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人如何改变

第2章虚假的盼望

再也没有一件事情会比需要改变来得更加明确;但是,究竟需要改变什么以及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却不是人人都很清楚。

在第一章中,我们看见福音在教会文化中的缺口。在本章中,我们将要更进一步探讨,教会之外更广泛的文化影响如何诱导基督徒在圣经的范畴之外,寻求替代的路径来改变人心。

每日生活中的严峻考验

克雷格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汉。罹患忧郁症的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情绪上的高低起伏。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遗弃了家人,克雷格是由母亲及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在他孩童时期,曾经搬过四、五次家,所以,克雷格总是觉得自己是街上新搬来的孩子。到了二十几岁时,他遇见了茱莉。平生第一次,觉得有一个人真正关心他,他觉得自己的人生终于完整了。但是两年之后,他与茱莉的关系破裂了。接下来整整六年,他一直祷告,希望茱莉会回到他的身边。

克雷格从小就在教会中学习圣经的教导。虽然他自认为是一个基督徒,但是经历了生活中的低谷和感情上的波折之后,他觉得这些来自圣经的话语,还有所谓“基督教”的劝勉都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令人反感。人们无外乎是说:“不要只想着你自己,多想想其他人吧!”“为什么你不多读一些圣经,多去教会呢?”“神掌权。”人们给他的这些回应,对克雷格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增添了他心中的苦毒,使他更加忧郁。

克雷格希望能得到帮助,因为他痛恨成为没有用的人。克雷格用“莫非定律”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如果有什么事情会出差错,到我这里大概真的会发生;如果有什么事情能做好,到我这里通常没那么幸运。所以,如果他的卡车抛锚或是牙痛,克雷格就会累积这些日常生活中难免的困难,将它们变成一堆自怜、苦毒和沮丧。对克雷格来说,这些困难似乎是明显的证据,证明他的生命是一个笑话;而那位疏离的神,只是与他玩玩游戏而已。

克雷格知道有些事情必须改变。但是,究竟要改变什么呢?以及应当如何改变呢?

欣蒂与约翰已经结婚二十年了。他们原本只有五个孩子,但又意外生下第六个孩子。在过去十年中,他们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事业与家庭当中。约翰帮忙洗衣服、换尿片、做家事,他甚至还会半夜起床帮忙欣蒂照料刚出生的婴儿!

约翰与欣蒂很少起争执。从外表上看,他们的婚姻平静无波;但是,在更深一层的关系里,他们的婚姻正在瓦解当中。约翰觉得欣蒂并不感激他为家庭的付出,或是不够尊重他为人丈夫的角色。而欣蒂则觉得丈夫在家里凡事自作主张,所有重大的决定从来都不和她商量,似乎她的意见根本就不值得尊重,所以她总是在事情过后才知道真相。最近,约翰给他们正值青春期的儿子买了一辆车,而欣蒂直到父子俩将新车开上自家停车位时才知道这件事。由来已久的不满,再经由买车这件事,让欣蒂将他们婚姻当中所有蛰伏的苦毒,火上浇油一般爆发出来。

约翰与欣蒂这样相处的模式,已经存在好长一段时间,约翰甚至认为他们的婚姻就要走到尽头了。虽然约翰与欣蒂都声称自己是基督徒,每周规律地上教会,在家中一起祷告,但是,他们所粉饰的外表,似乎越来越难以维系了。任何时刻,这个外表似乎都会七零八落地瓦解。

约翰及欣蒂都知道,有些事情必须被改变。但是,一旦谈及有什么事情需要被改变以及如何改变时,他们却都卡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克雷格、约翰、欣蒂的故事,相信都正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都能理解他们的困惑,也理解他们是如何轻易受到罪的欺骗。假以时日,罪就偷偷爬到我们身上。我们就像寓言故事中在锅里被烹煮的那只青蛙;当水温渐渐升高时,青蛙本能地调整它的体温,浑然不知危险临近,直到自己被煮熟为止!

