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圣灵的大能

四、圣灵的洗和身体的隐喻:信徒彼此依靠(十二12-26

这一部分很自然地从上文的论述转向这一点。事实上,保罗使用表达逻辑关系的γαρ(gar,因为;《和合本》未译)来开始第十二节:各样的恩赐和恩典被赐给教会,是为了叫人得益处,因为身体是一个,由许多肢体组成的,它们都对整个生机体有贡献。

这个身体的隐喻打开了这一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在古代世界有许多身体隐喻的先例,是与这段经文无关的。这些先例倾向以身体的隐喻指整个人类【注释74】。最有趣的一个可能的背景是考古挖掘出来的阿斯克莱平庙宇(Asclepion),其遗迹包括了「大量的赤陶奉献物品,代表着头、手和脚、手臂和腿、乳房和外生殖器、眼睛和耳朵……。这些代表受痛苦的肢体被一个神治好了……。陈列在阿斯克莱平庙宇中这些被分割的肢体,『死的』、分裂的、没有爱的、和不被爱的;与这种背景相反的是,保罗认为基督徒不应该是这一切所象征的。」【注释75】

无论背景如何,这个隐喻在这节经文的结尾出现一个奇怪的转折。我们可能期待着经文说「教会也是这样」,可是,我们读到的却是「基督也是这样」。当然,这中间的一步逻辑关系是: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可能是在往大马色的路上,保罗开始明白这样的语汇,那时得着高举的基督所喊叫的并不是:「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的教会?」而是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徒九4)【注释76】。可以理解,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就是关于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的用语,最好是理解成隐喻,还是当成在描述深刻的本体论的实际【注释77】。我们不需要为这样的讨论耽搁时间;因为即使我们回避关于隐喻的性质这样的难题,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保罗的用词所要达到的功能性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所谈论的,不是把人类当作一个人的身体,每一个成员是一个肢体;我们也不是谈论宇宙的相互关连;我们所关注的更不是政治体。我们正在谈论的事比这些事情都要重要得多、持久得多、昂贵得多:我们是谈论教会、基督的身体。对于一切真正爱基督的人来说,这必然是极其严肃的事。

另一个「因为」(γαρ,gar,第13节开头;《和合本》未译)把第十二节和第十三节连结起来:基督徒构成了一个身体,基督的身体,这个事实是建立在这个真理上的,即他们所有的人都在一位圣灵里(或作「借着」或「用」,等一下我会回头讨论这个问题)受洗,成了一个身体。保罗告诉哥林多的信徒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属于这个身体,因为我们所有的人【注释78】都受洗归入了这个身体。

这节经文几乎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句法结构都引发争议,需要花非常长的讨论来权衡所有的意见。在此,我必须限制在几个评论上。

大宗派的学者,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圣灵的洗和一些仪式之间的关系上,就如水洗、主的晚餐、和坚振礼。无可否认,大多数的论述都是推测性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承认,保罗写这段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布鲁斯极恰当地概括了圣灵的洗和水洗之间的联系:

凭信心与基督联合,使祂的百姓进入受圣灵洗的群体,成为其中的成员,使他们获得这样的益处,就是在新时代开始时圣灵的浇灌,这是一次有效永远有效的浇灌,而水洗被保留作为外在可见的记号,标志他们「归入基督」(参:加三27)。由于他们都在一位圣灵里受了洗,因此,他们都受洗归入一个身体。【注释79】

有些人认为第十三节的第二部分论及主的晚餐:受洗在第一部分,主的晚餐在第二部分【注释80】。「饮于一位圣灵」【注释81】这句话中的动词和时态都不是特别适合这种解释【注释82】,也不适合把第十三节下半解释为坚振礼【注释83】。但是,这些争论确实提醒我们注意这个事实:把特殊的教会传统套进经文里面,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人必须考虑,在当今灵恩运动的争论中,历史是否正在重演,即使如今发现的传统多少有些不同了。

究竟是这个受洗导致了这个身体【注释84】,还是这个受洗使人归入了一个先前已经存在的身体【注释85】,引发了冗长的争论。后者肯定是正确的——这不是(像康哲曼所主张的)因为这种看法跟希腊文化盛行的空间概念相符,而是因为在哥林多人归入教会以前,教会已经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了。换句话说,这个回答取决于哥林多人具体的历史经历,而不是推测的空间概念。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并询问:在第一个基督徒受洗时,他是受洗归入一个已经存在的教会,还是借着他的受洗,通过某种方式建立了教会?我们必须回到五旬节,并要思考五旬节后的教会和五旬节前神的子民之间的关系。我将把这个主题保留到最后一章,因为那不是保罗在这里所关心的。

说到五旬节,在老一代的五旬节派人士中间,尤其是在一般大众的层次,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读使徒行传第二章,决定了哥林多前书中这节经文的解释。在他们看来,这个在圣灵中的洗是悔改归正后的经历,这经历跟主要的五旬节派和新近的五旬节派,对使徒行传的解释是一致的。第十三节的第一个「我们……都」并不包括所有的基督徒,而是只包括那些已经享受了这种悔改后圣灵经历的人。他们以各种方式来支持这种解释。举例来说,有人说不应该把ειζ εν σωμα(eis hen sōma)翻译成「归入一个身体」,而是应该译作「为了这个身体」之类的。这意味着这节经文中的圣灵的洗,并没有将其受益人归入「一个身体」(显然包括了所有的信徒,因此就排除了认为这个洗只属于部分信徒的一切观点),而仅仅是为身体(亦即,为了身体中的服事)预备一些信徒【注释86】。但是,这些观点和类似的意见受到了如此彻底的反驳【注释87】,使得如今越来越多的灵恩派人士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注释88】。整体上看,这整个理论最令人吃惊的弱黏,也许在于它对上下文的麻木。经文的思路,包括开头的「因为」,都必须理解为:保罗正在谈论的,是将所有的信徒归入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构组成了十三节前一节和以后的经文的主题。

