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入世的清教徒
清教徒运动的一些标志性日期
本书不是清教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但对这场运动中的一些关键事件进行概述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历史框架。
1526年:威廉·丁道尔的英文圣经《新约全书》运抵英格兰。
1536年:亨利八世国王和英格兰国会将英格兰国教会从罗马分离出去。
1547年:爱德华六世成为国王。新教教会宗教改革运动在英格兰迅猛开展。
1553年:罗马天主教徒玛丽成为女王。300名英格兰新教徒殉道,800名逃往欧洲大陆,他们在那里吸收了大陆改教家们的教义宗旨。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即位,颁布《伊丽莎白妥协案》。她所推行的改革不足以满足后来被称为清教徒的那些人。
1559年:《合一法令》(The Act of Uniformity)授权《圣公会公祷书》(Anglican Prayer Book)用于公共敬拜,并定下对拒绝使用和公然反对者的惩罚条例。
1567~1568年:长期持续的礼袍争端在英格兰国教会内达到高峰。争论的焦点是传道人在教会服侍中是否不得不穿着指定的教士长袍,但这只是有关教会内庆典、礼仪、圣餐礼拜等更大问题的一个代表。礼袍争端标志着清教徒之间对一个“一半归正”教会的现状越来越失去耐心。
1569~1570年:剑桥大学教授托马斯·卡特莱特讲授圣经《使徒行传》头两章,课上他提出了简化的基督教理念及长老会形式的教会管理形式,触怒了英国国教圣公会(还丢了教职)。
1583年:约翰·维特吉夫特成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强制执行归从圣公宗教会的庆典礼仪,导致对清教徒不从国教者的迫害。
1603年:詹姆斯一世成为国王。清教徒们最初希望他们的处境会有所改善。1604年,他们在汉普顿宫廷会议(Hampton Court Conference)上拜见国王,陈明他们的请求。国王威胁要“将他们驱逐出境,或施以更严厉的惩罚”。
1618年:《运动手册》(The Book of Sports)初版发布(1633年再版),鼓励主日下午开展运动,直接和清教徒的严守安息日主义相冲突。十七世纪不列颠教会史学家托马斯·富勒(Thomas Fuller)指出,这是英格兰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1620年:清教徒分离主义者在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建立清教徒移民殖民地。
1625年:不同情清教徒的查理一世成为国王。
1628年:威廉·劳德(William Laud)成为伦敦主教(1633年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实施严厉措施,将不从国教者逐出圣公宗教会。劳德迫害是促使清教徒移民美洲的首要因素。
1630年: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率领第一批大队清教徒抵达马萨诸塞海湾。
1636年:哈佛学院@1成立。
@1哈佛学院:哈佛大学成立最早的学院,今仍存在,可看成是哈佛大学的前身。——译者注
1640年:在查理一世召集的议会会议上,长期国会(Long Parlianment)褫夺了王权。向新英格兰移民大体上停止了。
1643~1646年:由国会召集的、研讨教会体制和教义等事务的威斯敏斯特议会,草拟了《敬拜指南》(Directory ofWorship)、《威斯敏斯特信仰宣言》(Westminster Confession)、《大要理问答》(Large Catechism)和《小要理问答》(Shorter Catechism)。
1645~1646年: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国会军击败王军,结束内战。
1646年:教会管理的教阶体制在英格兰国教会内被废除。
1647年:军队在英格兰的普特尼(Putney)辩论选举应普及到何种程度的问题。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从此奥利弗·克伦威尔成了英格兰政府的领导人,直至1658年逝世。克伦威尔作为英格兰护国公,试图在教会内和国家里实现清教徒理想。
1660年:查理二世继承王位,英格兰恢复君主制,英格兰国教会重建教阶体制。
1662年:新的《合一法令》强制推行单独使用新修订的《圣公会公祷书》,超过两千名清教徒牧师辞职或被解聘。非圣公会会员被禁止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学位,这导致许多不从国教的学堂成立。
1688年:威廉和玛丽被立为英格兰国王和王后,“光荣革命”恢复了清教徒讲道和建立独立教会的自决权。
清教主义的一些首要特性
前面我试图澄清对清教徒的一些常见误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清教运动的一些积极特性。如果我们是清教徒的同龄人,那么我们会对他们哪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印象深刻呢?
