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入世的清教徒

一些关键的清教徒教义

像其他基督徒运动一样,清教主义在基督教整体一般框架内,有其所强调的教义上的独特性。从教义上讲,清教徒与大主教劳德之前的分离主义者和圣公会会员一样,都是加尔文主义者。这意味着,上帝的主权、凭信仰基督得救、上帝拣选人得救、上帝不可抗拒的恩典和人性的堕落等教义,对清教徒而言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恩典的教义渗透到清教徒思想的许多领域,从救恩到物质财富。清教主义的中心是这样一个信念:上帝的恩典是人类所有好处的源泉,这是不能靠人类功德赚取的。塞缪尔·维拉德对上帝所赐的救恩进行了如下评述,为这一教义定下了基调:

“没有其他必要条件—–只须接受这一恩赐,并承认施恩者的仁慈。信心是获得恩赐的手。—–除了为上帝这一说不出来的恩赐向他感恩,还有什么能叫做顺服呢?”@1

对清教徒而言,个人重生或皈信,用克伦威尔的话来说,是“根本问题”@2。皈信与成圣或圣洁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清教徒用得救这个词同时涵盖两个概念。理查德·席布斯将救赎和成圣联系起来,评述道:“一旦意识到了基督在赦罪上所表现出的爱,这将驱使人以神圣的火热去履行所有义务。”@3托马斯·贝肯说,他写作之目的是“教导人认识自己,以及靠基督的宝血凭信得救,并在行事上配得上帝的恩慈”。@4

约的概念为清教徒眼里几乎所有的重要关系提供了基础。约代表着立约双方互相信赖并相互履行义务。它解释了上帝对每个人的作为,是清教徒家庭体制、教会体制和国家体制的哲理基础。上帝的救恩之约是万事的根基,惠及每个信徒,作为回报,他要求人顺服、忠信。其次,人与人之间也立约,以组织教会、家庭或国家政权,上帝作为第三方,或约的担保者。清教徒对约如此重视,使得清教主义成为一种强烈的关系型宗教。@5

@1洛里(Lowrie)引用,p.171-72。

@2西佛(Seaver)引用,p.8。

@3Collected Works[Seaver.p.8].

@4Bailey.Thomas Becon.p.120.

@5詹姆斯·约翰逊(James Johnson)写道:“在两个英格兰(译注:指英格兰和新英格兰)的联邦神学家建立的社会之约的教义提供了一种方法,将仅仅是个人的伦理,转化为同时具有社会关联的伦理。”(p.20)

在权威这一问题上,清教徒坚持唯独圣经是宗教信仰及其实践的最终权威。当然,圣经需要解释。而清教徒的解经依据总是某种新教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解经最终还是离不开人的传统。“唯独圣经”本身就是一种新教教会传统。但是,清教徒确信任何信仰或实践必须基于圣经根据,而另外的理论体系则认为圣经外的传统也足以作为信仰或实践的基础,这两种信念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水岭。

清教徒对创造论有全面的阐述。他们相信上帝创造了物质和人类世界,因此这个世界原则上是好的。他们相信物质世界指向上帝。在这个特定意义上,他们是当年真正的“圣礼主义者”,远超过那些在教堂围墙内操持庆典礼仪的人。一位清教徒说,基督徒应该“把他的店铺和他的礼拜堂都视为圣地”@1。理查德·巴克斯特说:“世界是上帝的书,每个生物都是一个字母、一个音节、一个单词或一句话—–在宣告上帝之名和他的意志。”@2托马斯·泰勒(Thomas Taylor)写道:“上帝的声音存在于所有生物之中,并通过它们时时处处对我们说话。”@3清教徒坚信创造论的结果之一是:它合乎逻辑地使长期占据人们思想的旧有圣俗二分法受到摒弃。

和创造论相关的是,清教徒非常强调护佑。清教徒尤其善于在日常事件中见到上帝。他们在日记中记述上帝在日常生活中的恩典。他们坚信自己能“在挤奶房、马厩、谷仓等上帝探访人灵魂的地方”找到上帝。@4他们也把当时的历史事件放在上帝护佑和圣经类比的框架内进行解释。

@1George Swinnock.The Christian Man’s Calling[Schlatter,p.189].

@2A Christian Directory[Lewalski.p.165].

