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主耶稣与他的朋友

第5章与耶稣基督亲密的属灵关系

——约翰福音十五1-16

1「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

2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结果子的,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

3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

4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5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

6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

7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

8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9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

10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

11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12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13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14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15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16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祂就赐给你们。」

表面上看来,没有比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的头几节经文更为人所熟悉的了。在这里耶稣声称自己是真葡萄树,祂的父是栽培的人,而祂的门徒则是枝子。结果子的枝子要被修剪,好使他们结更多的果子;不结果子的枝子要被砍下来烧掉。耶稣的门徒必须要知道唯有「常在」或「住在」基督的里面,像枝子在葡萄树上一样,他才能结果子。耶稣强调说:「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十五5)。这个有力的祷告应许就赐给那些常在真葡萄树上的信徒:「你们若常在我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十五7)。这是为着父的荣耀。这个想法也回应了耶稣早先在临别叮咛里的教导(参:约十四13-14)。

尽管这里又重新地提到先前的那段话,但是整体说来,约翰福音第十五章还是结结实实地向前迈了一步。耶稣现在把注意力放在祂离开的那段空档,提到门徒将会经历到的生活,像结果子、祷告、见证和敌挡;类似这样的话题,会一直持续发展到第十六章十五节。

第十五章头几节,并不是以比喻的方式出现的——至少跟记载在对观福音书里的比喻不一样。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在这里只有一个扩大的隐喻,却没有详加叙述——或者,就像巴列特说的:「是个关于葡萄栽培的一般性说明」。也可能因为这几节经文的深奥和复杂,长久以来基督徒反而深深地被这些经文所吸引。

这几节经文是深奥的,因为是针对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某些深奥的实际。耶稣就是信息的中心:祂自己是真葡萄树。「真」字让我们想到圣经里其他关于葡萄树的经文。尤其是在旧约圣经里,常常称以色列人为神的葡萄树(像诗八十8-16;赛五1-7,二十七2及以下;耶二21,十二10-13;结十五1-8,十九10-14)。这些经文大多数都强调这棵葡萄树是多么受宠爱得恩惠,但又多么败坏。神「指望结好葡萄,反倒结了野葡萄」(赛五2)。神说:「然而,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树,全是真种子,你怎么向我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呢?」(耶二21)。现在耶稣出现了,并且宣称祂自己是真葡萄树。

早在诗篇八十篇,诗人就把葡萄树与人子联想在一起了;或者约翰福音第十五章就是反映出那种的联想。第十五章告诉我们:神真正的子民,就是那些在真葡萄树上的枝子。耶稣的身体是真正的殿(约翰福音第二章),祂是从天上来的真粮(约翰福音第六章)、真正止渴的水(约翰福音第四章)、好牧人(约翰福音第十章),又是使死人复活的生命(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祂也照样是真葡萄树。所有旧约圣经的影儿就在祂实体的光中消逝了(比较西二17)。

约翰福音第十五章之所以深奥、引人入胜,还有其他的原因。它讲到基督与跟随祂的人之间的联合,如果没有这个联合,他们根本不能结果子(约十五4-5)。在基督与基督徒的亲密关系里不论涉及什么因素,都是属灵活力的核心。这样结果子是如此重要,每一根结果子的枝子都要被修剪,好结出更多果子来。这也是信徒经历的重心。在这条属灵的道路上还没有走多远,我们就开始经历这修剪,使我们在痛苦自怜中哭号;但是,假以时日,或许能帮助我们看见天上的园主所作的事,那时我们就带着感恩的心,明白我们生命中要结出更大的果子了。难怪经过了多少世纪,约翰福音十五章还是信徒们所喜爱的一段经文。

但是这段经文不但深奥,而且复杂。我们到底应该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呢?是否每个信徒都能享受第七及第八节所应许这么丰富的祷告呢?到底「住在基督里」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尤其是枝子在葡萄树上怎么还会不结果子呢?这些枝子又怎么会被砍下来烧掉呢?