克雷格并不是在某一日清晨醒来时,才觉得他的生活实在令人难以承受;这样的感觉是一段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是他不明白是怎样发生的。在过去,约翰与欣蒂并不认为他们的婚姻其实正在迈向死亡。在每一个环节上,他们调整自己、找出各样的借口,好让这个家维持表面上应有的功能;但到了节骨眼时,他们的问题便浮上了台面,多年积累的挫折感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保持缄默以及尽力回避再也无法使情况改善。实际上,绕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只是让整个情形更加恶化而已。到现在,问题已经大到无法再用“忽视”来解决了。

克雷格、约翰、欣蒂都需要帮助。他们必须看见自己的真正问题,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错误的盼望

所有的人都在奴役与自由之间左右摇摆。圣经提醒我们要警惕罪的欺瞒与捆绑。在基督里所赐给我们的许多应许,自由是其中一项。但是,我们所身处的文化中,却另有一套对自由的应许和警告;提供各样关于改变的理论,貌似有效却错误百出的解决方式。这些替代真理的理论,看起来似乎相当吸引人。它们向我们保证,跟随那套歪理,就可以避免紊乱,自由自在,继续追求我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原封不动地捍卫自己的尊严与骄傲而不受损害。

基督徒一直都面临着上述问题的搅扰。我们不得不从各样对改变的错误应许以及另类理论中仔细筛选。这样的情形也出现在第一世纪,请看使徒保罗是怎样告诫信徒的:

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他而行,在他里面生根建造,信心坚固,正如你们所领的教训,感谢的心也更增长了。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

(《歌罗西书》二章6~8节)

不要轻易受骗

使徒保罗在这里所考虑的是,我们不能容让自己”被理学和空虚的妄言掳去”。希腊文在翻译“被掳去”时,实际上比较接近”被诱骗或“被绑架”的意思。保罗强调的是,在出乎意料的情形下,我们容易被虚妄所诱骗。所以,他力促我们要睁大眼睛,注意观察文化潮流对信仰造成的影响;当我们一不注意时,这些影响力就会催促我们与它站在同一阵线。请不要被愚弄了;也请不要认为,保罗的建议只是针对重大决定或是主要的教义。保罗的提醒,其实适用于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决定争战之获胜或是失败的微小时刻里。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下午,我和太太在外面忙着整理庭院。当时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偶尔帮点忙。对身为父亲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很受鼓舞。但是,突然我想到,我还有一个孩子怎么没有出现?她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她正在电脑前忙着和朋友网上聊天呢。当我开始统计在过去这几天里,她所花在电脑前的时间时,心头的火就开始燃烧起来。心想:”为什么她没有与其他家人一起帮忙做事呢?她花在电脑前的时间太多,负责的家事太少。”想到这里,我就更加火大了。

讽刺的是,就在那个礼拜,我正在为一篇有关谦卑与忍耐的讲道来祷告与预备。但是,就在自家后院当中,我却迅速地被”我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想法所俘掳,丝毫没有觉得自己里面有任何错误,明明都是女儿的错嘛!在那样的节骨眼上,我对着太太发泄心中对女儿的不满。值得庆幸的是,太太马上挑战我在谦卑与忍耐上不够纯全。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我还是为自己的急躁情绪寻找辩解的理由,并且责备太太没有好好管教孩子。你相信吗?我当时正在默想有关如何爱不可爱的人的经节,而这一切却发生在这短短几分钟里!

神给了我一个机会操练我讲道的内容,但是,我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我本来可以经历我在态度与行为上的改变,但是,我却把目光转向了四周的环境。我顺水推舟地将改变的责任,从我的身上推卸到女儿的身上。我原封不动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愿被改变;在我的内心,却以有罪的方式来对待我的女儿。从自私的角度来说,问题是出在女儿身上;所以解决途径就是去改变她。我将自己带着罪性的怒气合理化了,并用父亲规范孩子以及这是我的责任的名义,来为自己的罪过找借口。这件事本来是教育女儿做出善用时间的选择的最佳时机,而我却选错了切入点,只针对她的行为,而不去检讨自己的态度与情绪。

