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点燃祷告之火

良好的同伴

普斯理(J.B.Priestley)会写了一本畅销小说,叫作《良好的同伴》(The Good Companions)。我(巴刻)记得在念书时期,学校曾送我一本作为奖励。现在我们借用这个书名,来应用在父、子、圣灵的讨论中。每个基督徒在健行的旅程中,都有神圣三一神的同在—圣父引导我们前进、圣子照着祂的应许与我们同在(参太二十八20),而圣灵内住在我们里面,赐予清晰的意念和心里的力量,以及喜乐、盼望和爱。圣父、圣子、圣灵确实是良好的同伴。与三一神同行,意谓着我们天天尽力讨祂的喜悦,也天天从祂身上得着帮助、喜乐和美善的一切。祂—即祂们—是圣洁的,祂也呼召我们成为圣洁,将道路指示我们,并赐给我们能力忠心地走下去。当我们提及三位一体的神,是在说明这一位神,祂在我们之上(圣父)、在我们之内(圣灵),也在我们的身边(主耶稣基督)。

现在,这位神圣的三一神和基督徒立约,就像丈夫和妻子立约一样。这项约定在终身不渝的忠诚中持守完全。根据圣经对婚姻的教导,一位好丈夫是藉着对妻子付出爱的关怀、供应她的需要,并且持续增进夫妻关系,来表达他的忠诚。这个典范不仅全然完美,也正是圣父、圣子、圣灵看顾我们的方式。持守约定、全面爱护、供应我们真正所需,并且增进我们双方的关系,就是神作事的本质。然而,这位全然神圣、如丈夫一般的三一神,却同时也是一位隐藏的神;简言之,我们不能经常看见祂的作为。许多事情常令我们感到惊讶、狼狈和忧伤,神却不总是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原因。祂只是不断地说:「我一直与你同在」,也保证要带领我们渡过任何艰难的时刻。圣经充满了神以这种形式隐藏祂自己的经文,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诗篇常被称作耶稣的诗集和祷告手册,其中一百五十篇情绪丰富的诗,流露出赞美、请愿、感谢、抱怨、见证、欢庆、默想和祈求:这些散文诗出自于大卫和其他的作者,他们的心思意念完全被神所充满,生命不断经历各种攸关信心与盼望的冒险行动,并且极其渴望认识、明白、颂扬和享受神。诗篇一直有小圣经(the little Bible)之称,虽然它是旧约时期中某些阶段及典型景况下的产物,却涵盖了神子民在所有世代的属灵经验,包括我们的时代在内。另外,虽然身为基督徒的我们,比诗篇的作者更明白神的三一性、主耶稣基督所赐的救恩、道成肉身的中保、为罪代赎及掌权的主,但是诗篇作者在专注于神的委身程度上,却远远超过了我们。诗篇第八十六篇包含了值得注意的恳求:「求祢使我专心」—调整、聚焦、洁凈及掌管我的心,以致能「敬畏祢的名」。紧接而来的,是同样值得注意的决心:「主—我的神啊,我要一心称赞妳;我要荣耀妳的名,直到永远。」(11~12节)我们愈将自己浸泡在诗篇中,就会愈发现自己的生命,与这些成熟、清洁的属灵典范,相去甚远。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作者一定经常享受在神称许的微笑中,但事实并非如此。诗篇一再出现这些神百姓嘴里的抱怨:神「掩面」不看他们,以致(呈现出的画面是)敬拜祂的人不再感受到祂的同在;这看来彷彿是神在现时处境中,停止了对这些敬拜者和其他人的持续看顾。「祢为何掩面,不顾我们所遭的苦难和所受的欺压?」「不要向我掩面。不要发怒赶逐仆人,祢向来是帮助我的。」「祢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四十四24,二十七9,十三1)"此处重点不在于探索背后的原因是惩戒,抑或管教。此处单单强调,神有时可能会掩面,即使对模范的信徒也是如此。倘若诗篇作者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何况是我们呢?

因此,让我们与神一同踏上健行之旅吧。或许我们有时会发觉自己被带到一个陌生、充满敌意的郊野;虽然我们理性上晓得神所立的永恒之约,但不时还是会感到孤单和绝望。然而,若我们是基督徒,就一定会蒙神引领。我们的神与我们同在,祂晓得自己在做什麽,即使我们无法感受到祂在我们身旁,你我仍必须学习与祂同行,并信靠祂。所以,当我们将这些第二层的色彩加在画布上,基督徒生活的图画就更加眞实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到下一步。