我不准备直接回答这些问题。然而,在这章接下来的几节经文,第九至十六节,就在探讨所有这些问题背后的—个问题;如果我们领会到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约翰福音第十五章九至十六节讲到耶稣与信徒间、葡萄树与枝子间的密切关系的实质。我认为那就是耶稣自己对祂刚刚才用过的隐喻所作的解说。在约翰福音第十五章一至八节和九至十六节间有无数类似的话语,好像是在暗示这一点:继续地强调「住」,提及结果子,属于这葡萄树/耶稣的特权,这两段的高峰都是关于祷告的重要应许。这些只是我们要讨论的几个相似之处;至于说到要领会它们,我们就会发现第十五章九至十六节的解释同时也是第一至八节的主题的解释,并且是后者之复杂性的一个答案。

约翰福音第十五章九至十六节从五方面来强调耶稣与信徒间亲密的本质。

一、信徒与耶稣基督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某些方面正如耶稣与祂的父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十五9-11)。

这其中有三个共同的要素:

1.信徒是耶稣所爱的对象,正如耶稣是父所爱的对象

这是经文上明白写着的:「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约十五9上)。

尽管在这卷福音书的第一节写着:道就是神,在同一节经文里我们读到道与神同在;后者是个特殊的表达方式,指道是在神面前的意思。从亘古以来都是这样;而且父「一直」就爱子。当约翰告诉我们说神就是爱(约壹四8)的时候,就认定了这一点。一位总是孤独隐居的神不可能被描述成慈爱的神;然而「三」位「一」体的神确实能发挥完全的爱了。耶稣明白地说父在创世以前就已经爱祂了(约十七24)。父对子的爱再次成为下面这个对比的前提:「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约三16)。保罗也同样认定父对子永远的爱,他表示:「祂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八32)。神已经赐下祂最好的礼物,祂最珍爱的礼物;那礼物就是祂所爱的儿子。

父对子的爱并不局限于子道成肉身以前的状态。约翰福音两次说到父爱子(约三35,五20);而这两次的上文下理都显示出那是指道成肉身的人子耶稣基督。根据对观福音书,耶稣开始公开传道前,当祂在受施洗约翰的洗礼时,天裂开了,就在那时候听见父公开地宣告:「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可一11和其平行经文)。登山变像又是父另一次公开地见证祂的爱:「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可九7和其平行经文)。

现在,我们读到耶稣无比惊人的话说:「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约十五9上)。我们已经发现子爱父,而且我们的救恩是源自于耶稣渴望得着父的喜悦(约十四30-31,以及本书第四章);但听到耶稣告诉我们祂以父爱祂的爱来爱我们,真是惊人。

你的甘甜、奇妙的爱

测量我的一生年代;

你爱既然永不改变,

我的赞美还要加添。

——乔治·贺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2)

这样的爱里面含有永恒的风格。难怪耶稣在几节之后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约十五16)。

那么,从某个角度来说,子是父对我们爱的中保;但是我们却不能以为父自己不爱我们。恰恰相反:耶稣以大祭司的身分对祂的父祷告说:「你差了我来,—–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十七23)。然而,因耶稣说:「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约十五9上),这话使我们惊奇地想到,信徒可以享受跟耶稣亲密的关系,就像耶稣享受跟祂父亲的亲密关系一样。父是位栽培、顾惜葡萄树的人;葡萄树也顾惜枝子。这并不是说栽培的人光是看重葡萄树而不顾枝子;而是说:除非枝子在圜中有葡萄树滋养,不然它们就受不到栽培人的关爱。人子是父爱的中保,是指着这个意思说的。

2.信徒一定要藉着顺服住在耶稣的爱里,正如耶稣是藉着顺服住在祂父的爱里

耶稣强调:「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约十五9下-10)。

虽然耶稣是父爱的对象,祂并没有因此而沐浴爱河、安于所得,忘记享受这爱所带来的责任;相反的,耶稣藉着顺服祂父的命令,住在父的爱中。父并没有撇下耶稣独自在地上,因为耶稣常作父所喜悦的事(约八29)。我们已经仔细思量过,人子怎样在与人的关系上,拥有与父相同的启示和权柄;也思想过,祂在与父的关系上,与人一样地顺服、倚靠(见第49-50页);现在我们在这里又再次看见耶稣强调祂顺从祂父的旨意。

这是给信徒的一个顺从的榜样。圣经把何等的模范摆在我们面前:甚至连神的儿子也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我们在这里所见到的,不是一位远离人世、不能体恤我们所受的试探的神。耶稣知道怎样遵守命令;所以,祂的劝告不仅带着神的权柄,也带着亲身经历的权柄:「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约十五10)。

耶稣早先曾教导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十四15):门徒必须以顺服来证明他们完全的爱的真实性。但是,现在并不是拿门徒的顺服来证明他们的爱,而是作为使他们常在耶稣爱里的媒介。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经文所没有说的。耶稣没有暗示说我们的顺服可以赢得祂的爱,祂的爱也不是量少而小气吝啬,舍不得给出去,以致我们需要用一种高尚的美德去贿赂,才能从祂那里夺得爱来。要是这样,神的爱就无足轻重了;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它是最要紧的(约三16;参:约壹四10-11)。

