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提摩太前书-利斐特

提摩太前书二章1至7节

第二章

1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2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3这是好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4他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5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6他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7我为此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

经文原意

保罗自提摩太在以弗所与异端分子有关的一般职事的论述,转到祷告的课题。这段经文的目的是鼓励为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祷告,使福音得以传给每一个人。

为执政者祷告(二1-4)

“这部分的钥字—–是普世性”。@1“在一切之先”(NIV;《和》译作“第一”)的指示是要“为万人——为—–一切在位的”祷告,使我们可以活得“极其虔诚和神圣”(NIV),这将取悦神——祂“愿意万人得救”,因为“基督耶稣—–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

@1Lock,Pastoral Epistles,24.

本段句子结构紧凑。第1节以推论性的oun“因此”(《和》没有译出这字)作开始,把此段跟上文连接起来(所以这段经文应该不是由一本早期教会手册节录出来的)。经常引发疑问的是,究竟“因此”是否直接跟前段经文有关(一18-20),或跟更早的经文有关。如前所述,第一章是个完整独立的单元,其开始的经节在结尾部分重现,这样看来,保罗所指的多是包括在开始问安语之后的整个部分。他不但已经确立了反对异端的必须性,同时也表明了本身对福音的使命和热忱。

为了使福音得到它应得的回应,有几件必须的事,正如第二章和第三章所陈述的:为一个能够推广福音的环境祷告(二1-7),在祷告和学习时持适当的举止(二8-15),选立那些在生命上跟福音相称的人成为监督和执事(三1-13),以及全体的行为要跟“敬虔的奥秘”相称(三14-16)。第四章重申给提摩太个人的指示,要他在备受异端攻击的教会中维护教义的纯正,保持个人的纯洁。

目前这部分(二1-7)以“我劝你”作开始,这跟一章3节(“曾劝你”)相似。保罗在一章4至20节对书写这封书信的缘由作了重要的申述之后,他现在继续对提摩太作出指示。他徘徊在命令和劝请之间,将两者结合,以负起他的使徒责任,同时向提摩太表达父亲般的情怀。“第一”是指在先后次序上优先,也可指排列在最重要的地位。

保罗在第1节用上几个不同的字眼来描述祷告,正如他处一样。@2虽然这样的列表有时会显得累赘,然而看上去保罗是在不同层面上表达出祷告的宽广度,每个字眼在这里都各有意义。有人或许以为保罗会以最一般性的字眼作开始,但他却以deeseis(“恳求”)开始,这或许因为他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一项焦点清晰的恳求。他紧接着使用一个比较一般性的祷告字眼proseuchas。接着,他提出enteuxeis(“代求”。原文为复数,NIV使用单数来表达集体的含义,这较符合语言惯例);这是此处开始祷告的性质,就是为执政者代求。最后,他提及eucharistias(“祝谢”。原文为复数,NIV再一次使用单数),他在腓立比书四章6节已经指出应该用感谢的心祈求。我们不只是为着执政者祷告,我们也为他们感恩,这在罗马皇帝的时代是个不同凡响的概念。“君王”在原文也是采用复数,这表示甚至包括尼禄那一类人,复数形式更延伸至“在位的”,并以“一切”作为修饰词,因此这包括地方的权贵,也包括了帝国的掌权者。

@2一个最主要的例子是腓立比书四章6节。有关祷告的各种形式·参Liefeld,“Prayer”,ISBE,4:938-939。

那紧凑的句子结构以“使”一字继续下去(第2节的中间部分),说明了祷告所期望要取得的结果。保罗渴想一个安静的生活,但并不表示他只是要寻求基督徒个人的安宁。@3他的目标和废寝忘食的热忱是要福音能自由地渗透到社会中每个角落,而和平的处境最能促进这种情形。然而,这不单为了叫福音的使者通行无阻,更要叫他们在“平安无事”中活出那种保罗一再向提摩太重申的态度:“敬虔端正”。

