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但以理书注释

二、但以理尼布甲尼撒王解梦(二1—49)

A 结构/形式/背景

本章由第四节起是用亚兰文来书写,直到第七章结束,本章的形式仍是环绕宫廷内发生的事,属于「宫廷考验的故事」,它的内容使人啧啧称奇,并且富造就性。作者甚至夸大一些事物,如迦勒底的哲士有何等多的机会去证实他们的才能(二2—11)、尼布甲尼撒王的挑战是何等的大(二5)、迦勒底等人的失败是何等的彻底(二11—12)、第四帝国的崩溃是何等的彻底(二35)、尼布甲尼撒王的改变是何等的富戏剧性(二.46)、但以理等人所接受的殊荣又是何等的尊崇(二46—49) ,1这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要使故事更引人入胜。一般「宫廷考验的故事」的情节如下:

1.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传召另一个地位低微的人来到跟前,考问他一些极高难度,需要特别心得才能解答的问题。

2.位高者的提问,似乎是无人能答的。

3.然而,那地位低微的却能一一解破。

4.于是,那地位低微的便得着奖赏。

从本章的故事中,我们亦发现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桥段:2

1·梦的报告(二29—35):本来,为尼布甲尼撒王解梦已是一个不易的难题,更什的是,他连梦也拒绝向解梦者揭示,无疑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3

2,梦的讲解(二36—45) :这梦虽然没有一些启示性文体的特色,如天使传达或解释异象等,4不过,它仍有高度的象征性;而且它明显地是出于神的启示,因为梦的内容及解释,「就在夜间异象中给但以理显明」(二19)

3.四帝国的梦,经过一个中间人将它传达,它可称为「政治性神谕」( political oracle)。四帝国的主题亦在《西比连神话》第四章出现,5并且在巴比伦的预言中,亦有提及亚述、巴比伦、玛代及希腊等四个国家会相继出现。6

4.本章有两首赞美诗,其一出自但以理(二20—23),其二出自尼布甲尼撒王(二47),内容主要是标榜神为启示奥祕事的神,是凌驾于世人之上的真命主宰。

本章紧接着上一章,上一章叙述但以理拥有解异象和梦兆的奇能(一17),本章进一步说明这能力是他所笃信的那一位超凡的神赋予他的(二19、28、30)。单就这一点,已将本章与上一章所指是神给予但以理超卓智慧的主题紧扣在一起(见一17)。另外,本章末提及但以理与他三位朋友均为王所重用,亦为第三、第四章有关他们的事迹埋下伏线。

正如绪论部分引述高定的说法,本章与异象篇的第七章可说是「姊妹篇」,因为本章尼布甲尼撒王梦中所见的四国,即是第七章但以理在异象中所见的四国,两者是相辅相成,彼此诠释的。由此可见,本章与本书的下半部,即异象篇有紧密的连系。总之,一如韩高(Hengel)所说,在但以理书成书之前,本章不会是个别、独立存在的作品,它是全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7当然,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便是但以理在本章中的事情发生后,立刻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到了他退休撰写本书时,才把这记录加以整理成为本章。

本章是以一个梦作为编织整个故事的骨干。做梦是一件普通的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梦的内容及作用,却不时存在一份神秘性,颇能引发人的兴趣去思想个中意义。其实,寻求梦的诠释似乎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现象,单就这一点已使人在读本章时趣味盎然。在上古近东一带,人要寻求神明的启迪,往往可以藉着梦境而得,于是他们有一种做法,就是睡在神庙或圣地内,希望神明托梦给他们。8尼布甲尼撒王做了个奇怪的梦,他也深信其中可能有启迪作用,所以致力寻求解释是可以理解的;亦因为他有这种观念,神也乐意藉着梦境向他启示人历史的进程及结局。

有关于梦中所显示的四大帝国,我们不认为这便显示出但以理书是希腊时期的作品,梦中第四帝国必然是指希腊帝国的说法;9反而,在但以理的时代已有一些关乎四帝国的传言,我们不要忘记但以理研读当时巴比伦的作品时,极可能涉猎过这些资料,因此他对四帝国的轮廓不会感到陌生,以致神在夜间向他启示梦的内容时,他便能以自己对四帝国的见闻作为基础,去领受梦中所载他前所未闻的崭新信息。

B 注解

在过了第一关吃王膳的考验后,但以理又要面对另一个更大的考验,这一个考验直接与他个人、三位朋友、同侪及全巴比伦的哲士的生死攸关。究竟这一个考验怎会发生?但以理能否有惊无险地再过这关?作者选取这一桩事件来标志但以理事奉生命的开始,究竟有什么用意?作者就藉着本章向读者们一一解答。

1.困扰人的梦(二1—13)

1 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他做了梦,心里烦乱,不能睡觉。

2王吩咐人将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召来,要他们将王的梦告诉王,他们就来站在王前。

3王对他们说:「我做了一梦,心里烦乱,要知道这是什么梦。」

4迦勒底人用亚兰的言语对王说:「愿王万岁!请将那梦告诉仆人,仆人就可以讲解。」

5王回答迦勒底人说:「梦我已经忘了(或译:我已定命,八节同),你们若不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被凌遅,你们的房屋必成为粪堆;

6你们若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从我这里得赠品和赏赐,并大尊荣。现在你们要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

7他们第二次对王说:「请王将梦告诉仆人,仆人就可以讲解。」

8 王回答说:「我准知道你们是故意迟延,因为你们知道那梦我已经忘

9你们若不将梦告诉我,只有一法待你们;因为你们预备了谎言乱语向我说,要等候时势改变。现在你们要将梦告诉我,因我知道你们能将梦的讲解告诉我。」

10 迦勒底人在王面前回答说:「世上没有人能将王所问的事说出来;因为没有君王、大臣、掌权的向术士,或用法术的,或迦勒底人问过这样的事。

11 王所问的事什难。除了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没有人在王面前能说出来。」

12 因此,王气忿忿地大发烈怒,吩咐灭絶巴比伦所有的哲士。

13于是命令发出,哲士将要见杀,人就尊找但以理和他同伴,要杀他们。

这事发生在「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按上一章的提示,但以理等人受训三年,才能成为正式的哲士;然而,在他们受训的第二年已被称为哲士(二13),这点于理不合,于是,有学者便推测这是因为作者弄错了年份,又或者是编辑本书的人把一些已经存在的资料,不理会它与上文在时间上是否吻合,便纳入这里,术生了这毛病。毕竟,作者是不什注重历史年份的准确性,旨在突出就在尼布甲尼撒王于迦基米施打败埃及大军(耶四六2)的那年做了这奇梦,10这点证实了本书出自不只一位作者的手笔。11