现代的灵恩派,不像他们的五旬节派前辈那样容易归类。例如,罗马天主教的灵恩派,倾向于淡化圣灵的洗的解释,而圣灵的洗构成了一个比较大——「第二次祝福」——的神学的一部分;大多数更正教的灵恩派,却保留着那种传统的某些形式。然而,就着正在讨论的这节经文而言,现在已经比以前少引用十三节上半节,而是换成了十三节下半节,作为支持这种主张的证据【注释89】。实际上,他们说:如果我们同意十三节上半节的圣灵的洗是跟悔改归正相关的,我们仍然相信有强有力的理由,把「我们都飮于一位圣灵」(13节下)—或者无论是怎样翻译这句希腊文的——解释为指圣灵第二次的工作。毕竟,一位灵恩派的作者这样写道:「一路上喝着进入身体,这样的意象不仅仅是一个奇怪的混合隐喻。」【注释90】但是,这当然不是保罗的意思。从非灵恩派的角度看,饮于一位圣灵不是跟「受圣灵的洗」相对应,而是跟「受圣灵的洗归入一个身体」相对应。换句话说,保罗在一个隐喻上加了另一个隐喻,并希望他的读者不要混淆它们。另一个具有灵恩派传统的学者,比较加拉太书三章二十七节和「受洗归入基督」/「披戴基督」这组对应句,并主张说:由于「披戴」这个用词「很容易跟赐下恩赐的圣灵等同」【注释91】,从十二章十三节上半节的入门,转到十二章十三节下半节的赋予恩赐,这个类似的转移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但是,加拉太书三章二十七节下半节所说的是披戴基督,而不是披戴圣灵;而在新约圣经中完全没有把「披戴」跟(现代意义所谓)灵恩派的赋予恩赐联系在一起的。

动词ποτιζω(potizō)通常表示「我使……喝」之意,我认为在这里它具有另一个常见的意思:「我灌满」或「我倾倒」,如同在灌溉中那样。在圣经中,只有另外一处经文把这个动词跟圣灵联系在一起(赛二十九10《七十士译本》),那里,这个动词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这处经文所用的被动语态εποτισθημεν(epotisthēmen),应该翻译为「我们都被浸透」在一位圣灵里,或「我们都被灌满」在一位圣灵里【注释92】。但是,谁是「我们」呢?难道他们不正是十三节上半节里同一个词所指的同一批人吗?有一位灵恩派作家试图逃避这个难题,而建议说「我们」指在哥林多的一切信徒,而不是每一个地方的所有基督徒。不能说每一个地方的所有基督徒都领受了圣灵第二次的恩赐;但是可以说哥林多的信徒都领受了【注释93】。这个答辩听起来太过强词夺理了。如果是那样的话,保罗为什么不写「你们都……」,更清楚表明他的观点呢?在这一章的开头,我们注意到某个证据,我们将会在第四章比较彻底地来权衡:这几章经文透露出一个事实,即在哥林多有一个不说方言的派系。比较重要的是,把圣灵第二次的工作引进这里的论述中,对保罗论述的思路有什么贡献呢?正如巴刻(Packer)所说的:「提到第二次祝福是强解经文;不能从经文中读出这样的意思来。」【注释94】

最后,我要谈谈εν ενι πνευματι(en heni pneumati),「在一位灵里」或「借着一位灵」或「用一位灵」。有时候,有人认为:如果我们把这个希躐短语翻译成「在一位灵里」,那么合起来的短语「在一位灵里归入一个身体里」太不通畅,难以接受。

因此,正在讨论的这个短语必须是表示媒介的:「我们都借着一位灵受洗,归入一个身体里。」【注释95】有人根据这个观点而主张说:尽管这个用圣灵或借着圣灵施行的洗礼,碰巧跟悔改归正是一致的,但是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在圣灵里的洗却是另一回事:它是归正后的一次经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新约圣经中,这里将是唯一一处提到圣灵是施洗者的地方。在其他六个地方,涉及到施洗约翰的预言:基督是施洗者,圣灵则是媒介或范围,我们在其中受洗。另外,每当新约圣经中用到施洗这个动词时,使用介词εν(en)来表达的总是洗礼的媒介——水、火、云、等等——而不是施洗者。虽然「在一位灵里归入一个身体里」的中英文听起来不通畅,这句短语的希腊文丝毫也没有不通畅,部分是因为缺乏英文的双关语的缘故。事实上,这个合起来的希腊短语很恰当地、精确地强调了保罗要表达的观点:所有基督徒都在一位圣灵里受洗;所有基督徒都受洗归入一个身体。我们太过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介词上,以致于忽略了保罗反复使用的形容词一位/个。用麦戈曼(MacGorman)的话说,保罗正在作好准备,要证明「没有一个教会是只有一个成员的,也没有任何恩赐是每一个成员都有的」【注释96】。然而,无论你最终怎样看待这个有争议的短语,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没有任何至关重要的事情会受这个结果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灵恩派和非灵恩派一样,两种观点都有人赞同【注释97】。

