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犹大福音与新约旁经

第四章《犹大福音》跟四福音有何异同?

根据四福音书的记载,犹太人的宗教领袖要谋害耶稣。当时是逾越节时候,很多人都在耶路撒冷过节,对该些保守的宗教领袖来说,耶稣所言所行无疑有带来某种宗教骚动与不安的危机,所以想把他除掉。这时,撒但进入犹大的心,他去见祭司长,说可以出卖耶稣,要了他们三十块钱。

耶稣在逾越节的最后晚餐上,向门徒预言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会出卖他,犹大问他说,“是我吗?”耶稣答道,“你说对了”。耶稣晚餐后带门徒到了橄榄山脚的客西马尼园,独自到一边祷告,回去找门徒时,犹大带了一大队人(包括祭司长在内)来捉拿耶稣。当犹大知道耶稣被定罪后却后悔,就想把钱还给祭司长,但被拒绝。犹大把钱丢在殿里,吊颈自杀。犹大蒙主拣选为门徒,三年来与主同行、同桌、同吃,但一时贪念,令他走上自毁之道。

以下是四卷福音书整体上对犹大的记载(另参书末附录的图表):十二门徒名字中的犹大

马太及马可福音都在列出十二门徒名字时,强调“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太十4,可三19),路加写是“卖主的加略人犹大”(路六16)。约翰没有列出十二门徒名字。

门徒中间有一位是魔鬼

约翰福音记载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约六65)。他曾向门徒表示他们中间有人是魔鬼,而作者又注明“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约六71)。其他三卷福音书没有记载此事,但都记载到了后期,在耶稣最后一周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时,犹大有了出卖耶稣之心(参路二十二1-3)。另外,也可留意唯有约翰福音记载了犹大的父亲是加略人西门。

我们有理由相信,耶稣曾给与犹大许多悔改的机会(犹大出卖耶稣,不应是“命定必要发生的事”,参本书第十二章),只不过犹大仍硬心到底,不肯悔改。

伯大尼西门家中耶稣被浇香膏

此事是犹大在出卖耶稣之事以外唯一涉及他的故事,故有需要作较详细讨论。在最后一周时,耶稣到了伯大尼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有一女人因为明白耶稣将要被杀(他曾向门徒预言此事,不过他们不明白),所以她先替耶稣浇上极贵的香膏。马太福音记载膏耶稣的是“一个女人”,而当时有些“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觉得是浪费,那些钱可以拿来賙济穷人(而马可福音则在这里提到“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可十四5),但耶稣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太二十六10-13)。犹大随后就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耶稣)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太二十六15),祭司长及一些民间长老早已有铲除耶稣之心,所以就给了犹大三十块钱,而犹大亦开始找机会把耶稣交给他们。

究竟耶稣被浇香膏之事跟犹大出卖耶稣之事有没有关连?可能有,犹大常带着钱囊(大概他是门徒中负责管钱的人,这些钱来自一些信徒的供给,参路八3),且是个贪财的人,有时会擅用公款(参约十二6)。该次浇香膏事件亦可能令他很不喜悦,认为不但那女人浪费香膏,也不认同耶稣的处理方式,于是更促成他卖主的决心。

那香膏约值三十多块钱(可十四5,约十二5),而后来祭司长给犹大的,也是三十块钱,这可能是巧合(因马太记载犹大问他们愿意给他多少钱,而非犹大的要求),也可能祭司长也曾问他想要多少(圣经经文未必会详载每个细节),而他说想三十块钱。若是后者,则其中可能有着点心理因素:犹大仍然很介怀那浪费了的三十块钱香膏钱。至于有人认为这“三十块钱”可能是暗指一种在出埃及记所指的奴隶价钱,其实二者并无任何关连,出埃及记的“三十舍客勒”(出二十一32)亦未必在数值上等同新约罗马管治时代的三十块钱。

马可福音记载跟马太福音相似,只有少许差异,例如是说“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可十四4,但从耶稣的回答中,仍可知他们就是门徒们),在犹大事后去找祭司长时,亦没有提到那三十块钱。

路加福音没有提及耶稣被浇香膏之事,只说在最后一周逾越节近了时候,“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才能杀害耶稣,是因他们惧怕百姓。这时,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门徒里的一个。他去和祭司长并守殿官商量,怎么可以把耶稣交给他们。他们欢喜,就约定给他银子。他应允了,就找机会,要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把耶稣交给他们”(路二十二2-6)。

