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入世的清教徒

第1章:最初的清教徒是什么样的人?

“我服侍一位精准的上帝。”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清教主义是深怕有人在某地可能会高兴的运动。”一位揭批清教徒的现代人说道。@1

但一位与威廉·丁道尔(常被人视为第一位清教徒)同时代的人则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估。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那位伟大的天主教徒,认为丁道尔的新教教派过于放荡了。他描述这一教派的追随者是一些“不喜爱四旬斋禁食(lenten fast)@2”的人,“在他们的淫色中放荡地吃喝玩乐”@3。在莫尔看来,他们的神学犯了方向性错误,使得基督徒生活太轻而易举了:“就我个人而言,我也非常希望罪、痛苦及其他所有一切很快就会消逝了,正如丁道尔告知我们的那样,但我厌恶他欺骗了我们。”@4

@1H.L.Mencken,佩里(Perry)曾引用,p.239(此处为缩写形式,作品详细信息见本书295页参考书目,下同;全书脚注中方括号内的信息均为第二手资料或是本书作者从中引用清教徒原始资料的现代作品)。

@2耶稣基督复活节前四十昼夜斋戒期,天主教和东正教非常看重,一般要求在此期间戒食肉类和酒类,只能吃蔬菜水果和鱼类;稍微严格一点的要求是完全素食。且只能半饱;最严格的要求是完全禁食,只喝水。——译者注

@3由C.S.路易斯引用.“Donne and Love Poetr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选自Sev-enteenth Century Studies Presented to Sir Herbert Griers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p.74。虽然“清教徒”这个词在莫尔的时代还未使用,但历史学家通常认为丁道尔是后世著名的清教主义的奠基人。威廉·A.克勒布什(William A.Clebsch)在England’s Earliest Protestants,1520-1535(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中写道:“丁道尔创立了英格兰清教主义的神学、敬虔和道德系统,明确将圣经视为上帝为每个人设立的律法。”(P.317)

今天我们被告知,清教主义“损害人类灵魂,使人冷酷阴郁,剥夺了人的幸福阳光”。@5

@4Lewis,”Donne and Love Poetry”,p.75.

@5Langdon Mitchell,佩里曾引用,p.240。

要是贵格会的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听到了这一指控会感到十分意外。作为清教徒的同时代人,他鄙视清教徒的“缎带、花边和昂贵的衣着”,还有他们的“体育和盛宴”@1。

当C.S.路易斯(C.S.Lewis)、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pherHill)和A.G.迪金斯(A.G.Dickens)等权威人士说出如下的话时,我们应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一种可能—一关于清教徒,我们被严重误导了:

我们必须描绘一幅和今天人们所说的清教徒截然相反的清教徒形象。@2

很少有“清教徒”是那种“清心寡欲的教徒”(像十九世纪这个词的语义所暗示的那样),对性的问题谈虎色变,反对娱乐;这基本上是在后复辟时代捏造出来的“清教主义”。@3

当你想到“清教主义”时,你必须首先摆脱那个用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宗教伪君子的俚语“清教主义”。那个词不能用于十七世纪的清教主义。@4

在下文中,我试图以多种形式勾勒出清教徒的“心思”、“秉性”或“精神”。这样做的目的是先描绘全貌,后面各章再详述细节。换言之,本章提出“论点”,其他章节加添文献。

@1Journal(London:J.M.Dent and Sons.1924).p.151.

@2C SLewis.Studies in Medivral and Renaissunce Literu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6),p.121.

@3Christopher Hill.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C)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293.

