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回首百年殉道血

*文宣界

(1)张文开先生(1871—1931)广西省平乐县人,为文字布道能手、护教健将,基督教会圈内,以道德、文章、灵性俱受后人钦佩。父务农为生,苦不识字,故文开七岁时便入私塾启蒙,因天资聪明,欢喜读书,数年间已粗通经史、八股文、六韵诗等。然因家贫辍学,但以后继续自修,学问有进无退。他信主的经过,也是十分曲折,1887年走访一位师友杂货店东主,见货架上有一旧书印着《新约圣书》,拿回家后打开来看,都是翻译之外国人名,便束书不观。数年后有好友来借书,包括这本新约;还书时提及这本怪异的书,便引起文开好奇,读了再读,虽感兴趣,但不明白。恰巧当时广州有三位中国传道人来探访本地信徒,当中传道人谭保德为他解答问题,又天天跟他们共研教理,虽父亲极力反对,他仍决心归主。

(张文开先生)

1891年由广州的鲁子珍牧师到他家乡为他施浸,其后他到广州浸信会纪好弼牧师(Rev.R.H.Graves)门下受教。除了半年在香港担任过《中国郇报》(周刊)之撰述员(记者)外,为着父亲,他一直留在家乡广西省平乐县设馆教学,向学生传福音,并在平乐教会事奉有六年之久,带领母亲和家人归主。

到1905年他才离开家乡,加入广州浸信会的《真光报》(其后改称《真光杂志》),工作了25年之久。为编辑真光,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时,一年四季,风雨不改,一枝笔、两瓶墨水、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一壶清水,便是他终日的伴侣。他的文字工作分两大类,一类是应美华浸会书局之邀,编写各种阐扬基督真道的书籍,有二十余种之多,主要内容有三:1.应付人恃孔教而反对基督教。2.反驳执道、佛两教而拒绝基督教。3.回应人以新知识而放弃基督教。

另一类则为主编《真光杂志》、《大光报》时,站在护教与卫道立场,反驳当时攻击基督教者的各类言辞,有不下百数十余篇。这两大类作品,一经刊出或印行,均风行一时,拥有许多读者。1917年孔教出的《国是报》,在发刊词及宣言中诋毁基督教,而文开正好在香港主持《大光报》,从众要求批驳《国是报》,以一敌四笔战,因而名声大噪。1918年随《真光报》迁往汕头,翌年汕头长老会办的华英学校,发生拜孔学潮,他就挺身而出,在《真光报》上竭力争辩。1922年在北京召开之第十一届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会,引起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的一场卫道护教的辩论,直到1927年,美华浸会书局将双方的言论汇集成书,出版《批评非基督教言论汇刊》,先生之名遂远播各地。

(2)谢洪赉先生(1873—1916)浙江省山阴县人,出身信徒之家,父为长老会牧师,从十四岁起写日记,30年无间断,读书所得必摘记之,辞句必细加斟酌,对其日后译述事业很有助益。1892年入监理会开办之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即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的前身。在校品学兼优,为院长潘慎文(A.P.Parkers)赏识,常协助潘院长翻译三角、代数、几何等教科书,并与潘师母合译动物学新编一书。

(少年谢洪赉)

1895年以第一名毕业,适逢潘院长接任上海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便邀请洪赉同往上海,任图书馆管理员之职。时22岁始习英文,除起初数月获宣教士指导外,余均自修。26岁又自修日文,故他既有国学根基,并懂英、日文,奠下了一生以文字为教会事奉的基础。1896年升任教授,在中西任教十年中,不仅教导学生之知识,并注重人格之陶冶,使成为荣神益人之优秀青年。连与他素昧平生的王明道先生,在他的自传中,也要效法谢洪赉为师之道。授课之余,继续与潘院长合译多本书,又应商务印书馆之邀,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约十余种,皆当时讲新学者必读之书。

1898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洪赉也是创始人之一,而他在中西书院办的「幼徒会」,后亦改称青年会。1906年他主持青年会书报部,在他主持编务《青年》月刊三年后,订户增至五千多份,其中500份是留日之中国留学生。如此多的订户,在当时教会刊物中,可能无出其右。尤其这是中国人负编辑全责,不像广学会以西人为主体,而青年会出版作品,创作占大部分,翻译占小部分,与其他机构成反比例。其著作在布道护教方面,有《圣德管窥》、《圣经锥指》、《圣迹咫闻》、《基督教与科学》等;教会历史方面,有《中国耶稣教会小史》、《圣教布道近史》、《名牧遗徽》等;保健方面有《免痨神方》一书,是他自己罹患肺痨及赴美疗养一年之体会。除文宣、教学外,他一生热心教会事奉,常在上海虹口监理会担任讲道,讲辞动听,听者动容,终生受益。

