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主耶稣与他的朋友

还有一些神学家建议说,虽然永生神的儿子没有放弃神的任何属性,但是祂却舍弃使用神的属性。这就意味着耶稣基督在祂传道中所用的资源并不比旧约先知所用的多。如果耶稣行了神迹,他们也行了。如果耶稣宣称讲了神的道,他们也讲了。但连这有限的解说也站不住脚。所有的福音书里,耶稣宣称祂自己与神的关系不是先知所能享受的。所有的福音书里,尤其是约翰福音,耶稣所行的神迹(miracles)都是兆头(signs),表明耶稣是谁。在约翰福音之外,耶稣平息风浪一事,导致门徒的惧怕和稀奇,并提出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这到底是谁?祂吩咐风和水,连风和水也听从祂了」(路八25;参:太十四33)。另外就绝对的意义而言,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参:可二1-12)?

因此,有些人试着想更进一步地区分。他们说,永生神的儿子,为了道成肉身,舍弃独立使用祂属神的特权。这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神的儿子放弃使用祂的任何神圣特权和能力,这是祂作为一个人所不能享受的,除非祂在天上的父命令祂使用这样的特权。因此,祂就不能用祂的权能为祂自己把石头变成食物:那样就会废除了祂与人的认同,所以也就放弃了祂的使命,因为人是没有这种解决问题的捷径。祂的使命禁止祂擅自使用属于祂的特权,但是如果祂的使命需要祂使饼增多、好喂饱五千人的时候,祂就作了。甚至连祂的知识,祂也自认是有限的(太二十四36)。

我们面对的是神圣的事务,尽管我们竭尽所能地去分析、阐述,还是不能突破我们有限的理解力——那就使得我们用手捣口,安静敬拜。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是明明写着的。道成了肉身:这也是明写的。当我们离开明摆着的圣经,我们就会陷入想找一些新暗示的危险,那是圣经其他地方所否认的。就是连刚才尝试作的阐述,也有一个问题:要说永生神的儿子为道成肉身的缘故而放弃独立使用神圣的特权,几乎是建议道成肉身以前的基督可以毫无限制、独立使用祂神圣的特权。那么就极其难以想象该如何为三位一体教义所呈现的一神论形式辩护了。神的儿子到底有没有独立于祂父的旨意呢?神差遣祂的儿子到世上来;即使我们假定神子愿意听从这项任务,虽然我们对于子在成为肉身以前与父之间的关系所认识的非常有限,却总是发现到:采取主动并发出命令的乃是父,而子则是听从和顺服。那么,我们岂敢认定神子曾经真正独立使用过祂神圣的特权呢?

就某方面来讲,认定神子具有显著不同、可以区别的位格,拥有位格的「独立性」,倒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说这样的「独立性」可能导致神子采取一个行动,而父神又采取不同的行动,或者是说父与子各自的角色是可以颠倒过来的,那就公然违反圣经了。那么,我们能够说我们冒昧提出的阐述是可以被接受的吗?

我想不能。至少,如果光是强调独立这个词语而把它认为是绝对的话,就不能接受了。但是不管把道成肉身这样高深的事实描述得多么不完全,如果我们不是那么讲究有系统地精确阐述,或许我们已经非常接近最好的神学阐述了。如果我们说:为了道成肉身,永生神的儿子放弃了原先可以相当程度独立使用神圣特权的权利,虽然我们离明了还差一截,但是或许我们已经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圣经中所写的了。

约翰认为:道在成为肉身时所失去的,乃是失去祂的荣耀,所以他才记录了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以前最后祷告的内容,说:「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十七5)。这是我们竭尽所能而提出的摘要,但这还不够,只因为荣耀和使—–享荣耀都是非常有力的词语,虽能勾勒出有力的意象,却不能传达精确的信息。我们所知道的是:子在成为肉身以前和升天之后,与祂的父享受一样的荣耀,但祂在世执行使命的时候,却是把祂的荣耀抛在一边。

