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圣经神学与解经讲道

17根据使徒行传与书信讲道

PreachingfromActsandtheEpistles

图18:福音事件造成了新时代与旧时代的重迭。这是以两个不同的发生发生的。首先,在耶稣成为肉身而来时,国度闯入了旧时代。第二,耶稣的升天与圣灵的降临,将新时代带入那些相信福音之人的生活中。

在圣经神学脉络中的使徒行传与书信

在圣经神学中有一个共识:福音事件的性质引起对犹太信徒中普遍的期待作出某种修改。在旧约圣经先知书中,一般的末世论模式是:在上主最后拯救的日子来临时,旧的时代完全结束。这伟大的救赎事件意味着旧时代的结束及新时代立即全面开始。然而,根据新约圣经,末日的这一重大事件包含了耶稣第一次到来与祂第二次到来之间的整段历史。释经学者往往用人们观看山峯远景时缩短的角度来说明这事。在远处观看时,多个山峯融合为一个山脉,而当我们走近这山脉时,发现事实上各山峯之间相距甚远,我们必须继续前行才能到最远的山峯。同样地,先知所见的也可以说是缩短的,这样末后所有的事件虽然彼此相隔一段还不明确的时间,看起来却是一件事。然而,当我们到应验之时,发现人子的降临不是单峯,而是双峯,或是三峯(如果包括祂藉着祂的圣灵降临的话)。再次,请参考第八章关于启示架构的讨论。

这样一个实例只说出了故事的一部份,就如我们所用的示意图一样,但它们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根据圣经信息得出之实际的基本架构。在〈图18〉中,笔者试着表示福音带给我们新时代的方式。我们了解新约圣经各种经文在圣经神学中的脉络是很重要的。它们与耶稣的生、死和复活这些关键事件的关系各不相同。因此,它们与讲道面对的当代读者、听众的关系也各不相同。

或许,有人会问说,是否使徒保罗处于一个与我们所处同样的圣经神学脉络中。毕竟,我们都在五旬节后;保罗所针对的是由信徒组成的真正的基督教会,就像我们的教会一样;他活在五旬节与主第二次降临之间,像我们一样;他论及出于人类罪性的问题,我们知道、也经历这些问题。有没有任何不同呢?的确,很清楚地,若扣除第一世纪与第二十一世纪之间所发生的历史与文化改变的话,新约圣经的书信是圣经中与我们当代情景最接近的文件。然而,当传道人想要把书信应用于今日时,应该考虑到一些差别。有一点是,保罗是一个独特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职责不再被重复。基于他的蒙召与他看见基督,他自认是使徒之一。使徒乃是认识耶稣并为祂复活作见证的人。他们是在新约圣经正典存在以前,被耶稣差派来为祂作权威见证的人。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使徒,但我们拥有使徒见证所留下的新约圣经。

因而,如果最接近我们当代情景的新约圣经文件仍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神学重点,我们岂不是更要察觉离我们更远之文件与我们的差异呢?在1960年代重新被热烈讨论的事情之一是使徒行传的地位,特别是论及五旬节及其直接后果的开头几章。提出的问题是,今日基督教会保留使徒行传的标准到什么程度?对此产生了许多困惑,大多因为人未能把任何一种圣经神学应用在这个问题上。布如纳(FrederickD.Bruner)尝试弥补这一欠缺。1他指出:如果把圣灵于五旬节降临的主题放在救赎历史的脉络中,产生的意义就与新五旬节运动赋予它的意义不同。

使徒行传前两章的神学精义在于一个转变,从耶稣肉身的出现到祂肉身的离开,却借着祂的灵同在。这一转变只发生一次,也只能发生一次。对传道人与所有解释这些事件的基督徒而言,释经的问题涉及了解在五旬节与我们自己之间有哪些延续的因素,有哪些不延续的因素。这个延续性/不延续性,或合一性/区分性,是释经的中心问题,不论我们所注意的是圣经的哪一部份。虽然大多数人都明白我们与旧约圣经的关系涉及延续性/不延续性,但讲到新约圣经的各个部份时,这原则就会容易被忽略。