@4A.G.Dickens.”The Ambivalent English Reformation”.选自Buckground to the English Renuissance.J.B.Trapp编(London:Gray-Mills.1974),p.47。

“每个人都晓得清教徒就是—–

没有哪群人像清教徒那样在二十世纪受到如此不公正的诬蔑。为此缘故,我们在探究清教徒时就背负了由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所带来的巨大包袱。因此,作为这个话题的切入点,我建议我们简要查看一下对清教徒的常见指控,注意这些指控里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谬误。

清教徒反对性。荒唐!一位有影响的清教徒说,性交是“婚姻最合适、最基本的行为之一”,是一对夫妻应该“以善意和愉悦,自愿、欣然、由衷地”投入的事情。@1另一位在列举夫妻之间的责任时,名列榜首的是“正当、合法地使用他们的身体与婚床,这实在是婚姻的基本责任”@2。

清教徒从不大笑,反对娱乐。只有部分正确!清教徒是严肃的人,可他们也说过这种话:“上帝将使我们的喜乐远超我们的痛苦。”@3“有一种微笑和喜乐的大笑—–它伴随着最好的敬虔人。”@4基督徒“可以为工作欢欣,也可以因他们的肉食欢欣”。@5“喜乐是公义者的居所。”@6托马斯·加泰科(Thomas Gataker)写道,撒旦企图让我们相信“在上帝国内,只有哀叹、呻吟、禁食和祷告”,但事实是,“在他的家中有婚嫁—–筵席和欣喜”。@7威廉・丁道尔描述基督的福音为“美好、欢欣、高兴、喜乐的消息,使人心高兴,令他喜乐地歌唱、舞蹈和雀跃”。@8

清教徒穿着黄褐色厚呢的过时衣着。不对!清教徒的穿着与他们的阶级和时代相配。确实,黑色套装代表高贵和正式(正如今日一样),是主日和特殊事件的标准着装。但他们的日常着装丰富多彩。美洲清教徒威廉·布鲁斯特(William Brewster)穿过一件蓝色大衣、一件紫色大衣和一件绿色马甲。@9安东尼·伍德(Anthony Wood)描述约翰·欧文(JohnOwen)在担任牛津大学副校长时的外貌:“头发上洒了香粉,绑扎着昂贵的亚麻纱宽布条,穿着天鹅绒外套,马裤及膝并扎着缎带,脚着亚麻布面的西班牙皮靴。”@10黄褐色或多色度的红棕色在当时是最常见的衣服颜色,但现存详细记载显示他们还穿着许多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红色及其他颜色的衣服@11。

@1William Gouge,Of Domestical Duties[Frye,p.155;Schucking,p.38].

@2William Perkins,Christian Economy[Breward,p.424].

@3Richard Baxter.The Saints’Everlasting Rest.p.182.

@4Richard Bernard.The Isle of Man[Haller.Rise of Puritanism.p.139].

@5Richard Rogers.Seven Treaties[Irvonwy Morgan.p.143].

@6Richard Sibbes.Bouels Opened[George.p.114].

@7A Wife in Deed[Lerner,p.112].

@8The Work of William Tyndale[Derek Wilson,p.48].纳彭(M.M.Knappen)在Tu-dor Puritanism中写道:“清教徒禁欲主义规则出现的时候—–是作为—–从属性的,而非首要的。他们被定规来打扫干净矮树丛。—–幸福欢乐本身并非攻击的目标,但只有当这种不太重要的方面干扰到实现更伟大事物的时候才受批判。好事是最佳事物的敌人,这可是老生常谈了。”(p.428)

@9Scholes.p.105.

@10Scholes引用,p.105。

@11Demos.pp.53-54.另见路易·B.莱特(Louis B.Wright)在Life in Colonial Ameri-ca中的描绘,p.162。

清教徒反对体育和休闲。基本上是错的!有一项长篇研究显示,清教徒享受各类活动,如打猎、钓鱼、类似于橄榄球的一种运动、保龄球、阅读、音乐、游泳、滑冰和射箭。@1一位清教徒牧师谈及休闲时说,基督徒应该“享受休闲的自由,对上帝感恩,因他允许我们有这种自由来消除疲劳”。@2确实,清教徒禁止在主日举行任何休闲活动,并在任何时间都禁止彩票、赌博、斗熊、赛马以及在小酒馆或其周边玩保龄球游戏。他们这么做,不是因为他们反对娱乐,而是因为他们判断这些行为本来是有害的或不道德的。

