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基督教爱观研究

第三节、从丢尼修到埃里金纳(ERIGENA

一、乐园的阶梯

丢尼修之后的一千年期间,爱乐实敬虔中常见的梯子象征几乎已经确定成为基督教与上帝相交的表征;但这不应该完全归功于丢尼修。奥古斯丁也曾表示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藉着德行、理性与神秘主义的阶梯上升到上帝面前的过程。但最重要的是,修道敬虔(monastic piety)对这方面的深远影响也不容忽视。修道士的严苛苦修被视为一座从世间通往天界的阶梯。《本笃修道戒律》(the Monastic Rule of Benedict,主后529年左右)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雅各阶梯的故事被用来阐释修道的中心美德,也就是谦卑。「如果我们要达到谦卑的最高境界,并且藉着谦卑的生活迅速跃升到属天高处,那么我们就要用我们向上的努力矗立起雅各梦中的阶梯。」@102这座通天阶梯的两根直杆就是我们的身体与灵魂,而供我们踏脚的横杠就是各阶段的谦卑。@103本笃表示这种谦卑有十二阶段。当修士通过这重重阶段,而充分活出谦卑的样式的时候,他已经具备神圣卡利他的雏形。他心中已经得到上帝的真爱,就此而言,他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上帝的旨意。@104

@102″Unde,fratres,si—–somnio lacob apparuit.”S.Benedicti Regula Monasteriorum,cap.vii.:Florilegium Partisticum XVII.(ed.B.Linderbauer),1928,27,11页。

@103"Scala vero ipsa—–divina ascendendos inseruit.”同前,27,17页。

@104"Ergo his omnibus—–consuetudine incipiet custodire.”同前,31,131页。

第六世纪末西乃山修道院克里马科斯(Johannes Climacus)修士写的《乐园的阶梯》(κλίμαξ τοῦ παραδείσου)可以说是隐士与修道敬虔中,以苦修为天梯的杰作。@105这本书对我们眼前研究最有帮助的地方就是,它非常清楚的描写出主后六百年左右,那些团体对救恩之道以及与神相交的看法。书中根据雅各阶梯(《创》二十八12)的故事描绘灵魂上升到上帝面前的过程。灵魂必须不断向感官世界死去,并且竭力攀登通往上帝的三十级阶梯(gradus)。僧侣在第一级阶梯的使命就是要断绝对低层世界的依恋;他的心务必要转离这个世界及其中空虚的享乐。克里马科斯表示,上帝不是呼召我们参加婚宴,而是为我们自己悲哀。@106「牢里的犯人没有喜悦可言;真正的僧侣在世上也没有喜宴可言。」@107唯有悲伤能根除人心中对低层世界的爱慕,并让人摆脱此世的一切。@108因此,「眼泪的恩赐」(gift of tears)是荣耀的祝福。「确实,凡是经常思想自己的死亡与罪孽,而且两颊始终垂下热泪的人可以免于永刑。」@109然而,流泪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眼泪是出于欺骗与自满的心思,有些是出于对上帝的纯真挚爱。@110只有后者适合这里的要求。对克里马科斯来说,在「至洁爱佳泊」(all-holy Agape)感动下流出的那种眼泪必然会为我们带来极大的益处。@111「眼泪的洗礼」(baptism of tears)比一般的基督教洗礼更有功效;因为后者能够洗净我们过去的众罪,而前者则能洗净我们此后所犯的一切罪。@112

@105Joannis Climaci Scala paradisi,Migne,PG,vol.lxxxviii.,632-1161页。

@106 οὐχ ἔστιν ἡμῖν……ἡμᾶς ἐνταῦθα ἐκάλεσε. Scala paradisi, Gradus VII.