使徒行传二章所描写之五旬节经历的主角乃是耶稣的门徒,他们碰上救恩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且独特的时机。不像我们,他们曾经认识在肉身中的耶稣。不像我们,他们是犹太人,在基督降临对他们的国家与世界产生的意义上有某种期待。不像我们,他们曾经目睹过一些事件,包括耶稣的死,并且在祂复活后见过祂,或至少听到目击者谈论祂的显现。不像我们,他们曾经受到复活之主很特别的教诲,最后的话记录在使徒行传一章5〜8节。这教诲实质上是圣经神学的中心,使他们能把围绕耶稣死和复活的这些事件放置于处境中,并且能了解从那时起天国会如何彰显。因此,不论我们怎样说自己与五旬节的延续性,有些方面根本不能重复,因为今天再也没有门徒认识在肉身中的耶稣,又经历这一转变认识在圣灵中的耶稣。重要的是,我们在较广的上下文中理解五旬节事件,并且实际上形成一个圣灵的圣经神学。这将帮助我们了解,从何种意义上来说,门徒在五旬节前没有圣灵,以及从何种意义上而言,他们有圣灵。最要紧的是,它将帮助我们明白,不论在何种意义上,五旬节都是一个新的经历,它不是取决于门徒的信心或预备的状态,而是依基督已完成的工作与祂得着的荣耀而定。

如果五旬节的经历具有过渡到福音与圣灵时代的特征,也就是新旧时代的重迭期,我们对使徒行传其余的部份还可说些什么呢?过渡的因素意味着我们至少该预备看见其他只发生一次或独特的事件。的确,那些因号称为常态而变得有争议的经文,似乎就是这种情形。使徒行传八章的撒玛利亚人与使徒行传十九章的施洗约翰的门徒,都是些好例子。前者显示,撒玛利亚的信徒不能自行其是,而需使徒的监督。因而,消除了自耶罗波安一世起撒玛利亚长久的分裂。施洗约翰门徒的事例,只是门徒需要听到耶稣基督全备福音的例子之一。这些事件,连同使徒行传十〜十一章哥尼流与彼得的事,都是神救赎之工的焦点从犹太人转移到包括外邦人在内的过渡场面的一部份。

使徒行传需要根据圣经神学评估的另一领域是:伴随使徒事奉大量出现的神迹奇事。一个进路是认为这些神迹奇事为使徒所特有的,一旦使徒们离世后,它们不再发生。2这可能是一个特殊的辩解,然而我们需要问,神迹奇事在救恩历史的大画面中是何时出现、如何出现的?事实上,有三次主要的神迹多发时期,虽然在这三个时期之外还有其他神迹。第一次是伴随出埃及之伟大救赎事件及进入应许之地接连出现的神迹奇事。第二次是在以利亚及以利沙事奉期间发生的,当时以色列国濒于完全的背道,他们呼吁以色列归回,忠于圣约。第三次,神迹奇事集中在耶稣与使徒们事奉的时期。在福音书与使徒行传之外,讲到神迹奇事的地方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回顾使徒的事奉。主要的例外是在启示录,它讲到来自兽、鬼魔与假先知的虚假的神迹奇事。3虽然很难说神迹奇事在使徒以后不再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书信对发生在地方教会中的这种现象相对较为沉默。4据笔者看来,圣经神学的进路似乎会使我们谨慎,既不要试图从当代处境中废除神迹,也不要把它们肯定为教会生活的常态。笔者必须说,对神迹持保留的态度,同时全力传扬福音,远胜于把神迹当作福音。但我们必须力求遵循圣经的标准,而且,任何基督徒若回想自己的悔改归主,没有一个能不信神迹的。