(3)王治心先生(1881—1953)浙江省吴兴县人,著名作家与学者,著作丰富,尤以《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和《中国基督教史纲》二书称着。

(王治心先生)

王氏为晚清举人,曾任中学国文老师十年之久。1911年应监理会(MethodistEpiscopal Mission,South)潘慎文牧师之聘,任《兴华周刊》(Chinese Christian Advocate)编辑,该《兴华周刊》乃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North)及监理会合办之机关报。自出任编辑后,充实内容,从此销路广增,不亚于南京长老会出版之《通问报》。1921年应聘赴南京,出任金陵神学院中国哲学教授。1926年改任苏州东吴大学基督教文社出版之《文社月刊》主编,虽然三年后停刊,但其中不少文稿均是当时教会内之一流人才写的。1928年任福州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中国文学教授,二年后任文学院长,出掌校院行政工作六年之久。1934年任上海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其后他任南京「金陵神学」季刊主笔,他以增加篇幅,充实内容入手,使这又名《金陵神学志》的刊物,开始广受欢迎。1950年,金陵神学院建校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出版,透露了70高龄之王治心,仍然担任主编。

*教育界

(1)罗圣爱女士(1872—1968)广东省开平县人,双亲笃信基督,三岁时迁广州南关,五岁入循道会学堂就读,14岁在澳门重生得救,请求受洗。教会原规定16岁才接纳,惟牧者见她对圣经要道对答如流,遂允之。受洗后立志献身事主,拒绝父亲安排婚事,最后父亲妥协。

18岁那年开感恩会宣布独身,专心事主。因她二嫂刘心慈女士在穗垣真光女校任教,故进入真光女校肄业。数年后,真光校祖那夏理女士,请她任高等班教席。不久积劳成疾,便于1898年夏赴澳门休养,参加西人教会聚会,认识了建道神学院创办人高乐弼医生(Dr.R.H.Glover)和翟辅民牧师(Rev.R.A.Jaffray),并与金恩赐姑娘(Miss T.H.Campbell)颇相投。1900年因义和团事件,广州数间教会学校迁澳门暂避,而建道神学院也由梧州迁来,罗女士被邀请到建道讲经。在真光任教15年后,1903年入广西梧州建道神学院任教,1922年任女院院长,事主31年后,于1933年退休。罗女士为早期女子神学教育家,建树良多,满门桃李。她还把父亲遗产、房产全部献给建道及宣道会在广西传道之用,也曾任早期港九培灵研经会讲员。

(2)贾玉铭牧师(1880—1964)山东省昌乐县人,有一说生于1879年,18、19岁清楚重生,1904年毕业于「文会馆」(齐鲁大学的前身)(注四)。

毕业后,回到家乡昌乐小岭村传道,并往邻村传福音,这「小岭教会」就成了四村信徒聚会的地方。其后离开家乡,到山东省南部沂水一带牧养教会,因教会兴盛,人数增长,名闻各地,遂被邀往其他教会讲道,深受欢迎。这样,他在山东地区长老会牧养教会,前后约有12年之久,经他施洗者,共计千余人。

(賈玉銘牧師晚年照片)

(注四)1879年是根据贾玉铭之学生蒋文惠所写之「深深的怀念」一文,刊登于台湾中信1996年出版之《海外宣教》双月版(九、十月刊)第14页。又据《民国人物大辞典》,贾牧师1904年毕业于登州文会馆。

1915年出任南京金陵神学院教授,到1919年又先后任山东滕县华北神学院教授、副院长及院长,1930年出任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院长,在神学教育服务时间长达21年之久。并且常常应邀外出,到全国各地主领聚会,勉励信徒。1936年10月,在南京创办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抗战期间学院迁往重庆,1948年迁到上海,后又迁回南京。

