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入世的清教徒

“多少钱财才够呢?”清教徒的中道

对清教徒而言,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一个人赚多少钱,而是他在自己身上花了多少钱。清教徒的理念是温和的。当然,这一理念还吸引了清教徒以外的其他人,但在清教徒时代,“节制”是和清教徒关联在一起的。

清教徒看温和和节制是一种中庸之道,让人避免走极端。约翰·多内姆(John Downame)写道:“人有中等产业比有极多的财富更好。—–人有中等产业—–可以保守我们免于忘记上帝、不敬虔和亵渎。”@4威廉·珀金斯对于“一个有良心的人如何占有并使用财富?”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占有并使用财富时,我们的心思必须特别合乎中道,对我们的产业知足。”@5约翰·柯顿说过类似的话:“当一个人在天召中合乎中道时,可以凭信心—–接受所有的成功。—–信心将心灵构造得合乎中道。”@6

@1The Saints’Everlasting Rest.p.124.

@2The Saints’Cordials[George.p.125].

@3 A Christian Directory[Hyma.p.224].

@4 The Plea of the Poor[George.p.162].

@5The Whole Treatise of the Cases of Conscience[White.p.263].

@6Christian Calling[Miller/Johnson.1:324].

如果中道是目标,那么就需要防止极端。其一是贪财,它常和贪欲纠结在一起。在根据圣经《马太福音》6章19至20节所讲的道中,珀金斯列举了基督禁止的事:“各样贪欲行径,首先是人们毫无节制地过度追求世上财富。”@1理查德·斯蒂尔警告说:

“商人应该提防贪欲,这是最令知足者讨厌的罪。—–我说的贪欲是指人对任何财富都不知足,即一个人不富有就感觉不幸福。”@2

在美洲,柯顿·马瑟公开抨击“追求土地和属世的舒适而不知足—–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在世上有活动空间。”@3

中道所坚决反对的另一件事是奢侈。清教徒鄙视奢侈的生活方式,无论这种奢侈是以什么表现出来的——房子、衣服、休闲或饮食习惯。理查德·巴克斯特公开抨击“富人的恶行”,包括好色、贪吃、沉湎于体育休闲等。@4他“反对挥霍和罪恶的浪费”,包括反对“过份追求肚腹的满足—–即滥吃狂喝”、“不必要的奢靡拜访和娱乐”和“非必需的奢华建筑”。@5

这种反对奢侈的警告在清教徒中间比较普遍。威廉·珀金斯将奢侈的实质定义为“超过自然和人类需求的财富”,进而阐明他对奢侈的批评:奢侈是“握在孩子手中的刀,若不取走,就会带来危害。”@6塞缪尔·瓦德(Samnel Ward)在上大学期间所写的日记里列举了“大学的罪恶”之一是“衣饰过度”。@7

 @1Works[Kitch,p.109].

@2The Tradesman’s Calling[Kitch.p.116].

@3Magnalia Christi Americana[Hyma p.250].

@4Chapters from AChristian Directory,ed.Jeannette Tawney(London:G.Bell and Sons,1925),pp.55-57.

@5 Ibid.,pp.157-63.

@6 Of the Cases of Conscience[Hyma,p.235].

@7Knappen.Two Elizabethan Puritan Diaries.p.122.

认为清教徒反对奢侈是因为他们是禁欲主义者,这个结论是错的。他们并不认为拒绝合理的嗜好就一定是美德。实际上,他们非常清楚,不但奢侈能带来试探,贫穷也照样能带来试探。巴克斯特列举的试探如下:

“过分关注他们的愿望和世俗事物”,不知足、贪心、贪图富贵、忽视灵性责任以及忽视“对孩子们的圣洁教育”@1。

清教徒找到了活得合乎中道的三个关键。其一是对中庸的生活方式知足。有一位清教徒这样认为:我们必须

“让我们的心对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足。—–因为,一旦我们的喜好漫过自己现有条件的堤岸,以致我们心中期盼过更好生活的欲望燃烧了起来,那么我们的行动就永远不能被说服[我们已经拥有够多的了]。”@2

