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停止爱世界

停止爱世界

作者:威廉·格林希尔

前言

《停止爱世界》这样的书名,想必会激起强烈的反应。尽管有些人比他人更愿意承认这点,但当我们被告诫”不要爱世界”时,大多数人内心都会涌起一丝抗拒。或许你的反应是防御性的(”谁说我爱世界了?你凭什么这样论断我?”),但更可能是一种质疑(”你说不该爱世界是什么意思?约翰福音3章16节不是说神爱世人吗?何必这么清教徒式地拘谨?”)。

事实上,”不要爱世界”这一诫命直接源于圣经:”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东西”——约翰一书2章15节。因此,无论我们的反应是防御还是抵触,都必须首先面对一个事实:是神亲自命令我们停止爱这个世界。

或许,我们之所以产生这些抗拒心理,恰恰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爱已经过了头?诚然,有些人持守偏颇的观点,认为周遭世界毫无价值——这显然有失平衡。我们确实需要正确理解圣经”不要爱世界”这一命令的真正含义。

但即便排除这些极端理解,但凡属灵生命敏锐的基督徒都会承认:我们最大的试探之一,就是看重受造物胜过造物主。不知不觉中,我们以炽热的情感紧抓今世之物。甚至那些美好、纯洁、神所赐的恩典,也常常被我们珍视得超过赐恩者本身。

财富、名誉与权势,是这世界最令人向往的馈赠。我们痴迷于物质——金钱、土地,或是其他能带来便利与舒适的资产;我们珍视他人的好评,渴慕在人前得尊荣;我们更热衷于掌控,总想左右世事走向,让一切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这些事物本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却总妄想从它们身上获取真正的喜乐——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如今,科技进步的光环与万物触手可及的便利,让”爱世界”的问题愈发严重。互联网几乎将整个世界都送到了我们的指尖:轻点鼠标就能买卖几乎任何商品;在博客和社交网络上轻松获得无数”好友”和”粉丝”;通过线上活动就能动员大众。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里,世界的诱惑似乎从未如此唾手可得。

虽然我们这个被物质主义浸透的高科技时代确实更容易陷入对世界的迷恋,但”爱世界”的问题以及人对这一诫命的抗拒,绝非新鲜事。自人类堕落以来——当亚当夏娃看重一枚果子胜过顺服造物主的旨意时——爱世界就已成为人性的顽疾。这个古老的难题将持续存在,直到基督再来。正因如此,圣灵才感动使徒约翰告诫我们”不要爱世界”。

既然这是神的子民世世代代都需要对抗的争战,我们就当汲取历代圣徒的智慧,在这场对抗”爱世界”的属灵战役中寻求得胜之道。

在这个属灵争战中,清教徒的著作提供了极佳的起点。他们的大量讲道和著作都聚焦于这个主题,为克制对世界过度的爱提供了宝贵资源。为此,我特别推荐威廉·格林希尔(William Greenhill,1598-1671)的这部作品。

本书原题为《反对爱世界》,最初作为附录讲道收录于格林希尔的《健全心灵的基督徒》(伦敦,1670年)一书中。与其他附录讲道相比,这篇讲道篇幅颇长——很可能是在多次聚会中宣讲,或是为出版而特别扩充的版本。

我们认为这篇讲道本身就具备独立成书的价值,因此做了以下编辑工作:

——更新语言以适应现代读者

——划分章节便于阅读

——添加小标题以增强可读性

这些编辑旨在让这份古老的智慧能继续向新一代说话。本书精炼地阐述了清教徒对”爱世界”这个普遍问题的关切与解决方案。

在阅读本书之前,了解格林希尔本人的经历或许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教导。这位清教徒牧师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亲身经历过世界诱惑的拉扯,也深刻体会过拒绝爱世界所带来的痛苦。早在他宣讲这个主题之前,他的生活就不断面临原则与实践的考验。