首先必须理解,清教徒运动是一场宗教信仰运动。世俗社会对清教主义的解释是不敬虔时代的产物,它忽略了一点:即使从其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表现来看,清教主义也体现了宗教信仰的视野。一位现代历史学者写道:“即使我们努力将清教主义完全现代化和世俗化了,清教主义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现象。”@1无论是在私人还是在公共领域,清教徒运动的参与者都是一群热爱上帝的人。约翰·班扬那振聋发聩的问题:“我如何才能得救?”对每个清教徒来说是终极重要的问题。一位陆军将领写信给克伦威尔:“长官,愿等候耶和华成为你每日最伟大、最重要的事务;应把它看得比吃饭、睡觉和议事都更要紧。”@2
清教主义的另一个特征是强烈的道德良知。对清教徒而言,正确与否的问题比其他问题更重要。他们视生活为善恶之间的持续斗争。上帝拥有这个世界,撒旦对此提出反要求。没有中立地带。@3理查德·席布斯(Richard Sibbes)以一种典型的方式表达了这种心态:
@1Dickens.p.319.纳彭颇具影响力的著作Tudor Puritanism得出同样的结论:“清教主义运动首先是一场宗教运动。这一事实在讨论清教徒的社会和经济教导时,永不会重复得太多。”(p.44)
@2哈里逊少将(Major-General Harrison)致函奥利弗·克伦威尔[Micklem.p.186]。第一代拓荒者返回英格兰后,写信支持建立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塞缪尔·维拉德(SamuelWil—lard)对此给出一个宗教性的解释:“将你们的父辈带到这个旷野来的主要使命,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可以享受,而且是他们可以为子孙拓荒,给他们留下恩典之约的自由、纯洁、不可朽坏的自决权的丰富遗产。”(Lowrie引用,p.167)
@3纳彭在Tudor Puritanism中讲到,对于清教徒来说,“一切行为均具有道德性。人没有—刻可以免除伦理考虑”(p.342)。
“这世界分为两大阵营,所有人都归属其一:一方是上帝和属他的人,另一方为撒旦及属撒旦的人;这两个国度、两个阵营、两个对立的意向之间,彼此追捕。”@1
在上帝帮助下,信徒们可以通过守望、完全与上帝同行和克己获得胜利。
清教主义是一场归正运动。它的独特性在于试图改变已经存在的事物。清教主义的中心信念是:事物需要改变,“因循守旧”并非一个选项。这种观点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顺便说一下,这也能解释,清教徒当时为什么总是采取那种进攻性的姿态,以及为什么清教徒的反对者总是处于防守一方,正如那个时代的辩论文献所显明的那样。
清教徒使用的关键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归正(reform)、归正运动(re—formation)及形容词归正的(reformed)。这些词汇不是后世历史学者新造的,而是清教徒时代人们常放在嘴边的词语。在那个时代,清教徒敦促统治者“使国家归正”、教牧人员致力于“使信仰归正”、父亲“使(他们的)家庭归正”@2。在个人层面上,清教徒推动“使生活从不敬虔和不公义中回转归正”@3。
清教徒运动是一场有异象的运动。激励他们的异象是要对社会进行重组@4。有人这样巧妙地总结清教徒的纲领:“蒙召去推动归正是蒙召去行动,首先将个人改造成适于服侍上帝意旨的器皿,然后使用这一器皿去改造整个社会。”@5
@1Works[George.p.109].
@2日内瓦圣经中致伊丽莎白女王的序言(Preface to Queen Elizabeth in the Geneva Bible)[Trinterud,p.211];Solemn League and Covenant of1643[Warfield,p.24];Records of the First Church in Dorchester[Edmund Morgan,Puritan Family,p.140].
