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点燃祷告之火

分享给好友学习的二维码图

点燃祷告之火

巴刻(J.I.Packer)、凯奈丝(Carolyn Nystrom)/著

顾琼华/译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一点点的改变,

也能让你的祷告大为不同。

——————————————————————

巴刻(J.I.Packer)

若有人说神学家都是一群掉书袋、不食人间烟火的冷漠知识分子,福音派神学家巴刻彻底是个例外。除了钻研神学、深化个人与神关系之外,巴刻名副其实是一位行动者。作为神学家,他研究人神之间的奥祕关系;作为教授,他鼓励学生对神学建构出整全思维;作为神职人员,他致力引导弟兄姊妹活出讨神喜悦的生命。而在人文与世俗主义兴盛的潮流中,他成为一个整合者,将福音及具争议性的主题加以统合,并以本乎圣经的脉络来传讲信仰的真谛。

此外,巴刻对于写作也满怀热情,除了多年担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资深编辑及神学期刊的顾问(现已退休),也出版许多个人著作。他的写作风格既阐明正统神学,也顾及灵修默想,不仅帮助基督徒更多认识神,也更深跟随祂。在信仰、社会及文化分崩离析、解体的时代,热爱古典爵士乐的他,每每用文字为真理谱出美妙的弦律。巴刻已出版中文著作包含《认识神》(证主)、《活在圣灵中》(宣道)、《天天认识神》(校园)、《简明神学》(更新)等。

凯奈丝(Carolyn Nystrom)

自由作家兼企画编辑,已出版超过三十五本着作。曾与巴刻合著《天天认识神》(校园)、《信有蓝天》(证主),与海波斯(BillHybels)合著《忙中取静学祷告》(校园)。个人已出版著作多为基督教儿童书籍,包含《在我出生前》(Before|Was Born)、《上帝是谁?》(Who is God?)等。

——————————————————————

第一章、我们所求告的神

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

祷告完了,

有个门徒对祂说:

「求主教导我们祷告,」——

「你们祷告的时候,

要说:『我们在天上的父——-』」

——路十一1~2

————————————————————————

主啊,教导我们如何存敬畏的心,

正确地祷告;

尽管在祢看来,

我们如同灰尘般微小,

我们仍要来就近祢。

我们若停止祷告,就必灭亡;

喔,请赐给我们祷告的力量!

当我们准备好迎见祢时,

主啊,请祢施恩接见我们。

——詹姆士蒙哥马(James Montgomery)

—————————————————————————-

在本书的起头,我们想邀请读者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你这一周的祷告生活如何,今天早上,你又是怎样祷告的。我们猜想多数读者和我们一样,想要好好祷告,却不免尴尬地承认—我们在祷告中所遇见的问题,总是比想象得还要复杂。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普世的基督徒便不会否认蒙哥马利在两世纪前写下的文字:「我们仍要来就近祢。我们若停止祷告,就必灭亡。」本书也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们全都需要祷告,也清楚明白这点。我们全都被吩咐要祷告,也丝毫不曾怀疑。我们的心灵深处渴望祷告,因为发现在我们里面,有一种想来到神面前寻求帮助、保护、安慰和鼓励的本能,如同年幼的孩子来到父母面前一般。所有人都晓得,若不祷告的话,就会在各方面都欠缺枯竭。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继续尝试祷告,并寻找各种资源帮助我们祷告得好些。不论是什麽样的基督徒,是年老或年轻的、美国或非洲的、富裕或贫穷的、知识分子或农民、健康、生病或残障的、各时、各地的,都要在祷告上有所学习。如此普遍的需要,便使得这本探讨祷告(想祷告得好些)的书诞生。

祷告的历险

祷告的形态因人而异。有些人采用固定的形式,或借用圣公会的公祷书(the Anglican Book of Common Prayer),或使用各式各样的灵修手册。有些人撷取历史悠久的居尔特(Celtic)圣徒的祷词;有些人使用的祷词可追溯至中古时期,或来自古今的罗马天主教,也有些源自清教徒。另有些人自创祷告文,试图藉着规律地为自己写祷词,来「阐明我们的灵命光景」(formulate our souls),如富希士(P.T.Forsyth)所言。而大多数人不使用固定的祷文,当中有些人遵循ACTS的祷告顺序(赞美〔adoration)一认罪〔confession〕一感谢〔thanksgiving)一代求(supplication〕)有些人则否。然而,我们喜欢自己使用的祷告形式吗?

