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奋力传扬——使徒行传

、从天上来的能力

使徒行传二

“要感动这个世界,不能靠批评或效法世界,只能借着那些被神的灵点燃的生命。”

这句话是海夫纳(Vance Havner)说的,他说得对。我们今天视为成功的必要条件(物业、资金、政治影响力、社会地位),初期教会全都没有,她却为基督赢得许多人,使罗马世界教会林立。为什么?因为教会有圣灵的能力,作为事工背后的动力。教会,是一群“被神的灵点燃”的人。

我们今天也可以得着圣灵的能力,以致能更有效地为基督作见证。我们愈明白基督在五旬节的工作,就愈能够与祂结连,经历到祂的大能。圣灵的职事,是要借着信徒的生命和见证来荣耀基督(约十六14),这是极为重要的。使徒行传二章记载了教会生活的四个片段,有助我们认识圣灵。

1、教会等候圣灵(徒二1)

五旬的意思是“第五十”,因为五旬节是在初熟节后第五十天举行(利二十三15-22)。利未记二十三章记载的犹太节期历法,概述了耶稣基督的工作。逾越节描绘祂是神的羔羊,为人舍命(林前五7;约一29),而初熟节则描绘祂从死里复活(林前十五20-23)。初熟节后第五十天是五旬节,所描绘的是教会的成立。犹太人在五旬节庆祝神赐下律法,而基督徒庆祝这节期,则是因为神赐下圣灵给教会。

初熟节是紧接逾越节的安息日翌日,即是说它必然是一周的第一天。(安息日是一周的第七天。)耶稣在一周的第一天从死里复活,并“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这样说来,如果五旬节是其后第五十天(七周加一天),那么五旬节也是在一周的第一天。基督徒在星期日(一周的第一天)聚集和敬拜,因为主耶稣在那天从死里复活,神也在那天赐下圣灵给教会。

在初熟节,祭司会拿一捆庄稼在神面前摇一摇;而在五旬节,他会呈上两个饼。为什么?因为在五旬节,信徒受了圣灵的洗,圣灵使他们合一,连于一个身体。犹太信徒在五旬节受了这洗礼,外邦信徒则在哥尼流家里受这个洗(徒十章)。这就是呈上两个饼的原因(见林前十17)。饼中有酵,表示地上的教会有罪;教会尚未被提到天上,所以仍是不完美的。

我们不可推论说,这十天的祷告会带来了五旬节的神迹,或以为我们今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祷告,从而经历“另一次五旬节”。五旬节是一次性的事件,正如主在髑髅地舍命一样,是不会重复的事件。教会也许会重新经历圣灵充满,恒切祷告肯定是得着属灵能力的要素,但我们不会向神求另一次五旬节,正如我们不会求另一个髑髅地一样。

2、教会敬拜神(徒二213)

我们研究五旬节事件时,必须将偶发性的和必要的事件分开来处理。圣灵“降临”,众人就听见刮风的响声,又看见舌头如火焰。圣灵“施洗”和“充满”信徒,他们就“说起话来”,用各种语言赞美神。圣灵给彼得“加力”,他就传道,使听众“认罪”,当时有三千人信靠基督而得救。让我们来逐一细想圣灵这些职事。

圣灵降临(徒二2-3):在五旬节之前,圣灵一直在作工,祂参与创造的过程(创一1-2)、旧约历史的发展(士六34;撒上十六13),以及引导着耶稣的一生及其职事(路一30-37、四1、14;徒十38)。然而,此时圣灵的同在方式会有两方面的转变,就是祂不单降在人身上,更住在他们里面;而且祂的同在是长久而非暂时性的(约十四16-17)。圣灵不可能更早降临,因为耶稣必先经历死亡、复活和升天,然后神才赐下圣灵(约七37-39、十六7起)。我们要记得利未记二十三章记载犹太历法的次序:先是逾越节、初熟节,然后是五旬节。

