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基督教史

第十六章三十年战争

唉,在主自己的家中,哪里还有我们不冒生命危险来到主前的自由?

——1638年的一位新教传道人

《奥格斯堡和约》结束了德国16世纪的宗教战争,但是,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该和约规定,天主教和新教的诸侯或统治者可以自由决定他们领地的宗教,如果愿意,他们的臣民可以自由地移居到其官方宗教与他们的宗教一致的地区。但是,《奥格斯堡和约》只是针对接受了《奥格斯堡信条》的新教徒而言,其他新教徒并没有被包括在内;因 此,其他所有新教徒——包括加尔文主义者——仍被视为异端,他们还在遭受迫害。选择自己宗教的自由只是被给予了统治者,因此,他们的许多臣民对此并不满意,也深感不安。最后,《奥格斯堡和约》还对“教会保留地”(Ecclesiastical Reservation)做出了规定,它保证主教所统治的领地仍是天主教领地,即使该领地的主教成为了新教徒。鉴于这些原因,在奥格斯堡所签署的和约最多只是保证了暂时的休战,只要天主教和新教当中任何一方无力向另一方开战,和平就将保持下去。

战云密布

鲁道夫二世(Rudolf II)于1576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并不被新教徒所信任,因为他在西班牙接受了耶稣会的教育,据说,他的许多政策仍是耶稣会制定的。他之所以能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统治三十年,是因为他是一位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的有利于天主教的政策通常无人遵守。后来,一场骚乱于1606年在帝国城市多瑙沃尔特(Donauwörth)爆发了。多瑙沃尔特位于巴伐利亚边界,而巴伐利亚坚定地支持天主教,但是多瑙沃尔特选择了新教,到了1606年,多瑙沃尔特唯一的天主教中心是一座修道院,这里的修士可以自由地实践他们的信仰,但是,宗教自由限于修道院之内。然而,也许是被鲁道夫二世对天主教的支持所鼓舞,多瑙沃尔特的修士现在居然走出修道院游行示 威,人们拿着棍棒、石子追打他们,强迫他们回到修道院。类似的事件在当时并不罕见,通常的结果是双方都会受到规劝。但在这一次,有人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行动。这一事件过去一年多之后,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公爵(Duke Maximilian of Bavaria)自认为得到铲除新教的呼召, 他率领一支大军来到多瑙沃尔特,强迫多瑙沃尔特的居民归信天主教。

新教徒很快就进行了反击。1608年初,新教徒结成了福音派联盟(Evangelical Union)。一年之后,他们的对手成立了天主教联盟(Catholic League)。但是,并不是所有新教徒都加入了福音派联盟; 因此,战争一旦爆发,天主教联盟显然会轻易消灭福音派联盟。

与此同时,在附近的波希米亚,时局也正向着爆发战争的方向发展。波希米亚是以前胡斯派的国家,他们已经与新教的改革宗结成同盟,现在,德国大量的加尔文主义者移民到波希米亚,这令波希米亚的绝大多数人成为天主教徒眼中的异端。起义随时可能爆发,鲁道夫二世把事情处理得一团糟,因此他被迫退位。他的弟弟兼继承人马蒂亚斯(Matthias)也没有好到哪里。他任命他的表弟费迪南德为波希米亚国王,费迪南德是坚定的天主教徒,因此他很快就失去了臣民的信任。当布拉格的皇家议会(Royal Council)拒绝听取波希米亚的新教徒反对费迪南德的政策意见时,波希米亚人起义了,他们将国王的两个顾问扔出窗外——他们并没有受重伤,因为他们掉到了一堆垃圾上。这一事件被称为“掷出窗外事件”(Defenestration of Prague),它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三十年战争可能是欧洲在20世纪之前最血腥、最具毁灭性的战争。

