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费兰度-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第二章42章47节

(新汉语译本)

42他们都专心致志于使徒的教导、团契、擘饼和祈祷。

43各人都起了敬畏的心;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44所有信的人都聚在一起,凡物公用,45又把产业和财物卖了,按各人的需要分给大家。46他们天天恒切地、同心合意地在圣殿里聚集,又在各人家里擘饼,怀着快乐单纯的心吃饭,47赞美神,获得全体民众的喜爱。主天天把得救的人加给他们。

(和合本)

42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43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44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45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6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47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经文原意

对于五旬节事件的描述,作者以一个惊人的句子作结:“门徒大约加增了三千人”(二41)——这就是那可称为“圣灵时代”的第一个福音信息所带来的成果。42至47节描述这年轻教会的群体生活。作者首先告诉我们,“他们〔该指那些初信主的人〕都专心致志于”教会所给予他们贯彻始终的关怀'(42节);接着是描述使徒施行神迹奇事(43节);然后是广泛地描述整个教会(“所有信的人”,43-47节)的群体生活。

对信徒贯彻始终的关怀(二42)

在初期教会里,初信主的人都得到定期的、贯彻始终的关怀。“他们都专心致志于”这短语涵盖四种活动。“专心致志”(proskartereo)这词跟一章14节形容门徒持久专注于祷告的那词相同。此词在使徒行传出现了六次,意思是他们继续忠心地追随这个新成立的群体。此词常常用来表达“不屈不挠地坚持”的意思——这正切合这里的意思。

(1)第一项是“使徒的教导”。考虑到耶稣花那么多时间来教导群众和他核心的追随者,我们就不会对初期教会里,教导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惊讶了。耶稣吩咐门徒教导那些受了洗的信徒要顺服(太二十八20)。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路加福音记述了许多耶稣的教导,但使徒行传却没有任何一处清楚地记述初信者所接受的教导是什么。从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来看,我们可以说,这很可能包括:解释救恩的性质、基督的身份和工作、基督的命令、基督徒生活的其它特征,以及神国的信息。

(2)路加用来表达“团契”的这词语koinonia,虽然只在路加的著作中出现过一次,却是保罗爱用的词语。这词的基本意思是分享,但一般也用来表示亲密和团契。这词既用于“圣灵的契合”(林后十三14),也用于我们吃喝主餐的杯和饼时,我们一同领受基督的血和身体(林前十16)。保罗谈到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向他和巴拿巴“伸出团契的右手”(加二9,见《新汉语》注),表示他们接纳他和巴拿巴为基督合法的仆人。在通俗的希腊文里,此词用来表示分享所拥有的东西(参林后九13)。把出现在圣经不同地方的某个词语,归纳出这词的大概意思时,我们应当小心,因为根据词语的意思会因应上下文而有所不同。不过,koinonia这词在新约圣经出现了19次,显示出教会用这词来表示基督徒与神,以及与其它基督徒之间独特的分享。

(3)“擘饼”中的“饼”前面有一个定冠词,因此有人把它翻译作“擘那饼”(另参路二十四35),并把它跟第46节的“擘饼”(没有定冠词;另参二十7、11,二十七35;林前十16,十一23-24)作出区别。他们声称第42节是指主餐,而第46节是指一般的吃饭。不过,这个差别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这短语“是犹太人习俗上在饭前宣告祝福、擘饼和分饼时所用的专门用语”。也有些人主张这短语在使徒行传里是指日常的团契聚餐,跟源自最后晚餐的聚餐不同(他们声称起初这只在每年的逾越节期间举行)。他们认为这些日常的团契聚餐演变成爱筵,到了后来这才与最后晚餐结合,演变成主餐(参林前十一20-21)。

我们认为像布鲁斯(Bruce)、默里·哈里斯(Murray Harris)、波希尔(Polhill)、马歇尔(Marshall)等学者的观点较为可取。他们认为使徒行传中的短语“擘饼”是指主餐,很可能是哥林多前书十一章所描述的一般团契聚餐的一部分。路加作为保罗的旅伴,必定知道教会的做法是同时举行主餐和团契聚餐的。假如路加提到的擘饼竟没有举行主餐的意思,这定必会使他的读者感到困惑。