清教徒是拼命捞钱的工作狂,不惜一切要发财致富。基本不对!清教徒为财富可能带来的危险所困扰。实际上,他们在谈论商务时几乎无法摆脱这一话题。孟塔古勋爵(Lord Montagu)告诉他的儿子:“不要为致富劳苦—–贪心赢利的人给他的灵魂惹祸。”@3理查德·巴克斯特写道:“记住:财富不是你幸福的一部分;财富不过是为满足堕落肉体的试探而准备的足够物资罢了。”@4托马斯·亚当斯(Thomas Adams)写道:“我宁愿做一个凄惨的圣徒,也不愿做一个富裕的罪人。”@5从正面意义上讲,清教徒确实相信,工作是美德,闲散是罪恶,为了节制和避免负债的缘故而节俭或有意控制消费,是一件好事。

清教徒敌视艺术。部分是真的,但并非如现代人想的那样。这一误解起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清教徒从教会里除去了音乐艺术。但这是为了反对天主教的敬拜礼仪,而非反对音乐艺术本身。@6

@1Hans-Peter Wagner,Puritan Attitudes towards Recreation in Early Seventeenth-Centu-ry Nev England(Frankfurt:Verlag Peter Lang.1982).

@2Richard Sibbes.Works[Foster.p.106].

@3斯通(Stone)在Crisis中引用,p.331。

@4A Christian Directory,p.50.

@5God’s Bounty[McNeill,p.41].

@6珀西·A.斯科尔斯(Percy A.Scholes)的The Puritans and Music in England and New England是这一主题的最佳参考。

清教徒将风琴和肖像从教堂里移除了,却买下来在家里私用。@1约翰・柯顿(John Cotton)写过一篇关于在教堂里通常不应使用乐器的论文,其中提及他并非“禁止私人使用乐器”。@2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把一架管风琴从牛津大学礼拜堂拿到他自己在汉普顿宫(Hampton Court)的私人住宅里,还雇了一位私人风琴师。当他的一个女儿结婚时,他组织了一个四十八人的管弦乐队为舞会伴奏。@3约翰·班扬(John Bunyan)在被捕入狱时,曾悄悄地用一条椅子腿做了一支支笛。@4

清教徒过于情绪化并诋毁理性。乱讲!他们追求头脑和心灵的平衡。理查德·巴克斯特写道:“人是理性动物,适于用理智的方式打动。”@5塞缪尔·卢瑟福(Samuel Rutherford)写道:“信徒是世界上最讲理性的人;凭信心做万事的人,也就是凭健全的理性之光在做事。”@6

清教主义是一场老式运动,只能吸引七十岁以上气血衰败的人。完全错了!清教主义是一场充满青春活力的运动。C.S.路易斯称早期清教徒为“年轻、狂热、进步的知识分子,非常时尚,赶潮流”@7。清教徒“思想年轻”,不管他们实际年龄有多大。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清教徒的青春朝气,常遭到反对他们的圣公会敌人奚落嘲笑;1583年大主教维特吉夫特(Whitgift)带着优越感对一群清教徒牧师说:“你们—–和我们相比不过是毛孩子,在你们出生前—–我们就开始学习道学了。”@8一位圣公会主教看到清教徒“吸引各类青年牧师”加入他们行列而感到警觉;@9当时在圣阿尔班斯(St.Albans),“男、女青年”习惯性地“游荡”到清教徒威廉·戴克(William Dyke)讲道的隔壁教区。@10

@1Percy A.Scholes.Then Puritans and Music in England and New England.p.6.

@2Ibid—–p.5.

@3Ibid.

@4Ibid.在清教徒时代,音乐“从公共体制性文化转为家用和自愿习用”(Watson.p.532)。

@5The saints’Everlasting Rest[Kaufmann.p.250].

@6A Sermon Preached to the Honorable House of Commons—–[Rogers.p.247].

@7Studies in Mediewl and Renuissance Literature.p.121.