多数基督徒在面临不同的人生阶段时,会转变祷告的形态。初信阶段,我们对新发现的信仰满怀热情,在主面前有讲不完的话,就像年幼的孩子把周遭的所见所闻一字不漏地讲给父母听一般;但是,过了不久,我们逐渐明白,这种喃喃自语不全然是祷告的本质。如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日渐增长,便不再满足于回到婴儿时期的沟通方式,我们开始以更成熟与虔诚的方式来祷告,却发现逐渐失去了喜乐。我们彷彿在泥沼中蹒跚跋涉,弄得满身泥泞,但哪里都去不了。我们向神提出请求,之后却怀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内心自问:神有没有应允我的祷告?若没有,原因何在呢?若有,祂会如何做呢?因为所发生的事与我所求的并不相符。难道我祷告错了吗?对祷告经验的不满,好比凛烈的寒冬,而且看似永无止境。

当然,许多权威人士说:「我可以帮助妳;我要教你一种有效的祷告技巧。」接着,他们告诉我们如下的事情:倾听式的祷告、集中式的祷告、祷告圈式(labyrinth)的祷告、方言祷告、静默祷告、内在祷告、联合祷告及穿越心灵黑夜的祷告等等。上述这些措词都具有意义,也的确使人在祷告上得着更新。许多人满怀感激地聆听这些祷告技巧的演讲,也实际操练;但是,过不了多久,这群人又在四处寻求进一步的帮助,因为他们在祷告上所遇见的困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单单更换技巧,不能确实解决问题。让我们好好看清楚自己在祷告中面临的困境:我们自内心深处晓得,祷告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麽简单,也不像我们所期望的,只要学会技巧,就一应俱全了。

例行公事的危险

当祷告似乎走样,我们会明智地回到责任式的祷告模式中。我们自拟一个惯例,在固定的时间,用固定的方式祈祷—而这种例行的方式(就像上述的各种技巧一般)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对于这样的祷告,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分辨清楚,祷告对我们而言,是否变成一种机械程序,正因为它是机械式的,所以我们有能力去执行,以令自己感到满意。这就好像执行每天刷牙的动作一般。我们不会去思考刷牙这件事,只会付诸行动。同样地,假使我们将祷告变成一种例行公事,我们就不需要再认眞地思考它,只在渡过一天后,怀着美好和温暖的感受,告诉自己和上帝:「我已经祷告过了。我已经做了这件事了。」当基督徒想透过祷告真实地操练与神相交,却使祷告流于形式,终究不时感到失望,就算偶尔得到一些鼓励,背后的理据仍是有问题的。

例行性的祷告有效吗?对某些人来说,是的。然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的模式使他们与耶稣所指责的外邦人划上等号。耶稣说,这些人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六7)。事实上,例行性祷告可能源自于一颗疲累的心灵。它将祷告减化为待办事项清单中一个需要标记的项目——花在其上的心力与感情愈少愈好。没有人想以这种方式开始祷告。当我们的身体疲累,总会不自觉进入了一种半自动状态,我们的灵魂也是这样。如此一来,机械式的例行祷告将转变为一项心不在焉亦能履行的任务,并且创造出一种虚假的属灵安全感。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将这种隐含危机的祷告形式,和刻意安排时间与神相交的祷告混为一谈。就后者的情形而言,祷告必须像三餐一般,保持一定的规律。良好的规律性祷告不是机械式、重复言词的祷告,而是类似一对明智的夫妇,虽然生活忙碌,却安排时间谈论一天所发生的事,并享受两人在一起的时刻。许多从祷告中获得意义的人发觉,事先安排时间与神在一起,并且计划要如何使用这段时间,会获得超乎想象的帮助。这好比丈夫与妻子一起计划下午要去哪个不受干扰的地方散步一般,因为两人需要商量许多事情,也需要花许多功夫来重温彼此的关系。若是你设定出一个规律的时间与主独处,并且事先计划好与祂单独相处时要谈论什麽主题,你也会得到数不尽的好处。