布鲁斯引用奥托(Rudolph Otto)的话,主张擘开之饼的象征意义,跟基督受死身体被擘开有关,这使擘饼这行动意义重大。因此,新约圣经至少有12处经文提到擘饼。此外,请留意二章24节所描述的其它三项东西——教导、团契和祈祷——都是属灵活动,这暗示这第四项——擘饼——也是一种属灵活动(即主餐)。

(4)第42节里的最后一项是“祈祷”,直译作“那祈祷”。这个短语可以指在耶路撒冷圣殿指定的时间之祷告——门徒也有参加这些祷告(三1;参二46,二十二17)。不过,他们自己也会主动去祷告(一24,四24,十二12)。初期教会的祷告生活是建立在旧约圣经有关祷告的教导上,那也是当时的犹太人所遵从的。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在那些日子有没有使用主祷文?我们不能确定。我们只能知道到了第2世纪信徒确实使用了主祷文祷告。事实上,那称为《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的教会生活指南,建议信徒一日三次使用主祷文祷告。

耶稣帮助基督徒理解祷告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与神的亲密关系,他称神为“父”(可十四36)。他也教导门徒分享这种亲密关系,甚至外族基督徒也使用他所用的独特亚兰语“阿爸”(Abba)来称呼神(罗八15;加四6)。信徒对于与神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有了新了解,并且藉着圣灵在五旬节的来临而实现了。第4世纪的圣经释经家屈梭多模(JohnChrysostom)给祷告下的定义是“与神交谈”。

教会的群体生活(二43-47)

描述了对初信者贯彻始终的关怀后,路加便刻画整个教会的群体生活。使徒行传里至少有八个概要,描述教会的群体生活,并且讲出这怎样带来神的道壮大或教会的增长。这是第一个概要。

首先,经文告诉我们,各人都起了“敬畏的心”,又提及使徒们行了许多奇事神迹(43节)。这里的“各人”可以既指信徒,又同时指那些看见和听见在教会所发生的事之教外人,这些人可能感觉到神在工作。那些奇事神迹对犹太人来说,也可以是一种标记,让他们知道他们期待的新时代正在开展。在使徒行传里,神迹标记跟教会的福音事工息息相关。

初期教会凡物共用的做法(二44-45),在我们研究四章32至35节时会更详细地讨论。产业是按照需要而变卖:这里的动词采用未完成时态正好暗示了这点。因此,这里没有共产主义那种被迫分享的情况:此处也不是一次性彻底地卖掉教会里的私人产业。重点乃是团契关系也会触及钱囊!

接着,经文告诉我们,早期的信徒会到圣殿去(46节上),正如耶稣以往也是这样。他们尝试留在犹太人的圈子中:整个新约时代里,犹太地的基督徒对待犹太教,普遍都是采用这种态度(参二十一26)。当保罗的宣教使命把他带到外族的城镇时,他一般会先到犹太人的会堂去。不过,司提反却尝试说明,圣殿并不是必需的(徒七)。不久,教会就要宣告,外族人不必成为犹太人才能成为基督徒(徒十五)。

根据我们上述的论据,第46节提及的擘饼包括了主餐及团契聚餐。我们从经文的记述可以确定这首个教会里有这样的聚餐:“他们—–怀着快乐单纯的心吃饭。”在初期教会,家庭团契十分普遍:日后它们发展成为“家庭教会”。在哥林多,似乎有段时期整个教会“大概—–都是在城里其中一个富裕的基督徒大宅内”聚会。”这时,不信的人也出席聚会(林前十四23)。不过,也有一些较小的教会在家中聚会,例如在亚居拉和百基拉的家中(林前十六19)。@

@另参罗十六5;西四15;门2。很有趣,教会时代是在家中开始(徒二2):外族世界里的第一批信徒是在家中遇见基督(十27-48):在哥林多,当会堂不接受保罗和他的团队,他们便往某人的家里去(十八7)。