@3William Perkins,The Art of Prophesying[Breward.p.343].
@4英语中“改革”是”reform”,“重组”是”re—form”。——译者注
@5Seaver,p.44.
清教主义也是一场抗议运动,这与新教运动的整体相符。后文将再三显明,如果我们注意到清教徒反罗马天主教,及(在较少程度上)反圣公会的立场,我们对他们的观点就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工作、性、金钱和敬拜等话题上,要想理解清教徒,首先应了解他们在反对什么。克里斯托弗·希尔说:“几乎在清教徒的每个看法中,都有抗议社会的因素。”@1
有一件事使得清教主义显得很现代,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来看,它是一场国际运动。例如,清教徒运动的初期领袖在欧洲大陆待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特别是在大迫害年代。他们称欧洲新教教会为“最好的归正教会”,并吸收了其教义和敬拜方式。此外,当移民美洲成了清教主义的常态后,大西洋两岸的清教徒运动领袖继续有持续的互动。纳彭写道:“清教徒背后是正在兴起的国际性新教教会的力量。”@2鉴于清教主义的国际属性,本书将英格兰清教徒和美洲清教徒连在一起进行叙述,并在脚注中将清教徒思想与路德、加尔文的观点相比较。
英格兰的清教主义运动是一场少数派运动(美洲清教主义运动不是)。虽然英格兰清教徒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国会里)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但他们从来没在人数上占多数。因此,清教主义显示出少数派通常具有的一些特性:内部对共同原则的强烈忠心,易受攻击的不安全感,思维方式的两极分化倾向(认为这个世界分成两个阵营:我们和他们)。迪金斯正确地认识到,清教主义“是一种适于渗透在英格兰精神中,而非支配这一精神的力量”@3;而保罗·西佛(Paul Seaver)认为清教徒“在失败中茁壮成长”@4。
@1Society and Religion,p.234.戴维斯在Worship and Theology—–1534-1603中评述清教主义“是一场新的、有活力的抗议运动,反对传统中的不利因素”(p.285)。
@2Tudor Puritanism,p.102.麦克基(McGee)写道:“清教徒极其在意他们在一种国际性圣徒兄弟情谊中的身份。他们长期将日内瓦、莱茵兰及欧洲大陆发达新教教会其他中心的教会,认为是他们在英格兰所寻求的宗教改革的榜样”(p.255)。罗杰斯注意到,和分离主义者相反,“清教徒咨询欧洲大陆归正神学领袖的建议,虽然他们常感到,因为英格兰局势的特质,他们无法听从这些建议”(p.67)。W.K.乔丹也将清教主义的国际性风味和圣公会制度做了对比,提及英格兰国教会内只有清教徒这一方越来越关注外国联络人(Vol.2.pp.130—31)。
@3Dickens,p.333.
@4Seaver,p.290.关于英格兰的清教主义的少数派处境,西佛评论:“清教主义是一场只博得少数英格兰人效忠的运动,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这也不够中肯,因为几乎没理由假设多数人支持国教会—–他们不过是不冷不热地默认罢了。”(p.293)
在新英格兰,清教徒由于更彻底地把持了社会和公共机构,故不够宽容、铁腕老辣、自满,并导致律法主义和内部腐败,因此我认为,其吸引力稍逊一筹。相比而言,英格兰的清教运动不以固定制度结构存在,使它的支持者们避免了效忠制度而非理想的倾向。
清教徒不仅是少数派,而且是受迫害的少数派。在英格兰,他们几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遭受烦扰和迫害(当然,十七世纪中叶他们成为政府的执政党和教会的统治方时是个例外)。清教徒领袖们出监入狱简直是家常便饭。平信徒常因在家举行宗教聚会而被送交法庭受审。不在《合一法令》上签字画押的青年清教徒不能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学位。拒绝穿着圣公会礼袍、拒绝支持圣公会庆典、拒绝诵读《公祷书》上宗教仪文的牧师将被免职。疏离意识塑造了清教徒的主要原型:他们是一群穿越侨居世界、奔向自己真正国家的天路客。@1
尽管清教徒传道人和教授在清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最终这场运动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是一场平信徒运动。一位学者说:“清教徒运动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平信徒的积极参与。”@2确实,神职人员和教授从知识上为运动提供了理论。但他们借重于数量更多的平信徒,才形成了挑战现存体制架构的力量。当然,这一局面中有许多看似矛盾之处:清教徒传道人在摧毁传统教阶制度及其特权的行动中,吸引了大量平信徒追随者,最终他们自己享受了权力地位。然而,他们的权力只延伸到对普通平信徒思想的影响。