@8佩尔森(Pearson)引用.p.242。

@9Bishop Scambler to Burghley[Babbage.p.11].另一位圣公会官员在一封信中抱怨:“新讲员—–从我们当中兴起,都是些愚蠢的年轻人,—–追求完全推翻并根除我们的教阶体制。”(Zurich Letters[Derek Wilson.p.135])

@10Collinson.pp.373-74.

一位反对清教徒的父亲,安排一位清教徒来教育他儿子,目的是“拿清教主义恶心他”,最终发现他的儿子变成了一名清教徒。@1

清教徒厌恶人的身体和物质世界。不对!只有极少数心理失常的清教徒如此。英克里斯·马瑟(Increase Mather)在日记里写道:“耶稣基督想要将永生荣耀赏赐给我的身体和灵魂,因此他不会拒绝将身体健康这样的小事赐给我。”@2威廉。埃姆斯(William Ames)指出:“我们的身体要献给上帝(见《罗马书》12章1节),上帝在我们的身体内得荣耀。”@3至于物质世界,清教徒说过这样的话:“恩典隐藏在自然中—–像甜水隐藏在玫瑰叶子里那样。”@4“上帝赐给了我们好几种感觉器官,使我们可以享受它们带来的全部愉悦。”@5“这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上帝创造的,为了他所创造的人类得益处。”@6

清教徒不能容忍意见不同的人。按照现代标准,确实是这样;但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就不对了。十六、十七世纪没有哪个团体愿意给人以完全的宗教和政治宽容。当时只有一个官方教会和正式政府,持异议者会因他们的异议而受惩罚。

和英格兰其他宗教团体相比,清教徒的宽容度是很高的。W.K.乔丹(W.K.Jordan)所著关于英格兰宗教宽容发展历程的书,是这一话题的标准资料源,他认为清教主义为“持不同意见的自决权”、“宗教自决权”和“良心自由的权利”做出了贡献。@7克伦威尔准备允许圣公会会员和天主教徒在私人家里举行敬拜仪式(清教徒曾基本上被拒绝行使这样的权利),他还允许犹太人返回英格兰、并在伦敦拥有自己的会堂和公墓。@8

@1Gooch,p.44.古奇称这一事件为“典型的”。一位大陆的改教家1554年写道:“近期英格兰青年大批来到我们这里,有些来自牛津,有些来自剑桥,是许多敬虔的商人抚养长大来学习的。”(J.Strype,Ecclesiastical Memorials[Derek Wilson,p.121])

@2Autobiography[Wagner,p.46].

@3The Marrow of Theology.p.236.

@4Samuel Clarke,The Saint’s Nosegay[McGee,p.47].

@5Baxter.The Saints’Everlasting Rest.p.142.

@6Richard Sibbes.The Suint’s Cordials[Stannard.p.26].

@7引自乔丹(Jordan)的著作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in Englund;第一卷副题为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to the Death of Queen Elizabeth.第二卷副题为From the Accession of James1to the Convention of the Long Parliament(1603-1640)。正文中的段落引自第一卷,pp.32.260-61.

@8Ashley.p.144-45.

尽管清教徒反对天主教,但他们一般不会拒绝承认许多天主教徒是真基督徒。@1至少在部分情况下,清教徒超越了结党精神,正如塞缪尔·费尔克洛(Samuel Fairclough)的声明所显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生活圣洁、谦卑地与上帝同行,那么我会爱他,尽管他遵奉[英格兰国教会];如果他骄傲、好纷争且亵渎,那么即使他不遵奉[国教会],我也决不认为他有多么好。”@2

清教徒过于严格了。他们常常确实如此!塞缪尔·瓦德(SamuelWard)的学院日记中记载了他的失败和自我定罪,包括下列过错:“上床没祷告”,入睡前最后没思想上帝,“不愿祷告”,礼拜六晚上没为主日做好足够准备,吃得太多,“九点后在大厅无节制的大笑”,没有耐心,还有在主日谈论“其他事务,而不是在安息日聚会应该谈论的事务”。@3

