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回首百年殉道血

第八章

黎明前夕

一、六位在山西太谷殉道的美国公理会宣教士

义和团事件后,山西省政府与宣教士代表团商议,将全遭破坏之宣教物业及遇害宣教士之赔偿,用以建立一所省立山西大学。这是西方宣教士带给中国,另一件功不可没的现代教育的伟大贡献。

他们以德报怨,惠及庶民。不仅是高等教育,就是在国民普及教育上,也是如此,惜鲜为人知而已。追念山西太谷和汾州两地,18位殉道者中,有15位是与美国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Ohio)有关的。1907年,该校委托孔祥熙先生,在山西太谷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取名《铭贤学校》,以追念诸殉道者(铭记先贤)。翌年,在欧柏林大学又成立《铭贤社》(注一),支持发展铭贤学校。

铭贤从小学开始,继而中学,进而成立学院。均蒙欧柏林大学在经费、教学、教师进修等多方面支援。遂以师资优良,教学质量并重,冠于全国。惜1952年在新中国全国院系调整中,该校被撤销了。然创校四十多年,该校以「学以事人」为校训,以基督的精神为基础,为社会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及社会栋梁,功不可没(注二)。

缅怀铭贤学校,亦藉此追悼在太谷殉道的六位宣教士:

·来浩德牧师(Rev.Dwight Howard Clapp)

·来浩德师母(Mrs.Clapp,nee Mary Jane(Jennie)Rowland)

·德富士牧师(Rev.Francis Ward Davis)

·贝如意姑娘(Miss Susan Rowena Bird)

·卫禄义牧师(Rev.George Lewis Williams)

·露美乐姑娘(Miss Mary Louise Partridge)

(注)*是作者音译之名,因无法找到中文名字。其他无*者之宣教士,均是他们在中国时用的真正中文名字。

(注二)现有铭贤校友会,分别在北京、山西、四川、兰州和美洲等先后成立。美洲铭贤校友会通讯处是:311High Gables Drive,#407,Gaithersburg,MD20878,USA。据美洲铭贤校友会简报第27期,载有2003年12月18日,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主任贾克逊(Carl W.Jacobson),致北美铭贤校友会之公函,提及「1951年春天,铭贤学校已不复存在。学校的财产和建筑物,已被山西省教育厅没收,这就是现在山西农业大学校舍的主体。」

(一)山西省太谷宣教站

太谷是在山西省府太原之南约四十英里的一个城镇。位于汾河东岸,水陆交通均便,人口约二万,是一个贸易和财务中心。山西人长于钱庄生意(今之银行业),故此城又称为中国的华尔街。城内街道狭窄,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很多。是一个很富裕的县,据说当时民间有「金太谷」之称,并且邻近地区也不像山西其他地方那么贫瘠。

当美国公理会的宣教士,于1882年底到达太原府后,几经考虑,决定在太谷建立第一个宣教站。但是当地人不肯出租房舍,幸而宣教士中有一位文阿德教士(Mr.Iraneus J.Atwood)(注三),曾受过多年医药训练,虽当时仍未是真正的医生。(他后来返美完成医学院课程,1890年再回中国,才成为有执照的宣教士医生。)因他妙手回春,治愈了县长儿子的眼疾。获得县长之助,1883年8月,宣教士才在太谷定居下来。

(注三)文阿德之名来自《山西省太谷县基督徒公理会四十年史略》及《中华归主》,艾德武之名来自《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笔者想前者为当时人所知之名。

自从文教士治愈了县长的儿子后,名闻遐迩,不仅县民接受宣教士定居下来,并且源源不绝地涌到他们开办的诊疗所和戒烟局。在三个月内,文教士诊治过上千名病人。尤其是他们的戒烟局,总是人满为患,虽然成功率不高,却是传福音的最好机会。

(来浩德牧师)
(来浩德师母)