在任何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一起吃饭,可以是表达彼此相交的重要方式,这在初期教会中就占有重要的位置(46节下)。信徒在聚会的时候还存着“单纯的心”。译作“单纯”的那词,可以指专心诚意、没有虚假,或纯朴、慷慨。布鲁斯认为按照上文下理,认为意思该是慷慨。虽然在这里难于决定这词的确实意思,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意味着一种坦率、开放的态度,信徒的行事为人没有虚假造作。他们的喜乐发自内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要给人留下好印象。他们培育出一种相处之道,能使他们真的享受一起生活。

神的子民聚集在一起,享受团契生活,就自然会“赞美神”(47节上)。真正的团契以神为焦点,帮助人记起神所做的美事,由此使人发出赞美。这样充满活力和能力的群体生活,将会赢得教外人士的钦羡。这样的情形同样在耶路撒冷发生了:早期的基督徒在头几个星期就获得“全体民众的喜爱”(47节上)。

在此期间,教会的人数上升(47节下)。路加从没有写道,这些新添的人主要是通过使徒的讲道而归信的。所有信徒都得到全体民众的爱戴,这为他们提供机会,可向人解释自己的生命为何有如此明显的改变。个人言行的见证增添了神迹奇事和公开宣讲的影响力,这样便发展出全面的布道事工。

不过,这是“主”将人数“加给他们”。最终的传道者是神自己。保罗这样写:“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使它生长。所以,栽种的也好,浇灌的也好,都算不得什么,最要紧的还是那使它生长的神。”(林前三6-7)神确实会使用我们的努力和技巧,但我们必须确保自己在他可以使用我们之位置上,而且我们的技巧必须是他所接受的。既有更多人“得救”,基督徒群体的人数就增加了。

应用原则

全面的群体生活:这段经文给我们描绘出初期基督徒群体生活的模样。圣经(尤其新约书信)常常把初信者所实践的每一项目都视为基督徒生活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将会采用这段经文来讲解有效的群体生活。首先,我们看到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全面的,包括对初信者的关怀(42节)、敬拜的各样要素(42、47节)、向外传扬福音(43、47节)、关怀彼此的物质需要(45节)、在灵里合一(44节),以及在家中有欢乐友好的团契相交(46节)。我们的群体生活也该这样包罗万象啊!

即时给予贯彻始终的关怀:这些初信者随即就受到定期且贯彻始终的关怀(42节),这提醒我们筹划布道方案时,也必须制定这类计划。大使命隐含了这贯彻始终的关怀;按马太福音记载,大使命还包括了洗礼和教导(太二十八19)。我们不知道初期教会在五旬节之前有没有预先定下计划,给予新信徒贯彻始终的关怀。不过,他们知道必须这样做,而他们认真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基督教是群体生活:贯彻始终的关怀是在“团契”的处境下进行(42节)。基督徒除了奉献于主,也委身于团契(42节),尽管后者在他们生命中的权威不及前者。我们可以从下文(46节)推断,早期信徒是在不同的家庭中聚会,参加那些相等于我们今天所谓的“成长小组”、“细胞小组”或“门徒小组”。

我还记得,自己年轻时当青年归主协会的义工,读到我们首个使用的《跟进指南》,我感到很惊讶,因为该指南说,人归信后最初的几天,最重要的是跟其它信徒团契相交。身为一个爱慕圣经的人,并且坚信圣经在信仰和实践上是首要的,我觉得那里提及的应是圣经,而不是团契。但是过了不久,我发现初信者通常是在团契中领会到圣经的重要性。对许多初信者来说,圣经是一本陌生的书。当他们看见那些向自己传福音的人那么爱读圣经,还教导圣经,引用它,应用它,并且讲述它对生命的重要性,他们就发现自己也需要认真研读圣经。他们在团契中也将体验到怎样查考圣经。不久,他们就能“正确讲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根据圣经,基督徒的整个生命,包括属灵成长、跟罪和撒但争战,以及侍奉神,都该在群体当中进行。例如,以弗所书描述这些事情时,全采用复数,暗示我们是跟其他人一起进行这些事情。不过,读者不一定留意到以弗所书和其它经文所出现的复数“你们”。团契生活中有重要的一环可帮助我们在信仰上成长,就是“属灵上的问责“(隐含于第44节,而在四32~五11就较明显了)。希伯来书十章24节提出了这样要向彼此负责的教导:“我们要彼此关顾,好激发大家相爱、行善。”