有三个令人吃惊的标记随着圣灵的降临出现,就是刮风的响声、舌头如火焰,以及信徒用各种语言赞美神。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灵”和“风”是同一个字(约三8)。众人并非“感觉到”那风,而是听见大风的“响声”。事件发生时,那些信徒很可能是在殿里(路二十四53)。使徒行传二章2节中的“屋子”,可能是指圣殿(见徒七47)。舌头如火焰象征教会向人作出有力的见证。摩根(CampbellMorgan)提醒我们说,我们的舌头可以被天堂点着,也可以被地狱点着(雅三5-6)!风和火加起来就是熊熊大火!

圣灵施洗(徒一5):希腊文施洗这个字(Baptizo),有字面和象征性的双重意义。其字面意思是“浸在水中”,其象征性意思则是“与之认同”。圣灵的洗是神的工作,使信徒与被高举的教会元首耶稣基督认同,成为基督在地上的属灵身体(林前十二12-14)。就历史性事件而言,圣灵的洗发生在五旬节;但在今天,圣灵的洗也发生在罪人信靠耶稣基督、得以重生的时候。

每当在新约圣经读到“洗礼”,你都必须判断和分辨该按照字面,还是象征性的意思来理解它。例如罗马书六章3至4节和加拉太书三章27至28节都是象征性的用法,因为水洗不能使人归入耶稣基督,只有圣灵才能够做到(罗八9;林前十二13;见徒十44-48)。水洗是一种公开的见证,表明接受洗礼的人与耶稣基督认同;圣灵的洗则是个人、私下的经历,使人与基督认同。

我们要留意,圣灵的洗这个历史事件,包含两个阶段:犹太信徒在五旬节受洗;外邦信徒则在哥尼流家里受洗,加入基督的身体(徒十44-48、十一15-17;也见弗二11-22)。

圣灵充满(徒二4):圣灵充满使人得着见证和事奉的能力(徒一8)。圣经没有敦促我们要受圣灵的洗,因为这是我们信靠神儿子的时候,神一次性做完的事。圣经却吩咐我们要被圣灵充满(弗五18);我们需要神持续加力,以致能有效地事奉祂。在五旬节,信徒被圣灵充满,也经历了圣灵的洗;但此后,他们经历了多次的圣灵充满(徒四8、31、九17、十三9),却没有再受灵洗。

我们偶然会听到别人说:“用什么字眼来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我们有经历啊!”我怀疑他们会不会把这种态度应用于一些生活范畴,例如医药、烹调或机械工程。药剂师以砒霜或阿司匹林为配方,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治好你就可以了。或者说,工程师安装交流发电机或汽化器,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车子能启动就可以了。

圣灵以“言语”向我们显明神的真理(林前二12-13),这些言语有明确的意思,是不可改动的。例如重生不能和称义混淆;被挽回和作后嗣,也得分清楚。这些字词在神的救赎计划中,都是很重要的,必须准确地定义,小心地运用。

圣灵的洗显示我属于基督的身体;而圣灵充满则表示我是属基督的。灵洗是一次性的;圣灵充满却会重复发生,我们可以不断靠神得力,好为祂作见证。灵洗涉及所有信徒,因为我们借此成为基督的身体(弗四1-6);圣灵充满则是个人和个别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经历,绝不可混为一谈。

圣灵说话(徒二4、11):我们要留意,那些信徒在赞美神,而非传道,他们说的是已知的语言,不是“未知的方言”(徒二6、8)。路加列举了十五个地名,并清楚地说明这些地方的居民,听见彼得和其他信徒用“他们能够明白的语言”来宣告神的大作为。在第6节和第8节中译作“乡谈”的希腊文是Dialektos,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所用的语言或土话(徒二十一40,二十二2、二十六14)。除非圣经中另有指示,否则我们可以假设,使徒行传其他地方或哥林多前书提到“说方言”,都是指相同的经历,就是信徒在圣灵里用一些已知的语言来赞美神。

神为什么这样做?首先,五旬节是巴别塔审判的逆转;神当年变乱了人的口音(创十一1-9)。神在巴别施行审判,使人分散;在五旬节却带来祝福,使信徒在圣灵里合一。在巴别,人们不能明白对方;但在五旬节,众人听见赞美神的话,并且能明白。建造巴别塔的目的是赞美人、让人扬名;但五旬节则使人赞美神。建筑巴别塔是悖逆的行动;五旬节则是谦卑地降服于神的职事。这是何等大的对比!