现在,我们可以好好地再来思想约翰福音中强调耶稣倚靠和顺服祂的父的这些经文。耶稣不仅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祂接着又说:「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约五19)。耶稣是完全倚靠祂父的指示,祂所说的和所作的,都是祂的父所说的和所作的。祂宣称:「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约十二50)。事实上,多数明显表示耶稣的倚靠和「奉差遣」的经文,在其上下文都是作为耶稣权柄的基础(约五17-18、19-30,六29、32-33,七16、18、28-29,八16、29、42,十17-18,十一41-42,十二45、48、50,十四23-24、28-31,十七2、7)。

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实在美妙极了:身为一个人,耶稣是完全倚靠神的,但是那种倚靠是那么的绝对、毫无搀杂,以致祂所说所作的其实就是神所说所作的,因此就有神的权柄在里面。绝对的舍己就带来绝对的权柄;但这权柄现在是赋予在一个成为肉身的人里面,这个人能被别的人看见、摸着和听见。祂说神的话(约三34,七16,八26、38、40,十四10、24,十七8),行出只有神能作的事(约四34,五17、19节及以下、30、36,八28,十四10,十七4、14),并且单单照父神的旨意行(约四34,五30,六38,十25、37),耶稣完全顺服祂的父,祂与神同行,且共同拥有掌管人的完全权柄。

因为在主耶稣这个人身上独特的光景,那领受耶稣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神是真的(约三33)。真有信心、有永生的人就听耶稣的话,又信那差祂来的(约五24;参:十四24)。唯有耶稣看过神(约六46);但是现在看见过耶稣的就是看见了父(约十四9)。如果这些都要带给父荣耀(耶稣岂不是祷告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约十七4〕?),那么,神以同样的方法,要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约五23):「那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

我们现在的立场更能了解约翰福音十四章第10节:「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祂自己的事。」

耶稣在这里把祂和祂父的关系给门徒作了另一个摘要,那是祂一直教导他们的。祂坚决地说:祂所说和所作的,都是祂的父所说和所作的,因此祂的父就在子里彰显祂自己。他们过去这些年日与耶稣同住同行,所目睹的就是父在子里的启示。

类比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传道人经常喜欢把道成肉身比作专制君王决定微服出游,而当他需要帮助或保护的时候,却拒绝使用国王的权柄要求帮助或保护。但是要解释神的儿子的使命,类比就把子与父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了。谁留守在王宫呢?类比使我们失望,因为有谁或什么能与神或祂所爱的道成肉身的儿子非常相像呢?要在这些事上反映圣经的真理,我们必须坚决主张:从本体上而言,子就是神,然而在祂以人的身分所要完成的使命中,祂隐藏自己的荣耀来反映神,对祂的父作出完全的回应,以所说所作的来荣耀父。父在子里的启示是将要在耶路撒冷、在橄榄山上、在各各他和空坟墓里展开的救赎戏剧的基本背景。

这是一个重要的宣称。门徒一直享受父神最明亮的启示,却没有察觉,还要求要看见父。人属灵的眼睛是如此的昏瞎,靠自己看不见荣耀的光;人在思想属灵的事上也是迟钝的,虽然一再地教导,还是绊跌在这些重要的真理上。

如果耶稣的门徒能更确实地领会耶稣自己就是父的启示,那么祂安慰性的话——「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约十四1)——就更有效了。

2.劝勉:要相信父在子里启示自己这个事实

耶稣鼓励祂的门徒说:「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约十四11)。

门徒对于耶稣的信心,不仅仅是个人的信,也不是虚而不实的。他们的信心应该是个人的,也就是相信耶稣自己;但是,这样相信耶稣自己,接着就是信耶稣所说的是真的:「你们当信我所说的—–」(《新国际版》;《和合本》译作「你们当信我,—–」)。相信耶稣这个人,就会相信祂所教导的内容也是真的。在这里,祂所教导的是关于祂这个人、关于祂是谁。这意思就是说,相信祂所教导的真理就会使人相信耶稣这个人。这是一个循环论证,但这循环不是恶性的。

