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第八章 让恶结出善果——犹太人论善恶

犹太人是一个弘扬善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对恶持十分理智、十分坦然态度的民族,后一种品质尤为难能可贵。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人最关心的当是—化邪恶为正义,化无知为有知。

拥有宽恕

犹太人是一个弘扬善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对恶持十分理智、十分坦然态度的民族,后一种品质尤为难能可贵。在犹太人看来,恶本身是无所不在的,伊甸园里有,其他地方也有。《塔木德》上说,当年上帝发大水淹没不义之人时,曾预先告知义人挪亚,让他造一只大船,全家避难于船上,并将所有动物都按一公一母配齐,各带一对。当时,善闻讯也急急忙忙跑来找诺亚,要求登舟避难。可是,它却遭到诺亚的拒绝。诺亚说:“我只能让成公母一对的上船。”于是,善只好跑回树林,寻找可以和自己成为一对的对象,结果找到了恶,便一起成双作对地登上了方舟。从此以后,有善的地方就必有恶的存在。这就是说,犹太人基本上把恶看做某种正常存在的东西,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诺亚上方舟时不仅带了洁净的动物,也带了不洁净的动物一样。

在待人处事中,度量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造成的。如果我们能用宽容的度量谅解别人,就可以赢得时间。使矛盾得到缓和,反之,如果度量不大,那么即使芝麻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斤斤计较,争吵不休,结果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各自行自己的人生之路,纷纷扰扰,难免有碰撞,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有伤别人心的时候。

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围绕定比定律争论了有9年之久,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最后的结果是普鲁斯特获得了胜利,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

但是,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他真诚地对与他激烈争论了9年之久的对手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地责难,我是很难进一步将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时,普鲁斯特特别向众人宣告,定比定律的发现有一半功劳是属于贝索勒的,是他们共同促使了定律昭示天下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贝索勒的责难和激烈的批评,对他的研究是一种难得的激励,是贝索勒在帮助他完善自己。这与自然界中“只是因为有狼,鹿才奔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样的。

普鲁斯特的宽容是博大而明智的,他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他人的态度,充分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营养,肯定和承认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正是由于他善于包容和吸纳他人的意见,才使自己走向成功。

这种宽容实在让人感动,想到时下科学界中屡见不鲜的相互诋毁、压制排挤、争名夺利等文人相轻的现象,让正直的人备觉寒心,所谓文明人也不过如此文明而已。

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和科普勒之间的友谊就是一曲优美的宽容之歌。

科普勒是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在年轻尚未出名时,曾写过一本关于天体的小册子,深得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当时第谷正在布拉格进行天文学的研究,第谷诚挚地邀请素不相识的科普勒和他一起合作进行研究。

科普勒兴奋不已,连忙携妻带女赶往布拉格。不料在途中,贫寒的科普勒病倒了。第谷得知后,赶忙寄钱救急,使得科普勒渡过了难关。后来由于妻子的缘故,科普勒和第谷产生了误会,又由于没有马上得到国王的接见,科普勒无端猜测是第谷的使坏,写了一封信给第谷,把第谷谩骂一番后,不辞而别。第谷其实也是个脾气极坏的人,但是受此侮辱,第谷却显得出奇的平静。他太喜欢这个年轻人了,认定他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将是前途无量的。他立即嘱咐秘书赶紧给科普勒写信说明原委,并且代表国王诚恳地邀请他再度回到布拉格。

科普勒被第谷的博大胸怀所感染,重新与第谷合作,他们俩合作不久,第谷便病重不起。临终前,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底稿都交给了科普勒。这种充分的信任使得科普勒备受感动。科普勒后来根据这些资料整理出著名的《路德福天文传》,以告慰第谷的在天之灵。

浩瀚如海洋般的宽容情怀,使第谷为科学史留下了一页人性光辉的佳话。这种宽容像雨后的万里晴空,清新辽阔,一尘不染。

当我们恨仇人时,我们的内心被愤怒充溢着,这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那力量妨碍我们的睡眠、我们的胃口、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快乐。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他们如何令我们苦恼,令我们心存报复的话,他们一定非常高兴。我们心中的恨意完全不能伤害到他们,却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像地狱一般。

有人说,宽恕是软弱的表现,其实这是错误的。冤冤相报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它只能将伤害者和被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怨恨战车上。印度前总理甘地说得好:倘若我们大家都把以眼还眼式的正义作为生活准则,那么全世界的人恐怕就要都变成瞎子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勒候德•列布赫也说过这样一句格言:“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仇敌和解,以免我们双方都死于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同一联盟内部,宽恕是消除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对志趣相投的群体来说,唯有不断地宽恕,才能取得事业上的共同成功。

拥有一颗宽容之心

在《塔木德》中有一则约瑟夫接纳哥哥的故事,被犹太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典范。

约瑟夫是雅各的儿子,受到兄长的排挤,在小时候被兄长卖往埃及为奴,后来约瑟夫在埃及做了大官。

有一年闹饥荒,约瑟夫的哥哥们一路逃荒来到埃及。当约瑟夫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就走上前说:“我是约瑟夫,父亲还好吗?”