与耶稣基督一同健行

我们之前已经暗示:基督徒生活的图画上,拥有第三层色彩。更具体来说,与神一同健行,就是与耶稣基督,这位称呼我们为朋友的救主一同健行。「友谊」这个关键词,说明了基督徒与神相交的生活本质。如今,团契这个词早已变成一个没有特色的词汇。基督徒大量使用它,但事实上,这个词已不像过去那麽生动有力。然而,友谊一词充满了色彩、活力和温暖。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十分珍贵,但这份友谊竟出自基督自己的宣告。主耶稣向祂第一代的门徒说:「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我乃称你们为朋友」(约十五15)。在此之前,耶稣才刚刚以朋友这个词告诉他们:「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十五13)祂希望门徒了解,祂在十字架上服事他们,也拯救他们—祂的朋友。那麽,难道这份友谊只在他们当中?不—所有的信徒,包括我们在内,都拥有这份友谊。

早在耶稣说出这番话之前,神与人之间存有友谊这种想法,已不是一个新奇的概念。在旧约中,以色列的祖宗亚伯拉罕就被称作「神的朋友」(雅二23,呼应代下二十7;赛四十一8),而新约称他为信心的典范。12神显然非常看重祂与祂百姓之间的友谊,并将这份友谊奠基在他们的信心上。因此,我们要认眞看待友谊这个范畴,也要将主耶稣视为与我们这些天路客同行的特别朋友。之前提到,三一神的三个位格是我们的良好同伴,然而,现在我们要聚焦在称我们为朋友的耶稣基督身上—祂是我们一切感谢和盼望的对象。耶稣向我们每一个人保证,会陪伴我们一生之久—在我们死后亦然。

使徒保罗是以基督为中心的最佳典范。他的生命展现了神所宣称祂与信徒的友谊关系:「因我活着就是基督,」而「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祂里面」就是他的目标(腓一21,三8~9)。「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保罗说,「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二20)。正因在基督里,保罗恳求主医治他身上的一根刺,而正也是基督告诉他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另外,也是因着基督的缘故,保罗如此写道:

@@@

我初次(在罗马)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使福音被我尽都传明,叫外邦人都听见;我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主必救我脱离诸般的凶恶,也必救我进祂的天国。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提后四16~18)

@@@

保罗显然意思是说,他没料到自己要独自站在法庭中受审,于是他求主耶稣帮助;接着,他发现自己无论被审问到什麽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以致最后在拥有尊严的情况下被撤销控诉。倚赖帮助正是友谊的特权。保罗必定带着感恩、信靠和盼望,时时与基督踏上健行的旅程;而他也确实发现,他的救主眞是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在这件事上,保罗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如今,有些人未曾经验过真实、深入的友谊;所以,让我们花一些时间来思考想究竟什麽是友谊的内涵。曾有人说,友谊是当你停滞时,推你向前的力量;当你孤单时,陪伴你的话语;当你寻觅时,引导你的指标;当你忧伤时,鼓励你的微笑;当你高兴时,与你同乐的歌声。而朋友是当世界离你而去,却还是靠近你的人。友谊不只是表面相识、和颜悦色而已,而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坦诚、关怀和忠实之上的亲密关系。詹姆士-赫斯顿(James Houston)说,「属灵的朋友」是「忠心耿耿的,拥有正确的动机、识别力和忍耐的品格,为要帮助他的朋友更加认识神。由于我不晓得自己会自欺到什麽样的地步,所以我需要一位属灵的指引导,帮助我坦诚面对自己——–一位在基督里真正的朋友会唤醒我、协助我成长,也会使我加深对神的体会。」13当主耶稣宣称祂是我们属天的朋友,祂所指的远超过上述的定义。一旦成为祂的朋友,我们所拥有的特权必定多得不可胜数-好处亦然。

现在,我们已为基督徒生活的图画添上了三层色彩。在这个框架中,我们得以思考何谓偏离正路,以便能辨别和清除祷告路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已从内在生活的角度探讨了真正基督徒生活的成分,而现在要更进一步地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际表现出真正基督徒祷告的本质。

请帮助我!

曾有人说,求助这个词是形成祷告的最佳成分,这种说法所言不差。总括而言,无论我们是以间接还是直接(较常如此)的方式来祷告,都是在呼求帮助,坦诚地将需要表明出来。祷告是在脑海中断定,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尽管呼求帮助的讯息会加上各式各样的修饰语词,仍持续不断在人类所知的一切历史、宗教中展现出来,而我们马上就会谈到,呼求帮助和其他的表达方法,都是真正基督徒祷告的方式。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些事实。

在此,我们必须区分两件事。有些求助的祷告发自一般人心中,这种祷告奠基于一般的啓示。但是,另一种求助的祷告却是出自于基督徒的内心,这种祷告奠基于神特殊的啓示。一般的啓示是用来形容人意识到神的存在是无可推诿和普世性的,而且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尽管因着人类堕落的心思意念,这种意识在各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我们从罗马书第一章,便晓得保罗提出普世对基督福音的需要。

