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教会史(孙睿之)

第十八课

20世纪初中国教会对时局的回应

合一运动触礁

1、20世纪初,中国教会面对三大社会问题:民族主义、反帝主义、反基督教浪潮。面对反基督教运动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回应是提倡废除不平等条约,促成本色化的中国教会(包括教产与教权的移交),并指出宣教士过去的失当。

2、部份宣教士不愿卷入政治,而且不认同协进会的主张,进而抨击并退出协进会。合作运动触礁,因为协进会从未得到宣教士的全面支持,甚至在筹备中即遭美南浸信会拒绝。另外,虽然有些基要派一度参加协进会,但也逐渐退出。1926年3月,协进会的主力之一——中国内地会,决定脱离;不久,宣道会也表示不再参与。协进会所面对最为沉重的打击,是32位宣教士联名发表公开信,指责其越权,并因其政治活动导致教会分裂。

3、此后,双方虽不再争执,但教会间的合作精神已无法再如以往。“中国教会”的梦想触礁,这场教会合作运动失去动力和空间。

二、基要派华人牧者对时局的回应

基要派华人牧者以王明道为代表。这派认为信徒唯一的要务是传福音,不应浪费时间、精力于文化或社会建设。基要派的前设:

1、不可以忠于信仰与文化两个主人;

2、基督徒一定要与旧人及其生活方式全然割断,“文化改造”无疑就是被世界骗了;

3、基督来,不是要改造世界,而是要摧毁它;

4、基督徒若真要改造世界,只有透过好行为来为基督作见证,而不是通过实际事务的参与。

三、自由派教会领袖对时局的回应

A美式自由派神学——社会福音的兴起

1、社会福音宣称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国: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赢得或改变个人,而且是将所有的生命和所有的关系、工业、社会、种族和国际都基督化。这是所有任务中最重要的。”

2、青年会逐步从强调个人救赎,转向社会变革,主张道德堕落是社会问题,而不仅是个人问题,社会应该为不道德和贫穷负责。社会福音透过青年会,强烈地影响了宣教运动,尤其影响了亚洲许多教会。

B基督教救国

1、中国青年会的干事对表现在社会福音中的基督教自由主义,回应积极而热烈。在中国工业改革、乡村重建,以及国际合作问题上,他们成为输入社会福音观念的先锋和领导力量。

2、青年会在中国的根本目标:“在我们这一代,让我们的祖国和世界福音化。”奠基人来会理(D、W、Lyon,1870-1949)的工作原则:“我们不是来传教,而是来服务的。”他们要把青年会建成一个服务性团体,开展公共卫生运动、禁烟运动、平民教育运动、体育活动、公共演讲、兴办宿舍。1919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青年会把工作重点从社会服务,转向社会变革和政治重建方面,以回应中国救亡图存的这个迫切需要。

3、中国共产主义者和社会福音者分享着同一目标的许多方面:

a、吴耀宗——教会存在的目的,仅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一个人能够从物质利益、政治社会不公平和压迫中得到自由和解放的理想社会。”(1934年)爱的精神应该鼓励而不是限制它的追随者,为社会公正和社会改革而斗争。神的国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它“将会在人世间实现”。

b、赵紫宸——“如果基督教在中国不能像在西方一样,成为社会重建的基础,它就会失败。这些社会重建的可能性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基督教的正义中,会在神之国中传播并日臻完美。真理是个人不能脱离社会,因为个人救赎是通过社会重建的更大任务来完成的。”“中国的年轻人,为你自己而发现耶稣。”

c、吴雷川——“我现在更能理解到耶稣基督的伟大,他不仅是宗教领袖,而且是社会改革家。他宣讲一个新的和理想的社会一大国,在这个新的社会里,基本环境是经济重建……更重要是认识到,人类的罪孽和苦难都因错误的社会环境、错误的社会观念和实践、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邪恶方式引起的……一些人认为儒学思想的目标总是强调实践,与国家治理关系紧密;而耶稣的教诲是永远不会涉及政治的大国,但有时他教导他的弟子反对现在的体制。”

四、本色化神学

在20世纪20年代,面对非基督教运动的挑战,中国教会在神学思想方面兴起了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的讨论,直接的目标就是摆脱“洋教”的蔑称。以下是3个本色化神学的方案。

A自足型

主张信仰中的要目全在中国文化内,基本上就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吴雷川——“道”与“教”的分别在于,道为真理,日光之下只有一个;而教则是宗教,儒家、基督教都是其中之一。道为本,教为末,后者彰显前者,所以人要注意的是道,而非教。

2、谢扶雅——儒学与基督教应平起平坐,提出再编圣经,即刪去其中与中国人无关的部份,并收入中国古籍的精华,使我们有一部“本色化的圣经”。

B平等型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平起平坐,可以沟通对话,进而彼此协调。代表人物:

1、范子美——最纯正的基督教和最优秀的儒学,可以合成一个全新的“东方宗教”。

2、封尚礼——强调孔孟崇高的伦理思想,与基督教伦理教训合起来,便是一条互相沟通的桥梁。他提出“中庸神学”:“中”是特殊启示中的神道,即圣经;“庸”是普通启示的理,即儒家文化。两者合起来,就是信仰与文化的接触点。

C补足型

1、一切文化与信仰接触的最高原则,是耶稣的宣告:不是废掉,乃是成全。中国文化有不少弱点,需要基督教的信仰来使它丰富起来。

2、代表人物:赵紫宸、刘庭芳、诚静怡。他们的前设:

a、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被神保存于历世万代中,神也藉此向中国人显明。

b、启示需要某种文化形式作媒介,使人能明白启示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变的,但媒介却可以更换。

c、中国人不必惧怕儒家与基督教思想接触,因为它们可以彼此互通优良因素,并有足够力量改造表好的。

五、总结

今天中国教会也有不少要面对的议题,例:文化使命、社会转型、贪污腐化、三农问题、自然环境、食品安全等。我们又将如何处理面对?对应不同议题,本色化神学在海外是有市场的,例:台湾的“乡土神学”、香港杨牧谷牧师提出的“复和神学”等。神学就是以神的道,回应现今时代的问题和挑战。神学是很有时代感的,并非教条。教会要倚靠神的道、神的灵,来解答时代的处境和挑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