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入世的清教徒

第4章:金钱

“上帝从不白给人恩赐,但他时不时地给人机会来彰显上帝的荣耀。如果他送来财富,那么他一定送来穷人来帮你处置财富。”——休伊·拉蒂默

我们所处的世纪里最有影响力,也最有争议的一本书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1930年)。韦伯开始观察到中产阶级贸易主要发生在新教徒之间,于是就开始探索“新教伦理”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联系。他找到了某些联系:相信人可以在今世天召中侍奉上帝,倾向于生活守纪律,甚至过禁欲生活;个人主义精神,强调努力工作,对赚钱没有良心负疚。虽然韦伯在他选择考查的数据中精心挑选,但他的分析还是揭示出新教运动中的许多重要事物。

然而,这一所谓的韦伯论点产生了某些不幸的结果。新教徒被描绘成将赚钱升高到人生的最高目标,视敛财为道德义务,并认定所有类型的商务竞争都是美德。看一看清教徒对金钱的态度及其实践,就会了解到,韦伯论点的出发点虽好,但最终却严重歪曲了真理。@1

@1韦伯的论点遭到贬低,已经有些时候了,并且对此也有一些很好的理由,可参阅一些对韦伯论点提出反对意见的作品,如Hyma,Christianity,Capitalism and Communism;Robert-son,Aspects of the Rise of Economic Individualism;还有许多作者合著的Protestantism and Capitalism:The Weber Thesis and Its Critics.由Robert W.Green编辑;以及Walzer.The Rev-olution of the Saints.pp.304-7.

金钱是好的还是坏的?

当马丁·路德成为隐修士之时,他宣誓固守贫穷。这反映了教廷长期坚持的观点:贫穷是一个人的内在美德。但改教家们———包括路德本人——却不这么看。他们在思想金钱财物这一问题时有一个起点,即:这些东西原则上是好的。

清教徒认同加尔文的观点:“金钱本身是好的。”@1塞缪尔·维拉德在约翰·胡尔(John Hull)的葬礼上致悼词说,作为一名商人,胡尔是一名“活在尘世中的圣徒”,却活得“超越了今世”;与此并行不悖的是,胡尔在商务活动中也非常勤奋,以致可以说:“上帝将一份丰盛的今世财物赐给了他。”@2在理查德·巴克斯特看来:“爱人类、爱这个世界或爱财富,本身并不是罪。因为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3

塞缪尔·维拉德设想:“如果上帝给予一个人愿意行善的心,财富和敬虔是一致的,他拥有的财富越多,就更加有条件用这些财富来行善。”@4威廉·亚当斯视经济努力为值得基督徒喜爱的事;他写道:基督徒“在世上有许多与今世相关的事务,他要勇敢地参与,并且要—–在今世向这些事务倾注喜爱之心”。@5

既然肯定金钱是好的,清教徒就发现有必要对金钱的正当方面进行辩护,并反对贬低金钱的人。威廉·珀金斯在一篇根据圣经《马太福音》6章19至20节的解经讲道中就进行了这种辩护,他列举了基督没有禁止的事情,包括:

 “在一项主要职业中勤奋劳动,使得一个人足以养家糊口。—–成就、财产和财富:它们是上帝的赐福,要让人好好使用。—–收集存贮财宝没有被简单地禁止,因为上帝的话语允许在某些方面这么做。(参见《哥林多后书》12章14节)”@6

@1 Commentary on Matthew19:24[Hyma.p.182].

@2The High Esteem Which God Hath of the Death of His Saints[Millertion,p.38].

@3 AChristian Directory[Kitch,p.113].

@4 A Complete Body of Divinity[Foster,p.111].

@5 爱默生(Emerson)在Puritanism in America中引用.pp.141—42.

@6 Works[Kitch,pp.108-9].

清教徒对挣钱没有罪恶感;挣钱是管家职责的一部分。有一段文字在韦伯论点中被津津乐道地引用,这就是理查德·巴克斯特的下列陈述:

“如果上帝指给了你们一条路,可以比另一条路合法地赚更多钱(且没有损害你们及其他人的灵魂),而倘若你们拒绝这条路,而选择赚钱较少的那条路,那么你们就越过了天召的一条底线,并且是拒绝成为上帝的管家。”@1

