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但以理书注释

六、但以理在狮穴(六1—28)

A结构/形式/背景

本章可说是历史篇中最后一个故事,但亦可说是一个新的开始。1大利乌王登基及他立一百二十个总督(六1),表明了这是另一个帝国及另一种制度的启始,亦是第二章巨像有关四帝国异象的进一步应验。

在文体方面,本章明显仍是一述事体。2故事说及年迈的但以理仍然存活,他的体力及活力俱佳,灵命亦已近登峰造极的境界(五节)。他在本章的经历,成为了第九章之后他所得的异象的历史背景。在结构及布局上,则呈交叉对称式,参以下的图表:

1-3引言:但以理的成功
4-10大利乌王立令而但以理持守信仰
11-15但以理的同侪要置他于死地
16-18大利乌王盼望但以理蒙拯救救
20-24大利乌王具击但以理蒙拯救
24但以理的同侪反被置诸死地
25-27大利乌王昭示要人尊敬但以理的信仰
28 结语:但以理的成功

以上的安排显出了本章的主角但以理,再一次在新朝中蒙受考验,故事情节近似第三章的内容,同是「宫廷冲突的故事」,在民间故事中这类故事可称为「贤臣的受辱及平反」的事迹,4它亦是殉道者的英雄事迹。本故事和第三章一样,给人惊讶的感觉,内容极具夸张的能事,如大利乌王立总督竟有一百二十个之多(一节)、但以理傲视同侪并且毫无过失(五节)、一个连王亦不能更改的禁令(十五节)、在饿狮面前但以理毫无损伤(二十二节),反而诬告但以理的人则被狮子吞噬得尸骨无存等(二十四节)。5故事发展的高峰就在从王口中所出的最后一番说话,使但以理的神得着尊崇,而但以理亦得着亨通。

本章亦有些地方和第三章显著不同,如:

1.故事发生在波斯而不是巴比伦。

2.大利乌王是被愚弄才立下禁令,尼布甲尼撒王则是亲自下令。

3.诬告但以理的是他的同事,不是其他族类的人。

4.但以理被控告是因他私人的祷告,而非公开的信仰。

5.处分的方法不是火穴而是狮穴。

6.大利乌王为但以理受刑罚担忧,并非大怒。

7.但以理在受审时,并没有为自己的信仰辩护。

8.大利乌王下令杀死控告但以理的人,而不是让他们不了了之。

9.主角为但以理而非他的三友

凡此种种,均显出本章有它独特之处,而不是倒模之作。本章的背景既是在波斯,主角便不用再被称为伯提沙撒,可回复但以理本名。从故事中,可看出犹太人并没有反对波斯统治的理念;事实上,大利乌王对但以理这个犹太人是存有好感的。但以理被诬陷,是因着同侪妒忌他,可是但以理不但没有愤起反抗,反而安之素常,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护,他蒙拯救得平反,全赖神的保守及能力。这样看来,本故事不大似是反映马卡比时代犹太人那种反对安提阿古四世的背景,我们实应以一历史事实去处理本章。

但以理从狮子口中被救拔的事件脍炙人口,因此有人作了但以理书的补篇「比勒与大龙」,描写但以理再一次被扔在狮穴中得蒙拯救。6狮口逢生亦应验了诗篇三十五篇十七节的祈求:「求祢救我的灵魂脱离他们的残害!救我的生命脱离少壮狮子!」但以理在新朝中再一次身居要职,在一位年逾八十的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吃力的事,但他并不觉为难,反倒看它为挑战。而事实上,如果大利乌王真的是古列王的话,更证明他善待犹太人,因古列王在位第一年(主前五三八或五三七年)时便下御旨,准许犹太人回国(参代下三六22;拉一1—2)。这回国的大规模行动包括了:7

1.古列王愿意用国库中的钱财资助犹太人重建圣殿。

2.犹太人可自行决定是否回国,否则,也可以用金钱支持重建家园的计划。

3.尼布甲尼撒王所掠来的那些圣殿器皿,尽都归还犹太人。

以上所列的显出古列王对犹太人的诚意及好感,当中自然有神的工作。不过神亦可能藉着但以理的从政以影响古列王,催生了以上一系列的创举。8

B 注解

1.但以理被陷害(六1—18)