或许我们再思想新约圣经的几个例子,就能够很容易了解到耶稣的意思。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是受过洗的信徒,但是因为他们欺哄圣灵就死了(使徒行传五章);他们没有住在耶稣的爱里。当然,被击杀本身并不能证明他们没有住在耶稣的爱里。毕竟,司提反也是被人杀死的(使徒行传七章);但是司提反是殉道而死,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死是属天判决的结果。

我们可能会想到:哥林多人不按理领受圣餐,导致一些人生病,还一些人死亡(哥林多前书十一章):他们没有住在耶稣的爱里。约翰提及一些名义上的信徒,他们越过了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约翰强调,像这样的人,就没有神(约贰9)。犹大也附和他那位得着高举的「哥哥」的教导而写着:「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21)。

在这些和其他关于神的爱或耶稣的爱的经文里,要注意到关于神的爱的概念非常宽广;而这范围就要看上下文而定。圣经坚称神的忿怒临到所有的人,那是源自祂圣洁属性的义怒;然而,它也坚称神爱所有的人,差遣祂的爱子来到世上,邀请他们到祂的面前。圣经也说到神的爱狭义的一面:祂拣选雅各而不是以扫,拣选大卫而不是扫罗,拣选一整个民族来赞美祂荣耀的恩典。@*如果把一段与神的爱相关的经文转换到别的经文,通常是不当的,而且只顾及一段经文,却不理会其他的经文,就更不合理了。

@【*关于约翰福音里的这个主题,进一步的解说请看拙着Divine Sovereignty and Human Responsibility:Some Aspects of Johnannine Theology against Jewish Background(London:Marshall,Morgan and Scott/Atlanta:John Knox,1980)。】

在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的文理脉络中,耶稣说到祂爱祂的门徒,而不是他们如何成为祂的门徒。作门徒,成为一个效法耶稣的人,跟着来的就是责任。一开始就需要顺服:唯有顺服才能保证门徒可以住在耶稣的爱里。同样的,在前几节经文所说葡萄树的隐喻里,枝子若不在葡萄树上,就不能结果子;而且不结果子的枝子就被砍下来烧掉。藉着跟葡萄树相连而生长并且结果子,它就有生命;没有长进、不结果子,就没有生命。耶稣从门徒职分的角度解释这个隐喻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五8)。@*

@【*在这里出现一个非常困难的文本问题,就是要在未来时态直说语气的genēsesthe和简单过去时态假设语气的genēsthe中作一个抉择。就着句法来讲,前者偶尔可以在这种结构下具有后者的意义。不管采取哪一个读法,经文并没有告诉我们结了果子就能成为门徒,但是结果子却是一个人的确是门徒的必要且可见的记号。《当代圣经》译作「也证实你们真的是我的门徒了」,虽然是意译,但肯定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就得严肃地面对这个问题了:真正的信徒能否失去他们的救恩呢?一个人如果是葡萄树上的枝子,随后是否有可能又被砍下来烧掉呢?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只有尊重圣经,而且认为圣经是前后协调一致的人才觉得重要。要是有人不采取这种观点,也就难怪他会认为某卷书与另一卷书的教导相违背冲突了。他甚至可能会以为有些圣经作者自己都搞不清楚而自相矛盾。

然而,尊重圣经的人,尝试着把圣经里那些看来是在说信徒不会完全跌倒失丧的经文,跟那些看来在说信徒的确会全然被拒的经文综合起来;他相信这两种经文的背后依旧只有一位真理的神。他一方面想到耶稣说的:「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祂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约六39);还有:「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7-28)。他记得保罗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6)。而另一方面,他也在这一段经文读到在基督里不结果子的枝子要被砍下来。难的是要怎样才能够诚实公平地处理这所有的证据。

