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点燃祷告之火

第六章、祈求

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祂就听我们,

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

既然知道祂听我们一切所求的,

就知道我们所求于祂的,无不得着。

——约壹五14~15

———————————————————————

求祢慈悲的耳,

喔主,向祢谦卑的仆人敞开;

让他们透过主耶稣基督,

做出合祢心意的祈求,

使他们可以得着所求的。

——圣公会公祷书

——————————————————————–

马丁-路德遗稿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全都是乞丐。这是眞的。」①写完这句话,两天之后,他就去世了。的确,他最后的声明是正确的。假若我们视自己或其他人为事业有成者、创作者、改革者、发明家、鼓吹者、推动者、医治者、教育家、公益人士等等,就最深层次而言,我们不过是在开自己一个大玩笑。我们一无所有,而且没有一样东西不是领受而得的。若不是神透过我们而行事,我们做不出任何一件良善的事。我们本身是贫乏、绝望、无能的,在任何事上及每个层面,都必须完全倚赖神。正如马丁•路德不断主张的,在罪的赦免和人的称义上(尽管我们仍持续犯错,但藉着基督的十字架,神接纳我们是义人),我们一点功劳也没有。而在生命、健康、飮食、衣着、工作、家庭、家人、汽车、银行存款及任何于我们有益的事上,没有一样不是靠主而得的。所以,在神的宝座前,我们全都是乞丐,而向神乞求好东西,便是祈求祷告的内容。

我们如同乞丐般向神祈求一切所需,原因在于祂邀请我们这么作。基督徒很明白这点,因为神在圣经中表明这件事。而神透过自然或一般啓示,彰显祂自己是造物主和供应者,使得其余的人类也约略了解这点。祈求祷告的真正本质,乃是强调我们与神之间的真实关系。祂是供应者,我们是领受者。祂是宇宙的主宰;我们微不足道,尽管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因为是按着神的形像造的,而被神看为宝贵,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承认,在宇宙中,我们实在是渺如苍海中的一粟,起不了任何作用。神是万事的创造者,我们完全仰赖祂的赐予。没有我们,祂能照样行事吗?是的。这个事实令我们在默想祂难以测度的宽广时,感到惊叹不已吗?答案也是:是的。

二OO四年二月,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报导了一项全球性的调査,(在其他众多有趣的信息中)发现全世界的无神论者里头,几乎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承认他们「有时会祈祷」。②在基督徒自鸣得意地问说:「向谁祈祷啊?为什么祈祷呢?」的同时,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祈求占了这些祈祷内容的绝大部分。依赖感从起初就根植在人类的心灵里。即使那些怀疑神存在的人,「万一有事」,也会出于本能,像「乞丐」一般来到祂面前,特别是在他们遭遇困境时。而满有慈爱与恩典的神,也非常乐意邀请祂自己的百姓来到祂面前祈求。然而,究竟我们要如何祈求呢?这便是篇幅较长的本章所要探讨的主题。

迄今为止,本书不断引导读者彻底思考信徒与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与祂的联合及交流),是为了要看看人与神之间的合宜关系,以及对于基督徒生活的合宜理解,可以如何带出良好的祷告。「祈祷的质量很差」一直是我们想解决的问题,以能更有效地为我们的需求发声,我们也需要以这点作为起步。真正祷告的起点,是在真正的信心上,向真实的神委身,以活出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并在此架构中操练默想、赞美、接受鉴察,并在每曰的生活中持守这些操练。但是,所有祷告者屈膝的关键所在,其实是祈求,即向神乞求供应所需。从广义的角度,祈求是祷告的精髓。在宗教上,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环绕「祈求」这个核心所建立起来的。所有谈论祷告的书都肯定这点,所有曾祷告过的人也都体会到这点,而所有宗教,不论他们对神或神祇的看法如何,也都同意这点。正因为不论我们对神的观念是如何粗浅或错误,我们自然而然就懂得祈求祷告,以致我们特意留到本书的中间,才探讨这个主题。即使三岁的孩子也会向天父祈求,就好比他向地上的父亲祈求一般,而神也赐福给那些祈祷的孩子。这点无庸置疑!然而,对于某些成年人来说,他们想要使祈求的方式既能荣耀神、又享有蒙应允的喜乐,这就需要更多的学习了。所以,此刻,我们基于先前所奠立的基础,在有关人的祈求与神的应允一事上,将提供在我们看来最为关键的眞理。