要化解以上的问题可循三大路径:

a.将经文中的尼布甲尼撒王改为拿布尼达斯王:即后者在他治国的第二年时做了一个使人困扰的梦。12然而,这是假设了本章的故事及人物均为虚构的,在绪论部分我们已讨论过这种假设是理据不足的。

b.将做梦的年份更改:七十士译本写为第十二年,天主教的「思高本」亦这样处理,因文士在抄写时有可能误将十二写为二。13

c.接受第二年为原版本的写法:这亦有两种处理手法,一为接受但以理等人的确仍在受训时期,不过已可归类于哲士巩体,所以格杀令亦包括了他们。再说,经文亦有这样的暗示,因为在本章前半部所提,当王考验哲士们的时候,但以理等人显然不在其中。另一个处理方法是看经文是以巴比伦历法来计算,即第一年为登基年,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的第二年,实际上是他在位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但以理等人刚受训完毕的那年。14

本书在计算年份上无疑是探取了巴比伦历法,所以说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但以理等人受训的第三年是最为合理的取向。鉴于他们不包括在那些在尼布甲尼撒王面前侍立的解梦哲士群中,我们可以推测,他们也许仍未完成三年的训练期。这样一来,则更显出但以理那能够解梦的智慧,实非出自人间,而是出乎天上的神的启迪(二28) 。

在这一年,王做了梦。睡眠时做梦是常见的,但上文已说过,在上古时代梦亦可算是神示的渠道之一(参创四一1,二03;王上三5—14),而旧约圣经亦没有指斥或排除把梦作为启示的方式,不过,人却要仔细地考究它启示的贞确性(参耶二三9—40)。15「梦」在原文本为复数,但后来却以单数出现(二3),而但以理亦只是解释了一个梦,所以,实际情况可能是尼布甲尼撒王重复地做同一个梦,16这种怪现象,自然使他「心里烦乱,不能睡觉」,这句直译为「灵里打撞17,睡眠已完了」。他知道这梦对他的政治前途有重大意义,因此心灵忐忑激荡,夜夜未能成眠,于是连忙传召一群智囊团为他解梦,18希望明白梦的意思后采取行动,扭转可能发生在自己及国家身上的厄运。19

二2-4

在传召之下,来到王面前准备接受解梦挑战的有「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前二者早于一章二十节提及过,「行邪术的」20大概是一群能使用邪灵力量,有如巫师一样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古代常有出现,明显为旧约圣经所贬(参出二二18;申一八10;赛四七9、12;耶二七9)。21至于「迦勒底人」,可参绪论有关他们的研究,在本书中他们一方面代表祭司及哲士的群体,另一方面亦指一种民族(五30),他们成功地占有巴比伦国,而尼布甲尼撒王本身亦是迦勒底人。无论如何,这四类人代表了国中最有能之士,他们云集王宫中,22他们以「迦勒底人」为代表,站在王前接受挑战,以一显身手。

当王表示他做了一个梦及对他做成极大困扰时,以迦勒底人为代表的哲士们便用亚兰文23对王说:「愿王万岁!」在作者来说,这个觐见王时的例行问安(三9,五10,六6、21)极具讽刺性,因为惟有神才是「从亘古直到永远」都活着的(二20),祂的王权才是「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二44)。作者从这节开始用亚兰文来写,原因参绪论语文问题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论。总之,作者主要目的是要显出以下所记的均为实录,藉此提高它的权威及可信性,而亚兰文为当时近东一带的官方及商用语言(参王下一八26),用它来表达信息有利于当时的传递。24

这一群哲士坚称他们具有解梦的能力,这里「讲解」25一字,在本书的亚兰文部分出现凡三十多次,基本意思是「释放」、「解决」或以超自然方法去「诠释」,26这亦是但以理书的特点。哲士们是否真的拥有超自然力量去解梦?本章下文自有分晓。

二5-6

哲士们要求王说出他的梦,好使他们作出诠释,但出人意表地,王说「梦我已经忘了,你们若不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被凌迟······」「梦我已经忘了」更好的译法应如新译本的取向:「我已经定旨」,又或是如吕本的:「这事我已经决定」;27那即是说,王并没有忘记梦,否则他又怎能知道哲士们所说的是否属实,以致可以赏赐他们或是处决他们?再者,他既然受着这梦大大的困惑,可见他并没有忘记。总之,王是知道梦的内容,但却定意不告诉哲士们,他的用意有:

a.王早已知道如果他说出了梦,哲士们便会以一些旣定的公式为他解梦,那实在是毫无新意的江湖伎俩,王不满足这种解释。28

b.既然哲士们自命拥有超自然力量去为他解梦,他们也该可以靠着这力量去得知梦的内容。

c.可能这群哲士是先王的遗臣,常在王面前自命不凡,心高气傲,尼布甲尼撒王旣登基不久,自然会顾忌于他们,恐怕他们会威胁自己的王权,于是要藉着这梦来一挫他们的锐气。29

如果哲士们不能为王解梦的话,处罚是极为严重的,他们「必被凌迟·····房屋必成为粪堆」。当然,如果成功的话则重重有赏,作者刻意营造一个悬疑的气氛,引发读者们去追看结局会如何。30「凌迟」是将人肢解,或是将人身体砍成数截的刑罚;31「冀堆」更有可能是指「废墟」或是「垃圾堆」。32这重罚除了要打击他们的傲气外,事实上他们亦是罪有应得的,因为他们若不能将梦说出,但又自命能通神灵,这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而且,他们旣受朝廷俸禄,正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如今王心烦意乱,哲士所能做的只是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怎能不令王光火?33

王的惩处固然严苛,但能解梦的则会受王重赏,包括了「赠品和赏赐34」,这是物质上的报酬,另外还有「大尊荣」,被公开读赏、褒扬和得着更高的官职。尼布甲尼撒王可算是个赏罚分明的君主,当然,他亦是希望能化解心中的结,就期待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二7-9

