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点燃祷告之火

第9章、参与群体

我要称颂耶和华;赞美祂的话必常在我□中。

我的心必因耶和华夸耀;

谦卑人听见就要喜乐。

你们和我当称耶和华为大,

一同高举祂的名。

——诗三十四1-3

————————————————————-

「演员都是牛,」大导演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如是说。据称在摄影棚里,他坚持己见,绝不妥协,甚至不惜让演员处于危险之中。有一次,我(巴刻)受邀拍一部短片,遇到一位就像希区考克那样的导演,两人相持不下。这位导演认为我带来的剧本沉闷无趣,便弃置不用,而要临时改用他的脚本和方式。最初,我照着做了,效果却不彰。由于导演的脚本不是我平时惯用的语法,而原先的台词又不时令我分心,所以要说的话卡在嘴里,难以流畅。紧张的情势不断升高,我一试、再试、三试、四试——,直到不得不离开去赶搭飞机为止。我不晓得自己的努力最终会不会被采用,只晓得导演一点都不欣赏。「我不认为你在拍片的事业上会有什么前途。」当我和导演握手,他丢出这句话。我向他保证,自己也从来没有计划要从事这个行业,就离开了。不论这位导演在拍片前对我的认识有多少,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我的朋友常常出现类似的两种极端反应),总之,我在角色的扮演和沟通上,只能遵照自己的本相,若是你硬要逼我演出不属于自己的另一个角色,我就会全身僵硬、动弹不得;而当初那位导演对我的想像,并没有将这个具体的事实包括进去。

「作自己」是我在摄影棚里的绊脚石,但这反而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础。「作你自己」、「活出神造你的样式」、「显出你的新性情,也就是如今最真实的自己」、「圣洁意谓在基督里自然流露的生命」——以上这些全是我们从一开始所提及关于祷告的根本依据。不论在实行上有多困难,祷告可说是人重生之后一种自然、本能、真实的行动。我们竭力祷告,不仅是因为这是必要的,也是出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每位信徒都自然而然有想要祈祷的冲动;而当我们尝试祷告,就是最真实呈现出自己的时刻。

截至目前为止,本书的焦点几乎全在于个人的祷告,换言之,是遵循耶稣的教训:「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太六6)。也因为这种和天父之间私下单独的祷告,一直是我们注意的重心,本书接连查考了什么是祈求(圣经视之为个人祷告的核心),査看了默想(思想神及其荣耀),也探讨了赞美及抱怨(向神表达出急切和痛苦的求助)。此外,在前一章,我们则是强调坚持向神祈祷的重要性,在持续的祷告中,表达出坚持到底的信心与盼望,相信不论环境何等恶劣,神都不会离弃我们。

所有这些祷告模式,让我们在基督里发展自我的独特性,并且不断长进、持续一生,直到终有一日,我们变为主的荣形,亲眼见到祂的眞体为止(这样的观点,与保罗及约翰相互呼应,参见林后三18和约壹三2)。的确,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都能透过主耶稣基督的福音而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比过去更加眞实的人。福音使我们了解,此时我们正一个、一个地(单独)站在无限伟大、掌管宇宙的创造主前,而每一个人都要个别面对祂,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们作这件事。福音教导我们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跟随世界的潮流,甚至基督徒群众的潮流,也不能再将自我当成神明来事奉;从今以后,我必须承认,我是在神的眷顾下生活,不论作任何事都是向祂作出回应,我要在祂的爱子,耶稣基督,世界的救主,我个人的主里,操练信心。因此,主耶稣,教导我如何成为祢的门徒,让我在一切所做的事上都讨祢的喜悦。是神在基督里,把我们转变成独特的个人,在祂面前了解自己并发展出本身的独特性,得以认眞面对人生,亦是两百年前英国的福音派,用来表达信徒真实生活质量的方式。

强调深化的个人性和独特性,对理解信、望、爱及祷告的生活,并将之实行出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然而,这不代表全部。不论我们的祷告、门徒训练、在基督里的身分或基督徒生活的状况,都不足以代表全部。若认为与神相交全然是私人的事,借一句话形容:「独自一人奔向独一的神」——其他人没有任何参与空间,便是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正如导演对我(巴刻)所怀有的错误观念一样。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重要具体的事实,也就是圣经谈到基督徒身份所具有的教会特质,这是神透过祂的话语和圣灵,在所有重生者身上形成的一种存在。本章将针对这个主题作进一步的解释。