悲哀的是,耶稣发现必须劝那些跟祂最接近的人相信祂的话,进而相信祂自己就是父的启示。的确是悲哀,但并不稀奇。我们自己的不信,不就足足证明不信的普遍吗?即使我们确信神一次又一次地爱我们,相信祂的主权,以及祂喜悦赐福给祂的百姓、好叫他们得益处,可是当困境临到的时候,我们不又怀疑祂的良善或权能,退缩成实际的怀疑主义者吗?

在约翰福音十四章,耶稣的第一批门徒经历了好几种的困难。在理性上,或许他们对耶稣一再重复的大胆宣称有些迟钝,很难相信祂在父里面,父在祂的里面。更糟的是,他们在理性和情绪上还一直受着关于死、背叛、耶稣的离去和他们现在不能跟祂去等等这类事情的烦扰。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相信耶稣,相信祂所说的是真的。只要他们相信,那么四周的这些不明确事件,就会因确信耶稣是父的启示而被吞噬得无影无踪。要在灵里得胜,再没有比这一点更基本的信念了。

耶稣知道他们还是不信,就更进一步地说:「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约十四11)。耶稣没有幻想祂所行的神迹能激起信心,祂注意到:在使拉撒路复活的惊人神迹后,虽然有很多犹太人因此信了他,但也同时引起一些人想把祂告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约十一45-46)——他们因而商议想把耶稣和拉撒路都杀了(约十二10-11)。(他们的理论是:如果是人证物证确凿,那就毁尸灭迹吧!)耶稣自己不也曾经说过:「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路十六31)?耶稣斥责那些若不看见神迹奇事总是不信的人(约四48);在另一处,祂教导说,神迹奇事的本身并不能证明行神迹的人是好的或真的(太二十四24);因为连假基督、假先知也能行神迹奇事。如果把每一个超自然的现象都认为是从神来的,总是非常危险的,这是现代人迫切需要学习的一个功课。

但是,承认神迹奇事并不一定能叫人相信,或指出它们可能会引入错误的信仰,并不表示它们根本没有作为证据的价值,也不是说它们不能引入更深的信心。耶稣对反对祂的人说:「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神迹〕,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约十38)。现在祂也向门徒提出同样的挑战。

我们如果多关心人的信心是否真实,而少注意人是怎样加强信心,就更适当了。真实的信心是在主观上(真实的相信和委身)以及客观上(信心的对象是真实的)都真实的。有人信耶稣,是因为被祂的爱折服;也有人是因为畏惧审判。有人学习倚靠基督,是因为看到其他基督徒的榜样;有人身边没有基督徒的见证,只因自己读了圣经就倚靠相信。有人信基督,是因为理性上被祂所宣称的真理说服,也有人是被祂的神迹奇事所感动。无论是这些或其他的方法,我们全能恩典的神都使用,但我们绝不能轻看或高举任何一个方法,也不能以为任何方法的本身就足以使人产生信心。

所以耶稣简短地肯定祂自己就是父的启示之后,就鼓励祂的门徒相信这个真理,但是绝不要以为这样的信心是纯理性的,空洞而枯燥无味的。

3.相信父在子里的启示这个事实的结果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约十四12-14)。

这对真实信靠耶稣的人应许了两件事。第一、这样的人要比耶稣作更大的事。但是「更大」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基督徒要作更轰动的事吗?实在很难想象比耶稣作更轰动的事。「更大」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更大」会不会是指「更多」或「分布更广」呢?从这个角度而言,基督徒的确比耶稣行了「更大」的事。我们到全球各地传讲福音,看到数百万的男男女女信主,也帮助、教育、喂养数百万的人。因此「更大」的事也许是指藉着门徒的见证,以及从更新的生命中所流露出的爱,吸引人悔改归正,进入教会(参:十七20,二十29)。