圣经神学的主要特征体_在新约圣经的书信中,它也影响我们根据这些文件讲道的方式,这个主要特征就是基督徒生活与历史福音事件——这事件发生在以往与将来末世的盼望中——的关系。在第七章,笔者曾从末日乃是为我们、在我们里面、及与我们一起来临的角度讨论了这一点。它是基督徒生活——或成圣——与福音事件的关系。笔者要重复地说,容易困扰我们所有传道人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倾向于混淆这个关系。当我们根据福音以外的东西来阐释基督徒的生活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句智慧的话说,成圣是我们在行动上称义。布坎南(JamesBuchanan)表述了一个重要的真理,他说,「以圣灵在我们里面的恩惠工作,取代基督为我们所作的代替之工,作为我们蒙神赦免与接纳的基础,没有什么比这事本身更不合圣经,或对人灵魂更有害的了。」

人不太可能会断言,我们是借着成圣而称义的;但不论是否故意地,当我们让基督徒生活的教导、道德准则、与圣洁的劝勉跟福音的清楚陈述分开,并取代后者,这事就发生了。我们可以根据经文呕心沥血地传讲我们应该如何为人,什么使教会成熟,或圣灵要在我们生命中作什么,但是如果我们不经常在每次讲道中表明,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与基督为我们所作之工的关联,我们就会曲解信息,并使人带着靠行为得救的自然神学离去。传道人根据书信讲道时,即使选用某些经文或一节经文,都必须顾及这卷书信的整体信息。单独来看每篇讲道时,它都应该是在传讲基督。若说,三星期前我们处理了称义的部份,现在我们随着保罗来讲基督徒生活的规则与嘱咐,乃是不好的。保罗并未预想,在他对福音的阐述与界定福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含义之间有一个为期三周的间隔。他也未预想,有人无法参与整本书信的阅读,而断章取义,只听到信息的一部份。

1.升天与普世宣教(徒一章)

我们在第五章处理主耶稣与使徒的圣经神学时,曾经谈到升天。因此,在这里只需提醒我们,使徒行传一章使我们深入了解,由福音事件之性质产生的圣经启示的架构。总而言之,我们注意到以下数点。门徒曾经接受犹太人普遍的观念,就是弥赛亚的到来意味着神国最终明确的来临。耶稣的死使他们感到失望,但祂的复活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盼望。显然,国度现在就要显现,因而在使徒行传一章6节的问题就是这个意思,「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从耶稣的回答可见这问题并不恰当。我们应当假定,这答案不是令人难堪的话,而是对这问题真正的回答。他告诉我们,「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神的国度的确是正在以色列中恢复,但它将借着在普世传扬福音而实现。

有人曾用这句话来强调一种观点,认为耶稣所指的是将有两个不同的事情发生:一齿是以色列国的恢复,专门针对犹太人的救恩;另一个是将福音传给外邦人的普世宣教。.但笔者认为这不符合圣经的事实,我们应该将耶稣所说的理解为:国度的确是在恢复中,但它将借着福音的传扬同样地临到犹太人与外邦人。

那么,升天构成一个福音与基督徒经历的时代。升天显示新旧时代的重迭性,并产生新约圣经「此时」与「尚未」的观点。可惜的是,升天在讲道中被如此忽略。我想会有任何教会在过复活节时不提到复活。而且大多数的教会在星期天聚会,理由是因为主耶稣在这一天复活,这一天遂取代了安息日。每个星期日都是复活日,但升天发生在星期四!重视礼仪的教会及依照传统教会日历的人或许会庆祝升天曰。但我想,对大多人而言,这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通常也无人评论。当然,我们不会依照传统的教会日历来讲道,而我们若依照以福音为中心的程序,就不会忽略升天了。

2.在圣经神学中的五旬节(徒二章)