(二)来浩德牧师(Rev.Dwight Howard Clapp)和来浩德师母(Mrs.Clapp,nee Mary Jane(Jennie)Rowland)

*求学

来浩德牧师1848年11月1日(注四),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中田镇*(Middlefield,Ohio)。他从欧柏林大学附属中学读起,至1884年神学院毕业,在该校约有十年之久。来浩德师母1845年2月18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客田镇*(East Clarksfield,Ohio)。1858年至1859年,她曾肄业于欧柏林大学附属中学,其后在伊利湖神学院(Lake Erie Seminary)毕业。

(注四)来牧师的出生年份有两个不同纪录,这里采用Massacre in Shansi(1993)第64页,云及他毕业时35岁,师母是39岁。在The China Martyrs of1900(1904)第453页,他是生于1841年。

*奉献往中国宣教

1884年5月,来牧师神学院毕业,6月3日即与来师母成婚,并于6月22日被按立为牧师。随即于9月离美,双双踏上征途,先到上海,再转天津。当时中法战事正浓,法国已侵占越南,并且出动海军攻打福州及台湾。全国反外示威沸腾,外人入内陆并不安全。他们只好留在天津,一面学语言,另一面观察别的宣教士工作。1885年3月底,在广西镇南关一役,老将冯子材提督大破法军,继而谅山大捷。4月双方议和,局势开始和缓,他们便起程前往太谷。

*太谷宣教站男校

最初几年,他们遇到不少困难。来牧师学习语言,极其不易,进步非常慢。又因水土不服,常常患病。再加上他为人太刚直固执,不懂迁就包容,在同工间时有磨擦。来师母则多愁善感,但外表还算开朗,故同工很欢喜她。她本是一位优良、有九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来到重男轻女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专长,从教育着手向女孩子传福音。直到1889年2月,他们先创办一间男子学校。

那是一所寄宿的初级小学,共收了12名学生,大部分来自信徒家庭,年龄由5岁至18岁。其中有一孩童名叫祥熙,来自太谷大户孔家,年仅8岁,全家并非信徒。只因去年他母亲染肺病去世,他的颈项却患腺病,在太谷诊所治好了,便求其父孔繁慈让他入学。来师母见他聪慧过人,怜其无母照顾,对他呵护有加,祥熙感甚,亦敬之如母亲。并于12岁时受洗归主,但没有把此事告诉父亲。

当时学校课程,除每天有早上自修,练习写作,背诵三字经、教会问答和圣经金句外,由来牧师负责早祷,讲解马太福音半小时,之后由来师母指导唱诗、算术和初级地理。升上高年级时,再增加西洋史和自然科。

下午由中文老师教古文课,初聘祁县刘秀才担任,因烟癖辞退,后聘刘凤池(Liu Feng Chih)才渐上轨道。

*刘凤池长老

刘凤池原是本县富户,生于1842年。惜年仅二十岁,便吸鸦片烟上瘾,以致倾家荡产。眼见自己家产行将花尽,遂毅然进入戒烟局戒烟。经宣教士的医药协助,及他决心力拒吸毒的引诱,终告戒烟成功。在局中常闻福音,离开时带了新旧约圣经回家。他本出自书香世家,渐渐地明白福音。1889年秋的一个主日崇拜,来牧师选读耶利米书第八章第20节:「麦秋已过,夏令已完,我们还未得救!」在座的刘凤池,不知何故,深感自己罪孽深重,不能自拔。竟独自站起来,认罪求主耶稣宝血洁凈,公开宣布接受耶稣基督为个人救主!来牧师也惊喜若狂,急忙走下讲台,抱着他一同跪下祷告。刘也情不自禁地说:「求主接纳我的认罪悔改,给我安息!」1891年1月受洗,为来牧师首次主持的施洗礼。后来,他全家归主,并在1898年立为长老。教学时,不仅劝学生信主,课余还到各处传福音,领人归主。

(刘长老(前右)与家人合影)