1大利乌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

2又在他们以上立总长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总督在他们三人面前回覆事务,免得王受亏损。

3因这但以理有美好的灵性,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国。

4那时,总长和总督荐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为要参他;只是找不着他的错误过失,因他忠心办事,毫无错误过失。

5那些人便说:「我们要找参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神的律法中就尊不着。」

6于是,总长和总督纷纷聚集来见王,说:「愿大利乌王万岁!

7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彼此商议,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或译:求王下旨要立一条······),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

8王啊,现在求你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使禁令决不更改;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9于是大利乌王立这禁令,加盖玉玺。

10 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襄(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11那些人就纷纷聚集,见但以理在他神面前祈祷恳求。

12 他们便进到王前,提王的禁令,说:「王啊,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必被扔在狮子坑中。王不是在这禁令上盖了玉玺吗?」王回答说:「实有这事,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13 他们对王说:「王啊,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

14王听见这话,就什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

15那些人就纷纷聚集来见王,说:「王啊,当知道玛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

16 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事奉的神,祂必救你。」

17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重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瓣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

18 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

玛代波斯的版图是空前的庞大,包括了波斯、巴比伦、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北非的利比亚及埃及,东边与印度接壤,这样的一个大帝国委实是不容易治理,较有效率的做法,便是将国土仔细划分,派遣可信任的贤士来作领导,这正是初登帝位的大利乌王的政策。

六1

新帝国的主人大利乌王实在是「随心所愿」,更好的译法是「按自己的心意」(新译本)。他既能取代巴比伦,成为新朝的君主,自然有他过人之处,他知道要治理一个这样广阔的疆土诚非易事,于是「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9「总督」是波斯字,指「保护权力者」(参三章二节的诠释)。他们都是各省份的首长,10负责省内一切行政事务,包括了省内的治安及向中央缴税等。11

在以斯帖记一章一节指出,亚哈随鲁王亦设有一百二十七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总督」或是省长亦应有一百二十多个。亚哈随鲁王的先王大利乌一世,则只立了二十至二十九个总督来治理同等数量的省份,12他们二人均是后于古列王的,于是有经评家便认为这里说有「一百二十个总督」是太过进步,不大可能发生的。然而,历史及考古学仍未有任何证据,可以否定玛代波斯在开国时,将庞大的国土划分为一百二十省的可信性。13再者,巴雅各亦指出「一百二十」亦可能是一个夸大的,富图画性的形容,14表示大利乌王在自己新建立的帝国实施的统治得当。15

六2-3

除此之外,大利乌王「又在他们以上立总长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总督在他们三人面前回覆事务」,大概王将全国省份划分为三大部分,归三位总长管理。他的目的是「免得王受亏损」,16维护王的权益,使王权能够顺畅地在全国建立起来。「总长」一字从来没有出现于其他旧约的经文,它源自一波斯古字,大概是一非专有名词。17这官位的工作是作国王的左右手,处理各总督向中央汇报的事情。大利鸟王重用但以理的原因可能是:

a.但以理是前朝重臣,并且德高望重,重用他有利于稳定国家。

b.但以理会预言伯沙撒王覆亡,及码代波斯的兴起,这无疑使大利鸟王对他心生好感。

c.但以理的确是声名大噪,并且「有美好的灵性」(参五12),他有超卓的知识、听明、洞察力及办事能力,「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超乎」是一分词,18强调了它的持续性,说明但以理的表现常常比其他两位总长优越。面对新朝的需要,大利鸟王实在是求才若渴,所以他乐意重用但以理,甚至「想立他治理通国」。