我们不能在这里全盘地探讨这个话题,或许先略微提一些指标会有所帮助。错误的解答有很多:例如有些人认为没有结果子的人是如同一根枝子,而不是以一个信徒的身分被砍下来烧掉。这种「解答」把隐喻和隐喻所代表的事物区分得太严格了。另外有人认为整段经文不是在讲基督徒,而是指拒绝接受耶稣是真弥赛亚的犹太人。葡萄树的隐喻变成跟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一章所说橄榄树的隐喻类似,比喻犹太人的枝子被折下来,外邦人的枝子要被接上去。但是约翰福音十五章根本没有提到「接枝」。上下文并没有要区分犹太人与外邦人,只是说到在基督里的枝子被砍下来,所论及的只是基督徒(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而已。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承认我们领人归主的神学思想可能不太正确。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一旦决志之后,他就得救了,事情就那么简单。这种看法是有圣经根据的:一个相信耶稣基督的人确实经历了重生(约翰福音三章),对腓立比的狱卒是用简单的教导,而不是吓人的长篇大论(使徒行传十六章)。然而有更多圣经证据提示出:一个人的属灵状况应该更讲求现象,而不是本体:也就是说,是按照他的行为与反应,而不是他这个人。圣经里真正的悔改归正,是认定一个人确实有真正的转变,但这也并没有让圣经作者不去面对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惟有神能衡量人心;你和我就只能看言语行为了。

例如,在撒种的比喻里(马可福音四章及其平行经文),耶稣形容四种不同类型的土地。唯有一种是「好」土,会结果子(有不同的收成)。其他三种土地,两种会长出植物来:土浅石头地和受荆棘挤住的地。在路旁的是长不出东西来的,因为飞鸟(就是魔鬼)来把种子吃掉了:但是另外两种贫瘠的土地的确长出所期盼的作物来。事实上,落在浅土里的种子起初看来好像是最有前途的。耶稣的描述是很生动的:「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可四16-17)。简单地说,真正的悔改归正不在于草率的决志,而是长期的结果子。

使徒约翰也以同样的观点,来讨论那些离开教会、传播异端邪说与卑劣之道德的敌基督分子。既然他们也是受过洗且与真信徒同领圣餐的人,要怎么看待他们呢?约翰写着:「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壹二19)。换句话说,约翰清楚地强调:正因为他们变节背道,证明他们从来就不是真信徒;他们离开真道,舍弃原先彼此的相交,弃绝曾经采取的立场。尽管如此,约翰还是坚称他们不可能是真信徒,不然,他们不会作这种事的。

真实的信心是能持守到底的。希伯来书的作者,用一种有趣的作法,把不同的动词时态混和在一起,这样说:「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三14)。@*像约翰说的:「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约贰9)。

@【*编按:原文有两个动词,可直译为:「我们若坚定持守(kataschōmen,简单过去时态)起初确实的信心到底,就已经成为(gegonamen,现在完成时态)有分于基督的人了」。】

要明白这些事,也必须看看:一个人可以何等接近救恩,却没有根。一个人可能相信,但意思是指他完全赞同;他可能通过教会的识别测验及格后受洗;他可以成为门徒,成为跟随耶稣的人,意思是他恪守(就着人眼所能见的)耶稣的教导;他可以作见证,并且因为同伴的缘故还感动得要追求圣洁。对于墨守现象学的人来说,那人是个基督徒,是主内弟兄,是根枝子;他是一粒正在发芽生长的种子。但是,如果有一天他拒绝真理,不结果子,或是受到敌挡就枯萎时,我前面引用的圣经作者们就会一致地说:他可能从一开始就不是个真信徒。约翰福音二章二十三至二十五节清楚地表示:一个人可能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信了耶稣,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信徒。加略人犹大被接纳在十二门徒当中,没有人怀疑他会变节脱离,但是他所得到的最后评语是:他若不生在世上倒好。

这些是消极灰色的思想,但是它们是要用来强调耶稣的论点:保持在耶稣的爱里是信徒的责任,他要藉着顺服来达成这一点。这并不是说毫无瑕疵的完全顺服:会结果子的枝子仍然需要被修被剪,而且直到主耶稣再来之前都需要如此。我们也不要骄傲地以为自己已经够聪明、十足委身,可以保守自己了,那些努力住在耶稣爱里的人发现:是耶稣自己在保守他们。借用保罗的话说,他们作成自己的救恩,只是为了要知道他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他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但是当所有的条件都清楚了,耶稣在约翰福音十五章里的教导一定要烙印在我们心里:正如耶稣是藉着顺服而住在祂父的爱里,信徒也一定要藉着顺服而住在耶稣的爱里。这就是常在葡萄树上的意义,那就是与耶稣亲密所承担的责任。如果在这个时候失败,那就要问我们对耶稣基督的委身是否真实了。

强调我们与耶稣的亲密以及祂与祂天父的亲密之间的相似之处,会有个危险,就是要住在耶稣爱里的责任听起来严厉无趣,而且死板得让人害怕,甚至唯唯诺诺地顺从,哪里有爱或喜乐可言。或许就因为看到了这个危险,耶稣就提出了这个相似之处的第三项要素: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