约翰福音提到耶稣被浇香膏之事,且说明那女人就是伯大尼的马利亚(即那被耶稣叫他从死里复活之拉撒路的姊妹),而又说当中只有“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质疑(经文只说他质疑,没有说他很不喜悦)为何要浪费那三十块钱香膏钱。作者在这里注明说,“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十二5)。约翰并未提到犹大在此事之后去找祭司长。

究竟当时认为浇香膏是浪费行为的,是门徒们抑或只有门徒犹大?从经文比较看来,应该有几个门徒有此感受,并且不喜悦,并发表他们的意见,而“识货”地知道那香膏值三十块钱的,却很有可能确出自贪财者犹大的口(其他门徒多有打鱼的,大概不会晓得香膏的价值)。再者,在犹大发言后,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约十二7-8),亦似是对“你们”(多于一位)说的,而不是单对犹大说话,显示质疑浇香膏浪费的人,不止犹大一个。约翰福音只提他一个,可能是因为作者确是约翰,这位最亲近耶稣的门徒对犹大出卖主之事特别痛恶(如上文所述,只有他提到耶稣早指出门徒中有人是魔鬼,而约翰说耶稣指的是犹大),不过从经文比较看来,他所述的都应是事实,没有妄加罪名在犹大身上。

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指出有人会出卖他

这段情节极重要,所以将有关经文节录如下: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20-25节: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的问他说:“主,是我吗?”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经文并未提到耶稣向犹大直指是他时,犹大有何反应,也未提到其他门徒反应。

马可福音十四章18-21节:他们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他们就忧愁起来,一个一个问他说:“是我吗?”。耶稣对他们说:“是十二个门徒中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经文未提到犹大反应。

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4-20节:经文只记载耶稣说,“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他们就彼此对问,是哪一个要做这事。经文并未提到犹大反应。

约翰福音十三章21-28节:(耶稣说)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他说:“主啊,是谁呢?”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

“你所做的,快做吧!”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经文直指犹大知道耶稣在指向他。

唯有约翰福音记载犹大的反应,他知道耶稣知晓他的内心阴谋,他受了那饼后立刻就出去了。这段经文显示了犹大那已麻木不仁的内心,其他门徒虽曾猜测耶稣所说的卖主者是谁,但耶稣透过“蘸手在盘里”的动作(马太及马可的记载)或“蘸饼和递饼”的动作(约翰的记载)去显示谁是卖主者的时候,他们却仍不明白。他们见犹大离开,还以为耶稣叫他去买些过节用品或拿东西去賙济穷人。即是说,犹大虽被耶稣揭穿阴谋,但仍不露任何声色,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以致门徒看不出来(如果他被揭穿后很惊讶,其他门徒没有不知的道理)。

当犹大离开后,耶稣继续对门徒作出各种吩咐,并向父神作出大祭司代求式的祷告,其中提及“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约十三12)。一般相信,他指的灭亡之子就是门徒犹大,应验经文是他先前提到的“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诗四十一9)。

犹大带人去捉拿耶稣

马太、马可及路加福音都记载犹大按着祭司长所约定的,带官兵到客西马尼园,“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路二十二6),藉跟耶稣亲嘴的暗号去让官兵知道谁是耶稣并捉拿他(太二十六48,可十四45,路二十二48,其中马太及马可福音更注明他是“卖耶稣的”)。耶稣最后以“朋友”(太二十六50)来呼唤犹大,可能仍是存着希望挽回其心的希望,但犹大仍至终不悔改。

至于约翰福音,只提“卖耶稣的”犹大带官兵去捉拿耶稣,而耶稣被捉时“犹大也同他们(指官兵们)站在那里”(约十八5),但未提该亲嘴暗号。

犹大的结局

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太提到犹大的悲惨结局,耶稣被无辜定罪后,“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祭司长拾起银钱来说:“这是血价,不可放在库里。”他们商议,就用那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为要埋葬外乡人。所以那块田直到今日还叫作“血田”。这就应了先知耶利米的话,说:他们用那三十块钱,就是被估定之人的价钱,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买了的一块田;这是照着主所吩咐我的”(太二十七3-10)。