《韦斯敏德信仰问答》谈祷告

一六四七年,一群神学家联合编纂一本教材,以协助父母教导孩子们认识基督教信仰。当时书价十分昂贵,又不容易购书,因此这套课程就采用当时普遍的作法,以问答的形式设计而成,以利于背诵。《韦斯敏德信仰问答》(The Westminister Shorter Catechism)包括一百零七则问答,涵盖了基督教信仰的主要信条。编辑这套课程的学者有百分之九十属于圣公会,但圣公会历来对这本教材兴趣不大;而长老会倒是视之为宝,将其当作基督教神学正式的声明(或标准)之一,并且至今仍被许多长老会信徒的家庭和教会用来教导孩子,也教导成人基要眞理。巴刻是圣公会会友,凯奈丝则是长老会会友;我们都同意这本《韦斯敏德信仰问答》对于学习有关祷告的基本眞理大有裨益。有些人对于圣经以外的书籍采取审愼的态度,担心人的意思会取代神所啓示的道,但对于这本问答集,他们大可放心,因为编撰的作者都笃信圣经、取材自圣经,也对圣经所教导的各项主题有透彻的了解,攧取其精华,编成此书,更加上附录的经文供读者査阅。所以,若我们想学习祷告得更好,就让我们从问答集所节录的片段开始吧:

什么是祷告?祷告是奉基督的名,藉着承认我们的罪及感谢祂的恩慈,为着合乎祂旨意的事情,将我们的渴望献给神。(诗六十二8;约壹五14;约十六23;诗三十二5〜6;腓四6)

在祷告的指引上,神赐给我们什么法则?整本神的话都在祷告上给予我们指引,但基督教导门徒的祷告形式,即一般所谓的主祷文,则是特别的法则。(约壹五14;太六9〜13;路十一2〜4)

请注意这两个问题的思路。祷告是祈求神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我们的心被扭曲,被罪性牵引出不合神心意的欲望。所以,我们需要指引,让我们晓得要将什么样的渴望带到神面前。此外,神既是伟大,値得我们尊崇、敬畏的,我们在与祂交谈时,必须合乎礼仪,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用什么合宜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渴望。整本圣经,特别是主祷文,便给予我们所需要的指引。

请想象一下家中幼儿的情况。他们想要一些东西,是父母乐于给予的。一个学步儿会伸手哭叫着说,「呃,呃。」母亲一边拿起果汁,一边开心地说:「说『果汁』,好吗?说『我想要果汁。』」在此,她教导了孩子两件事。首先,果汁是她非常乐意给予的,其次,在表达需要时,不要用令人感到不悦的哭叫方式。对于一个学步儿来说,哭哭啼啼还可以被接受,但若到了十岁还这样,就令人感到憎厌了。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同样也要学习以正确的方式,来向神祈求祂已预备好要给我们的东西。这两件事加在一起——祈求什么和如何祈求,就是学习祈求式祷告的主要内容。

《韦斯敏德信仰问答》在下方提到了四个关于祈祷的问答,帮助我们更加明白该如何祷告。这些问答是按照基督对门徒的教导来作出指示的。

主祷文的一开始教导了我们些什么?主祷文的第一句(我们在天上的父)教导我们,要带着敬畏和信赖的心来亲近神,如同孩子亲近一位有能力又准备好要帮助我们的父亲一般,我们可以与人一同向祂祈求,也为别人代求。(罗八15;路十一13;徒十三5;提前二1~2)

第一项祈求是在祷告些什么?在第一项祈求中(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我们求神给我们和其他人能力来荣耀祂,藉此,使祂自己为世人所认识,并求祂成就万事,使祂自己得荣耀。(诗六十七2〜3,八十三18)

