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第九章 成就与智慧总是在一起的——犾太人论精明

在犹太商法中,一方面犹太人是最为守法的商人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投机取巧的代表。犹太人这种充满矛盾的文化,正说明了其民族的灵活性。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信念,不是凭着眼见。

财富与智慧总是在一起的

商业化的社会永无等式可言,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也许有人正点钞票累得气喘吁吁。这里面的奥妙就在于:你认为1加1应该等于2,而他则坚持1加1可以大于2。

最能突出犹太人的精明还是下面这个被传颂了上千上万遍的故事:

一位犹太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营业员一边小心地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点钱。”

“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1美元。”

“只借1美元?”贷款部的营业员惊愕得张大了嘴巴。

“我只需1美元。可以吗?”

贷款部营业员的心头立刻高速运转起来,这人穿戴如此豪阔,为什么只借1美元?他是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吧!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

“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债券等放在柜台上,“这些做担保可以吗?”

营业员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

“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有问题吗?”

“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且在一年后归还贷款,我们就把这些作保的股票和证券还给你……

犹太富豪走后,一直在一边旁观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1美元呢?”

他追了上去:“先生,对不起,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我是这家银行的经理,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您若要借30万元、40万元的话,我们也会乐意为您服务的……”

“好吧!我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来这里办一件事,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不方便,便问过几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却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到贵行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们替我保管,况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过6美分……”

经理如梦初醒,他十分钦佩这位先生的做法实在太高明。

精打细算的民族特色更让犹太商法在世界商场上所向无敌。日本麦当劳快餐店的创办人藤田田先生(姓藤田、名田)曾在东京盟运总部打工,他发现有一位美国士兵每逢假日常香车美人到各处游玩,但这位美国士兵的收入不可能支付如此高档的消费。藤田经深入探究后发现,这位美国士兵是位犹太人,平素省吃俭用,将司令部配发的日用品转售他人获利,汇集成一笔资金后再借贷给急于用钱的军队同胞。为了避免造成呆账,这位犹太士兵于司令部发饷当天就收回贷款,如此周转循环,犹太士兵当然就比一般寅吃卯粮的同胞富有了。

藤田从此对犹太商法大开眼界。1971年,藤田在日本率先推出麦当劳汉堡,非假日时间每个汉堡降价为六十五日元,假日则卖八十日元。精打细算的犹太商法为见贤思齐的藤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使犹太商人得以精明并越来越精明的诸多原因中,有一个极为重要且独具犹太特性的因素,这就是犹太人包括犹太商人对精明本身的心态。

世界各国各民族中都不乏精明之人,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其对精明本身的态度却大不一样。中国人不可谓不精明,能精明到发明“大智若愚”的程度,可以说精明已臻于极境。然而,正是从“大智”需要“若愚”中可以反窥出在中国人的心态中,精明是一种适宜于在阴暗角落中生存的物种,多多少少有点像个丑角。中国人的典故中多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训诫。而犹太人则不同。犹太人不但极为欣赏、器重和推崇精明,而且是堂堂正正地欣赏、器重、推崇,就像他们对待钱的心态一样。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也是一种自在之物,精明可以以“为精明而精明”的形式存在。这当然不是说,精明可以精明得没有实效,而是指除了实效之外,其他的价值尺度一般难以用来衡量精明,精明不需要低头垂首地在宗教或道德法*受审或听训斥。下面这则笑话可以说最为生动而集中地展现了犹太人的这种心态。

美国和苏联两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火箭飞行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月球旅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制造就绪,接下来就是挑选太空飞行员了。

工作人员先问德国应征人员,在什么待遇下才肯参加太空飞行。

“给我3000美元,我就干。”德国男子说,“1000美元留着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还有1000美元用作购房基金。”

接下来他们又问法国应征者,他说:“给我4000美元。1000美元归我自己,1000美元给我妻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还有1000美元给我的情人。”

以色列的应征者则说:“5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其余的3000美元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由这则笑话透露出来的犹太人的精明,用不着我们多说了。犹太人无须从事实务(开太空船)而只需摆弄数字。而且是金融数字,就可以享有与从事高风险工作者同样的待遇,这正是犹太商人经营风格中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令人意外的是,这不是其他民族对犹太人出格的精明的一种刻薄讽刺,而是犹太人自己发明的笑话。

平心而论,犹太人并没有盘剥德国人,德国人仍然可以得到他开价的3000美元,至于是从有关委员会那里拿到的还是从犹太人那里拿到的,这在钱上面反映不出来。至于犹太人自己的开价,既然允许他们自报,他报得高一些也无可非议,怎么安排纯属他个人的自由,就像法国人公然把妻子与情人在经济上一视同仁一样。所以,在这则笑话中,犹太飞行员的精明又没有越出“合法”的界限。

而且说实话,仅就结果而言,任何一国的飞行员要处于这种“白拿1000美元”的位置上,都会感到满意的。

但无论在笑话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他们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甚至连想也不会想到,因为这种“过于直露的精明”在潜意识层次就被否定了:他们会为自己的精明而感到羞愧!