路加在路加福音中未提犹大结果,但在同是他写的使徒行传中,却有提及,使徒彼得在一信徒聚会中说,“圣灵藉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他本来列在我们数

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徒一16-20)。

彼得虽从诗篇六十九及一百零九篇找到经文来说及犹大卖主并领人捉拿耶稣之事属乎预言,而且按预言教会要选出人来代替犹大的职份。然而,这是因为当时犹太人大都认为大卫是诗篇作者,而大卫有先知身份,可作预言,但其实这些经文本身并不是真正预言。

另外,关于那块田及犹大之死,马太福音及使徒行传记载略有出入。马太福音说祭司长在犹大死后用那些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而使徒行传记载犹大用那些银钱买了一块田,然后就死在自己的田里。马太福音说犹大吊颈而死,使徒行传所述之“身子仆倒,肚腹崩裂”则更似是一种超自然的咒诅与惩罚。二者比较,马太福音较为合理,因为当时犹大未必真能在当时情况中还有时间去买田置业,而超自然惩罚亦不是神的常有作为。当然,二者虽略有出入,但仍有其一致性,二者都说犹大卖主后死亡,而且都涉及一块田。

这些早于主后60至90年写成的福音书,出自不同手笔,却彼此符合连贯,虽在细节描述上有少许差异,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一致地记载犹大在耶稣被浇香膏之后的卖主行动,及最后晚餐中耶稣把出卖自己的门徒犹大指出来,并下判语说“卖人子的有祸了”。很明显,《犹大福音》说犹大没有出卖耶稣,跟四福音不同。犹大,绝对需要对自己的出卖行为负责任。

在四福音形容中,犹大是个背叛耶稣的门徒,其名字千百年已等同为背叛及欺骗,但《犹大福音》却对此有不同观点。最引人争论的是其中之犹大角色及他与耶稣的关系,不过综合起来,《犹大福音》其实跟新约四福音以至整部圣经有以下六点主要不同点。这些不同点清楚显示《犹大福音》绝不可靠。

旧约上帝不同于新约上帝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只有一位,旧约的上帝就是新约的上帝。《犹大福音》中的新约上帝却根本不是旧约中的上帝,而是一位跟这个物质世界全然无关的一个所谓纯灵界的灵智上帝。当然,圣经的上帝也是纯灵界的,但这纯灵界的上帝也可以创造这物质世界。诺斯底思想一大特征是认为这世界太多天灾人祸,太多败坏行为,所以认为这物质并不美好,这世界既不美好,创造这世界的上帝(即旧约所说的上帝)当然也不会好。于是他们就自己塑造了一位跟物质世界无关、一切全然“虚无飘渺”的灵智上帝。

关于诺斯底主义这类荒谬思想,很难“批评”什么(本书在第八章会再讨论),这里只能说,物质世界有其不善之处,但也有很多令人喜悦与欣赏的人与物,岂能极端地认为一切物质都是邪恶的?笔者(相信很多读者也如此)就是个极痛恨世间满有罪行、但同时又热爱世界一切事物的人。世界纵有不善,仍是美丽的天父世界,不然古今中外也不会有这么多赞扬世界(包括人及人性在内)美善的艺术或文学作品。

因此,若我们要接受《犹大福音》,就不但要接受犹大是个忍辱负重的英雄,冒着性命危险去配合耶稣的行动,我们更且要接受诺斯底思想,要相信物质世界是邪恶的、创造邪恶物质及人类的上帝也是邪恶等等观念。更推远一步,若要接纳《犹大福音》,就不单等于推翻新约四福音的记载,更且是要推翻包括新、旧约在内的整本圣经的记载了。

只有犹大明白耶稣说话

这福音书强调耶稣知道一个这愚昧世代所不能明白的秘密,耶稣要求门徒明白他的真正身份,但遭他们拒绝了,他们亦不明白他的奥秘。只有门徒犹大明白他的身份及他藏有的奥秘。其实这都是很典型的诺斯底思想,跟圣经记载全然不符。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在三年事奉期间除了医病赶鬼外,他花了更多时间去栽培他的门徒,向他们讲及各种真理与天国奥秘。耶稣不会有什么奥秘是向人隐藏的,保罗说,“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八32),的确,神连最宝贵之儿子也给了我们,岂会还有什么奥秘向世人保留吗?