第二项祈求是在祷告些什么?在第二项祈求中(愿祢的国降临),我们祈求撒但的国度被摧毁,而恩典的国度可以扩展,我们自己与其他人都可以被迁入其中,并得蒙保守;而荣耀的国度得以加速来临。(诗六十八1;啓十二10〜11;帖后三1;罗十1;约十七9、20;啓二十二20)

第三项祈求是在祷告些什么?在第三项祈求中(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祈求,因着神的恩典,祂能使我们有能力且甘心在凡事上了解、顺服和遵循祂的旨意,如同夭使在天上所作的一般。(诗六十七,一一九36;太二十六39;伯一21;诗一。三20〜21)

请再次注意这里的思路,是把焦点集中在主祷文的前半段,即要理问答针对四个问题所作的回答。首先,主祷文教导我们如何向神祷告(祂透过基督,成为我们的天父,是至高无上、大而可畏,并且眞正爱祂儿女的神,绝非遥不可及)。其次,如何调整我们自己去面对神(我们在世上的目的是为了荣耀祂,也像恋慕祂的人一般,渴望与每一位理性的人类都能达成这个目的)。这是最基本的渴望;它应是我们在祈求式祷告中,所说出其他一切渴望的根基。

至此,我们不会再跟随要理问答,而要自行回答在祈祷者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四个问题。首先,祈求什么才合适?我们祈求的界限与范围是什么?其次,我们祈求的理由是什么?亦即我们的动机是什么?第三,我们有什么保证,能够期待神会应允我们的祷告?我们的祈求有何根基?第四,神如何应允祷告?我们祈求时,应有什么样的期盼?本章余下的部分,将会针对这四个问题依序作答。

然而,在回答问题前,要先给予一些忠告。假使我们以为祈求时,神只是被动地在聆听,那就错了。向神祈求是一条双行道。我们在上一章中注意到,诗篇第一三九篇认为在我们与神的关系中,神一直在鉴察我们,不论我们有无察觉。祂是鉴察人心的那位,并且从无间断。我们必须明白,当我们向祂祈求,把渴求、希望、梦想和目标,把期望祂为我们解决的困境,以及请求祂满足的需要统统摆在祂面前时,祂也正在问我们问题,是关于我们的祈求:为何你要求这样东西?这对你的重要性有多大,你究竟关切到什么程度?为何你认为自己所祈求的事物,是与我的旨意相符的?除了你祈求的那一件事之外,有任何其他东西能同样满足你的需要吗?请回答我。肉身的父亲在遇到孩子因着冲动、不负责任而提出要求时,有时也会以这种方式诘问他。神也一样。我们祈祷时,这些问题可能会浮现,若我们是认眞的(可惜,并非所有祈求者都如此)就会晓得,当我们与天父对话,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向神祈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神一次又一次在这件事上使我们长大成熟、成为富有思想的属灵人时,我们必须有所预备。

我们该祈求什么?

这个问题与祷告的本质有关。我们已从《韦斯敏德信仰问答》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我们祈求的是合乎神旨意,又出于我们渴望的事。要理问答的答案,乃是撷取新约中我们所熟悉的思想。耶稣在与门徒道别的讲论中,不只一次提及要奉祂的名向天父祈祷——还加上令人惊讶的保证: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甚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的名求甚么,我必成就。(约十四13〜14)③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祂就赐给你们。(约十五16)

那日,你们甚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甚么,祂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约十六23)

当门徒开始思想,他们的生活不再有所爱的耶稣以肉身陪伴他们时,这些话为他们带来极大的挑战与安慰。这些话也为我们带来挑战和安慰。但同时也产生一些疑问。

这里的信息是什么?难道耶稣是把一本空白的支票簿给了祂的十二位使徒(及我们)?不论我们塡上任何数目,换言之,不论我们想要什么,或以为我们需要什么,神都会一律成就?惟有降服于贪得无厌的野心(不幸地,我们全都有此可能),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这显然并非经文的信息。经文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向神祈求的,是那些耶稣也会为着我们的缘故而向神祈求的事物。我们要向天父作出的请求,乃是主耶稣会背书的。当我们的请求与耶稣对我们的期望相合时,祂就会与我们一起提出请求。这便是奉祂的名祈求的意思。耶稣期望门徒祈求的,是那些只有在祂帮助下及藉着祂的大能才能成眞的事。而当他们这样做时,这些事就为祂带来荣耀。这便是按神的旨意祈求的意思,也就是说,子知道父的旨意,并将之行出来。我们这些蒙神所收养的孩子,既是藉着研究圣经和默想其含义,也是在祷告中直接寻求救主的面,来明白祂的旨意。