@107 οὐκ ἔσι καταδίκοις……ἐπὶ γῆς ἑορτή.同前。

@108πένθος ἐστὶ κέντρον……καὶ σχέσεως γυμνωθέν.同前

@109同前。

@110κάθαρσις δὲ μᾶλλον….. εἰς θεόν προσκοπή.同前。

@111 ὅτι μὲν ἅπαντα……ὁ ἀντιλέγων οὐδείς.同前。

@112μείζων τοῦ βαπτίσματος……δεχθεῖσαν ἡμῖν ἐμφανίζουσιν.同前。

要了解克里马科斯的道德与宗教理念就必须特别注意他天梯的最顶端四阶(“gradus”27-30)。僧侣努力的目标就是达到安息(ἡσυχία)与不动心(apathy),这与上帝自己的安息相对应。一般人无法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一般的僧侣也一样,唯有过着隐士一般绝对与世隔绝的生活,也就是唯有真正的「静修士」(hesychast;ἡσυχαστής)才能达到。唯独他才能藉着他的生活形态体现出属天的生活。他就是地上的天使。@113正如天使不断在爱佳泊中成长,静修士也始终不倦的持续攀登爱乐实的阶梯,直到他们终于抵达撒拉弗的层级,然后他们自己也成为实实在在的天使。@114达到这种境界的方式就是祷告(prayer;“gradus”28),基本上这就是人与上帝完美的合一。@115但是祷告的羽翼是由信心带来的,没有信心就无法飞升到神的国。@116

@113 ἡσυχαστής ἐστι τύπος ἀγγέλου ἐπίγειος. Gradus XXVII.

@114οὔποτο παύσουνται τῇ……τῆς ἀναβάσεως ὁ ἔρως.同前。

@115 προσευχή ἐστι κατά…..ἀθρώπου καὶ θεοῦ. Gradus XXVIII.

@116πίστις προσευχὴν ἐπτέρωσε…..πετασθῆναι οὐ δύναται.同前。

静修士攀登到第二十九阶就可说是已经抵达灵性的完美阶段。@117他已经摆脱所有激情,而具备神圣的不动心,所有美德都包含在其中。即便他依旧活在肉身中,但他可以藉着不动心跨越到另一个世界,活出属天的生命。上帝的本质就居住在他里面,@118因为上帝就是不动心(ἀπάθεια)。@119要得着这种不动心就要把天国放在自己的心里。因此,克里马科斯可以大胆提出「地上的天国」(heaven on earth),@120而这就是静修士努力追求的目标。

@117αὕτη οὖν ἡ……τελείων ἀτέλεστος τελειότης.同前。

@118ὁ τοιαύτης καταστάσεως…..αὐτὸν τὸν ἐνοικοῦντα…同前。

@119σχολάσατε καὶ γνῶτε……καὶ ἡ ἀπάθεια.同前。

@120…περὶ τοῦ ἐπιγείου……θρασύτητος φιλοσοφεῖν ἀρχόμεθα.同前。

显然可知「乐园的阶梯」必定属于哪种中心观念。它的重点就是要把人性提升到神性的境界,这就是希腊敬虔常见的爱乐实阶梯,也就是德行的阶梯以及神秘的跃升。这个阶梯所要达到是爱乐实敬虔常见的目标:ἡσυχίαἀπάθεια,也就是灵魂的安息与超越所有激情。静修士藉着不动心「越过高墻」然后降落在天国,也就是「在皇宫的洞房」(in the birde-room of the royal palace)。@121如此一来,他能就达到渴望的目标。

但还剩下一个阶梯尚待攀登。在第二十九阶的不动心之上还有第三十阶,而其中心就是爱佳泊。@122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要增加这最后一阶?目标已经达到;静修士攀登天梯的高度已经可以让他进入天国的境界。那为何还要有这个新阶段?答案非常简单。站在雅各阶梯顶端的只有上帝祂自我,原始基督教传统所说的「上帝就是爱佳泊」(《约壹》四8,16)。任何人想要与上帝相交并与祂合一,就必须成为爱佳泊,这就是最顶端的阶梯。静修士被视为地上的天使,但「爱佳泊才具有天使的身分」。@123这就形成一种奇特的观念:爱乐实阶梯顶端的宝座上坐着爱佳泊。不过,这自然不是原始基督教的爱佳泊,克里马科斯自己对此的解释已经表明这一点。爱佳泊本来就是「与上帝相似」(godlikness),而其对灵魂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灵魂酩酊」(inebriatin of the soul)。@124这一切到目前为止都指向爱乐实,并显示出克里马科斯不了解原始基督教的爱佳泊,而只是照本宣科的沿用基督教传统的词汇。他也了解第三十阶的爱佳泊并没有为原来的二十九阶梯增添任何新内容。「爱佳泊」和「不动心」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称呼而已。@125静修士达到不动心的阶段后,其实就已经完成他的使命。应该补充的是,虽然即是在阶梯的最顶端,克里马科斯还是没有区别爱佳泊和爱乐实,好像它们是同义语一样。但有趣的是,爱佳泊是最高阶段以及整个阶梯正式终点的主要称呼。显然伪丢尼修企图根除「爱佳泊」一词的努力彻底失败。

@121 δράμωμεν, ἀδελφοί, τῆς……μου ὑπερβήσομαι τεῖχος.同前

@122 Gradus ΧΧΧ.