已婚男女要安排彼此共处的时间,才能避免走入一般夫妻面临的困境—由于生活忙碌、没有花时间在一起,彼此无法建立深度的谈话。对这样的夫妻来说,起初的爱沦为如刷牙一般的关系。这样绝对不是好事!一个热切预备祷告时刻的人,是这样思考的(或这样说):我不想破坏与上帝的约定,因为祂决不失信。我想在恩典中成长,而我每日的祷告就是一个不可少的要素。确实如此!基督徒是与神立约的伙伴,而神永远向我们信实地持守祂的约。基于这份彼此互立的约定,我们分别出时间,以祷告来亲近神,就必深化与祂之间的关系。这起码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但小心,危险仍然存在。

我们现在明白,例行性祷告附带着一种危险:惯例本身反而会成为目标,而一旦予以达成,就会带来虚假的幸福感。例行性祷告本质上无法挪去我们从祷告中感受到的困惑,就算是那些稳定安排时间祷告的人,也只是偶尔舒缓了此番感受;但是,如果我们够诚实,就必须承认:困惑依旧没有离开。在祷告中,我们对自己是没有把握的。多次经验告诉我们,神在我们祷告时与我们非常亲近;也有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把问题带到上帝面前,许多事情便发生,神应允了我们的祷告,也激励我们要继续祷告下去。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还是不时落在挣扎里,并且需要帮助。

祷告的挣扎

如此看来,用挣扎这个词来形容典型基督徒的祷告经验,实在十分贴切。当我们晓得,虔敬的福音派神学家毕楼奇(Donald Bloesch)写作这个主题时,将书命名为《祷告的挣扎》(The Struggle of Prayer)1,我们实在是感到激励。另外,我们也留意到,富希士将近一世纪以前写成的小书《祷告的灵魂》(The Soul of Prayer),主要也在探讨挣扎的实情。2上述两位可说是在祷告方面思考得最认眞、撰述得最深入的当代作家。也因此,祷告的挣扎是我们在本书很重要的基调。

一八五二年,曾任英国利物浦圣公会主教的莱尔(JohnCharles Ryle)写了一本名为《你祷告吗?》(Do You Pray?)的小册,销售了数千本。如今,此书重新出版,更名为《祷告的呼召》(A Call to Prayer)。3其中几个段落可以协助我们看清祷告的挣扎。莱尔的用语虽已有一个世纪半之久,他的观点却非常切合我们今日的处境。

@@@

我问你们是否祷告,因为祷告的习惯是真基督徒最明显的记号之一。世上所有的神儿女在这点上毫无二致。自信仰萌芽之初,他们就开始祈祷。正如刚诞生的婴儿,第一个展现生命的迹象就是呼吸,重生男女的第一个动作便是祈祷。这是神所有的选民普遍的记号之一,他们「昼夜呼吁祂」(路十八7)。圣灵在他们里面运行,使他们成为新造的人,并晓得自己成为神的后嗣,呼叫:「阿爸,父」(罗八15)——-。就象是婴孩啼哭一般,祷告是神儿女新的本性;他们看见自己需要怜悯和恩典,感到自身的空虚和软弱。他们别无他法,他们必须祷告。

我问你们是否祷告,因为在信仰之中,个人祈祷是最明显受到忽视的义务——-。我相信有成千上万人的祈祷只是在行礼如仪,亦即,只是念念有词、不断重复、丝毫不去思想其意义——-。即使很多人使用良好的祷词,都只不过是在睡前,或清晨梳洗、穿衣时,咕哝一番罢了。许多人认为,祷告时心口不一,没什麽大不了,但他们的祷告,在神眼中却根本不是祷告。不是出于真心的祷词,就象是可怜的异教徒在偶像前击鼓作乐一般,对我们的灵魂毫无益处。若没有心,剩下的只是嘴唇和舌头的摆动,神听不见其中的内容,这根本没在祷告——-。