如果在五旬节那天赐下圣灵,不仅作为旧约圣经某些应许的应验,也作为耶稣在最后晚餐讲话中应许的应验,那么祂在五旬节以前是以何种方式显露的呢?我们需要很快地概述一下圣经神学中的圣灵。圣灵出现并积极参与在神的创造中,圣灵是神的能力,把生命吹入人里面。人的罪影响人与神的关系,因而影响人与圣灵的关系(创六3)。当救恩历史展开时,圣灵的角色主要显明在特殊拯救的事奉上,包括士师与君王的事奉。当我们来到预言的末世论时,圣灵角色甚至变得更加明显,祂是弥赛亚时期重新创造的执行者。借着圣灵,神的仆人必把救恩带给万国(赛四十二1〜3)。祂必在拯救的日子聚集神的百姓,加能力给上主的话,以成就上主的旨意,祂也是建造新圣殿背后的力量。上主的日子必以圣灵浇灌神的所有子民为标记(珥二28〜32)。

还有少数几段经文,指出圣灵以一较普遍的方式涉及神子民的拯救,9但旧约圣经中主要强调的是:圣灵在神借着受膏的拯救者所施行的拯救中发挥的作用。圣灵的这个角色应该使我们预备好,在新约圣经的圣灵与圣道之间建立基督论的关联,因此,我们若以耶稣是完全从圣灵得力的人开始,是明白圣灵工作最好的方法。圣灵出现在世界上,取决于神话语的同在。门徒在五旬节时受圣灵,与完成传福音的工作有关,且圣灵是要作为复活升天之基督在世上的代言者。在这意义下,曾经有一段时间,就如约翰所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七39)。不管我们怎样评估五旬节前圣灵在世上的临在,重点很清楚,就是,赐下圣灵的条件乃是基督已完成的工作。

我们可以断言,圣灵在旧约时代的角色与在新约时代的角色是有差别的。虽然旧约圣经对圣灵在以色列信徒生活中的地位相当缄默,但我们必须确信在旧约时代的人就像在新约时代的人一檨,因罪性抵挡神,并且在灵性上是死亡的。

如果他们要用信心领受神的说语,他们与我们一样,需要从圣灵重生。而且我们必须相信,不论圣灵是否临在,圣灵永是圣灵。这样说来,祂在旧约圣经中的角色如何有别于在五旬节时的角色?圣灵的角色是作神拯救之工大能的代言者,把神的话,福音的话,刻在人们的心上。圣灵角色的差异性乃是福音启示的差异性。圣灵在旧约圣经中是活跃的,不仅积极参与在预表救恩中的基督之灵独特的拯救方式上,而且主动参与在任何时候的福音启示中。

郭定正确地指出:许多在新约圣经中被认为是圣灵的作为,旧约圣经也有所描述,只是没有直接提及圣灵。因此,新约圣经明确表示:圣灵负责旧约圣经类似的事件和神的作为。

这个重点延续到福音书的叙事中,讲到耶稣首先是一个被赋予圣灵的真以色列人,祂担当了旧约圣经具有圣灵能力之人的所有角色。因祂完全的顺服,以至于死,耶稣能够与祂所有子民分享的,不仅是神儿子的公义身份,还有祂所赐予的圣灵。就是因为这样,一旦五旬节发生了福音与圣灵时期的转接,常态就是,悔改与相信伴随着接受圣灵。没有更多借着圣灵在基督徒生命中的预言了——没有更多圣灵的洗,只有行在圣灵中的生活,继续被圣灵充满(加五25;弗五18)。

3.哥尼流与外邦人(徒十章)

把这件事放在圣经神学的脉络中,有几个问题。一旦我们了解福音的末世性、以及末后的日子始于基督的第一次降临,我们就能看到旧约圣经的期待开始以传扬福音的方式呈现。困难在于:即使已有路加福音二十四章的新释经,甚至有五旬节时圣灵的光照,人心仍然迟钝,就如我们大家从自己的经验中所知道的一样。在适应福音对外邦人的含义上,初期的基督徒似乎仍有困难。使徒行传八章的埃提阿伯人与撒玛利亚人,充分表明一个神学,即福音也是为了非犹太人的,而现在使徒行传十章,彼得在同一个真理上得到一个难忘的教训。