保罗宣称「神的忿怒」显明在「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身上(罗一18)。「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20节)神在创造中显明祂的属性,这是一般启示的本质。所有的人都接收到了,但堕落的人拒绝接受这个真理,更不以此为基础来敬拜神。因此,神「任凭他们」陷入自己错谬的观念及污秽的情欲中,结果他们加速沉沦,愈来愈远离神,犯下的罪恶也与日俱增(24~32节)。若是保罗生在今日的西方世界,想必他会以这些用词来描述我们社会的病征。

即便如此,不曾承认罗马书第一章所说一般启示的人,往往都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就像很多人所说的,必有一位在上者有能力提供帮助。这种概念在人类当中似乎十分普遍。当人落入困境—包含基督徒和其他人,甚至还有相信原始文化信仰的人—即使是出于自我的态度,都会诚心转向神恳求帮助。毕楼奇将这种情形与他所谓部落宗教的「原始祷告」(primitive prayer)连上关系,并且加以写作分析。毕楼奇发现,这样的祷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祈求者寻求神明的帮助,主要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成功和安全,而动机源自于两件事:得利与恐惧。14原始部落的人所祈求的,不是脱离罪恶,而是脱离厄运和危险。事实上,并非只有原始部落的人才会这样作。古谚有云:身处困境中,没有一个人是无神论者。这句话指出了一项事实:每个遇见困难的人都会向任何可能听见的对象祈祷。他们呼求帮助,这印证了我们对祷告所下的基本定义。而有些时候,他们确实如所祈求的一样—得着了帮助。这代表在个别例子中,神所展现的恩慈是无可限量的。

尽管如此,基督徒所接受及相信的是特殊的啓示。这样的启示源自于神超自然的拯救—记载在圣经中,由基督体现出来,而如今被称为神的福音。当相信福音的我们祈求帮助,这个举动是建立在神所赐的根基上。神是持守应许者,祂已宣称会帮助祂的儿女,因祂是一位回应祷告的神。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拥有超越主耶稣的权柄。请阅读以下节录自登山宝训的话:

@@@

你们祈求,就给妳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祂的人吗?(太七7~11)

@@@

我们可以期待神赐下帮助,就像孩子期待父亲的回应一样。圣经谈祷告时,赐给我们一个孩子向父亲求助的画面,求祂供应我们所表达的需要;而耶稣也鼓励我们,每次开口祷告时,都要期待天父会眞实地回应我们。

未蒙应允的祷告

承接上文,我们必须承认:对于神的儿女而言,没有所谓未蒙应允的祷告这回事。当然,这件事无法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有些人对此也抱持怀疑的态度;然而,根据刚才所引用耶稣的话,我们若不如此认为,就相当等于全然不信了。但是(此处的但是格外重要),神是我们的天父,祂拥有完全的智慧,也有权以最佳方式和时机来应允我们的祷告。举例来说,保罗祈求他身上的刺可以奇迹式地得着医治,但结果却不是如此。他向我们转述主耶稣所说的话:「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这就象是说:「保罗,你要依照现况持守下去。我向你保证:尽管有一根刺在你身上,你还是能坚持到底。虽然你一生都与疼痛为伍,但你的服事不会受到亏损。而这是我对你的祷告所作出的最佳回应。」保罗在哥林多书信中提到这件事之后,显示出一股非凡的成熟度:「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疼痛与受苦),「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9节)。保罗收到如此的信息,也确信主耶稣真的回应了他的祷告,尽管并非照着他所祈求的方式成就。

某种程度上,保罗求医治的祷告会不会犯了一些错误?虽然基督很正面地回应他,但祂是否也在指教保罗三次求刺离开的祷告,其实不够认眞、敬虔,或者并没有以祂的国为中心?绝对不是。保罗祷告的动机,是担心服事会因为自己身体的不适而受到影响;无庸置疑,他的祷告就像所有真实的祷告那样的眞诚、迫切、全心专注。由于神知道我们的心思意念,在祷告中,祂吸引我们靠近祂的,也正是我们的心。「心」代表我们这个人存在的本质。我们能够也应该敢于在祷告中倾心吐意,如同保罗每次所作的一样。当我们阅读诗篇,会发现诗人在表达思想、情感、忧虑、爱、敬拜、抱怨,甚至憎恨时,总是热情奔放,毫无保留。这种祷告的设限源自西方教会传统的礼节和规范,却一点也不是祷告的眞义。诗人祷告的典范告诉我们,要尽全力去探究内心的底蕴,并且全心投入在祷告当中。所以,正确的祷告是眞诚、热切、认眞和充满感情的,是出自一颗怀着感受的心,而非一个冷酷的头脑。然而,我们需要留意:我们不是只因着自己的需要,而是要为着神的荣耀而热血沸腾。如此一来,我们为一些特定事情作的所有祷告,象是保罗为自己刺得医治的祷告,都可以献给神;因为我们相信,当神应允我们所求,祂就得着应有的荣耀。