合乎中道生活的第二个关键是有能力自愿为个人花销和嗜好设置限制。珀金斯写道:“一个人可以凭着良知想要追求必需的物资,但他不应追求超过必需的东西,否则他就在犯罪。”@3一个人如何知道什么叫“必需”呢?很显然,我们不应信赖我们的内在欲望;用珀金斯的话来说:“我们不应该凭着人的贪婪情感来判断什么叫足够,因为如果是这样,再多也不会嫌够。”@4珀金斯承认:“圣经就此话题没有给出特定教导。”@5但他倒是给出了一个非常实际可行的建议:“我们应该以相同社会阶层中最有清醒头脑且最合乎中道的同龄人为榜样去做。”@6简而言之,

“要判别财物是必要的和足够的,不能靠贪婪之人不知足的喜好,而是靠另两件事:智慧敬虔之人的判断,以及清醒节俭之人的榜样。”@7

 @1Chapters from AChristian Directory.pp.43-46.

@2John Knewstub.Ninth Lecture on the Tuentieth Chapter of Erodus[Trinterud.p.357].

@3Works[Hill,Change,p.96].珀金斯在其他地方还说:“王国的臣民只要丰衣足食就当知足。”(Works[Kitch,p.107])

@4Works[Kitch.p.107].

@5Works[Hyma,p.233].

@6同上。在别处,这一模式被称为“敬虔而认真的男女对我们的产业和工作状况做出的榜样和判断”(Works[Kitch,p.107])。

@7 Works[Hyma,p.234].

合乎中道生活的第三个关键是正确看待财富和产业。在清教徒看来,属灵和永恒的事物比暂时的物质事物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

理查德·巴克斯特写道:“如果你相信有永恒并为永恒打算,那么你就会看财富如同尘土禾秸。”@1约翰·纽斯图布(John Knewstub)为“我们恋慕邻人财产的败坏倾向”开了一副解药;它是一个原则,可称为“补赎疗法(由耶稣基督带给我们)”。@2

可以看出,当清教徒获取金钱和财产时,他们感到需要在自我满足中做得合乎中道。他们并非禁欲主义者,但他们认识到需要抑制贪婪奢靡。从积极意义上看,他们以合乎中道的生活方式,将属灵价值置于物质财富之上,并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知足的美德。

拿钱来做什么?

我们越研究清教徒的态度就越清楚,他们就此话题所说的每一句话的关键在于,他们确信金钱是一种社会财产,不是私有财产。金钱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中的每个人谋福利,而非为恰巧掌控金钱的那个人谋取个人欢乐。

清教主义的卓越之处在于其清醒地认识到事物之目的,有关金钱事务方面也不例外。每件事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使用金钱。巴克斯特指出:“问题在于他们如何使用自己辛勤劳动所得,这是他们节俭省下的。如果他们为了上帝而花钱,或用于慈善事业,那么不可能有更正确的抉择。”@3

金钱之目的或用途是什么呢?请听清教徒自己对这一话题的解释。“财富可以让我们能救助有需求的弟兄们,并促进为教会和国家而做的善工。”@4金钱“为了荣耀上帝并使他人受益”而存在。@5

@1A Christian Directory[Kitch.p.114].

@2Ninth Lecture on the Tuentieth Chapter of Exodus[Trinterud.p.377].

@3A Christian Directory[Kitch.p.114].

@4 Ibid.,p.113.

@5Edward Browne,A Rare Pattern of Justice and Mercy[Hill.Society and Puritanism,p.137].约翰·胡珀写道:人们不该信赖财富,“也不应在自己所需用的或彰显上帝荣耀以外持有财富”(Early Writings of John Hooper[Hyma,p.180])。

 “我们在工作上越勤奋追求,我们就越有能力向贫穷和忧郁的人行善。”@1“属世的人用于体贴肉体的那些东西,上帝的孩子们留心它们的属灵用途。”@2所有这些关于钱的评论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人们绝没有权利把自己所赚的钱单单花在自己身上。

关于清教徒认为金钱应如何使用的问题,威廉·珀金斯提出了很恰当的总结:

“我们必须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和我们灵魂的得救而拥有并使用财物。—–我们的财富必须用于必要的用途。首先是我们的家业和处境保持良好。其次是令他人受益,尤其是我们的家人和族人。—–第三是顾念穷人。—–第四是扶持上帝的教会和持守真实的信仰。—–第五是支持国家。”@3

由于加尔文在这个话题上遭到许多诽谤,我们应该注意,他关于金钱目的之态度,正和我所描述的清教徒的态度一致。他写道:“如果我们得到金银财宝,那么为我们的邻人做好事—–是我们的责任。”@4加尔文还写道:

“所有富人,当他们拥有财产可以服务于别人时,就该—–帮助邻人。

—–上帝赐予某些人更多的谷物和酒,他们应拿出一部分财物给那些急需的人。”@5

在讨论“财富的正当用途”时,加尔文写道:“任何人越富有,他向别人行善的方法就越多。”@6

 @1St.Paul the Tent-Maker[Hill.Society and Puritanism,p.136].

@2Richard Greenham.Works[Hill.Change.p.96].

@3Works[Kitch,p.108].

@4Sermon on1Timothy6:9[Hyma.p.82].

@5Works[Hyma,p.82].

@6Commentary on1Timothy6:18.

相信金钱是社会财富,对于理解清教徒对收取利息的观点,也是关键。十六、十七世纪关于高利贷问题的文章非常多,在此我只能作一点粗略的总结归纳。@1十六世纪绝大多数清教徒反对借钱取利的行为。他们反对,因为圣经旧约中禁止借钱取利,并且他们感受到这种行为背后的精神是贪欲、贪心。当社会的农业化成分越来越少、工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时,清教徒逐渐将收取利息和放高利贷(剥削性的利息)进行了区别。

最初看来,两种态度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并非如此。首先来看反对取利和支持取利的清教徒的共同点是什么:两者都同意,金钱是社会财产,因此囤积居奇和剥削牟利都是不可接受的。在一个逐步商业化的社会,愿意以适度的利息借钱给人成为最有同情心的行为。用巴克斯特的话来说:“有一种放贷,既不违背公义,也不违背慈善。”并且描述了那些放贷是属于一种慈善的放贷。@2

为什么清教徒视金钱为社会财物,而(如当代观点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却理所当然地视金钱为私有财产呢?这是因为清教徒的观点源于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人类是上帝的管家,管理上帝托付给他们的财物。从终极意义上来说,金钱是属上帝的,不是我们的。在一本有影响力的清教徒的书中如此说:金钱是“上帝借给你的”@3。威廉·珀金斯这样认为:

“富人应想到,上帝不仅是至高无上的主,而且也是他们财富的主宰,他们自己不过是上帝的管家,按照他的意旨来使用并分发财物。还有,他们将要为所拥有和使用的财富向他交账。”@4

 @1 关于利息或高利贷的参考资料包括:Kitch,pp.117-43;Harkness,p.204-9;Hy-ma.passim;Robertson,pp.111-32;Baxter,Chapters form AChristian Directory,ed.Taw-ney,pp.118-31;Benjamin Nelson.The Idea of Usury,2d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其中最后一份资料包含内容全面的参考书目。

@2Chapters from AChristian Directory,pp.125-29.威廉·阿美斯(William Ames)赞同某种形式的利息,但反对“通常由高利贷者和银行家经营的那种高利贷”,他视之为“最应被谴责的:因为它是迷惑人的,无视仁慈与公正,埋伏窥伺他人的财产”(Conscience with the Powerund Cases Thereof[Hyma.p.218]).

@3John Dod and Robert Cleaver.A Godly Form of Household Government[Hill.Change,p.96].

@4 The Whole Treatise of the Cases of Conscience[White.p.263].