圣经从没有提及基督徒应当继续像初期耶路撒冷教会那样(46节)每天都聚会。若考虑到人背负着家庭的责任、见证的责任,以及在社会上的职业,要基督徒一周七天都在教会里参与活动,就不是一个好主意了。历史显示,通常在复兴之始,每天都会有聚会,之后次数便会逐渐减少,最终演化成定期的聚会。当然,初信者若能天天跟基督徒在一起,直到他们在信仰上较为稳定,那对他们必定有很大裨益。

群体生活是基本的基督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基督教本质上是一种社群性的宗教。保罗说:“照样,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是一个身体,而且每一个都是彼此的肢体。”(罗十二5)因此,我们相聚在一起,不仅因为这是有益的,也是因为我们是基督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为循道卫理会信徒汇编的其中一本最早期的诗歌集序言中这样写:“基督的福音不晓得宗教,只晓得社群的聚会:不晓得圣洁,只晓得社群的圣洁。”基督的身体缺了我们便不完整,而我们缺了基督的身体也不完整:对基督徒来说,群体生活不是一个可选择的东西,而是基督教的基本面貌。

教导:圣经提及的第一个贯彻始终的关怀活动,就是“使徒的教导”(42节)。教导对于教会生活是十分重要,所以保罗给提摩太列出有关作长老的条件清单时,惟一提及与能力相关的条件就是教导的能力(提前三2),而其它所有的条件都跟那人的行为、品格和声誉有关。

在初期教会,“使徒的教导”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和基督的关系特殊,并且基督又应许他们,圣灵“要引导〔他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并要向〔他们〕宣告将要来临的事”(约十六13)。过了一段时间,教会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教导内容,以至保罗可以告诉以弗所的长老,他已经把“神一切的旨意和目的”传给了他们(二十27)。保罗临终时劝勉提摩太:“你要靠着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把从我这里听到的健全信息,奉为模范。你所接受的美好托付,要—–好好持守。”(提后一13-14)后来,教会认识到某些跟使徒有关的书卷,最能代表那“美好托付”,于是新约正典就逐渐形成。新约和旧约圣经成了我们今天教导的基础。那么,今天贯彻始终的关怀之重点,就是要教导人明白圣经。

主餐作为贯彻关怀的一种途径:与初信者一起参与,为初信者而设的基本事情当中,经文提及了主餐(42节)。尽管各教会对于圣餐的细节及其引申的价值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多数基督教传统都视主餐为建立信徒的一个途径。保罗说,主餐是宣告基督教福音的核心——基督之死(林前十一26)。

既然这样,这是否暗示主餐有助于坚定初信者的信心,并帮助他们在恩典中成长呢?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因为初信者经常不准领受主餐,直到他们受了洗礼并(/或)坚信礼才可,但那可能是归信主后好几个月之后的事了。这样的话,若初信者参加的教会是要他们在归信后一段日子才接受洗礼并(/或)坚信礼的,那我们应否让这些初信者在接受这些礼仪之前,就可领受主餐呢?我们难以单从这段经文来作决定,因为那些信徒在悔改信主后不久就受洗了。不过,圣经似乎明显表明,当我们运用得救的信心时,我们就加入了基督的身体(参弗二),而主餐是那些属于基督身体之人特有的活动(林前十17)。

祈祷:我们已经谈过祷告对教会生活是何等重要。第42节提醒我们必须尽快让人养成祷告的生活,好让祷告成为他们自然而然会做的事。他们必须在教会生活中参与祷告,发挥祷告的大能,藉此把祷告融入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奇事神迹是否适用于今天?:我们应否如使徒时代所的人那样(43节),期望今天在我们的侍奉中看见神迹奇事呢?有些人认为使徒时期过后,这种活动已经告终。另一些人认为神迹奇事的重要性随着使徒时期的过去而降低。然而,今天还有一些人在积极推动信徒使用神迹奇事。

这个争论太过复杂,无法在此处理。我的看法是:使徒行传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神迹的发生是教会布道和牧养工作的重要部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神迹在那个时代过后便要终止。

