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第十章 界线与你的子女

年轻的雪侬不停的哭着。身为两个稚儿的母亲,她不能想象自己竟然会那么生气,那么失控,更不用说虐待自己的孩子了!可是,一个礼拜前,她竟然抓起三岁的鲍比猛摇他,对他大声嘶吼喊叫。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过去一年来,她已经做过无数次了。惟一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差点伤害了自己儿子的身体,她为此恐惧万分。

因为担心她会控制不住而伤害孩子,雪侬和她的丈夫裘德打电话给我,与我约谈。雪侬非常自惭与愧疚,当她叙述整个事件时,都不敢看我的眼睛。

对鲍比失控前的那几个小时,雪侬的情绪很糟。她与裘德在吃早餐时,大吵一顿,裘德没对她说再见就上班去了。然后,一岁大的天雅把麦片撒了一地。鲍比偏偏选在那天早上做遍了过去三年来被警告绝对不许冒犯的过错。他去拉猫咪的尾巴,自己开门跑出庭院冲往街道,他拿雪侬的唇膏在餐厅白色的墙涂得惨不忍睹,他还把天雅推倒在地板上。

最后那件事终于让雪侬火山爆发。看到天雅躺在地板上大哭,而鲍比跨在她的身上,脸上一副洋洋自得的表情。她再也忍不住了。像是一头斗牛士手中的那块红布,雪侬没经思考就一头冲向儿子。 以后发生的事你已经都知道了。

等到雪侬比较镇静下来,我问雪侬:她与裘德平常是怎么样管教鲍比的。

“是这样的,我们不想要疏远鲍比或折损他那稚嫩的心灵,”裘德首先说:“如果对他的管教被动一点,我们就会觉得太…..太….消极了。所以,我们试着跟他讲道理。有时,我们会警告他:‘今晚,你不可以吃冰淇淋!’有时我们会赞美他言行的乖巧。他无理取闹时,我们则试着不理他,希望他或许会自己停止。”

“他会做得太过份吗?”

当父母的都点头。“你不会相信的,”雪侬说:“他好像根本听不到我们说的话,总是执意做他小王爷爱做的,直到我们中间一人实在受不了,大声呵斥他,他才会乖乖地听话。我想,我们是有个问题儿童吧!”

“我想,确实是有点问题,”我回答:“可是,我想,可能鲍比一向被训练成只对失去控制的愤怒有反应吧!让我们来谈一谈界线与孩子….”

在界线范围内,最迫切与最重要的莫过于有关养育孩子的界线了。 我们如何向孩子设限与如何养育孩子,对孩子的个性、价值观的发展、学校的表现、如何选择朋友、跟怎样的人结婚、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都有很大的影响。

家人的重要

神,就是永恒不变的爱(《约翰一书》四章8节)。神很倾往与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我们出生到死亡,神渴望与我们有亲昵的关系。“我以永远的爱,爱你”(《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节)神爱的本质不是被动的,而是活泼的。爱本身会不停地拓展繁衍。神不仅是很注重关系的爱的主体,还是位积极的创造者。他要将他所创造的大地充满了爱他并能彼此相爱的人。

家庭是神创造的社会单位,为使具有他爱的本性的子民满遍这个世界。家庭是抚养与教育婴儿最好的场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走出家庭往其他地方,继续照神的样式去繁衍他们的下一代。

神最早挑选以色列人作他的子民。以色列人历代一再顽劣抗拒他的恩典后,他选择了教会:“因他们(以色列人)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帮人,要激动他们发愤。”(《罗马书》十一章11节)基督的身体——教会,与以色列的角色一样,为要繁衍神的爱与神的性格。

教会常常被形容为家庭,我们“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样的人更当这样”。(《加拉太书》六章10节)相信神的人就是“神家里的人”(《以弗所书》二章19节),我们必须“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么行。”(《提摩太前书》三章15节)

上面所说的以及《圣经》中许多有力的经节都一再告诉我们:神如何“看待家庭。”神像父母一样地解释他的心意,是我们的父亲。他也喜欢他的工作。《圣经》中所显示神的样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父母亲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在这地球上,他们必须把神的本性彰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界线与责任

神,最好的父母,要帮助作为他儿女的我们好好成长。他要看我们“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以弗所书》四章13节)这个成熟过程的一部分,就是帮助我们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我们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也应该这样。父母所能给予子女最大的礼物(仅次于学习如何搭建亲密的关系与感情)就是让我们的子女有责任感:知道他们应该为什么负责,不必为什么负责,知道如何拒绝和如何接受别人的拒绝。责任感,是一份具有无上价值的珍贵礼物。

我们都碰过一种人――人已中年,却只有一岁半孩子的界线。人家一向他设限,他就大发雷霆、愠怒、闷不说话,或是干脆消极的顺从,只希望求得和平无事。请记住:这些成年人也都是从孩子长成的,只是,他们很久很久以前就学会恐惧或痛恨界线。重新学习界线的过程对这些成年人将是很艰辛的。

逐渐灌输VS整修界线

有一次,一位儿女已经成年、满有智慧的女人,看到一位比她年轻的朋友正在与她的孩子奋斗。孩子不肯听话,年轻的妈妈快被搞疯了,却依旧坚持孩子必须自己在椅子上好好坐着。肯定那位母亲的态度,这个年长的女人说:“亲爱的,现在辛苦一点,好好地管教孩子,你就可能安度他们的青春期了。”

