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2-2

第二课(2-2)

3.教案

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教案。这两个教案原因可说是中国近代各种大大小小教案的样版。

(1)南京教案

明万历44年(1616年)南京礼部沈漼上疏请灭天主教,理由:

图谋不轨,“假周济为招来”。教士修历,变乱中国道统。

教人不祀祖宗,破坏伦常。

结果:传教被禁,教士及信徒被捕或驱逐,虽有徐光启等为之辩护,仍归无效。

(2)钦天监教案(1659~1665年)

杨光先于清顺治年间上奏参劾汤若望等担任钦天监,理由是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

结果:教士多人被捕,教徒遭苦刑。待康熙亲政后,才解教禁,并恢复教士地位。

4.传教策略

(1)介绍西洋科学

历法,气象,地图,火器,水利,数学,艺术,同时亦介绍哲学与宗教。

例如:1584年《万国舆图》、1605年《几何原本》等。

(2)著书立说

除介绍科学外,亦驳斥偶像,说明教理,注解圣经,写灵修课程、教规等。

例如:1636年《圣经直解》、1647年《圣教信证》等。

(3)任职宫廷

力求与政治力量结合,由上而下,影响民众。

例如:汤若望任职“钦天监监正”,南怀仁被康熙任命为工部侍郎。

(4)精研中国文化,力求基督教与中国融合。

提出合儒→补儒→超儒的宣教步骤。

合儒:先找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合之处,做为切入点,以免被视为洋教。

   例如:爱、宽恕、孝顺……

补儒:以基督教的优点,补足中国文化不足之处。

   例如:以神的义为标准的认罪和成圣,圣灵的能力……

超儒:介绍基督教的超越性。

例如:拯救超越自救、恩典超越行为、启示超越知识……

(5)迎合中国习俗

耶稣会士主张,凡不妨碍根本信仰的习俗,可以容许,例如:1595年利玛窦着的《天主实义》中称God为天、天主或上帝皆可。天主教徒可以祭祖并敬拜孔子,信徒可免某些仪式(如:妇女受洗)。

注:中国天主教的发展经过,请见: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天主降生言行纪略
 耶稣会士GiulioAlieni
中国一间东正教教堂

基督教与儒家的研究,可参考:何世明,《融贯神学与儒家思想》、《基督教与儒学对谈》,宗教文化出版社。

许志伟、赵敦华,《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5.礼仪争执

耶稣会迎合中国习俗之作法,引起其他差会如道明会(Dominicans)和方济各会之反对,后上诉于教皇,并互相指责。耶稣会曾请问康熙皇帝“祭孔与祭祖是否有宗教性质”,康熙于1700年宣布祭祖重在崇敬、纪念,无宗教性质。后来1704年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祭祖祀孔,禁称天主为“天”或“上帝”,并派代表1705年来华。此教会内部的冲突却上告于朝廷,引起康熙不满,乃于1706年传谕限教。

雍正、乾隆年间均曾发生教案,虽有少数教士受皇帝任用,但政府实采禁教及闭关自守政策。1724年全禁,直到1842年才开放。

清初禁教后这一百多年,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及政治、法制、经济、交通、科技上突飞猛进的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正是在这时期拉大。

附注:东正教十八世纪由俄国开始传入,1712~1860年共有155位教士来华,建十三座教堂、信徒不到二百人。1861~1902年间,信徒不到七百人,1917~1949年之间全国信徒增至约卅万人,但绝大多数是白俄。

四、评析

1.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中,“道成肉身”和“精通国学”这两项均成为后来天主教及更正教传教士的榜样。

2.耶稣会迎合(accommodation)当地习俗形式的作法,虽可减少抗拒,却又落入混合主义的危机中。

例如:信徒可以祭祖祀孔,虽然减少了很多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的抗拒感,但在中国人善于兼容并包的文化中,却使人觉得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文化都一样,没有独特性,而是万法归宗,“条条大路通罗马”。例如:康熙曾写过称颂基督十架的诗,看似天主教徒;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仍然以佛教为主。

3.合儒→补儒→超儒的布道方式,圣经中确有类似的榜样。

例如:施洗约翰引用旧约献祭的羔羊,介绍主耶稣《约》一29所说的“看哪,神的羔羊”。《约》三14主耶稣用旷野中的铜蛇介绍救恩之道:“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徒》二22~36彼得引用大卫预指基督的话。《徒》十七28保罗引用希腊诗人作品“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我们也是他所生的”,向雅典人介绍真神。《希伯来书》一至十章则讲到基督与旧约祭物、祭司相比的超越性。

但是合儒较易,补儒及超儒则须有超强的能力、信息和传播方式,使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由内而外,由个人而群体的浮现出来。否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只能做到行为、礼仪、人生观等外在层次的相合,未能深入人心。

4.宣教者必须在生活、礼仪、教义性名词上思考“承先启后”(或旧词新释dynamicequivalence)的方式,不要迎合习俗以免混淆圣经的原意。例如:初代教父用希腊文字中原有的“道”(Logos,Rhema)、爱(Eros欲望之爱,Storge亲情之爱,Philia朋友之爱,Agape神圣之爱等)来表达圣经的新启示。

5.圣经所启示的意义(meaning),绝对要持守,但形式(form)可以更新而变化。例如:西方中世纪所建哥德式(Gothic)教堂的尖型屋顶和所代表的意义,是一双合拢祷告的手掌。但若今日在非洲盖教堂,意义可以相同,形式肯定要不同;因为哥德式教堂的结构,不适合炎热的非洲天气和环境。

评析:宣教步骤的教训:不能停留于“合”,还要“补”与“超”。

例: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的“过”与圣经中的“罪”的不同。“过”是以人自身为标准,“罪”是就神的标准说的。

b、中国文化中的爱是指人内在善性的发挥,圣经中告诉人“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认识到神的超越的爱。

讨论:

1.请用合乎圣经原意,又是现代中国人能懂的新词,说明:信、救、恩。

例如:罪(罪性Snfulnature,罪心mind,罪行behavior)。

2.今日教会内或家人之间,有什么新礼仪可表达敬祖之意,又不会有“拜祖宗”之嫌?

例如:以献花代替上香;以家族追溯祖宗聚会代替祭祖。

3.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发生教案,明末清初的教案主要出于士大夫的守旧和嫉妒,其它教案的发生还有那些因素?(亦即:古今中国人排斥基督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至少列举五项)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