@123ἀγάπη ἀγγέλων στάσις.同前。

@124 ἀγάπη κατὰ μὲν……ἐνέργειαν μέθη ψυχῆς.同前

@125ἀγάπη, καὶ ἀπάθεια……περὶ τούτων νόει.同前

二、圣礼阶层的阶梯以及实际苦修的阶梯

把伪丢尼修和克里马科斯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虽然他们对基督教的观点都是以阶梯观念为主导,但两人的立场非常不一样。在伪丢尼修的观念中,上升是属于阶层的圣礼,而在克里马科斯和修道主义的观念中,上升是实际的苦修。二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僧侣与隐士在这两个体系中的地位。丢尼修把他们安置在非常低的地位,也就是比平信徒高一级,但低于圣职;它属于主教阶层(bishop-hierarch),也就是天与地之间的连结,能将上帝的大能带到低层世界,并能把自己提升到属天的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在克里马科斯的观念中,隐士——静修士所占据的是最高的地位。他就是「地上的天使」。丢尼修最关心的就是客观的阶层阶梯,它能把我们和高层世界连结在一起,并能用圣礼的力量让我们上升;克里马科斯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道德主义的苦修跃升。@126

@126这两个观点可说是古老的柏拉图心理教化(psychological-pedagogical)阶梯观念以及亚里士多德与新柏拉图比较偏重阶段宇宙论的〔阶梯〕观念,在新世代基督教界的重现:参英译本174,185,196页。

这两个观点起初并驾齐驱,有时候会出现一点张力,@127但它们逐渐合并在一起。最努力促成这件事的就是守道者麦西穆,他既是修道敬虔的代表人物,又是伪丢尼修的忠实信徒。至于他跟后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丢尼修的著作能够被教会接受,主要是因为麦西穆的权威所赐。@128它们首先遭到正统教会的质疑,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位像他这样的人,德高望重的正统派,认定它们是真迹而且尽心为它们写注解书。但,其次,守道者麦西穆也是丢尼修无法从基督教用语中根除爱佳泊一词的最明确铁证。最佳证据莫过于麦西穆写的《爱佳泊四百章》(Four HundredChapters about Agape;κεφάλαιαπερὶἀγάπης)。@129

@127参,例如克里科斯:Scala paradisi, Gradus VII.: οὐκ ἀρμόζει πενθοῦσι……καθημένῳ ἔοικεν.

@128麦西穆在Sancti Dionysii的前言(Migne,PG,vol.iv.,16页以下)里面回应他人对这些作品真实性的驳斥。其中最严重的驳斥就是他曾经引用爱任纽说的:「我的爱乐实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前面曾经提到过)。但麦西穆认为他甚至可以圆满的化解这一点;参Maximiin librum De divinis nominibus scholia,cap.iv.,§xii.;PG,vol.iv.,p.264C,D.

@129Capita de caritate;PG,vol.xc.

上述两股影响力也波及麦西穆的爱观。

他从「真理最圣洁解释者——亚略巴古的丢尼修」身上学习到爱乐实与爱佳泊其实只不过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称呼,而且爱乐实一词比爱佳泊「更神圣」。@130他效法丢尼修主张「上帝就是爱乐实」跟「上帝就是爱佳泊」是一样的,@131而他对称呼上帝为欲望(ἐπιθυμία)毫无犹疑。@132一般来说,他认为ἀγάπη,έρως,ἀπάθεια和ἐπιθυμία都一样。@133

@130 ὅτι ἡ ἀγάπη……ὄνομα τοῦ ἔρωτος. Scholia in lib. De divinis nominibus, cap. iv., § xii. ὅτι τὸ αὐτὸ δύναται ἀγάπη καὶ ἔρως.同前。

@131 εἰ γὰρ ὁ……ὁ θεός ἐστιν.同前。

@132 ὁ θεὸς ἀγάπη……ὅ ἐστιν ἔρως.同前cap.vi., §,xiv.

@133Capita de caritate,Centuria i.2.参Centuria ii.48.此外,爱乐实和爱佳泊被视为一组:ὁ ἔρως τῆς ἀγάπης, Centuria i. 10. ὁ ἀγαπητικὸς ἔρως, Schol. in lib. De div. nom., cap. iv., § xiv.

