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认识苦难的奥秘

第五章受苦的上帝子民

尽管有人大力鼓吹福音会带来健康富裕,事实上基督徒也都会变老变丑,或得癌症心脏病,或聋或瞎,最后都会死亡。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基督徒必须面临饥荒的枯竭、战争的鞭笞、贪污的压迫。这并非说,神不以奇妙的方法适时帮助祂的子民,而是说我们基督徒也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无法逃避介入世界中的恶事与苦难。如果你对此感到怀疑,则必属下列其中一项:

(一)对世界上许多基督徒每日必须面对的境遇很无知;

(二)不够年长;因为只要你活得够久,自然也会受苦;

(三)跟自己开玩笑;

或(四)综合以上的某几项。

但是有一些苦难是神的子民特别遭受的。记录这些苦难的人告诉我们,本世纪的基督徒殉道人数超过之前十九个世纪的殉道人数总和。当然,这多半也归因于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数字的惊人成长。即使如此,西方的基督徒大部分尚未受官方压迫的困扰,所以必须了解自己算是个异数。但在西方一些不明显的反基督徒压力正不断滋长,有时可令人感受到,有时又不易察觉。

在本章我将特别思考对于上帝子民的各种苦难,并仔细考量我们应该如何回应。

神的子民特有的苦难:管教

根据圣经,在上帝子民特有的苦难中,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神自己所派定的管教。

这个主题在新旧约中表现得都很强烈,其中最显著的经文是在希伯来书十二5一12节(部分引述箴言三章11一12节):「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祂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菅教的呢?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祂得生么?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又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这些经文有几个相当特出的地方:首先,从经文脉络来看,作者心目中的管教是用来帮助基督徒打击罪恶的。我们看到在这段经文前的引言,作者其实是在责难读者:「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来十二4)。换句话说,作者认为他们对抗生命中罪恶的努力程度,还没有到殉道的程度;因此他们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第二,作者指称从箴言中转摘的话为「劝勉的话」。当然,如果你停下来好好想想,会相信管教的目的必然是为鼓励那些真心想讨天父喜悦的人。如果神管教祂所爱的,像父亲般惩罚他的孩子,那么受祂惩罚却表现出不当的愤怒不悦。不过显露了自己的不成熟罢了——甚或最后竟然怀疑自己是否愿意学习天父的样式。这是为什么保罗欢喜接纳自己软弱与病痛的原因:他知道如此能减除他的骄傲(林后十二7一9),并能导致体验主的美好恩典。

第三,这个管教乃是为了我们的好处:「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来十二10),并且「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希伯来书信大部分的重点在于指出,虽然有好的开始,并展现优秀的信徒生命与力量,但信徒要警惕,惟有坚持到底的信仰才是真实的信仰:「……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三6、14)这就是为什么神充满慈爱地管教我们:祂训练我们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第四,这正是神对待祂子民的方式。如果任何人的生命中没有神的管教,那么他们作为神儿女的地位便有问题;这种人让自己显得像是「私子,不是儿子。」(来十二8)神管教的面面观在此暂不详表,但我们浏览经文时可以得到启发:神的管教有可能包含战争、瘟疫、疾病、谴责、混沌未明,还有个人方面的「芒刺」、与亲人死别、地位丧失、受人排斥等,许许多多不一而足。

困难的是,这些事许多是恶事,在一些环境背景中被描述为堕落世界的流露,或魔鬼的工作。因此保罗毫不怀疑,他「肉体上的刺」是「撒旦的差役」,也是神加给保罗以防他自高自大(林后十二7)。我们正视这些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情况,是极其重要的事,不然,就会不断地把生命中各种状况,这里一点交给神,那里一点交给魔鬼。那么我们可能不知不觉间仿佛让自己活在二元化的宇宙中,而善与恶都不足以获取我们的忠诚;也或许我们认为,由于生命中显然有许多恶事,所以身为善的神一定得回应我们信心的祷告把恶除去。如果这件恶事不消失,那么可能我们就对神失望,或因信心破产而崩溃。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逃开神的至高权能。圣经标明出一些事情与环境是恶事,在它们背后,我们只能隐约模糊地辨认出神的存在,但在这种情况信靠祂,是学习成为全权神的信心之子必经的过程。因此,神照管人的奥秘以另一种形式显现,我会在第十一章详加解说。但目前重要的是,明白神的管教虽然全都为了我们的益处,但至少有一些神的管教方式,被视为是灾难与恶事。