使徒约翰,就是记录刚才我们所引用耶稣话语的那位,在他所写的第一封书信中作出回应(在他所服事的人中,可能有许多人因出于自私的祈求,而尝到不蒙应允的失望经验):「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甚么,祂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祂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祂的,无不得着。」(约壹五14〜15)在这段经文中的祂,都是指神的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我们所存的信心是向着祂,也以祂为中心。我们所祈求的要符合祂的旨意(当然,等同于天父的旨意)。当我们如此祈求,就必得着所求的。这与基督的保证相合:「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甚么,我必成就。」所以,显而易见的是,我们有可能是同时向父和子祈求,若是我们所祈求的,符合两者的旨意,我们的祈求就保证会成就。

按照神的旨意祈求一事,乍听之下好像很简单明了。但在我们眞正向神提出祷告事项时,却发现要在各种不同的处境中,分辨出什么才是神的旨意,是十分不容易的。圣经的读者很快就了解,我们这位个人性的神有祂自己的旨意,就像你我有自己的意愿一般,都是十分复杂的实体。仅仅使用「命令的旨意、啓示的旨意」(will of command)与「隐祕的旨意」(will of events)这传统上的合理区分,并不能使我们更加明白祂的旨意。我们看见三一神有道德品格及价値系统,这也反映在祂的目标、计划与命令当中。当祂面对这个堕落世界,祂所啓示的目标包括:产生出道德、灵性、美感及文化上的美善;透过救赎、重生、圣化与得荣耀,使未信者变成敬虔的人;在全世界扩展基督的国度;在各处招聚和建立基督的身体;促进、丰富并完善祂所收养的儿女与祂自己之间的关系;揭露和惩罚邪恶;彰显出如下的荣耀:祂圣洁的爱、智慧、眞理和公义,以及祂那无止境的宇宙能力和超宇宙能力,并使得天使与万人,为以上的一切发出赞美。神在世界历史和个人生命中掌权,而祂所作的一切个别行动,都是要促进整体的目标,并且使我们的祈求祷告可以与祂行动架构的目标相符。尽管这些目标,在某些方面超越我们的理解能力,但我们的祈求也是达成这些目标的方法。那么,我们要如何按照神的旨意来祈求呢?答案就是要遵循两方面的指引:首先,是所留意到的需要,其次,是内在的倾向。

当我们祈求神满足所留意到的需要,主祷文的第二部分可以作为典范。此处我们为每日的供应(「我们日用的飮食今日赐给我们」——我们需要它)、为每日的饶恕(「免我们的债」一一这是我们所需)及为每日的保护(「救我们脱离凶恶」)祷告。而用复数的「我们」是关键字,表示除了为自己祷告之外,还要为其他基督徒祷告。在此,另一个典范出现了,亦即保罗为教会基督教徒灵性的长进祷告,其中只有两间教会不是他自己亲自建立的,而所有教会都是他服事的对象。我们必须不断为灵性长进祈祷,不论是为自己还是别人,因为我们需要在与神同行的生命上不断长进,而不致停滞不前。此处,(在本质上)积极的「愈来愈有基督的样式」与消极的「救我们脱离凶恶」互相配合,带来突破性的视野和力量。

为以弗所的教会,保罗祷告说:

求祂按着祂丰盛的荣耀,藉着祂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弗三16~19)

为歌罗西教会(虽非他所建立,但却有很强的联系),保罗祷告说:

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地多知道神;照祂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好叫你们凡事欢欢喜喜地忍耐宽容;又感谢父,叫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西一9〜12)