@3我们也不应如狄比流(Dibelius)和康哲曼(Conzelmann)一样,将这里的教导理解成“好公民”(Pastoral Epistles,Excursus:"The Ideal of Good Christian Citizenship,”39-41)。汤纳(Towner)在The Goal of Our Instruction对这个解释有令人折服的批评。

“敬虔”(eusebeia)一词在新约中出现15次,其中有10次是出现在教牧书信。它接着出现在三章16节,用以描述“奥秘”,这字继后出现在四章7、8节,六章3、5、6、11节;提摩太后书三章5节;提多书一章1节。与保罗同年代的非信徒对此词非常熟悉(就像今天的“宗教”和“宗教的”等词一样)。“神圣”(或“端正”,semnotes)以及跟它同词根的形容词semnos(“配得敬重”)出现在提摩太前书二章2节,三章4、8、11节;提多书二章2、7节。这些经文全是强调神的仆人在世间拥有良好的声誉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包括提摩太及诸长老和执事。保罗在日后写给提多的书信中提及,基督徒的生命应当让旁观者确认福音的真确性和吸引力(多二5、8、10;参注释)。

在本段经文中,保罗强调基督徒整体必须同时充分地具备敬虔和端正这两种德行的特性。其中的含义是(这些书信充分认同):当世人见到信徒的基督徒品格时,福音不单能够在一个秩序井然、国泰民安的社会中传开去,它也会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福音。@4

@4弗伊(Fee)认识到虔诚生活跟福音对非信徒的吸引力是有关连的。他指出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1至12节有相似之处,“立志作安静人—–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Fee,1and2Timothy,Titus,63)。

接下来的经节支持这个解释。第4节开头的关系代名词(《和》译为“他”)常带有“因为”的含义。@5神喜悦这些为一切人而作的祷告(1节),因为祂是愿意万人都得救的神(4节)。为这缘故,好政府和安宁的生活也都是“好的”,并且蒙神喜悦(3节)。这段经文不是在处理选举或普救主义的问题,但肯定会让人联想起这些课题。神要万人都得救,但不等于说神不理会他们是否正面地回应耶稣,那会跟圣经需要人个别对救恩作回应的整个方向背道而驰。或许它所指的是涵盖性,而非整体性,意思是不论何人,不论他身处何方,神都愿意他们得蒙救恩。@6

@5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解说:“迈克——他喜欢美味佳肴,该会特别欣赏这餐馆”。从句用“他”作开始,不只是指明他是迈克,更是解释为什么他会欣赏这家餐馆的服务。

“得救”和“明白真道”并非不同的经历,两者是重叠的。这词汇对那些与保罗同年代而备受希腊文化熏陶的人来说毫不陌生,但意义却不相同。人们相信那些神明会救他们的信徒脱离不同的邪恶力量。救恩也同样被认为是要通过加入神秘宗教的经历而获得。@7真理的知识可以仅是头脑上的认知,但对于正在发展中的诺斯底系统,这些词汇具有更加细微的含义差别。@8然而,这里主要是取自希伯来人的含义。救恩是神主动的作为,祂充满怜悯和能力去施行拯救。我们必须掌握和拥有真理,同时让它来改变我们的行为。根据这含义,“明白真理”这片语顺理成章地进一步出现在教牧书信其他地方——提摩太后书二章25节,三章7节;提多书一章1节。

@6关于对“万人”可能的类似使用,参提多书二章11节和其注释。

@7参M.Slusser,“Salvation,"Encyclopedia of Early Christianity,Everett Ferguson,ed.(New York:Garland,1990),尤参825页。

@8参Carl F.H.Herny和R.K.Harrison,“Know,Knowledge,"ISBE,3:48-50。

这祷文的基础(二5-7)

神对人类的关怀是全面的,而祂作为“惟一的神”(5节)兼备排他性和兼容性。关于排他性,指的是这位神是独一的,纵然此处并没有强调这真理,但贯彻整本圣经都有或含蓄或明确的叙述。祂是独一的神,无以匹配,其他神明只存在于异教偶像崇拜者的幻想之中。然而,在兼容性上,祂愿作万人的神和救主。@9