可是,哥哥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一时无法回答,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约瑟夫又对哥哥们说:“请你们走近些。”

当哥哥们走近时,约瑟夫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夫,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

兄长们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当他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时,看着眼前的弟弟如此荣耀,如此威风,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时几位兄长听到约瑟夫说:“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而谴责自己,这是上帝为了救我的命才把我送到这里来的。”

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

约瑟夫的话语,其实就是一种宽以待人、化敌为友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犹太人的处世之道。

犹太人之所以把他们的足迹留在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创造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商业成就,尽管也不时因自身的“暴富”或充当有“吸血虫”之称的高利贷者而遭受异族的践踏和杀戮,但他们作为一个弱小民族能够凭自己的信念和出色的成就而生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某种意义上,犹太人所持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相互尊重,彼此宽容,正是支撑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强权夹缝中求得生存的艺术。

以赞赏的态度处世

在《塔木德》上写着:世界上的人们,不管具有什么样的信仰,反正好人都会得救,无须特别努力犹太化。

犹太人的比喻大多是很恰当的,这里也不例外。犹太人的这种情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愿意加以赞赏的话。而妙就妙在最后的那句话:好人总会得救,无须特别努力犹太化。其神态俨然的学校招生办公室在人满为患时对热心的申请者的那种“极为理智”的态度:“你们愿意进来学习当然欢迎,但其实自学也能成才。”

所以,在塔木德时代,犹太人常和非犹太人一块儿工作,一块儿生活。犹太人遵守自己的613条戒律,但无意把它们强加给非犹太人,使他们成为犹太人。拉比们并不向非犹太人传教。但根据《塔木德》的规定,为了保证彼此和平共处,非犹太人有7项约束:

1.不吃刚杀死的动物的生肉。

2.不可大声斥责别人。

3.不可偷窃。

4.要守法。

5.勿杀人。

6.不可近亲通奸。

7.不可有乱伦的关系。

非常明显,这7条约束并没有多少“犹太味”,基本上属于各个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习俗或法规。尽管第一条让“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有点为难;第二条有点小题大做,不过适用于民族关系时则另当别论;而第四条又会让有些习惯于无法无天的统治者大恼:“我大,还是法大?”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所有这些约束是可以指望得到人们共同遵守的。对自己适用613条律法,对别人只适用7条!也许对一切人、一切民族来说,相处中真正重要的只是一条,那就是:彼此宽容,相互尊重。

善待他人

犹太民族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气的男孩向他妈妈大喊他恨她,然后他又害怕受到惩罚,就跑出家,来到山腰上对着山谷大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山谷传来回应:“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男孩吃了一惊,跑回家去告诉他妈妈说,在山谷里有个可恶的小男孩对他说恨他。于是他妈妈就把他带回山腰上并让他喊:“我爱你!我爱你!”男孩按他妈妈说的做了,这回他发现有个可爱的小男孩在山谷里对他喊:“我爱你!我爱你!”

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善待别人虽然是一种付出,但是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天,旅行家辛格和一位朋友正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山口。在跟一场暴风雪搏斗了将近3个小时之后,他们精疲力竭,又冷又饿,真想坐下来喘一口气。但他们不敢,一旦坐下去,他们很可能会变成两根冰棍,再也别想站起来了。他们只有靠不停走动以保持体温。

在他们的冒险生涯中,虽然不是第一次面临生死威胁,但这一次的境遇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恶劣。两个人都在想,也许应该准备得更充分一点才到这个险恶的地方来;也许根本就不应该在这个该死的季节到这个天寒地冻、荒无人烟的鬼地方来。不过,现在想什么都晚了,他们只希望在最后一丝体力用尽之前能找到有人居住的地方。

忽然,他们看见雪地上躺着一个昏迷不醒的人,半个身子已被雪掩埋。此人显然是他们的同行,也跟他们一样不走运,被暴风雪所侵袭。辛格顿生恻隐之心,蹲下来一检查,发现这个人还活着,只是被冻晕了。如果将他带到温暖一点的地方,也许有救。辛格跟朋友商量,要不要设法带走这个倒霉的家伙?朋友惊叫起来:“别干傻事,辛格!我们自身难保,带上一个累赘,我们都会丧命的。”

朋友的话确有道理,辛格不禁犹豫起来……

一番犹豫之后,辛格还是决定帮助这个半死不活的人。见死不救,对辛格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叫朋友将此人扶到他背上,朋友冷冷地说:“既然你执意要救他,那么好吧,这是你的事,跟我无关!”

说完,朋友独自一人在前面走了。

辛格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个昏迷的人抱起来,放在自己背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个人很重,尽管是在冰天雪地里,走不多久,辛格已浑身发热,他的体温使背上那个冻僵的躯体温暖起来,那人活过来了,没过多久,两人便并肩前进了。

当他们走到另一个山口时,辛格发现了他那位独自离去的朋友,正躺在雪地上,已经死了,是被冻死的。

帮助别人,不仅是一种善心的表达,同时对自己也大有好处。辛格因为救人而使自己充满了信心和勇气,而且在背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浑身的血液沸腾起来,使他获得了能量。而他的那位朋友则因自私而被冻死。

一个人与别人打交道,不是善待他人,就是不善待他人,没有其他的选择。两相比较,无论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社会,善待他人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善待他人能较好地推动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做成做好各种事情;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同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别人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的,一个人只有善待他人,自己才能存在,才能做成人,就是说,一个善待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具有人的尊严和神圣,才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人的资格与权利。

对他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

这是一个刚自“越战”归来的土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但让他们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情感”,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你也会了解情感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爱就像是稀奇的宝物,它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它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它的心房永远为我们而敞开。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