六4

正是树大招风,再加上但以理是犹太人,有别于璃代波斯人,甚至巴比伦人,19他就像他的三位朋友在第三章的遭遇一样,被同僚及下属嫉妒及不满,备受攻击。20「总长和总督」成为但以理的政敌,他们「寻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为要参他」,他们总动员地搜集但以理过去及现在一切资料,尤其是他对国务及王是否忠心的表现,希望找到一些能构成他控罪的口实,要扩他出局。然而,出人意表地他们「只是找不着他的错误过失」,但以理的个人记录毫无污点,「因他忠心办事,毫无错误过失」。当然,但以理并不是一个没有犯过任何罪的人,这里是侧重他在工作上绝对廉洁公正,是一个没有贪污,奉公守法的人。21

六5-7

这些政敌既然在公事上找不到但以理的把柄,便转移到他的信仰上,「在他神的律法中」埋手。他们明显地知道但以理的信仰是与别不同的,22因为犹太人的信仰要求信徒对「律法」绝对的服从。23他们亦发现但以理对自己的信仰虔诚尊敬,24足可成为引他入陷阱的引线。「总长和总督」商议过后「纷纷聚集来见王」,「纷纷聚集」有「集合一起」而带有「共谋」的意思。25他们说:「愿大利乌王万岁!」表面看来这是一个觐见王当行的礼仪,其实作者在这里用了讽刺手法,因为他们并非心口如一地对王尊重,反而是要利用王的权力,去达到他们政治上的阴谋。

这群人士包括了「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他们的官阶均在本章之前出现过(参三2、24)。本来策划谋害但以理的只是总长及总督,他们因着在政治地位上与但以理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萌生这恶念,26不单如此,他们更运用本身的影响力,或威胁或诱使其他下属加入他们的阵营,制造出一个极大的群众压力,务使大利乌王答允他们的要求。这点显出了他们手段的毒辣,27亦表明了但以理所处的景况极为危急和恶劣。

群臣「彼此商议」,更好的译法为「一起地磋商」,为了「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这句应译作「要立一条皇家的法则,一道严厉的禁令」,这组平行句子有强调的作用,指出这御旨是以一道禁令出现,它的内容是「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坑」是指地下的小室,用来储水或是囚禁罪犯的,要进入这小室须用绳索将人从上面垂到坑内(参耶三八6—8及本章二十三节)。28在古代,追捕狮子是皇族一项极具刺激性的玩意,波斯人更将犯人扔在这些囚困被捕的狮子的坑中,29作为其中一种刑法。30

六8-9

这道禁令无疑是经过群臣仔细地考虑,才建议给王的,对王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31因为:

a.大利乌王登位不久,他有必要知道究竟群臣是否对他全然尽忠,这禁令无疑能达到这目的。32

b.这建议亦可以令国家团结,再一次证实政治的目的可以藉着宗教的手段去达成。33

c.「三十日」不算太久,该不会对各人的信仰生活构成太大的影响。

d.这行动亦有奉他为神的作用,34事实上,古代不少人民都是视他们的国君为神明在地上的代表,如今这只可向王敬拜祷求的御旨,不过是进一步说明惟有王是神与人之间独一的中间人,这自然使大利乌王沾沾自喜而不防有诈。35

有见及此,王不加细想,在群召的催迫下,没有与但以理商议,很 快便接受了他们的提案。群臣更催促王「现在······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使禁令决不更改」。「加盖玉玺」37即是在禁令上签署(参新译本),明显地是因为他们怕一旦王知悉他们背后的动机时,便会回心转意,或甚至向他们动怒,所以向王有这进一步的要求。总之,他们是竭尽所能,以除灭但以理而后快。38他们又提醒王:「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39「更改」更好的译法为「废除」,40群臣要保证即使东窗事发,王要回心转意,但以理仍要受到这禁令的处分。41