*太谷教会成立

1894年太谷教会也建立起来,取名太谷第一公理会(The First Congregational Church of Taigu),已有60位会友了。同年来牧师夫妇返美述职。一年多后再回到太谷,成了他们当中最资深的一对宣教士。

(三)德富士牧师(Rev.Francis Ward Davis)(注五)

(注五)来浩德牧师和卫禄义牧师的中文名,请看本文所登的那一张太谷教会地址图上。德牧师、贝姑娘和露姑娘是来自季理斐1901年所著之《庚子教会受难记下卷》,第32页。德富士牧师、贝如意姑娘、露美乐姑娘和其他教士之中文姓名,及一些中国信徒之名,均是来自《山西省太谷县基督徒公理会四十年史略》,美洲铭贤校友会会长李长华弟兄寄赠该书给笔者。有关李弟兄之见证,请参阅2002年12月出版之《生命季刊》第24期第45页。

(德富士牧师)

*信主

德富士牧师1857年9月8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司伯塔镇*(Sparta,Wisconsin),成长于麻省普林斯顿镇*(Princeton,Massachusetts)。青年时放荡不羁。先随父从事铁匠五年,后改行为油漆匠一年,甚至到过捕鲸船上工作两年。虽然他并不热心宗教,但主日晚上,常到镇上的公理会听道,并爱与牧师争辩。1885年冬,那位来了两年的新牧师,虽然不断地受到他的批评,但一直努力不懈地与他谈道。因感到这位不肯信主的青年,却肯常到教会听道,信主是早晚的事!果然就在一个主日晚上,他公开站起来,说:「我今日愿意站在主的一边,用我一生事奉祂。」

*入神学院

1886年,他进入欧柏林大学神学院,以做校役(Janitor)半工读完成学业,1889年6月毕业。当他参加了宣教士工作后,同工的评语是:「有实际工作的表现,却无学术上的内涵。」但在他殉道后,文阿德医生(DrAtwood即初在太谷开办福音站的文教士)的追悼词:「他是一位真挚的、忠贞的和诚实可靠的人。无论在福音站中,各种杂务或宣教工作,他都是全力以赴。」

*婚后前往中国宣教

毕业后三周,他被按立为牧师,预备前往中国作宣教士。偶赴距欧柏林50英里外的一个公理会讲道,邂逅了一位出自敬虔之家、任职小学教师的姊妹,原有志为宣教士,然因她年轻、又是单身女士,故公理会拒绝了她。经他闪电式用情信追求,两个月后,于8月14日成婚。婚后不到两周,他们乘火车前往旧金山。德师母(Mrs.Davis,nee Lydia C.Lord)在那挤迫的唐人街中,初见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衣着行为,很难欣赏接受。但比她年长十岁的德牧师,涉世较深,并不为意。9月中旬,新婚后刚刚四周,便乘船赴中国去了。

*初到汾州宣教站

他们事先没有周详的准备,便来到这个语言不同、人情世故又异于西方的国家。尤其是居住环境,卫生设备,较诸欧美城镇落后得多。当他们到了汾州后,暂住公理会最初租赁之处。因1885年初到汾州建立宣教站时,当地人不肯出租房子给他们。后来辗转交涉了半年以上,由官府从旁协助,才租得到这个简陋的地方。难怪德师母不满中亦心存感恩:「这里简直是原始人的居所,但也算是个安乐窝了。」