身体——教会——的合一,是根据这个事实,即教会的所有成员都在一个灵里受洗归入这个身体,现在,这个合一性被应用到哥林多的问题上【注释98】。无论何时,当一个精英团体宣称,得到一个内在的路径或一个「全备的」福音,是别人不认识的,这样宣称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有某些分裂的力量就开始起作用。这个宣称产生了一种核心集团的综合症:圈内的人感到安全,却陷于沾沾自喜的危险中,而圈外的人则感受到威胁和被利用。后面这个团体中的某些人,可能迟早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不像那些被误导的精英分子那样傲慢和沾沾自喜!

保罗轮流处理这两个团体的问题。在十四至十九节,他告诉圈外的人说,正是因为神在教会分配的恩赐是各种各样的,那些看起来比较次要的肢体,不能以此为理由说自己不属于身体,或者威胁要离开。在保罗提到的每一组对比中(脚和手,耳和眼),都是看起来比较次要的一方,把自己放在一种自怜的光景里【注释99】。尽管,它可以抱怨自己的有限,却不能为了这些事的缘故【注释100】就不是身体的一个肢体。事实上,如果一个身体只有一个单一的器官——也许是一个硕大的眼球,或者是单一的一个巨大的趾甲或膝盖——那将是古怪又可笑的。身体需要每一个肢体的贡献。所以,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有鼓励人或者有施舍χáρισμα(charisma;恩赐)的基督徒,因为感到某个有方言χáρισμα(charisma;恩赐)之人的威胁而绝望,这也是愚蠢的。

无论灵恩运动的教义对错,我们被迫要来思考许多受到灵恩派挫折的基督徒。我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大学基督徒团契和地方教会的名单,一旦灵恩运动在这些地方占据主导地位,以说方言为证明受圣灵的洗的决定性证据,造成强大的压力时,逐渐地,其他基督徒就离开,流向其他团契或者教会。无疑地,如果他们这样作,就表明他们没有领悟这几节经文的意思;毫无疑问,这也表明导致其他人离开的灵恩派观点,是没有理解这一章圣经。事实是这样:「但如今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十二18)——重复第十一节经文的思想,但此处的焦点是神,而不是圣灵本身。

现在,保罗转向这些精英分子身上(20-26节)。在这个延伸的隐喻中,肢体们不再站在次要的地位对自己说话,就好像在前面的经文里那样;在这里,肢体们用令人难受的、屈尊俯就的语调,来跟那些他们认为次要的肢体说话。没有比尖锐地说「我用不着你!」更伤害人的了。在这一点上,精英分子既可能是所谓的灵恩派,也可能是那些反对他们的人:保罗痛责的是他们的态度。有任何特殊恩赐(无论是方言还是别的恩赐)的基督徒,无论如何,都没有权利不理会有其他恩赐的信仰同伴。蒂森(Thiessen)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比较体面的肢体和较不体面的肢体等等【注释101】;但是我怀疑他没有抓住问题的中心。在隐喻的层次上,保罗还是在讨论身体,而按照「羞耻」的语言来判断的话,比较不体面或者比较不俊美的肢体可能是指性器官:在教会的层次,保罗在此感兴趣的不是组成哥林多敎会的不同社会阶层,而是所观察到的由χáρισματα(charismata)所造成的阶级分层。神的意思是要尊荣那些别人看为不体面的。应用到教会里,尊荣那些几乎不被纪念或不受注意的恩赐,成了我们集体的责任。

在一个身体内,一个肢体的痛苦就是全身的痛苦。假如你用榔头敲到自己的手指,你喊叫「我伤到我的手指!」或者「我伤到我自己!」都是合适的。当某个肢体得荣耀时,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把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的声音跟他这个人分开吗?我们不是只尊敬他的声音而已;我们尊敬他这个人。「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十二26)。在教会里也必须是这样。不可以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任何基督徒,而是要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待。信徒如果采取这种态度,就不再有在属灵上睥睨群雄、自我高举、或者不平衡地强调特定的恩赐这一类的事情。

五、结论(十二27-30

仿佛这个隐喻还不够清楚似的,保罗又详细地解释了一次:「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你们」和「基督的身子」是「教会」的同义词,事实上,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就是哥林多教会。在新约圣经中,典型地,每一个地方教会不是作为整体教会的一部分,就是作为教会——是教会在那个特定地方的彰显,或者是在那个特定地方的范例。保罗论及身体的用语也是这样。保罗没有表示每一群会众是基督身体的一个肢体,或者是基督的一个身体。每一群会众,每一个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如果我可以这样讲的话,每一个地方教会,就是教会的范例。在任何地方,神的子民都是神的子民,就是教会,而不仅是神的子民的一部分【注释102】。而正是在教会中,神委派了不同的属灵恩赐。这并不意味着,因此每一个地方教会都必须有使徒在其内;因为,从某个角度而言,如果神把使徒赐给祂的教会,祂的子民,那么,他们当然也是教会任何特定彰显(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地方教会)的使徒。此时此刻,保罗的目的不是要建立教会的等次,而是要强调神倾倒在教会里的美善恩赐之丰富。