无论是怎样威迫及利诱,这群术士们只能重复先前所说,要求「王将梦告诉」他们,然后才能为王解梦。当然,这群哲士一定有一些解梦的指南,所以才会坚称他们可以解释任何奇梦;35然而,他们却不能解释一个未被讲出的梦,王的话使他们深感无奈和束手无策,更显出他们的所谓通灵之术,只是一些江湖把戏而已。

王对他们的回答什表不满,他怒责他们「是故意迟延」,这话直译为「企图买时间」,36王的意思是,这群哲士「企图拖延时间」(新译本),旨在希望危机会自然而逝,37又或者是冀盼王会明白自己的要求过分,回心转意。38然而,这种没有新意的回答使王更怒火中烧,认为他们是要逃避责任。王说:「我准知道你们是故意迟延,因为你们知道那梦我已经忘了」,这句应译作:「我清楚知道你们企图拖延时间,因为你们看出我已经定旨」(新译本),王早已定旨及说明他的要求,哲士们还是拖拖拉拉的,居心实在叵测,王不禁怀疑他们是「预备了谎言乱语」39,打算在没有灵感之下胡说八道,「要等候时势改变」,待王把事情丢淡,他们便能渡过危机,化险为夷。但王却是穷追猛打,绝不放松,这可能表示他早已对这群哲士存有怀疑之心,无论是他们解梦的能力及对他的忠心,都有必要藉着这次考验证实出来。

二10-11

代表哲士群体的「迦勒底人」,出言向王表示不满,他们一方面承认「王所问的事什难40」;当然,王是至高无上的,他的命令不可违抗,但人是有限制的,「迦勒底人」强调他们不能回答王的问题是合理的,因为「世上没有人能将王所问的事说出来」。作者在这番对话中采用了一个讽刺手法,因为近在他们咫尺之间的但以理,便有这能力,但他们却懵然不知。他们更指出「没有君王、大臣、掌权的」41会经有过王这种非分的要求,王这个空前的要求、毫无头绪的疑难,实在超出他们过往的经验。

哲士们坚称,除了不与「世人」(意即「血肉之躯」[吕本])同居的「神明」(这里用复数,即巴比伦所敬拜的神明)外,世间上再没有可解这梦的人了。这句话显出哲士们在言尽词穷之际,坦言他们都只是有血有肉的人,人的智能受时空所限,肉身亦是会朽坏的(诗五六4;赛三一3)。神明是不与他们同居的,所以他们没有渠道可从神明那里窃取玄机,以明白王做的梦的内容,尼布甲尼撒王的要求无疑是太过分了。42作者要透过哲士们的话对比出但以理的神,却是与世人同在的,因为但以理藉着祷告能与神沟通,并且得着祂的启示(十九节),化解王的难题。除非有神的恩助,否则人类的历史永远只是一个谜(尤其是关于末世的奥秘),不会为世人所知,因为神才是人类历史的主人。43

二12-13

来到这地步,王及哲士们都已表明了立场,王下令,亦多次地重申他的要求及赏罚,哲士们则由婉拒到明言,甚至指出王的要求是不合理的。44他们同时亦承认了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一群,现在只能面面相觑、听天由命了。王既然对哲士们失去信任,他们的回复徒增王的不满,认为他们是采取了不合作,甚至是对抗的态度,公然与他对阵,「因此,王气忿忿地大发烈怒」,「气忿忿」及「烈怒」为同义词,强调了王是勃然大怒。王无意要隐藏他盛怒的情绪,他「吩咐灭绝巴比伦所有的哲士」,「灭绝」即是毁灭,他这命令一方面是要贯彻自己先前的御旨,同时亦显出他性格暴戾的一面,正是「事君如事虎」。45既然哲士们都不称职,不能与神明沟通契合,那他们实在是一群江湖术士,徒以欺骗的手法招摇过市,46除了撤职外,更为彻底的做法,便是把他们诛杀净尽,这命令的执行范围是「巴比伦」,这大概是指巴比伦省而非全国(二49)。47

虽然但以理及他三位朋友或许仍未完成受训阶段,但他们早已被纳入哲士的群体之中,所以「命令发出······人就寻找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要杀他们。」跟着,故事的主角便要出现,他将面对一个比前一章所述更大的考验,他能否安然渡过?还是无辜罹难?48这充满悬疑的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2.可解释的梦(二14—30)

14王的护卫长亚略出来,要杀巴比伦的哲士,但以理就用婉言回答他,

15 向王的护术长亚略说:「王的命令为何这样紧急呢?」亚略就将情节告诉但以理。

16但以理遂进去求王宽限,就可以将梦的讲解告诉王。

17 但以理回到他居所,将这事告诉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

18 要他们祈求天上的神施怜悯,将这奥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与巴比伦其余的哲士一同灭亡。

19这奥秘的事就在夜间异象中给但以理显明,但以理便称颂天上的神。

20但以理说:「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因为智慧能力都属乎祂。

21被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慧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

22被显明深奥隐秘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与被同居。

23 我列祖的神啊,我感谢称,赞美称,因称将智慧才能赐给我,允准我们所求的,把王的事给我们指明。」

24 于是,但以理进去见亚略,就是王所派灭绝巴比伦哲士的,对他说:「不要灭绝巴比伦的哲士,求你领我到王面前,我要将梦的讲解告诉王。」

25 亚略就急忙将但以理领到王面前,对王说:「我在被掳的犹大人中遇见一人,他能将梦的讲解告诉王。」

26 王问称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说:「你能将我所做的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吗?」

27 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说:「王所问的那臭秘事,哲士、用法术的、术士、观兆的都不能告诉王;

28 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能显明奥秘的事。被已将日后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你的梦和你在床上脑中的异象是这样:

29 王啊,你在床上想到后来的事,那显明奥秘事的主把将来必有的事指示你。

30 至于那奥秘的事显明给我,并非因我的智慧胜过一切活人,乃为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

但以理已受了接近三年的训练,他不单只习得巴比伦的一切学问,并且亦熟读自己本族的律法书及认识他列祖的神(二23)。他的智能,包括他从自己信仰里所得着的心得,正备受考验,当然这亦是他再一次展示才华,甚至可以在君王面前见证神的时机,现在便要看他如何掌握及运用他所拥有的资源,安渡危难而直达彼岸。