1636年,格林希尔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当时他已是萨福克郡奥克利教区的牧师,同时在萨福克和诺维奇两地享有重要讲道职位。这些显赫的职位不仅为他提供优渥的生活,更为他带来服事基督的宝贵平台。

然而,1633年,极度反对清教徒的查理一世国王重新颁布《娱乐法令》,勒令所有牧师必须在讲台上宣读该法令,违者革除圣职。与许多清教徒同工一样,格林希尔坚决拒绝向会众宣读这份违背信仰的文件,最终失去了所有牧职。

清教徒之所以如此反对《娱乐法令》,是因为它公然鼓励人们在主日进行世俗娱乐活动。这对格林希尔等人而言,实际上构成了双重考验:

首先,遵守该法令意味着要牺牲部分主日时光——这本是专为更直接、更明确表达对主之爱而设的圣日——来展示对世界的爱。

其次,牧师们面临着在失业威胁下宣读这份皇家法令的诱惑。格林希尔并非认为娱乐活动或尊贵职位本身有问题,而是他深信:若向这些诱惑妥协,就证明人爱受造物胜过爱造物主。

格林希尔失去牧职的经历远早于这篇讲道的发表,他在信息中从未提及这些个人挣扎。然而,这段往事生动表明:他所劝勉他人抵挡的诱惑,正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争战。当考验来临时,他甘愿放弃美好且蒙神赐福的职位,为要持守对神更大的爱。

格林希尔与主内弟兄姊妹站在同一战壕中,他所给予的劝诫,显然都经过了自己生命的验证与淬炼。

关于清教徒”停止爱世界”的呼召,还有一点需要澄清。清教徒常被描绘成古板拘谨、企图完全脱离世界的卫道士。为破除这种刻板印象,我们需要看到格林希尔对”爱世界”给出了平衡的理解。在这篇深入剖析”爱世界”问题的讲道中,他谨慎地避免用不合理的期望来束缚我们。

不要误会——这确实是一本令人深感扎心的书。但格林希尔通过区分”正当使用世界”与”爱世界”,避免了那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思想。他呼召我们善用神所赐的一切,以此表达对赐予者的爱。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看清:”停止爱世界”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禁止什么,而是要引导我们以神为乐。

然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与神的造物陷入了一场畸恋。世界承诺要以它自己来满足我们,我们就奔向它而非神;世界向我们兜售它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我们却照单全收。

或许,人们之所以对清教徒的教导如此抵触,恰恰暴露了我们内心对世界过分的爱。如果你和我一样,就需要聆听这本书既挑战又鼓舞人心的信息。格林希尔为我们开出了一剂良方,医治我们与世界的畸形之恋:

明辨是非——他清晰界定”爱世界”的真实含义

揭露危害——指出沉迷世界的致命危险

重建关系——教导我们当如何正确看待世界

指引归正——提供将心归向神的实际指引

这本书传递着历久弥新的真理,证明清教徒的智慧对当今世代依然适用。我祈愿它能激励你活出这样的生命:不再为世界及其浮华而活,反倒能在善用世界的同时,让人清楚看见——你的心全然属于这世界的基督与造物主。

杰伊·T·科利尔

密歇根州大急流城

2010年11月

问题思考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您可能还喜欢...