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帮助他们发展界线,是预防胜于治疗.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年就教他们责任感、设限、延后对需求的满足感,孩子成长的界线就会顺利一些。起步得越晚,无论是我们或是孩子,都会越辛苦。

假如你的儿女现在年纪比较大了,不要灰心,只是他们对设立界线将有比较大的阻力而已。因为他们不认为学习界线对他们真有什么益处,你必须花费比较多的心力帮助他们,从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扶持,而且需要更迫切地祷告!在这一章后面,我们将会谈到不同阶段的孩子应该有哪些适合他们年龄的界线。

孩子界线的发展

孩子的界线发展就是教导他们学习有责任感。当我们教导孩子有关责任的好处与限制,就是教导他们什么是自主权——装备他们长大以后去面对与应付人生。

《圣经》很多地方谈到设定界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所占的重要角色,我们通常称之为管教。所谓“管教”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的意思就是“教导”,包括正与负两方面的观点。

管教的下面是反省、预防、指示。正面的管教是跟对方好好坐下来,教育与训练他(她);父亲必须教养孩子“照着主的教训与警诫。”(《以弗所书》六章4节)。管教的负面则是纠正、征戒、后果。负面的管教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舍弃正路的,必受刑罚。”(《箴言》十五章10节)

良好的教养孩子的方式包括:预防性的训练和操练,以及指正性的后果两方面。比如你规定你十四岁的女儿最晚十点钟必须上床。你说“你是为你好,这样你的睡眠才足够,明天上学才有精神。”这是正面的教导。结果,他一直闲荡到十一点半才睡。隔天,你跟她说:“昨晚你没有按时上床,所以今天你不可以跟你的朋友打电话聊天。”这就是负面的管教。

为什么发展好的界线需要“红萝卜”与“鞭子”赏罚兼用呢?因为神就是用操练——

一试再试的方法帮助我们成长的。我们收集资料,手忙脚乱地应用,犯错,从错误中学习,下一次再改进。我们的成熟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得来的。

在我们生活各种领域里,例如:滑雪、写论文、使应用科学计算机,都需要操练。我们要跟别人发展深度爱的关系,或是熟读《圣经》,都需要操练。我们在灵性上与情感上的成长也是一样;“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希伯来书》五章14节)要学习界线与责任感,操练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

管教是一种外在的界线,用以发展孩子内在的界线。它可以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直到他们发展出成熟的个性,不再需要它为止。好的管教使孩子内在的结构更为稳固,使他们更有责任感。

我们必须分辨管教与惩罚的不同。惩罚是做错事而付出的代价,就法律而言,就是触犯法令而受到刑罚。惩罚没有留下多少练习的空间,不是一个好老师,代价也太高了;“罪的代价乃是死”(《罗马书》六章23节)“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雅各书》二章10节)惩罚并没有为错误留下多少余地。

管教却不相同,管教不是为做错事付代价,而是神自然的律法;我们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管教与惩罚不同,因为神已经不再处罚我们了。当人接受基督为救主,惩罚就在十字架上完全结束了。“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彼得前书》二章24节)基督为我们受苦,为我们承担了所有的处罚与罪过。

管教与惩罚在时间上也不同。惩罚是往后看,专注在对过去错误的征戒。比如:基督的受苦是为我们的罪付出代价。管教却是往前看,我们从中学会以后不再犯相同的错误:“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希伯来书》十二章10节)

管教如何帮助我们呢?管教使人们在犯错时,不怕被论断的,或失去彼此的关系:“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马书》八章1节)基督为我们赎罪,使我们在操练中不必付出可怕的代价。惟一的危险是其后果,而不是孤立或被论断。

比如:一位母亲对十岁的孩子说:“你再这么粗野无礼,我就不再爱你了。”这个孩子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只能在两害中选择其一:反抗,而失去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或是听话,变成外表的顺服,因而失去练习正视问题的技巧的机会。现在,让我们来比较另外一种响应。“我永远不会停止爱你的,但是,如果你再那么粗野无礼,我就三天不准你听手提收音机。”亲子关系没有受到影响,并且没有定罪,孩子却有机会选择是要负起责任或是面对后果,而不必害怕会失去爱与安全感。这样才是迈向成熟的方式,才是学习吃固体食物;安全地操练管教。

孩子在界线上的需要

界线可以满足孩子哪些特别的需要呢?设立界线的能力将在他们一生,连本带巨利的发挥多项功能。

保护自己

你看过比婴儿更无助的吗?人的婴儿比起其他动物的幼儿更无法照顾自己。婴儿刚生下来几个月的时间,是神特地给予父母亲机会(或其他看顾者)去和婴儿建立深刻的关系,让他们知道没有他们每一分每一秒的照顾,婴儿是没有办法独自生存的。他们花费在婴儿身上的时间与精力,变成持久不变的情感,让孩子在这世界有安全感。

只是,神让我们成熟的计划不止于此。父母亲不可能永远在儿女的身旁保护他们,保护的工作最终必须传交给儿女自己,使他们长大以后,能够保护自己。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两个十二岁的男孩:

吃晚餐时,吉米向他的父母说:“你们知道吗?今天学校有些孩子要我和他们一起抽大麻。我拒绝了,他们就说我没有男子气概。我告诉他们:是他们自己太蠢太笨了。我喜欢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可是,如果我不抽大麻,他们就不喜欢我了,这表示他们原本就不是我真正的朋友!”