借着空洞和似是而非的哲学

我们是怎样就被轻而易举地掳获了呢?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我们是被空洞、似是而非的诊断与解决方式所掳获;而这些诊断及解决方式,将它们自己假扮成比基督还优越的样子。在我们的文化里,对于改变而言,充斥着乔装成合乎圣经智慧的哲理和虚空的妄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些哲理和虚空的安言当中,假借了一些貌似圣经真理的观点。但是,这些思潮和哲理都是空洞的,因为它们遗漏了圣经智慧的核心;而这个核心内容,就是基督。在许多方面,它们允许人独立于基督之外而活着,并且规避了唯有基督才能带来的内心深处的转化与蜕变。

那么,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这些虚妄的替代物是什么呢?有什么事物将自己乔装改扮,替换了以基督为中心的改变呢?这些哲学思潮不是建立在基督的真理之上,而是以人类的传统观念为基础,遭循时尚潮流的原则。一些善意的协助者,也许会把这些虚妄的替代物提供给克雷格、约翰、欣蒂(以及你和我)。但是,事实上,它们却让我们远离了基督,得不到在基督里所赐下的益处。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几个经常看到的观点。

是什么需要被改变?

我的环境?

改变外在环境是最流行、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途径。“我需要更多的钱。”“如果能够改变外表,我的生活将会更好一些。”“如果结了婚,我的生命会成为赞美的诗歌。”“如果能够脱离这个婚姻,找到真正懂得欣赏我的人生伴侣,那我就不会如此沮丧了。”“假如孩子能够给我当得的尊重,我对他们的态度当然会好很多。”这后一句话正好描写出了在我女儿身上,我之所以会被掳获的想法。从表面来看,着重于她的错误、她需要被改变的地方,似乎是相当正确的。使用这种手法的关键,就是找到可以指责的对象;其目标就是企图借着改变周围的环境,来改变我的生命。

始祖亚当在伊甸园犯罪之后,他是第一个使用这种手法的人。亚当指责夏娃(还有神)的错,来掩盖自己应当承担的罪。“那是你所赐给我的女人做的。”言外之意,那是别人的错;倘若找不到其他人可指责,那就是其他事物的错。例如:“我工作一天,太累了,所以才对你唠唠叨叨。”“因为财务上的短缺,才会在报税上动了手脚。”所以,每当遇到难处时,指责别人便成为我们眼前最大的诱惑。

这样的改变途径不仅是一种欺骗,也是虚妄的。它不仅遗漏掉我对基督救赎之恩的需要,也把我应当被责备的罪,遗漏在神恩典之门的阶梯前!我们责怪神,将充满问题的人或环境摆放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质疑神的智慧、良善及品格。很明显,带着这样一个改变途径,我们不仅不会寻求神的恩典,也无法接受他的恩典。

我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确实愿意承认,改变的需要必须从自己家里着手。“我真该对妻子有更多耐心,对她多点体贴。”我不应该再溺爱孩子了,应该省下钱奉献给教会。”我应该减少上网,多花些时间去向邻居传福音。”“我不应该让他人对我的意见,搞得我如此疯狂!”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声明都是非常诚恳的。你的行为的确需要改变!但是问题在于,这个途径只是对付外在的行为而已;至于你为何如此继续行事,并没有找寻内在的原因。除此之外,人们只是希望以好行为来取代坏行为。他相信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技巧而已;他并不想去检视那些既费时又令人感到痛苦的动机。走在人生的旅程中,他只想运用一些技巧,好帮助自己安然度过,日子能过得更顺遂而已。

在约翰与欣蒂的案例当中,这样的途径也许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到更好的沟通技巧,例如:在发生冲突时,列出当做与不当做的清单、拟定满足对方需要的策略等。在基督教版本的看法当中,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法也许还会包含几句圣经经文,指导他们以崭新的方式来装腔作势、模拟一番。

