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主耶稣与他的朋友

第8章然而,先是十字架

——约翰福音十六16-33

16「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

17有几个门徒就彼此说:「祂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

18门徒彼此说:「他说『等不多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明白祂所说的话。」

19耶稣看出他们要问祂,就说:「我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你们为这话彼此相问吗?

20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

21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

22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

23到那日,你们什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祂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

24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25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地告诉你们。

26到那日,你们要奉我的名祈求;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们求父。

27父自己爱你们;因为你们已经爱我,又信我是从父出来的。

28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

29门徒说:「如今你是明说,并不用比喻了。

30现在我们晓得你凡事都知道,也不用人问你,因此我们信你是从神出来的。」

31耶稣说:「现在你们信吗?

32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

33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要描述这一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耶稣和祂的十一个门徒仍旧在沿着狭窄的道路往汲沦溪走吗?这些人是否因着路上的许多限制,而一再重组,结成各种小群体?这是否就是这群人中间传播疑问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很难确定他们这时候的具体背景。

然而,理念上的背景却没有那么模糊。耶稣一直在缓和跟随祂的人的惧怕。这些人察觉到,耶稣很快就要离开了,听见祂说到背叛和受死,又说到要回到祂的父那里去。耶稣要利用这个机会,将祂离世的长远含义告诉祂的门徒。祂告诉他们,祂会差遣另一位保惠师,就是圣灵。耶稣详细叙述了圣灵的某些特殊职事,祂也反复叙述了父神、圣灵和祂自己的既不同又合一的关系。

尽管耶稣即将离世,但是,祂显然想要向祂的门徒保证,祂已经预料到了每一种可能性,也为他们的益处设立计划。祂的离开会使这些信徒与神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他们将享受与那位升天的基督之间亲密的属灵关系,使他们多结果实,产生得胜的祷告,和喜乐的、爱的顺服。当然,他们确实要遭遇反对、逼迫,甚至酷刑和死亡,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跟随耶稣的一部分,也是耶稣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耶稣清楚说明,门徒在祂离世后,要坚持不懈地向世人作见证;但是,纵使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圣灵也要与他们同工,向世人作见证,并证明世人是有罪的。

门徒知道,自己无法完全理解耶稣所告诉他们的一切,然而他们看到,祂应许他们,保惠师到来后会更多地向他们解释。保惠师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向门徒进一步阐明耶稣基督全部的意义。要真正认识到神的丰满启示,就要了解和接受它超乎人想象的价值和空前的权柄:它标示出信徒就是耶稣基督的朋友。

简单地说,这些就是耶稣在临别叮咛中所阐明的一些主题。这些讨论有如壮丽的史诗。耶稣所说到的许多内容,都与十字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事现在都逐渐迫近了:例如,必须要在耶稣「离世」(经过十字架,往父那里去)之后,圣灵才能降临,而且祂的「离世」是为了门徒的益处。从头至尾,耶稣将未来的全貌和神救赎计划的概略告诉了门徒。但是,耶稣还没有提到即将临到的十字架的危机——就是在耶稣死去三天之中,门徒将要面临的危机。在那期间,没有人知道祂将要复活,而圣灵也还没有降下。

保惠师,就是那可称颂之真理的圣灵,将要临到门徒。但是,他们首先将会遇到的,是十字架。门徒确实要学会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作见证;然而首先,是十字架。当然,他们会与得着高举的主有深入而亲密的属灵关系,然而首先,是十字架;即将到来的圣灵会赐下更多的启示,然而首先,是十字架。因此,耶稣现在把关注的焦点转向这个重要的救赎使命——十字架。即便如此,祂也很少从救恩历史的角度,或者从祂自己的痛苦、刑罚和被弃绝的地位来谈论,而更多从祂的门徒在那三天之中即将面临的极度悲伤和困惑的角度来谈论。因此,祂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约十六16)。

我们必须承认,许多解经家认为,十六章十六节指的是从耶稣升天到祂再来之间的这段时间(比较约十四章19、28节的用语)。还有人认为,十六章十六节指的是耶稣身体「离世」和藉着所应许的圣灵再来(比较约十四章23节)。另外还有人认为,其中的用语有意将耶稣的离世描绘得模棱两可,为要表明这里所说的离世/再来含括了前述所有的理解。