教会的一体性

在开始前,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基本观念。对许多人而言,教会指的是一栋建筑。曾担任英国首相的格列斯东(William Ewart Gladstone),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主导英国的政局。他是英国国教徒,常在心中思想有关教会的问题。有一次,他问他的司机说;「什么是英格兰教会(the Church of England)?J得到的答案是:「是在转角那间有尖塔的大型建筑。」对今日许多人而言,教会是在乡间,有着高高尖顶的白色小型建筑(或在英国,以灰色石头砌成),就像圣诞卡上的照片那样。如果他们晓得,圣经所指的教会,从来都不是建筑物,而是指在人的家中聚会,恐怕会大吃一惊。(参见罗十六5;林前十六19;西十四15;门2)。

另有些人以为教会是宗派的标志,亦即,在全球基督教群体中,有着独特传统或神学的群众集会,例:英格兰教会或神召会等等。但这也不是圣经的用法,尽管我们所谓的宗派,就像各家的聚会一般,确实体现出圣经所定义的教会;事实上,我们发现,圣经所描述的教会,不论是地方性、全球性或宇宙性的,正体现于已在荣耀中的逝世圣徒和仍在地上的今世圣徒身上。当这些人彼此以一种复杂的方式连结成为一个单一的集合,那就是教会。圣经用各种图像来形容这群人。他们集合在一起,就像一栋建筑、家庭、圣殿、栽种的园子、身体、羊群及葡萄树枝。所有这些图像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一个意念一一各个独特不同的部位,坚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这些部分若单独存在,就显不出任何意义,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具有价值。举例来说,一个门把,若不连于某栋建筑物中的一扇门上,就没有任何作用。但若连上了,就显出它重要的功能。像门把、石头、麦穗、脚指甲这些单独的项目,都因连接的缘故,成为某栋建筑物、圣殿、麦子、人体的一部分,而具有价值。缺乏了整体性,这些单独项目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样地,缺少了这些单独的项目,一个整体也显得不完全。教会也是一样,我们这些神的百姓,便包含在这个整体中。

圣经所描绘的教会,透露出在同一个身体内有两种连结的方式:联合的和有机的。后者暗示着这种连结的每个部位,都共同分享独一的一股生命和能量。因此,后者显然比前者含义更深。联合代表的是横向地与其他人连结,而有机的观念却是纵向地与永活的基督生命相连。在其中,我们不仅与祂同享这生命,更与像我们一样活在祂里面的人一起分享这生命。我们密而不分地与祂连结,就像与其他人连结一般。我们每一个人都与任何地方的基督徒亲密地连在一起,一如连体婴那样;但不同的是;但这样的连结对我们不但没有任何坏处,反而大有裨益。在此,有两幅图像形容得最贴切:基督形容自己是葡萄树,而信徒是枝子(约十五1〜17)以及保罗用身体所作的比喻,亦即,基督是头及涌流不息的生命,而每位基督是具有功能性的肢体。

教会是身体,这个有力的图像出现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和以弗所书第四章。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我们读到:

就如身体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

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林前十二12〜14、17、21、27)

所以我们是「互相为肢体」(弗四25)—《新活水圣经》〈New Living Translation,NLT)第二版译为「同一个身体里的所有肢体」。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进一步说明。想象一个脚踏车的轮子。轮辐一方面连接轮毂(车轮的中心),也连接轮辆(车轮的外框)。每一条轮辐都施力给轮辆,除此之外,每条靠近轮毂的轮辐都彼此交错,因而产生加倍的动力。基督,我们复活的主,就像轮毂一般,而我们这些信徒则像是轮辐,既连于基督,也连接轮辆。轮辆代表的是教会有组织的外展生活(换言之,轮超这个字,在字义上是指触及马路的脚踏车橡皮轮圈,而在隐喻上,则指教会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这个生活有所贡献,就像每条轮辐都有助于整个轮子前进一般。而交错的轮辐更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经过设计被安置在基督的身体中,为要服事和援助他人,而同时,也接受其他蒙主差遣的基督徒来服事和援助。

或者,想象在一个身体中,当一只眼或耳失去作用,另一只眼或耳如何承担额外的责任来弥补损失,使我们仍旧可以像有双眼或双耳般地继续运作。抑或,想象一位下身瘫痪的人,他的手臂和肩膀的肌肉(在不断使用下)长得格外有力,因为整日都要负责推动轮椅。在此要强调的重点是:在基督的身体里,首先,我们与基督同享一个生命,而在祂里面及透过祂,我们实质地与其他每位基督徒分享同一个生命。其次,根据上述的事实,我们必须奉献自己去爱、服事和帮助在基督身体中的其他同伴,这是不可回避的一项义务。若是从开始过基督徒生活起,就忽视这条将我们与基督及其他所有基督徒连在一起的线,换言之,无视于这个极端重要、非常根本、像大象般具体的事实,就是受到抽象的个人主义式基督徒生活观的蛊惑。