@3A man in Christ—–[Daly,p.74].

@4John Bunyan,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Watkins.p.64].

清教徒关于天召或天职的教义是上帝护佑每个基督徒个人生活这一教义的特别应用。清教徒习惯上将上帝对个人的天召分为一般天召和特别天召。一般天召是指上帝呼召人在生活的每个领域内做一个蒙救赎的、圣洁的基督徒。特别天召是指上帝带领一个人去从事特定的工作或职业。

清教徒的人观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已经有很多论文涉及。简而言之,清教徒一方面彻底重申了原罪论和人类全然败坏之教义,另一方面高度评价被上帝恩典改变了的人之价值,并将这两方面结合了起来。清教主义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人观:被上帝创造得完美、因而原则上是好的人;因亚当的原罪归算在他们身上、及因自己的罪恶抉择而有罪的人;以及倚赖上帝更新的恩典有蒙救赎、得荣耀之可能的人。

在这一非此即彼的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心有没有重生。这就是为什么清教徒的作品对人要么极度乐观、要么极度悲观的原因。清教徒日记里,罪的意识很强烈,同时天恩意识也很强烈。清教徒对社会体制的态度,一方面对堕落的社会体制感到悲观,另一方面他们的异象是期待着对社会进行重组,二者相结合,以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乐观得近乎天真。

清教徒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任何运动都有其标志性的好恶观。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品质行为能激起清教徒最强烈的认同,什么样的事情会使他们厌恶。根据清教徒所用的词汇和其杰作形象,就可以看出清教徒的许多品质。@1

在清教徒词汇里有许多重要的积极性用词,如归正(reform)[及其变体归正的(reformed)和归正运动(reformation)]、敬虔、有序,及形容词博学、简朴、有益、单纯、严肃和辛勤(“不辞辛劳,一丝不苟”)。清教徒要求从工作到休闲、从敬拜到行政管理,所有行为都要合法。纯洁、洁净、圣洁、真实和纯正(和不纯正相反)是他们的优良品质。

清教徒对自我实现的理念不太感兴趣,更看重职责,视二者为约的责任和在任何社会单元内生活的条件。塞缪尔·维拉德写道:“在所有的关系中,人们应当彼此担待,相互之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早期清教徒的绰号为严守纪律的人。因此,他们反复强调问心无愧是人类幸福的先决条件,就不足为奇了。

@1对清教徒所用的词汇和清教徒的想象的研究是一块蕴藏着伟大应许的、在很大程度上未被开垦的土地。清教徒词汇上的一项初步研究是M.范比克(M.vanBeek)的An Enquiry in—to Puritun Vocubulary(Groningen:Wolters-Noordhoff.1969).

@2The Complete Body of Divinity[Greven,Protestant Temperament.p.179].

清教徒不注重浮华的外在表现,而确信巴克斯特所说的“一个人生活的内在原则”@1。理查德·格里纳姆(Richard Greenham)抱怨那些“没有神采、表面光鲜内里脆弱、—–冷漠、—–对单纯传扬基督造成很大损害”的讲道@2。用现代话来说,清教徒崇尚“所见即所得”。理查德·巴克斯特写道:“真理爱光明;毫无遮掩的真理最美丽。”@3理查德·席布斯说:“真理除了怕被隐藏,毫无畏惧;真理除了要求被清楚地陈明在所有人眼前,别无所求;毫无掩饰的真理最可爱,也最强有力。”@4克伦威尔要求画家画出他的真实面容,包括“所有缺陷”。

清教徒高度重视宗教信仰的真理。他们认为,人信仰的理智方面的内容并非无关紧要。托马斯·胡克(Thomas Hooker)指出:“所有真理,即使是上帝启示中最小的,难道不是比整个世界更好吗?”@5约翰·欧文激励基督徒“视真理为珍珠,比全世界更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购得”@6。

与这些相反,清教徒也有许多厌恶的事物。他们蔑视传统;他们将罗马天主教敬拜礼仪等同于迷信。暴政是引起他们强烈反感的另一个词,尤其是在政治背景和教会背景下。

在信仰层面,冷漠——或其同义词呆滞——的观念是招致清教徒厌恶的主要事物。理查德·罗杰斯对那种“属世的—–冷漠、半吊子侍奉”避之犹恐不及,而柯顿·马瑟警告,要“警惕—–强劲的头脑、冷漠的心。”@7塞缪尔·瓦德在日记里自责道:“在2月15日和16日侍奉上帝时,你怎么那样呆滞!”@8与冷漠相对,火热在清教徒词汇里是反复出现、具正面意义的用词。

@1The Saints’Everlusting Rest.p.33.