保罗也刚刚从学校回来,两眼充红,言词迟缓,走路不太平稳。他的父母很关心的问他哪里不对劲了。保罗一再矢口否认。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大声脱口而出:“每个人都是这么做的,你们为什么这样讨厌我的朋友呢?”

吉米与保罗都来自充满爱心、坚信《圣经》教导的基督教家庭。可是,两个人的作为怎么会如此相异呢?原来吉米的家一向允许儿女与父母意见不同,让吉米有机会操练设限的技巧,即使是对父母设限。当吉米两岁他母亲哄抱着他时,只要他烦躁不安,说:“下来。”意思是:“妈妈,请给我一点呼吸的空间。”即使她还想抱着自己的孩子,她一定把他放在地板上,说:“要跟你的小卡车玩玩吗?”

吉米的父亲也有相同的养儿哲学。当他与儿子在地板上玩摔角,他会小心注意吉米的界线。当他们玩得太剧烈或是吉米累了,吉米会说:“爸爸,停一停!”爸爸就马上停止,站起来,改玩其他的游戏。

吉米所接受的是界线训练,学习当他害怕、不舒服,或想改变状况时,他可以直接向对方说不。这简单的“不!”给予他生活所需要的自主权,使他不会陷于无助或一味顺服。当吉米跟人家说不,对方不会因此生气、受伤,或做出一些想要操纵他的回击,像:“可是,妈妈现在好想抱抱你啊,好吗?”

吉米从婴儿时就学到界线是好的,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他学会抗拒那些对他不好的东西。

吉米家庭最大的特征是:容许不同意见存在。比如:吉米会与父母争论他应该上床睡觉的时间,父母并不会因为他们观点不同而回避或惩戒他。他们总是耐心倾听吉米的理由,如果合理,他们就会改变先前的决定;如果不合理,他们则会坚守他们原来的界线。

在决定家中一些事情上,吉米也有投票权。他们全家一起活动的晚上,他的父母会征询吉米的意见,一起去看场电影?或在家玩板上游戏?或打打篮球?难道这是个没有界线的家庭么?事实正好相反,这是个把设立界线看得很重要的家庭,认为那是儿女必须发展的技巧。

当吉米的朋友对他施压,要求他一起嗑药,这就是抵抗“现今世代邪恶”(《以弗所书》五章16节)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吉米怎么有能力拒绝呢?因为到此时,他已有十年来的经验——跟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持有不同看法,却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他不怕在朋友面前坚持原则而受到遗弃,因为他已经成功地跟家人试验过许多次,而仍保有家人对他的爱。

保罗成长的环境正好与吉米的相反。在保罗家,他的“不”只会引起两种不同的反应:他的母亲会受伤,感情退缩与闹脾气。她会说些让保罗内心愧疚的话语,如:“你怎么可以跟这样爱你的妈妈说不呢?”他的父亲则大为愤怒,威胁他说:“小鬼,我不准你回嘴。”

没多久,保罗就学会表面顺服。他变得很会在表面上说好,同意父母的价值观与他们对他的控制。不管他有什么意见——晚餐的菜式、电视的限制、教会的选择、衣服,或宵禁,保罗全往心里塞。

有一次,他试着拒绝母亲的拥抱,母亲马上感情退缩,把他推开,并说些很伤感情的话:“有一天,你将为这样伤害你的母亲后悔的。”一天又一天,保罗被训练成不去设下界线。

保罗学会做个没界线的人,结果使他看起来似乎是个很有满足又有礼貌的儿子。但青春期对孩子是个严峻的考验,在这段艰难时期,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性格已在孩子里面生根建造。

保罗崩溃了,他降服在他朋友的压力下。只是,保罗——已经十二岁了——第一次说不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父母亲,你感觉到意外吗?保罗心中的不满以及他多年来的没有界线,开始腐蚀他为了生存而发展的虚伪自我。

对个人的需要负责

我所带领的心理治疗团体突然变得很安静。我刚刚询问珍妮一个她无法作答的问题。那个问题是:“你需要什么呢?”她一脸困惑,陷入深思,身体往后靠着椅背。

珍妮方才描述了她这个礼拜来的痛苦:她的丈夫要求分居,她的孩子一个个失去控制,她自己也濒于被解雇的危机。同组的人脸上都明显地表露出关怀的表情,却没有人知道如何帮忙,因为他们和珍妮一样,都是来此解决有关感情与安全感的困扰。所以,我这个问题事实上是替所有的人发问的。可是,珍妮没有办法回答。

珍妮的背景很常见。她的童年大部分都为父母亲的感情担负责任。她是家中的和平天使,一再设法协调她父母之间的冲突,说些安慰的话语,像是:“妈妈,我确定爸爸不是有意要跟你发脾气的,她只是在外面忙了一天,他累坏了。”

珍妮对家人那种不合《圣经》教导的责任,所产生的结果在她的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对别人太有责任感以及不晓得自己的需要。珍妮身上的雷达对准别人的伤痛,对自己的需要却无法发挥功效。难怪珍妮无法回答非所问我的问题,她根本不了解这是神所赐予的合理需要。她完全不会形容自己的需要。

这个故事倒是有个圆满的结局,我们团体中的一员说“假如我是你,我会知道我需要什么。我需要知道这个房间每个人都关心我,不会把我看成可耻的败笔;都会为我祷告,并且让我在这个礼拜可以放心地打电话找你们谈心。”