在基督里彼此作出有建设性的连结,绝非只限于参加主日崇拜的时间一虽然这份连结关系的确可以强而有力地影响崇拜,使我们每次参加时,都能彻底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要问以下的问题:「我是否回避坐在第五排的大卫,故意当作看不见他,因为我巴不得他不出现?」然而,大卫与我,就像我与他一样,同属基督身体的一部分。基督的爱常要求我们善待不喜欢的人。更积极地说,若珍妮和亚瑟宣布即将结婚,我会为他们高兴吗?若是收到邀请卡,我会参加婚礼,见证他们所起的誓吗?假如玛莉和我在教会的政策或讲台玫瑰花的颜色上意见分歧,我会立即按照马太福音十八章15节所指示的,以及马太福音五章23〜25节所确认的,找她出来协商,以保护教会不因我们的分歧而受损吗?假使我得知约翰涉及一宗不公平的交易,即使找他谈这事会令人不舒服,我还是会去谦卑地指出他的错误,请他恢复诚实吗(雅五19〜20)?我是否邀请单亲妈妈苏眞、大学生派持、商人马利欧、使用轮椅的法兰西斯、无家可归的艾达、丈夫得癌症的安娜、逗我笑的茱莉、不擅社交的奥黛莉和说另一种语言的吉诺,来到我家中作客呢?为何我需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全都联合在一起,为要塑造一个身体,而这个身体只有一个头,就是我所相信的,也是他们所相信的,救主耶稣基督(弗四15)。我们全都与祂连在一起,也因着祂的恩典,彼此连结成一个身体。这个身体可见的形体便是「教会」。只有那些眞正相信他们彼此互为肢体,一起形成基督身体的人,才能实践出上述彼此服事的行为。因我们需要彼此!神已呼召我们一起在地上形成这个身体,这意谓着;我们藉着彼此的关系,要见证祂救赎的大能。用何种方式呢?也就是我本章所要阐释的那种—体性(togetherness)。

自满和自我中心,在基督身体中毫无地位。骄傲的人自以为无需其他基督徒的帮助,神不会助长他们。在祂眼中,属灵的孤立不是美德,而是恶事;只有透过互相的倚靠、服事和牧养,基督徒才会真正成长,而教会才会真正长进。根据保罗及多处经文的阐释,在新约的观念中,普世性教会的缩小版指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成为教会,行教会所当行的事:从圣经学习信仰;透过圣灵向父和子献上赞美、敬拜、祷告;维持福音中的圣礼;建立牧养领导系统;操练彼此的关怀、劝导、鼓励;运用圣灵所赐的恩赐彼此服事,这就是地方教会生活的精华。即使超越地方教会之上,这种彼此相属的感觉(虽然较不紧密)仍应存在于各宗派同信仰的人当中,同样的原则,甚至可延伸至全世界所有的基督徒之中。

教会的一体性,尤其是教会的祷告,可带给需要认识耶稣之爱的人莫大的吸引力。社会过于强调个人主义的结果,让人产生极大的空虚感和孤独感,以致渴望建立眞正的联系。俱乐部、社团、以共同兴趣为主的网络,虽可填补一些空缺,但惟有透过基督徒——特别是地方教会的团契——所表达和实践的基督之爱,才能眞正填补空虚的心灵。无怪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讲完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个重要的教义后,随即讲述著名的爱的篇章: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教会只有向彼此及向那些尚未认识耶稣的人,透过教W、传讲、唱诗、祷告和活出祂的爱,才能完成引人归主的使命。正因为我们全都属于耶稣基督,所以,藉着教会中爱的连结所发出的强力邀请,我们暂时松开手欢迎一些人进入这个彼此相属的圈子中。在教会的膀臂里,这位不信者可以在圣经、诗歌、讲道、祷告,以及更重要地,在爱的生活、欢迎的话语和主的百姓与见证中,听见「耶稣爱他这位罪人」的真理,并受邀进入团契里,同享救恩之乐。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独自祷告——直接与神对话。但在教会中,我们有所谓的同心合意的联合祷告。圣经屡次强调神非常重视那些敬虔人士为共同目标所作的祈祷。在基督徒崇拜中,最常出现的就是祷告:诗歌、颂词、祈祷书、牧师或群众的即兴祷告、引导式祷告、背颂经文、许愿、认罪、代祷、祝福——全都是向着神说话。当神的百姓一起崇拜,我们的心声连成一气,以神为倾诉的对象。理想上,教会崇拜让个别人士有目的,并且认真地联合在一起,为着神的荣耀和彼此的益处,表达出共同的思想和渴望,这种联合的声音能启示出只有神能创作的、在团契及焦点上的合一。在形成基督教会的一千年以前,诗人大卫便描绘出神百姓在教会中才享有的合一性: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