但从这则笑话本身来看,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犹太人有为自己精明得“过分”而羞愧的意思,只有一种得意,一种因为自己动了如此精明甚至精明得无法实现的念头而“扬扬自得”的心情。至于是否“过于直露”这种考虑,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精明盘算,更不能影响他们对精明本身的欣赏。他们把精明完全看做一件堂堂正正甚至值得大肆炫耀的东西!可以说,对精明自身的发展、发达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坦荡的态度更为关键、更为紧要了。犹太商人可以说就是在为自己卓有成效的精明开怀大笑声中变得越来越精明的!

犹太民族的笑话大多都是精明的笑话,而现实生活中的犹太商人更多的是精明之人,而且还是同样对精明持这种坦荡无邪态度的精明之人。

大名鼎鼎的犹太富商哈同是来上海的犹太人中唯一由赤贫而至豪富的人,他的精明在上海也是妇孺皆知的,几乎成了一种传说,还被看做犹太商人的典型。

1901年,哈同独立开办了哈同洋行,专门从事房地产业。哈同做生意时的精明以及他对精明的心态,从他计算地租房租上就可以看出来。

哈同出租一般住房和小块土地的租期都较短,通常3~5年。租期短,既便于在需要时可及时收回,又可以在每次续约时增加租金金额。在哈同的地皮上,哪怕摆个小摊子也得交租。有个皮匠在哈同所有的弄堂口摆了个皮匠担,每月也要付地租5元。哈同每次向他收地租时,总是很和蔼地对他说:“发财、发财。”但钱是一个不能少的。

哈同计算租金的时间单位也与众不同。当时上海一般房地产业主按阳历月份收租,而哈同却以阴历月份订约计租。大家知道,阳历月份一般为30或31天,而阴历月份为29或30天,所以阴历每3年有1个闰月,5年再闰1个月,19年有7个闰月。所以,按阴历收租每3年可以多收1个月的租金,每5年可多收2个月的租金,而每19年可多收7个月的租金。

还有,哈同发达之后,曾花了70万两银元建造了当时上海滩上最大的私家花园,名之为“爱俪园”。为了便于管理园内职工,哈同对职工的职责和等级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制作相应的徽章。但即使这样一个表明工作职责的徽章也要职工自己掏钱购买。每个徽章的制作成本仅为5个铜板,“零售价”却为4毛!

哈同的这种精明可说是已到了极境,连每个月为29天还是30天都要算计一番。但反过来看,这样的精明固然需要一定的算计能力,但毕竟又用不了多少聪明,真正需要的恐怕还是一种心态,一种对于精明本身的心态。随便什么地方,不但要想方设法地精明,而且一旦有了精明的点子,便理直气壮地付诸实施,而不顾别人会怎样想。可以说,当时的同行采用了哈同收小租的办法而没有广泛采纳他按阴历计租的办法,既是一个不如哈同精明的表现,更是一个不具备哈同对精明的坦荡态度的表现。当其他民族的商人为了自己是否会显得过于精明而犹豫不决甚或将精明的点子搁置一边时,他们同犹太商人的距离就拉开了,他们在同犹太商人的交易中处于下风的必然处境也就决定了。

知识决定命运

曾几何时犹太人不断地被驱逐、追杀,他们的财富被任意地掠夺,然而抢不去的是他们获取财富的知识。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无往不胜的法宝,才一次次地东山再起。知识已经成为犹太人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了。

在世界任何地方,犹太人凭借着自己拥有的“可以随身带走”的知识,跻身于知识要求高、流动性强的各种行业,特别是金融、商业、教育、科技、律师、娱乐、传媒等行业。在华尔街的精英中近一半有犹太血统,律师中30%是犹太人;科技人员中一半以上是犹太人,特别是在IT行业,犹太人也非常出色,犹太人执掌着《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以及美国三大电视网ABC、CBS、NBC的帅印,时代华纳公司、米高梅公司、福克斯公司、派克公司也都是犹太人开拓的。在美国前400名巨富中,犹太人占了近三成。这些数字的列举可能显得枯燥,但我们不得不感叹犹太民族神秘的知识力量。知识在这个古老民族中竟然能焕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是知识拯救且复兴了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