·创办女校

1890年12月14日长子出生,但三天后夭折。一年多后,次子出生,又是三天后夭折。经过了这样子接二连三的打击,到了1893年2月,三子伟廉*(William)出生后,这位年轻的母亲便留在家里,万分宝贝地照护他。当时,在大门口有一位门房看管,防止街外乞丐和闲人闯进。刚巧那天门房大意走开片刻,一个盲女乞儿跌跌撞撞闯进来。这个可怜的女孩,自幼双亲把她卖给人家作仆婢,不幸染病失明,主人便把她赶走,沦为乞丐。她瞎自摸索着走进德师母的内苑,向她伸手求乞。师母见门房失职,甚为震怒。然而,在忿怒中,忽然想起自己原是教师,常想设立一所女子学校。因当时中国的女子没有一点社会地位,甚至被当作货物般买卖!若只是为妇女打抱不平,仍无济于事,唯有教育她们,让她们能独立谋生,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看到这个盲女,激起她的同情心,便收养她做第一位学生,给她改名罗伊丝*(Lois),但人人都叫她盲罗伊丝*(BlindLois)。到了10月,德牧师突然染病发高热,经数月才康复。

因而师母留在家里,一面看顾初生婴儿,照顾患病的丈夫。另一面教育三个女子,除了罗伊丝外,还收了一位女信徒的侄女及她佣人的新婚18岁太太。罗伊丝记忆力强,在师母悉心教导下,不久便能背诵四福音书。后来德牧师把她送到北京,进入一所宣教士主持的贝满女塾(Bridgman School)深造。她归主后又在教会弹得一手好风琴,自己也学会了编藤椅和制扫帚手艺,自食其力,独立生活。后来学校有了地方,继续扩充,到1899年增加到16个学生,都是不缠脚的。因为在这群女宣教士眼中,不愿意缠脚的女子,才是朝向新生自由的象征!

(德富士牧师夫妇和他们的新生婴儿,1900年7月31日在太谷被杀。)

*太谷宣教站女校

1894年秋他们举家迁往太谷,德师母把女子学校也迁过去。在太谷县之东北8英里外,他们在任村(Rencun)租得一处好地方,閤家生活愉快。1896年8月,四子约翰(John)在此诞生。经过了四次生产之苦,并且也许是产后失调,到了1897年春,当德师母再身怀六甲时,发现有难产的现象。转眼间,他们在山西也过了七年半了,便趁着需要医疗,举家返美述职。在良好的医疗设施下,9月五子路易*(Lewis)出生。但产后有很多问题,而太谷一直没有医生宣教士,故师母与孩子们便继续留下,等候康复。1899年秋德牧师便先独自回中国去了。

(四)贝如意姑娘(Miss Susan Rowena Bird)

*献身海外宣教

(年轻时期的贝如意姑娘)
(贝如意)

贝如意姑娘(参注五)1865年7月3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州三欧窝镇*(Sandoval,Illinois)。年幼体弱多病,4岁时,她父亲亦因体弱不能工作,便留在家里专心教导她(Home schooling)。他原是长老会牧师,但到她12岁时,父亲不幸病逝。19岁时,随母迁往欧柏林居住,进入欧柏林附属中学,两年后毕业。本想出外谋生,以助家计。但当她听到学生志愿宣教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正是她向往多年的海外宣教事工,遂进入大学之妇女专科*(Ladies Course)。最初两年成绩斐然,然因体弱,其后两年,成绩退步,然仍能在1890年秋毕业。并于9月4日,从旧金山启程前往中国。

*太谷宣教站

11月她抵达太谷后,住在来牧师家。她本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虽睡在泥地板上,外面肮脏的沟渠,传来阵阵的恶臭,她亦没发一点怨言。首先她努力学习语言,当她的语言可以应付裕如后,便协助来师母,在男子学校教书。1892年,学校增到24位学生,贝姑娘负责教算术和初级代数两科。下课后,便到戒烟所,向妇女传福音。

1893年9月,她独自往天津,迎接一位新宣教士露美乐姑娘,回太谷一起居住。1894年10月,她染上了疟疾,幸而不久痊愈。1895年7月初,她又因受凉而患上感冒失声,便到汾州,赖贾师母(Mrs.Eva Price)悉心照料,十周后才复元。原来贾师母早在欧柏林便与她母亲熟谙,故贝姑娘在中国,便有了另一个母亲照顾她了。虽然健康常影响到她的工作,但她从没抱怨过。