但以理的政敌们的恶计,便是要使但以理的宗教律法,与国家的宪法产生直接的矛盾,42构成一个令他进退维谷的陷阱。

六10

当王颁布禁令之后,「但以理」自然「知道这禁令」是「盖了玉玺」的,但他并没有因而向王进谏及与他分析利害,这可能是因为他知道事到如今,即使揭穿群臣的阴谋,亦无补于事,因为王令已是不可变改的;而更大的可能,便是他对神有绝对的信心,他知道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参徒五29)。在一般的情况下,王命及国法是要竭力遵守,但一有冲突时,遵守神的诚命必然是最优先的抉择,所以他毫不犹豫,「就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当然,在一个识时务的人来说,他大可以在这三十日内,暂停任何公开的宗教活动,以规避禁令,保存性命。但以理「一日三次」祈祷,这诚然是一个虔诚犹太人的行动(参诗五五17;徒一O9)43,其实他可以考虑改在夜半无人时祷告;「双膝跪在他神面前」是一个敬拜神或是悔罪的行动,44他亦可以改为在心中暗暗地向神祷求;在楼上一个开向「耶路撒冷」的「窗户」前祷告,45表示虽然耶路撒冷已成荒城,但诚实不变、恩爱如昔的神,是不会忘记祂子民的(参诗一六44—47,一三八2;哀三31—33;《多比传》三11)。46从一般人眼光来看,但以理只要稍为妥协,神必会谅解,国内亦没有人会怪责他,又何必一定要做这些碍眼的举动,招惹他人的攻击?然而,年老的但以理并没有因着要明哲保身,作出任何委曲求全的行动,也许他知道这是政敌的诡计,要引他堕入圈套,但他不愿意丢弃他的神,向恶势力屈服,于是他作「素常」所作,行他数十年来都如此行的,过去神亦从未有亏欠他,在这危急存亡的一刻,他再一次决定要单单倚靠他的神,让祂为自己敞开出路(参诗一一二6—8)。六11-13

「那些人」,即是要谋害但以理的官长们「就纷纷聚集」,一起图谋恶计,他们到了但以理的官邸,侦察但以理祷告敬拜神的行动,这当然是他们一早议定的行动,要布下天罗地网,定但以理的死罪。他们「见但以理在他神面前祈祷恳求」,「祈祷」在第七节及十二节均有出现,被译为「求」;而「恳求」一字的字根有「显出恩惠」的意思,47但以理是求神恩待他,使他能在这备受试验的时刻得蒙解救。这「恳求」的行动亦说明了但以理实在是一心倚靠他的神。48

群臣见但以理已堕进他们圈套,便火速地「进到王前」。他们开门见山地立即「提王的禁令」,并且差不多一字不漏地重复先前立禁令时的措辞,说:「王啊,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必被扔在狮子坑中。」他们在提醒王这个立下不久的禁令,更追问王,说:「王不是在这禁令上盖了玉玺吗?」他们诚非善男信女,实在是奸狡至极,他们先用问题挤住王,然后连消带打地控诉但以理。大利乌王不防有此一着,便正中他们的下怀而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实有这事,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得到王这番回应,他们知道计谋已得逞,于是便直接起诉但以理,说:「王啊,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这一道控诉亦是预先安排好的,他们称呼但以理为「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是要提醒王但以理本来的身份,只是一个曾被欺负的外国人,49他今日不忠的行动,是有迹可寻的。50其次,他们说但以理「不理你」,那是说他蓄意触犯王法,对王不忠,不尊重王的权威,甚至有蔑视王之嫌。他们又说出但以理怎样私下敬拜,作为但以理违抗王令的最佳罪证。

六14-15

群臣力陈但以理的不是,「王听见这话,就什愁烦」。「愁烦」意即怏快不乐,王这表现出乎但以理的政敌们的估计,因为他并没有向但以理发怒,反而为此忧心,他觉愁烦的原因可能是:

a.他信任但以理,并且擡举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如今他竟然要将自己一手抬学的人处死,实在使他唏嘘不已。

b.如果真的将但以理正法,王便会失去一个值得他信任的贤能之士,又怎能不使他感到悲痛。

c.他知道群臣其实有心谋害忠臣但以理,但在群情汹涌及君无戏言的国法下,要救但以理又谈何容易,他有如被困的野兽一样,找不到出路。51

无论如何,大利乌王是「一心要救但以理」,52他努力地「筹划」,是以实际行动去谋求「解救」但以理,他反覆思量,与身边的谋臣商议,与攻击但以理的群臣代表磋商等,53一直拖延到「日落的时候」。54然而,但以理的政敌们并没有给予王太多的机会,他们再一次齐集对王说:「王啊,当知道玛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他们可说是目中无王,咄咄相迫。他们名为拿重王权,誓要除灭不拿重王权的人,但骨子里,他们才是最不尊重王权的人,这亦成为了他们日后被王诛杀的伏线。