我们该好好留心卡森(D.A.Carson)的提醒:我们没有证据显示耶稣专诚到某个地方举行医治聚会。但我们也必须记着,初期教会遇上危机时,求神出手“来医治—–施行神迹奇事”(四30);这些神迹奇事是神用来确认他们所宣扬的信息(十四3)。我们的结论是:今天,在各样侍奉中仍有可能彰显出神所施行的神迹大能。但我们要小心,不要让神迹成为任何侍奉的主要功能,尽管侍奉人员中的个别人士可以拥有行神迹的恩赐作为主要的恩赐。

接待的重要性: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里,接待是个重要的主题。使徒行传表明几种不同类型的接待,在这里出现其中一种——邀请基督徒到家中吃饭、团契和敬拜(46节)。复活的基督在饭桌前使门徒认得他,并且教导他们(路二十四35、41-43;徒一4)。有一次,他亲自预备食物,又递给门徒吃(约二十一9-14)。当他要选择一种象征来帮助跟随者记着他的救赎工作时,他选择了晚餐的主题(路二十二13-20)。基督的最后晚餐(Last Supper)是节期聚餐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有聚餐式团契,这是主餐庆典的特色。

在主升天后的教会生活中,经文提到楼上房间(门徒住的地方,一13)和他们在五旬节那天身处的房子(二2)。此外,“在餐桌前的团契(koinonia)成为年轻的耶路撒冷教会的社会及宗教标志(二42、46)”。有一位学者称这第一批住在一起的信徒为“路加筵席的群体”。约翰·马可的母亲马利亚开放自己的家供信徒团契相交(十二12-17)。在使徒行传的结尾,正如书卷的开始一样(一4),有两处经文提及接待,这一次是被囚的保罗接待他人(二十八17、30-31)。我们知道教会后来有团契聚餐,他们称为“爱筵”(犹12;参彼后二13)。

家庭可能也是传福音的中心。玻利维亚的神学家阿里亚斯(Mortimer Arias)描述使徒行传中,家庭团契的习惯是“藉着接待,作向心力的宣教或布道”。他辩称,这是我们在宣扬福音时需要多加严肃看待的因素。我们知道,保罗在哥林多被人赶出会堂后,就到了提多·犹士都的家中(徒十八7)。我们可以推断,那些向外布道的家庭成为了家庭教会。事实上,第3世纪中叶以前,基督徒通常在家中聚会(罗十六23;西四15;门2)。这些家庭成为基督徒团契的主要中心,今天家庭也可以担当同样的角色。

团契中的真诚、喜乐和赞美:如上所述,早期基督徒培养出一种彼此相待的态度,使他们能真正享受共同的生活,尤其在聚餐的时候(46节)。当然,初期教会是跟随耶稣的榜样;耶稣十分享受他的饮食,甚至被人谴责他“贪吃好酒”(路七34)。他打破了宗教人士的刻板形象,即有这类人在场,其他人就不可以开心作乐。真诚是其中一个关键,能让人坦诚相交,欢乐相聚。今天,我们也应该在团契中提倡欢乐的聚会。

在家庭小组里,人们花上时间来赞美神(47节);同样,我们的小组聚集时,也应当经常听到赞美之声。

我们可否得到教外人士的爱戴?:早期基督徒也得到教外人士的喜爱(47节),那往往与神新的工作有关。可惜这样的爱戴通常都不长久,因为那些羡慕基督徒生命的人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信息所包含的意思。他们知道自己受到挑战,要作出决定,是否接纳基督教,并摒弃自己所珍爱的宗教。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由于自己的既得利益开始受损,因而由对基督徒的赞赏变为恐惧和对抗。这种情形在耶路撒冷发生,尤其在司提反的侍奉之后。注意八章1节:“从那天开始,耶路撒冷的教会遭受大迫害;除了使徒以外,所有信徒都逃散到犹太和撒马利亚各处。”

尽管这样,基督徒光辉的见证将会留下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与基督教为敌的人中间也会这样。耶稣的兄弟雅各(那公义者)对耶路撒冷的百姓就显然产生了这样的影响,不过他也在公元62年殉道了。约瑟夫(Josephus)这样写,这裁决不受大众欢迎。后来一些真实性存疑的故事滔滔不绝地讲述雅各不平凡的敬虔生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