    9 条回复

    1. 杨克己说道: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答:牧职本是蒙神祝福的美好职位,却在格林希尔坚持对神更大的爱时而失去,他失去了为神传道服事的平台,同时也失去了优渥的生活,这是格林希尔为坚持爱神拒绝爱世界而付上的代价。他明白失去牧职的意义,但他更清楚面对世俗而妥协的后果是什么——是爱世界超过爱神。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带来的冲击和诱惑时,往往会寻找借口与理由,为自己洗脱,自己是身不由己。或许当身处格林希尔同种境地时,尊贵的牧职身份会成为更重要的选择。或许会有借口说,我要保守牧职这个为神服侍为神做工的身份,我是要坚持为神而做工才妥协的,却是落入了执着于恩典甚至超过了赐恩者本身的境地。当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选择妥协时,需要好好思考,爱神究竟如何体现;自己的选择是否是倒向爱世界;当考验来临时,是否能够明白什么才是对神更大的爱。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答:“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是赞美神的创造,是赞美神的供应,是称颂神的伟大。“停止爱世界”是停止以自我为中心的选择,是放弃个人享受,是拒绝世界诱惑专注于神。二者的核心都在于以神为中心,在于是否能够分清这是来自于神的供应还是来自于世界的诱惑。在面对神的供应时,要称颂与赞美受造物的美好,这是用感恩的心领受神的造物来表达对神的爱。在面对世界的诱惑时,则不能以神的供应或神的造物为借口,满足个人享受,而要审视自己是否爱世界超过于爱神。“停止爱世界”并不是要禁止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而是要引导人们以神为乐,将目光放在神的身上。任何事物的作用都应该是吸引我们的目光并将它放在神的身上,而不是事物本身。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答:当今时代,科技不断地强化着财富、名誉、权势的作用,也让大众更容易获得这三样最令人向往的东西。财富的作用不断升高,好像有钱什么都可以解决,人们将安全感完全建立在金钱上;人们更渴望在大众面前获得荣誉、关注度和热度,名誉与曝光度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正成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个体意识不断强化,让人们不再选择依附,而更愿意相信自己选择独立,渴望获得足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乃至左右别人的人生的权利。大众都在朝着爱世界奔走,仿佛成为了一股浪潮裹挟着基督徒,世界的诱惑正在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散发着。当世界向我们发出诱惑,试图让我们相信,爱世界会得到喜乐,我们就立马转身奔向世界。然而使徒约翰告诉我们“不要爱世界”,清教徒告诉我们“克制对世界过度的爱”,最要紧的不是分清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哪些好哪些坏,而是要我们以神为乐,不要爱造物超过创造的主,要我们的心全然属于这个世界的基督与造物主。

    2. 卢以琳说道: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答:代价是格林希尔失去了优渥的生活,也失去了服事基督的宝贵平台。警示我们在面对世俗时应保持本心,不被世俗的欲望所吸引,知道爱神敬畏神才是最重要的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答:“停止爱世界”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禁止什么,而是要引导我们以神为乐。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世界的诱惑有了更加便捷的传输方式,打开互联网app的那一刻就可能会有无数世俗诱惑向人们袭来,且诱惑更直击人心.我们应明辨是非、揭露危害、重建关系、指引归正

    3. chenjing说道:

      1、 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当时他已是萨福克郡奥克利教区的牧师,同时在萨福克和诺维奇两地享有重要讲道职位。这些显赫的职位不仅为他提供优渥的生活,更为他带来服事基督的宝贵平台,格林希尔坚决拒绝向会众宣读这份违背信仰的文件,最终失去了所有牧职。
      当考验来临时,若向这些诱惑妥协,就证明人爱受造物胜过爱造物主。
      2、 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他呼召我们善用神所赐的一切,以此表达对赐予者的爱。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看清:”停止爱世界”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禁止什么,而是要引导我们以神为乐。
      3、 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如今,科技进步的光环与万物触手可及的便利,让”爱世界”的问题愈发严重。互联网几乎将整个世界都送到了我们的指尖:轻点鼠标就能买卖几乎任何商品;在博客和社交网络上轻松获得无数”好友”和”粉丝”;通过线上活动就能动员大众。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里,世界的诱惑似乎从未如此唾手可得。
      是神的子民世世代代都需要对抗的争战,我们就当汲取历代圣徒的智慧,在这场对抗”爱世界”的属灵战役中寻求得胜之道。