二14-16

执行戕杀令的护卫长49名叫「亚略」50,他大举逮捕全省的哲士,大杀戮快将开始,他找到了但以理,但以理却临危不乱,并且「用婉言回答他」,「婉言」的原文为「机智」及「敏锐」,是同义词,可能是指他在被逮捕后,才要求见护卫长向他进言,但亦可能是他还未被捕时,便主动地向护卫长查询(参新译本的译法)。

但以理问亚略「王的命令为何这样紧急呢?」「紧急」亦可译为「严厉」(新译本),51但以理似乎对宫中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当然,即或他略知一二,也须要对事情有一个更为全盘明确的了解,才能作进一步的行动。在这人心惶惶之际,但以理的「机智」及「敏锐」更形突出。护卫长似乎愿意与但以理磋商,可能他知道这位会经一显身手的但以理,大有可能扭转形势,又或者是因但以理与他关系长好,一如第一章但以理等人与太监长友好一样(一9),所以,他亦愿意助但以理一臂之力,引他觐见尼布甲尼撒王。当但以理知道问题所在之后,他便有了以下的计划:

a.他先去见王,表明自己可以为王解梦,但要「求王宽限」,以争取一些时间去部署,同时亦可暂时终止格杀令。我们相信,王在见到但以理时,一定会回想起三年前所发生的事,知道但以理实有超人的才智(一19—20),再加上他不是先王的遗臣,不会恃老卖老地与自己对抗,对他早有信任,自然乐于应允他的要求。

b.但以理旣拖延了时间,便回家与他三位朋友商议,并且安静在神的面前,等候神的启示。我们可以说,但以理是一个有行动及肯祷告的人( a man of action and prayer ) 。52

二17-18

但以理并没有忽略他三位同胞、密友,「同伴」的字意即「结连」,表示他们之间的感情什笃,实是生死之交。他明白队工的重要,而他显然是与这三位朋友同住一起的,53他便将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他的部署一一细诉,一方面看看他们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另一方面亦可争取他们的参与。

但以理早已明白智慧与聪明是出于神的(一17),因此,他胸有成竹地向神祈求答案,不单如此,他还与三位朋友组成祷告小组,54集结四人的力量去祈求神,足见他们的同心。他知道神是「天上的神」及「施怜悯」者。55「天上的神」这称呼在被掳后常被采用(见拉一2,六10,七12;尼一5,二4),56强调神是超越凡尘,至高无上的,比起异邦的王,及外邦人所拜,包括了日月星辰的神祇都要超越。祂安居于天上,的确是不与世人一样会朽坏及备受诸般的限制,但纵然如此,祂仍愿意与世人同住,57正因祂与敬畏祂的人同在,更显但以理所信的神是既超越亦可亲的(transcendent andintimate)。58

启示真理的神,是愿意将「奥秘的事指明」的。「奥秘」在启示性文体中是一个重要的字眼,那是神对人类历史的计划及目的,诚然是一个封密隐藏的真理,59除非有神的帮助,否则人是不得要领的。但以理相信神会将祂对人类历史的计划61向他显明。除了自身的安危外,他亦关心到同伴及同事们,希望自己能速速化解这场浩劫,以免自己「和他的同伴,与巴比伦其余的哲士一同灭亡」,由此可见,在生死关头时,但以理仍顾念他周围的人,包括了异族及异教的同事们的安危,他灵里的丰盛、宽厚的心怀及怜悯人的心肠,就像他所敬奉的神一样。

二19-23

虽经过三年严格训练,及深受巴比伦文化影响,但以理对他所信的神仍旧委身如昔,坚信不移,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堪足当时一群被掳的犹太人借镜。因着敬虔圣洁,梦的奥秘「就在夜间异象中给但以理显明」,这可能暗示但以理一直祷告至夜阑人静的时候,足见他祷告的恒切,62而且他不是在睡梦中得着异象,而是在清醒的时候,63这一点与尼布甲尼撒王所得的异梦不同,前者是刻意去追寻而得神的启迪,后者是在无意之间得睹神的奥秘,分别在于前者能明白个中意思,后者却百思不得其解。

但以理得着了神的启示后有两个反应,他先向神赞美及感恩,然后再次见护卫长,要求见王及为王解梦。他对神的读美及感恩是意料中事,因为神答允他们的祷告含有多重意义:

a.神果真向迫切祷告的但以理启示祂的奥秘。b.但以理可以挽救众生,包括了他自己的性命。

c.这梦的内容及诠释亦显明了神实在是人类历史的真宰。

d.但以理向王所许的诺言得以实现。

e.他可以向王见证自己的信仰及神的荣耀。

在兴奋之余,他必定将所知的告诉同伴;不过,在这一切之先,他向怜悯他的神讴歌颂读,这篇赞美诗共有十三句,大概分为赞美和感恩两部分:

a.共九句:首先他「称颂神的名」。「称颂」是以色列敬拜礼仪的典型措辞,65而「名」是代表拥有这名的对象的一切,包括声誉、性格及属性(参耶四四26;撒下七13),所以神的名就等同于「神」自己。66祂是配受赞美的,因为祂同时拥有「智慧」及「能力」,前者指神满有知识,祂的判断准确无误,后者指祂能使自己的判断及计划得到预期的结果。67「祂」既有这能力,便能「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祂」字有强调的意味;68「改变」属于分词(participle),表示这行动是持续地进行的。「时候」及「日期」属同义词,是指着朝代交替而说,69这句赞语无疑与王的梦境有关,当但以理明白梦的意思时,他感叹于神是独行其事,历代王国、君主的命运都在天上的神的手中。

下一句为平行诗体句子:「将智慧赐与智慧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智慧」与「聪明」亦是同义词,它们的希伯来原文在第一章四节及十七节已先后出现过。这句的意思是一切真理均为神的真理( all truth is God's truth),神从不吝啬向合适的人赐下「智 慧」及「知识」,其中包括了「深奥」及「隐秘」的事,这两个字均指一些人无从知道的事物。因着神如明光照耀,「知道暗中所有的」,即是将隐藏的地方照亮,70所以但以理形容神是与「光明」同居的。种种形容在在显出了神是全知的,祂亦使在黑暗中的人得着光明的指引,明白真理(诗三六10)

b.共四句:但以理特别为他刚才的经历感恩,他尊称神为「我列祖的神」,是强调神的守约施怜悯,祂的恩义是不变的,对他及他的列祖,都以慈爱相待。72「我感谢祢,读美称」重复倾诉他那份浓烈感恩之情,因为神将「智慧才能」73赐给他。但以理强调神允准他和三位祷告伙伴所求,让他们得着指示去化解王的难题,显出但以理并没有忘记他三位朋友代祷的功效。