珍妮眼中充满泪水,那位朋友以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她着想的一番话,触及了连她自己都无法触摸的角落。她让好些受过安慰而得以去安慰人的话语,留存在她的心中(《哥林多后书》一章4节)

珍妮的故事显示出发展界线在我们孩子身上所结出的第二个果实;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神本来就希望我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饥饿、孤独、陷入困难、被击溃,或需要休息了,然后主动去满足那些需要。《圣经》也提到耶稣了解自己的需要,所以,在一次向大众宣传福音时,他要求与使徒坐船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他与他的使徒)连吃饭也没有工夫。”(《马可福音》六章31节)

界线在此过程中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我们的界线在我们与别人之间形成一个属灵的情感上的空间,一个独立分开来的地方,使我们的需要可以被听见,被了解。如果没有明显的界线,我们就很难将我们的需要从别人的需要中过滤出来。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杂音了。

如果我们能够教导孩子了解与体验他们自己的需要,他们的人生将有真正的优势,会懂得照顾与防卫自己,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让自己精疲力竭。

如何帮助我们的儿女经历他们个人的需要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鼓励孩子用言语说出他们的需要,即使他们的需要“与家人所想的并不相同”。当孩子被允许去要求一些或许不是众望所归的东西(即或他们得不到)他们学会感知自己想要什么。

下面是一些你可以帮助子女的方法:

·允许他们谈论自己的怒气。

·允许他们表现出哀伤、损失、伤感的情绪,而不试着使他们开心一点,或劝他们不要那样。

·鼓励他们问话,不要以为自己的话与《圣经》的话语是同等份量的。(这必须很有自信的父母才真的做得到!)

·当他们看起来孤立、困恼的时候,关心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把负面的感受讲出来,不要为了制造虚假的和睦与亲密关系,而对他们的感受避重就轻。

要对自己的需要拥有主权,首先,必须能够辨认出自己的需要。这就得靠我们属灵的雷达了。珍妮的雷达破损了,没有好好的发挥功用过,因此,她无法辨认自己的需要。

对自己的需要拥有主权的第二步是:主动地担负照顾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放在别人身上。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孩子承受他们不负责任、错误的、痛苦的后果。这就是《希伯来书》五章12节中的“训练”与十二章所说的“管教”。当我们的孩子长大离家时,他们内心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深具责任感。他们必须有下列的信念:

·我一生成功或失败大抵靠我自己。

·虽然我可以从神或其他人身上求得安慰与指导, 但我也要独自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虽然我一生深受那些与我有亲密关系之人的影响,但我不能把我的困难都推给别人, 我必须为自己的问题负起责任。

·虽然我常常会失败或需要扶持,但我不能总依靠那些太有责任感的人来帮我度过属灵上、情感上、经济上、人际关系上的危机。

“我的人生,成败在我”的态度乃出于神。神要我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他要我们善用自己的才干,就像耶稣说的那个有关才干的比喻(《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节)。这种责任感不只将跟随我们整个成年生涯,甚至于死后跟着我们到达基督的宝座前。

你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当我们和主见面时,说:“可是,我来自不健全的家庭啊!”、“可是,我很寂寞孤单啊!”、“可是,我没有什么精力啊!”这些我们自以为有理的“可是”,与“才干比喻”中那位仆人的借口一样,是不会发挥什么功效的。这不是说我们不深受我们背景与各种压力或好或坏的影响。那是一定会的,但我们最后仍然必须为我们如何处理那些伤害或不成熟的灵魂负责。

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经历“安全的苦难”就是让孩子承受适合他或她年龄的后果。允许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天黑以后到户外去,不是在训练她成长,因为她还没有成熟到懂得做正确的决定;事实上,她的父母原本就不该让她做那种决定。

佩特的父母曾允许她去经历一些安全苦难。他们在她刚上高中时就给她整学期的零用钱,由她负责支付学校的伙食、衣服、社交、课外活动等等开支。那些钱用在这些开销上是足够有余的。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位少女的梦想成真——有这么多钱,可以自由地支配使用/第一学期。佩特买了一些美丽的衣裳,也与她的朋友出去玩了好几次;有几次,她甚至慷慨请客。那笔钱本来应该够她花用三个半月的,结果,她一个月后就几乎全部用罄。佩特捉襟见肘了,以后两个半月时间,她常常留在家里,把余钱用在学校午餐上,并且重复换穿她在学初所买的那些衣服。

第二学期,情况大为改善。高二刚开始时,她已在银行设有自己的帐户,也有一个合理的预算。佩牧终于发展出设立界线的能力。原先爱逛街的她不再乱买衣服、激光唱片、食物、杂志,那些她通常一定要有的东西。她开始学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她不像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多年有人在后面撑腰,还是不会煮饭、打扫或平衡支票本。

所以,尽可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担当后果是很重要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孩子的家庭作业也是学习设限很好的地方。父母若不是帮助孩子学习负责任,就是制造那永垂不朽、无所不能的假形象,永远为他们的孩子承担后果。当你的孩子泪汪汪来找你说:“我明天要交一份十项的报告,但我现在才要开始。”身为有爱心的父母,很本能地就想要帮孩子渡过难关,帮他们找研究资料,规划组合,打字,或干脆全包揽下来。