@1关于迫害清教徒的信息,有许多资料可供参考,其中包括:W.H.Frere,The English Church in the Reigns of Elizabeth and James1(1904);C.E.Whiting,Studies in English Pu-ritanism from the Restoration to the Revolution,1660-1688(1931);W.K.Jordan,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in England(丛书1932年卷和1936年卷);gerald RCragg.Puritan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Persecution(1957);Horton Davies.Worship and Theolo-gy in England:From Andrewes to Ba.rter and Fo.r.1603-1690(1975),pp.437-54;Pat-rick McGrath,Papists and Puritans under Elizabeth1(1967);R.C.Richardson,Puritanism in North-West England(1972);Samuel R.Gardiner.The First Tuo Stuarts and the Puritan Rev-olution,1603-1660(1876;1970年再版)。
@2Trinterud,p.166.特林特茹德(Trinterud)进一步写道:“宗教改革运动呈现为—–一场反教权主义的运动。新兴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平信徒大规模反对神职人员的专权,这给了一些具有归正思想的宗教领袖以机会—–致力于他们所期望的改变。”
清教主义是一场万事以圣经为中心的运动。人们看到,清教徒运动的终极焦点(与宗教改革运动的总体一样)是权威问题。清教徒将圣经作为信仰和实践的最终权威,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约翰·欧文常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清教徒神学家,他说:“新教徒认为圣经直接由上帝赐予—–是信仰—–的完美完全的准则。”@1德雷克·威尔逊(Derek Wilson)问道:
“那么早期的清教徒是谁呢?基本上,他们对圣经权威的态度,将他们与英格兰其他新教徒区分了开来。”@2
清教主义是一场有学识的运动。它的目标是宗教生活、全民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归正。其追随者很快意识到,影响社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学校。在英格兰和美洲,清教徒运动和大学关系密切。@3约翰·诺尔斯(John Knowles)写信给马萨诸塞州州长列佛雷特(Leverett):“如果学院消逝了,那么教会—–将会不久于世。”@4一位现代权威人士谈到,“大学在清教运动中具有卓越而持久的领导地位”。@5因此,毫不奇怪,清教主义是一场高文化程度的运动,它拥有“充满活力、风靡一时的言辞”@6。
@1Works,14:247.
@2Derek Wilson.p.132.
@3斯通(Stone)在Crisis中评述:“正是这种对大学的渗透,使得清教主义从乡村一些大家族、工匠团体和城镇小商贩的教派怪癖,转化为影响社会全体阶层的全国性运动”(pp.74041).
@4Collections of the Mussachusetts Historical Society[Schlatter.p.54].
@5Curtis,p.197.E.哈里斯·哈比逊(E.Harris Harbison)写道:“新教改革运动始于一位学者对圣经意义的洞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有学识的运动,是教授和大学生的事。”(TheChristian Scholar in the Age of the Reformation[New York:Scribner.1956],p.vi)
@6Haller.Rise of Puritanism.p.258.
最后,清教主义是一场政治经济运动。这一点我们在今天看得比清教徒更清楚,因为我们看到了这场运动的长期效应。当时的教会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清教徒改变教会的努力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和政府牵扯到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同意,清教徒具有不可救药的政治性。在经济上,清教徒注重工作、节俭和诚实获取收入的价值,营造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协调一致的风气(不管他们是否真的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清教徒的言论中有许多关于工作和金钱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