贾牧师主张神学生应重视将知识与灵修结合,使信仰与灵性操练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前后20年间,培植许多教会工人,贡献极大。他又从事多种文字工作,一是编写诗歌,第一本《救恩诗歌》,与王载的《复兴布道诗歌》同受欢迎。其后抗战时在重庆,又完成《圣徒心声》五百多首,都是由他填词,而借用别首圣诗的旋律。二是出版《灵光报》,与当时陈崇桂之《布道杂志》、王明道之《灵食季刊》及翟辅民之《圣经报》均广受信徒欢迎。三是著作甚多,如《神道学》、《圣经要义》、《教牧学》、《宣道法》、《完全救法》等,尤其以圣经六十六卷各卷释义称着。

解放后,南京所有神学院联合举办「协合神学院」,他徒有院长之名。1954年因他参加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后,受到家庭教会同工非议(谁五),亦有认为他是消极抵抗,甚至也曾一度入狱(注六),1964年4月12日息劳,年85岁。

(注五)参阅1983年10月至12月,中国信徒布道会出版之三期《中信月刊》,「拙口」所写之「看这些人——贾玉铭牧师的惨痛教训」一文。

(注六)参阅《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第117—119页。

(3)孔祥熙先生(1880—1967)山西省太谷县人,12岁归主,并在教会学校成长,进入北京潞河书院深造,经历义和团事件而生还(详情请参阅本书第八章第一节)。义和团事件后,孔氏蒙宣教士资助,于1901年往美国欧柏林大学深造,毕业后入耶鲁大学研究院,1907年获硕士学位。应欧柏林大学有关人士之邀请,返回太谷办学,开办山西省铭贤学校(详情请参阅本书第十章)。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任东京留日中华青年会总干事。1915年秋回国,仍主铭贤校务,兼任山西督军,省长公署参事。1926年赴美,接受欧柏林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出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孔氏日后从商从政,个人在中国政坛上的是非功过,可留待历史学家去评述(注七)。惟因他早年热心教育,创办铭贤学校,筚路蓝缕,历十余年,故列其事迹于教育界。

(孔祥熙先生)
(孔祥熙妻子宋霭龄)

(注七)参阅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编:《传记文学》第四十六卷第一期(总272)及第二期(总273),1985年1月及2月,第18至28页和第85至96页,「孔祥熙任劳任怨上,下」二文,作者吴相湘。

(4)费起鹤先生(1879—不详)河北省通县人,自毕业于北京通州潞河书院后,便回太谷及汾州两地,参加当地美国公理会宣教士所办之学校为教师,并参与建立两地教会之工作(请参阅第八章第一、二两节)。1900年义和团事件中,他是汾州教会大屠杀中生还者之一,记录当日殉道者的见证和保全了他们遗留的书信。事后获潞河书院教师麦美德姑娘(Miss Luella Miner),筹款协助,得以进入美国欧柏林大学深造。他与孔祥熙同船,于1901年9月12日到达旧金山,但美国海关以证件不对而拒绝他们登岸,因当时正值限制华工入境。麦姑娘东奔西跑,到各处有关政府部门中寻求解决,最后还是惊动了两国高级外交人员,往来外交文书多达十余件,才取得正式入境签证。时已经是1903年1月2日,共花了一年零四个月!故费、孔二人于1903年6月才到欧柏林大学入学,三年后(1906年夏)毕业,两人又同入耶鲁大学深造一年,于1907年秋一起学成归国。

(费起鹤)
(麦美德姑娘)

费氏先任天津普通中学堂(后改官立中学)监督两年,后转任保定府直隶高级学堂监督。民国成立后,一度任外交部顾问,及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次长。1913年,任职北京青年会干事,主管青年会国际教育,便创办了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Peki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Commerce),长期兼任校长一职。该校以造就商界人才为目的,修学期间四年,毕业生多数进入银行、外国公司或海关、邮局工作。1926年增加课程及增聘教师,改称(Pek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希望成为一独立商学院,曾由费氏呈请北京教育部备案,嗣后似未经核准立案。1929年(一说1930年)应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长、老朋友孔祥熙之邀请,担任天津商品检验局局长。1931年7月,升任实业部商品检验局局长。1936年5月,转任财政部河北省印花烟酒税局局长。在《铭贤二十周年纪念》刊物中,登有费氏之照片及他1929年4月写的贺辞:「山西太谷铭贤学校自成立迄今已历二十年,······鄙人忝为董事部董事之一,对于校务前途,尤其有无限之希望······」故对铭贤学校之发展,费氏亦有不少贡献,但仍以创办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居功厥伟。