神既然只有一位,只有一位中保也是符合逻辑和正确的。旧约和新约都显示,在圣洁的神和罪人之间需要一位中保。耶稣基督是先知、祭司和君王。特别是祂的祭司角色,令祂成为惟一真正的中保,因为祂不单是神,也是人,并且献上自己为祭物。@10祂舍了自己作为“赎价”,也就是说,祂将我们从捆绑中释放出来。在我们当代的处境,我们会以为赎价是用钱来偿还的,但耶稣并不如有些人所想的,付赎价给撒但。这赎价是祂舍了自己的性命以至于死(可十45)。@11祂“为”(hyper,即“代表”)众人这样做。

介词hyper也可以指代替(“取代”)。哈里斯(Murray Harris)在他的文章“希腊文新约中的介词和神学”(Prepositions and Theology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中,@12提到hyper与anti不同,hyper可以同时兼具代表和代替之意。在我们的经文中,代替的概念已经在“赎价”(antilytron)一词中显示出来。紧接着介词hyper的是涵盖性的字眼“万人”(作为anthropon“人”这个统称的修饰词),这再一次强调神通过基督完成的救恩工作的普及性。

下一个片语令解经家感到棘手。它直译是:“在适当〔或正确〕时刻的见证〔或证实〕”。以下是这片语其中一些可能的解释:(1)既然它没有用连接词来连接前面的句子,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他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的同位片语。这样的话,耶稣的死作为赎价见证了神拯救全人类的工作,而这件事在适当的时候发生。(2)然而,保罗也可能间接指他本身的传讲是现在所给予的见证。@13不论哪一种情况,保罗再一次提及他本身的使命是作为“传道的”和“使徒”(7节),他是庄重非常地如此申述的。

@9有关教牧书信中救恩和神是救主的课题,参Frances Young,The Theology of the Pastoral Letters所提供的参考书目。

@10参R.S.Wallace,“Mediation”,ISBE,3:299-305。

@11Leon Morris,The Atonement:It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Leichester,England:InterVarsity Press,1983),116-119.

@12参NIDNTT,3:1196-1197。

@13关于其他的可能性和引证·参Lock,Pastoral Epistles,28,Dibelius and Conzelmann,Pastoral Epistles,41-42,Knight,Pastoral Epistles,123。

应用原则

为执政者祷告倘若保罗于一章12至17节的见证的出现,似乎有点突然,那么他在二章1至7节对祷告的请求也是如此,再一次以他对蒙召的肯定作结束。虽然译成“因此”的希腊字,可以把它当作转接性字眼,不强调逻辑关系,这里却似乎刻意要跟前一段扯上关系。这类祷告的请求并不是保罗经常作的。举例来说,我们想想以弗所书第六章,在基督徒的全副军装的经文之后,保罗所作的请求;保罗在该处请求众人为他本人,以及他传讲福音的勇气祈求。贯彻整本新约,各种对祷告的呼吁都是跟福音、医治、传道时的胆量等有关。这段经文的请求却是特别为着在上有权位的人。虽然祈求不只是为了君王,但使用该词,指出了这恳求明确的焦点。我们不仅要为福音祷告,或为传道者和见证人祈求神的能力,我们也要为那些政府官员祷告,因为他们的决定足以影响福音运作的环境。

这些活动(祷告、代求,和感谢)宽广的程度,以及祷告对象的数量(“万人——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人”),显示出这是一件重要的事。这个世界和各国的政府是神的活动场所。虽然福音确实在暴政下开花结果,但这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况。同样地,我们眼前的目标,也不仅是“平安无事地度日”。我们要再进一步,生活得“敬虔、端正”;而最终的目标是使人得救(4节)。