    4. xuanwenbi说道: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答:代价是失去侍奉平台、地位、和物质的保障。在人眼中是失败的,但在神眼中是得胜的,因为他爱神胜过这一切。
      警示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的诱惑,要汲取历代圣徒的智慧,在这场对抗”爱世界”的属灵战役中寻求得胜之道。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答:我们对神所创造的事物心存感恩、忠心地服侍神。不能本末倒置,妄想从这些事物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答:透过互联网和鼠标,可以买到、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仿佛唾手可得,使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基督徒面对这个世界的诱惑和试探,会有挣扎和痛苦,清教徒的大量讲道和著作都聚焦于这个主题,为克制对世界过度的爱提供了宝贵资源。

    5. jiangshan说道: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答:格林希尔放弃了显赫的职位和优渥的生活,甘愿放弃美好且蒙神赐福的职位,为要持守对神更大的爱。我们现代基督徒面对世界的诱惑时,不能以我们地位和财富等属世物质损失去对世俗妥协。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的使用世界”与”爱世界”,避免那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思想。我们要善用神所赐的一切,以此表达对赐予者的爱。拒绝爱世界不是放弃世俗,乃是要分清主次。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答:互联网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欲望更加触手可及的便利,让”爱世界”的问题愈发严重。我们只有轻点鼠标就能买卖几乎任何商品;在博客和社交网络上轻松获得无数”好友”和”粉丝”;通过线上活动就能动员大众。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里,世界的诱惑似乎从未如此唾手可得。这些更容易让我们陷入对世界的迷恋。我们应该“停止爱世界”,我们对任何东西的关注或迷恋超过神就应该注意,及时将目光转向神,寻求神的帮助,避免进一步的陷入。让自己的有限的人生活出丰盛的生命,而不是虚度在欲望中。

    6. 潘爱克说道: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答:格林希尔的选择提醒我们:拒绝爱世界的信仰,是有代价的信仰。真正的敬虔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哪怕被拒绝、被误解,也因爱神而站立得稳。在今天的世代,基督徒若愿效法格林希尔这样的属灵榜样,就必须常常思想:我是否正用妥协换取安稳?我是否愿意为真理承受损失?这是十字架的道路,是荣耀的道路。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停止爱世界”并不等于“否定受造物的美好”,反而是呼召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来“善用世界”,将受造界作为爱神的工具而非取代神的对象。因此,威廉·格林希尔所说的“停止爱世界”是针对堕落体系的忠诚,而非对神创造物的否定。正如奥古斯丁所说:“当我们‘有序地爱’受造物,我们才是真正爱神。”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今天的挑战虽然前所未有,但恩典也是够用的。唯有当我们定睛基督、深爱真理、谨守己心,才能在诱惑触手可及的时代中,仍然停止爱世界,活出分别为圣的见证**”。

    7. 朱启拓说道: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
      这对现代基督徒面对世俗妥协有何警示?
      代价:因坚持原则而失去了所有牧职。
      为何坚持原则:格林希尔深信若向这些诱惑妥协,就证明人爱受造物胜过爱造物主。
      对现代基督徒对世俗的妥协有何警示:
      我们没有原则,同时我们不肯付出坚持原则而承受的代价。
      但是”爱神“必定会有代价,因为不肯付出代价的时候我们只会向世界妥协,而妥协会侵蚀信仰,使我们一步步自我催眠:觉得爱神实则却是爱世界。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是以世界为平台来爱神,因为神所创造的事物是美好的,我们应当善用神所赐的一切,以此表达对赐予者的爱。
      “爱世界”是以世界为终点取代神,自立为王,“停止爱世界”是不以世界为满足,要以神为王。这意味着”停止爱世界”的终极目的不在于禁止什么,而是要引导我们以神为乐。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人们最热衷的是财富、名誉与权势这三方面,这也是世界最令人向往的馈赠。财富、名誉与权势本身是有着存在的意义的,但是我们更多时候会妄图通过它们获取满足和喜乐,更想着能够通过自己来掌控这些,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现代互联网的加持下,有太多诱惑更便捷的呈现在人面前,新媒体往往通过这三方面来吸引每个人,而人们也都渴望从网上挖掘这些,同时在算法的加持下,人被框定在了他所给你的枷锁里面。这使得我们更容易被物质主义浸透的高科技时代所诱惑,而陷入对世界的迷恋。
      但”爱世界”的问题以及人对这一诫命的抗拒,绝非新鲜事。清教徒提出了以下四方面,让我们来正视我们与世界,同时只有对神炙热的爱心能够胜过世界给予的诱惑:
      明辨是非——他清晰界定”爱世界”的真实含义