在讨论第八至十一节时,已经部分地讨论到这份清单(28节)。我将在第三章更多谈论「使徒」、「先知」和「教师」。然而,在这里的上下文中,这分清单的主要目的是要引出最后的修辞疑问句,在希腊文中,这种修辞疑问句的形式表示,保罗希望在每一个问题后面是一个坚决的否定答案:「岂都是使徒吗?不!岂都是先知吗?不!岂都是教师吗?不!岂都是行异能的吗?不!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吗?不!岂都是说方言的吗?不!岂都是翻方言的吗?不!」

当然,我们还没有考虑新约圣经中的其他经文;但是,至少根据这一章经文,以及最后的修辞疑问句,我们怎么胆敢把任何一个χáρισμα(charisma)作为圣灵赋予能力的标准呢?我们怎敢用说方言来验证圣灵的洗呢?

试图把神学上的和实行上的许多事情强行放在一起,是不成熟的作法;另外,我还不打算确认灵恩运动中令人钦佩的特征。但是,我至少必须提出一个建议。如果灵恩运动能够站在圣经的基础上,坚定地宣布放弃——不是放弃方言,而是放弃——「以方言为第二次福分的特别标记」这样的思想,那么,隔在灵恩派和非灵恩派之间的墙,有很大一部分将会倒塌。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所要求的,是否能少掉这一点呢?

感谢神,除了所有的χáρισματα(charismata)以外,还有一条更妙的道路。

【注释1】例如,John C. Hurd,The Origin of 1 Corinthians(New York:Seabury,1965),186-87;K. S. Hemphill,“ThePauline Concept of Charisma:A Situ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Approach”(Ph. D. diss.,Cambridge University,1976),45ff.;并见A. C. Thiselton,“Realized Eschatology at Corinth”,New Testament Studies 24(1978);510-26。

【注释2】尤其见Thiselton前引文。

【注释3】Ralph P. Martin,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12-15(Grand Rapids:Eerdmans,1984)。

【注释4】新国际版(NIV)的翻译「人不结婚倒好」是不正确的,见Gordon D. Fee,“1 Corinthians 7:1 in the NIV”,Journal of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23(1980):307-14。

【注释5】不同形式的反义词(例如,αλλα,μαλλον δε)对此评论没有妨碍,因为这个评论主要讨论的是在某个上下文中的两个子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纯粹的词汇特征。

【注释6】紧接着十四章39节的「但是」不属于「是的-但是」的论述形式,因为它是紧跟在一个禁令的后面。

【注释7】见Mattie Elizabeth Hart,“Speaking in Tongues and Prophecy as Understood by Paul and at Corinth,with Reference to Early Christian Usage”(Ph. D. diss.,University of Durham,1975),这篇论文的主要目标是要指出在哥林多同时存在「赞成恩赐」和「反对恩赐」的力量,而保罗采取的立场是向圣灵的每一样工作敞开,但是批判他在哥林多观察到的大多数情况。

【注释8】例如,Hurd,The Origin of 1 Corinthians,193-95;Gordon D. Fee,“Tongues-Least of the Gifts?Some Exegetical Observations on 1 Corinthians 12-14.”Pneuma 2/2(1980):4-7。

【注释9】例如,在《便西拉智训》(Ecclesiasticus)七章33节,正确的词可能是χαριζ,而不是χαρισμα;而在三十八章34〔30〕节,原文可能是χρισμα:见Archibald Robertson and Alfred Plummer,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Epistle of St Paul to the Corinthians,2d ed.(Edinburgh:T. and T. Clark,1914)。从文本上来说,在保罗以前没有确定的例子,见Siegfried Schulz,“Die Charismenlehre des Paulus:Bilanz der Probleme und Ergebnisse,”in Rechtfertigung:Festschrift fur Ernst Kasemann,ed. Johannes Friedrich,Wolfgang Pohlmann,and Peter Stuhlmacher(Tubingen:J. C. B. Mohr;Gottingen:Vandenhoeck und Ruprecht,1976),445-46;U. Brockhaus,Charisma und Amt. 2d ed.(Wuppertal:Brockhaus,1975),128-29。

【注释10】F. Grau,“Der neutestamentliche Begriff χαρισμα”(Ph.D. diss.,Tübingen University,1946〔我不能够获得这篇论文;我仅是从第二手的来源得知它〕);Ernst Kasemann,Essays on New Testament Themes,trans. W. J. Montague(Philadelphia:Fortress,1982),64-65;James D. G. Dunn,Jesus and the Spirit(Philadelphia:Westminster,1975),209。

【注释11】见M. M. B. Turner,“Spiritual Gifts Then and Now”,Vox Evangelica 15(1985):30-31的精彩讨论。

【注释12】前引文,30。

【注释13】Dunn,Jesus and the Spirit,209。

【注释14】Hemphill,“The Pauline Concept of Charisma”,78注92。

【注释15】就如:有许多人(例如,John Howard Schütz,Paul and the Anatomy of Apostolic Author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277)认为,保罗的权柄主要在于他能够帮助读者经历他自己所享受的「恩赐的」能力;而John Koenig,“From Mystery to Ministry:Paul as Interpreter of Charismatic Gifts”,Union Seminary Quarterly Review 33(1978):167-74把χαρισμα和μυστηριον(奥秘)联系起来,认为甚至保罗以一个有恩赐的人所进入的「奥秘」,其背后最终的重点就是服事。