基督徒的见证与多元主义——保罗再次回到他本人的生命目标,他蒙召作“传道者和使徒”(7节)。他在此段快速地描述自己。他的激情和责任感一目了然。我们不单为“每一个人”(直译“所有的人”)祷告,我们更应该知道神要万人都得救。为了达到这目标,代祷对象中包括了众多的执政者,并包括神所要拯救、并要他们明白真道的不同种族,这多元性跟“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代中,我们可能倾向说“许多途径都能寻找到神”,可是更加恰当的说法应是“许多途径可以寻找到耶稣,但只有通过基督,才能寻得见神”。

当我们在争论是否只有一个途径可以寻得见神之际,有时会忘记是神本身提供那个途径,以至世人可以藉此得救。多元主义不应跟普救主义混为一谈,虽然二者经常达至相同的结论。普救主义所坚持的是每一个人都会得救,不论他们对福音的反应如何。多元主义则坚持任何宗教都不完善,但都有价值。现今的多元主义者经常采取激进的立场,他们惟一否定的是:只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惟一正确的宗教。正因为多元主义无法接受这种立场的确实性,因此,既讽刺又非理性地,多元主义的理想变得摇摆不定。面对多元主义的挑战,可能最能应付的态度,不是仅仅重申排他性的宣称,而是以合乎圣经含义的全面观念来强调一种真正的兼容主义。那就是说:福音是给予各种文化之下的全人类。将这段经文应用在各种文化处境下的关键所在是它的全面性。@14

那些认为教牧书信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秩序提供指示的人,他们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这段经文没有处理在崇拜聚会中的祷告这类更广泛的问题。@15相反地,这里的指示是偏狭地集中在完成上述的目标。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的指引。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祷告是教会的属灵事工中正常和主要的部分。它应当是有目标而不是偶然即兴的事工。祷告要顾及教会及社群(可能广及全国)的好处,并以福音得到广泛的接受为更远大的目标。

@14近期有许多关于多元主义的著作。我特别推荐D.A.Carson,The Gagging of God:Christianity Confronts Pluralism(Grand Rapids:Zondervan,1996);D.L.Okholm and T.R.Phillips,More Than One Way?Four Views on Salvationin a Pluralistic World(Grand Rapids:Zondervan,1995)。关于基督教和其他世界宗教·亦参Carl E.Braaten,No Other Gospel!Christianity Among the World's Religions(Minneapolis:Fortress,1992);Daniel B.Clendenin,Many Gods,Many Lords:Christianity Encounters World Religions(Grand Rapids:Baker,1995);Ajith Fernando,The Supremacy of Christ(Wheaton:Crossway,1995);Lesslie Newbigin,The Gospel in a Pluralist Society(Grand Rapids:Eermans,1989);Edward Rommen and Harold Netland,eds.,Christianity and the Religions(Pasadena:William Carey Library,1995);Kevin J.Vanhoozer,ed.,The Trinity in a Pluralistic Age(Grand Rapids:Eermans,1997)。关于包括其他宗教观点的讨论·参Kenneth Cragg,The Christ and the Faiths(Philadelphia:Westminster,1986);Hans Küng,Josef van Ess,Heinrich von Stietencron,and Heinz Bechert,Christianity and World Religions(Maryknoll,N.Y.:Orbis,1986)°

@15Scott,Pastoral Epistles,19。

当代应用

我们对不认识基督者的信息历代以来,一个令神学家和许多人感到非常困扰的问题,就是那些不信主或未曾听闻基督的人的命运。虽然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以在这个简短的讨论中圆满解答,依然,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记在心上,因为我们可能随时遇到有助解答这些问题的经文。

或许这里的钥字是希腊文的thelo(NIV和NLT在第4节翻译成“愿意”;NRSV翻译成“期望”)。它的意思由期望完成某些事到愿意完成某些事均可。彼得后书三章9节出现了一个相似的动词boulomai,虽然两者不是完全同义:“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上述刚提及的三个英文译本都把此处的boulomai翻译作“愿”。其实thelo和boulomai都可指完成某些事的渴求,或更强烈地,指一个完成某些事的确切计划。@16至少这两处经文显示神不愿意见到人们得不到救恩而灭亡。然而,两段经文都没有教导说不论人们本身对基督的态度如何,神都会拯救他们。