数年后,她给母亲的家书提及:「当妇女们听到主耶稣受苦和祂对我们的大爱时,都很受感动。可惜她们不会随着感动,用行动表现出真正的悔改来。虽然果效很少,但我们仍满有希望,盼望福音的种子能落在好土里。」

*学生工作

在这群莘莘学子中,祥熙特别与她投缘,待她如自己的大姊一般。原来这位无母的少年,是孔子嫡传的第75代子孙。还有他的挚友费起鹤(Fei Chi Hao),是北京潞河书院(North China College)的毕业生,受聘作男校的老师,乘便跟贝姑娘补习英语多年(注六)。1895年来牧师夫妇返美述职期间,整个学校的重任便搁在她的肩头上了。延至1897年,才轮到她回家看望母亲和亲友。1898年,公理会很想让她在美延长休息的时间,但她坚持以天父的事为念,便匆匆忙忙又回到她的宣教岗位上。

(少年时期孔祥熙(中间))

(注六)Two Heroes of Cathay by Luella Miner(1903),就是叙述这两位中国青年信徒,费起鹤和孔祥熙,如何在义和团事件逃生后,得作者用这本书所赚的钱,送他们往美国留学的故事。两位留学后返国,对教育上和政治上均有建树,其中以孔祥熙为最,他的夫人是宋蔼龄。宋蔼龄的大妹宋庆龄,是孙中山之夫人。小妹宋美龄,是蒋介石之夫人。据《铭贤二十周年纪念》一书第22页,费起鹤先生是铭贤之校董。

(五)卫禄义牧师(Rev.George Lewis Williams)

*预备和宣教

卫禄义牧师(注五)1858年10月4日,生于美国康乃狄格州首盛顿镇*(Southington,Connecticut)。中学毕业后,他接受父亲之提议,暂时不进大学,先到社会体验生活。先从事教学,并在他父亲的办公室工作和到镇上贫民窟布道,这样子过了四年之久。其后进入新英伦音乐学院,三年后,转入欧柏林大学,因其音乐系更完备。在校时,受到学生志愿宣教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的影响,有志宣教。并利用两个暑假到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宣教。1888年毕业后,即入神学院,三年后毕业。1891年5月21日按立为牧师,五日后随即成家,师母(Mrs.Williams,nee Mary Alice Moon)是一位小学教师,同是毕业于欧柏林大学。并于7月29日双双踏上征途,到中国宣教去。

(卫禄义牧师)

*学习语言

抵步后,他们留在通州接受语言训练一年,才到山西太谷。谁晓得他们学的北京官话,与山西土谈全不一样,于是得从头再学起,一年后由法牧师(Rev.GeorgeFarthing)主考。给他90分普通话,80分英文译中文和75分习字。

(正在理发的卫禄义牧师(1900年7月31日在太谷被杀))

*宣教与家庭之争

为了适应中国生活,卫牧师改头换面,留长辫发及长髯,全盘中化。公理会全体宣教士,早已穿起唐装来。不久,卫、德两师母成为知交,但两位丈夫,却只是泛泛之交而已。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位师母身体欠佳,常需医疗。但居住环境卫生恶劣,形成许多不愉快的场合。1893年5月下旬,当卫师母预产期还有三个月时,卫牧师以太谷无医生驻守,并且夏天常患水灾,交通阻塞,医生来往也有困难,便举家迁往峪道河(Yudaohe),位于汾州宣教站之北约9英里,宣教士夏天用来避暑的住宅,以便接近在汾州公理会的医院和文医生。直延到8月23日,长女诞生。据卫牧师给美国差会的报告,临盆时师母体弱,幸赖文医生在旁照顾,母女平安。设若仍在太谷,师母恐有生命危险。可是,另一面来看,因为他们不在宣教站,引致工人缺席,不能做应该做的宣教工作,因此引起了争论。该年年终,牧师也因喉部发炎而发高热,三天昏迷,几乎不治。