这篇赞美祷文的特色,是当中没有重复的词汇,精简程度,可说是「感恩颂」的楷模。74但以理所信的神,与巴比伦人所信的神明,委实是霄壤之别,前者全能全知,75乐于将智能给予祂的仆人;后者则与世人分隔,亦不会把启示向人展露(二11)。

二24-25

当但以理明白梦的内容及解法时,便满带着使命感,再一次要求亚略带他去见王的面。当然,这份使命感是从他蒙神的眷佑及启示而得到确定,他知道神要他作为启示的中间人,去使尼布甲尼撒王明白梦的意思,和使神的心意得以阐明。但以理要先见护卫长才见王,可能基于两个原因:

a.他要求护卫长「不要灭绝巴比伦的哲士」,因为王的问题解决在望。我们可以想象护卫长已逮捕了不少哲士预备行刑,所以但以理有必要立刻采取行动去阻止惨剧发生。

b.入宫见王有一定的仪式、程序,所以但以理「求你(护卫长)领我(但以理)到王面前」。

护卫长的反应是正面的,他「急忙」将但以理领到王宫中去觐见王。「急忙」一字含有情感的要素,76表示亚略认同但以理的心境,立时采取行动。77亚略与王的对话很官式,他首先标榜自己的功劳,禀奏王说是「我在被掳的犹太人中」找到了但以理,78这样说法似乎显出但以理与王素未谋面,要由他来介绍,79不过,这可能只是因为先前但以理见王时亚略不在,而且他为了邀功,所以特别强调,是他慧眼识英雄,在被掳的人中发掘人才。80总之,人总爱标榜自己的功劳,提高自己的声望,然而敬虔的但以理却并非如此。

二26-28

王称呼但以理为「伯提沙撒」,那是但以理在巴比伦宫中被改的名字,王问他:「你能将我所做的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吗?」这句更好的译法是「你能否显明我所见的梦及梦的意思吗?」(参新译本)事实上,王在梦中所见的巨像及结局,的确具震撼性,他说「我所见的梦」,更证明他并没有把梦忘记。

但以理首先为哲士们解释,为什么他们对解梦之事无能为力,他要王明白问题所在并不是哲士失职,而是因为王所见的是「奥秘事」(参第十九节的解释),所以这些哲士、用法术的、术士、观兆的,都变得束手无策。「观兆的」这字的动词字根有「切割」的意思,继而有「决断」的意思,81它的名词则指一些能决定人生运程的人。由于他们都只是人,不能明白奥秘事,「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才可以。在这里但以理突出了神的独一性及超越性,这都是巴比伦人的神观所没有的。惟有这样的一位神才「能显明奥秘的事」,而祂「已将日后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他这样称呼王是一种拿敬的表现,虽然天上独一的神是最伟大的,然而但以理无意轻视王的地位,所以这样尊称他,以释他的怀疑。「已将日后必有的事」在旧约中出现凡十四次,杨格及告尔华均主张这句话含有末世性,而梦亦显示在末期时,神的国度将会被建立起来。82这句话的希伯来文在十章十四节亦有出现,而它的希腊文则在启示录中出现(启一19),83它们同样含有末世性的意义,84但以理知道神已向王启示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及结局,他这样说可算是为王指点迷津,诱发王听他讲解的兴趣。

二29-30

但以理继续引导王去追忆他得异梦的经过,当时王「在床上想到后来的事」,意思是王入睡前正在思想国家的命运及自己的政治前途,神便在梦中「把将来必有的事」指示他。这句应译作「把今后发生的事情」,「今后」(after this)大概不含末世性,可能是指着尼布甲尼撒王一生的事,85当然它亦有可能是上句「日后必有的事」(二十八节)的平行句,若是的话,它们的意思便该相同。86「显明奥秘事的主」应译作「启示者将奥秘事显明」,「启示者」是单数,作者再一次重申神的独一性,惟有祂可启示。但以理说他虽领受了启示,却不是因他的「智慧胜过一切活人,乃为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但以理实在是虚怀若谷,他说明神是至高的启示者,祂使王得了这困惑的梦,又为了要王明白个中意义,这才用得着他,赐智慧与他,使他有解梦的能力,他只是一件为了要达到目的的工具(amean to an end )而已。这份谦卑的态度,与哲士们及护卫长的自恃及自大,实有云泥之别,无怪乎尼布甲尼撒王乐意听取他的意见,接受他解梦。

3.梦的内容及解释(二31—45)

31「王啊,你梦见一个大像,这像什高,极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状什是可怕。

32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

33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

34你观看,见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砸碎;

35于是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

36这就是那梦。我们在王面前要讲解那梦。

37王啊,你是诸王之王。天上的神已将国度、权柄、能力、尊荣都赐给你。

38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并天空的飞鸟,祂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这一切。你就是那金头。

39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

40第四圆,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压碎一切,那圃也必打碎压制列国。

41 你既见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那国将来也必分开。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

42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

43 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

44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圃的人,却要打碎灭絶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45 你既看见非人手鏊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关于尼布甲尼撒王梦中所见的四个帝国及代表它们的金属,素来是学者争论焦点所在,经评家及一小部分福音派学者均主张,这四个帝国是指巴比伦、玛代、波斯及希腊,是为希腊派看法;传统的看法则认为它们是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及罗马。两派人士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不过我们要紧记,预言既然有不明朗的成分,如果不是涉及前设的问题,例如经评学者的前设说预言是不可能的,我们便应该检视它们客观性的意见及论据,然后作出自己的抉择。解释本章当然要与第七章的四巨兽相互对照,因此,本经段的最终定论将在第七章时交代。