麦西穆对爱佳泊观的道德禁欲解释也受到修道敬虔的影响,他写的《禁欲集》(Liber asceticus;虽然简短却非常重要)就反映出这一点。@134其中把道成肉身和爱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跟我们探讨的主题特别相关。「上帝为何要成为人?」(Cur Deus homo)就是整个讨论的出发点。@135麦西穆指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爱。道成肉身的宗旨是要成全爱。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爱不是指上帝对我们的爱,而是祂要求我们的爱。道成肉身的主要意义不是彰显上帝的爱,而是使我们有能力实践爱——最高美德的必要手段。整个重心就在于把爱视为诫命。要完成爱的双重诫命,首先就必须舍弃世俗的享乐,然后全心渴望上帝;@136此外,这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其次,对邻舍的爱甚至要延伸到自我的仇敌,也就是那些恨恶并伤害我们的人。这就超越人类本能的范围。因为即使一个人决心舍弃世上的一切,除非他先了解「主的用心」,否则就不可能爱他的仇敌。@137道成肉身就在这一点助我们一臂之力。基督(本为上帝但因为祂的爱而成为人)@138了解「主的用心」,也了解那恶者已经引诱人离弃对上帝与邻舍的爱,而被他的力量辖制。基督道成肉身的目的就是要藉着完美表现出对上帝与邻舍的爱,而拯救我们脱离那恶者的势力,并「解除亚当招致的古老咒诅」@139。那恶者用尽一切方法试探基督想要绊倒祂。首先是在旷野的试探,他引诱祂爱世界胜于爱上帝。@140失败后,他又想用其他方式引诱基督触犯爱邻舍的诫命。为达此一目的他煽动法利赛人和文士对抗祂。但基督识破仇敌的诡计,也知道自己失足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不会被引诱而恨恶他们。「好一场精彩的争战!祂没有恨反而爱,并以良善击溃万恶之父。因此,祂忍受他们的凶恶,也可说是为了他们的缘故,并且以人的身分为实践爱的诫命而争战至死。」@141但同一场争战必须重新再战,首先上场的是使徒,如今则由我们接手。恶鬼对我们的攻击始终都着眼在迫使我们以各种方式违背爱的诫命。@142当我们知道这一点又了解这场争战的意义,当我们透过基督明白「主的用心」又效法祂的样式,那么我们就应该下定决心贯彻对上帝与邻舍的爱,好让我们也蒙上帝垂爱。@143我们以前做不到的,如今已能做得到。因此,主已经把我们的救恩放在我们的手中。一切都在于我们自我。「如今我们救恩取决于我们的意志。」@144

@134 Liber asceticus (λόγος ἀσκητικός) ; PG, vol. xc.

@135 τίς ὁ σκοπός……τοῦ κυρίου ἐνάθρωπτήσεως; Liber asceticus 1.

@136同前6.

@137 ἀδύνατόν τινα ἀγαπῆσαι……ἐν ἀληθείᾳ γίώσκῃ.

@138根据俄利根传统(参英译本158页注1以及212页注1)他不是用ἀγάπη而是用φιλαθρωπία称呼基督的爱。同前10.

@139同前。

@140…εί πως δυνηθῇ……εἰς θεὸν ἀγάπης.同前。

@141ὦ παραδόξου πολέμου!同前。

@142 ἐὰν οὖν καὶ……γε, ἄλλως ἀμήχανον.同前。

@143同前.,15,30,42.

@144 ἐν τῷ θελήματι……ή σωτηρία ἡμῶν.同前,42.

最后这一句话说的非常清楚明确,虽然麦西穆曾经提到爱佳泊,但他整个思想的雏形依旧是以靠苦修得到自我救赎的天梯。基督成为人的最终原因就是让我们能够成为神明。@145我们要攀升到上帝的不动心境界,不因为世界的诱惑而动摇,也不因为世人的敌意而被搅扰,而是能始终保持平静,并用相同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朋友与仇敌都一样。@146虽然这个观点跟基督教的爱佳泊观念有这些类似的地方,但二者之间其实没有任何相同点。这里所说的救恩不是从天上临到我们身上,上帝那满有怜悯又使罪得赦免的爱,而是我们修练出的爱与不动心,我们藉此上升到上帝面前。守道者麦西穆明白警告我们,不要信靠任何不是以不动心为基础的赦罪。「我们不可以陶醉在轻看罪孽又认为罪会得赦免的思想里面。悔改所结出的果实就是灵魂到达不动心的境界,而能够涂抹我们罪孽的就是不动心。」@147

@145 γενώμεθα θεοὶ δι αὐτόν……θεὸς καὶ δεσπότης.同前,43

@146 …πάντα ἄθρωπον ἐξ……πάντας ἴσως διάκειται.同前.,Cent.ii.30.