*工商界

(1)宋嘉树牧师(1866—1918)祖籍山西(一说河南人),原姓韩,名致准,兄弟四人,排行最小。生于海南岛,因家境不富裕,九岁时跟哥哥往东印度群岛学艺谋生。1878年,其叔父妻宋氏(他的婶母)之弟为美国华侨,因无子嗣,收他为养子,改名宋嘉树,被带往美国波士顿,在养父开办之「北美华商先锋」茶丝小店当学徒。宋氏聪慧、勇敢、正直、好学,但早晚置身在唐人街阴暗狭窄的小店里,生活刻板、单调而沉闷,庸庸碌碌,没甚出息,很想突破藩篱,另谋出路。恰巧在来往客人中,认识到两位中国留学生温秉中和牛声周,引起他向往求学生活。惟养父及亲戚们均不允许,反而寄予厚望,子承父业,办好小店。

(宋嘉树)

1879年宋氏毅然出走,跑到波士顿码头,擅自躲入一艘港口税收巡行船(S.S.Schuyler Colfax)上,被虔诚的基督徒船长钟氏*(Charles Jones)发现,怜其境遇,留他在船上作侍童。钟船长常教他基督信仰之道,并带他到特拉华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Delaware)港口的第五街卫理公会教堂聚会,他遂于1880年11月在该堂受洗,皈依基督,并自取英文名Charles JonesSoong,纪念钟船长之恩惠。归主后到印刷所工作不到半年,蒙该堂牧师介绍,获当地富有的慈善家柯先生*(J.S.Carr)赏识,1881年4月资助他进入北卡罗来纳州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Durham,North Carolina,即今之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读书,次年入田纳西州之文德比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Nashville,Tennessee)神学院半工半读,1885年5月28日以优异成绩毕业,加入监理会,就是卫斯理宗的差会,同时被按立为牧师。

1886年1月返回上海,被林乐知(Young JohnAllen)派往上海的南方卫理公会布道团任传道,前往吴淞、崑山、苏州一带布道,同时在教会学校担任教师,后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胡适就是他的学生之一。胡适曾追忆当年受学的往事,说:「我预测宋先生会因害羞而离开教室,但是相反的,他却开始说话,他一开口,男孩们立即静止下来,同时显出尊敬、信任的表情。他确实是个好老师。」1887年仲夏,因温秉中、牛声周之介绍,与敬虔爱主之倪桂珍(1869—1931)在上海成婚(后来三人成为连襟,传为佳话)。1889年调往上海乍浦区,并执教于吴淞南美以美会附设医院。同时开始接触印刷业,因他对此门有经验,尔后入股上海美华书馆,给美国人出版大量各种文字之圣经,遍布全球;又出版中文版《新约全书》,并为数家布道团承印各种书刊、杂志;进一步后来为革命党秘密印刷不少宣传反清、民主革命的「非法」小册子及传单等,这等工作有罹杀身抄家罪祸之险,危及全家大小及职工,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谁敢这样地干!

1892年离职,从事与教会有关之企业经营,如上述专门印刷圣经,创立中国基督教男青年会,又见上海兴办工业,因而成为第一个代办外国机器的商人,又因为面粉厂和纺织厂安装机器设备,便投资成为上海福丰面粉厂股东兼经理。皆因各样事业经营得法,不出数年,使他变成了上海最卓越的巨富企业家。他又担任主日学老师,对卫斯理宗之各教会慷慨奉献支持,而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教会工作者,常在家中接待中外各地宣教士。

1894年在上海结识孙中山先生,林乐知主编之《万国公报》连续发表了孙先生《上李鸿章书》,就是宋氏联系之功。此后他一直出钱出力,热心支持孙先生的革命工作,更冒全家生命危险,成为革命党在国内第一个大商埠的据点。1905年7月30日,宋嘉树专程由上海到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筹备会议。又到美国旧金山,与华侨各界志士接触,为同盟会筹集经费,以一人之力,竟筹得捐款二百余万美元,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对日后革命党活动大有助益。难怪在1912年4月17日,孙中山先生致李晓生函中,云:「宋君嘉树者,二十年前(按:如属实,孙、宋初相识应在1892年)曾与陆烈士皓东及弟初谈革命者,二十年来始终不变,然不求知于世,而上海之革命得如此好结果,此公不无力。然彼从事于教育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亦世之隐君子也。」宋氏育有子女六人,依次为霭龄(适孔祥熙)、庆齢(适孙中山)、子文、美齢(适蒋介石)、子良、子安等,接受了良好之西式教育,均为民国以来政坛上举足轻重之人物。