【注释16】例如,Kāsemann,Essays on New Testament Themes,66;Brockhaus,Charisma und Amt,150ff.;D. Moody Smith,“Glossolalia and Other Spiritual Gifts in a New Testament Perspective”,Interpretation 28(1974):311;Birge Albert Pearson,The Pneumatikos-Psychikos Terminology(Missoula,Mont.:Scholars,1973),44。

【注释17】例如,Pearson,The Pneumatikos-Psychikos Terminology认为是单单指预言的;Max-Alain Chevallier,Esprit de Dieu,Paroles d’Hommes(Neuchatel:Delachaux et Niestle,1966)认为是预言和方言,后来的David L. Baker,“The Interpretation of 1 Cor 12-14”,Evangelical Quarterly 46(1974):224-34也有相同的看法。亦见D. W. B. Robinson,“Charismata versus Pneumatika:Paul’s Method of Discussion”,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31(1972):49-55,提醒人们注意十四章一节和十四章五节之间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有μαλλον δε。但是,这并不表示在哥林多人的心中,πνευματικá就只有预言和方言,而只是表明主要的焦点在方言恩赐的滥用上,而预言的恩赐被保罗当作陪衬,以指明应该怎样用属灵的恩赐来服事他人的理想作法。Martin,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特别使用的分离法,是由他试图恢复引自哥林多人信中的话所组成的——在后面会讨论这一点。

【注释18】尤其见Wayne A. Grudem,The Gift of Prophecy in 1 Corinthians(Washington,D. C.: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2),157-62。

【注释19】F. F. Bruce,1 and 2 Corinthians. New Century Bible(London:Marshall,Morgan and Scott,1971)在所论之处。

【注释20】尤其见Grudem,The Gift of Prophecy,162-64;C. Senft,La premiere epitre de saint Paul aux Corinthiens(Neuchatel:Delachaux et Niestle,1979);相较之下,C. Wolff,Der erste Brief des Paulus an die Korinther. Zweiter Teil:Auslegung der Kapitel 9-16 (Berlin:Evangelische Verlagsanstalt,1982);K. Maly,“1 Kor. 12,1-3:Eine Regel zur Unterscheidung der Geister?”Biblische Zeitschrift 10(1966):82-95倾向把哑巴偶像(2节)和第三节中受灵感说话的信徒进行对比,如此必然就避免了把第二节视为令人欣喜若狂的异教崇拜。

【注释21】见David E. Aune,“Magi in Early Christianity.”In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der romischen Welt Ⅱ.2(Berlin:de Gruyter,1980):1549-51;以及J. Fontenrose,The Delphic Oracle(Berkeley:Uniersity of California,1978),212-24。

【注释22】G. de Broglie,“Le texte fondamentale de Saint Paul contre la foi naturelle,”Recherches de Science Religieuse 39(1951):253-66;Andre Mehat,“L’Enseignement sur ‘les choses de l’Esprit’(1 Corinthiens 12,1-3),”Revue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 Religieuses 63(1983):395-415。梅哈特指出:一些比较老的解经家倾向这种解释,如卡吉坦(Cajetan)和毕斯平(Bisping)。

【注释23】Mehat,前引文,410-15。

【注释24】Eduard Schweizer,The Holy Spirit,trans. Regiald and Ilse Fuller(Philadelphia:Fortress,1978),126。

【注释25】由于没有动词,不能确定保罗是表示ειη(be,「让……是」)还是εδτιν(is,「是」);但是通过与「耶稣是主」进行模拟(同样没有动词,然而却有清楚的意思),后者的可能性稍微大一点。

【注释26】C. K. Barrett,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2d ed.(London:Black,1971)。

【注释27】见Ceslaus Spicq,Agapé dans le Nouveau Testament,3 vols.(Paris:Gabalda,1958-59)在所论之处。

【注释28】这个问题极端困难:参Hans Conzelmann,First Corinthians: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ed. George W. MacRae. Trans. James W. Leitch,Hermeneia series(Philadelphia:Fortress,1974),204注10中引述俄利根的相关文字和讨论。Grudem,Gift of Prophecy,168-169持相反观点。

【注释29】Adolf Schlatter,Paulus – Der Bote Jesu:Eine Deutung seiner Briefe an die Korinther,3d ed.(Stuttgart:Calwer,1962),333。

【注释30】施拉特(Schlatter)特别留意申命记二十一章二十三节;但是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中的(被神咒诅的),《七十士译本》的翻译是κεκατηραμενοζ,而保罗在别处使用επικαταρατοζ(参:加三13);所以,不清楚读者是否会想到像申命记二十一章二十三节这样的经文。关于此处与死海古卷的《那鸿书注释》(4QpNah)1.7~8之间的关连,见Conzelmann,Frst Corinthians。

【注释31】J. Duncan M. Derrett,“Cursing Jesus(1 Cor. Ⅻ.3):The Jews as Religious‘Persecutors’”,New Testament Studies 21(1974-75):544-54。

【注释32】J. M. Bassler,“1 Cor 12:3-Curse and Confession in Context”,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01(1982):415-18。