@2Works[Norman Pettit.The Heart Prepared:Gruce and Conversion in Puritan Spirit-ual Lif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p.48].

@3The Reformed Pustor.p15.约翰·古德温(John Goodwin)写过类似的话:”没有什么比赤裸裸的真理更可爱的了。”(Certain Brief Observations and Antiquaries—–[Haller.Lib erty and Reformation.p.147)

@4Works[Haller.Rise of Puritanism.p.140].

@5The Christian’s Two Chief Lessons[McGee,p.247].

@6Works[Haller.Rise of Puritanism.p.140].

@7Rogers.Diary[Knappen.Tuv Elizubethan Puritan Diaries.p.64]:Mather.John in the Wilderness[John Eusden.Ames’s Marrow of Theology的引言.p.3].

@8Diary[Knappen.Tuo Elizubethan Puritan Diaries.p.1193.

灵性上自满、平庸是清教徒最厌恶的事。理查德·巴克斯特写道:

“懒散并忘记上帝,与亵渎、放荡、体贴肉体的生活一样能使人的灵魂远离天堂;懒散、健忘、粗疏,与放纵、亵渎一样,会使我们的心远离天堂。”@1

塞缪尔·维拉德哀叹,在新英格兰,“真诚、火热为主几乎已经过时了”,而“不冷不热的信仰宣告却大行其道”@2。

清教徒厌恶社交聚会和宴会。任何事情只要有不受管束的迹象,就会引起他们愤怒。下面这份典型的清教徒校长职责,让我们看见清教徒所厌恶的许多事情:他不应该是

“赌徒—–小酒栈或啤酒馆的常客,醉鬼,或—–淫荡地调戏妇女、与妇女有不得体的行为,或在不必要的花销上挥霍浪费,追随虚荣艳俗的衣着时尚,—–戴长卷发或留着流氓恶棍一样的发型,或发誓咒骂—–”@3

1677年,马萨诸塞授权治安官逮捕“所有破坏安息日分子和妨害治安的酒徒,在安息日或其当夜将有营业执照的店铺开门营业,安息日或当夜在其房屋内有骚乱的其他人等”@4。英格兰清教徒毫不掩饰对罗伯特·帕尔默(Robert Palmer)这种圣公会传道人的厌恶,因为他在自己果园里有一个保龄球场,“一周的每一天”都在那儿,并有“一窝人”参与。@5

@1The Saints’Everlasting Rest,p.125.

@2Covenant-Keeping the Way to Blessedness and AComplete Body of Divinity[lowrie.p.230].

@3Regulations of the Lewisham Grammar School[Watson,pp.131-32].

@4Massachusetts Laws of1672[Edmund Morgan,Puritan Family,p.149].

@5Collinson,p.371.

为了能够很快了解清教徒不喜欢什么,我们可以参考下列教会和民事法庭诉讼记录:

1.(马萨诸塞)多切斯特(Dorchester)的罗伯特·赛克斯(Robert Sykes)被告上法庭,因为他“没有参加公共敬拜,疏忽对他的天召,没有顺服权柄”@1。

2.布雷恩特里(Braintree)的威廉·斯康特(William Scant)被告上苏佛尔克法庭(William Suffolk Court),因为他“没有安排或安置好他的孩子们受良好的教育”@2。

3.波士顿第一教会将詹姆斯·马托克(James Mattock)开除出教会,他的罪名是“长达两年拒绝和妻子履行私密关系(即性交)”@3。

4.坦帕伦丝·斯维特(Temperance Sweete)@4的作为与其姓名不符,“邀请一群滋事之徒到家里宴乐,用葡萄酒和烈性酒精饮品招待他们,甚至醉酒”,受到警告@5。

我们对清教徒的了解,部分是通过他们喜欢从事的活动。阅读圣经、听讲道、参加查经班和祷告会,这些显然都是清教徒喜欢从事的活动。约翰·温思罗普说,在他皈信后,他“对上帝的话语如饥似渴,不错过任何一次好的讲道,即使好几英里之外,尤其是那些深入触及良心的讲道”@6。在一场贵族气派的婚礼上,罗素夫人(Lady Russel)免掉了常规的音乐舞蹈,代之以“一次讲道和爱筵”来取悦客人@7。

清教徒这种对敬拜的热心,导致他们重视基督徒讨论会,即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基督徒交谈有关属灵的事务@8。

@1Suffolk Court Records[Edmund Morgan.Puritan Family,p.148].