以上的论述,到底错在哪里?难道约翰与欣蒂不需要学习新的技巧,来帮助他们的婚姻生活过得更好吗?更何况,圣经中关于“忍耐”、“用爱心说诚实话”、“仔细聆听”、“说话要适时且得体,能够造就人”这样的原则和命令不也随处可见吗?但是,行为方式上的改变是虚妄的;因为它忽略了对基督的需要,忽略了他的大能是改变人心在先,而改变的行为是随之而来的。此外,即使是基督教版本的行为改变途径,亦是将圣经中的诫命单独抽离出来,从而悖离了以基督为核心与福音的真谛。

圣经中所有关于改变行为的经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靠着圣灵的大能,神恩典的工作来改变我们的心。神的话语和圣灵一起作工,好让我们能看见基督存在于他所有的大能与恩典当中。因此任何时刻,在我们所崇拜及珍爱的各样事物上,这项善工会引导我们的心来做改变。这一种在内心中彻底的改变,会重新引导我走向垂直的关系—与神建立个人关系;亦会帮助我看见那些在我心中已经取代神的替代物,为此,我便悔改了。不仅如此,这样一个垂直的改变,引导出个人与个人之间,在水平关系上崭新的行为模式。总而言之,任何一种途径,如果只是着重于外表行为的改变,永远是不足够的。符合圣经教导的改变,其内涵要深广得多!

我的想法?

相信你已经看到电视广告了。他们会针对一个社会弊病,例如:种族歧视、因性交传染的疾病,在广告的最后,以一则强而有力的信息作为结束—教育可以改变人。若以这样的途径来做改变,你的思维就需要作出调整,以至于在你的环境当中,你的行为才会反映出你适当的想法。举例来说:也许有人会要求克雷格去思考,在他的生命中,让他觉得沮丧的那些未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因此,人们会建议他重新调整对自己的期望,这样,当那些目标没有达成时,他就不会这么抑郁。

这是个比较接近圣经真理、寻求改变的方法;但是,这样仍是不够完全。在生命里,我们的期盼、欲望的确会在我们所决定的行动与反应中,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外,圣经也确实呼召我们要在思想意念的层面更新、改变。但是,这样的途径再一次忽略了基督是我们的救赎主,以及他所成就的工。除此之外,我们与基督的关系,亦被简化到“效法耶稣是怎么想的”、“效法耶稣是如何做的”而已。所以,倘若你有容易发怒的问题需要对付,你会被告知的就是去熟记一些特定经文,好让你在生气的时刻可以背诵它们;如果你挣扎在恐惧当中,你也应该多去阅读那些诸如“当我惧怕时,我当仰赖耶和华”这样的经文。

这种只注重以思想解决我们的问题的方法,并不能使我们认清:这位道成肉身的耶稣,不仅让我们对于生命的看法有所改变,他也能全然改变我们。我们不仅仅是一位思考的人,我们还是一位敬拜的人—我们会追求与进入那些我们自认为会带给我们生命之人或事物的关系里。所以,耶稣以人子的样式降临在我们中间的事实,不仅是一个脑海中认知上的观念,好让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观念穿插、点缀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耶稣降临,不只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内心,他也要转变我们的全人。

我对自我的概念?

“相信你自己!”“你是一位很棒且才华洋溢的人,勇敢活出自己吧!”“只要全力以赴,没有你做不成的事情。”“对自己不必这么苛求。”这些转变的途径,是从自己本身的力量来寻求改变。因为它触及我们心中最深处的感觉,所以这种寻求改变的方法,看起来似乎是比较深刻的;这样的“感受”,实在让人觉得比较真实。