二31

王在梦中所见的是「一个大像」。87以人像来代表国家是很普通的,88不过,这像「什高,极其光耀」,象征着它拥有巨大的权力。它是用金属铸成的,在阳光之下非常耀眼夺目,实在使人感到目眩,但在近观时它的「形状什是可怕」,即使是一国之君的尼布甲尼撒王,亦怵然心惊。这刻王一定为到但以理的讲解感到惊讶,因为他之所以受梦的困扰,其中重要原因可能便是在此,而但以理竟能一一描绘出来。

二32-33

这巨像由四部分组合而成,分别是头、胸膛和膀臂、肚腹和腰、腿及脚,它们代表历史上的四个帝国,由于它们同属一个巨像,并且是由上至下,一个接着一个的,所以可推论这四帝国是紧接出现的。四帝国这课题在主后一世纪中期的作品《西比连神话》内亦有出现,89学者们相信,但以理书与《西比连神话》,可算是最先记载四帝国的地方,90后期面世的其他相类作品,均或多或少受它们影响。巨像的四部分各以四种金属为构成元素;另外,有文献将世界划分为四个时期,亦是以四种金属来作代表,91不过,没有迹象显示本章曾参考其他文献,反而它的原本性(originality)是值得支持的。92金及银无疑代表了高贵及重要的性质,在政治上,铜及铁则代表强大及坚固(参七章七节的「大铁牙」),所以,四大帝国各有勇猛之处。93不过最特别的还是巨像的下半身—第四个帝国,巨像以铁为腿,铁在价值上虽然不及金及银,但却是硬度十足;到脚的部分时它的元素变成半铁半泥,这里的泥(原文)不是指一般的泥 土,这些泥本身蕴含黏性,能与其他物质混和成为制成品,相等于瓷土。94但毕竟铁与泥总是不凝合的,表示这帝国初期强大无比,但稍后则内部不稳,造成巨像的致命点。在了解这预言时,第四帝国尤为重要。

二34-35

果然不出所料,当王「观看」,即继续察看的时候(参吕本),出现了「一块非人手盘出来的石头」,这可算是梦的第二幕,亦是最后一幕,95这块「石头」不是普通散布在野地的石头,它是被凿出来的,表明它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而说它是「非人手盘出」更表明它的超然性,可引申为出于神的意思。96它不是打在巨像的身上,而是砸在「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砸碎」,于是,整座巨像霎时倾倒下来。这幕一定是惊心动魄,震撼心魂的,无怪乎尼布甲尼撒王的心里会极为不安。

当巨像倒下时,四种金属亦同时砸碎,变得「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粃」,不单只体积幼细,质量极轻,并且一无用处,于是「被风吹散,无处可寻」,转瞬间,震慑人心的巨像便灰飞烟灭,了无痕迹。反而那石头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了天下」,意即它取代了巨像的地位。这石头即有超自然的特性,便能够一跃而成为充满天下的大山,学者耶士鲁(Jastrow)指出,巴比伦人亦是以一座大山去形容世界的,97因此,这番描述意思是由神而出的国度必然充满天下。这种变幻莫测的布景正是启示性文体的特点。

二36-38

人对梦境的记忆多是模糊的,现在但以理却能如此详细地说出这梦的内容,尼布甲尼撒王自然读叹不已,他对但以理的讲解定会更为留心,并且深为信服。

但以理以「我们」自称,可能性有:

a.这是一种谦卑的自称(参二30)。98

b.但以理要包括他的三位朋友,因他们对王梦的解释都作出过贡献(参本章四十七节)。99

c.可能包括了神在内,表明但以理的解释是神的意思。100

对于「金的头」,但以理说明它是指尼布甲尼撒王,101因为他是「诸王之王」。这是高撞尼布甲尼撒的一种形容,亦是后来尊称波斯王的习用语(参拉七12)。不过称尼布甲尼撒王是「金的头」亦是中肯的,因为他的确绝对拥有操生杀之权,否则他亦不能立时下令杀戮哲士。「国度、权柄、能力、尊荣」是对他政权的形容,也可说是他所拥有的一切,但毕竟,这些都是「天上的神」所赐予的。再者,凡有「世人」102住的地方,那里的动物及飞鸟均交给他管治。这种描写,大概是对创世记一章二十六至二十八节的一种回应,神创造世人的目的,便是要他们履行管治大地的责任,而现在,尼布甲尼撒王便是神所委派的一位。

二39-40

在尼布甲尼撒王之后将会出现一个不及于他的国家,103但有学者认为,后来出现的三个帝国,其实是尼布甲尼撒王之后的三个王,第三位是巴比伦最后的王,之后便是犹太人所相信的弥赛亚国的来临。104高定基则主张,第二位王是伯沙撒,因他在第五章出现,第三位王是取代伯沙撒的玛代人大利乌王,而第四位王是波斯的古列王。105然而这里很清楚是指另一个国家而非另一位王,而且文意亦没有显示巨象是指在同一个帝国内,后一个君主继承前一个君主王位的意思。诚然,第一帝国是指尼布甲尼撒王而不直言巴比伦,是因为他是巴比伦的开国王帝,极具代表性。但以理说第二帝国不及巴比伦帝国,可能是指:

a.她的王权不及尼布甲尼撒王的绝对。

b.她的国势不及巴比伦,尤其是她的团结性。106

c.她的版图不及巴比伦国。

d.这是一种安慰尼布甲尼撒王的措辞,因为取代他的那国,必定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威胁,使他极度不安。107

无论如何,但以理对第二国的描写极为简单,它既是紧接巴比伦的,便一定是玛代(希腊派),或是玛代波斯(传统看法,亦是笔者的立场)。相信她是玛代的,便符合以上的第三点,因为玛代崛起未几便为波斯所征服,版图的确不及巴比伦;主张第二国为玛代波斯的,便不符合第三点,因为玛代波斯的版图,比起巴比伦的大得多,反而这说法符合第一及第二点,因为玛代波斯是由两大民族组成的,最后波斯征服玛代组成了联盟。若与第七章的第二兽对照,我们相信第二国是指玛代波斯,比起玛代是更为适切的。108第三国的特点是「铜的,必掌管天下」,她旣是紧接第二国,便该是波斯(希腊派),或是希腊帝国(传统看法)。比较两者,希腊帝国的勇力及版图之大是空前的,藉着亚历山大的勇武,希腊的国土远及印度、埃及和希腊半岛,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所以说第三帝国是指希腊,亦是一个非常适切的见解。