我们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就像神渴望给予我们最好的东西,我们也会想要给子女最好的东西。可是,就像神会让我们去经历自己的失败,我们或许也应该让孩子在成绩单上留下一次污点,因为那是他们自己不事先做周详计划的后果。

有控制与选择的感觉

“我不要去看牙医…..你无法强迫我去。”十一岁的潘蜜跺脚、怒发冲冠,看着站在大门口等她的父亲赛尔。

有一阵子,对潘蜜这种无理取闹,赛尔恨不得对她说:“好,咱们等着瞧吧!”然后,用力硬把那尖叫的孩子拖进车子里。

可是,经过许多次的家庭辅导,以及研读有关这类问题的处理方式后,赛尔懂得怎样应付这无法避免的情况了。他很冷静的跟潘蜜说:“甜心,你说得没错,我没办法逼你去看牙医。假如你真的不想去,你可以不去,但你要记得我们的规则:你选择不去看医生,就是选择不参加明天晚上的派对。我一定尊重你的决定,你要我取消你的门诊吗?”

潘蜜眉头深锁,想了一下后,慢慢回答说:“我去,可是,并不是因为我一定得去才去的。”潘蜜说得没错,她选择去看医生是因为她想去参加派对。

孩子需要有能够控制与选择自己生活的感觉。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大人,只是个在父母亲管辖下茫然无助的小兵。帮助他们看见自己可以做选择,有个人自由意志,可以主动控制自己的生活。

孩子在刚出生时确实是很无助的,必须依赖父母,但他们虔诚信主的父母应该设法在各方面帮助他们学习思考、做决定,以及掌握他们的环境。从他们早上起来穿什么衣服,到选修什么课程,都由他们自已决定。让孩子做适合他们年龄的决定,可是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与控制感。

好意或操心的父母都想防止孩子做出会引起痛苦的决定,想保护孩子不受到任何伤害。这种父母的座右铭是:“来,让我替你做决定。”结果,某些特性因久不用而在孩子身上萎缩——他们的自信或做改变的能力;这是神的形像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都应在孩子性格中发展。孩子需要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与命运大抵由他们自己决定,但必须在神的最高权威范围内。这可以帮助他们懂得权衡轻重,而不是避免做选择。他们可以学习面对自己所做决定的后果,而不是愤恨别人替他们做的选择。

延后对目标的满足

现在,是孩子的专利,因为他们就生活在“现在”的世界里,向一个两岁大的孩子说明一而再把甜点给她吃,她不会相信的,明天就代表“永远不会了”。事实上,新生儿不能理解什么是“稍后”,这就是为什么六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一离开房间后,就会恐慌。对他来说,母亲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然而,在我们成长的某段过程中,我们学到了“稍后”的价值,知道等待那后来更好的。我们称呼这种技巧为延后满足感。那是一种稍安勿躁,暂时控制我们的冲动、愿望、欲望的能力,以求稍后更好的结果。

《圣经》很重视这种能力。神用这技能让我们看到事前计划与准备的益处。耶稣就是个很好的范例:“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十二章2节)

一般来说,这种技能到孩子一岁以后才比较重要.新生儿的第一年,以和父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优先。一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教导孩子这种技能。先吃红萝卜,再吃点心;好的,等在后头。

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也需要学习这技能。有些衣服或娱乐用品可以等到年底才买。再说一次,在此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界线,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很有助益,可以防止孩子长大以后经济破产,生活失去秩序,或任性不知节制地奢侈浪费。如此,我们的孩子才有办法像蚂蚁一样自给自足,不至于成为懒惰的人,永远陷于危机当中(《箴言》六章6-11节)。

让孩子学习延后满足感帮助他们生活有目标。他们可学习节省时间与金钱来获得一些对他们很重要的东西,看重他们经选择而买下来的东西。我就认识一个家庭,父母教导儿子省钱买下他第一部车子。那个孩子在他父母的帮助下,十三岁就开始进行他的买车计划,周末与暑假都很认真的打工。当他所赚的钱够他在十六岁时买下一部车子,他把那车子看成自己的宝贝,尽心保养清理,连车引擎盖都干净得可让你在上面吃午餐。他事先就算好他的花费,并珍惜他努力达成的果实(《路加福音》十四章28节)。

尊重别人的界线

孩子从小就必须能够尊重父母、手足、朋友的界线。他们必须懂得:别人不总是想和他一起玩的,别人不一定也想看相同的电视节目,别人或许会想到另外一间餐厅吃饭。他们必须学习:这世界不是绕着他们打转的。

这之所以很重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学习尊重界线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为自己负责。了解别人不可能让我们随叫随到,听我们的使唤或遵照我们的吩咐行事,可帮助我们反求诸已,不是老向外依赖别人,也帮助我们担负起自己的“背包”。

你是否碰过那种无法听人说不,总是哭哭啼啼哀求、甜言蜜语谄媚、乱发脾气、拉长脸,不择手段以达自己目的的孩子?问题是,我们痛恨或抗拒别人的界线越久,我们就会越依赖别人。我们期待别人来照顾我们,而不懂得自己照顾自己。

不管怎样,神已经安排生活本身来教导我们这种法则,这是我们可以在这世上共处的惟一方式。愿不愿意,迟早会有人向我们说不。人生本来就是这样,谁也逃避不了。让我们来看:抗拒别人界线的人在生活上会经历哪些不:

1. 父母向他说不。

2. 兄弟姐妹向他说不。

3. 学校老师向他说不。

4. 同学向他说不。

5. 老板或上司向他说不。

6. 配偶向他说不。

7. 因为暴饮暴食、酗酒、生活不检点,他的健康向他说不。

8. 警察、法庭,甚至监狱向他说不。

有些人很早就学会接受别人的界线,甚至早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就已开始。可是,有些人却必须走到第八个阶段才能了解应该接受别人的设限:“我儿,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箴言》十九章27节)许多失去控制的青少年都要到三十多岁,当他们厌倦工作不稳定、没有固定的居所后,心志才成熟。他们必须财务跌到谷底了,有时甚至露宿街头一段时间后,才会开始在工作上稳定下来,存钱,成长,慢慢接受生活的界线。

不管我们认为自己有多强壮,总是山外有山,有人比我们更厉害、更强壮。假如我们不先教导我们的孩子接受别人的不,一定会有其他人代替我们做这项工作的:一些远不及我们这样爱我们的孩子、却比我们更厉害更强壮的人。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此境遇的,所以,越早教导孩子界线越好。

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接受别人的界线对孩子很有助益的理由是:注意别人的界线可以帮助孩子去爱别人。尊重别人的界线是他们可以对别人感同身受,或爱人如已的基础。我们孩子的“不”,需要受到别人的尊重, 同样地,他们也需要学习尊重别人的“不”。当他们能够用同理心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需要,他们就会变得成熟,更能爱神爱人。“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四章19节)

假如你六岁的孩子不小心用垒球重重打到你的头,你不把它当一回事,或表现得好像一点都不痛,这会让孩子以为他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后果,他就不会有责任感,不会对别人的需要或伤痛有警觉。但如果你告诉他:“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是,你那个球真的打得我好痛。你以后试着更小心一点。”在没有谴责的劝导下,帮助他了解他这样的行为可能会伤到他所爱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是会影响别人的。

假如父母不教导孩子这种原则,孩子很难长成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们往往变成自我中心、爱控制人。到那时,神要我们能够成熟的计划就更难实现了。有一位找我心理治疗的病人,从小被家人训练成忽视别人的界线,结果,他变得很爱操纵别人,最终因偷窃而下监。这个经历虽然痛苦,却教会他如果何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我真的不知道别人也有他们的需要,也会受伤。”有一次,他向我解释。“我从小就被教导要专注在自己身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当我开始正视自己不尊重别人需要的问题,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竟然茅塞顿开,在心中挪出一处空间来,开始能够为别人着想。我并没有忽略自己的需要,但,生平第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在进步。我的言行曾如此伤害我的妻小,我真的深觉愧疚。”

他以后要走的路还长吗?那当然。可是,他毕竟走到正途来了。虽然他很晚才着手学习界线,仍是一个开始——成为合乎《圣经》教诲、真正有爱心的人。

季节性的界线:适合自己年龄层的界线训练

假如你看了书前的目录就选翻阅这一章,你很可能是当父母的,可能你正和你的孩子有些界线问题,或者只想事前预防。更可能你早已深陷痛苦而希望藉此得到解脱,比如:你的新生儿哭闹不停;你的幼儿在家无法无天;上小学的孩子不守规矩;上国中的孩子行为鲁莽;上高中的孩子爱喝酒。

这些差错都可能因界线问题引起。这里提出一些孩子应该学习也适合他们年龄层的界线训练大纲。我们当父母的需要考虑到孩子发展的需要与能力,避免要求超过孩子所能负荷的,却也不要要求太少,疏于管教。

以下是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基本训练。想知道出生到三岁更详细的资料,请参考第四章幼儿时期如何发展界线的那一部分。

出生到五个月

在这个阶段,新生儿需要与父母亲或主要照顾他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需要有归属感、安全感、受欢迎感。在此阶段,设立界线不如给予婴儿稳定感与安全感那么重要。

这里唯一真正的界线是母亲的存在,给予孩子无限安全感。她保护婴儿,抚平他(她)内心的紧张、害怕,或面对冲突的感觉。婴儿独自时,常常会因孤独或缺乏内心的架构而感到恐慌不已。

好几个世纪以来,母亲(包括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都襁褓过她们的婴儿,或用布紧紧把孩子包起来。包裹婴儿,除了可以调节婴儿的体温以外,他使婴儿有安全感——一种外来的界线。婴儿知道他(她)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所以当婴儿被脱光衣服时,常常会因为失去外面的保护物而惊慌失措。

有些好意的基督徒老师提倡婴儿必须接受“训练”,认为抱、喂婴儿应该有特定的时间。这些方法试着教导婴儿不该随便哭或要求安抚,因为“那表示控制权是在孩子而不是父母”,或因为“那要求都是孩子自私与顺从肉体的表现。”不从《圣经》或孩子身心发展的理论来了解这些观念,对孩子将有很严重破坏性的影响。

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大声啼哭是她想知道这个世界是否安全。因为她还没有学会在四周无人时感到自在,她内心感到恐惧、孤立。依照父母的作息时间不顺着婴儿的需要来抱她喂她,正如耶稣所说的“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马太福音》十二章7节)

这些老师宣称他们的方式符合《圣经》的教诲,因为它们有功效。“我晚上不再把她从婴儿床抱起来后,她就不再哭了”她们会这样说。这或许是真的,可是,哭泣停止也可能是因为婴儿感到沮丧,他(她)放弃希望而退缩了。“所盼望的延迟未得,令人心忧”(《箴言》十三章12节)