然而,这节经文本身有几个迹象强而有力地显示出,它并没有这样复杂:它的意思很简单,离世指的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再来就是祂的复活。要注意下面几点:(1)只有约翰福音第十六章十六节在「你们还要见我」这个应许之前加入了「再等不多时」这个短语。这不是偶然的。(2)门徒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约十六20),这幅图画仅仅适合耶稣在坟墓里的时间。约翰很谨慎地指出,在耶稣复活之后,「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约二十20)。使徒行传证明,早期的基督徒在五旬节之后经历了大喜乐(徒十三52,参:五41,十六25)。只有当耶稣的身体在坟墓之中的时候,门徒才悲伤不已。(3)妇人生子的比喻,也最适合即将到来的那三天的短暂剧痛。(4)这种解释最切合耶稣的临别叮咛。前面已经谈论过耶稣的离世和再来时的显现,也谈论过祂藉着圣灵再来;但是到目前为止,耶稣没有清楚地解释祂离世受死的三天。在耶稣临别叮咛结束的时候,非常适合把焦点放在基督的受难与受死:除了约翰福音第十七章的祷告之外,耶稣的受难和死亡是紧接着要发生的事情。

第十六章16节引出了进一步的探讨,涉及到五个相互关连又陆续发展的重要主题。所有的主题都带着十字架的影子。

一、耶稣离世的预示,使门徒感到困惑(约十六17-18)

「有几个门徒就彼此说:『祂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门徒彼此说:『祂说:等不多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明白祂所说的话』」(约十六17-18)。

门徒的注意力集中在「等不多时」这个短语上。他们这时候知道,耶稣就要离开了。但是他们还是不明白,祂的再来指的是复活,是藉圣灵再来,还是祂将来在末世的再来显现。因此,他们犯了很自然的错误:他们混淆了耶稣再来的几个不同的阶段,又将注意力集中在「等不多时」这个短语上,并将这个短语放到围绕基督再来的复杂背景之中,从而无法将这个短语的意思限定在复活时的再来。他们根据祂早些时候所说的「因我往父那里去」(约十六10)来理解这句话。

当然,我们不应当对他们的误解感到惊奇。耶稣告诉他们这些事,并不是要为将来描绘一个详细的蓝图,而是概略性地告诉他们,在这些事件之后,他们会发现,耶稣自己早已知道将要发生的事。其实,这三章经文(约翰福音十四章至十六章)内容的真实性,最有力的论证之一,就是它们的模糊不清。在神学方面,这些内容直接而清楚;但是,对于谈到的即将发生的历史事件,在临别叮咛中的描述却非常简略。假如一个人在事件发生之后,杜撰一个临别叮咛,他很有可能禁不住诱惑,比耶稣活在世上时说得更明确。

第十六章十七至十八节描述了一个情景,是当大家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几个门徒彼此之间传递着他们的疑问。他们交头接耳,打手势,疑惑,不能理解耶稣所说的「等不多时」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这个短语与祂所说的其余的话有什么关系。我们不知道他们因何不问耶稣。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在那个晚上所提的问题已经暴露了他们的无知,这个问题他们打算自己解决。约翰没有记录任何理由。他只记录了门徒这时充满困惑。

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令人感到安慰。在信徒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真理,或痛苦的经历,是他们在某个时期内无法明白的。即使是成熟的、训练有素的信徒,有时都会发现自己处于困惑之中。无论我们成为基督徒六个月,三年,还是十五年,神都会继续磨炼我们。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我们可能不会像初期的门徒那样,需要面对耶稣肉身的离世,但是,许多资深的圣徒都可以见证,在他们的经历中,都有过完全被离弃的感觉。我们也可能在读神的话时抗议说:「我们不明白祂在说什么。」正是这种失落感和被弃绝的感觉,使他们生出困惑。

不过,我们必须要谨慎,门徒当时的困惑在历史上是独特的。然而,他们并没有过度忧愁:他们只是困惑和不确定,还没有流眼泪。耶稣即将离世的预言只是一个警讯:由此而产生了困惑。

二、如此的困惑将变为忧愁,忧愁将变为喜乐(约十六19-24)

在这段经文中,要注意三个要点:

第一,耶稣更多地答复了他们的需要,而不是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他们的问题是要理解耶稣的话;但是耶稣看到,他们最深切关注的,是祂的离开,而不是某一个短语的意思。他们很难过,很困惑;但是,最要紧的是,他们没有为自己极度的悲痛作好准备。