犹太人对学校的正规教育和自教自学并重。众所周知,学校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很多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术,只有在实践或专业学习基础上才可以得到增长。此外,由于因人而异的情况和条件,才发现他们接受到正规教育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犹太人对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非常在意,从中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在犹太人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业务知识,在生意场上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能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仅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事物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而犹太人做生意,也愿意与学识渊博的人达成交易。

对书籍不感兴趣的人,或是“忙得没有工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的急流所淘汰。

汽车大王福特年少时,曾在一家机械商店当店员,周薪只有2.05美元,但他却每周都要花2.03元钱来买机械方面的书。当他结婚时,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其他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就是这些书籍,使福特向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开创出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之后,福特曾说道:“对年轻人而言,学得将来赚钱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蓄财来得重要。”

事实已经证明,受过最成功教育的人,往往是自学成功者或自我教育的人。让人有学问见识的,不光是学位,教育包含的也不只有知识,还有更重要的——运用知识得法和持久的问题。而教育不足,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发表过《进化论》的达尔文就说过:“我的学问最有价值的全是自己苦读学来的。”

对我们有价值的,并不是在学校念过书的事实,而是求学的态度。

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东汉学者任末14岁时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和险阻,到处寻师求学。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屋住下,白天削树枝做笔,汲树汁当墨写作;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到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大麻、蒿草之类照亮。读书如有心得,就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都愿用洁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了字的旧衣服。

好学不倦的人,虽死犹生。学,可以立志;学,可以成才。

不学习的人是可怜的,而不求前进的人更是可怕的,学如逆水行舟,你不向前那就只有后退。

学习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是缩小自己与优秀分子差距的最快最好的办法,也是实现理想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例子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快速地改变自己,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员工。

有了工作的人,一天中除了工作的时间以外所剩的时间有限,学习需要挤出时间,见缝插针,点滴积累。

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书籍和管理书籍,在工作之余阅读,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补充知识养料,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在向比自己不知道高明多少倍的人学习,是一种“掘金”式的劳动。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专家对话的过程,书里凝结了专家、学者、优秀分子的知识精华。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专家、学者的经验所得,进而指导自己。

参加研讨会也是个很好的尝试。因为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人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可以直接地形成观点的对碰,交换经验,交换心得,进而获得启发和动力。交换经验和交换具体的物品是不一样的,两个人交换物品之后,物品就不属于自己了。但是经验交流之后,每人都拥有了两个人的经验。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相关主题的讨论、研讨班,与别人分享经验,交换心得,开阔眼界,开阔思路。

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理想,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成功实现理想。

学习改变生活

犹太人是非常重视知识的,他们把书本当做知识。在《犹太法典》中有许多关于书本的良言:“一个人在旅途中,如果发觉一本故乡人未曾见过的书,他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故乡与乡人共享。”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一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书本。”

“即使是敌人,当他向你借书的时候,你也一定要借给他,否则你将成为知识的敌人。”

“千万不要使用会伤害书本的书签。”

“把书本当作你的朋友,把书架当做你的庭园!你应该为书本的美而喜悦,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对于犹太人来说,书本就是知识,所以他们视书如命。

公元1736年,拉特维亚的犹太区订定了一项法律,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本借给他的人,都要受以罚金。此外,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因为如果放在床尾,将是对书本的大不敬,这是绝对被禁止的。

正因为如此重视书本,才使犹太人成为非常有学问的民族。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就会涨破脑袋。却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圣人,也有短处,但明智的人一旦知道自己特长何在,便善加运用,使其掩盖了自己的短处。

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坐着许多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和一位穷困潦倒的拉比。在言谈中,富翁们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额财富,互相争执,不可开交。这时,穷困的拉比说出了自己的高见:“要论财富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还无法证明这一点。”好像冥冥之中果真有上帝的安排一样,航行途中,一群海盗无情地袭击了这艘船,富翁们引以自豪的财富被洗劫一空,个个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海盗离去之后,这艘船因为缺乏继续航行的资金不得不停泊在一个港口。船上的乘客都下了船,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谋生。这位拉比因为拥有知识而被人们所器重,他被当地的居民请去当了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高尚而幸运的人才能从事这一职业。而那些与拉比同行的富翁却朝不保夕,艰难度日。后来,富翁们由衷地告诉拉比:“还是你说的话对,拥有财富的人会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而一个有学问的人会永远富有。你拥有学问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犹太人从这则故事中得出的结论是:“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这种观念并非一时的看法,而是早已植根于犹太民族的脑海之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