比如,慢性疾病引起的长期病痛当然不是「好」事,但是适当地接受它能培养信心、操练祷告,并对别人的受苦产生同情,生出的反省与智慧可以消除骄逞与自大不耐的心态。我认识一些夫妇,他们因为失去了孩子,最后走上宣道的路,有些牧师在自己第一次失去亲人后才学会关心他人,还有些年长的圣徒在悲惨的情况下失去所有的孩子后,大大发挥了基督徒的影响力。

我并非自称明了这些例子是否该被视为是天父的管教。我宁可想像那是多种因素的混合。解读发生的事,那种不确定有时候会产生痛苦。我面对此一打击,是不是神在用祂的方式告诉我要作什么改变?或是这种管教方式是用来坚固或软化我,好使我更有用?或者它根本是一种亚当后裔罪性的承继,和管教无关,而是堕落世界中神照管人的奥秘?但是我们一定得作决定吗?如果这一个小小的自我检讨,只是要我们改进。我们改进就成了。但有时候基督徒惟有在黑暗与痛苦中,才能尽责地作到信靠他的天父。这也是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地方,这将在本书第十一和十二章较大的架构中讨论。即便如此,我们要知道,管教是「拼图」全景当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图景并非全然无关,但它对恶事与苦难的问题也不能提出完全的「解答」。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常常缺乏管教的西方世界,大多数基督徒都对这事想得太少,在教会里想到的也不多。

希伯来书十二章显示出第五个要点。作者已明白地说:「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11节)。换句话说,虽然基督徒接受这段经文上所有的教导,但当他们亲身体验管教的这份处方时,可不是件愉快的经验。世界上所有正确的神学理论都不能减轻被管教的痛楚,或把严苛的操练当有趣。但它确实能助人了解,在隧道尽头会有亮光——即使你尚未见到;它也助人了解,神掌管一切;并且必然为着祂子民的益处——虽然你还看不出来。受苦的痛切依然不减,但当心中存有较宽广的视野时,就不会让人感到那么力不从心。就好像有个小男孩发脾气扯烂了姊姊的洋娃娃,结果被打屁股;上帝给我们的管教也是这样,会让我们哭号一阵。但是如果这男孩的爸爸良善、慈爱且公平,孩子接受这出于爱的管教,会有安全感,最后终会感激他父亲的智慧。因此我们也该学习信任我们的天父,依靠祂的智慧,带领我们走过这些我们自己绝不会如此选择的道路。

以上各点在圣经里都有例子。比如信心与痛苦的交织常常出现在诗篇中。大卫写道:「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责备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惩罚我。耶和华啊,求你可怜我,因为我软弱。耶和华啊,求你医治我。因为我的骨头发战。我心也大大的惊惶。耶和华啊,你要到几时才救我呢。」(诗六1一3)不管他骨头发战是不是一种身体的病痛,诗篇作者辨认得出来,他面对的乃是神的管教。那管教导致他心中大为惊惶,导致敌人嘲笑(10节),也导致死亡的威胁(5节)。

仔细思考诗篇及许多类似的作品,圣经中绝无意图粉饰神子民在承受苦难中的哀痛,这一点极为重要。他们会和神争辩,埋怨神,在神面前哭泣。他们的信仰不是木然、无动于衷的,而是与神角力的刚健作风。

许多西方的属灵传统有下列两项缺陷:在困苦中,信心凯旋时,我们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信心软弱之际,却怀疑神的正直,甚至怀疑神的存在;败兵之态,表露无遗。

