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点燃祷告之火

为何我们要祈求?

第二个问题与我们祈求的动机有关。我们再次以主祷文中的祈求模式为范例。《韦斯敏德信仰问答》告诉我们,至少在纲要上来说,「尊祢的名为圣,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成就」就个别的祷告事项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对重生者的心思而言,这几个句子在表达渴望上有示范作用,我们会花一点时间探讨。

从整本圣经的观点来看,对神这位鉴察人心者而言,驱使我们行动的内在动机、目的、渴望,就像外在所见到的行动本身一样重要。祈求的祷告(或任何其他种类的祈祷)若只是机械式地行礼如仪,没有集中思想(就好像在刷牙般心不在焉),抑或因不得不做,或为了过去神所做或未曾做的事心中怀怨,这种心口不一的祈求,在神看来就是某种程度的虚伪。神不但评估我们外在的行为,也衡量我们的内心,就像耶稣试着教导法利赛人一般(但不成功)。

此刻,我们可以这样陈述正面的观点:整篇主祷文是全世界的典范及渴求,其中或多或少都实在且具体地说出了其他所有的祈求。而「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意谓着:神啊,愿祢在全地,因祢的所是与所为,受到推崇、高举、颂扬、尊荣及赞美,直到永远一这是整篇主祷文最基本的祈求。正因这个祈求是整篇主祷文的中心思想,所以渴望这个祈求成就,应该是神每个儿女在祷告时最大的心愿。神赐下主祷文给我们,让我们不仅学习它的用语,更学到这个权威典范中的精神和积极态度。

所以,我们向神祈祷,最重要的是要加增对神的赞美,而不是满足个人的私欲,把神排除在外。究竟我们要祈求什么,理由又何在呢?针对这个问题,坦白说,答案是指向神:祂的名、祂的荣耀、祂的本性和祂的国度。雅各书第四章的开头具体地说明此点:「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吗?」(我们不仅是与其他人斗气,也在心中与自己斗气。)「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殴争战,也不能得。」(雅各是针对当时教会所发生的事而说的。幸好他花时间写下这些教训,因为教会中的争战斗殴,从雅各时代直到今日都不断上演。尽管感谢神,今日尙不致到杀人的地步。但心理上的谋杀——「我恨某某人」一却时有所闻)此刻,雅各提出了关键的眞理:「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四1〜3)在此,我们见到雅各强调的是,以自我为焦点的动机,就会产生以自我为焦点的渴望和「愿我的旨意成就」式的祷告。现在,我们以两个代求的例子与此作对照。

亚伯拉罕是一位先知(创二十7),但在性情上,他是一位安静、谦卑、不逞英雄的人。有一天,神以人形向他显现,告诉他所多玛即将因罪恶而毁灭的消息。亚伯拉罕关心住在城中的罗得及其家人,因此他祈求神,若城中有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十个义人,就不摧毁这城。显然地,亚伯拉罕在求问时,心中挂念的是罗得及他的家人。但是,在他的祈祷中,「我想要」的诉求已被并入对神荣耀的关注上——究竟神是不是公义的法官。这点毫无疑问地表明出亚伯拉罕以神为中心的心态。「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祢还剿灭那地方吗?—–•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同样看待,这断不是祢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十八24—25)他最先想到的是尊荣神的名。在与神一来一往的对话中,他呈现出典型东方式一步接着一步的祈求,而在他的祈求中,神的荣耀是最首要的目标。远在亚伯拉罕的祷告所表现的爱、勇气、谦卑与信心之上的,是他对神得荣耀的渴望。我们为着别人或压在心中的重担而殷勤代祷时,也要效法这个祈求的最高质素。

另一个代求的例子,是但以理求神将百姓从被掳之地拯救出来。但以理虽在巴比伦身居高位,却是一位以色列的爱国者。我们从他的祷告中,看出他极其渴望以色列的复兴。然而,他祷告的中心却是称颂神的约、公义和慈爱(但九4、7、9);而在结尾时,他说:「为自己使脸光照祢荒凉的圣所。——为自己不要迟延。我的神啊,因这城和这民都是称为祢名下的」(但九17’19)。换言之,但以理是在向神说,透过祢那复兴我们的行动,在其中彰显祢自己、证明祢自己、荣耀祢自己。亦即,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我们一切祈求式祷告的质量,都在乎其清晰性:我们是否清楚陈明,当神答应我们的祷告,祂的名亦因人赞美祂値得赞美的作为,而得到尊荣。但以理就像亚伯拉罕一般,向我们显明这个方法。

我们祈求的根基是什么?