但以理对第四帝国的描述最为详尽,可见他是要尼布甲尼撒王注意这帝国的形态及结局,首先我们看看这帝国的强大程度:

a.坚壮如铁:她的国势盛极一时,并且矗然站立在人类的历史上,大有冠盖群雄之势。

b.铁能「打碎尅制」各样事物,「打碎」一字在第四十五节亦有出现,是形容那石头打碎众金属的情形,而「尅制」是形容以重鎚打碎物件,109可见这帝国的勇力实在非同凡响,声名远播,她东征西讨无不顺利,终建立起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帝国。

二41-43

第四帝国的弱点是她的脚及脚指头都是「半铁半泥的」,表示她虽然有「铁的力量」,但最后却「必分开」,这不是指她会四分五裂,110而是内部会产生不和,主要是因她的人民之间存在着重大及致命的分歧,以致虽然是「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各种人」直译为「人的种子」,即她的国民与人的种子「搀杂」;有学者解释那是指互相通婚。111大概是这国会努力要将国民打成一片,甚至藉着通婚来达到目的。112由于这帝国版图极为广阔,当中自然搀杂了不同背景及种族的人民,虽然她竭力谋求团结合一,就像泥黏附在铁上一样,但始终是徒然的,这危机将会在面对考验时一触即发,使国家完全分崩离析。

希腊派人士相信第四帝国便是希腊帝国;那些不信预言而认定但以理书是在希腊帝国时期写成的经评家,当然亦会赞同这看法,他们认为这里是要鼓励那些受安提阿古四世逼迫的犹太人切勿失意灰心,因为末期即将来到,神必会介入,粉碎安氏的暴政及霸权,建立弥赛亚国在地上。113

至于「半铁半泥」的解释,各派人士亦是意见分歧的,有些认为是指人种的搀杂,114有些则认为,罗马的军事力量虽强大,但她是一个共和政体,当帝国越发腐败时,这共和政体的领导便有如乌合之众,使帝国陷于崩溃。115有些则主张这是代表着希腊时期北国西流基王朝与南国多利买王朝的相争,116他们虽然尝试藉着通婚议和(参一一6,17),却仍不能化解彼此间的仇恨。117关于这说法第八章八节却指出希腊帝国将会出现四个角来,那无疑代表了亚历山大死后的国土将由四大将领瓜分,由此可见,作者是知道希腊帝国的内部危机并不只是两国之争;同时他形容这帝国是由两大物质所组成,与希腊帝国并存的四大王朝并不吻合。118

另外,希腊派人士认为第四国的危机在于她内部的不和,即是北国与南国的不和,但问题是,南北二朝之争并不构成安提阿古四世政权败亡的内在因素。而且这里指出铁与泥同被毁灭,如果作者只是要强调安提阿古四世的败亡,那何必连南国西流基王朝也预言她会败亡?这亦是使人费解的。

另一个希腊派的解法,是亚历山大雄才伟略,三十三岁便雄霸天下,这是他铁的力量。亚氏是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崇尚希腊哲理,他每征服一地均致力推行希腊化政策,以统一帝国,然而却未乎理想,如埃及和巴勒斯坦地便难以如愿。当他逝世后,国土便旋为手下四名大将所瓜分,也即是巨像粉碎的落实。

传统看法则主张这帝国是罗马帝国,原因如下:

a.比较起巴比伦、玛代波斯,甚至是希腊帝国,罗马的军事力量最强大,版图之广亦非这些帝国能及。119她的国祚亦是最长,由主前一四六年征服希腊及哥林多城被毁为始,直到主后四七0年,共历六百年的时间;反而巴比伦只有六十六年时间,玛代波斯约二百零八年,而希腊帝国亦只有一百八十五年。罗马大将庞培(Pompey)先后毁灭一千三百多座大小城市,击沉了八百多艘战船,正合乎「铁能打碎尅制百物」(四十节)的形容。

b.罗马版图极为广阔,国民包括日耳曼人、条顿人、斯拉夫人、罗马人、希腊人、埃及人及犹太人等,这些种族在文化传统及信仰上均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对罗马的效忠程度亦有出入,彼此格格不入是自然的事,即使藉着通婚或是各等人的努力,要使国民融和一起亦是徒劳的。120

c.第七章的异象中,作者用四巨兽去象征四帝国,若比较这四兽,第四兽和前三默不同,因牠不能用任何动物去描写的。其中一个解释,是因为第四个帝国在那时仍未成形、出现,但以理毫无印象,根本无法作出任何具体的形容,但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等三国,那时已经存在,即或仍未强大(如希腊马其顿),到底也是但以理所知道的,但意大利的罗马但以理便无法知晓。

d.本章是用亚兰文写成的,作者用这语文其中一个目的,便是因为本章的内容与普世列国有关。121安提阿古四世的恶行,主要是针对犹太人,而真正预言他的出现及恶行的,是在第八章及之后的经文,所以写到第八章时,作者用回希伯来文。由此可见,第四国是指罗马帝国,可能性比她是希腊马其顿为高。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时代论学者们(dispensationist)主张,罗马帝国旣是最后一个帝国,接续的便是天国的降临,不过两者之间有一段过渡时期,是本章及第七章均没有提及的,那便是教会时代,这种说法为「间隔论」( Gap theory)。他们认为犹太人才是神救赎计划的重心,教会只不过是过渡时期中的一个安排,而弥赛亚国(即禧年国)是属于犹太人的,所以这里没有提及教会,而那石头所建立的国度,也只是为犹太人而设的。122他们又相信到了末世,罗马帝国将会重现,她昔日版图内的欧洲诸国将会组成联盟,是为敌基督的十国联盟,最后被再来的主所毁灭。

以上的论见是没有经文根据的,因教会并非一个过渡性的群体,事实上,教会才是属灵的以色列,天国亦是属于他们的。123这里说的罗马,其实是一个先知预言的代模,借以形容末世时那敌挡神的、以人本主义为尚的帝国,这国必为神国所取替。她敌挡神的言论和行径,到第七章时将会有更为仔细的描绘。

综合以上所说,传统看法引起的问题较少,亦更符合历史的发展,到第七章时,四帝国会再度出现,其中的描写更为详细,而到新约的启示录时,约翰更引用了第七章去形容末世敌基督者的特质(启一三1—2)。124