大卫指引出一条较好的路。他并没有表现出压抑的屈从认命,也没有流露出他怀疑神的存在。即使他感觉像被神遗弃,那种孤绝感还是诉诸于对神切切的追寻;在他眼中,神只是延缓给他回答而已。大卫受苦,他就坦率地向神流泪、祈求、告白:「我心大大惊惶,」他不担忧这样是否会被看成太软弱,耶和华啊,求你转回,搭救我,因你的慈爱拯救我。」当他靠不了自己,他就诉诸于神的属性。他坦率地求神怜悯:「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而另一方面,当大卫突破进入更高层次的信心境界时,并不是从抽象的屈从认命中投入神的奥秘照管的观念。大卫乃是更新了他对神的认识,且更确信神垂听了他的祷告,必帮助他:「你们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罢!因为耶和华听了我哀哭的声音。耶和华听了我的恳求,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我的一切仇敌都必羞愧,大大惊徨,他们必要返后,忽然羞愧。」(诗六8—10)他不追求纯知识性的神义论,或宿命式的屈从认命,他只是要认识神,要亲身体验地认识神。他在另一处的经文这样写道:「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的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诗六十三l、3、5)

先知哈巴谷的预言也可以当作管教的另一个例子,显出许多同样的教训。该卷书也同样展示一位受苦者和神的对话。先知因国内的邪恶高涨与神的静默无语而感绝望:「耶和华啊,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我因强暴哀求你,你还不拯救。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你为何看着奸恶而不理呢?毁灭和强暴在我面前,又起了争端和相斗的事。因此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哈一2-4)

或许哈巴谷期望神兴起一位伟大的先知,或一位公正又有能力的国王。或许他期待能有一段大复兴的时期。但耶和华的回答却使他心绪混乱,「你们要向列国中观看,大大惊奇,」耶和华如此回答,「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这件令人吃惊的事是什么呢?就是神要派巴比伦人去惩罚祂的圣约之民。虽然神自己描写巴比伦人为「残忍暴躁之民」,他们「都是行强暴而来」并「以自己的势力为神」,但祂兴起这些人是有其作用的(哈一5及下)。

哈巴谷相当惊愕。他明白神所说的话:「耶和华啊,你派定他为要刑罚人,磐石啊,你设立他为要惩治人。」(哈一12)但是为什么「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的神,竟然允许祂自己命立的圣约百姓——虽然悖逆——被那些更有罪恶的人追逐呢?看起来极不公平。神理当纯全,哈巴谷不禁要问:「你为何看着不理呢?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哈一13)

神回答祂仆人哈巴谷的话中含有许多意思。或许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罪恶给予严厉警告。凡是增添不属自己财物的。为自家积蓄不义之财的、沉缅于酒的、荒淫闹事的、行羞耻之事的、崇拜人手所造偶像的等等(哈二),都被宣告要受不幸的灾难。在神面前叫嚣粗暴、虚伪自夸、崇拜偶像的都不能立足:「惟耶和华在祂的圣殿。全地的人,都当在祂面前肃敬静默。」(哈二20)

神的回答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它解说为什么以色列人必须受惩罚:因他们罪有应得。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威胁那些惩罚以色列人的巴比伦人:他们的罪也会被神记数并对付。而事情并非结束在对以色列人的惩罚上,公义将会全面彰显,人们将会看到公义的伸张。

哈巴谷可能并不喜欢他所听到的那些话,但是他都明白。他祈求神再次展现过去的拯救工作:「耶和华啊,我听见你的名声就惧怕。耶和华啊,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哈三2)接着,哈巴谷以诗般的语句描述了神过去的怒气表现,然后作出三项承诺。

