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不知之云

祈祷时,该怎样处理一切思念尤其那来自好奇和求知欲的思念

形形色色的意念,将不可避免地浮现在你脑海里,引你分心。它会追问:“你寻找什么,渴愿什么?”对这一切问题,你该回答说:“我只找寻、渴愿上帝,唯有祂。”

如果它问:“你这上帝是谁?”告诉它:是创造你,救赎你,领导你作此静观的上帝。告诉你的思想:“安静吧,你是无法抓住上帝的。”

要用渴慕之情转向耶稣,来驱逐思念。勿因思念从表面上看来相当圣善、有益于祈祷,而感到惊奇。很可能你发觉你正在想耶稣的美德,祂的良善、爱、温和、仁慈。若你注意这些意念,便中了它的企图;它将继续和你闲聊下去,使你分心,甚至谈到祂的苦难。接着是祂伟大的良善等意念;你若继续听下去,它便乐啦,很快地,你会想起你曾犯的罪过,或在这机遇中回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直到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神涣散不堪收拾。

这种种不是坏的意念。它们确是圣善而有用的:事实上,愿修德前进的人,如不经常默想自己的罪,基督的苦难、慈善,与上帝的尊威,必然误入歧途,达不到目的。但是,一个已经长期思考过这类事的人,如果冀望穿越他与上帝之间的那朵“不知之云”,可以暂且丢下这些思念,把它搁在“坐忘之云”以下。为此,当你感觉上帝的恩典引你去作静观,你也决意去作静观时,便单纯地,顺着爱的振奋举心向主吧!要念兹在兹地只想念上帝:创造你、救赎你,亲手引领你作静观的上帝,不要让别的思念混入你的心灵。就这一点已算太多了,一份赤裸裸的深切地仰慕、向往上帝之情,一份渴愿唯一上帝之情就已足够。

若你愿把一切心愿浓缩成一句话,以便于记住,要尽量避用长语,而选那短句:“上帝”或“爱”等的短词是再好不过的;不过,该选那对你具有意义的。随后,把它铭刻心头,任其自然地留在那里,这句话将是你在冲击与安宁中的护卫。用这句话去敲击在你上面的那朵乌云,也用它去擒住一切的分心;把擒住的分心杂念,交给你下面的“坐忘之云”。遇有困思追问你在做何事时,只用这句话去回答。你的心神如果企图推敲这句话的涵义,要切记:它的价值在于简单。我可以保证,如此这样的去做,那些思念必将消失,为什么?因为你拒绝同它抬杠,它便一筹莫展了。

说明有关静观的某些疑难

作静观时,该放下好奇、求学问以及自然的认知,积极生活与静观生活的区别、等次及其构成部分

你会向我说:祈祷时好些思想紧逼着我,我要怎样辨认善恶呢?说它是坏的吧,怎么我深感它激励我,使我热心?它有时鼓舞我,甚至使我因基督所受的苦难、或为我所犯的罪而流泪痛哭;还有其它理由,使我认为这些圣善的默想似乎为我大有裨益。那么,它既不坏,实际上又能产生好效果,我真不懂为什么你建议要把它丢入“坐忘之云”?

你问的很好,我要尽力好好答复。首先,你愿知道那些看来如此有益的思想究属哪一类。对这点,我的回答是:那些思想是理性在你头脑里架构出来的、合理的明晰观念。至于它是好或是坏的问题,我须强调它本身常是好的,因为你的悟性反映上帝的大悟性。这些思想是好是坏,全看你怎样处理它;如果因着上帝圣宠的助佑,它使你认清你的罪过、懂得耶稣受苦难的意义、感觉上帝的慈祥,或造化的美妙,它便确实是好的,那么这类思想能增强你的热心,并不意外。一旦它使人骄傲、激发好奇与自私、使心灵污染,那就变成恶了。因为那时你已不是虚怀若谷的学者、神学教授及灵修导师,而变成邪恶的、傲气的学者、虚荣撒谎的人了。这些话对任何人都是警告。本性的理解能力一旦骄矜熏心,满怀不必要的俗务与人世浮华,或贪图世俗爵位、财富和虚幻的快乐或赞誉时,它已变成坏事了。

你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那些思想不仅本身是好的,并且也能用以产生好效果,那么为什么要把它抛弃在‘坐忘之云’以下呢?”