耶稣说:门徒要行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换句话说,耶稣的离去——经过死和复活,到被高举——是祂门徒使命的先决条件。因为祂「往父那里去」,教会开始从事她的使命。此外,耶稣被高举是所应许之圣灵降临的先决条件(约七39,十六7),祂来了,要与门徒同工,为主作见证(约十五26-27;参:约十六7-11)。为着这些缘故,耶稣的门徒要行「更大」的事。

但是,虽然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为什么耶稣在解释的时候所说的「更大」的事,听起来好像是「更多」的工作呢?

如果比较一下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一章十一节所讲的话,也许会有些帮助,祂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个比较的重点在于:尽管施洗约翰无比伟大,他从来不曾有分于天国。他的呼召是在救赎历史之前,所以他无法有分于天国。因此,只要有权利进入天国的,纵使是最小的,也比施洗约翰来得大。关键就是这伟大的特权,有特权参与这已经开始了的末世。

约翰福音十四章这里可能也类似。耶稣藉着祂救赎的工作,要「往父那里去」,开始这救赎历史的新阶段;而门徒在他们的使命中,参与了已经开始出现的末世事工。这是耶稣在世时所没有的,是祂的事工所带出来的;但是祂离去以后,五旬节之后,祂自己(肉身方面)也没有参与。这并不意味着耶稣的门徒比祂还大,但就这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确实比祂的大得多,因为他们有荣幸参与耶稣完成的使命所带来的影响。直到祂回到父家,并且赐下圣灵,耶稣所作的一切都是必须的、却未完成的工作。相对的,一旦耶稣的工作完成,门徒所参与的事工就有了新的局面。他们的工作是更大的,是因为他们有幸参与的资格是在完成的那刻以后才有的。

这幅伟大的画面必须常挂在每一位作见证的基督徒眼前。我们对耶稣的信心并不是把我们推进一个孤单、忐忑、挣扎当中,不知应许的福分会不会临到;恰恰相反,我们相信耶稣,是把我们带进一场争战中,这场争战中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已经得胜了,所应许的末世福分纵使还没有完全成就,也已经开始出现了。真的!我们所尽上的绵薄之力,有分于基督的得胜,以及祂所赐下之圣灵的工作,唤起数不清的人来跟从我们有幸服事的这位主救主。这些是我们被召的真相,而我们现世的活动都必须在这幅广阔的背景下衬托出来。

给真实信靠耶稣之人的第二个应许是神丰富的奖赏,是回应那些奉耶稣之名祈求的,为要叫父得荣耀(约十四13-14)。这个话题出现好几次,值得注意的是约翰福音十五章七、八、十六节(亦参:约十六23-24);我先暂且不谈,等到第五章再来考虑它。然而,有一点值得我们现在思考的是:这应许是给那相信耶稣是神的启示的人。鼓励一个人相信的理由,不单是因为如果要享受新生命,就必须要有信心,也不单是因为信心在克服忧伤方面的重要性。鼓励一个人相信的理由,也在于指出属于信徒的这些上好的特权:有分于从基督的工作涌流出来之「更大」的工作,有分于真正有果效的祷告。总而言之,稳定的、有见识的和全胜的信心,不仅仅是采取行动来安定忧愁的心,更是能结果子的基督徒生命、藉着恩膏的祷告求告得着高举之耶稣赐下福分的先决条件。

这一切的出现,都是因为耶稣经过十字架「回到父家」,这是祂的工作——将父彰显出来——的最高潮。这工作花了祂极大的代价。当祂在思想那要来的时刻,曾两次显出了自己灵里的忧愁(约十二27,十三21),然而,同样的工作也构成一个基础,使得祂能够告诉祂的门徒说: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约十四1)。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