战争的进程

波希米亚人后来要求帕拉廷的选帝侯腓特烈(Frederick of Palatinate)担任他们的国王。虽然天主教巴伐利亚和其他领地将波希米亚与帕拉廷隔开,但是,大多数帕拉廷人都是改革宗基督徒,因此,帕拉廷似乎是波希米亚人的天然盟友。起义很快就从波希米亚东部蔓延到附近的西里西亚(Silesia)和摩拉维亚的一些省份。与此同时,马蒂亚斯去世了,他的表弟——神圣罗马帝国的现任皇帝费迪南德二世——要求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和天主教联盟入侵波希米亚。他们入侵了波希米亚,大胜起义军,起义军被迫投降。帕拉廷的选帝侯腓特烈被废黜,他失去了波希米亚的王位和他在帕拉廷的世袭领地。曾被起义军所废黜的费迪南德再次成为波希米亚国王,马克西米连得到了帕拉廷,这是对他出兵相助的奖赏。在波希米亚和帕拉廷,新教徒都受到了迫害。他们的一些领袖被处死,有财产的领袖被没收了财产。在波希米亚,所有不愿意成为天主教徒的人都被命令必须在1626年复活节之前离开波希米亚。这一系列类似的政策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波希米亚的人口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减少了五分之四。

马克西米连的成功在新教国家引起巨大的恐慌。此外,还有王朝方面的原因,因为其他占统治地位的家族惧怕哈布斯堡家族——该家族统治着西班牙,并自查理五世以来一直统治着神圣罗马帝国。因此,1625 年末,英格兰、荷兰和丹麦结成新教同盟(Protestant League),它们计划入侵德国,帮助腓特烈——英国的詹姆斯一世(James I)的女婿——重新夺回他在帕拉廷的领地。他们也得到德国一些新教诸侯的支持,甚至是少数天主教徒的支持,因为他们畏惧哈布斯堡家族不断增长的权力。与此同时,费迪南德二世并不信任马克西米连和天主教联盟可以保卫他的帝国,他决心组建自己的军队,并将阿尔布雷希特·华伦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任命为军队统帅。因此,当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入侵德国时,他必须与马克西米连和华伦斯坦的军队同时作战。战争再次给德国人带来了灾难,直到费迪南德二世与克里斯蒂安四世签署了《吕巴克条约》(Treaty of Lübeck)。丹麦人撤出了德国,除了给这个已经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带来更多的苦难,他们什么都没有做。结果,数千人被迫归信了天主教。

后来,援助从四面八方而来。1611年,只有十七岁的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成为瑞典国王。身为瑞典国王并不容易,因为丹麦人当时控制着瑞典的很多地区,瑞典分裂成许多小派别,他们都没有对国王表现出应有的尊敬。不过,年轻的国王阿道夫事实上是位能干的统治者,他慢慢统一了他的臣民,并赶走了丹麦入侵者。随着权力的增长,他越来越关注哈布斯堡家族所构成的威胁,因为他们试图占领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古斯塔夫·阿道夫还是坚定的路德宗基督徒,他对正在德国和波希米亚发生的事深感悲哀,他必须出面进行干涉,这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保护新教徒与挫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野心。

费迪南德二世已经解散了华伦斯坦的军队,因为他也同样不放心华伦斯坦,现在他只能指望天主教联盟。1630年,当古斯塔夫·阿道夫入侵德国时,他所遇到的费迪南德二世的军队实际上属于天主教联盟。起初,瑞典人几乎得不到德国新教徒的任何支持,他们惧怕费迪南德二世,而且不管怎样,他们并不信任瑞典入侵者。但是,古斯塔夫·阿道夫是位非常杰出的将军,他的不断胜利很快就成为传奇。他的士兵与曾参加这场漫长战争的所有军队都不同,他们对德国人非常友善与尊敬。瑞典人显然是新教徒,但是,他们并没有强迫战败地区的天主教徒改信新教。古斯塔夫·阿道夫不断让德国人看到,他并不是为了瑞典的利益而来分裂德国。当法国主动提出在经济上支持他这场针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战争时,他接受了,条件是法国不能以此为借口夺取德国的任何一座村庄。最终,他得到德国一些强大的新教诸侯的支持。天主教联盟包围了马格德堡,他们希望瑞典人会赶来救援,从而落入他们早已设好的圈套。但是,古斯塔夫·阿道夫识破了他们的圈套,他继续按原计划作战。后来,天主教联盟攻取了马格德堡,城里的居民惨遭屠杀,天主教联盟随后继续进军和瑞典人作战。在莱比锡附近的战场上,天主教联盟被彻底击败,古斯塔夫·阿道夫派他的一些德国盟军进攻波希米亚,他自己则继续向德国南部挺进,直逼天主教联盟腹地巴伐利亚。这时,一些天主教领袖开始求和,更有许多天主教领袖愿意接受瑞典国王所提出的条件:给予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宗教宽容,恢复波希米亚的古老权利,将帕拉廷还给腓特烈,将耶稣会逐出神圣罗马帝国。