为解答你的问题,需要一些说明。我先说,在圣教会内有两种生活方式:积极传教生活与静观生活。积极生活是较低的,静观生活则较高。积极生活又分高低两级,静观生活也分高低两级;这两种生活虽然有相当出入,却是如此相辅相成,没有一项可以完全脱离另一项而单独存在。原来高级的积极生活趋向低级的静观,为此不管怎样积极,同时必是某种程度的静观者,反之一个完全的静观者,只要还在人世,必然仍过着某种程度的积极生活。

积极生活是这样的:它开始在现世,也结束在现世;静观生活虽也开始在现世,却将无止无休地在永生中继续下去。为此,“马利亚所选的一份——静观,终究不会被夺去。”积极的生活为着许多事忙碌,因而不免有困扰,静观生活却是“在安宁中坐着,做着唯一必要的事。”

在低级的积极生活中,人为着有益人群的事业或慈善工作忙碌;度高级的积极生活的人,开始默想属神的事:在同情怜惜基督的苦难和圣人们所受痛苦之余,他该懊伤地衡量人的罪恶,因而使人更珍惜上帝的慈祥和祂的恩赐,于是便赞美上帝,感谢祂在一切造物中的美妙作为。但在更高级的静观中——按我们在今生所认识的来说——一切都是晦暗,是“不知之云”。这时人凭着渴愿,转心向唯一上帝,闭着眼栖息在意识到的上帝本身。

较低的积极活动,不太改变人的自然官能。在这阶段的人,生活不会太深入,仿佛活在自身之外、自身之下。当他进入高级的积极生活(它和低级静观融合)时,他的生活便变得更深入,更从他内在深处而生活,因此也变得更富有人性。但到了更高度的静观生活时,人超越自己,靠圣宠完成那按本性超出人力的事。因为他的心神如今在爱的共融和愿望中已合于上帝了。按照有经验的指导,那时必须把低级的积极工作置于一边,去度高级的积极生活——按我们所说,它和低级静观是交流互通的。同样,到了一定时间,这些高级的积极工作也该放置一边,为能进入更高的静观生活。犹如一个正在作默祷的人,思虑他已做的或将做的事——不管那些事本身多么好,或多么有价值——终究是不对的;同样,在静观“不知之云”的黑暗中的人,如果让上帝的观念、恩宠、仁慈和祂的作为所左右,使人无法专注于上帝,即使那些思想是好的,能给人力量与甘饴,也是不对的。因它不合时机。这就是忠告你务必摒除一切精思妙想(不管它们是多么圣善,多么有价值)的理由。用一朵厚密的“坐忘之云”把这些思念掩盖起来吧!因为在今生,只有凭着爱才能触摸到上帝自身,凭理智则绝不可能。我们带着会死的躯体生活时,悟性总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对精神世界的种种是多么麻木不灵,尤其对上帝更是如此。我们的推理,始终不会是清澈的思想,如果没有上帝的慈爱助佑,是会把我们导入错谬的。

在静观祈祷时,深奥的思想非但无益,构成最大障碍

在晦暗的静观之爱中,你该随时摒弃不可避免闯入脑海的一切清晰意念,如果你不征服它,它必然要征服你;因为当你很想单独面对上帝时,它就偷偷潜入你的脑海里,除非不断警惕醒寤,否则很难发现它。你要坚定地相信:如果你思念的不是上帝自身,而是不如上帝的某件事物,那么就是在你之上放入了一件足以构成你和上帝之间隔阂的东西。为此,务必坚决地摒弃一切清晰的意念,不管它是多么圣善或甘饴。我跟你说:单是盲目渴慕上帝的愿望,就比你能做的任何事更有价值、更悦乐上帝和圣人们、更助你成长,也更有益于你在世和已作古的朋友。停留、伫立在这“不知之云”里,比瞻仰天使圣人们、或倾听天堂喜庆的乐章,更能使你体验内心之爱。

我的话或许使你诧异,那只因你尚未亲身经历此事的缘故。原来当你着手去做时(我深信,赖上帝的恩宠你会去做的),你必会了解。当然,在今世不可能看见上帝,不可能完全地拥有上帝:但靠着上帝的恩宠,在适当的时候,也可能稍微在祂自身内体尝祂。为此,请凭渴愿上帝之情进入这朵“云”里去吧!或者说得更贴切些,听凭上帝振奋你的心愿,吸引你在这朵云里接近祂,靠上帝恩宠的帮助,尽你所能忘掉上帝以外的任何东西吧!