@147απάθει δὲ ἐξάλειψις ἁμαρτίας. Liber asceticus,44.

三、自然的循环

过去三百多年来伪丢尼修影响的范围大致上仅限于希腊世界。自从第九世纪后,各方逐渐对丢尼修著作感到兴趣,这或多或少应该归功于守道者麦西穆的注释书。对西方基督教界来说拜占庭帝国的米迦勒二世(Michael II)在主后八二七年致赠法王路易一世(Lewis the Pious)一套希腊文的丢尼修著作。几年后,这些著作的拉丁文译本让伪丢尼修思想成功的征服整个西方世界。@148不过,把丢尼修思想引入西方的最大功臣应该是伊利基拿。他重新翻译丢尼修的著作,并撰写新的注释书,而且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尤其是其巨著《自然界的分类》De divisione naturae)@149所主张的观点跟丢尼修思想非常类似。

@149Migne,PL,vol.122.

伊利基拿这部著作一开始就提出主导整个内容的著名原则,那就是自然界的四种型态:(1)能创造而不被造,(2)既是被造也能创造,(3)被造却不能创造,(4)既不是被造也不创造。@150但这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其实这就是万有从上帝流出又返回上帝的观念,从蒲罗克鲁和丢尼修的时代就已经非常流行。@151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原则指的就是上帝祂自己。因为祂是万有源头,所以祂是能创造却不是被造的自然,而且祂是万有的终点,也就是既不创造也不是被造的自然。另外两个自然就是从祂而出又返回祂的阶段宇宙。「正如整条河流起初是从泉源流出,也如从泉源涌出的水流始终不间断的注入绵延无尽的河床,上帝的良善、本质、生命、智慧以及万物源头里面的一切,首先会流入第一因(primal causes;'causae primordiales')让它们能够存在;然后藉着它们以无法言喻的方式向下流向阶段宇宙的各个层面,而始终是从高层流向低层,为的是最后以隐密的方式透过自然中最神秘的细孔返回其源头。」@152

@148较早时为一般人所接受的观点认为这些著作最先是由伊利基拿(Johannes Scotus Erigena)——在主后八六O年左右翻译成拉丁文。然而,十多年前(译注:指本书写作当时)赛瑞(G.Thery)发现一份圣丹尼修道院(Saint-Denise)熙尔杜因(Hilduin)院长翻译的拉丁译本,年代比它更早约二十年。后来,丢尼修的著作在中世纪时期一再被重复翻译成拉丁文。各译本中特别重要的是撒瑞森奴(Johannes Sarracenus)的译本,因为马格鲁(Albertus Magnus)和多玛斯(Thomas Aquinas)撰写的丢尼修注释书都以它为基础文本。

@150De divisione naturae,lib.l.1.参lib.Il.1.

@151″Quoniam vero ad—–neque creari perhibetur.”Lib.ll.2.

@152Lib.Ill.4.

人类在这个自然循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伊利基拿重拾起把人类视为小阶段宇宙(microcosm)的古老观念。唯独人类涵盖存在的所有阶段于一身。他具有天使般的「智力」,具有人一般的「理性」,动物般的「感官」,植物般的「生命」,以及物质般的肉体。自然界中没有远离他的事物。因此,他返回上帝就等于是万物返回神圣的源头。@153正如整个感官世界的惯性是要返回其源头,@154上帝也在人里面安置一个对祝福无法磨灭的欲望,这使得人在自然本性驱使下要在他的源头追求自我的最高善。@155伊利基拿因此表示,所有理性存有(甚至在悖逆与罪恶中也一样)其实都在追求上帝。@156即使在人堕落后,对祝福的欲望依旧幸存下来,而这个欲望就引导着他走上正途——也就是返回上帝。

@153″Humana siquidem natura—–vita,ivi corpus.”Lib.IV.5.“Ac per hoc—–nullam creaturam invenis.”Lib.Ill.37.

@154″Et non solum—–est,quod appetit.”Lib.V.3.

@155″Nihil aliud appetit—–motum suum accelerat.”Lib.V.26.