关于向神祈求的第三个问题,是有关期望的问题——以及我们期望的根基为何。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期望祷告蒙应允?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期盼神会有所动作,亦即祂会采取行动,回应我们的祈求?答案是,这些期望是建立在以三个因素合成的坚实基础上;我们可以用三腿凳作为比方。三腿凳只有在三只腿都在的情况下才能立稳,所以,只有在(1)我们与神之间的收养关系、(2)神大能的应许,以及(3)个人充满信心的清洁之心这三个根基之下,我们才能期盼祷告蒙应允。圣经对于这三个根基有许多提醒。

第一只凳腿是我们认识到,神如今因着收养和恩典而成为我们的父。我们并非生来就是神的儿女,我们是透过相信耶稣基督而成为神的儿女。从起初就是神永恒之子的耶稣,带领我们进入神的家,成为神所收养的儿女,因此,耶稣成为我们的长兄,而祂的父成为我们自己的父。我们与父的关系,是我们一切祈求的基础。父亲赐下好东西给儿女,这个事实给予我们勇气提出请求。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邀请我们进入这个亲密的家庭: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祂的人吗?(太七7〜11)

这个邀请是发给耶稣所有的门徒,即所有因信而成为神儿女的人——因此,这番由我们的主及长兄所说出的话,对我们格外有意义。

请观察上文,即耶稣于其中教导主祷文的马太福音第六章。此章位于登山宝训的中间部分,包含三个与天父有关的现实生活教训:操练单单讨祂喜悦的敬虔生活(1〜18节),专心一致作祂的后嗣与仆人(19〜24节),以及在每日生活上倚靠天父的供应(25〜34节)。而第七章以先前的家庭架构为基础,耶稣先是警告我们,神的家中切莫兄弟圜墙(1〜5节),接着,祂邀请我们向天父祈求。祂向所有晓得自己因信祂而成为神儿女的人,说出七章7〜11节的经文。因此,怀着谦卑却勇敢的态度,我们可以正确地说:我们与神之间就像儿女与父亲的关系,而这个坚实的根基,使我们期盼祈求能得着正面的回应。

第二只凳腿,是圣经所写明的神的应许。我们的神写下应许给我们,而既然祂是一位信实的神,我们可以信心充足地宣告这些应许,并在祈求式的祷告中援用这些应许。当我们如此做时,我们乃因着信靠而讨神喜悦,也使祂得荣耀。在罗马书第四章,保罗称赞年迈的亚伯拉罕夫妇的信心。神曾应许要赐给他们一个儿子。若是考量所有的人为因素和处境,这个应许绝不可能实现。但是,保罗说,对于神的应许,亚伯拉罕毫不动摇,也就是说,他对神信守承诺这件事,毫不怀疑;他相信神会成就祂的应许,也积极地期待祂这样作。「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做成」(罗四20〜21)。亚伯拉罕确信神能够、也乐意成就祂的应许,而事情的确成就了。

神的应许是値得信赖的。当我们向祂求恩惠时,可以倚靠那些应许。而且到一个程度,若是我们所祈求的,是神早已答应的,我们就可以除去一切疑虑,相信祂必会回应。然而,且让我们留意自己的角度是否正确。彼得将神给我们的应许整理成一个纲要。若是我们期望有新车、新配偶、完全健康、事业成功、有公众影响力,好像跟随一度流行的「宣告就能得着」的教导,那么,彼得对神应许的看法,显然会令我们大失所望。但是,彼得容许我们瞥见神的应许,比起以上任何东西实在好得太多了。

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祂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后一3〜4)

神应许我们什么呢?「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什么样的祈求会让神守住这类应许呢?显然绝非祈求个人安舒的祷告,而是祈求个人成圣的祈祷。绝非祈求加增富裕的祷告,而是祈求在恩典上长进的祈祷。「主啊,使我得着蒙救赎的罪人所能有的圣洁。」这是麦锡金的祷告,也是彼得期望我们所有人作的祷告。神对我们的应许及计划,是要我们更多在灵性上成长,而胜于在身体上的享受,这一点也不使我们惊讶。当然,神应许要供应我们在世期间物质上的需要(注意:是必需品,而非妄想,见太六19〜21、25〜34)。然而,祂对我们最主要的心意是,一生拥有基督的样式。若我们寻求的不是更像基督,祂可能会保留应许中的好处而不给我们,就像祂许久之前所做的一般:祂向拜偶像又道德沦丧的以色列人,撤回祂所赏赐的丰沛雨量和美好收成的应许。