当清教徒传道人理查德·罗杰斯在埃塞克斯郡(Essex)的韦瑟斯菲尔德(Wethersfield)讲道时,有人告诉他:“罗杰斯先生,我非常喜欢你和你的团队,但你有点过于循规蹈矩了。”对此,罗杰斯回答道:“哦,先生,我侍奉一位精准的上帝。”@4清教徒最早的称谓之一是“循规蹈矩者”@5。当然,每个人对自己最看重的事都会严格对待。田径运动员对训练严格,乐师对练习乐器严格,商人对钱严格。而清教徒则严格对待他们的道德和属灵行为。

@1威廉·珀金斯写道:“在罗马教宗制度下,上帝总会留有剩余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侍奉他”(Works[George,p.380])。托马斯·亚当斯说:“我相信许多前辈去了天堂,虽然他们是盲目的。”(Works[George,p.370])

@2在Eminent Persons中引用,克拉克(Clarke)编[Potter,Reformation and Reaction,p.229]。

@3The Diary of Samuel Ward,收录于Tuo Elizabethan Puritan Diaries,纳彭编。

@4西佛(Seaver)曾引用,p.37。

@5英文precise既有精确、精准之义,又有循规蹈矩的意思。罗杰斯牧师故意利用了一个单词的不同词义,使用了双关语。——译者注

清教徒以宗教信仰的名义压制人的正常感受。不对!清教徒的感受很有温馨的人情味。他们反复谈论培养好的“情感”。美洲清教徒塞缪尔·维拉德(Samuel Willard)写道:

“斯多亚派—–会摧残天性,从他们的天然行为中割除情感,好像上帝把情感赐给人—–是专门为了受压抑似的—–上帝之道和信仰准则教导我们不要毁坏,而要改进我们的每个官能,尤其是我们的情感,为了荣耀将这些赏赐归给我们的上帝。”@1

约翰·班扬描写他在狱中的情形:“和我的妻子与可怜的孩子们分开,使我在这里常常感到好像我的肉被从骨头上剥离了一样。”@2

清教徒是律法主义道德家,仅凭人们的外在行为来判断他们。最初的清教徒基本上不是这样。“道德”这个单词对清教徒而言是一个负面的词,因为它意味着没有信心的行为。@3威廉·亚当斯写道:“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相比,一钱不值。”@4托马斯·瓦特逊(Thomas Watson)写道:“礼貌不是纯洁;一个人外表可能有很好的道德操守——公正、谨慎、节制——但还是要下地狱。我们若想要心灵纯洁,就不能仅满足于外在的纯洁。”@5塞缪尔·维拉德写道:“我想象不出来,有什么比将道德操守套上律法的外衣—–更能损害真正的基督教的了。”@6简而言之,不信任外在表现是清教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1The Mourner’s Cordial Against Excessive Sorrou[Lowrie.p.225].

@2施拉特(Schlatter)引用.p.16。

@3Hayward.p.347.

@4Sermons on Fast Days.1678-1684[Miller.Nature’s Nation,p.29].威廉·斯托顿(William Stoughton)批评“空虚的、外表习俗生成的基督徒”的信仰“跑得喘不上气来,摔断了脖F”NewEngland’s True Interest[Miller,Nature’s Nation.p.26].

@5The Beatitudes(Edinburgh:Banner of Truth Trust,1977),p.172.瓦特逊又说:“礼貌只不过给人洗个澡,恩典改变他。—–礼貌只不过是撒落在死尸旁的花朵。一个人可能非同寻常地有道德,但仍是一个温顺的恶魔。”(p.175)

@6Morality Not to Be Relied on for Life[Lowrie,p.230].英克里斯·马瑟谴责那些“散布救恩和道德似乎是一回事的人”(Some Important Truths Concerning Conversion[Miller.Nature’s Nation,p.26]).