在巴克斯特看来:“我们在上帝之下拥有产业,他是所有者、统治者和施恩者,所以我们必须将财产献给上帝。”@1

财富的管家理论为判断花钱是否恰当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试验方法。用巴克斯特的话来说:

“如果你想要致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侍奉主,并且扪心自问觉得自己没有因不需要的快乐或肉体的骄傲而花钱,而只是为了侍奉他而供应自己、家人及其他人,·按照他的意旨,为他所用,那么你就有望得到忠心良善之仆的奖赏。”@2

清教徒理念对现代金钱观的评判

清教徒常被指控为现代金钱观的始作俑者。仔细研究后发现,对清教徒的这种指控,是将清教徒所接受的尽忠于上帝、服从基督徒道德标准的那些言论,给世俗化了。为了明确清教徒和现代观念之间的分野,我将清教徒的观念中一系列对现代观点的评判罗列出来。

清教徒理念对成功伦理的评判。现代西方文化过分地建立在成功伦理的基础上,即相信物质繁荣时生活得最有价值,个人价值可以由物质标准或社会标准来衡量。与此相反,清教徒托马斯·瓦特逊坚信:“赐福—–不在于获取世俗之物。任何化学手段也无法提取幸福。”@3在塞缪尔·海尔荣下面这个祷告中看不出丝毫的成功伦理:

“哦,主啊,让我的眼目不要被这些世上的财宝弄得眼花缭乱,我的心也不要为之迷惑。—–让我的情感切切爱慕那比黄金更好、收益也胜过白银的永久财富和属天智慧,使我专以灵魂在你恩惠中得到饱足为念。”@4

@1 Chapters from AChristian Directory.p.157.

@2A Christian Directory[Kitch,pp.114-15].

@3The Beatitudes.p.25.

@4″A Prayer Fit for One Whom God Hath Enriched with Outward Things”[Emerson,English Puritanism,pp.182—83].如今人们常以富有的捐款者的名字为建筑命名,与此做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巴克斯特以轻蔑的语气论及那些“乐意留下自己人生价值的纪念碑,在离世之后想让后人向自己歌功颂德”的人(The Saints’Everlasting Rest,p.127)。

清教徒理念对靠个人奋斗成名成家这一观念的评判。美洲文化很奇怪地迷恋上了靠个人奋斗而成名成家的人——通过个人努力而致富或出名的人。持这种观念的人不会对“由蒙恩赐而得地位”这一观点感兴趣。清教徒不承认有靠个人奋斗而成名成家的人。基于恩典伦理,清教主义视成功单单为上帝的恩赐。约翰·普雷斯顿就财富问题写道:“赐财富的是上帝,分发财富的也是他,给予奖赏的仍然是他。—–我们应尽的责任唯有努力工作。”@1

清教徒理念对现代商业伦理的评判。商业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只要合法,任何类型的竞争或营销行动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已成了现代商业的金科玉律。但清教徒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其一,他们视商业为社会服务。约翰·纽斯图布写道:“因此我们必须想到,当我们去做买卖时,我们是在用好行为来见证对邻人的爱。”@2威廉·珀金斯说:“一个人天召之目的不是为个人敛财—–而是通过服侍人,使所有人受益而侍奉上帝。”@3

清教徒也不会同意现代竞争和牟取暴利的方法。当波士顿市民抱怨罗伯特·基恩(Robert Keayne)要价太高时,地方法官罚了他两百镑,不久他发现自己差点儿被逐出教会了。@4约翰·柯顿将这一审判案例作为机会,在一次关于经济的公开演讲中提出了商业活动原则。柯顿对下列错误命题进行了批驳:

“一个人可以随意高价卖出,也可以随意压价买入。—–他可以随意买卖,无论他是否买贵了,或者商品降价了。一个人既可以靠自己的技艺和能力牟利,也可以利用别人的无知和急需牟利。”@5

@1The New Covenant[George.pp.137-38].路德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当获得财富时,不敬虔的人心想:这是我的劳动所得。他不会认为这一切单单是上帝的赐福。上帝的赐福有时会藉着我们的劳动临到,有时并非藉着我们的劳动临到,然而从来不是因为我们劳动,上帝才赐福我们;因为上帝的赐福向来都是出于人所不配得的恩典”(Exposition of Deut.8:17—18[Plass.3:1495]).