面对应许时,其中一个困难是等待。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盼望吃到妈妈正从冰箱拿出来的下午茶点心,眞象是漫无止境的等待。以神的应许为基础的祈求式祷告,同样也会令我们等得不耐烦。「神已应许要——」,我们说:「何以我需要等待?甚至何以我还需要祈求?」在旧约时代,当神的话语延迟实现时,敬虔的百姓会恳求祂快些赐下所应许的土地和财产,或使他们从被掳之地得释放,又或从目前被敌视和恶待的处境中挣脱。在旷野漂流期间,当年轻一辈见到他们的祖父母去世——却未得到所应许之地;在被掳时期,当父母见到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一却仍受人奴役;在所罗门之后的时期,邪恶的统治者一个接一个霸占王位,他们的恶行未受惩治,而忠心之士所寻求的道德和灵性上的复兴也未曾发生,这些时刻必定都令以色列人感到格外伤痛。

同样地,在新约时代,有些忠实的信徒以为神延迟了基督再来的应许。在彼得后书的结尾,彼得直接向这些心存不安和怀疑的人提及基督再来的事,并且针对(不论过去或将来)神明显延迟的问题提出全面性的见解。他说:「主所应许的尙未成就,有人以为祂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彼后三9、15)。在与神相比之下,我们渴望祷告立刻蒙应允的心态,显出我们看待事物时的短视和狭隘。神设定好时间成就祂的应许(及祂的百姓对祂的期望),这是长期的计划,其中涉及的美善和智慧,远非我们所能察觉。「乃愿人人都悔改」就是一个例子:彼得第一批的读者、今日的你和我是谁呢?岂能去计算一下神所谓的「人人」有多少?相信圣经的人必须要明白:神有权决定以何种最佳和最明智的方式来成就祂的应许,而祂所定的时间,亦是最佳和最明智的时刻。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去发展忍耐与安稳的信心,那是神渴望在我们身上加以塑造的;当我们的心催促我们祷告说「主啊,要到几时呢?」的时候,也会让我们不失去盼望。

有时,在一段漫长时光中的关键时刻,神会感动祂的百姓参与在以应许为基础的祷告,以致祈求与回应之间的联系及时、直接且明显地来到。在波斯帝国统治下,以色列被掳期间的尾声,尼希米就亲身经历这样的事。在尼希米记第一章,当尼希米听见耶路撒冷传来的坏消息后,他提醒神记念祂的应许,向神提说成就应许的时机已成熟了,并求祂展开一些行动。接着,如书中余下所记录的,神应允了他的祷告。此书所载的大事,是以祈求作为开始的。我们听见尼希米说:

求祢记念所吩咐祢仆人摩西的话,说:「你们若犯罪,我就把你们分散在万民中;但你们若归向我,谨守遵行我的诫命,你们被赶散的人虽在天涯,我也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回来,带到我所选择立为我名的居所。」这都是祢的仆人、祢的百姓,就是祢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赎的。主啊,求祢侧耳听祢仆人的祈祷,和喜爱敬畏祢名众仆人的祈祷,使祢仆人现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尼一8〜11)

接下来,波斯君王允许尼希米回乡,并任命他担任省长,统管建造的工程。之后,尼希米虽遭遇许多反对,却领导以色列人,在五十二日之内,重建了耶路撒冷的城墙。紧接着,他重新整合了百姓,更新了他们对神的委身。最后,在第二任省长任内,他进行改革,将崩溃的规范重新恢复。

一般来说,作家引用自己写过的东西是不太理想的,但我(巴刻)愿意冒这个险,引用自己在别处所写关于尼希米是祷告的人的文章。

尼希米在与神同行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祷告。他的祷告是最真实及最纯净的祷告——亦即不断让自己看清楚神的本质与属性,并且在持续敬拜中称颂祂的实在,也在祂的同在中,重新思考带到祂面前的需要与请求;所以,述说这些祈求,就象是将「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因为国度、权柄、荣耀都是祢的」具体实现出来——。尼希米以向「我的神」、「我们的神」的祷告,来作为他故事的分段。他以整篇为守约之民的代求,作为首章之始(一5〜11),而以四次「求祢记念我」的祈求,作为末章的结束,最后一次的「记念我」,其实等于是他的签名(十三14、22、29、30〜31)。此外,他有几次在叙述中途停下来记录他所作的祷告(见二4,四4〜5、9,五19,六14)——。显然,身为作者,尼希米晓得,也希望他的读者晓得,惟有始于祷告和彻头彻尾沉浸于祷告的工程,才有可能像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工程那般蒙受祝福。所以,尽管没有必要写出这些祷词,他却经过选择和安排,将这个真理铺陈出来。⑥