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

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

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命定的福,

就是永远的生命。(诗一三三1〜3)

所有的教会都有瑕疵,但即便有瑕疵,神仍旧使用教会来磨去我们性格上的棱角,透过不同的弟兄姐妹来彰显祂的爱,藉着读经和讲道来教导我们认识祂自己,透过独特的服事恩赐来激发我们的潜力,藉着发自内心的认罪来净化我们这个人,透过与神同行的前辈鼓励我们,促使我们行出爱与善行,也藉着联合的祷告吸引我们靠近祂,并且彼此靠近。以上这些都是为了颂赞祂自己的荣耀而设,并透过教会的一体性彰显出来。

本章将聚焦在「联合」这个主题上。以刚才提及的基督、基督徒和教会为出发点,从三方面来探讨祷告的一体性:神促成祷告的一体性;神使用祷告的一体性;神帮助我们学习,甚至喜爱祷告的一体性。

神促成祷告的一体性

我们这些「认真的基督徒」常常强调门徒的个别性。反之,我们很少强调与其他信徒合一的关系。其实,这种合一的关系是在预尝(或说预演)天堂的合一关系。希伯来书的作者先详细地解说主耶稣基督的超越性及荣耀,视祂为我们的救赎主、大祭司及信心的创始成终者之后,在第十二章提及我们作主门徒时要存的信心与盼望,而后说道: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来十二22〜24)

这段经文说明了我们最终要参加的那场盛会是什么样子,其中包括数不尽的天使、诸长子(现今逝世的基督徒?)、父神、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旧约的众圣徒?)和耶稣自己。《英文标准版圣经》{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使用的动词是「你们曾来到」(you have come)。显然,此刻正在写作或阅读的我们,都不曾抵达过「天堂」(按其本意),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确透过集体的敬拜,而参与在最后集会的合一性中。正如圣公会的公祷书所说:「在天使、天使长及诸天的陪伴下,我们颂赞、高举祢荣耀的名。」

启示录包含了七封永活之主写给七个教会的鼓励信函,随后由第四章起,一直到结尾,则是一长篇充满异象的附录。这篇附录重新加强神对跟随者的呼召,要他们持守忠心,也重申祂的应许,保证那些胜过人生痛苦、忧伤、沮丧、邪恶权势、困境及各种压力的得胜者,最终将享受难以想象的荣耀。这份荣耀实质上是来自万众一心、环绕神宝座的颂赞和敬拜,在场所有的参与者都感到无比喜乐。浏览整个附录的异象,除了世间种种令人惊恐的梦魇外,我们也见到了一线曙光,是天堂最后荣耀的远景,是强调合一的鼓舞。大声读出以下的经文吧!

我又看见且听见,宝座与活物并长老的周围有许多天使的声音;他们的数目有千千万万,大声说: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启3111—13)

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与羔羊!」众天使都站在宝座和众长老并四活物的周围,在宝座前,面伏于地,敬拜神,说:阿们!颂赞、荣耀、智慧、感谢、尊贵、权柄、大力都归与我们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启七9~12)

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祂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祂的名和祂父的名写在额上。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像弹琴

的所弹的琴声。他们在宝座前,并在四活物和长老前唱歌,彷彿是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启十四1〜3)

我看见——那些胜了兽和兽的像并牠名字数目的人,都站在玻璃海上,拿着神的琴,唱神仆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说:

主神一全能者啊,祢的作为大哉!奇哉!

万世之王啊,祢的道途义哉!诚哉!(启十五2〜4)

此后。我听见好像群众在天上大声说:

哈利路亚!

救恩、荣耀、权能都属乎我们的神!

祂的判断是真实公义的——

又说:哈利路亚!——

那二十四位长老与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宝座的神,说;阿们!哈利路亚!