二44-45

「当那列王在位」的意思亦具争论性,时代论人士主张是指巨像十个脚指头所代表的十个末世性的王,125杨格则主张是指四帝国的众王,因为他们都是存在于同一个巨像之内,所以可以形容他们是同时在位,126所以当巨像被毁时,四帝国亦同时被毁。以上两种理论各有所长,前者是考虑到第七章中所出现的十角及十王,后者则与本经段的思路较为吻合,因为在本经段作者的确没有提及十个脚指头,可见这并非焦点所在。127毕竟作者要指出的是在人间帝国兴盛之时,神「必另立一国」,这国是「永不败坏」、「存到永远」,不会被任何国家所取代,而且能「打碎灭绝那一切国」,因为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及能力,这便是那「非人手盘出来的一块石头」把巨像砸得粉碎的意思。128神是「至大」的,祂的王权及国度,才是真正的无可比拟,这便是神向尼布甲尼撒王报梦的原委,祂藉着但以理对梦「确实的」讲解,使尼布甲尼撒王认识到祂的威荣及主宰权。

4.结果(二46—49)

46 当时,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并且吩咐人给他奉上供物和香品。

47 王对但以理说:「你既能显明这奥祕的事,你们的神诚然是万神之神、万王之主,又是显明奥祕事的。」

48 于是王高撞但以理,赏赐他许多上等礼物,派他管理巴比伦全省,又立他为总理,掌管巴比伦的一切哲士。

49 但以理求王,王就派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只是但以理常在朝中侍立。

二46

王对于以上一番奇妙言论心悦诚服,他「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这是一个异常的行动,因为堂堂一国之君,是不会轻易对臣子下拜的,他这样做可能是:

a.他相信能知人所不能知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士。尼布甲尼撒王自知所提出的考验难度极高,他大概以为世上再没有人可以为他排难解困,所以忧心如焚,惶惶不可终日。如今但以理的出现,实在有如神差遣来的救星,对他自然是恭敬得敬而拜之了。

b.他对但以理的神什为尊敬,就以但以理为神的代表人来向他下拜(四十七节)。129

c.作者要藉此去对比先前那暴戾骄横的尼布甲尼撒王,如今因经历神的伟大而改变了态度。

王敬拜的行动及善待但以理等人,在在显出了他不可能如后期说的经评家们所主张的,是代表残害犹太人的安提阿古四世,他的敬拜是由衷而发的,这才会把「供物及香品」奉上给但以理;「供物」是献祭的祭品,「香品」是献祭所用的香,均是敬拜神明所用的物品,证明了王是真的向但以理「下拜」。130

二47-49

王的说话反映出他对但以理的神,有一份正确的理解,他说:「你们的神」,「你们」无疑是指但以理及他三位朋友,他相信犹太人所信的神远超巴比伦的神,因为祂「诚然是万神之神、万王之主」。131王本是多神信奉者,但他明白到在芸芸众多的神明中,只有一位才是至高无上的。132再者,这位神旣能为列国定兴衰,甚至取而代之,证明祂是世上君王的主宰。其实,神的王权在人类历史中正在不断地进行,是不用等到神国取代列国的一刻才彰显出来。133

王遵守他的诺言(参二6)赏赐但以理「许多上等的礼物」,又「高抬」他,让他「管理巴比伦全省」,并且立他为「总理」,特管全国的哲士。虽然但以理一朝富贵,却没有忘记他三位忠心的战友,一方面他是次的成功,三位挚友亦作出过努力及贡献(二17—18、23),另一方面,但以理亦不愿孤军在深宫中作战,便乘机向王举荐「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结果他们亦获赏官职,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而但以理则「常在朝中侍立」。这句直译为「在王宫的门」(参吕中),在近东一带,顾守王门者是指宫廷中的高官,134因为王会随时召他入内室商议国家大事,135因此但以理位居要职,住在深宫之中,他三位朋友则居较次要的官职。136不过这三位朋友得着擢升,亦成为下一章他们蒙受考验的伏线。

总结:但以理的经历使他成为民族英雄,因为他能在如狼似虎的王面前,为信仰作出美好的见证。他的成功,亦使到在恶劣环境下生活的神的子民得着无比盼望,作为一个被掳的犹太人,竟能在外邦之地成为高官,可见神的帮助是不会受环境限制的,而神亦不偏待人,只要人能对祂敬虔,事事倚靠,定能得着卓越的智能,虽然有朝一日身陷险境,亦可化险为夷,冒出头来。

C 神学意义

在第一章,尼布甲尼撒王显然是威风八面,无可匹敌,但如今却为一个奇梦所困,束手无策,这是何等大的一个对比,显出在大能的神面前,大君王亦变成了无能者,因为人作为被造之物,总是有限的。以色列的神是不受时空人物所限制,137祂可以向一个非选民,甚至是一个灭祂选民的暴君启示祂对人类历史的计划及宗主权。反而,未亡国时的以色列众君王,对神的启示及警告则置若罔闻(参九6),这是何等大的讽刺。

在解梦过程中,我们见到但以理的智能远胜巴比伦的术士,大有寒鸦对凤凰之势。然而,但以理本人并没有点石成金的能力,而是出于他的神—一位愿意与他同工的神;祂的能力远胜巴比伦的偶像,甚至尼布甲尼撒王亦要承认,但以理的神为万神之神,万王之主(二47)。神及但以理的胜利,成为了蒙受试炼的信徒的一大安慰,并且给予他们信心去面对眼前幽暗的日子。

四大帝国在历史中相继出现,不过,一个属神的、更强大的国度将会出现取代列国,成为一个永远不朽的国度。因此,本经段可算是但以理书中历史神学(theology of history)的始端。138四大帝国以不同金属的形态出现,显出人类历史中的诸帝国各有优劣,但最末后的一国必然要为神国所取代,人的国度只落得如糠粃被风吹散的下场。即使人间的政治何等使我们失望,甚至影响我们的民生,危及我们的信仰,但都是过渡的,这些国度都正步向一个神为她们所定下的目标,至终必定受到神的审判,139并且为一属天的、永恒不朽的国度所取替,这才是历世历代属神的子民所眷恋和憧憬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