在巴克斯特有关经济的作品的大框架下,呼吁高效率、高生产率,既是一种简单常识,也是一种成为上帝恩赐的好管家的强烈意愿的表现。

清教徒为什么会那么肯定金钱是好东西呢?主要因为他们相信财富是上帝的恩赐。珀金斯写道:“如果我们忽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那么我们应该在良知中认定它们是上帝的赐福和恩赐。”@2约翰·罗宾逊写道:“主的赐福使人富裕。—–财富本身是上帝的赐福,因此我们希望得到财富,以满足我们的自然需求和保持文明舒适。”@3如果金钱财物是上帝的恩赐,那么理查德·席布斯就可以确认:“世上的东西本身是好的,赐予我们,使我们的天路旅途走得舒适。”@4

因为清教徒视成功为上帝的恩赐,所以他们决心要把它和人类的功德区分开来。倘若它是恩赐,那么它怎能赚取呢?@5不仅人类努力不能确保成功;甚至如果上帝用成功来赐福工作,那么是上帝的恩惠带来赐福,而不是人类的功德。柯顿·马瑟断言:“在我们的职位上,我们撒网;但只有上帝才能把收获带入网内。”@6约翰·罗宾逊写道:“如果财物可以靠勤勉、天命和技巧来得到,那么唯有上帝赐福我们才可以得到才能、运用才能以及依靠才能取得成功。”@6清教徒伦理是上帝恩典的伦理,不是人类功德的伦理。

@1A Christian Directory[Harkness,pp.184-85].

@2Works[Hyma.p.233].

@3Observations of Knowledge and Virtue[Reinitz.p.73].

@4 The Saints’Cordials[George,p.125].

@5韦伯论点的支持者们将他们的攻击特别集中在加尔文身上,声称是他让赚钱成为选民的记号。然而加尔文却否认富裕和美德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比如,他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财富临到人,全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美德、智慧或辛劳,而唯独在于上帝的赐福,这是一项基本原则”(Sermon on Deut.8:14-20[Harkness.p.217])。在他对《诗篇》127:2的注释中写道:“所罗门坚信,不论是用很少的钱过活,还是在工作中殷勤不倦,如果只倚靠自己,都是枉然。”@6Sober Sentiments[Perry,p.312].加尔文写道:“人们徒然辛劳,白白地禁食以寻求财富,因为这些好处唯独从上帝那里临到。”(Commentary on Ps.127:2)

 @6Obseruations of Knowledge and Virtue[Reinitz,p.73].

清教徒对私人财产的辩护,是他们金钱合理信念的延伸。威廉·亚当斯写道:创立私人家业,“不仅要靠人,而且要靠自然权利和神圣权利”。@1埃姆斯在另一处写道,“合法拥有自己的财产”是正当的。@2马萨诸塞第一代商业巨头之一约翰·胡尔,当船只被荷兰人夺取以后,他从上帝的护佑中寻求安慰:“倘若主喜悦我的灵魂更亲近他自己,使它不企图依靠人手所造之物获得安慰,那么我的财产损失就不算什么。”@3但当他的工头偷了他的马时,胡尔说:“我要让你们知道,靠着上帝的护佑,它们是属于我的。”@4

清教徒对财富的认可,不应被解释为他们将物质财产提升得高于属灵价值。约翰·温思罗普蔑视那些错误地将“外在富裕作为真正幸福”的人@5。彼得·布尔克利(Peter Bulkeley)写道:基督徒“可以为自己做许多事”,但这些所作所为必须“与上帝和他的荣耀没有抵触,且要顺服于上帝之下”。@6

理查德·罗杰斯在他的私人日记里总结了清教徒肯定财富的观点。

“关于我们外在的财富,可以说,因为上帝赐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就能自愿和其他人一道享受好东西。但是,只有专心遵循并热爱上帝的训导,诚心在基督的救赎中找到欢乐,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满有喜乐,因为无论是人的恶意还是撒旦都不能把这种喜乐拿去。”@7

@1可参见H.G.Wood,“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ation on Ideas Concerning Wealth and Preperty,”pp.141-77in Property:Its Duties and Rights[编者不详](New York:Mac-millan,1922).

 @2Conscience with the Power and Cases Thereof[Miller.Nature’s Nation,p.34].

@3The Marrow of Theology,p.323.

@4Hull,Diaries[Miller,Nature’s Nation.p.37].

 @5Winthrop Papers[MaGee,p.45].这和路德的观点一致:“若非在上帝里面富足,无人称得上富足,无论是君王还是教皇。”(Exposition of Exod.20:5[Plass,3:1438])

@6The Gosple-Covenant or the Covenant of Grace Opened[McGiffert,pp.36-37].

@7Knappen,Two Elizabethan Puritan Diaries,p.73.

“那么贫穷呢?”