@156“Tota siquidem rationalis—–est,semper quaerit.”同前。

伊利基拿发展出的爱的教义跟上帝的不动(inmmobility)与不动(immutability)密切相关,而且非常倚赖伪丢尼修的爱观。既然上帝超越在所有运动与变迁之上,那么严格说来,祂不可能爱也不可能被爱,因为前者意味着祂会变动,而后者则意味着祂会受制于外来影响力。@157不论如何,伊利基拿认为,所谓上帝会爱与被爱都是一样的,而祂自己其实就是爱(爱乐实);但这句话的意义不过就是指祂是所有爱的原由(cause)。所谓「上帝就是爱」仅仅是指祂就是「自然循环」的原则;祂就是流出万物与万物返回的自然。但就上帝来说,祂不可能有所谓爱的流露。祂本身是不动的,祂单单靠祂的美就能推动万物涌向祂。伊利基拿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容这种情形,一个是磁铁,另一个是光。正如磁铁本来就具有力量能吸引铁块向磁铁运动,但它本身却跟运动毫无关系,而且也不会受铁块的影响,上帝也就是万物的原由,推动整个阶段宇宙趋向祂前进;但整个阶段宇宙运动的原因不是上帝的作为,而仅仅是上帝的美所具有的吸引力。@158光也是同样情况的比喻。光本身是不会动的,然而它却能让所有活物的眼睛运动,而且吸引它们到它那里去。这让人误以为光会运动,其实会运动的只是「目光」(rays of the eyes)。@159基本上,这跟亚里士多德学派爱的原动者(κινεῖ ὡς ἐρώμενον)是一样的观念。

@157“Vellem tamen apertius—–vel amati intelligam.”Lib.I.74.“Num ineptum incongruumque—–ad patiendum perciipt?”Lib.II.28.

@158“Sictu ergo lapis—–suae pulchritudinis virtute.”Lib.I.75.”lpse enim solus—–et pluchritudo est.”Lib.l.74.

@159Lib.l.75.

爱就是把万物紧密连结在一起的要素,@160而其最深遂的意义就是吸引万物经由自然循环的过程返回上帝。所有爱的基础型态就是上帝的爱己。我们所遇见可以被称为爱的一切,其实追根究底来说,就是上帝爱祂自己的爱。@161不论爱的主体是否知道,他的爱其实都只是上帝无所不包的爱己中的小片段。@162从这一点不难了解伊利基拿为何必须既肯定又否定上帝会爱的原因。就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新柏拉图学派的爱乐实来说,是肯定的;就基督教的爱佳泊来说,则是否定。如果我们只需要按照爱的原动者观念解释爱,那么就毫无困难;因为这样一来,上帝的爱,或者说祂会爱与被爱,只不过是指祂吸引所有的爱集中在祂身上。@163「祂喜爱自己被爱」,伊利基拿如此说。@164而当我们爱上帝时,其实爱祂的并不是我们,而是祂在我们里面藉着我们爱祂自己。@165其结果就跟伯劳丁努斯的观点是一样的:上帝是爱乐实,不过是对祂自己的爱乐实。@166就此而言,伊利基拿可以毫不犹疑的谈论上帝的爱。然而,他必须不计代价的避免让上帝的爱被界定为基督教的爱,也就是一种屈尊降卑与舍己奉献的爱。这种观念不符合伊利基拿的形上学体系。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最重要的是爱己;而它的基础就是三一上帝。「如果三一上帝藉着我们也藉着祂自己爱自己的话,那么祂显然就是用一种所有被造物前所未知的荣耀的方式爱自己。」@167因此,整个阶段宇宙过程就成为上帝爱己的一个环节,上帝从亘古到亘古就以这个爱围绕着祂自己,这是伊利基拿取自伪丢尼修的观念。然而,伊利基拿对后人的重大贡献不在于他自己的学说,而在于伪丢尼修的著作透过他的翻译而为中世纪所熟知。

@160″Amor est connexio—–creatuae progreditur motus.”Lib.l.74.

@161″Et ad se—–seipsum amor est.”Lib.l.75.

@162″Pati dicitur,quia—–amant,sive nesciant.”Lib.ll.28.

@163″—–quia eum omnia—–ad se attrahit.”Lib.I.74.

@164Lib.1.75.引述守道者麦西穆的话。参Lib.ll.28:"—–quia vult ab—–amat in omnibus."

@165″Non vos estis—–seipsum in vobis.”Lib.I.76.“Amat igitur seipsum—–et in seipso.”Lib.I.75.

@166参英译本197页以下。

@167Lib.I.7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