难道你忘了,祷告这件事早就退了潮流?许多人羞于承认这一件事。有些人宁可撕破脸——-也不愿公开承认自己有祷告的习惯。另外,还有一些人,除非和陌生人同睡一间房间,不会作任何祷告,躺下就睡。

祷告和犯罪绝不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不是祷告消弭罪恶,就是罪恶拦阻祷告。这个道理我始终牢记于心。当我细察人类的生活时,我相信真正祈祷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我问你们是否祷告,因为殷勤祷告是圣洁纯正的祕诀。无庸置疑地,真基督徒当中也有许多的不同——-我相信在二十个人之中,有十九个人的祷告习惯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那些不太圣洁纯正的人很少祷告,而那些圣洁纯正的人则经常祷告。

容我向那些祷告的人说几句话。我相信有些阅读这本小册子的人清楚了解祷告的意义,也拥有神儿子的灵。对这样的人,我想提供一些出于弟兄之爱的忠告与劝勉——-。

祷告的弟兄啊,倘若我对基督徒的心有分毫了解,想必你常常厌恶你自己的祷告——-。在神的儿女当中,几乎没有人不曾发现:祷告的时刻就是争战的时刻。当撒但见到我们屈膝时,牠就向我们发动攻击——-。

让祷告成为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不可或缺的要务,这对你灵性的健康非常重要——-。你如何重视其他事情,也要如何重视祷告。

请务必记得,你可以透过持续简短的祷告,将早晨和夜晚的日常灵修时间串联起来。即使在公司、职场或街头巷尾,你都能像尼希米一般,侍立在亚达薛西王面前,向神默祷(尼二4)。绝对不要以为,花给神的时间只是徒然浪费——-持续祷告的基督徒最终将发现,他绝非输家。

告诉我某人的祷词,我很快就能告诉你那人灵性的状况。祷告是属灵生命的脉搏,藉着祷告,灵性的健康程度就能被测量出来——-。喔,让我们持续留心我们个人祷告的情况吧。

@@@

睿智的莱尔主教令我们感到浑身不自在,确实如此。他强调祷告的重要性,并斥责那些不以为然的基督徒。但是,他也不断鼓励我们,彷彿好的祷告是一座可以攀登的山一般。身为一位讲道者,他积极地使人明白,祷告的问题与困惑并非不可解决。他是对的,而我们现在就要尝试提出解决之道。

本书主张,有三个关键可使祷告眞诚、有意义,并且使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清楚了解神的本质、时刻操练神的同在,以及天天在生活中努力讨神喜悦。现在来分别说明每一项。

清楚了解神的本质,就是按神在圣经中所告诉我们的事实来认识祂。我们之后会再详述这一点。

时刻操练神的同在,以劳伦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的角度来看,这代表随时意识到神的眼目不断看顾我们,祂的手也从未离开我们。对基督徒来说,就是与神圣的三一眞神—圣父、圣子、圣灵—这位祂即是祂们,祂们即是祂的神,亲密地同行。人生好比步行在风景秀丽的山间林野,一路上的高低与起伏、平坦和崎岖,都带给了每位行路者困难及喜悦。基督徒的生活也像其他人一般,会遭逢高山低谷。但是,基督徒在行走期间,有同伴随行;虽然人的同伴也陪在我们身旁,这里所指的同伴却不是指人,而是三位从未离开我们身边的神。若有人伴你同行,你会感到愉悦;同样地,你与三一神同在,体会到祂们施予的帮助,也会感到喜乐。你享受祂们的陪伴,也一直记得祂们的存在,这就是所谓操练神同在的基本意义。我们会在下一章谈论更多。