如果富裕是上帝的赐福,那么贫穷一定是诅咒和上帝不喜悦的记号了,对吗?错了!清教徒如此说。人们往往把20世纪的许多观念都算在清教徒头上,但实际上他们对这些观念是不认同的。

首先,清教徒不同意敬虔能确保成功。托马斯·瓦特逊甚至说:“真敬虔常常伴随着迫害。—–圣徒们没有免除试炼的特许证。—–虔诚不能保证他们免受痛苦。”@1

如果敬虔不能确保成功,那么相反,成功也不是敬虔的记号。这是清教徒的理解方式。约翰·柯顿指出,“无论是美善得胜还是邪恶得势,基督徒都应平和对待,因为是上帝使这些事临到他的”。@2塞缪尔·维拉德写道:“富裕不是上帝喜爱的证据,贫穷也不是他的愤怒和恨恶的证据。”@3塞缪尔·海尔荣(Samuel Hieron)说,许多蒙上帝“所爱的仆人确实感受了贫穷的痛楚,相反,即使是最邪恶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却有很大一份产业”。@4

成功和敬虔的因果关系因此就被切断了。于是,有关贫穷,清教徒下了几条结论。一条是,贫穷未必是一件坏事或可羞耻的事。埃姆斯写道:“贫穷本身没有犯罪,也没有可羞耻的缺陷;但上帝常将贫穷带给敬虔人,要对他进行修理,或作为试炼、察验他的手段,或两者兼而有之。”@5理查德·巴克斯特下结论说:

@1The Beatitudes,p.259.路德甚至更坚决地指出这样的情形:“上帝有可能让一个恶棍的保险箱塞满珍宝。但不能由此推论那个家伙是虔诚的。—–另一方面,上帝也可能让一个虔诚的人历尽艰难困苦。”(Sermon on Exod.20:2[Plass,1:434])

@2Christian Calling[Miller/Johnson.1:324].柯顿在其他地方推论说:“没有人可以依据外在事件或财产来认清上帝对他本人及其他人的爱与恨。”(A Brief Exposition on Ecclesias-tes[Forster,p.128])

@3A Complete Body of Divinity[Foster.p.128].维拉德认为,富有和贫穷“既不能让人变好,也不能令人变坏;二者都能平等地被用于永恒的救恩。”

@4″A Prayer Fit for One Whom God Hath Enriched with Outward Things”[Emerson.English Puritanism.p.182].有种理论认为,倘若某人“拥有好运、财富和健康—–看哪.上帝就与他同在”,路德称这种“谬论”为“十足的愚蠢”(Exposition on Gen.19:2-3[Plass.3:1436])。

@5Conscience with the Power and Cases Thereof,p.253.

“没有人因为缺钱而被关在教会门外,贫穷也不是基督的眼中钉。空洞的心会成为人的拦阻,空的钱包则不会。他的恩典国度更经常地与遭到轻视的贫穷连在一起,而非与财富和荣誉连在一起。”@1

事实上,清教徒指出,贫穷可以很好地成为上帝属灵赐福或教导人的方式。塞缪尔·波尔顿(Samuel Bolton)在处理那些应许上帝赐福予信徒的圣经段落时写道:

“但除了短暂的外在好事之外,难道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也能带来祝福吗?损失不可以和享受一样成为祝福吗?”@2

托马斯·瓦特逊列出了“有益于上帝的孩子们的事”,其中包括贫穷,他解释道:

“贫穷有益于上帝的孩子们。它除去私欲,增进恩慈。‘神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雅各书》2章5节)。贫穷令人祷告。当上帝用贫穷修剪了他孩子们的翅膀后,他们就快速飞向恩典的宝座。”@3

清教徒在为贫穷进行这种辩护的过程中,小心地将他们自己和天主教关于贫穷本身值得称赞的教导区分开来。威廉·埃姆斯清晰明了且公开地抨击隐修士的贫穷誓言“是疯狂、迷信和罪恶的假说,他们出售这种贫穷,以换取善工的完全—–并企图以此换取上帝的满意及积攒功德”。@4

@1The Saints’Everlasting Rest,pp.62-63.

@2The True Bound of Christian Freedom,p.175.

@3The Beatitudes.p.251.

@4Conscience with the Power and Cases Thereof,pp.252-53.