其后,次女在1895年10月,及三女在1897年5月,先后诞生。也许情况如前,误掉了许多工作时间。并且师母还染上疟疾,面无血色。德师母同病相怜,都认为太谷福音站太过挤迫,不宜居住。但差会对他们多次的要求,完全没有回应。于是他们向欧柏林大学和亲友呼吁,结果回应非常热烈。原来当时德师母和贝姑娘,在美一个医病,一个休假,她们的见证,获得广大的支持。当卫牧师收到大笔捐款后,在南门外郊区买下三十多亩地。自己设计全部工程,1898年秋动工,兴建他的住宅。

*卫宅

这是太谷第一幢西式房屋,楼高两层,40英尺宽和60英尺长。是用西方承重墙的建筑方式,异于中国的上梁加柱的方法。因此,他要花很多时间来监工,指导工人。然而,过了一年,在快完工时,师母因病,非得回国治疗不可。1899年秋,师母带着三位千金返美,留下牧师独自去完成最后的工程。当新居入伙时,他只搬进一间14英尺长和14英尺宽的睡房,连他的风琴也放不进去。其余地方,则让来牧师夫妇和贝姑娘分别使用,大家同享一处健康的居所。这样,不仅解决了太谷宣教士的居住问题,连宣教站也完全改观。整个改成福音堂、戒烟局和男子学校,全部让中国传道人和同工居住。卫牧师虽然是房东,还得向来牧师夫妇及贝姑娘搭伙,省却自己做饭的麻烦,并享有一点家的温暖。

(1893年年会全体合照。后排左起第一是卫牧师,第三和第四是德牧师夫妇,最右边是艾牧师下一章。中排左起第一是卫师母,跟着是文医生夫妇,最右边是来牧师夫妇。前排中坐是贝姑娘,最右是艾师母。)

*缺乏医生宣教士

不过,卫、德二牧师仍无法化解他们之间的歧见,因为如果两位妻子回来后,一定需要医生来照顾。卫牧师认为文医生是位好医生,救了他的妻子和长女的命!但德牧师却持相反的看法,文医生快变成聋子了,连自已也难照顾自己,怎可能还去照顾他的妻子呢?事实上,他们两人都想念着妻儿们,以致常生冲突。差会也不断地呼吁医生献身宣教士工作,却没有回应。就如文医生从1890年回来后,经过九年的劳心劳力,1899年返美述职,汾州的医院也只好暂时关闭。

(桑爱清先生和妻子桑医生)

1898年7月,公理会仅存的另一位何医生(Dr.WilliamHall),一直是在任村和里满庄(Limanzhuang)两地的戒烟局和诊疗所工作,也因患糖尿病而返美治疗。于是把全部医疗设备,交给多年跟他工作的助手,一对在中国受医护训练出来的医生夫妇,桑爱清先生和他的妻子(Dr.&Mr.Sang Ai Ching)。桑太太是在山东省长老会的宣教差会,完成了全部的医科课程,才与桑先生结婚的,故大家称桑太太为桑医生。桑先生也原属山东省长老会,在内地会工作,1894年10月何医生到步后,便请了他们来当助手,桑先生协助他照顾男病人,桑医生主治女病人。这样,他们除了继续在这两地工作外,还要兼顾太谷的诊所。据来牧师年终的报告说:「他们在能做到的范围内(包括照顾全体宣教士一家老幼),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力量了。」

(六)露美乐姑娘(Miss Mary Louise Partridge)

*苦读

露美乐姑娘(参注五)1865年5月27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史铎洪镇*(Stockholm,New York)。她是长女,父及祖父都是牧师,数代敬虔事主,且热心于海内、外宣教事工。六岁时她对祖父说,长大后要做宣教士。不过她的学业成绩平平,曾在多间学校攻读。惟从小弹得一手好风琴。1889年进入欧柏林大学,但各科成绩都在丙等以下,只有政治经济和逻辑学是乙等,而希腊文、法文、德文、希伯来文和圣经,只得丁等,并且希腊文和德文须要重考才勉强及格。所以经过四年苦读,仍未能拿到学位。