神赐下方言恩赐的另一个原因,是要让人知道福音是给全世界的。神要用各人的乡谈来向人说话,赐给他们耶稣基督的救恩信息。使徒行传强调普世宣教——“直到地极”(徒一8)。亨利马廷(Henry Martyn)说:“基督的灵是宣教的灵,我们愈亲近祂,就会愈加着紧宣教。”

似乎是大风的响声吸引众人到了圣殿,当时信徒正在聚集;不过,真正抓住众人注意力的,却是信徒的赞美。众人中间有一些不在意的人,他们嘲笑信徒,指控他们醉酒,但另一些人,却诚心想找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众人甚纳闷(徒二6),而且惊讶(7、12节)和稀奇(7节)。

有趣的是那些嘲笑人的,指控信徒醉酒;而酒和圣灵是互相关联的(弗五18)。保罗拿醉酒和圣灵充满来作“对比”:人若被烈酒灌满了,就不能自控,结果是蒙羞;但人若被圣灵充满,就能自律并荣耀神。烈酒能带来短暂的欢愉;圣灵却能赐下很大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喜乐。

3、教会向失丧的人作见证(徒二1441)

彼得没有用方言来传道,他用群众能明白的亚兰语来讲话。这篇道,由犹太讲者讲出,对象是犹太人,时间是在犹太人的圣日,其信息关乎犹太人那复活了的弥赛亚,祂曾被以色列民钉死在十字架上(14、22、29、36节)。在场的外邦人是已归信犹太教的人(10节)。彼得要到探访哥尼流之后(徒十章),才向外邦人开启信仰的大门。

彼得在讲道中解释了三件事。

他解释发生了什么事;圣灵已降临(徒二14-21):信徒充满喜乐地敬拜,并非因为喝酒太多;它是圣灵临到祂子民中间的证据。传统的犹太人,在安息日或圣日上午九时前不吃也不喝,用膳后一般也不喝酒。

彼得没有说五旬节“应验”了约珥书二章28至32节的预言,因为经文所预言的神迹奇事并没有发生。按上下文来看,你会发现这预言论及在末后日子的以色列民,关系到“耶和华的日子”。然而,圣灵引导彼得把这个预言应用于教会。他说:“这就是约珥先知所谈到的那位圣灵。祂就在这里!”这样的宣告,对于犹太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他们以为神只会把灵赐给少数蒙拣选的人(见民十一28-29)。可是,这里有一百二十个犹太人,有男有女,他们都享受到圣灵的赐福,这位圣灵也曾加力给摩西、大卫和众先知。

事实上,这是“末世”新时代的开始,期间,神要为人完成祂的救赎计划。耶稣已成就救赎大工,人毋须做任何事,只须要跟人分享好消息,先是向以色列。神已向人发出邀请:“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徒二21)

他解释事件是怎样发生的;耶稣已复活(徒二22-35):一传十、十传百;很可能耶路撒冷的大多数成年人,无论居民还是客旅,都已经知道拿撒勒人耶稣被捕、受审和被钉十字架的事。他们也听过“官方公布”的传闻,说耶稣的跟随者偷走祂的尸体,让人以为祂已像祂所预言的,从死里复活了。