为腓立比教会,保罗祷告说:「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藉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腓一9〜11)

为帖撒罗尼迦的教会,保罗祷告说:「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五23)

有哪些会众或基督徒群体——家庭小组、教会机构,或其他种种——不会因为上述的祈求,而让神的丰盛临到,使啓示、转化和维护的恩典这样多方面的工作临到他们,以致蒙受神超乎想象的祝福呢?当我们为基督徒或其社群,象是为我们的会众作出以上的祷告时,难道我们会怀疑神不乐意赐下所祈求的丰盛吗?赐下那与祂旨意相符的丰盛?赐下那不断满足基督徒个人及其社群眞实需要的丰盛?当基督徒在祷告中为彼此作出上述的祈求,他们就必享有祷告蒙应允的保证。

然而,有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为在某方面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个人祈祷,例如为家人、朋友、导师、领袖,以及所支持的牧者或宣教士代祷时,我们祈求神作某些特定的事,以满足他们特定的需要。通常我们所祈求的,正是这些人所关切的事。但由于我们对神的计划细节并不清楚,当我们把所乐见的事告诉神,我们所祷告的究竟合不合乎神的旨意,就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了。我们该怎么做呢?有两件事可做。第一,我们认为所祈求的是对他们最好的,而我们需要将其理由摆在神面前,当作是祷告的一部分。第二,我们应告诉神,若是祂所定意的与我们不同,我们晓得那一定好过我们所想的,而我们也眞心期望祂去做。

现在针对这两个动作再多说一点。

首先,是关于向神提出理由。对于在祷告中与神议论(argument),清教徒过去有相当宏观的见解。④就此而言,他们所说的并不是要迫使神向我们自身的欲望妥协(「愿我的旨意成就」)。他们所指的,乃是要我们按照对神的目标的认识,说出「为何我们所祈求的事物,就我们看来是最好的」(而神的目标包括行善、拯救罪人、扩张国度、丰富主耶稣基督的教会,和透过彰显祂至高无上的三一神荣耀,及藉着祂理性的受造物所献上的感谢和赞美,使祂自己得着荣耀)。以下是清教徒沙诺克(Stephen Charnork)所提出的观点:

我们的祷告——应包括为神的荣耀及我们的幸福所提出的议论:不是用辩论来推动神,为我们做出不符合祂旨意的事——彷彿智慧无穷的神,需要我们提供信息,或无比慈爱的神需要受人劝说一般;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增强我们对祂的信心。在圣经中,所有与神议论的祷告,都不是在堆砌一些华丽的言词,而是以应许来加强我们祈求的理由:「主啊,求祢按祢的大仁大义,使祢的怒气和忿怒转离祢的城耶路撒冷。」(但九16)但以理求神的公义按着应许,在祂定下的拯救日子临到;在他满心相信神拯救的应许时,他就用神自己的话来向祂祈求(在这个例子及圣经所有的祈祷中),你会发现这种议论是根据普遍的盟约、一些特殊的应许,或是神的属性、神的荣耀而提出的。⑤

其次,是关乎拥抱神的旨意。向神提出理由,显出勇敢的谦卑态度;而拥抱神的旨意,则显出了顺服神的谦卑态度。前者,是信心与神的智慧交锋;后者,是信心向神的权柄臣服。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马太记录耶稣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祢的意旨成全」(太二十六39、42)。马可记载耶稣说:「阿爸!父啊!在祢凡事都能;求祢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祢的意思」(可十四36)。路加的记载是:「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十一位门徒当时所听见的,想必是耶稣用母语亚兰文所说的话,而上面的经文则是希腊文的翻译。这「杯」是指神子为我们代赎的死;这是祂被差遣到世上来所要承受的。虽然这些祷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变成了两三个句子,但在原文却是出自内心、一气呵成的痛苦陈述。主耶稣发现,自己内心不由自主地想逃离即将来临的苦难,直到祂胜过了这份想望,而把已知的天父旨意视为第一优先,此时「阿们」(诚心所愿)一词才在整段话中出现。当我们告诉耶稣和天父,不论我们发现自己多么渴望替代的方案,天父的旨意却是我们的第一优先时,我们就踏上祂所走过的足迹;我们不希望得到在祂旨意以外的东西;我们惟独渴望天父的旨意,不论当时是否晓得箇中意义为何。