这种看法首先认定人的里面是有良善的,并且我们里面有一种不断肯定这种良善的需要。这种观点告诉我们,当我们越多肯定自己,我们就越能爱我们自己以及关爱周围其他的人。对改变的理论而言,这个观点的最大诫命常常像圣经一般被引述:“如果你无法先爱自己,你就不可能爱神及其他人。”这种论调听起来似乎相当合乎圣经!不是吗?但是,它对人心的假设,与圣经对人心的描述是不同的。在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是:我们的心是空洞的,这颗空洞的心需要被填满。但是,圣经并没有说我们的心是空洞的,圣经说,我们的心好像一口大锅,除了对真理及永生神兴趣缺乏之外,对其他任何事物的欲望都能将我们的心填得满满的。这样的一个途径是说,如果我们觉得空虚,那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事物,无法满足那些原本只有神在我们心中才能填满的空间。但是,我们的心并不是空洞的,我们是与神对抗的仇敌!所以,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它看起来似乎抓住了我们内心的感觉,但事实上又把真正的我们描绘得太过于消极与无辜。这与真实人心的诡诈相去甚远。根据《罗马书》一章21至25节的描述,我们生性是背离神的,是神的仇敌;宁愿用创造物而不是造物主来填满我们自己。所以,这样的看法过分肯定了人的本性,把人美化了。

圣经中的改变途径向我们发出呼召:要摒弃那些我们曾经苦苦追求,用来填满心中“空洞”的那些事物。在我们以神的恩典充满我们之前,我们必须先在心中诚实、认真地悔改;我们必须放弃与粉碎在我们生命中那些取代真神的替代物。简而言之,悔改就是洁净心灵的一种方式。《雅各书》四章1节说,我们之所以与他人争战、斗殴,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空洞的,而是因为我们的百体中充满着战斗的私欲。当我们深切悔改时,伴随而来的是圣经的呼召;它呼召我们将信心建立于永活基督的安息与饱足里。借着圣灵,他将自己充满了我们;因此,借着信心,我们的心就被完全更新了。

罪恶感及自我厌恶会拦阻心意的更新与改变,这是与圣经教导相符的。那些肤浅文章中“我们需要很多肯定”这类言词,看起来似乎是相当可靠的:如果我能够应付这些被压抑下来的罪恶感以及增强我的自尊心,那么我将活得更自由,可以更有效地去爱别人。但是,这样的途径是空泛的,因为对于充满罪恶感以及自我厌恶的人,这样的教导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好消息。除了没有将我们的自卑感、羞愧感以及自身的罪、我们是与神对抗的仇敌联系起来之外,这样的一个看见,不仅不重视我们的罪,而且它还遗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呼召我们珍视基督为了我们的好处所成就的工作;因此,它也阻挡了人通往十字架上真实的赦免、喜乐以及平安的路径。另外类似的情形是,因为他人的罪(例如:性侵),一个女子心中背负了不正确的罪疚感和羞耻感;这是他人犯罪给她造成的伤害带来的不正确的罪疚感,远远不是肯定或提升自我尊严的言词就能解决的。她需要看见的是,十字架向她澄清,她只需要对自己的罪负责,而不需要对他人曾经如此深深伤害过她的罪负责。借由神赐予她在基督里的身份,而不是借由她所经历的罪恶之事,神对罪的看法就能将她的羞耻感及自我厌恶根除。

十字架提醒我们,虽然我们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但是我们心中却深藏着爱我们自己高过爱任何事物的罪,这样的罪会将我们破坏、扭曲。所以,就是要深爱自己的这种想法,才制造了这么多的罪恶感及羞耻感。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自己有许多的不足。我们感到很卑微,那是因为,事实上我们的确很渺小。但是,错误的教导让我们刻意排斥那些渺小、卑微的想法,鼓励我们肯定自己的伟大。这样的方法也许在短时间内有效,但是极少能够持续永久。因为一旦有些事情使我们觉得自己渺小了,我们的自卑又将我们带回到了原点。然而,与此相反,十字架上的基督向我们展现出神是如何充满荣耀、恩慈与饶恕;以及在基督里,他对我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所以,唯有认清自我的罪恶及明白神的荣耀,才能根除羞耻感与自我厌恶。这样的能力不是从我里面,而是从我自身之外发掘出来的;所以神呼召我要来高举神,不是来高举我自己。

只需要更加信赖耶稣?