@16前者的意思参太二十21:徒十七20·十九30:腓一12:较强烈的意思参太一19:徒五28·七39:西一27。然而,就算这些引述的经文也可有重叠的意思。

现代很多人对所有的排他性宗教道理一律抗拒,今天我们在宣扬福音的时候,难免会接触到这类人。按照真理,我们认定基督是惟一的道路。可是,我们如何向这世代宣扬这真理,将会驱使人走向福音或远离福音。我们必须在没有减弱或妥协情形下宣告这条窄路,但在宣告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的确有这样的一条道路存在,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重要的是,我们要指出神藉着提供那条道路来表明神的爱(约三16),我们也要指出基督通过祂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成为那条道路,是显明祂的恩典。

赎价是实在的。我们所传的既不是灰暗,也非毁灭性的信息,相反地,是人子基督耶稣——那位中保所开创的康庄大道。当我们宣扬只有一位中保时,我们可选择带有负面含义的方式传达——其他每个宗教都是错的,而我们自豪地、强硬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我们也可选择以正面的含义来传达——神愿意所有人都得救,而我们既谦虚又乐地宣告众人就近祂的那道路与方法。

至于任何人,若对神、罪、救恩没有足够了解,以至不能作出有意义的决定,我相信我们会同意亚伯拉罕的反问,“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十八25)。不论神——或我们——多渴想看见任何人得救,神只用一个途径来达成。通过基督“舍了自己成为万人的赎价”,来达成一条绝妙之路。@17

@17有关那些拒绝基督者的终极命运之课题,以及那些从未听闻福音的人的问题。参William V.Crockett and James G.Sigountos,eds.,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The Fate of Those Who Have Never Heard(Grand Rapids:Baker,1991);Millard J.Erickson,How Shall They Be Saved?The Destiny of Those Who Do Not Hear of Jesus(Grand Rapids:Baker,1996);Gabriel Fackre,Ronald H.Nash,and John Sanders,What About Those Who Have Never Heard?(Downers Grove,III.:InterVarsity,1995);Roland H.Nash,Is Jesus the Only Savior?(Grand Rapids:Zondervan,1994);Clark H.Pinnock,A Wideness in God’s Mercy:The Finality of Jesus Christ in a World of Religions(Grand Rapids:Zondervan,1992);Clark H.Pinnock and Robert C.Brow,Unbounded Love(Downers Grove,III.:InterVarsity,1994)。另参上述14注脚。

我们的使命和态度——保罗在第7节以这句话来清楚表明他的人生目标:“我为此奉派作传道的和使徒”。翻译成“为此”的希腊文措词是eis ho,“朝着那”。这是其中一个我们可以效法的例子,我们至少可以承担一部分保罗的使徒使命,就是宣讲福音和作“真信仰的教师”(NIV)。不论我们对神将会怎样处理那些未曾听闻福音的人持有什么看法,我们实在应该义不容辞地,使那些在我们接触可及的范围内每一个人,认识基督的福音。

保罗劝勉我们要为“一切在位的”祷告,这与部分基督徒倾向批评和嘲讽他们的态度完全相反。多年前,在芝加哥地区一间超级教会,当会众在牧师提及克林顿总统的名字时报以嘘声,牧师就温和而严正地责备他们,这位牧师做对了。提摩太前书这段经文应当令我们反省自己对领导人的态度。虽然一星期一次在教牧祷告中提及那些执政者,可能只是机械式的做法,但总比完全没有提及来得好。我们为领导人祷告时,如采用一些礼仪教会的做法,在其名字前加上“你的仆人”等字眼,可以提醒我们,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是血肉之躯而已,他们需要神的指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