教导孩子延后对需求的满足应该等到一岁以后,等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安全感的基础建立起来以后。诚如恩典总是先于真理(《约翰福音》一章17节),独立分离以前必须先有深情的联系。

五到十个月

如同我们在第四章学习到的:婴儿从六到十二个月是“孵化期”。他们正在学习“妈妈和我并不是同一个人”。此时,婴儿正在一步步地爬向外面那个又可怕又美妙的世界。虽然婴儿有很强烈的依赖性,他们开始慢慢地从与母亲的合为一体中挣脱出来。

在这个阶段,父母虽然仍是孩子可以依附的安全锚,为了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界线,需要鼓励孩子尝试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在父母亲以外,还能被其他人或事物吸引。让你的家成为一个安全的新大陆,让孩子可以探险。

帮助你的孩子孵育成长时,你还是不可忽略他们与人的感情联系,那是建立他们内心根基所需要的,因为那毕竟是婴儿最主要的工作。我们必须小心满足孩子跟父母良好关系的需要,让他们在感情上有安全感,同时,也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父母以外可以放心地往外发展。

可是,在这个转接期,孩子的注意力从母亲的身上转移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对许多的母亲却很难适应。那种失去跟孩子亲密关系的挫伤往往非常剧烈,尤其是在怀孕生子阶段过后。一个负责的母亲会设法使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在成人的世界得到满足与慰藉。她会鼓励孩子的“孵化”,深知她正在装备她的孩子“离开与分开”的能力。

对“不”这个字,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婴儿还没有能力了解或适当的反应。为了避免孩子陷入危险,把他们抱起来并带他们离开危险的地方是最上策。

十到十八个月

在这个“练习”的阶段,你的婴儿不只开始讲话,也开始走路了。世界在她面前展开,充满各种希望与可能性。这个世界是孩子的蚵——她花很多时间想打开它,要跟它玩。她现在已经有情感与认知能力可了解与响应“不”这个字了。

在这个阶段,界线变得更为重要,无论是拥有或倾听界线。锻练“不”那部分的肌肉乃当务之急。“不”,使你的孩子发现:他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将产生好的结果,或“不”只会起别人感情的内缩。父母要学习以喜乐之心接受幼儿的“不”。

同时,你也要小心协助你的孩子了解:宇宙并不是以他为中心的,人生还是有些界线的。随便在门上涂鸦,任意在教会大吵大闹,都有其后果。只是,你也要注意在指正时,不要浇熄孩子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新奇感与兴奋感。

十八到三十六个月

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务:学习必须将自己与人分开却又连接。那个在“练习阶段”中的孩子现已更成熟,发现人生是有界线的,可是,即使是一个分开了的个体,不表示不能有亲密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拥有下列的能力:

1. 有能力与别人有感情的联系,却不会因此失去自我,或与人分开的自由。

2. 有能力对别人说适当的不,却不会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3. 有能力接受别人向自己说不,却不会因此在感情上退缩。

十八到三十六个月的孩子需要学习独立自主。问题是她不想被父母控制,却又必须信赖父母。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没失去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帮助她获得独立自主的感觉,接受她当她发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时。

在这个阶段,要教一个孩子学习设立界线,你必须能在适当的时候尊重孩子的 “不”,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不”。你可以很容易就打赢你与孩子之间的小战役,可是那种小战役无以数计,结果你会因小失大,错失了大前提——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所以,不要浪费精力在芝麻绿豆小的琐事上,或一直想要控制那些偶发的事件。小心选择重要的战役去赢取胜利。

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欢乐的时刻与他们同喜乐,但是,对于在练习阶段的孩子,父母也要同样地、持续地守住那些牢固的界线。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学习家规和了解触犯家规的后果。下面列的是一个可行的管教程序:

1. 第一次犯规。告诉孩子不要在床单上着色。试着用其他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给孩子着色本子或空白纸张涂鸦,取代涂床单。

2. 第二次犯错。向孩子再一次说不,并说明他不听话的后果:要被罚站在墙角一分钟,或是整天不准再拿蜡笔画画。

3. 第三次犯错。执行孩子犯错后的结果,跟他解释为什么,然后给他几分钟去生气及与父母分开一下。

4. 安慰与重归旧好。拥抱与安慰孩子,帮助他与你重新和好。这步骤帮他辨别:做错事的后果与失去父母亲的爱是不同的。让他知道:任何痛苦的后果都不应该伤害到亲子关系。

三岁到五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迈进与性别有关系的发展。每个孩子会认同与他(她)性别相同的父母,小男孩要效法父亲,小女孩想要跟母亲一模一样。他们也发展出与同性父母竞争的感觉,想要与异性的父母结婚,而在过程中打败同性的父母。他们在为长大成年后各自的性别角色做准备。

此时,父母的界线任务很重要。当母亲的必须温和却很坚定的允许女儿与自己竞争,也必须好好处理儿子占有欲的问题,让他们知道:“我知道你很想跟妈妈结婚,但妈妈已经嫁给爸爸了。”作父亲的对儿子和女儿也该如此。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习跟异性父母认同,并保有适当的性格。