@2lbid.

@3Colonial Society of Massachusetts Publications[Edmund Morgan,Puritan Family.p.141].

@4Temperance意为节制、戒酒.Sweete意为甜蜜。——译者注

@5Colonial Society of Massachusetts Publications[Edmund Morgan.Puritan Family.p.141].

@6Winthrop Papers[McGee.p.244].一位英格兰清教徒在他去伦敦时有相似的经历:“当我从乡下到这城里来,我以为我到了另一个世界,甚至是出黑暗人光明;因为这里到处在传讲着上帝的话语”(Edward Bush,A Sermon Preached at Paul’s Cross[Hill,Change,p.4].

@7Seaver,p.39.西佛评述道:“在一场贵族气派的婚礼上推出的讲道,应该被视为欢乐的源泉,显示了清教主义改变传统行为模式的力量。”

@8托马斯·杜利特尔(Thomas Doolittle)定义基督徒研讨会为“信徒们彼此建立信心”的会谈(Rebukes for Sin by God’s Burming Anger[McGee,p.196])。

理查德·罗杰斯在日记里记录了“我—–和纽曼(Newman)及柯尔佛维尔(Culverwel)先生间的这种甜美讨论”@1。约翰·温思罗普记录了一次类似的“和一两位基督徒朋友之间的讨论”,还说:“上帝赐福于我们这场讨论,我们都在讨论会中被更新,充满活力。”@2

清教徒崇尚努力工作,对太多休养心存疑虑,不掩饰对懒惰、懒散之人的鄙视:

“敬畏主、遵行他的道路,是对每个人的祝福,这样他就可以吃自己双手劳动所得。那些既不从事体力劳动也不从事脑力劳动,只靠吃别人双手劳动所得、靠他人汗水过活的人,就像虱子或其他寄生虫那样。”@3

约翰·温思罗普记在日记里的下列决心是对清教徒好恶观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我与主立新约:从我这方,我将靠他的恩典改正下列罪:骄傲、贪婪、爱世俗、心思空虚、不感恩、怠惰于侍奉他和我的天召,没有预备好自己敬畏、诚实地来到他的话语面前。在主那方,他赐予我一颗新心,在他的灵里喜乐,他住在我里面,使我刚强反对世俗、肉体和魔鬼,他也赦免我的罪,加添我的信心。”@4

“典型清教徒”的肖像

典型的清教徒有如下特征:他会结婚成家。家庭内有“良好的秩序”,即有着次序分明的权威。@5丈夫/父亲是家庭负责任的头,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操练上,虽然妻子/母亲也有她的权威范围。孩子的教育和家庭敬拜(尤其是读圣经和祷告)在清教徒家庭里有着很高的优先权。

@1Knappen,Two Elizabethan Puritan Diaries,p.63.

@2Winthrop Papers[McGee,p.196].

@3John Robinson,Obseruations of Knowledge and Virtue[Reinitz.p.67].

@4Winthrop Papers[Irvonwy Morgan,p.122].

@5本杰明·瓦兹沃思(Benjamin Wadsworth)的著作名为The Well-Ordered Family;柯顿·马瑟的著作名为A Family Well-Ordered。

家庭宗教生活很多是围绕当地教会进行的。在教会主导下,教义得到谆谆教诲,团体敬拜得以进行,孩子们受到要理问答的教导。教会不是一个建筑物,而是一群信徒在有感化力的牧师影响下聚集在一起。只要政权允许,周间家庭聚会就是标准教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典型清教徒的周间日常工作是繁忙的。生活是严肃的,没有时间懒散。一般清教徒相信努力工作是美德,上帝呼召每个人以一种符合基督教信仰的、有道德的方式从事世上的事务。他对每日的工作及由此赚取的金钱不会有罪恶感。一周的高峰是主日。这天绝对不许从事运动。每个主日,每家参与教会敬拜两次,并在晚餐后聚集在一起复习主日讲道要点。