首先,他决定要把眼光放远,虽然压迫者是神手中用来惩罚圣约之民的工具,他确信神的公义也必临到那些压迫者:「我听见耶和华的声音,身体战兢,嘴唇发颤,骨中朽烂。我在所立之处战兢,我只可安静等候灾难之日临到,犯境之民上来。」(哈三16)我所谓「眼光放远」,是指哈巴谷如果确信所有的国家——包括会惩罚他们的压迫者——终将受神公平对待,那么哈巴谷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他们会被更邪恶暴力的国家惩罚。彼得也表示过很相似的想法(虽然他有不同的结论):「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彼前四17)哈巴谷所决定展望的方向,正是本书所采取的方向:如果我们的眼光放远到事情的结局,我们对苦难的看法就会不太一样了。

第二,哈巴谷决定,无论他和圣约之民一起受多大的苦痛,他都要在神的里面喜乐。几乎可以说,失去安全与物质祝福的威胁下,却驱使他更享受神:由于再没有什么人与事足可依靠,信徒的焦点就是神,没有任何事物会遮掩信神的喜乐。他这么写:「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那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三17—18)这项决心坚定却不冷酷。下此决心的人,眼光看到喜乐首当来自何处。神让一个国家受灾受罚,这种管教反成了一种得恩典的方式,即使不是整个国家蒙受恩典,至少哈巴谷以及和他同样想法的人蒙受了恩典。

库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对于哈巴谷书中这些经句有一番沉思:

有时一缕光芒惊动忘情领唱的基督徒;

那是主展翅上腾所散播的医治力量;

当慰安减少之际,

他更照顾灵魂晴朗光耀的一季,

在雨后绽放鼓舞。

虽是葡萄、无花果都没有按时结果。

虽是一切田地荒芜,不见群牛群羊,但,神仍在其中,我的歌声赞美咏叹,因为对祂完全信任,我惟有欢欣喜乐!

第三,哈巴谷立意赞美而非抱怨:「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哈三19)这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以颂赞为祭(比较来十三15)。

它并非披着宗教外貌的积极思考,也不是极端乐天的乐观主义(毕竟,哈巴谷的环境和远景并未改变)。反之,哈巴谷立意赞美神,乃是对应于神就在那儿,因而下定决心顺服其自然生出的结果,并且因为对于这位神是谁深有把握,而坦然流露出充满崇拜的欢欣赞美。

那么,在圣经里神子民特别常见的受苦形式可以说是管教了。我们还可以再多看一段经文,在这里显示管教和作基督徒的意义,以及所会锻炼出来的性格,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罗马书第五章中,保罗举出因信称义的一些含义。在保罗的想法中,称义有某种特别优先的重要性,并不单因为它是了解其他基督教教义的关键,更因为它是进入基督徒生命以及接受门徒训练的门槛。「我们既因信称义,」——这是由神所赐的——「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五1)这种与神相和的渴望应高于一切事物。保罗在罗马书一开始便费心地指出,我们与生俱来以及从自己的抉择,都干犯了神的忿怒。罗马书如同全本圣经一样显示,叛逆、惹神忿怒的人,都可以与神和好,其答案在于耶稣基督的福音:祂降世、受死与复活的好消息。神差派耶稣替我们死,「使人知道耶稣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三26)。因为耶稣降生到世上,那些信祂的人就「称义」了,他们被神圣的神宣称为义,不是因为他们有义,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罪无所谓,而是因为基督代替了他们。「因信称义」的结果,保罗写说,是「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这一切是神恩典的作为。神虽然忿怒,却慈爱地将不配得的恩惠,赐给像我这样一个可怜的罪人。保罗又说,是藉着耶稣,我们「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这当然是带来无比喜悦的原因了。它意味着,我们不仅此地此刻与神和好,而且有一天将会在祂毫无遮蔽的荣光中得见祂的面。我想这是保罗加上这句话的意思,「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罗五2)。这里「盼望」一词并非仅表示一种可能性,而是指一种未来光景:我们有朝一日将得见神的荣耀,因此心中欢欣喜乐。