恐惧儿女性观念初长成的父母,常常会为儿女这些渴望的增强而评断儿女因为本身的恐惧,他们可能会批评或羞愧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压抑渴望或性趣。另一个极端是:本身的需要没被满足的父母有时会很情绪化,甚至在肉体上引诱异性的孩子。母亲会跟儿子说:“你父亲不了解我,你是惟一可以了解我的人。”这种话会使她的儿子对自己在性方面的角色困惑多年。成熟的父母需要有条界线允许儿女发展他们在性方面的角色,并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上划分清楚。

六岁到十一岁

在这个所谓的潜伏期或耕耘期,孩子正准备为即将来临的青春期做最后的冲刺。这是童年时期的最后几年,他们借着学校的功课或游戏来学习如何处理事物,并学习结交同性的朋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段期间,孩子忙着上学与结交朋友,而父母也有其特定的界线任务必须完成。父母必须协助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界线;做功课、做家事、做专题个案。孩子需要学习做事情有计划、有始有终,也要学习延后对自己需求的满足感、有目标,以及如何调配自己的时间。

十一岁到十八岁

青春期,是孩子成为大人之前最后的阶段。这阶段牵涉到一些很重要的任务,比如:在性方面的成熟,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处变不惊的自我,事业的野心,与爱的选择。对父母与子女来说,这段时间可以叫人心惊胆跳,却也是刺激让人兴奋的。

此时,“退出父母身份”的程序应该已经开始了。你和孩子的关系开始有改变。你不是控制他而是影响他。你给予他多点自由,也增加他的责任。你必须比较有弹性比较有弹性地重新考量你设下的规矩、界线与后果。

所有这些改变就好像是太空中心火箭发射前的倒数计时,你准备把即将长大成人的孩子送到外面的世界。明智的父母会把孩子即将跨入社会的事情放在心里,反复思考。他们必须常常挣扎的问题不再是:“我要怎样让他安分一点。”而是:“我要怎样帮他靠自己过活?”

十几岁的青少年必须尽可能去设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作息、价值观、金钱上的界线。如果他们越出自己的界线,就应该承受现实生活中的后果。如果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去上大学,一定会有严重的问题发生。那时,学校里的教授、院长、舍监都不会在这些小事上设限了;他们处置的方式就是叫他重修、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

假如你家的青少年没有受过界线上的训练,你也许会感到很迷惘,不知该怎样着手才好。不管你家的孩子现今情况如何,从现在就开始吧。如果他们无法对人说不,或不能接受人家对他们说不,请现在就把所有的家规与超越界线以后的结果向他们说清楚。在他们离家前的最后几年尽你全力补救,对他们仍会有帮助的。

以下所列举的几个征兆意示比较严重的问题:

·将自己孤立起来,不与家人亲近

·忧郁沮丧的心情

·反抗的行为

·与家人老是发生冲突

·结交损友

·在学校老出状况

·饮食失控症

·喝酒

·嗑药

·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面对这些问题,许多父母的反应不是设下过多的界线,就是设得太少。太严厉的父母可能会跟即将成年的孩子失去亲密的家庭关系,而太宽大的父母则在孩子需要有个可尊敬的对象时,偏偏想要当他(她)最好的朋友。此时,父母应该考虑的是:找位懂得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协助与辅导。不找专家帮忙,所付出的代价将不可言计。

管教的类型

很多的父母不知道知道如何教导孩子尊重界线。他们会阅读许多有关体罚、暂停、限制零用钱等等管教孩子的书籍与文章。虽然这个问题超出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有几个观点或许可以帮助寻找答案的父母。

1. 后果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那些只会增添孩子无助感的界线是没有助益的。硬拖着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到学校上课,对他两年后上大学所需要的自动自发的向上心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借着“报赏与后果”的系统来帮助他选择对自己有益的学校,他以后成功的机率会要大些。

2. 界线必须适合当时的年岁。你必须把你管教的意义事先想清楚,比如:体罚会让一个青少年感到羞辱与愤恨。但是,如果执行正确得当,可以帮助一个四岁的孩子建立稳固的界线基础与架构。

3. 后果必须与犯错的严重程度成比例。就像我们的刑法系统一样,不同的罪状有不同的刑罚,你必须能够分辨小过错与大过失,否则严厉的处罚会变得没有意义。

一个病人对我说:“不管我犯的是小小的错误或是很大的过失,我总是挨打。所以,我干脆找些大的过错去犯,这样似乎比较划算。“一旦被判死刑了,做好又有什么用呢?

4. 界线的目的是内在的自动自发,是自己所要的结果。成功的管教是我们的孩子自己要起床上学、负责、将心比心、关心别人,因为这些事情对他们很重要,不是对我们很重要。当慈爱与界线成为孩子真实性格的一部分时,他们才算是真正成熟。否则,我们所养的不过是个顺从的鹦鹉,迟早会自我毁灭的。

当父母的有个很严肃的责任:教导孩子有出自内心的界线感,而且能够尊重别人的界线。这个责任是如此严肃因为《圣经》就是如此教导我们的:“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雅各书》三章1节)

当然,即使我们训练了孩子,并不能保证他们一定会留心注意。孩子自己也有责任要听、要学习。他们的年纪愈大,责任就愈大。可是,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先好好学习我们的界线问题,并为那些界线负责到底,使自己先成长,就增加了我们孩子学习界线的机会——在成人世界里,在每天的生活当中,他们都会迫切地需要这些界线能力。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