但彼得将真相告诉了他们:拿撒勒人耶稣真的从死里复活了,这就证明祂是弥赛亚!彼得提出四个证据,证明耶稣基督已复活,然后呼召他们来信靠基督,得着救恩。

他的第一个证据来自“耶稣基督本人”(徒二22-24)。彼得的听众知道耶稣是真有其人,他来自拿撒勒,也知道祂行过许多神迹奇事。(有关“拿撒勒人耶稣”这称呼,请参徒二22、三6、四10、六14、十38、二十二8、二十六9、也见二十四5)。明显地,神的手帮助了耶稣。彼得的听众听过祂讲话,也观察过祂的生活。他们甚至见过祂使死人复活,在祂身上也找不着任何过犯,而且这些事都不是“在背地里做的”(徒二十六26)!

这样的一个人竟要被死亡击倒,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从某个角度看,把耶稣钉十字架是可怕的罪行(徒二23);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是一次莫大的胜利(徒二24)。译作“痛苦”的那个字,意思是“阵痛”,暗示坟墓如“母腹”,耶稣从死里复活,在复活的荣耀里“生了”出来(见徒十三33)。

彼得的第二个证据是“大卫的预言”(徒二25-31)。彼得引用了诗篇十六篇8至11节,这段经文显然并不适用于大卫,他已经死了、被埋葬了。大卫作了神的先知,预言到有关弥赛亚的事,说祂的灵魂不会留在阴间(死人的领域),祂的身体也不会留在墓穴里朽坏。

第三个证据是“信徒的见证”(徒二33)。耶稣复活之后,没有向全世界显现,只向祂的跟随者显现,并差遣他们向人见证祂已复活(徒一3、22)。但他们是可靠的见证人吗?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吗?当然可以!在基督复活之前,这些门徒甚至不相信祂会复活;他们先要说服自己(可十六9-14;徒一3)。传讲谎话,对他们毫无好处,因为这信息激起了官方的反对,甚至使一些信徒被囚和死亡。少数盲目的人,会相信或宣传一个谎话;但若有数以千计的人相信一个信息,而且有神迹支持,你就不能轻易驳倒它。这些见证人都是可信赖的。

彼得为基督复活提出第四个证据,就是“圣灵的临在”(徒二33-36)。让我们顺着他的推理来看。假如圣灵在世上,那么一定是神差祂来的。约珥应许过,圣灵有一天会来;耶稣也应许过,会把圣灵这份礼物送给祂子民(路二十四49;约十四26、十五26;徒一4)。假如耶稣死了,祂就不能够差圣灵来;因此,祂必然是活着的。此外,耶稣一定要回到天上、回到父那里去,才能够差圣灵来(约十六7);所以,祂一定已升到天上!彼得引用了诗篇一一O篇1节来支持他的论点,而这节经文肯定不适用于大卫(请留意太二十二41-46)。

彼得的结论是一个宣告,同时也是指控:耶稣是你们的弥赛亚,你们却将祂钉十字架!(见徒二23)彼得没有说,十字架是无罪者为世人舍命的地方,却指出,这是以色列人杀死其弥赛亚的地方!他们犯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罪!那么他们还有盼望吗?有!彼得所作的第三个解释,是给他们的好消息。

他解释为何要有这事;为了拯救罪人(徒二36-41):圣灵使用彼得的信息,让会众内心悔罪。(徒五33及徒七54的希腊文原文中用了另一个字,表示恼怒,而非悔罪。)毕竟,他们犯下重罪,将他们的弥赛亚钉十字架,神可以怎样对待他们呢?我们要留意,会众问:“我们当怎样行?”这问题不是单单问彼得,而是同时问十二使徒,因为他们当时是同作见证,只不过彼得是众人之首。

彼得告诉他们可如何得救,就是要认罪悔改,信靠耶稣基督。他们当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公开承认他们的弥赛亚和救主,以显明有悔意和信心。只有悔改和信靠基督,他们才能得着圣灵这份礼物(加三2、14);这应许乃同时赐给犹太人和“远离的”外邦人(弗二13-19)。

