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六课 现代教会史(5)

第六课 现代教会史(5)

2、圣洁运动与五旬节运动

自十九世纪中叶,在美洲循道会系统里,因发扬约翰卫斯理的“完全成圣主义 ”而致力追求“完全圣洁”,就兴起了“圣洁运动 ”。此运动鼓励人在悔改信主之后,追求再次的经历,即“第二次的祝福 ”,他们组成“圣洁协会”来推广之,其影响力也渗入英美其他宗派与机构,如“救世军”与“凯锡克培灵会 ”。一些“圣洁派”人士脱离原属的循道会,组成新的宗派,其中最大的是在1908年成立的“拿撒勒人会 ”。

“五旬节运动 ”是从“圣洁运动”发展出来的。1901年帕翰 在美国堪萨斯州成立“伯特利圣经学院”,教导学生追求五旬节的经历即“第二次祝福”:受“灵洗”说“方言”。此后,该院师生在美南各地传播“五旬节主义”,其门生赛姆尔于1906年将之带至洛杉矶,在阿族撒街 聚会带来复兴,闻名全国,从此“五旬节运动”传遍美国,也陆续传至北欧,英国,德国,印度,中南美洲等地。五旬节派的教会纷纷成立,例如“神召会 ”,“神的教会”,“四方福音教会 ”等。

3、灵恩运动的发展

“五旬节运动”的发展到了1960年前后,有新的气象,产生了所谓“第二波”的“灵恩复兴运动”,又称为“新五旬节运动 ”。此运动仍强调“灵洗”的必须与“说方言”的重要,但不像“第一波”那样坚持“说方言”为绝对的表记。此运动的影响较“第一波”深远,虽然并未在教义上产生新的宗派,却渗入了每个主流教会宗派,并且进入知识份子阶层,透过大量出版书籍杂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到了1980年代,又有强调“神迹奇事”的“葡萄园运动 ”兴起,发展“权能事奉 ”,至于是否能与“第二波”分立而冠之以“第三波”名称,仍未盖棺论定。

4、二十世纪的现代神学

西方国家在现代“人本主义”人定胜天的迷思之下,以为根据理性发展科技,注重道德教育,就可解决人类的问题;依据理性主义的“自由神学”也编织乐观主义的美梦,期待“人间天堂”的来临。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带来了大梦初醒与信仰破产。

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 (1886-1968) 与布仁尔 (1889-1966) 起而反对以人为本的自由神学,他们采用辩证法,强调神的超越,开始了“新正统主义”。

德国新约学者布特曼  (1884-1976) 主张采用批判学,以“解除神话”的方法来读圣经的福音,被称为“新自由主义 ”。这两派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兴起,都是以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为哲学架构,与正统信仰背道而驰。

另外,有因应社会不公义状况而兴起的政经改革主义,例如美国的“社会福音 ”与中南美洲的“解放神学 ”,都将福音政治化,将主耶稣视为政治革命的榜样,以建立人间天国。此外,五花八门的神学思想,如“世俗神学”,“神死神学”,“故事神学”等无奇不有,接二连三的升起坠落。总的来说,二十世纪的现代神学多系哗众取宠,与历代以来的正统福音信仰相距甚远。

5、基要主义与福音主义

十九世纪高张的自由神学与批判学,对基督教会带来挑战与冲击。在北美各地持保守信仰的基督徒,纷纷召开研经聚会表明福音基要信仰。于1895年在尼加拉“圣经研讨会”,发表了“基要信仰五要点”:圣经的完全无误,基督完全的神性,基督为童贞女所生,基督代替性的赎罪,基督身体复活与肉身再来。1910至1915年,保守信仰人士出版了一系列十二册丛书,名为“基要信仰 ”来解释明辨基要真理,驳斥新派神学的论点。自1920年起,持守基要信仰者被通称为“基要派”,以表明与“现代派”之对立。

自1940年起,基要派中有两种看法:一些人主张脱离已被现代派所把持的原属教会,与现代派来往的教会或信徒划清界限;另一些人则认为应与凡认同基要福音信仰的牧师信徒联系合作,不论其是否脱离原属接纳新派的教会。后者于1942年成立“福音派全国协会 ”,称自己为“福音派”,他们并与其他国家的福音派人士合作,于1951年组成“世界福音团契 ”。福音派人士立足于基要信仰,注重学术研究与社会参与,热衷传扬福音。透过神学院训练传道人,宣教机构差遣宣教士,出版神学书籍与杂志期刊,福音派的教会在世界各地发展蓬勃方兴未艾。

自1970年代以来,福音派中有些人士受现代神学与圣经批判学的影响颇深,逐渐在基要信仰上采开放的立场。他们主张圣经在科学与历史方面会有错误,虽然在信仰与神学上是大体无误的;认为主耶稣是人得救的主要道路,但未必是唯一的道路。此种从宽解释福音的立场被称作“新福音主义”,这些人士被称为“开放福音派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