然而,虽然我们晓得,充满慈爱又全然智慧的天父,会以最佳的方式来回应祂儿女的祷告;不过,只要祂当下没有对我们的祈求作出合适的回应,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祂断然拒绝了我们。这是因为我们慢慢才能察觉,那些自己看似正当、合宜的祈求,对神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计划。我们经常缺乏智慧,常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冥顽不灵,以致在祷告上远比自己所意识到的还更不成熟。但是,从神而来的回应总是如此睿智,不断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眞正的需要,而仅是为了最初意识到的需要去拚命祷告。

因此,可能我们为所爱的人得医治祷告时,神对医治他们的回应却是带他们回天家。我们对这样的回应怀着怨恨,因为它并不符合我们所渴望的医治模式。我们祷告时,总是渴望患者为了我们自身利益的缘故,得以回复健康。倘若事与愿违,我们一时之间会难以接受:神是出于恩慈才这麽做。我(巴刻)想到一位七十岁左右的女士,她告诉我她对神很失望,因为她为她九十一岁的基督徒母亲身体痊愈祈祷,但母亲还是过世了。或许我们像保罗一样,为自己身体的复原祷告,也发现神要我们靠着祂的恩典,与我们的宿疾共处。但是,我们与保罗不一样,因为我们过于向往重拾健康的经验,而无法甘愿接受这个事实。我们也忘了亚古珥明智的祷告:「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恐怕我饱足不认祢——-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箴三十8~9),祈求根本不会临到的财富;却没发现神正教导我们明白,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远比知道的还要多,而且知足加上持续倚靠祂每日的供应,就是信心的美德。关于这一点,神首先要做的,便是要透过持续的操练来加强我们的信心。

总体而论,由于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属灵智慧的有限,也无法明白神在回答祷告时,不会因我们的有限而限制了祂的作为,我们在祷告时便面临了许多困难。而我们如今明白,祷告必须降服在天父的智慧和旨意之下,如同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像许多诗篇的作者一样耐心等候。每当面对棘手的问题,他们常向主呼求说:「要到几时呢?」(见诗十三1~2,七十四10,七十九5,八十4,八十九46)「神啊,要到几时呢?我要等待多久,祢才要处理我带到祢面前的需要呢?祢何时才要解决这又大又难的困境呢?」耶稣告诉我们一个不义的法官的比喻,藉此鼓励我们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在这个比喻中,一位穷寡妇不断地纠缠法官,请他为她伸冤。这个故事的信息是:我们祷告时可能会发现,神往往花上比我们所预期更久的时间,才会作出祂的回应。在故事中,这位不义的法官说了不少话:「好吧,只因这寡妇不断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但是,耶稣将这位懒惰又不义的法官,与爱我们的天父,也就是那位公义、公平,并且信实地为我们真正的好处着想的主作对比,是为了告诉我们:「你的天父岂不更加愿意回应你的祷告,而且不仅是以最佳的方式,还是在最佳的时机吗?在祂着手回应你的祷告以前,你要耐心等候。」神会藉回应祷告的方式和时机,来向我们展现祂的智慧。

当我们论及未蒙应允的祷告,往往是指那些没有按照我们的条件成就的祷告。但是,将这些祷告形容作「未蒙应允的」,事实上不仅会误导人,而且大不敬。关于这一点,我们已从保罗求刺离开他的例子中学到很多;接下来,让我们阅读下面的句子:

@@@

他祈求能力,以便功成名就;

却得着软弱,使他能以顺服。

他祈求健康,以便成就大事:

却得着疾病,使他成就美事。

他祈求富有,以便开心快乐;

却得着贫穷,使他心生智慧。

他祈求权力,以便从人得著称赞;

却变得卑微,使他切慕神的心意。

他祈求拥有一切,以便享受人生;

却得着生命,使他可以享受一切。

他得不着所祈求的每件事,却得着他真实所愿。

他所作的祷告皆得蒙应允。15

@@@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遑论其他人)必须记得,自己是如此缺乏自我认知,以致经常无法晓得内心眞实的需要。但是,当神以祂的方式回应我们的祷告,我们就能一次又一次地宣告:「是的,我如今明白这个回应满足了我最深的需要,甚于我自己所期望成就的。」上述诗词中的主人翁,是一个眞实敬虔的人。他被重新塑造,并以生命的改变来荣耀神。神没有严苛地对待他,也没有忽视他的祷告—神回应他祈祷的方式,就是满足他内心的需要;结果他所得着的,早已不是原先祷告的内容所能呈现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