      揭露危害——指出沉迷世界的致命危险

      重建关系——教导我们当如何正确看待世界

      指引归正——提供将心归向神的实际指引

    8. 蔡信心说道:

      .他放弃美好且蒙神赐福的职位,为要持守对神更大的爱。警示了我们需要自省自己是否爱受造物超过了爱神

      2.我们活在世界中,就必然要使用世界的物质,而这些神是知道的,我们需要在世界中学会如何更加的爱神亲近神。而不是沉沦在世界物质的享受中无法自拔。

      3.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发现许多新事物,我们所有的东西我们本觉得是好的,但是在网上我们会发现更好的,以至于我们想要得到。也就加深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爱。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世界,将心归向神

    9. caipanwang说道:

      1、背景与动机:格林希尔因拒绝宣读《娱乐法令》失去牧职,这一经历如何体现“拒绝爱世界”的代价?

      娱乐法令是国王为了抑制基督教的发展而颁布的法令,起违背了基督教的原则性问题。而格林希尔作为一个教区的牧师,其本可以拥有良好的名声,丰厚的物质条件,以及更大的平台。但他并不在意这一些,他的初心是宣传神的话语。所以其拒绝宣读娱乐法令,虽然失去了地上的财富,却在天上有了永恒的财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拒绝爱世界的代价就是失去这个世界上所定义的成功,但是使人在天上有了永恒的财富。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的背后是有魔鬼在暗中操控,你若是爱世界,想融入这个世界,必会受到魔鬼的引诱。世俗的成功与丰厚的物质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内在则是魔鬼想利用其去找段基督徒的心智,向基督徒与他一同坠入永恒的地狱。但这个世界本身是神所造的,也是美好的。所以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要记住我们在世界上的初心。我们应当在各行各业做光做盐,活出的见证。主知道我们的需求和渴望,所需的他也一定会赐给我们。

      2、平衡的视角:编者强调本书需避免“否定受造物美好性”的极端,如何理解“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与“停止爱世界”的辩证关系?

      爱世界是指渴望世俗的成功,与物质的丰厚。但这些其实是魔鬼的伪装。善用实际表达对神的爱是要我们在世界中生活是为了传扬神的名作光作言盐。二者在行为上都是相似的,都是在生活中努力做到自己的职责。但在心态上是两个极端,爱世界是为了得到世界的福明与物质。善用世界表达对神的爱,是在世界的生活中活出神的见证。

      3、当代相关性: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时代,“世界的诱惑触手可及”这一问题有何新表现?清教徒智慧如何应对?

      在互联网与物质主义的时代中,我们的需求与需要各方面的被直接实现。这本是好的体现,互联网与物质本身也是工具,但过于方便的工具使人的欲望越发膨胀。因为过于触手可及,所以人们伸手的次数便逐渐加多。为此我们不能去怪是时代的原因,因为这本也是神所允许发生的事情。这就好比二战时期的人们抱怨战争的残酷,农耕时期的人们抱怨农耕的辛苦,旷野中的以色列人抱怨没有吃食的饥饿。但这些都是神所允许发生的,为的是叫我们在试探中看清自己,提升自己。所以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我们应当坚守自己的本心,以神为我们的中心。把其他事物看做是神的恩赐,在人群之中做光做盐。停止对世界的喜爱,更多时间去倾向于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