不时有人说,我们会从神那里得着祈求的祷告,就上文所指出的相同意义来说,这是确实的。在每件事上,我们都必须问自己,在祈求的事上,什么是我们认为对目前的生命和处境眞正重要的;一旦发生了,又有什么紧接而来的事,会是最直接的一步,促使渴望的改变来到。我们必须尽所能査验整件事的结果和手段,确保不会违背神的目标、属性和价値标准,反而使祂得着荣耀。接着,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祈求,以顺服却充满信心的态度呈现给神;陈明我们的论点,同时心知为了作出这样的祈求,我们已尽了一切努力去分辨和顺应祂的旨意。以清洁的心和赞美的灵,遵循以上的步骤,我们就确信祂一定会「倾听」(留意)我们的祈求,而且一定会回应,尽管并不完全照我们所期望的成就。

在回答「我们该祈求什么?」这个问题时,我们也可以从反面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不该向神求什么?」针对这个问题,简而言之,不该求的乃是那些只是我们想要、却找不出更高理由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常有可能如此祈祷:「主耶稣,天父,这是我想要的,祢若愿意,就成全我的旨意吧。而『我想要』的这个事实,便是祢必须供应我的保证。」很可悲吧。有些祈祷者的祈求就像在列出一长串的清单,并在每样物品上都印着「这是我想要」的标签。而他们对神的期待,就好像祂是伍德豪斯(P.G.Woodhouse)小说中,那随时待命的万能管家吉福斯(Jeeves)一般,常常出主意帮助他年幼的小主人脱离困境。当马大要求耶稣差遣马利亚到厨房帮助她,以及有一个人要求耶稣吩咐他的兄长和他分家业时(路十40〜42,十二13〜15),耶稣都断然拒绝。耶稣那时不受人随意支配,而此刻,圣三一神同样也不任人摆布,即使面对疲劳轰炸、企图削弱祂耐力的祷告,也是一样。

耶稣在登山宝训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六7)。祂在此处所针对的,并不是所祈求的东西是对或错,而是祈求的方式正不正确。有些人以为他们如果不断重复向神强求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请照着做吧,」他们就能扭转神的膀臂,得着所祈求的,但眞正的祷告并非如此。若是以此种方式祈求,就算是正确的祈求也会变成错的。即使这样作的人是经常参加教会的人,这仍是充满迷信、不敬虔、异教徒式的作法,而绝非向全能神祈求的方式。

然而,在祈求神时若是遮遮掩掩、不坦率直说,也同样是不正确的。当我们明白所祈求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眞正的需要,而且当事情成就,神自己将得着荣耀,我们就能大胆并持续不懈地祈求,以致显出我们对祂神圣的美善怀抱坚定的信心。耶稣藉着两个比喻,以「岂不更」的论理方式来说明此点,虽然在第一个例子中,祂没有再加上说明,而是要门徒(和我们!)自己弄清楚这点。

第一个故事(路十一5〜8)是一个人半夜把朋友叫醒,向他要三个饼,好能照着东方热情款待的习俗,招待突然来访的另一位朋友。这位被叫醒的朋友虽然感觉被打扰,但还是起床满足他友人的需要,是因那位请求者「情词迫切」一不怕羞、直率、不顾面子地恳求,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我们祈求神满足我们眞正迫切的需要时,岂不更应期盼祂回应我们的行动(9~13节)!

第二个故事(路十八1〜8)谈到一位不义的官为寡妇伸冤的故事。那位官员为她伸冤,不是因为公义上的要求(尽管确实有此需要),而是因为这位寡妇令他感到烦扰。这回耶稣将「岂不更」的推理清楚说明:「你们听那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6〜7节)两个故事都要我们在祈求式祷告上勇敢大胆。以谦卑的勇敢和坚持的态度向神作出任何祈求,是圣经中祷告模式的一部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