一个远景,就此改变我们心中的优先次序。如今身在堕落世界里的安逸舒适,在我们的生命目标里已无足轻重。真正的问题乃在于如何将我们现今环境与对耶稣基督的信心、与神的和好,以及将来见主面的盼望相结合。所以保罗坚持,我们不仅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罗五3一4)

那么这里可以说是一种受苦难的哲学,其观点密切关系于我们现今所享有的拯救,以及拯救的极致——当神的荣光完全彰显之时。正如同身体接受训练时的管教一样,从受苦中会锻炼出忍耐的毅力。当然这并非放诸四海皆准,因为患难也有可能生出埋怨和不信。但是如果患难与1-2节的信心相结合,并在与神和好中感受喜悦,那么就会生出忍耐。我们的信心除非受苦难测试,否则其所具有的力量无法展现,也无法培养。

当忍耐力蓬勃发展,「老练」的个性就形成了。「老练」这个字意味着「检验合格」,是一种被测试、验证过的成熟,如同被火冶炼过的精金。而当老练形成之后,就有丰丰富富的盼望:生出且强化了对神荣耀的盼望(2节)。这种盼望「不至于羞耻」(5节),不会像幻象般让我们失望,绝不至此!此盼望的目标很确定,并且「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所以此盼望已经强而有力,且令人满足。此处提到圣灵是个引子,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中对圣灵有详尽的讨论。在这里他是指他经常讨论的主题:神赐圣灵给予信徒,就好像是先给一份定金,保证有一天所有的产业都会是我们的。圣灵是个媒介,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这是能被感觉到的信仰。保罗在别处经文也表示,这种经历神丰富之爱的经验,是成熟基督徒的重要部分,是祈求而得的(比较弗三14一21,特别是17—19节)。虽然经验神的爱还不能完美地见识到神;但却能完全令人满足,也能加强我们的盼望,并且从另一角度看见,苦难有其存在的「意义」。

有一种成熟,惟有经过苦难的训练管教才可能得到。「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五7一9)这里并不是说耶稣在受苦难以前是不顺从的,而是说祂在道成肉身的状态下,也必须学习顺从的功课,提升顺从的层次,这些惟有经由苦难才能达成。在此意义下祂成为「完全」:不是耶稣在受苦难以前不完全,而是祂那身为人身份的完美与完全,以及在现世中对天父的顺从,惟有经过苦难的烈焰才得以达成。祂所成就的完全,结果「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并且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来四15)如果连耶稣都「从苦难中学习顺服」,而我们却以为自己可以免除的话——那是多么大的误解,或是多么的傲慢!

的确,在罗马书第五章表达的一套价值观,以及在希伯来书第二章所显示耶稣的范例、都解说了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三章中的强烈措词。他认为世上万物和在耶稣基督里所拥有的比较起来,根本无足轻重。因而有此结论:「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腓三8一9)然而这也不是一种静态的成就,保罗立志要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不断有成长,因此他又接着说:「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腓三10一11)

因此,我们如何处理试炼与管教的苦难,要看我们的焦点是什么。有一次我在前往澳洲的旅途中,遇见一位圣公会主教。他曾在三个非洲国家传福音、建立教会、大大被主使用,号称「坦桑尼亚的使徒」。他在非洲宣道工作退休之后,在美国成立了一所神学院。而我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罹息严重的帕金森病,甚至无法言谈。他勉强可以沟通的方法,是以颤抖的手拼出几乎难以辨识的大写字体。他常必须一个字画上三四次我才懂。

我们「谈」了几件他关心的事——至少是我在「谈」,而且尽量问一些他可以示意「是」或「否」的问题。在我与他相处的短短时间中,我感受到他是一个具有坚定不移信心的人,因此我鼓起勇气问他如何应付他的疾病。在几十年人生的丰硕成果之后,他如何面对因应自己的苦难,如何面对可能有的无用感呢?他写了两次答案我才看懂:在挫折中没有未来。这位主教真正明白了罗马书第五章与希伯来书第十二章。

您可能还喜欢...

1 条回复

  1. 梦圆说道:

    一切交托在神的手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