本故事掀起了一个高潮,王在进退维谷之下,终于向群臣及自己先前的愚昧举动屈服,无可奈何地要将但以理处决。55

六16-18

于是「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56行刑的时间无疑是在同一日,因为王后来回宫休息,但却整夜难眠(十八节)。57王用尽一切办法仍无补于事,他便寄望于但以理所笃信的神,他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事奉的神,祂必救你。」58王的慰言显出他知道但以理是常常敬拜犹太人的神,由此可知,但以理在平日有向大利乌王传讲他所敬拜的神的奇妙及伟大,正因为但以理对神的敬重和信靠,他才能有这样美好的灵性。这些见证在这刻发挥了酒移默化的作用,驱使王有这份冀望。59

这种扔人入狮子坑的刑罚,在人进了狮子坑后,还要「搬石头放在坑口」,以防坑中人逃脱或被人救走,直到第二天,那时饿狮群定必已经把犯人吞噬,这才移开坑口的石头,否则,狮子群会窒息而死。当但以理进了狮坑,坑口又封了后,「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玺」及「印」可能是戴在手指上的指环,能在泥版上打印的一类东西,60王及大臣加印,那是说要打开坑口亦要同时得到王及大臣的同意,可见波斯的律例颇为严谨周详,即使是王自己,也不能在刑满之前擅自打开坑口,61这样便能保证「惩办但以理的事」,的而且确是「毫无更改」的余地。62

行刑已毕,王带着极为惆怅及懊悔的心情「回宫」。「终夜禁食」更好的译法为「整夜不进食」,63反映出王平常是会在夜间进食,但这刻他极度忧苦,心中挂念着但以理,对食物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同时亦「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乐器」一字的意思颇难确定,64大概是指一切为王预备的,能令他快乐地安睡的节目,但王都不感兴趣,也许他想藉睡眠来忘记这事,所以一早便就寝,但却是「睡不着觉」。65

大利鸟王对但以理深深关切,岂是安提阿古四世的恶行可比,66他不可能是安提阿古四世的化身,本章更不会是在希腊时代写成,这点再一次有力地支持但以理书历史篇中的故事,都是早于希腊时期的作品。所以,后期说是经不起详细检视经文的考验。总而言之,作者写大利鸟王无能拯救但以理,是有意教导散居于巴比伦及波斯地的犹太人,要尊心仰望神的帮助,君王的权柄始终是有极限的,他们甚至会受制于自己所定下的国规,惟有神才能真正超越任何环境的制肘,扭转劣势,施行拯救。

2.但以理蒙拯救(六19—23)

19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那里去。

20 临近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对但以理说:「永生神的仆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神能救你脱离狮子吗?」

21但以理对王说:「愿王万岁!

22 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神面前无幸,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

23王就什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繁上来。于是但以理从坑里被繁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神。

作者没有提及但以理在坑内的经历,他把焦点放在大利鸟王的身上,刻意描写王那份焦虑及欲知结果的急切心境及行动,要引发读者们的认同和与趣,继续追读故事的下文。王虽然寄望但以理的神能拯救但以理,毕竟,他从来未会亲眼见过神的大能及威荣,所以,他带着七分傻疑,三分盼望的心情去探过水落石出。