【注释33】W. C. van Unnik,“Jesus:Anathema or Kyrios(1 Cor. 12:3)”,in Christ and Spirit in the New Testament:Studies in Honour of C. F. D. Moule,ed. Barnabas Lindars and Stephen S. Smalle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113-26。

【注释34】参Grudem,Gift of Prophecy,170-71注93。

【注释35】例如,Walther Schmithals,Gnosticism in Corinth: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etters to the Corinthians,trans. John E. Steely(Nashville:Abingdon,1971);Norbert Brox,“ΑΝΑΘΕΜΑ’ΙΗΣΟΓΣ(1 Kor 12,3)”,Biblische Zeitschrift 12(1968):103-11;R. H. Fuller,“Tongues in the New Testament”,American Church Quarterly 3(1963):162-68。

【注释36】尤其见Pearson,Pneumatikos-Psychikos Terminology,48-49。

【注释37】W. F. Albright and C. S. Mann,“Two Texts in 1 Corinthians”,New Testament Studies 16(1969-70):271-76。

【注释38】例如,C. K. Barrett,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依循E.-B. Allo,Premiere epitre aux Corinthiens,2d ed.(Paris:Gabalda,1956)的见解。

【注释39】例如,Bruce,1 and 2 Corinthians;de Broglie,“Le texte fondamentale”;David E. Aune,Prophecy in Early Christianity and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Grand Rapids:Eerdmans,1983),256-57。

【注释40】例如,葛罗塞(F. W. Grosheide,Commentary 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Eerdmans,1953] )建议说:一些哥林多的信徒担忧,有些用听不懂的方言说出的话实际上是亵渎的话,可能甚至连说的人也意识不到;保罗向他们保证说,有神的灵的人,没有一个可能说这样的话。但是,难以看出这种说法怎样切合这节经文的第二部分。H. D. Seyer,The Stewardship of Spiritual Gifts:A Study of First Corinthians,Chapters Twelve,Thirteen,and Fourteen,and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Madison:Fleetwood,1974),7-8匆忙地寻找说方言导致亵渎的现代例子,并极力强调珥文(Edward Irving)的例子,(他说)珥文陷入方言之中,因此在其基督论的看法上变得如此偏差,使得他最终被停止服事。然而,这样的模拟既不合适,也歪曲了历史:不合适是因为没有证据显示方言是亵渍的工具,而歪曲历史是因为珥文在还没有说方言的经历之前,根本就已经抱持偏差的基督论了(见Arnold Dallimore,forerunner of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The Life of Edward Irving [Chicago:Moody,1983])。

【注释41】Rudolf Schnackenburg,“Christus,Geist und Gemeinde(Eph. 4:1-16)”in Christ and Spirit in the New Testament:Studies in Honour Of C. F. D. Moule,ed. Barnabas Lindars and Stephen S. Smalle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279-96,尤其是290-91竭力反对将本段跟以弗所书四章一至十六节模拟,他认为以弗所书四章七节的「各人」引进了主词的转换,是指教会中承担职务的服事人员,因此,显然地终止了强调合一的思路(四1-6),而转到强调上来(四7-16)。玛荫坤(Ronald Y. K. Fung,“Ministry in the New Testament,”in The Church in the Bible and the World,ed. D. A. Carson [Exeter:Paternoster,1987]〔中文翻译分为两篇:〈新约的事奉〉,〈保罗与妇女事奉的再思〉,分别刊登在《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第五期[1988年7月]45-76页、与第二期[1987年1月]98-146页,后者且重刊于《恩赐与事奉:保罗神学点滴》增订版,香港:天道,1988〕尤其是注28)果断地反驳他的观点。

【注释42】见Joachim Gnilka,“Geistliches Amt und Gemeinde Nach Paulus”,in Foi et Salut selon S. Paul,ed. D. G. B. Franzoni et al.,233-53. Analect Biblica,vol. 42(Rome: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1970),233-53跟在同一期中对于这篇文章的讨论之间激烈的争论。

【注释43】例如,Conzelmann,First Corinthians;Johannes Weiss,Der erste Korintherbrief,10th ed.(Gottingen:Vandenhoeck und Ruprecht,1897)。

【注释44】Barrett,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注释45】见D. Pitt Francis,“The Holy Spirit:A Statistical Inquiry”,The Expository Times 96(1985):136-37。

【注释46】Robinson,“Charismata versus Pneumatika”,54。

【注释47】Hans Lietzmann and Werner Georg Kummel,An die Korinther Ⅰ. Ⅱ. Handbuch zum Neuen Testament,vol. 9(Tübingen:J. C. B. Mohr,1969)。

【注释48】因为τα παντα带有冠词,把它当作名词比当作副词(「在每一方面」)更好;这与Martin,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5的见解相反。

【注释49】参Eduard Schweizer,Church Order in the New Testment;trans. Frank Clarke,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vol. 32(London:SCM,1971),173-76。

【注释50】Barrett,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注释51】Robertson and Plummer,Corinthians。

【注释52】Robertson and Plummer,Corinthians尤其是如此解释。C. F. G. Heinrici赞同这里的所有格是作主词用,「圣灵所赋予的彰显」。我们没有句法上的线索,可以撇清句子的意思。但是,有一些有趣的平行句子可作对照(η φανερωσιζ τηζ αληθειαζ〔将真理表明出来,林后四2〕显然是作受词用);更重要的是,在这几章经文中,没有任何地方清楚地指明圣灵是属灵恩赐的施予者(参:前面的讨论)。