清教徒用“福音性的贫穷”这个短语来描述,他们必须通过贫穷来学习属灵的功课,因为这些属灵功课也许是上帝在他们普通的呼召中赐予他们的。@1

清教徒没有把贫穷理想化为值得追求的事物。与天主教隐修士的理论相反,清教徒设想,贫穷不是能确保避免试探的方法。理查德·巴克斯特写道:

“贫穷也会带来试探。—–因为即使穷人也可能因贪爱从未得到过的富足而原形毕露;他们也可能因贪爱世俗、企图获取他们在世上从未得到的财产而灭亡。”@2

清教徒也不同意漠视穷人、听任穷人株守贫穷的伦理。在他们看来,贫穷虽非重大不幸,但当然也不应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托马斯·列佛在一次讲道中说:“富人必须慷慨地安置并安慰穷人。”@3休伊·拉蒂默讲道时说:“上帝从不白给人恩赐,但他时不时地给人机会来彰显上帝的荣耀。如果他送来财富,那么他一定送来穷人来帮你处理财富。”@4拉蒂默甚至说:“穷人对富人的财物拥有所有权;所以富人应该让穷人有份于他的财富,同时要帮助他、安慰他。”@5

总之,关于贫穷,清教徒教导说,贫穷有时是敬虔人的份,可以成为属灵赐福。然而,贫穷本身并不值得称道。另外,穷人需要那些富足的人来慷慨大度地帮助他们。

@1托马斯·瓦特逊在一次有关登山宝训的讲道中对“合乎福音的贫穷”的讲论很有代表性,他写道:我们必须区分“合乎福音的贫穷和罗马天主教所谓的贫穷。罗马天主教徒错误地解释了这个词。他们将‘灵里贫穷’理解为放弃产业、誓愿固穷、在隐修院内隐居。可耶稣不是这个意思,他从未宣告说那些因自己的原因导致贫穷、放弃自己的产业和天召的人有福了,而是合乎福音的贫穷的人有福了”(The Beatitudes,p.41)。

@2A Christian Directory[Kitch,p.114].

@3A Sermon Preached at Paul’s Cross[Hyma,p.182].

@4Sixth Sermon Preached Be fore King Edward VI[Green,p.70].

@5The Fifth Sermon on the Lord’s Prayer[Tawney,p.262].

财富的危险

清教徒没有将成功视为上帝认可或本人美德的记号,而是更倾向于将富裕视为试探。《日内瓦圣经》@1的《创世记》13章1节的边注写道:亚伯拉罕“从埃及得来的巨大财富妨碍他履行天职”,暗示他的财富会很容易成为对他的试探。约翰·罗宾逊写道:“贫穷与富足都有其试探。—–在这两种状态中—–富足的试探更危险。”@2托马斯·列佛指出:“追求富裕的人—–会落入各种各样的试探和魔鬼的网罗中。”@3理查德·罗杰斯一次半夜醒来,确信一个事实,即上帝的赐福“尝起来感觉太甜了,也就—–太危险了”。@4

令我们非常惊讶的是,清教徒认为富足和敬虔有相反的关联性。实际情况并不必然如此,但在清教徒看来,情况往往如此。理查德·巴克斯特警告说:“记住:富足使人更难得救。”@5塞缪尔·维拉德相信:“拥有眼所能见最大好处的人,极难见到他们—–为上帝大发热心。”@6理查德·席布斯解释道:“当世界在我们心中拥有一席之地时,就使得我们对上帝虚假、对人虚伪,使得我们不忠于天召,对敬虔本身也虚假。”@7

因此,艾德蒙·摩根的说法是对的,他说:“当逆境令清教徒勒紧腰带时,他们总是感到更加轻松。”@8威廉·珀金斯说:“追求富裕对灵魂得救是一种伤害。”他在另一处说得更直率:“我们来想一想犹大是怎么背叛主的:他是想要发财。”@9

@1日内瓦圣经:宗教改革运动中期在瑞士的日内瓦翻译出版的圣经英译本,是第二种圣经英译本;第一种是宗教改革先驱约翰·威克利夫的译本,第三种是著名的英王钦定本(KingJames Version.简称KJV)。——译者注

@2Obseruations of Knowledge and Virtue[Reinitz,p.73].

@3A Sermon Preuched Before the King[Hyma.p.181].

@4Dairy[Knappen,Two Elizabethan Puritan Diaries,p.81].

@5A Christian Directory[Hyma,p.224].

@6米勒在Seventeenth Century中引用,p.473。

@7The Saints’Cordials[George.p.125].

@8“The Puritan Ethic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出自McGiffert的作品,p.185.

@9Works[Kitch,p.108:George,p.172].