(露美乐姑娘)

*应征作宣教士

可是她向往到海外宣教,得知公理会急需女宣教士前往中国工作,便毫不迟疑地去应征。虽然教育程度一项并不如理想,但她有专一事主、爱传福音的心志。因她完满地解答了遴选委员会所发的问题:「当你在宣教时,遭遇到各样的危险、受苦和逼迫时,你当如何应付?并且,应付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结果被取录了。

*外出传道

露姑娘个子高瘦,善骑术,没有兴趣打扮,爱好户外活动,不喜欢呆在宣教站内。本来她是和贝姑娘合作,在男子学校教书,若有机会休息时,她便跑到外面派单张,出售圣经和向妇孺传福音。她胸襟广阔,性格爽朗像男子汉一般。有时在内苑中,吹口哨、唱诗歌、谈笑风生,是大伙儿的开心果!在福音堂聚会时,却弹得一手好风琴,因而大家都十分欣赏她。

渐渐地,她更多了解附近的环境,和有了一位忠心的得力助手郭孝先*(Kuo Hsiao Hsien)作随从,便骑着马到邻近过百个小乡村,挨家逐户传福音。村中妇孺,甚至欢迎她到家中,深入的讲解福音、读圣经和祈祷。

她这样子的深入民间,实非一个普通欧美女性所能办到的。而保守的农村,也因她而打开一扇一扇福音的门了。

(露姑娘和她的忠仆郭先生出发作巡回布道)

依照公理会的规矩,只有具牧师头衔的才算是宣教士,并有权参与一切决策。但女宣教士不是牧师,只能当副宣教士(Associate Missionaries),并无投票权。1897年因太谷福音站太挤迫,她要求移居里满(LiMan)的福音堂。虽然全体宣教士反对,但最后她还是争取到她的权利。因为她的需要很简单,只想有一个自己的厨房,可以使用自己的厨具。并且她还有一个独特的宣教目标,就是向妇女作见证,不要缠脚,因她自己有一双美足,可以给妇女观看!还有她常外出传道,住在里满那边,也经常往返太谷,通行无阻。

*女校老师

不过,好景不常,到了1899年,替代德师母在任村女子学校任教的女宣教士突然病逝。因为没有其他女宣教士可以兼任此职,这担子遂落在露姑娘身上。性好动而又不是勤学的她,实在不想负起这项差事,令她感到困身。后来她想不如搬回里满,在她家上课,以待机会扩展。

当她与这群女孩子接触后,观念竟改变了,甚至想开办一所孤儿院。她自己不是一位好学的人,但要教学生时,两小时的课程,备课却要4小时半,甚至可能9小时。噢!她真的越读越有趣味。刚刚读完生物学,又转而研读地理学。从前读书的时候,她是不爱看书的,如今却乐此不疲,手不释卷英里!

(7月31日,露美乐被义和团杀害,时年,35岁。)

每想到这学校,她便满心喜乐,因她多年的祈望实现了,她见到16位没有缠脚的女孩子!不久,继续增加到40位了,差不多每周都有新同学。看到如此迅速的发展,露姑娘立刻赶到北京,请了一位中国老师范路德(Fan LiuTe or Ruth Fan)来当助手。范路德生于1880年,毕业于北京贝满中学,并到潞河书院肄业,她的舅父是通州教会的牧师。谁也想不到,她爱这班学生,到忘我的地步,连太谷建议贝姑娘来代替她,她也不肯放手,说除非德师母回来才可。因此,虽然贝姑娘常来助她一臂之力(注七),她还是独自继续留在里满,也不肯返国述职。

(注七)义和团事件之后,在太谷南关设有贝露女校,以纪念贝、露两位宣教士。1929年春,与铭贤合并,改为铭贤初中女子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