【注释53】Bruce,1 and 2 Corinthians。

【注释54】参Brockhaus,U. Charisma und Amt,204注3所列的清单。

【注释55】在最好的文本中读作προζ το ουμφερον。

【注释56】有人把以弗所书中列举的最后两项合并成一项。

【注释57】参:Charles E. Hummel,Fire in the Fireplace:Contemporary Charismatic Renewal(Downers Grove:Inter-Varsity,1978),243-46。

【注释58】例如,Fee,“Tongues”,9-11。

【注释59】见:太十2-4;可三16-19;路六13-16;和D. A. Carson,“Matthew”,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ed. Frank E. Gaebelein,12 vols.(Grand Rapids:Zondervan,1984),8:237的讨论。

【注释60】见Martin,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11-12。

【注释61】阿其宾·罗伯森(Robertson)和普兰慕(Plummer)从荷马的《伊利亚特》(Homer,Iliad)中举出一个例子。

【注释62】George T. Montague,The Holy Spirit:Growth of a Biblical Tradition(New York:Paulist,1976),151。

【注释63】Oda Wischmeyer,Der Hochste Weg. Das 13. Kapitel des 1. Korintherbriefes(Gutersloh:Gerd Mohn,1981),73有助于区分Kerygmaglaube(傅信息的信心)和Wunderglaube(行神赎的信心)之间的差别。这种信心大概是跟行动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跟知识联系在一起。阿其宝·罗柏森和普兰慕引用区梭多模(Chrysostom)的话:πιστιν ου την των δογματων,αλλα τηντων σημειων(不是教义上的信心,而是神迹上的)。

【注释64】这个问题极复杂,见C. M. Tuckett,“1 Corinthians and Q,”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02(1983):607-19。

【注释65】正如我已经解释过的,这里和十三章二节提到的信心的恩赐,跟通常在更正教的某些圈子内所谓「信心的祷告」稍微有些不同。后者是一种以神在圣经中的应许为根据的祷告:比如说,摇摆的信徒根据约翰福音十章二十八节和腓立比书一章六节,恳求神的帮助,就好像摩西根据神对列祖的应许为以色列人代求一样(出三十二11-14)。原则上,这种「信心的祷告」是每一个信徒都可以实行的,因为这种信心所根据的应许是给公众的。但是,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九节和十三章二节的信心的恩赐是属于χáρισματα(charismata),而χáρισματα(charismata)不是普遍分赐给教会中每一个人的(十二12-31)。它看起来是神赋予的能力,没有假冒或乏味的劝诫,试图要你相信其实你并不真正相信的事情,而是相信神会给予某项圣经中没有应许的福分一确实就如布里斯托的乔治-慕勒的著名例子那样。

【注释66】Conzelmann,First Corinthians,引用Rudolf Bultmann,“πιστιζ,etc.,”in TDNT 6:206但是,事实上布特曼(Bultmann)并没有作出这种过度的推论。

【注释67】John Wilkinson,Health and Healing:Studies in New Test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Edinburgh:Handsel,1980),109。

【注释68】Gerhard Dautzenberg,“Zum religions geschichtlichen Hintergrund der διακρισιζ πνευματων(1 Kor12,10),”Biblische Zeitschrift 15(1971):93-104。

【注释69】Wayne. A. Grudem,“A Response to Gerhard Dautzenberg on 1 Cor. 12:10,”Biblische Zeitschrift 22(1978):253-70。

【注释70】这里采用的是巴瑞特(Barrett)的译法。

【注释71】显然,《和合本》的译者决定要保持清单的一致性,所以所列举的是得恩赐的人,而不仅是前三项而已。

【注释72】见D. A. Carson,Divine Sovereignty and Human Responsibility:Biblical Perspectives in Tension(Atlanta:John Knox,1981)。

【注释73】参Hemphill,“Pauline Concept of Charisma”,124。

【注释74】见Barrett,C. K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Conzelmann,First Corinthains。

【注释75】J. Murphy-O’Connor,St. Paul’s Corinth:Texts and Archaeology(Wilmington:Glazier,1983),165,167。亦见:Mabel Lang,Cure and Cult in Ancient Corinth:A Guide to the Asklepion(Princeton: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1977);Andrew E.Hill,“The Temple of Asclepius:An Alternate Souce for Paul’s Body Theology”,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9(1980):437-39;G. G. Garner,“The Temple of Asklepius at Corinth and Paul’s Teaching”,Buried History(Melbourne)18(1982):52-58。

【注释76】见John A. T. Robinson,The Body(London:SCM,1952);以及尤其是Seyoon Kim,The Origin of Paul’s Gospel(Tübingen:J. C. B. Mohr;Grand Rapids:Eerdmans,1981);Paul S. Minear,Images of the Church in the New Testament(Philadelphia:Westminster,1960),190-95(《新约圣经中的教会诸表象》,东南亚神学院)。