在使徒行传十章,彼得学到不称外邦人为不洁净的,更接近了保罗竭尽全力把福音传给列国的工作。受割礼的信徒难以接受外邦人领受圣灵的消息,说明他们在调整对福音含义之看法上有一些问题。接纳外邦人加入教会,如果有什么影响,就是迫使人重新评估律法在教会中的作用。路加安排数据的方式显示的另一要素是,这样重新评估也包括从耶路撒冷向外发展的新动力,因教会在司提反死后受到的逼迫而得以加速。哥尼流事件构成了宣教之圣经神学的重要部份,它使我们能够了解从旧约圣经外邦人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到新约圣经强调福音延伸至万国观点的明显改变。司提反表达了观点修正的核心,就是需要离开一个人手所造之固定的殿(徒七47〜51)。耶稣现在是这殿,在天上坐在神右边,又借着圣灵与福音在地上。正如以赛亚所见的,外邦人涌向圣殿,但圣殿现在是耶稣的灵借着福音的传扬聚集祂子民的所有地方。

4.福音与基督徒的行为(林前六章)

我们需要对这段经文做点说明,因为它把福音的直说语气与成圣的命令语气之间的关联作了那么好的批注。笔者曾听到有人把这段经文阐述得极为流利,却不触及福音。那个传道人在热心警戒听众离弃保罗所举出的那些不敬虔的行为模式时,似乎没有察觉到这些严厉的命令与福音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在第2节,「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吗?」我们与审判者基督的关系产生非凡的末世影响,而这里,哥林多信徒的行事为人就彷佛这关系对今世没有影响一样。

在9〜11节,当保罗提到一连串不能承受神国之人的名单时,他并未简单地说犯罪的不能去天堂,虽然这是真的。他乃是提醒会众说,这些事对一个在基督里已经洗净、成圣与称义的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敬虔的根本原因与动机不是律法,而是福音。同样地,持守圣洁的劝告不是基于白纸黑字的律法,而是基于福音的真理:圣灵住在那些用重价买来之人的里头(19〜20节)。即使不经意地阅读这段经文,也该看清这一点,然而不知何故,我们在发热心想要使人活出当有的行为时,常不愿意依照经文把福音阐述为成圣行为的基础。

5.那大罪人(帖后二112)

莫理斯评论说,「这段经文可能是全部保罗书信中最晦涩难懂的一段了。」12从圣经神学的观点来看,这问题部份是在于了解保罗写作的期望和原由。我们已经看见,需要明白福音末世论的全部含义,末世已经来到,预言已在基督第一次降临时应验。但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让这看法把我们带到一个完全实现了的末世论,以致我们认为再无一事可以发生了。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看起来是在对抗这个趋势。如果保罗所称不法之人的意思与约翰谈论敌基督的意思相同的话,我们就必须相信许多敌基督者已经在世上出现,而那大罪人,按照保罗的观点,则尚未来到。

当我们把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所有关于基督再来的话放在一起时,末世论神学就不会像这段经文看起来那样不清楚了。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保罗讲到基督再来时死人复活的确定性。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他用夜间之贼的意象来描写基督的再临。这是叫人警醒与忠心的呼吁,好叫我们碰上时不会不知所措。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他讲到基督再来时审判的必然性。鉴于这些经文,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似乎是表明在这些末后日子中罪恶的真实性。他否认上主的曰子(2节),乃是拒绝那些说它现在到了之人的已经实现的末世论。还有一些事情有待解答。

