的笑脸上挂着泪水:我们不要「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前四13)。然而,耶稣的门徒并非这样的忧喜参半,他们表现出来的只是自私自利。

但即使是在责备他们,耶稣仍然安慰他们:「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约十四29;参:约十三19)。祂还没有告诉他们祂要藉十字架离去已迫在眉睫,为的是要尽量延缓他们的苦楚;祂已事先讲起,当这些重大事件临到时,他们就能了解祂的苦心而信心稳固。他们不会以为逭些事的发生是因为耶稣的敌人太强悍,或因为祂失势或挫败了(纵使只是暂时性的)。就像祂在另一个场合所坚称的:「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父所受的命令」(约十17-18)。根据马太福音,在祂被捉的那一幕里,耶稣还说着类似的话:「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太二十六53-54)。门徒一定要明白:祂对他们说到自己即将离去,这么说乃是为了他们的益处:祂正为他们预备一条道路,使他们的信心永不动摇。

简单来说,在这两节经文里(约十四28-29),耶稣安慰祂的门徒,但责备他们自私自利。祂还作了别的:祂责备他们肤浅短视。读约翰福音的人都知道:门徒的自私,其实就在于他们衷心地想避免一件事,就是耶稣的离去。藉着离去,耶稣完成了救赎他们的工作,成为他们到父神面前的道路,并且赐下圣灵。如果他们只注意到自己直接和肤浅的利益,就将错过这些。

这两节经文充满了讽刺的口吻。门徒哀叹耶稣的离去,因而显露出他们爱自己比爱祂还多;但是如果自爱获得姑息的话,门徒就不能得着真正的益处。相反的,如果门徒稍微留意耶稣所要的,留意祂的益处,而不再看自己的忧伤,他们自然而然就全神贯注在真正与他们有益的事上了。

我们也不该太苛责门徒;因为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掉进同样的陷阱里。如果我们只爱自己,就错过对自己最有益处的事。如果我们向己死,且真诚地寻求耶稣基督的旨意,最后就会发现祂的旨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益处。相信这一点——真正相信它——会削减许多不成熟的挣扎,就是老旧天性在垂死前仍哀号着要坚持自己的权利。这哀号是虚谎的:它是诉诸于自己的好处,但它绝不可能与己有益,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能得到的福分。有罪的爱自己,其悲哀与讽刺是:失去一切,又得不到真正与己有利的事。正因为这样,耶稣才会在安慰祂门徒的时候,也责备他们自私自利、肤浅。

三、耶稣死了,是一个顺服的爱子将自己献上为祭,而不是一个该死的罪犯或可怜虫,死在命运的网罗或罪恶的圈套里

耶稣提醒他们,祂所说的那个时候就要到了:「以后我不再和你们多说话,因为这世界的王将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约十四30-31)。

「这世界的王」就是魔鬼。他的「来到」就等于是「时候」的来到(约十二27),就是耶稣受难的时候到了。魔鬼来是要与耶稣敌对,使祂受苦而死。他已经引诱犹大作了最可憎的背叛(约六70,十三2、27),现在他来就是要夺取他的奖赏。但是,耶稣受难尽管是耶稣与撒旦之间的冲突,但结果却是毫无疑问的。耶稣受难就说明了撒旦的失败;因为耶稣早就说过:「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约十二31)。

同样的脉络下,耶稣现在说到撒旦:「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约十四30)。这个翻译非常符合原文的意思;这句话虽然是用希腊文写的,却回响着希伯来文的一个习用语:「他在我身上并无所有权」。这世界的王不可能在耶稣身上得任何东西,因为耶稣不属于这世界。耶稣是站在魔鬼掌管的领域之外的。在约翰福音另一处,耶稣显示出祂不觉得有罪(约八46);在这里祂坚称魔鬼在祂身上毫无所有权,也表明了同样的事实。魔鬼在所有其他人身上所能得的,就是他们的罪和内疚;然而耶稣却是无罪的。

因为祂是无罪的,因为世界的王在祂身上毫无所有权,因此耶稣知道迫在眉睫的苦难并非祂本来当受的。祂被钉十字架,并非因为祂是该死的,也不是因为撒旦的权势,而是因为父已吩咐祂去,并且耶稣如此深爱父神,愿意履行父的命令。

耶稣说:「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约十四31)。祂父的命令是要祂舍命,也要取回来(约十18)。苦难来临了,耶稣必须死;但祂是以一个顺服的爱子,甘愿将自己献上为祭,而不是一个可怜该死的罪犯,被缠在命运或罪恶的网罗里。

今天的基督徒认为耶稣的死是与他们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承认祂的死证明祂极其爱我们。我们唱以撒·华兹(Isaac Watts,1674-1748)这首诗歌的时候深受感动:

哎呀!救主真曾流血?

我主真曾舍命?

祂肯献上神圣生命

为我这样小虫?

祂在架上悲叹受苦

可是为我罪愆?

怜悯何满!慈爱何广!

恩典何其无边!