按照英王詹姆斯译本(King James Version)的翻译,使徒行传二章38节表明人要得救,就必须先受洗:可是这并非圣经的教导。希腊文eis这个字(和合本译成“叫罪得赦免”的“叫”字),其意思也可以是“由于”或“基于”。在马太福音三章11节中,施洗约翰“基于”那些人悔改,而为他们施洗。我们不可引用使徒行传二章38节,来支持借着洗礼得救的错误教导。假如洗礼是得救的必要条件,彼得却没有在其他讲道中提及(徒三12-26、五29-32、十34-43),那就真的太奇怪了。其实,那些在哥尼流家里的人,他们在“受洗前”已得了圣灵(徒十44-48)!既然神吩咐信徒要受洗,我们就当存着“无亏的良心”去遵行(彼前三21);但不能以洗礼为救恩的必要条件。否则,希伯来书十一章提及的人就没有一个能得救了,因为他们全都没有受洗。

使徒行传二章40节表明使徒继续传扬神的话语,劝勉人信靠耶稣基督。他们将以色列民族视为一个“弯曲的世代”,是要被定罪的(太十六4、十七17;腓二15)。其实,这民族尚有约四十年时间,其后罗马人才会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使百姓分散。历史是不断重复的。那在旷野的四十年,新一代要“救自己”脱离悖逆神的上一代;这时,神又将四十年的恩典赐给祂百姓,在彼得讲道那天,就有三千人悔改、相信和得救。

4、教会行在圣灵里(徒二4247)

那些信徒继续以圣殿作为聚集和事工的基地,但也在不同人的家里聚集。那三千名初信者若要成长,有效地为基督作见证,就需要神话语的指导,也需要与其他信徒相交。初期教会不单使人归信,还使人作“门徒”(太二十八19-20)。

使徒行传二章42节中,有两个词语需要解释一下。“擘饼”应该是指他们一般地用膳。他们可能会每餐结束前记念主,进行“圣餐”。饼和酒是犹太人平常的食粮。“交接”一词的意思(编者按:这个词在另一些经文中译成“相交”),不单是“在一起”,更是“共同拥有”,应该是指初期教会的“凡物公用”。这完全是出于自愿,且是暂时性的做法(徒十一27-30),是由爱推动的。

初期教会是合一的(徒二44),她备受推崇,人数也倍增(徒二47)。她在未得救的犹太人中作了有力的见证,这不单因为使徒行了神迹(徒二43),也因着信徒相爱和事奉神的方式。复活的主继续与他们同工(可十六20),不断有人得救。这是何等的教会!

你在使徒行传中遇到的基督徒,不满足于每周聚集一次,像“例行的聚集”。他们天天相聚(徒二46)、天天互相照顾(徒六1)、天天赢取灵魂(徒二47)、天天查考圣经(徒十七11),他们的人数也天天加增(徒十六5)。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是每天的生活,而不是每周一次的惯例。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基督复活的事实,祂那复活的大能,借着圣灵运行在他们的生命中。“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徒二21;罗十13)这应许依然生效。你有没有呼求呢?你是否已经信靠耶稣基督,得着救恩?

研习题

1、我们的教会怎样定义成功?

2、翻阅这一章,试将你的定义跟初期教会的定义作比较。请读使徒行传二章1至13节。假如你是五旬节时身处耶路撒冷的一个记者,你会怎样报导所发生的事情呢?

3、使徒行传包含了一些不再重复发生的事件、一些过渡期的事件,以及一些基本的属灵原则。就着这三个类别,你在使徒行传二章中找到些什么例子?

4、请读14至41节。彼得怎样解释当日所发生的事?

5、彼得提出了哪些证据来证明基督已复活?

6、我们作见证时,可以怎样运用这些证据?

7、神怎样使用彼得的讲道?

8、请读42至47节。初期教会有哪些主要的特质?

9、你的教会与初期教会相比,有什么异同?

10、你可以怎样使你的教会变得更像初期教会?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