如果我们在一个典型清教徒身边工作,或是做他(她)的邻居,他(她)会给我们留下敬虔但并不乖僻的印象。从外表我们无法把他(她)识别出来。塞缪尔·维拉德说:“上帝的儿女—–外表上—–看起来像其他人,他们吃喝、劳动、谈论世上事务,像其他人那样;在所有这些事上,他们和上帝息息相通,但这是一件隐秘的事。”@1典型清教徒的穿着像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一样,但他们将谈话的多数时间花在基督教信仰与经历的话题上。

@1The Child’s Portion[Miller/Johnson.2:369].

总的来看,典型清教徒给人的印象是努力工作、节俭、严肃、温和稳健,观点讲求实际,在宗教和政治事务上严守信条教义,通晓最近的政治及教会事务,爱刨根问底,有良好教养,彻底地熟悉圣经内容。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清教徒必须自律。任何人,若在这些事情上惯于散漫,在清教徒身边会自然地感到很不舒服,因此,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清教徒会被那些与他们观点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猛烈攻击。

小结

为了让这一关于清教主义概貌的章节有清晰的脉络,我收集了自己所读到的、对我最有帮助的几个简短定义:

“也许我的说法过于简单化了:可以说归正的新教是一种有学养、举行家庭祷告、在家中研习圣经的宗教,而支持这一切的基础是公开的讲道。”@1

“为了评价清教徒运动在教会内外的真实特征,我们必须将心思从这个名词的普遍用法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宣称,它作为城镇人中的社会性宗教最为兴盛;它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独立精神;假以时日,这一运动可以帮助产生热情的头脑,它会沉醉于有关公民自由与个人自由的有限度但却重要的想法。”@2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早期的清教主义是牧师和平信徒的联盟,它有半宗派主义特征,但仍在教会范畴内。它坚持—–圣餐礼和庆典礼仪必须改革,必须清除管理上的滥用职权和腐败;它积极参与本地的讲道及新敬虔伦理的实践。”@3

“十七世纪的清教主义是沉默寡言、严格朴素和敬虔的,但同时也是直率、有强烈性别区分、并有点浪漫的—–它既是文艺复兴的分支,也是对那场运动的反击。”@4

@1Stone,Family,p.141.

@2Dickens,p.316,318.

@3Stone,Crisis,pp.733-34.

@4Hunt,p.252.

延伸阅读

我所见到的有关清教主义的最好的概述性作品有:

M.M.Knappen,Tudor Puritanism:A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Ide-alism(1939).

Perry Miller,The New England Mind:The Seventeenth Century(1939).

John Thomas McNeill,”English Puritanism,”pp.15-48in Modern Christian Movements(1954).

Gerald R.Cragg,Puritan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Persecution(1957).

John Dykstra Eusden,Puritans,Lawyers,and Politics in Early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特别是第一章(1958)。

Charles H.George and Katherine George,The Protestant Mind of the English Reformation,1570-1640(1961).

Christopher Hill,Society and Puritanism in Pre-Revolutionary Eng-land(1964).

H.G.Alexander,Religion in England,1558-1662(1968).Everett Emerson,Puritanism in America,1620-1750(1977).

对包含有大量特定日期和人物的历史作品有浓厚兴趣的人,可以阅读以下著作:

William Haller,The Rise of Puritanism(1938).A.G.Dickens,The English Reformation(1964).

Patrick Collinson,The Elizabethan Puritan Movement(1967).

珀西·斯科尔斯的The Puritans and Music in England and New England(1934)

属于另一类别。我认为,这是真诚探求清教主义的人首先应该读的书之一,因为它攻击了现代对清教运动的偏见的“根基结构”,并使人信服,至少某些反清教徒的宣传是蓄意说谎。

关于“清教徒”这个单词的起源和词义发展,最好的参考资料是克里斯托弗·希尔的Society and Puritanism in Pre-Revolutionary Eng-land,chap.1(“The Definition of aPuritan”)和巴西尔·哈尔(Basil Hall)的“Puritanism: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见G.J.卡明(G.J.Cuming)编辑的Studies in Church History,vol.2,pp.283-96(Lon-don:Thomas Nelson.1965).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