清教徒过多沉溺于自我憎恨。部分正确。柯顿·马瑟(CottonMather)在他的日记里曾写下这种事:

“一个基督徒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充满自我谦卑和自我恨恶。通过不断恨恶自己,并对自己的可恨之处有着敏锐感受,基督徒就能讨上帝喜悦。”@1

然而,在理解这句话时不应不顾上下文。这种对人性不名一文的夸张描述,其上下文是探究人类在圣洁上帝面前的罪恶。对清教徒的研究并未给我们留下他们自我形象很糟糕的印象。相反,他们倒是有点过于自信了。我们要在他们自我定罪和下列陈述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上帝从未宣告人要否定自己,也不要求牺牲自己得救和幸福那样的舍己。—–有一种爱是出于人的自己,若没有这种爱,他不能履行律法的义务。—–我应该对其他人施慈爱,但必须从家里开始。”@2

清教徒是反对教育的无知的人。绝对错了。历史上没有哪场基督教运动比清教徒更热心于教育。“博学”是他们最常用来表扬人的形容词之一。一位现代学者描述清教主义为“一场‘博学敬虔人’(当时的虔诚知识分子)的运动,它在大学圈子里受到最强烈的支持”@3。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创始人在登陆后仅六年就建立了他们的第一所学院(即哈佛学院)。这个殖民地本身“有超过100名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肯定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不仅空前而且绝后”@4。

@1Diary of Cotton Mather[Greven,Protestant Temperament,p.67].

@2Samuel Willard,Complete Body of Divinity Greven.Protestant Temperument.p.203].维拉德区分了“有罪的自爱”和“正常的自爱”。

@3Davies.Worship and Theology—–1534-1603.p.285.

@4Baltzell.p.24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同意这一评估:“清教徒运动的伟人们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上造诣很深。—–也许没有哪个国家曾像新英格兰那样,其出现后第一代就到处是大学毕业生。”(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p.168)

清教徒究竟是谁?

清教主义是英格兰新教教会宗教改革运动的一部分。没有任何特定日期或时间标志着它的出现。它最早成为一个有组织的运动是在1560年代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年间,但当我们研究那场运动的特质时,我们会发现它植根于十六世纪前半部。它的知识先驱和属灵先驱包括圣经翻译家威廉·丁道尔、受欢迎的传道人与福音使者休依·拉蒂默(HughLatimer)和托马斯·贝肯(Thomas Becon)等名人。此外,清教徒运动的源流肯定也可以追溯到那些在天主教女王玛丽的迫害时期(1553~1558年)逃亡欧洲大陆的新教流亡者。

清教主义是以一场特殊的教会运动开始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于即位早期在英格兰国教会内确立了《伊丽莎白和解方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也称作《伊丽莎白妥协案》)。这一妥协案将归正或加尔文主义的教义、圣餐仪式的延续和(清教徒眼中)天主教的敬拜形式,以及一种教阶制的教会管理体制,混合在一起。

清教徒对这种宗教改革运动的停滞不能容忍。在他们看来,英格兰国教会停留在“仅仅一半归正的”地步。他们希望“扫清”教会内残余的天主教庆典、礼仪和等级制度的遗迹。早期清教徒和国教会的这一争端迅速扩散,触及到了包括个人和国家生活的其他领域。因此,清教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独特的英格兰现象,由对英格兰国教会的不满构成。但从其一开始,它也是欧洲新教改教运动的一部分。霍顿·戴维斯(Horton Da-vies)说:“清教主义开始于圣餐改革,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1

随着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清教徒不再能够充分地信从国教会、继续做它的好会员。清教徒牧师常常发现自己从岗位上被撵了出去。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将清教徒与“分离主义者”、“不从国教者”加以区分,但随着十七世纪的缓慢推进,清教徒不由自主地逐渐成为实际上的不从国教的分离主义者。@2

正如清教主义没有特定的诞生日期一样,它也没有准确的终止日期。在本书中,我将其结束日期限定在十七世纪末。

@1Worship of the English Puritans.p.9.

@2戴维斯在Worship and Theology—–1534—1603中写道:“如果我将清教徒划分为归从国教的清教徒和不从国教的清教徒,或者说有耐心的清教徒和没有耐心的清教徒更好,那么清教主义最佳地保持了灵活性与合一性。”(p.44)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