理查德·格里纳姆指出:“与生活在贫乏中相比,生活在属世的富足中信仰要困难得多。”@1

清教徒在详细阐述财富的危险时,剖析了金钱危险的理由。首先,人有以金钱取代上帝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倾向。世上的财物“是设在上帝和我们之间的幔子,它们使我们瞩目于它们,不能透过它们看见上帝”。@2托马斯·瓦特逊解释道:“人们是多么容易以外在的欢乐作为终极目标啊!”@3约翰·罗宾逊也这么说:“假如一个人富足,那么他就容易拒绝上帝,并骄傲地藐视上帝说:—–上主是谁呢?”@4理查德·罗杰斯评论圣公会富裕的主教和教士们说:他们“在得到荣华富贵之前,从未完全离开上帝”。@5

其次,财富是危险的,因为它帮助人们依赖自我,而非依靠上帝。理查德·巴克斯特支持这种看法:“当人们在今世富裕时,他们的心思随着产业的增加而自高自大,这样当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时,他们几乎很难相信他们病了。”@6约翰·罗宾逊说:“从富人的自傲中冒出对他人的蔑视,尤其是对穷人。”@7塞缪尔·海尔荣为富人做的祷告词范例,暗示了同样的观点:

“我是多么容易陷入自高,在我的自负中自傲,信赖自己的财富,厌烦他人,越来越爱世界,—–只因为你使我富足。”@8

@1Grave Counsels and Godly Obseruations[White.p.228].

@2Ibid.

@3The Beatitudes,p.25.

@4Obseruations of Knowledge and Virtue[Reinitz,p.73].

@5Diary[Knappen,Two Elizabethan Puritan Diaries,p.79].

@6The Practical Works[Hyma,pp.224-25].

@7Obseruations of Knowledge and Virtue[Reinitz.p.74].

@8″A Prayer Fit for One Whom God Hath Enriched with Outward Things”[Emerson.English Puritanism,p.181].

清教徒说:获取财富占用了一个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妨碍他追求属灵上的敬虔及其对他人的道德关注。理查德·马瑟在他的告别讲道中说:

“经验显示,人们在经营属世事务时很容易丧失敬虔的生命和能力,甚至他们的信仰只余留外在形式,仅剩残骸和空壳,其核心已被世俗吞吃,敬虔的灵命已耗尽。”@1

柯顿·马瑟同样警告新英格兰社会的物质主义倾向:“宗教生出繁荣,然而繁荣这个女儿却反过来吞噬了她的宗教母亲。”@2

清教徒还认识到,金钱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会产生一种无法满足的胃口。他们观察到,金钱从不守信。亨利·史密斯写道:“财富就像油画上的葡萄,看起来令人满意,但不能充饥解渴。财富确实令人更贪婪嫉妒,并使人焦虑。”@3托马斯·瓦特逊的意见相同:

“灵魂是属灵的东西,属地的财富怎能充满属灵实质?—–人多么渴慕世界啊—–可叹的是,它使人的期待落空了。它无法弥补、满足人类灵魂中的空虚与盼望。”@4

理查德·巴克斯特建议:“你要努力满足你的最大愿望,此愿望是属世财富无法满足的。”@5

既然金钱这么危险,那么人不就应该避之犹恐不及吗?清教徒不是这样看的。威廉·埃姆斯指出:“财富无道德上的好坏,它是中性的,人可以用它来办好事,也可以用于做坏事。”@6托马斯·亚当斯告诫他所在城市的会众:“我们教导你们不要丢掉钱袋,而要丢弃贪婪。”@7

@1A Farewell Erhortation to the Church and People of Dorchester in Neu-England[Miller,Colony.p.4].

@2Magnalia Christi Americana[Foster.p.121].

@3Works[Irvonwy Morgan.p.109].

@4The Beutitudes,pp.26,28-29.

@5A Christian Directory[Hyma.p.224].

@6Conscience with the Power and Cases Thereof.p.253.

@7Works[Hill,Change.p.96].

解除财富所带来罪恶的药方,是避免追逐财富。清教徒关于此事的常见说法是,关键在于人的心思和情感属于谁。巴克斯特写道:

“注意提防属地心思的深渊。—–将这些事物作为你的上衣,穿在身上,可以随时脱去它;但要让上帝和他的荣耀贴近你的心,啊,作为你生命的血液和灵魂。”@1

理查德·席布斯提过类似建议:“因此应努力让世界待在它应待的地方,就是你的脚下。”@2

简而言之,避免金钱所带来危险的方法是理顺事务的先后秩序。正如巴克斯特所言:

“在贸易、农业生产或其他有所收益的行业中,我们常常称赞一个致富的人,说他们有效地利用了时间;但如果天堂及与上帝的交通契合就在面前,生命充满神圣的力量和安慰,死后并将有喜乐和盼望,我们该如何满心欢喜地用时间来换取这些啊!”@3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