有声音从宝座出来说;

神的众仆人哪,

凡敬畏祂的,无论大小,

都要赞美我们的神!(启十九1〜5)

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城。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人必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归与那城。(啓二十一23〜26)

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祂的仆人都要事奉祂,也要见祂的面。祂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二十二3〜5)

在约翰的启示录中,这种同声赞美的图像出现了多少次?不可胜数!读了这么多天堂及其崇拜的异象后,没有人会怀疑,所有未堕落的天使与所有敬虔的人类,在神宝座前一同赞美,实在是祂主要的目的。这可能是我们对天堂最确切的认识。天堂是世上天路客的目的地,透过基督的恩典,每位神的百姓都将在那里渡过永恒。天堂是一处地方、一个状态、一个处境及同心合意的经验。天堂像什么呢?圣经未清楚交代细节,而任凭我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前年夏天,我(凯奈丝)与一群高中生到威斯康星州南方的森林中健行。我们走过深谷,踏着湿滑的石头,越过湍急的溪流(有不少人的脚都弄湿了),再向上攀登山崖,此时,穿越雾气的阳光在长满青苔的树干上,刻下镶着花边似的影子。这真是一个远离工作、也远离尘世的日子。由于崖壁太陡峭了,我们无法按计划攀岩,而改用健行的方式。青苔、小溪、鸟鸣、草丛、雨后清新的空气:不出所料,我们开始提起天堂。我宣布说,「我的天堂」就像这种地方。这里就像我想象的那么完美。亚曼达虽喜欢在郊外健行,却更喜欢热闹和忙碌的城市生活。她坚持「她的天堂」是一个城市——而且圣经也这样形容它。丽丝自认是「典型的骑墙派孩子」;她说她既喜欢我,也喜欢亚曼达,也愿意在我们两者的天堂中渡过永恒,可能隔周轮一次吧。对于自己这股想要描绘那「难以形容之永恒计划」的傻劲,大家都不禁大笑起来。关于天堂的讨论,就此愉快地告一段落。

在罗马帝国时期,城市被视作安全、庇护、昌盛的象征。在今日的社会中,城市的病态、贫穷和犯罪率,让人对城市产生不同的感觉。天堂真的是一个城市吗?显然,神在启示录中,因受人类语言的限制,而用「城市」这个词来描述祂与我们所共渡的永恒中的安全、机遇、丰盛。然而,启示录描述天堂是一座城市,仍至少说明了神百姓全体参加的事实。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天堂将会是在敬拜中享受无止境的群体之乐,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将参与其中。这也完全实现了神已在世上发动的理想。从出埃及记的时代开始,神为祂百姓预定的生活,便是固定召聚他们,成为一个齐来敬拜共同救主的群体。因此,世上每位信徒因敬拜而聚在一起(不论是在新约时代,还是现今的每个主日),可以很恰当地被视为将来荣耀的彩排。

神在每位重生者的心中栽植了渴望一起团契的本能。所以,诗人喊着说:「你们和我当称耶和华为大,一同高举祂的名」(诗三十四3)。在五旬节早晨,圣灵降临,一个新的人类群体成形了,使徒行传的作者告诉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充满热情和喜乐地敬拜并服事主。路加写道: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信的人都在一处,——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徒二42、44、46~47)

当得知他们的领袖彼得和约翰被逮捕,且被警告不得再传道=

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祢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祢曾藉着圣灵,托祢仆人一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

『外邦为什么争闹?

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

要抵挡主,并主的受膏者。』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祢所膏的圣仆耶稣。」(徒四24〜27)

事实上,他们是在说:「是的,主,祢的话已成就了。我们向祢祈祷,因祢曾经预言耶稣从死里复活,且预言会有人抵挡祢的仆人耶稣。如今这事正在应验。」接着,他们继续聚在一起寻求帮助。换成是我们,大多数人会祈求自己得到保护和平安。他们却非如此,而是充满了使命感,所祈求的是能完成神已托付给他们的任务:「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叫祢仆人大放胆量讲祢的道」(徒四29)。他们祈求神的配合;称神为同工;且全体一致用这些勇敢的词汇祷告。他们参与在祷告中。而神使用他们联合的祈祷来持续祂保护的工作,并赐下能力,使基督教能在短短的一个世代里,就遍传当时的世界——如使徒行传其余几章所记。

在希伯来书十章25节中,作者告诉读者如何为永生作预备:「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不聚在一起,或不参加已公布的聚会,在基督徒受逼迫的年代,看起来似乎是明智之举(如以上所说被恐吓的情况)。实际上却不是个好主意。作者警告说,私底下,不为人知地单独作基督徒,将走入死胡同。换言之,不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聚集在一起(任何形式的聚会都可以),因为那是门徒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这是神的旨意,也是保持灵性健康的捷径。藉着此时敬拜中的聚集,我们将表明在基督里同为一个身体的事实,并且预示出那日聚集的情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