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重审耶稣复活

第二审

第二审:今天的耶稣传记和原稿一致吗?

法官:「下面请第二位证人:布鲁斯·M·梅茨格(Bruce M. Metzger,1914-2007年)博士,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硕士与博士,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克莱霍尔学院和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的客座教授,在普林斯顿神学院教了四十六年新约,是新修订标准版圣经(NRSV)委员会主席。他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大学和神学院的必读书籍,在神学界受到学者们极高的尊敬。」

新约和原稿一致吗?

控方:「Metzger博士,据我所知,新约的原稿并没有流传下来。即使耶稣传记的内容在写作的时候是准确的,那么经过两千年的流传,它还那么可靠吗?我非常怀疑。如果我们今天拥有的只是抄本的抄本的抄本,怎么能相信今天看到的四福音和最初的原本没有出入呢?」

证人:「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你可以用这个问题挑战圣经,也可以用这个问题去挑战任何其他古代文献。当我们把新约与其他古代文献比较的时候,你会发现新约流传下来的抄本多到难以置信的地步,登记在册的不但有五千多本希腊文抄本,还有八千到一万本拉丁文抄本,八千本埃塞俄比亚文、斯拉夫文和阿美尼亚文抄本,加起来总共有两万四千多本。最早的抄本是原书写成之后三十年。」

辩方:「请解释一下,这么多抄本有什么好处?」

证人:「从古代文献考证的角度,抄本越多,尤其是这些抄本来自不同地区的时候,你越能从多方面反复核实,推断出原来的文本是什么样子的。这么说吧,就算我们今天没有新约的希腊文原稿,如果把各种早期译本的材料贯串起来,也能复制出新约的内容。退一万步说,我们知道基督徒说话都喜欢引用圣经,即便我们失去了所有新约希腊文原稿和早期译本,我们还是能从早期教父的大量注释、讲道、书信中的引文中,复制出新约的内容。」

辩方:「这听来很吸引人,但如果没有比较,我们还是不能体会这有什么特别。别的古代名著是不是也有这么多抄本呢?」

证人:「和别的古代著作比起来,新约的抄本数目简直多得叫人脸红。除了新约圣经以外,抄本第二多的古代文献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现在能找到的希腊文抄本不到六百五十部,不到新约的3%。」

控方:「我们不能光强调抄本的数量,抄本的年代距离原书的时间长短,也是衡量古代文献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吧?」

证人:「是的。《伊利亚特》最早的抄本距离创作时间已经有一千多年!西方最早的历史书是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抄本是在成书一千三百年以后的八本手抄本。记载新约时代罗马帝国历史最权威的历史书,是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罗马史》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成书三百五十年以后,《编年史》则是成书一千年以后。相比之下,新约最早的抄本离成书时间只有三十年。所以,如果把新约的抄本证据和现代学者认为绝对真实的其他古代历史文献比较,新约具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事实上,两者根本不是同一个数量级。」

控方:「Metzger博士,你不能只看西方的历史文献。我们都知道希腊罗马的文明在欧洲中断了将近一千年,但中国的文明持续了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历史文献的可靠性比西方好得多。他们有老子、有孔子,有四书五经,他们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耶稣还没有出生呢!」

证人:「很可惜,情况差不多,因为烧书是全世界统治者共同的爱好。从秦始皇到宋朝,中国古代大规模烧书出名的一共有十次,所以他们发明了一个专门的历史名词叫『十厄』:中国书籍的十次厄运。后来的人从明朝算到二战,又增加了五次。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孔子编撰它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五百年,但现在能找到最早的《尚书》抄本是隋唐时期的敦煌手卷,距离原书写成的时间有一千年,你怎么相信这中间没有经过篡改呢?司马迁的《史记》写于公元前一百年,但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史记》是两本隋唐时期的版本,距离原书时间已经六百年了,你怎么知道中间没有经过南北朝那些外来统治者的修改呢?在19世纪末发现敦煌石窟之前,中国人想看最早的《尚书》和《史记》文本,只能到日本去找了,日本人反而比中国更好地保存了中国的历史。」

辩方:「那么,根据各种抄本和原作之间的时间间隔,还有抄本的数量,把新约和别的古代名著比较,你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证人:「我们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说,留传下来的这些新约抄本是相当可靠的,尤其是和别的古代文献比较的时候。世界上没有别的古代文献能像新约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文本上的证据。新约成书之后到最早的抄本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此之短,没有任何其他的古代文献能比得上。流传到今天的圣经,基本上和原稿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地方。这么说吧:如果有人怀疑新约文本的可靠性,那么所有人类第一世纪以前的历史记载都是不可信的,有人把这个叫做『历史虚无主义』。」

有抄写错误吗?

控方:「但是,我们知道希腊文字母写起来极其相似,古代没有印刷术,抄写员的工作环境原始简陋,怎么能保证抄写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呢?」

证人:「的确如此,抄写过程中的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一些抄本之间有细微的差异存在。」

控方:「我听说的却恰恰相反,并不是『细微的差异』、而是大得惊人,有人估计高达二十万!这么多的错误,新约圣经怎么能值得相信呢?」

证人:「这个数目看起来很大,其实只是计算方法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字在两千本抄本中拼错了,那就算有两千个差别,其实只是一个。」

辩方:「请问,教会的教义有多少会因为这些差别而受到影响?」

证人:「据我所知,没有。所有的差异都是次要而非实质的。学者们已经小心翼翼地按照原来的意义消除了大部分差异,少部分比较重要的差异也没有推翻教会的任何教义。今天,一本好的圣经会用注释来提醒读者,需要注意哪些重要的抄本差别。但需要注释的地方很少,可以说:新约不但比任何别的古书有更多的抄本流传下来,而且流传下来的形式比任何名著更纯净:有99.5%的纯净。」

有人为的排除吗?

控方:「就算新约从古到今的传承是可靠的,我们怎么能知道现在的四福音是完整无缺的呢?有人指控,早期教会的大公会议排除了《多马福音》、《腓力福音》、《犹大福音》、《彼得福音》、《马利亚福音》等其他古代福音,只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里面描绘的耶稣形像!」

证人:「这是一个好问题。早期教会的大公会议的确使用了三个标准来确定哪些书卷应该被收入新约正典:第一,必须有使徒权威,由使徒直接或间接执笔;第二,必须符合信仰原则,与教会公认的传统规范基本一致;第三,必须普遍被各地的教会继续不断地接受和使用。」

控方:「这么说,你承认有些古代福音被大公会议人为地排除在新约正典之外?有人指控,《多马福音》就是当时教会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由于不受欢迎的教义而被排除了!」

证人:「并非如此。在早前教会召开大公会议确定正典之前的两个世纪,那些分散各地、彼此独立、背景各不相同的众教会已经普遍使用那些书卷。有人说,『欧洲人用得最多的道路是最好的道路,因为好,才多用。』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英国圣经注释学者巴克莱说,『道理很简单,新约诸书能成为正经,因为没人能阻止它们成为正典。』」

辩方:「请解释一下。」

证人:「只要看看那些被排除在正典之外的伪福音就知道了,它们的写作时间离耶稣的时代已经有一百到五百年,内容平庸,里面描述的耶稣与四福音里的完全不同,很少有教会接受它们。因此,《多马福音》并不是被教会的法令排斥的,而是自己排斥了自己。大公会议宣告正典,只是批准了一份权威书卷的清单,而不是批准那些书卷的权威性。四福音好比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不需要音乐界的学术权威宣布,大众就能听出是好音乐;学术权威所做的,只是正式罗列一份好音乐的清单而已。」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