尼希米在复兴耶路撒冷时,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他在其中谦卑寻求神的引导(尤其见第二章);他明智地为神的荣耀筹划(尤其见第二、七〜十二章);他拒绝向仇敌的压力和计谋屈服(尤其见第四、六章);他热情地为神工作,也激励别人像他一样(尤其见第三〜四章);他格外关怀在困境中的人(第五章);他在事成时不居功、坚持指正违背律法的事,以免之前的努力归于无有(尤其见第十三章)。然而,他的领导力之所以发挥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的祷告;而他之所以祷告得如此恳切,是因为他相信他所事奉的是一位守约施慈爱的神,一位全然信实、可靠、成就祂应许的神(尼九8、32,另参:尼一8〜9)。

第三只凳腿,使我们期盼神应允我们祷告的,是一颗清洁的心,即在圣洁的神面前所存的纯净之心。广泛来说,我们所指的,正是祈克果为其一本着作取名时所说的:《清心志于一事》,亦即彻头彻尾以神为中心。圣经使用「心」来标示出一个人的核心。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欲望、性情、倾向、形塑我们生活的策略,全都由心而生。清洁的心是在任何事上毫不摇摆地寻求及事奉神,拒絶任何使我们分心的事。当耶稣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五8),祂是按着自己所知的指出,「看见神」乃是一位清心之人最深切的愿望。我们在此所确定的原则是,要有如上述的一颗清洁的心,才能发出大有能力的祷告。因此,在我们向神说任何话前,要先査验我们的心,确定在我们里面,是否如诗篇一三九篇24节所言,没有「什么恶行」,即没有故意犯的罪——以致拦阻神赐下正面的答覆给我们。

假使我们来到神的面前,却是带着一颗偏邪的心,那么我们就像想要愚弄父母的孩子一般。父母很清楚就看出孩子想要做什么。当孩子向父母要二十元美金去买电视游戏,若这对明智的父母发觉这个游戏充满暴力,就一定不会允许他购买。若是孩子尖叫、抗议、假装在持枪四处扫射,这些行动都透露出他「内心的状况」,使父母之后有好一陈子都不会考虑答应孩子的请求。现在,让我们从圣经中找出那些会拦阻神应允我们祷告的障碍。诗篇六十六篇18〜19节说道:

凡敬畏神的人,你们都来听!

我要述说祂为我所行的事。

我曾用口求告祂,

我的舌头也称祂为高。

我若心里注重罪孽,

主必不听。

但神实在听见了;

祂侧耳听了我祷告的声音。

神曾允准诗人的请求,但也有可能不听他的祈祷。如果诗人「心里注重罪孽」——亦即在一生中或一生的计划里,紧抓住一些他明知错误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不会「听」他的祷告,也就是不会给予他正面的回答。神晓得万事,包括在我们祈求背后的意念。但我们祈求时,神总会「垂听」吗?似乎有时候是取决于我们心的状态。当任性的孩子吵闹、强迫父母做某些事时,可能得到的回应是:「我可以听见你在说什么,但我不想听,」或只是「我不想听。」一颗不清洁的心所发的祈求,从神得到的回应正是如此。

另外,先知以赛亚也帮助我们更清楚了解神「不听」的理由——绝不是因祂能力有限。

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

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

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

你们的罪恶使祂掩面不听你们。(赛五十九1〜2)

以赛亚告诉百姓:神听见你的祈求,却不回应。何以如此呢?因为你明明知道有罪,却恋罪不改。所以,在你向神祈求之前,先坦白承认你的错,放弃你的恶习,为罪悔改,洁净你的心吧(参:雅四8)!要注意,纯正不是一个贿赂的工具,好似我们放下自己到一个程度,就可以说服神为我们行事。以赛亚书第五十九章所强调的是,主权在神的手中,而非在我们手中。我们进到这位全能圣洁神的面前,要怀着一颗清洁的心,否则,我们就是在要求祂遮眼不看任何罪恶,这绝非祂所愿意的,祂也不会这么做。由此,我们学到的是,不只是要用言辞,更要用我们的全人来祷告。

总而言之,当神是我们的父,又是信实的守约者,再与我们经过修剪的清洁之心连结,我们就有祈祷蒙应允的保证,这是令人惊讶和兴奋的。从神的角度看来,祂的儿女所献上的认眞、如实、持久的祈求,全都会以祂的角度,得到彻底正面的回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