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犹大福音与新约旁经

第三部份圣经以外的旁经

第十三章何谓旧约旁经?

在两约之间的四百年间,犹太人中产生了多类的文学作品,包括旧约的七十士译本(LXX),昆兰团体的死海古卷,犹太的法典及口述传统,称为他勒目(Talmuds),以及大量的旁经及伪经。“七十士译本”是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是亚历山大城的多利买二世(主前285-246)为了替他的巨大图书馆增添一本旧约圣经,于是要求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派长老前来协助,把希伯来文摩西五经译成希腊文(其他书卷之翻译则在以后百多年中逐渐完成)。无论对古今的旧约圣经研究学者来说,“七十士译本”都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他勒目”(Talmud)文献则是犹太文士在会堂对圣经的口头解释,或称口述传统(OralTradition),日渐被辑录成书,这些文献对日后学者对旧约的释经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旧约旁经的成因及重要性

在圣经旧约与新约正典或正经(Canon)之外,犹太人于两约之间还有许多其他宗教方面的作品,称为旁经或伪经(Apocrypha),这些旁经作品虽不属乎神的启示,地位无法跟正典相提并论,却也反映出两约间犹太人的生活和思想。对于两约之间的历史,我们除了从国际形势(并但以理书的记载)去对这段历史有粗略认识外,对于民间的一般情况及百姓对局势的反应与心境,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历史记述,所以这些旁经对民生及思想的反映,虽较为间接,但也成为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基督教或犹太教圣经一般不包括旁经(例如七十士译本及拉丁文通俗本则包括了旁经在内),早在改教时期,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已否认旁经的权威性。但罗马天主教圣经则会多了几卷旁经(多是七卷),而且还会在但以理书三章之内容中多了一篇“亚撒利雅的祷告”及一篇“但以理三友的赞美歌”(又称三童歌),并在但以理书第十二章之后再加上第十三章“苏撒拿传”及第十四章“比勒与大龙”。至于以斯帖记,也多了一个补篇。这些都属旁经,天主教基于一些神学理由,把这些旁经也当作为人受上帝默示后写成的经典,称为“次正典”或“重申的正典”(Deutero-Canonical)。至于基督教视为是伪经的书(Pseudepigrapha),天主教则称之为旁经。也就是说,旁经(或旁经),对基督教及天主教来说,是指不同经卷的。

为何会出现这些旁经的?在两约之间纷乱政局中,人心徬徨,部份有心人仕无力抗拒环境,就执笔为文,鼓舞民心,这是旁经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希腊文化及宗教冲击,文人纷纷以笔护教,指出异教宗教之荒谬及坚固犹太人的信仰。当然,希腊文化本身的开放自由气候亦有助保守的犹太人勇于藉文字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文体形式上表现得多姿多彩。此外,神之启示的止息亦促成了这些非正式启示、也没有先知气息的“人间著作”涌现。

一般公认的旁经共十五本:

1.马加比一书(1Maccabees)

2.马加比二书(2Maccabees)

3.多比传(Tobit)

4.犹滴传(Judith)

5.所罗门智训书(TheWisdomofSolomon)

6.传道经(Ecclesiasticus)

7.巴录书(TheBookofBaruch)

8.耶利米书信(TheEpistlesofJeremiah)

9.亚 撒 利 雅 的 祷 告 及 三 童 歌(ThePrayerofAzariahandtheSongoftheThreeHolyChildren)

10.苏撒拿传(TheStoryofSusanna)

11.比勒与大龙(BelandtheDragon)

12.玛拿西祷告(ThePrayerofManasses)

13.以斯得拉一书(1Esdras)

14.以斯得拉二书(2Esdras)

15.以斯帖记补篇(TheAdditionstotheBookofEsther)

旧约旁经的分类

以下是旧约旁经的其中两种分类方法:以目的为分类,可有六类旁经:

尽忠报国:犹滴传,马加比一、二书

坚固信仰:耶利米书信,巴录书

歌颂善行:所罗门智训,传道经

感谢神恩:以斯帖补篇,三童歌比勒与大龙,玛拿西的祈祷

盼望救主:以斯得拉一,二书

调和作用:多比传,苏撒拿传

(这类作品尝试调和希腊神话和犹太教基本教训)

以文学及内容为分类,可有五类旁经:

历史性:以斯得拉一书,马加比一,二书

教训性:所罗门智训,传道经

宗教英雄故事:多比传,犹滴传

预言或启示性:巴录书,耶利米书信,以斯得拉二书

传奇性补篇:玛拿西的祈祷,以斯帖补篇,三童歌,苏撒拿传,比勒与大龙

旧约旁经的价值

旁经虽不是神的启示,没有很高的权威性,却也在两约之间历史及生活方面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马加比一书就是以圣经列王纪之模式写成的书,它清楚记录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在马加比革命前的年间直到西门逝世期间所经历的事情(约为主前175至134年)。这书对主前二世纪之历史、宗教信仰及礼仪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旁经反映出律法书的地位和声望与日俱增。例如多比传就十分强调百姓要顺服摩西律法,百姓如接触了尸体,就要洁净自己;要在餐前洗濯;要守节期;要给祭司们衣食上的供应;要照顾孤儿寡妇。在传道经中,律法书更被视为是智慧本身的缩影(传道经二十四23)。

马加比一书亦强调犹太百姓随时甘愿冒死保护律法书(参马加比一书二27),而割礼仪式及安息日等律例是百姓务须遵守的(参马加比一书一15,48,二34,41,46)。巴录书四章一至二节的记载可以总结了当时犹太人以圣书为信仰中心的情况:“智慧乃是永恒的律法,上帝诫命的书卷。抓住她者必生,抛弃她者必死。以色列人哪,投靠智慧(指律法)吧,要把她抓住。向着智慧的光芒进发吧”。

虽然旁经一般很重视律法书,经常指出异教文化及宗教的荒谬,但不表示旁经作者完全抗拒外邦文化。例如旁经中的多比传、犹滴传、比勒与大龙、苏撒拿传都有着西方逻辑或侦探故事色彩,作者们似乎想调和犹太信仰和希腊的神话与哲学。事实上,不少犹太人(特别那些散居在远方的)都深深被那些带有希腊文化形式的哲学式宗教或逻辑观念所影响。所罗门智训的作者亦清楚显示这情况,他那些关乎“智慧”的教导中的形而上学观念,就跟希腊斯多亚派的思想中那种关乎宇宙之道的概念十分相似,该宇宙之道是神和受造物之间一种非人格的中保。这表示他十分熟悉希腊思想,亦表示他意欲指出希腊文化中的最高哲学思想与犹太教基本教训是相同的。

旁经所代表的文学十分多姿多彩,从历史到诗歌,从小说到哲学都有。虽然旁经不被列入正典,但仍有很大研读价值。旁经也有启示文学,其中的代表就是以斯得拉二书三至十三章。这书记载上帝给“以斯拉”的七个异象。这书大概是在主后九十年(即耶路撒冷被毁后二十年)或稍后时间写成的,百姓在极度困难中憧憬一个新时代的出现,这是其它启示文学产生的相同背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