记住:你所摒弃的清晰意念,尚且足以使你心烦与分心,阻扰你经验上帝的圣爱;那么,刻意培育的思念,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圣人的思念或一件属神的事,尚且能构成静观的障碍,人世间的人物和俗世的牵挂,更是如此。我并不说这些故意或不故意的思念本身是邪恶;但愿上帝不让你错误理解我的话才好!我所想说的是:它不是一种帮助,而是阻碍。如果你要妥当地单单寻找上帝,一定不会以栖息于不如上帝的任何东西为满足。

怎样分辨思念上的罪死罪与小罪的区分

思念一个活着的人,或一件物质世界的东西,情形就不同了:当然,没有你的同意,自然地进到你脑海里的思念,还不算犯罪,因为那不是你的过错,它只是原罪的后果而已。虽然洗礼已洗去了你的原罪,你却仍然承担着原罪的遗害,为此,你该立刻驱逐这样的思念,因为你的人性是软弱的,除非如此,否则按连锁关系,那些思想将唤起你的爱或憎。如果是使你感到快乐的念头,或使你回忆从前感到的快乐,你可能会同意于这快乐;如果是使你感到难过的念头,或使你记起痛苦的回忆,你可能会愤怒。若是一个没有作出适当人生抉择的人,同意这类念头,便是构成一个死罪;因为他早已生活在死罪的情况中了。但对于你或任何一个诚心诚意弃绝俗世的人,那只是个小罪。因为当你选定你现今的生活方式时,你向上帝作了基本的献身,这项献身连在知性暂时失足时,也仍然持续着。你没有完全同意,为此你犯的罪较轻;不过,你纵容这些思念,以致故意停留在其中而完全同意的话,便犯了死罪。清楚意识,又加上完全同意,那就是死罪了;在思想中已犯了七罪宗之一(注释)。

如果你心里孵育着过去或现在所受的侮辱,执着不肯放的话,很快就会感到难过和渴愿复仇,这样就犯了愤怒之罪。你若对人怀有轻视、怨恨、妄断,你便犯了嫉妒。你若对善工厌烦不想振作,这叫作懒惰。如果你故意自满自足,并停留于径自来到头脑里(或故意引发的)有关自己的荣誉、聪明、天资、恩宠、地位、本领,美丽等思想,便有骄傲的罪。如果你思念一件人们争相占有的物质东西、财帛、产业或别的世俗之物,你的心停留、伫立其间,这就是贪财之罪。如果你放纵愿望,顺从贪求美味的食物或饮料、贪口舌的享受,这就是贪饕之罪。最后贪念不被许可的肉欲、或是卖情面、或贪人阿谀奉承,这叫作邪淫。

如果奔放不定的思念,使你想到过去或目前的快乐,你又逗留其间,听凭它在你心中扎根,滋养着肉欲,你就活在将被欲望的甘饴淹没的危险中。不久你必会以为你已拥有你所期望的一切,也以为这些快乐将使你完全满足。

注释:“七罪宗”即“七宗罪”,是天主教教义中对人类恶行的分类,分别为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思想中已犯了七罪宗之一”意思是在人的思维层面,已经产生了符合七宗罪中某一种类型的念头或想法。比如脑海里频繁出现对他人财富的觊觎,那可能是犯了“贪婪”这一罪;若因一点小事就怒火中烧,可能是有了“暴怒”的思想之罪。这种说法强调了罪恶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思想层面的不良念头也可被视为有罪。