天主教联盟辜负了费迪南德二世的期望,因此他再次召回了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同意帮助费迪南德二世,条件是费迪南德二世要承诺给他一笔丰厚的奖赏。华伦斯坦向已经夺取了布拉格的新教徒发起了进攻,新教徒被迫撤退。后来,他收编了天主教联盟的残余部队,共同向瑞典人发动进攻。他们与瑞典人在吕岑(Lützen)的战场遭遇,华伦斯坦的军队被彻底击垮,但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也战死沙场。

战争后来变成小规模的冲突、抢劫和漫长的谈判。瑞典政府愿意签署和约;但是,对于在战场上拼杀多年的瑞典将士们来说,战争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华伦斯坦与瑞典人、法国人和德国新教徒正在秘密谈判。费迪南德二世得到了这个消息,华伦斯坦和他的一些军官被谋杀,但是,我们不能确定是费迪南德二世直接下令谋杀了华伦斯坦。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派来一支支持他们德国亲戚的军队。法国人随后更大胆地支持新教徒,尽管罗马天主教的一位枢机主教当时正统治法国。与此同时,普通百姓在这场由宗教所引发的战争中遭受苦难,但是,最初的宗教动机这时已经几乎被人遗忘,信仰只是成为一场权力之争的借口。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最终,连最嗜血成性的人也厌倦了战争和破坏。费迪南德二世于1637年去世,虽然他的儿子兼继承人费迪南德三世是敬虔的天主教徒, 但是,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宽容。德国人悲痛地看到,支持天主教和新教的外国军队在他们的祖国肆虐。瑞典人准备撤出他们的军队。法国人知道,获得最多实惠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在漫长与复杂的谈判之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于1648年签署,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法国和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获益最大,因为法国将它的边境扩张到莱茵河,而瑞典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附近的广阔土地。按照法国和瑞典的意愿,德国的诸侯们得到了更大的权力,目的是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在宗教事务方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人——包括诸侯和他们的臣民——都有宗教自由,只要他们是天主教徒、路德宗基督徒和改革宗基督徒(被许多人视为颠覆分子的重洗派再次被排除在外)。各个宗派于1624年拥有的教产被归还给它们。所有在三十年战争中反叛自己领主的人都得到了特赦——除了在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的人。

这些即是漫长而残酷的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可是,三十年战争还造成了其他影响,虽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没有提到它们,但是,它们仍然同样重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宽容原则并不是源于对基督教的爱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是源于越来越冷漠的宗教情感,即使有着深厚的宗教义务感,它也应当只是个人的,不应当带入世俗与政治生活。三十年战争充分地证明,试图通过武力来解决宗教问题无济于事,只能导致残酷的暴行。也许,统治者们不应当让他们的决定被信仰或宗派原因所左右,而是应当将他们自己和他们臣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现代世俗国家开始形成,与之一同出现的是,以前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现在开始受到怀疑。神学家根据什么敢于肯定他们是正确的,而其他人是错误的?导致三十年战争暴行的所有教义都是正确的吗?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难道他们就没有比只遵守正统教义更宽容、更恭敬,甚至更符合基督徒身份的方式来服侍上帝吗?这些问题是17和18世纪所提出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三十年战争和其他类似事件所造成的结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