真的,这些全都是真的;但这只是其中一面而已。当我们想到耶稣为什么被钉十字架的时候,我们不敢忽略另一个要素。耶稣选择死,不仅是因为祂爱我们(虽然这思想是何等奇妙),也是因为祂爱父,并且不计一切代价要遵行祂的旨意。

当我们忽视了这属天要素的时候,我们便藐视了救赎计划的宏伟壮观。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就是我们以为基督的爱唯一的或主要的对象就是像我们自己这样的人。这么说并不是要贬低基督对我们的爱,而是要知道祂的爱第一是要给祂的父。十字架显示出永生神的儿子爱祂的父何等深,顺服祂、讨祂的喜悦又是何等完全。甚至连在客西马尼园里(马可福音十四章),耶稣的极度痛苦,都是为了要持定父的旨意,而不是在于为别人牺牲祂自己。

同样的,虽然说神确实是如此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下(约三16),其前提也是祂对子的爱。令人讶异的是,神子的事工、受难和得胜不仅证明了父对我们的爱,更证明了父对子的爱;因为父就是藉着这方法把一切都交在祂儿子的手中。就是因为这样,第四卷福音书才说:「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约三35)。

子的旨意不只是要拯救我们,也要讨父的喜悦;而父的旨意不只是要赦免我们,也要所有的人都尊敬子。要在这救赎的剧幕里领略这些属天的关系,就要闭口,静默无言地谦卑下来。我们要被拯救、被更新、被赦免、得一个新的生命,都是因为被神性的两个位格之间完全的爱火点燃,那是难以用言语形容、是神圣的、令人心醉神迷的奇妙大爱。

我们学习这些真理不只激起爱慕的心,也唤起我们效法的心。我们对耶稣的爱和顺服,一定要与耶稣对祂父的爱和顺服的标准相称。就是因为这样,耶稣才在下一段里面清楚地断言:「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约十五10)。

耶稣离去了,但祂留下大笔的遗产给跟随祂的人:圣灵以及耶稣自己的平安。

耶稣安慰祂的门徒,却责备他们虏浅、自私自利。

耶稣死;但祂是以一个顺服之爱子甘愿将自己献上为祭,而不是一个可怜该死的罪犯被纒在命运或罪恶的网罗里。

根据《和合本》,约翰福音十四章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起来,我们走吧!」如此戏剧化地打断了临别叮咛的文脉,产生了许多的解释。许多学者辩称这话表示一段谈话的结束,所以接下来的两章就因此而不得其所。他们推论说约翰福音第十五与十六章本来应该在第十四章的前面,或者约翰福音第十四章跟约翰福音第十五至十六章是同一段谈话的两份记载,但某个糊涂的编辑随便把它们连在一起了。这两个理论都不值得推荐。因为它们都没有文本上的证明,而且有一个事实是与它们相违的:从第十四章开始一直到第十六章的末了,整个思路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像这本书尝试要表明的)。

就算我们不采用这些移位的理论,我们也得承认约翰福音十四章结尾的希腊文文法太难解释。我是随着《新国际版》(《和合本》亦然)的解释,照我看来这可能是最正确合理的;但它也可用不同的断句法,如下:「〔撒旦〕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起来,我们走吧!」我没有办法排除这样处理第十四章三十至三十一节的方法,但是其可能性或许不如《新国际版》的断句法。

有一位英国学者陶德(C.H.Dodd)把十四章三十一节最后一句话当作隐喻用法,是要振作门徒的精神而劝告说:「掌管这世界的要来了,他在我身上毫无所有权,但要让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起来,让我们迎向他去吧!」这样的翻译也不是没有吸引力的,但是它也面对严重的问题。第一,我们看不出第十五和十六章可以毫无困难地跟得上这样振作精神的一呼。第二,在整个的临别叮咛中,耶稣都认为苦难在即的时刻是祂自己必须要走的道路。那是祂的争战,而且是祂自己一个人的,直到门徒为此忧伤苦恼,这才成为他们的。第三,文句中并没有说「让我们迎向他去吧!」而是说「让我们离开这里」,或者用《和合本》的翻译:「我们走吧!」

总而言之,最好把「起来,我们走吧」当作临别叮咛中的一个停顿;在叮咛中,耶稣和祂门徒离开楼上的那个房间,开始他们的行程,经过耶路撒冷蜿蜒的道路,通过城门,走下斜坡,渡过汲沦溪,爬上橄榄山。根据第十八章一节,等到耶稣献上约翰福音第十七章的祷告,@*他们才真正渡过汲沦溪。但是或许第十五至十七章是在他们离开楼上那个房间的时候讲的,是在他们离开城墙朝向谷底走去的时候讲的。约翰福音第十五章所用的葡萄树的意象,会不会就是当地的葡萄园,或是城门上雕刻的葡萄树所引出来的呢?约翰福音第十六章十七至十九节的对话,有没有可能是十二个人三三两两在窄路上彼此的耳语呢?「耶稣说了这话,就举目望天,说」(约十七1),这话是否意味着耶稣和祂门徒是在室外,所以才能举目望天而不是望天花板呢?这些都很难确定,而且没有一样证据具有决定性;但是比较起来,我还是倾向于这类的解说。

@【*因为第十八章1节说:「耶稣—–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许多人主张祂和祂的门徒直到这时候才离开楼上的那个房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几乎无法用我建议的方式来解释第十四章31节了。然而,这里所用的动词在希腊原文并不总是那么强烈。虽然一般的意思是「出去」或「离开」,但是有时候也含有「走」或者「向前走」这个较弱的意义。跳过几节,在第十八章4节,同样的动词以这较弱的意义出现了:「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在这个时刻耶稣显然是在外面,而那群接近的群众也在外面。耶稣并不是照字面讲的真正「走出去」;而是「向前走」。第十八章1节也可能是同样的用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