至于说只有一些有慧根的人才可以明白奥秘,是玄之又玄的说法,也是很不公平的做法。如果只有俱天生慧根的人可以得救(或诺斯底主义中的得启蒙),那么其他人岂非注定要沉沦?圣经当然没有把得救对象规限于任何人,任何人只要“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十10),神爱的是全世界的人(参约三16),而不是单爱某些有慧根或蒙拣选的人。

当然,有人拒绝耶稣的道理(或奥秘),不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而是他们硬心不愿接受。所以耶稣在向门徒讲解一个关乎撒种之比喻时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太十三11),指的不是只是蒙拣选者才可以明白奥秘,而是指有人对真理认真,有人却不认真接受。正如在那撒种比喻中,有人听了真理却不认真,于是所撒的种被撒但夺去;有人听了真理却没有恒久持守,于是遇难时会跌倒;有人被世上思虑跘倒,像所撒的种被荆棘缠着般(参太十三17-23)。所以真正关键不是什么拣选或慧根,而是人的心认真不认真、对耶稣委身不委身。

耶稣特别器重犹大

按《犹大福音》记载,由于犹大是唯一懂得耶稣旨意的人,所以耶稣也最喜爱他。耶稣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向犹大解释诺斯底主义思想:例如邪恶天使创造人类,及耶稣他来自至高神那里等等。耶稣将最重要的启示告诉他,对他说,“先避开其他人,我要告诉你天国的谜。或许你有可能上天国,但是你却会因此经历莫大悲痛”。这显示犹大的地位高过其他门徒。至于书中所载耶稣说到“最前头的那颗星星就是你”,就更明显表示犹大在耶稣心中的首领地位。

十二门徒的核心成员

当然,根据四福音,耶稣并未特别器重犹大。特别器重的是十二门徒中彼得、雅各及约翰等三人,他们同为耶稣三个最亲密的门徒,曾参与不少很重要而不甚公开的场合,例如在耶稣叫睚鲁女儿复活之事、登山变像,以及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等等,都只有他们三人参与。

其中尤以彼得及约翰跟耶稣关系密切,彼得是首徒,耶稣曾对他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彼得名字意为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18-19)。当然,耶稣不是像天主教说法般把教会建立彼得一个人之上,但也明显表示彼得有重要领导地位。后来他亦确在初期教会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至于,约翰是十二门徒之一,更是“主所爱的那门徒”(约十九26,二十一7)。

犹大这个人

从约翰福音记载中,显示犹大是个贪财的人,他是十二门徒中负责管钱的,所以常带着钱囊。圣经没有说到为何耶稣或其他门徒要他负责管钱,很有可能他本身是个爱钱财也贪钱财的人,有时会一时贪念取其中所存的。约翰福音记载犹大质疑浇香膏是浪费行为,应该拿去賙济穷人,约翰附注说,“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十二5)。

这评语应该主要是作者在出卖事件之后对犹大的恶评,犹大当日在门徒中的表现虽不大好(我们相信约翰不会把“擅取公款”之罪行强加在犹大身上,而这“擅取公款”之罪行大概也是其他门徒知道的),但并没有很大过错,不是门徒心中的“贼”,因此纵使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当着门徒面前藉着“蘸饼及递饼”的清楚行动指出犹大就是出卖他的人,他们当时虽在猜测耶稣说的出卖者是谁,却一时竟未能意会耶稣真是指他。犹大受了那饼就出去,门徒们还以为是耶稣要去买东西或拿东西賙济穷人。可见犹大在当日其他门徒心中的形像并不太好,也并不太差。无论如何,《犹大福音》说犹大被耶稣视为是真正知道他内心秘密及上帝奥秘的人,这跟四福音或史实大相径庭,并不可信。

另外,也得一提,《犹大福音》形容犹大最了解耶稣,但新约旁经在这方面明显没有“统一教义”,一切都因应内容需要或不同人之喜好而定。《多马福音》(GospelofThomas)把多马形容为最了解耶稣的人。

《约翰旁经书》(ApocryphonofJohn)作者宣称此作品记录了绝无仅有的秘密教义,又讲述耶稣在橄榄山只向约翰显现,并吩咐他写下秘密的教义,并要好好保存之,只能传授给那些特别有智慧及义行的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