【注释77】见:尤其是Conzelmann,First Corinthians;Ernst Kasemann,Leib und Leib Christi(Tübingen:J. C. B. Mohr,1933);Colin G. Kruse,New Testament Models for Ministry:Jesus and Paul(Nashville:Nelson,1983),116-18;J. Havet,“Christ collectif ou Christ individual en Ⅰ Cor.,Ⅻ,12?”Ephemerides Theologicae Lovaniensis 23(1947):499-529;以及尤其是Edmund P. Clowney,“Interpreting the Biblical Models of the church:A Hermeneutical Deepening fo Ecclesiology”,i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Church:Text and Context,edited by D. A. Carson(Exeter:Paternoster,1984),64-109。

【注释78】Ημειζ παντεζ是加强语气的用法,无论它所指称的对象究竟是谁。

【注释79】Bruce,1 and 2 Corinthians在所论之处。

【注释80】例如:Kāsemann,Leib und Leib Christi,176;Schlatter,Paulus;Heinz-Dietrich Wendland,Die Briefe an die Korinther,Das Neue Testament Deutsch,vol. 7,13th ed.(1936;reprint ed.,Gōttingen:Vandenhoeck und Ruprecht,1972)。

【注释81】επστισθημεν。

【注释82】参Rudolf Schnackenburg,Baptism in the Thought of St. Paul:A Study in Pauline Theology,trans. G. R. Beasley-Murray(NewYork:Herder and Herder,1964),84。

【注释83】相反于Joseph Hanimann,“Nous avons été abreuvés d’un seul Esprit,”Nouvelle Revue Théologique 94(1972):400-405的见解。

【注释84】如Franz Mussner,Christus,das All und die Kirche im Epheserbrief(2d ed. Trier:Paulinus,1955),125ff.;Lucien Cerfaux,The Church in the Theology of Saint Paul,trans. Geoffrey Webb and Adrian Walker(New York:Herder and herder,1959),270-77。

【注释85】Conzelmann,First Corinthians。

【注释86】与此相反,有些早期的灵恩派作家(例如,Ralph M. Riggs,The Holy Spirit Himself [Springfield,Mo.:Gospel Publishing,1949],58)的看法是:必须把第十三节上半节的在圣灵里的洗礼跟悔改归正联系起来,而第二次恩典的工作是属于第十三节下半节。

【注释87】尤其见James D. G. Dunn,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vol. 15.(London:SCN,1970),127ff.;John R. W. Stott,The Baptism and Fullness of the Holy Spirit(Chicago:Inter-varsity,1964),23(赵中辉译《圣灵的洗与圣灵的充满》,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86);Frederick Dale Bruner,A Theology of the Holy Spirit:The Pentecostal Experience and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Eerdmans,1970),291ff.。

【注释88】这并不意味着灵恩派作家愿意接受非灵恩派对于十二章十三节上半的所有观点,而只是表明,主要的观点现在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即第十三节上半节的在圣灵里的洗礼,是跟悔改归正联系起来的。灵恩派的焦点由此转向第十三节下半节:有关争论和参考书目、参看下文。

【注释89】例如:Howard M. Ervin,Conversion-Initiation and the Baptism of the Holy Spirit:A Critique of James D. G. Dunn,“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Peabody,Mass.:Hendrickson,1984),98-102;Harold D. Hunter,Spirit-Baptism:A Pentecostal Alternative(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39-42。

【注释90】Ervin,Conversion-Initiation,100。

【注释91】Hunter,Spirit-Baptism,41。

【注释92】这种解释越来越多得到灵恩派和非灵恩派的认同;但是,常常有其他的意见被提出来:例如G. J. Cuming,“επστισθημεν(1 Corinthians 12,13)”,NewTestament Studies 27(1981):283-85;E. R. Rogers,“ΕΠΟΤΙΣΘΗΜΕΝ Again”,New Testament Studies 29(1983):139-42。

【注释93】R. E. Cottle,“All Were Baptized”,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iety 17(1974):75-80。

【注释94】J. I. Packer,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Leicester:Inter-Varsity;Old Tappan,N.J.:Revell,1984),203(陈霍玉莲译,《活在圣灵中》,香港:倡导,1989)。

【注释95】例如,Michael Green,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Grand Rapids:Eerdmans,1975),141即如此认为。

【注释96】Jack W. MacGorman,The Gifts of the Spirit:An Exposition of 1 Corinthians 12-14 (Nashville:Broadman,1974),394.

【注释97】例如Robert L. Thomas,Understanding Spiritual Gifts:TheChristian’s Special Gifts in the Light of 1 Corinthians 12-14(Chicago:Moody,1978),186-87,一个非灵恩派,倾向于认为这个介词是表示媒介的功用。

【注释98】连接词και γαρ(kai gar)应该翻译成「因为事实上」(Conzelmann)。

【注释99】见Robertson和Plummer;Weiss,不同于康哲曼的见解,后者认为第十四至十五节是直接针对狂热的人,这些人的傲慢促使他们要离开身体。

【注释100】关于这样翻译παρα τουτο(para touto),见Thomas,Understanding

Spiritual Gifts,190-91的讨论。

【注释101】Gerd Thiessen,The Social Setting of Pauline Christianity:Essays on Corinth(Philadelphia:Fortress,1982),56,72。

【注释102】有关周密的讨论,见Peter T. O’Brien,“The Church as a Heavenly and Eschatological Entity,”in The Church in the Bible and the World,ed. D. A. Carson(Exeter:Paternoster,1987)。不应该把没有冠词的σωμα Χριστου(sōma christou)当成是「基督的一个身体」的意思。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