十一该认真地分辨思念与倾向,以免疏忽小罪

我提这事,并非担心你或任何一位专务祈祷的人,实际负荷着这些罪愆;我的用意是要你注意,在意念和愿望刚兴起时就加以衡量:因为连那些能引你犯罪最轻微的意愿,你也该予以拒绝。我告诉你:谁不警觉控制意愿——包括无罪的冲动——对小罪终必越来越不经心。在这个现世,固然不可能避免一切罪过和缺失,不过,对故意的小罪不以为意,这对追求成全者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因为经常对小罪不经心,大概已打开了大罪之门。

十二静观铲除罪过,滋养一切善工

为能站稳脚步,避免陷阱,你要踏在你已迈上的途径上,让内心的渴望、不断地向隔在你和上帝之间的那朵“不知之云”冲去。试着以热爱的箭穿透那朵云,拒绝逊于上帝的任何思想,也终不为任何事物停止静观;原来爱的静观本身就能疗愈一切罪根。不管你如何多次守斋、守夜直到深更、破晓前很早起身、用鞭子自打、如果有许可的话——其实这是不许可的——即使挖出眼睛、撕破舌头、堵塞耳鼻、割掉肢体、用尽方法折磨你的身体,还是无济于事:因为倾向于罪的愿望,大概依然存留在你心里。

进一步说,即使你不停为你的罪和基督的苦难悲伤流泪,不断思念天上的喜乐,你想就会对你有用吗?我深信这些事会对你有很多帮助;无疑的,你会获益不浅,也助你在恩宠上成长;不过,比起合上眼热爱上帝,这种种就微不足道了。原来静观是马利亚所掌握的最好一份!它满盈着一切,别的一切克己操作如果缺了静观,都没有多大价值。

爱的工作不仅治愈罪根,也滋养实在的善工。当你真实地爱时,你必同情一切的困难,会慷慨无私的去应付;如果没有爱,你所做的任何动作,势必不完美:因为杂有其它动机,必然残而不全。

真正的善是:在每一处境中,习以成性地常为中悦上帝而采主动,或给处境一个适当的回答。只有上帝是一切善的纯洁源泉,人如果受上帝之外的任何东西推动,即使上帝还是占首位,这人的德行仍不算纯全;特别在谦逊及兄弟之爱两项德行上更是明显。任何人在心灵与行动上修成了这两项德行,便拥有了一切,而不缺什么了。

十三谦逊的性质;成全与不成全的谦逊

试想为什么成全的谦逊只渊源于上帝,为什么从任何别的源头而来的都不成全,即使上帝还是主要的源头。我先说说谦逊本身是什么,成全与不成全的区别就容易抓住了。

说某人是谦逊之人,就是说他生活得很踏实,他意识中的自我和实在的他一般无二。事实上,任何看清自己真面目的人,都不难成为谦谦君子,因为他看清两件事,首先清楚见到:犯原罪后堕落的人性是多么可怜和软弱;人不论多么圣善,在现世都不能完全免除原罪的种种恶果。其次,他认清上帝本身的无上美好,和祂对我们人类的深情大爱。面对这样的美善和爱情,人便不禁战栗,智者成了结结巴巴的傻瓜而不知所云;圣人和天使们受上帝之光的照明,而看不见别的了。当上帝本性本体揭露无遗时,除非上帝特加支持,后果是不敢设想的。

从上帝的美善和爱情的经验所产生的谦逊,我称它为成全的谦逊,因为这种心境,连进入永恒中的人也仍将保有。至于从人的生活条件所获致的谦逊,我称它为不成全的谦逊;因为它不仅在人死时同人一起消失,连在此生中,也不是恒久不断地操作的。原来在静观生活中已登堂入室的人,有时会蒙上帝恩宠的提携而完全超越自身:既不记得,也不在乎自己的善工和罪过。按照上帝上智的安排,进步中的静观者可能经常或偶尔体验这种情况;不过,我认为任何个案都是一种刹那便消逝的现象。但是,有这经验时,人可能完全不关心自身的罪过或德行,却始终不失去上帝无限美善和爱情的意识,所以他们的谦逊是成全的。从另一方面说,当人还是因着自身的罪过和弱点而发谦逊的话——虽只是次要动机,他的谦逊还是不成全的。不过,我并没有说:要人放弃这种动机。希望上帝不让你错误的理解了我的话,因为我确信在此生中,这两种动机都对我们有益,也是必要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