@2Ninth Lecture on the Twentieth Chapter of Exodus[Trinterud,p.351].

@3 Of the Cases of Conscience[Hyma,p.235].

@4Winthrop’s Journal contuins the account[McGiffert.pp.115-16].

@5Winthrop.The History of New England—–[McGiffert.pp.115-16].

从英格兰人约翰·纽斯图布的一篇作品中可以看出清教徒理念和现代商务活动之间的天壤之别。他以下面这种轻蔑的口吻描述了某种商人:

“他们买进卖出,好像在掠夺蹂躏敌人的城市—–每个人都可以拿走、抢走、搬走他们所遇到的东西。拿得越多,就被认为是越棒。—–但圣灵要藉着这些再一次试验我们的爱心。”@1

清教徒理念对“简单生活”哲学的评判。现代物质主义产生了它自身的反面形式:人们视富有和财产本身是被污染的。相对于对奢华生活的鼓吹,清教徒的观念比较接近这种观点。但这并不是说清教徒会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威廉·珀金斯写道:“这些地上的事物是上帝赐予的好东西,如果我们对这些进行随意贬损,就意味着我们对上帝的处置及护佑不满,因为他命令世上事物成为物质生活所需。”@2清教徒也不同意对生活水平较高之人不加分辨就一味予以谴责。用珀金斯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不应制订一套‘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之财物’的标准,并将它套用于所有人,因为这种标准因人而异,也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公众人物的需要会大于一般民众;担负责任者的需要比不担负责任者要大一些。”@3

 @1 Ninth Lecture on the Yuentieth Chapter of Exodus[Trinterud.p.351].阿瑟·登特(Arthur Dent)整理了他那个时代的经济“压迫手段”,公开谴责高利贷、高额出租、趁人之危低价租用穷人房屋等行为(The Plain Man’s Path-uay to Heaven[George,p.150])。威廉·丁道尔劝诫说:“基督徒房东当因他们获得的租金和老客户而知足;不要提高租金或试图通过寻找新租户来给老租户施加压力。”(Obedience of aChristian Man[Knappen,Tudor Puritanism,p.405])

@2Works[George.p.123].威廉·阿美斯(William Ames)也相信财富“准确地说,是上帝的赏赐和祝福”(Conscience with the Power and Cases Thereof.p.253)。

@3 Works[Hyma,p.234].

正如我前面的讨论所提示的,清教徒理念和今天许多团体在经济问题上有一些共同点。但如果他们看到今天的世俗主义和自私自利之人居然辩称其观念是从基督教经典里提取而来的,他们一定会感到非常惊骇。

小结

纵观清教徒的历史,有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即因为他们工作勤奋、生活俭朴,使得他们相对富裕。他们的美德也带来了相应的试探。一方面,清教徒所持的理念有利于积攒财富和产业(因为他们认为金钱和财产原则上是好的;他们不相信贫穷本身是值得称赞的;他们也确信那种有纪律、努力工作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德)。

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自我放任的潜在可能性。为了对抗这种潜在危机,清教徒给予了自己更多的告诫:清楚认识到上帝能使人贫穷也能使人富裕;谨记财富可能带来的危险;持守合乎中道的理念;建立管家神学,即视上帝为财产的终极所有者,且金钱为社会性的财物。

延伸阅读

R.H.Tawney,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1926).

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Eng-lish ed.,1930).

E.A.J.Johnson,American Economic Though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1932).

Albert Hyma,Christianity,Capitalism and Communism:A Historical Analysis(1937).

Richard B.Schlatter,The Social Ideas of Religious Leaders,1660-1688(1940).

Robert W.Green,ed.Protestantism and Capitalism:The Weber Thesis and Its Critics(1959).

H.M.Robertson,Aspects of the Rise of Economic Individualism(1959).

M.J.Kitch,ed.Capitalism and the Reformation(1967).

Stephen Foster,Their Solitary Way:The Puritan Social Ethic in the First Century of Settlement in New England(1971).

Richard L.Greaves,Society and Religion in Elizabethan England(1981).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