正如韩滴生(WilliamHendrikson)所表明的,保罗对不法之人的描写,反映出对但以理书中一些经文的依赖。如果这样,我们必须根据人子得胜这个较广的圣经神学脉络来理解保罗的话。如果我们的圣经神学分析是对的话,在行毁坏可憎、背道,以及抵挡神的国、基督受难与受死这些明显的基本陈述,与这些事仍要来临的思想之间就没有冲突了。这段经文强调的是:原来的状况“Uimsquo)尚未达到。保罗绝无反对耶稣论及时代征兆之教训的意思。这些也绝非有意支持那些喜好预言时候与日期的人。它们恰好要提醒我们,我们是在末后的日子。保罗确知神最终将采取行动,圆满实现天国,故劝勉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要站立得稳,凡所领受的教训,不拘是我们口传的,是信上写的,都要坚守」(帖后二15)。

文学思考与历史思考

第一要考虑的是,书信大多是针对某一特殊的历史处境而写的,但它们带着权威性,被普遍地应用。传道人解经的工作是:力图先了解那个历史情境。这虽然重要,但传道人总是负有一个任务,就是试着抓住经文所表达的神学原则,好叫它们可被转移到我们当代的情境中。正如哈菲曼(ScottHafemann)所说的,「书信中所表达的真理都是与所讨论之具体情况及问题有关,且为此而写的。」15书信经文的神学意义是由该经文所处的情境来阐明的,即使可获取的数据只限于经文内容的本身。然而,这具体的情境虽然启发经文的意思,它本身却不是信息。在一篇讲道中,我们不只需要听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一章对加拉太人所说的话,以及促使他说这话的动机。我们需要把这翻译为神今日在对我们说的话。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段喜欢的经文,使我们带着极大的热情一再应用,但细察之后,却发现这段经文较广的上下文其实并不容许这样解释。

书信的文学特色在晚近的研究中受到相当多的关注。16传道人在解经过程中以及在考虑讲道的形式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哈菲曼敦促传道人考虑到书信中至少五个特色,它们会影响到我们对书信的解释。这些特色是神学特性、时宜性、散漫的结构、中心思想、及命令语气的劝勉。关乎最后一项,他说:

因此,传讲书信的危险在于,将经文的命令语气与直说语气神学表述分离开来——但两者却是密不可分,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的——或从它们必然走向之应许的应验分离开来。

因为我们所处理的是为特殊情境所写的一些信件,不能稳妥地假定它们包含系统的论证——虽然正如莱肯(LelandRyken)所主张的,罗马书与希伯来书会是例外。莱肯也提议说,书信中所强调的要点不一定是在神学上最重要的。当作者转移注意到书信的特定场合时,就可以假设存在这些论据。

根据使徒行传与书信来讲道的计划

对于根据这些书信计划讲道,以上的讨论含义现在应该相当清楚了。我们的任务是传扬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我们一切有关道德与成圣的劝勉不只必须出自福音,而且必须使人看见它是出自福音。在处理使徒行传时,它提供了新约圣经神学全景,因为这卷书包含从耶稣的临在到耶稣的缺席整个转接时期,而缺席的耶稣是借着祂的话与圣灵来到祂的子民当中。这卷书且从这转接时期进入普世宣教的初期,包括犹太人及外邦人众教会的建立。因为在这一卷书内出现了重大的发展,不管一次性的讲道,还是一系列的讲道,都不能不考虑神学处境化。我们很容易把保罗与其他使徒只当作宣教的英雄,但我们必须抗拒这种试探。对这些人进行人物研究,与圣经叙事中任何其他伟大人物的研究,大致是一样的。它们最终乃是从属于一个较广的神学问题,即神如何向失丧人类进行祂伟大的宣教工作。

根据书信讲道的任何系列,都应该体现出书信的神学架构。从圣经神学的观点来看,主要的考虑是:从一般意义来了解并讲出书信的功用。它们把神在福音中的恩典这个主题应用于基督徒的生活中。防止律法主义的最佳对策是有系统的解经讲道,且附带以下但书:没有一次讲道是可以离开这本书信整个基于福音的要点而独立进行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