没错!但是,在寻求改变的过程中,我需要信靠的这位主耶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前面提到的某些途径当中,耶稣是一位治疗师,他可以满足我心里的一切需要。假如提高自尊是一个不仅虚浮而且非常带有欺骗性的方法,那么这个“只要多信靠耶稣”的手段就更加糟糕了,因为它只将基督套入解决问题的方程式而已。但是,基督究竟是我的治疗师,还是我的救赎主呢?如果他是我的治疗师,那么这就成了由我来决定我心里的需要是什么,他的工作就是来满足我的需要。但是,如果他是我的救赎主,那么要由他来告诉我,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他将要使用的方法,比我自己所预期的要荣耀得多。

如果耶稣是我的治疗师,他是降临到这个世间,专程来肯定我的那一位。我们不再试图去爱自己了,取而代之的是思想耶稣是多么爱我们。这样的途径是相当带有欺骗性的;因为它把握了在福音里相当强而有力的一个层面:在基督里,天父的确是将他的爱像春雨一般浇灌在我们的生命里!每一个读圣经的人都明白这一点;但是,这样的一个途径,以诡诈的方式将耶稣转化成为符合我所需要以及填满我心里空洞的那一位。很自然的,对耶稣的看法,是由我来下定义。这个方法将神的爱转变成只有为我来服事的工具。当神对我们的爱被单方面扩大时,我们因悖逆神及得罪神而生的悔改便被缩小或是忽略了。总而言之,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是把主耶稣来到世上的目的,简化成让我们心里感觉很好而已。

然而,来自神圣洁的爱完全不是这样的。不错,神在他圣洁的爱中,赐下宝贵的赦罪之恩、耶稣的宝血洗净了我们的罪、除去了因过去所犯的罪而背负的罪疚感。同时,神也呼召我们承认,我们曾经离弃了他的爱,转而去追求与神相较之下那些黯然失色的事物。路易斯(C.S.Lewis)对神之爱的描述,与我们所了解的那种肤浅、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是相当不同的:

······原来我们竟然是神倾注爱的对象,这是一个令人敬畏又令人震惊的事实。过去你多么盼望、祈求一位充满爱的神,现在你已经拥有了;过去你轻声祈求的圣灵、主大而可畏的荣美,现在就在你的眼前。他不像耄耋之年的老者,昏昏欲睡地祝福你心想事成;也不像一个面无表情的良心审判官,偶尔丢给你一些冷冰冰的施舍。他与世上摆席宴客的主人不同,宴客的主人觉得让客人欢喜快乐是自己的责任。他与这一切都不同,他是“烈火”的神。他的爱创造了这个世界。他执著的爱,像艺术家对待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一般;亦像一个人,对他的爱犬那样近乎独断的爱一般。他的爱,充满着远见与崇高,就像父亲对他孩子的爱一样。而他的专注、嫉妒、火爆、排他,又好似两性之间的男欢女爱……这种爱,确实是一种荣耀的负担,不仅超过我们所应得的;此外,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瞬间恩典之外,这种爱,亦超过我们的所求所想。

神对罪人那种圣洁的爱,是将罪人降卑的同时,亦将罪人升高。这种爱向罪人呼召,催促罪人来到圣洁的神面前,承认自己的自我中心同时又把人从虚假的爱的牢笼中释放出来,将人洁净。

前面所提到的克雷格、约翰和欣蒂,他们所需要的远远不止是让我觉得好一点这样的感觉。的确,他们需要看见在基督里,神所赐给他们的爱是如此浩大;此外,他们也需要看见在他们的生命中,有多少他们沉迷其中的东西,已经替代了神的爱。

耶稣绝不是一台自动贩卖机,专门出售给我们“想要让自己觉得很好”的事物。他是全然圣洁的那一位,降临到世上来洗净我们、充满我们,以及改变我们。他在我们的生命中要做的工作,不会因为我们是否高兴而改变;他也不会来服事我们那些刚懷任性的需要。他对我们的爱太深切了,以至于他并不只是要让我们觉得快乐而已;他来,是要让我们成为圣洁。因此,在许多时候,他不会给予我们自认为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相反,他会赐予我们那些他深深知道对我们有益处的事物。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