六19-20

到了「次日黎明」,晨光初露之时,「王就起来」。他不曾入睡,也没有任何如尼布甲尼撒王所经历的有异梦报给他,使他洞悉玄机,一吁心中的闷气。他自知要为一个忠臣之死负责,无能与无助的感觉笼罩他,67但以理死亡实在是他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就在刑期已过,可以打开坑口时,他「急忙往狮子坑那里去」。「临近坑边」时,王已急不及待,大声呼喊在坑中的但以理,愈走近坑口,便愈觉忧伤,这才「哀声呼叫但以理」。68事实上,即使是他到了坑口,还是要大声呼喊来与坑中人说话,因为坑口仍有石头封闭。他呼叫但以理,希望他回应来证明他仍然活着,是一个合理的做法。王哀声呼问:「永生神的仆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神能救你脱离狮子吗?」他称呼神为「永生」是他相信这神是生命之源,能保护但以理的生命,69使他不致陷入死亡。由此可见他对但以理的神,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亦间接证明但以理定必会经向他介绍过以色列的神的独特本性。70

六21-23

年老的大利乌王边走边叫,跑近坑口时,奇妙及不可思议的事终于发生了,坑内传出但以理的回应:「愿王万岁!」但以理以宫廷之礼与王交谈,显见他是气定神闲,处之素常。71但以理更证实神真的是永生的神,他说:「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封了口的坑不能阻止神与但以理同在,凶猛狮子的口不能冲破神对但以理的保护(参来一—33),足见神是永生的活神。72而神的保守及同在是藉着他的「使者」——天使实现出来的(参三28)。73但以理进一步解释,他得着神的拯救是因「我在神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他敬拜神并不表示他对王不忠,同僚们对他的指控是捏造和不合理的,如今他蒙拯救正是神为他作出平反的明证。但以理的解释说明了他相信公义的神会为他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这亦是他在今次试炼中信心的由来。

但以理平安无恙,「王就什喜乐」,直译为「王极其快乐」,74他「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系上来」。既然刑罚已满,犯人安然无恙,显见他是无辜的,再加上但以理的解释,王已有足够的证据撤销对但以理的控罪及释放他,并且将控告但以理的政敌们正法。当「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参耶三八11—13)时,王拥着但以理,发觉他「身上毫无伤损」,与第三章所记,但以理三位朋友所经历的神迹一样,都是因为他们信靠永活的真神,才能完全的化险为夷。75

3.结局(六24—28)24

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原文是胜了)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

25那时,大利鸟王传旨,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愿你们大享平安!

26现在我降旨晓谕我所统辖的全国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战兢恐惧。因为祂是永远长存的活神,祂的国永不败坏,祂的权柄永存无极!

27 祂护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

28 如此,这但以理,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群臣的无理指控,使但以理白白受辱,更连累王耗费时间和心思,他们自然要受到惩罚,无辜的被告旣受了极刑,无理的原告亦要受同等的刑罚。

六24

但以理脱险后,王亦为但以理平反,于是「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扔在狮子坑中」,这些因嫉妒而诬告但以理的人,如今是自掘坟墓了(箴二四16;又参申一九16—21;斯七10);同时「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能幸免,这是波斯人的法例(斯八12),76他们认为触犯这条严酷法例的人是罪大恶极,死不足惜的,如今这群奸臣孽子可恶的罪行,已足以将他们归入这类人之中。77

作者进一步记录「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原文是胜了)他们,咬碎他们的骨头」,78这样描写是要对比先前但以理平安无恙,实在是神奇妙保守,如今这群奸臣尸骨无存,是罪有应得的。79六25-28

故事的另一个高潮是大利乌王颁布一道诗体的御旨,他和尼布甲尼撒王一样,是因亲睹神迹而这样做的,80于是,「大利乌王传旨」,对象是「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传的圣旨是一篇全国性的文告。它的内容先是一个国际性的问安:「愿你们大享平安!」(参四1)然后王命令他「所统辖的全国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战兢恐惧。」这点与第三章尼布甲尼撒王的传令有分别,后者只要求人民不可得罪但以理三友之神,但他的传令更进一步要求人民向但以理的神「战兢恐惧」,尊敬畏惧。81