(晚年的孙文与宋庆龄)
(蒋介石和宋美龄)
(孔祥熙跟夫人宋霭龄)

*医学界@161

(1)石美玉医生(1873—1954)江西省九江县人,双亲敬虔爱主,父石宅嵎牧师,母任校长。1882年入江西省九江儒励女学(Rulison-Fish Memorial School),在校长贺教士(Miss G.Howe)(注八)教导下接受基本教育,十年后毕业;1892年秋,与同学康成一同赴美,进入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医学院,1896年春毕业,两人同往芝加哥,在芝城医院实习半年。1896年秋,二人以美以美会女医疗宣教士身份回到中国。在九江开始医疗传教工作,赢得九江百姓的信赖和好感。

(美国女宣教士胡遵理和中国最早留美回国的石美玉医生)

(注八)根据《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儒励女学校长贺教士之中文译名为昊格矩。

两年后,获芝加哥名医但福德(Dr.I.N.Danforth)捐助,设立九江但福德医院(Elizabeth Skelton Danforth Memorial Hospital,中文称为「九江妇幼医院」),以纪念其妻。这座95张病床,设备完善的医院,在1899年正要开幕时,因义和团事件爆发,无法启用。幸而事后无损,便于1901年12月7日开幕,石美玉任院长。1903年,康成往南昌设立新医院,留石美玉独力经营,其后石成志医生来助。除医院外,又开设护医学堂,就是训练护士的学校。

在医务外,她还积极参与中华续行委办会的各项事工。1918年,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University)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两年。1920年返国,石美玉医生与胡遵理教士(Miss J.V.Hughes)从九江迁往上海,创办伯特利传道会,并开设医院、中学、护士学校,助产学校:1925年再加开办神学院。同时她是上海中华红十字会的创办人是一,亦是中华国内布道团副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1922年中华续行委办会召开基督教全国大会,她任筹备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伯特利传道会赴香港,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晚年移居美国加州。她迁居美国前,伯特利医院的护士训练,名闻全国。她又常带领查经班,并且还是出名的布道家。

(2)康成(1873—1930)生于江西省九江的一个贫穷家庭,上有五个姊姊,父母重男轻女,出生后把她送给儒励女校校长贺教士(Miss G.Howe)收养,因此,康成在校与石美玉成为好友。1892年在贺校长护送下,康成与石美玉一起赴美留学。四年后毕业返国,在九江开始她们的医疗传教工作,在只拥有一间诊疗房的医院里,在最初短短的十个月内,她们诊治了近2,300多名病人,出外诊疗次数也高达300余次。她们明显获得当地人民的信任,特别是妇女,能开始接受现代的医疗诊断。1903年康成见九江新诊疗所落成,发展良好,便往南昌开始另一新诊疗所。

(康成)
(右一是康成(Li Bi Leu 博士、Dau Se Zals 博士、Ida Kahn 博士(左)在国际女医务大会上(1919 年)))

1905年新诊疗所落成后,在她独自辛勤努力下,医务工作稳定扩展,据1911年底的记录,已有8,000多病人得到治疗。那年年底另一间有40张病床、新的妇幼医院落成,开始为民众服务。但由于常对贫苦病人赠医施药,医院亏本,为偿还债务,康成远赴天津接受待遇优厚的医师职位,三年后还清债务,才回南昌继续主持医院业务。综计她的一生,可说是一位集西医、教育家、社会福利家和宣教士于一身的杰出女性。

(3)石成志医生(1881—不详)原名梅春枝,湖北黄梅人,18岁嫁给华中美以美会石牧师的儿子,就是石美玉的弟弟;但婚后两个月丈夫便因病去世,留下遗腹子一名。幸而在石家(特别是石美玉)的悉心栽培下,她考进北平协和医科大学学医,后再到日本进修妇产科,接着赴美深造。学成归国后,出任伯特利医院妇产科主任,为当时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