耶稣强迫他们坦然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忧愁;但是祂又继续向他们保证,他们的忧愁会变为喜乐。祂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约十六20)。他们心中有了这样的应许,因此,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要击打他们的忧愁,还不会令他们惶恐。耶稣的应许不会消除他们的忧愁,甚至不会减轻他们的忧愁,然而却能够坚固信徒,使他们看到一个更广阔的远景。

即使在今天,我们的主基督有时也只是解答我们的需要,而不是解答我们的疑问;有时候,这样的解答会使我们看到更广阔的远景。就像在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所描述的信心伟人,这样我们就能够忍耐,彷彿看见那看不见的主。我们认识到,暂时的离开最终会建立起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我们在世上是客旅和寄居的,虽然如此,我们在寻找一个更美的家乡——天国。我们看到,一宿虽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

第二,我们看到,门徒的忧愁不只是被喜乐所取代,而是他们的忧愁变为喜乐。耶稣说:「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约十六20)。耶稣所使用的比喻也显明了同样的道理:「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纪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约十六21-22)。使妇人忧愁的事情——生产——也同样使她喜乐。门徒也是如此:使他们忧愁的事——就是十字架——最终将会使他们喜乐,并且那喜乐没有人能夺去。

在许多的环境中,我们都需要这个远景。就从最平凡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圣经和经验中都看到,通常来说,父母对儿女的管教,当时会令儿女觉得不快乐(参:来十二4及以下)。然而,后来,当儿女回顾父母那令他们不快乐的管教时,却会心存感恩。主的门徒也是如此。「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十二11)。

我们有许多的亏损和忧愁,当时非常令人痛苦,然而却使我们在属灵上飞跃成长,使我们的生命平安喜乐。使徒就是这样。

妇人生产的比喻可能还有其它相关的含义。旧约时代的人们曾使用这样的比喻来描述一些灾祸,这些灾祸预示了弥赛亚的救恩(例如:赛二十六16-19,六十六7-14;弥四9-10)。在新约与旧约之间的时期,这个意象变得很普遍,拉比们提到「弥赛亚生产的痛苦」(他们指的是弥赛亚时代之前的动乱时期)。耶稣的受死/复活/升天是一个末世性的事件,它宣告了最终的审判,同时也宣告了最终的称义;因此,弥赛亚时代开始于这个末世性的事件,正像以剧烈的痛苦开始一样。当然,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些事情预示了弥赛亚救恩完满实现之前的混乱;然而,它如果是指救恩开始之前的痛苦,也是很合宜的。无论如何,门徒的痛苦将会变成不变的喜乐。

第三,有两个重要的福分与这个喜乐息息相关。第一个是完全的理解,这将会使他们不再向耶稣询问他们问过的那些问题(约十三24-25、37,十四5-8、22,十六17-18):「到那日,你们什么也就不问我了」(约十六23上)。这里的动词(ask)的意思是「提问」,而不是「祈求」。「到那日」,当耶稣从死里复活,圣灵降临的时候,他们就无需再追问耶稣那些问题,从而显示出他们内心的困惑。他们会享受完全的理解。那令人喜乐的理解,将使他们现时的困惑消失无踪。

第二个福分是一个新的观念,耶稣以「实实在在地告诉」来介绍给门徒,就是藉着耶稣的名,门徒可以进入父神应允祷告的能力之中:「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祂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荣可以满足」(十六23下-24)。耶稣说,门徒还从未奉耶稣的名(向神)求什么。动词「求」(ask)在这里的意思是「祈求」,而不是「提问」:与十六章二十三节前半的意思不同了。但是,耶稣真正强调的是「奉我的名」这个短语。当然,门徒可能还没有奉耶稣的名求过什么:在这一方面,耶稣作中保的角色是取决于十字架的救赎工作。然而,现在,耶稣预期了救赎工作的完成,祂要门徒向父神求他们所要的——奉耶稣的名求。这段经文使人想起第十四章十四节和十五章七至八节、十六节(请参阅本书第五章);然而,这段经文更强调耶稣担任中保的角色,以及由蒙神垂听的祷告所产生的喜乐。耶稣藉着这个方法,再一次应许祂的使徒,他们暂时的忧愁将会变为喜乐。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