大利乌王对神的赞美有三个重点:

a.但以理的神是「长存的活神」,「祂的国」亦是「永不败坏」的。82

b.祂和人一样有理性、感情和正义感,所以会作出「护庇人,搭救人」的行动。83

c.这神是超越的一位,因为祂「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

最后作者在总结历史篇时以一个第三身的形式,描述自己「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作者将大利乌王和古列王并列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a.但以理事奉的年日是在大利乌时期,但大利乌少为人所知,于是附加远近驰名的波斯王古列作为进一步的阐明。

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在伯沙撒王时,作者也没有引用远较伯沙撒王出名的拿布尼达斯王来作进一步的阐释(五1、29,七1,八1)。事实上,从本书的写作作风来看所记载的君王名字,他们均在本书中出现过,所以我们相信这里提到古列王,亦有这个原因在背后,即是说古列王亦在本书出现过,并且与作者有直接的关系。

b.这里的「和」字,亦可译为「即是」,这样的话,这位不为人所知的大利乌王,其实便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古列王。84这便符合作者记载君主名字的作风习惯,同时亦解决了大利乌王的历史性问题。85

如果以上的诠释属实,则我们可以对这位释放犹太人回国,重建家园的君主有进一步的认识,他无疑成为耶和华的仆人,一方面他履行了历史的任务,让神的选民能有复兴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亦在他的国民面前,亲口为这位犹太人的神作见证。

但以理的一生充满惊涛骇浪,荆棘满途,但神是能化「被毁灭」为「得兴盛」的一位,86他引导但以理安度危困,并且在但以理的晚年时,使他「大享亨通」,这是对一个诚心诚意,始终如一地倚靠犹太人的神的人的最佳评语,对当时亡国被掳,前途黯淡,极度失意的犹太人来说,实在起了极励志的作用。

C 神学意义

这是一个年老的真理战士的见证,但以理能面对羣臣的攻击仍毫无惧色,而且绝不妥协,主要是因为他那数十年来的信仰生活(参十节),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了他的神,没有了祷告及敬拜的生活,存在及存活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要违背他的信仰,向恶势力称臣,岂不表示他对自己的信仰及素常所敬拜的神没有信心,又或是恶势力较他所敬拜的神的能力来得真实及强大?这样,他不如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与陷害他的人较一日之长短。然而,但以理对神的认识不是在头脑上的,他与神是以心比心,恩爱如昔,这份关系已到了不可分割,永不磨灭的境界。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包括了政治前途、声誉,甚至生命,都豁出来交给神,87然后等待神工作,这样,奇迹便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来一—33),这些奇迹所产生的作用是:

1.但以理得了拯救(二十三节),再一次经历到神的大能及信实,信心得着更大的坚固。

2.敌人被消弭(二十四节),彰显了神的公义,以致但以理能大享亨通,蒙神赐福。

3.令周围的人,包括大利乌王在内,得睹神奇妙的风采(二十五至二十七节),神得着了荣耀。

4.他的经历成为千万信徒的榜样,甚至饱受迫害的早期教会,在当时聚会的地下室(catacombs),亦常刻有但以理在狮穴中的图画,见证信徒即使死亡,仍可复活见主。不少基督教研经家亦相信,盖在狮子坑口的石头要加印封上,是预表了基督的坟墓亦将被印封上,但一如坑中的但以理,基督将突破翳障,成为死而复活的主。88

犹太人亡国已近七十年,在她政途极为黯淡之际,本章指出了神是长远活着的真神(二十六节),祂不会撇下祂的子民不顾,昔日祂如何与摩西同在,引导及救援以色列人,如今亦是一样。换而言之,祂会在恰当的时候介入人类的历史,这份介入是个人性的,因为祂除了关注世局的转变外,还关心个别子民的安危,在不同时代中,祂都差遣使者去施行拯救,不单在旧约我们看见了祂介入的痕迹,到了新约,祂更藉着祂的独生爱子介入人类的历史,而且在教会的历史中继续介入工作。89直到历史的尽头,祂将会作一次彻底的介入行动,将邪恶势力根绝,建立一个永远不灭的国度。因此,我们可以说,神现在的介入,成为了祂必然在世界终局时介入人类历史的预表及印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