努力讨神喜悦,源自我们对神的爱。这份爱出自于我们对祂创造大工的惊奇,更源于对救赎之工的惊叹。我们都认识圣父的爱,因为充分明白,尽管自己无法爱祂,祂依然爱我们到一个地步,差遣祂儿子为我们赎罪(约壹四10);我们都认识圣子的爱,因为「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就像祂为保罗所做的一样(加二20);我们也都认识圣灵的爱,因为自从祂使我们重生、与复活的基督连结在一起之后,便住在我们里面,使我们在性格上拥有基督的样式;而当我们违背圣洁的道路,又为我们担忧不已(弗四30)。耶稣教导我们说,第一条,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诫命,就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可十二30)。当我们了解这位神圣的三一神,也就是「主我的神」的爱,我们就大受激励,如同以撒-华滋(Isaac Watts)所说,要以「我所欠的爱之债」来回应三一神的爱;而我们也发现,自己与威廉-顾伯(William Cowper)作了相同的祷告:

@@@

主,我最大的不满是,

我的爱是如此微弱;

但我爱祢,也切慕祢;

求赐恩典,使我爱祢更多!

@@@

那麽,我们应如何向神表达爱呢?总括一句,就是要讨祂喜悦。爱的最佳定义是,致力使所爱的对象在各个恰当的方面变得更好。当然,我们无法使神变得更好,但我们能颂扬祂的伟大,并藉着赞美和顺服来高举祂、尊崇祂。而最能讨祂喜悦,使祂得着荣耀的,就是当我们面临众多抉择,仍不断努力这样作。爱神、讨神喜悦、荣耀神,这三个信念融为一体,便形成了基督徒生活的目标。若我们按这个方向来祷告,就不会在祷告的挣扎上挫败连连,而会经验到丰硕与满足。我们相信各位愈往下读,就会愈了解这件事。

活出讨神喜悦的生活方式,始于了解神的本质和操练祂的同在。我们会更详细地说明这两方面。现在,让我们先花些篇幅来讲解第一方面。

圣经说了许多关于神的事,这事一点儿都不新鲜;但我们意识到,许多基督徒忽略了这件事,需要稍微被导正一下(你的教会最近一次举办关于认识神本质的系列演讲或课程,是在什麽时候?你最近一次研究这些主题,是在什麽时候?)有些基督徒对神的观念显然十分模糊,甚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有位女士向主教说:「但是,主教,难道我们全都相信那些东西吗?」看来,有些人对神的理解就仅止于「那些东西」。然而,如蒙哥马利所言,除非我们正确地了解圣经所呈现的神的本质,否则就无法「正确地祷告」。

在本章的余下部分,我们会提出八项真理,来说明圣经所呈现的神的本质与作为。将近两千年,教会的教师大多都认可这八项真理。事实上,从使徒时代直到如今,在接受圣经是神话语的人当中,绝大多数人对圣经所呈现的关于神的观念,很少出现任何强烈的怀疑和不确定的立场。就算是到最近,教会整体仍明显一致地承认圣经本质上的地位。然而,过去教会所明了的真理,随着「有眼不识经文」的时代来临,也慢慢被遗忘了,而我们现在需要花一些时间将它带回来。

首先,我们要清除心中经由丰富的想象,而对神抱持的种种奇想。我们常听见有人说:「我喜欢将神想象成如此这般——-」,在此郑重声明,这类出自于「我喜欢」的心态,所作的推测和一厢情愿的想法,必会对神产生错误的认识。罪,这个悖逆神的征状,潜藏在我们的心思、道德和灵性系统中,使我们经常误解了上帝。事实上,这类错误的奇想只会领人走到不信的极端,最终对那位原本应该是人类生命焦点的神,感到极度的疑惑和不安。因此,我们恳请你愼重地舍弃神学方面的猜测和幻想,与我们一同完全聚焦在圣经上,因为神惟独透过圣经为自己作见证,让我们照祂的本相来认识祂。曾有人打趣说,牧师最喜欢的花会是香碗豆花(sweet peas),因为讲道题目中的关键字,多数是由英文字母P为起首。现在我们需要各位认真地读下去,因为我们要以八个由P起首的英文单字,来描述圣经中关乎神的真理,希望藉此让这些基要真理变得清楚又容易记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