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国教会史(孙睿之)

第五课

明末清初的基督教

一、文化顺应策略受挑战

1、龙华民(Nicolo Longobardo,1559-1654)是利玛窦指定的接班人,却对利玛窦的思想和传教策略有不同看法。他接任中国耶稣会会长后,主张废除“天”、“神”、“天主”等译名,改用拉丁文音译“陡斯”。史称“译名之争”。

2、1623年,龙华民写成《孔子及其教理》,指出借用中国经典文献并赋予一种新的诠释的危险性,并指出文人信徒事实上是多么不重视教理,因为在他们眼中一切都可以调和。

二、南京教案

1、从1582年罗明坚第一次到肇庆,至1616年发生南京教案的34年间,共发生多达54起教案。

2、南京教案的发难者是南京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的沈傕。他以崇正学、黜异端、严华夷之禁为根据,力主排斥大主教。理据:

a、西方教士散处中国,时有窥伺之嫌;

b、劝人但奉天主,不可祭祀祖宗,是教人不孝;

c、私习历法,有背律例私习天文之禁,恐创为邪说,混乱听闻;

d、西教擦圣油、洒圣水,聚男女于一室,易败风俗、乱纲纪;

e、传教士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其财路不明。

3、幸好还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延云等官员勇敢辩护,最后事件才得以解决。

三、南明朝廷中的教徒

1、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在煤山上吊,明朝覆亡。

2、1646年在肇庆建立的永历小朝廷,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

3、永历帝的嫡母王太后、生母马太后、皇后、皇太子都受洗入教,宫中领洗者有50人。永历帝本人也曾参与弥撒,朝中重臣瞿式耜(瞿太素之侄)、太监庞大寿都是天主教徒。

4、太后曾遣使到澳门献祭,并派传教士卜弥格(M、Boym,1612-1659)给教宗和耶稣会总会长送信,请求多派耶稣会神父来中国传教。

5、永历小朝廷最后被吴三桂所灭,永历帝也被赶到缅甸,在那里被害(1662年)。

四、清代天主教

A通玄教师汤若望

1、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传教士成为皇室宠儿,因为他们上通大文,又懂得制造大炮。

2、1645年,清王朝启用新历“时宪历”,耶稣会修士汤若望(J、A、Schall von Bell,1591-1666)出任钦夭监监正。

3、顺治年间(1644-1661),天主教在华宣教取得巨大成果。信徒人数从清初的15万,增长至将近26万,平均每年增加7,500人,是鸦片战争前天主教在华发展最快的时期。

B历法之争

1661年,顺治去世,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鳌拜专权。杨光先攻击传教士图谋颠覆清朝,儒家、佛家等仇视大主教的人也群起附和。1664年,北京及各省传教士纷纷被捕。1668年,历法大比拼,传教士获胜,杨光先被革职。次年,康熙亲政,汤若望获得平反,南怀仁(F、Verbiest,1623-1688)出任钦大监正。

C礼仪之争与禁教

1、礼仪之争是历时近百年、逐步升级的争论,从17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初,历时近100年。一开始,是耶稣会内部的张力,后来发展到耶稣会和其他修会的争执,再发展到教廷和清朝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层层递升。

2、福建大爆发:

a、主持福建教务的耶稣会士艾儒略(G、Aleni,1582-1649),全面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被当地教内外绅民誉为”西来孔子”。艾儒略对中国文化采取十分开明的态度,包括允许大主教徒进祠堂、入孔庙。

b、1633年,方济各会士李安堂(或译“利安当”,

A、C、Santa Maria,1602-1669)到达福建,对耶稣会神父的做法大感震惊,便联合道明会(或译“多明我会”)反对耶稣会的做法。其中主要争论问题:

①中国人在祭奠先人时,为什么要把3杯酒中的第一杯洒在地上?

②为什么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在天上、地下和牌位之间来来去去?

③为什么中国人要跪拜牌位?

耶稣会看这些是文化问题,但其他修会修士就认为当中涉及偶像崇拜。

c、1643年,道明会会士黎玉范(J、B、Morales,1597-1664)向教廷传信部提问:

①是否允许中国信徒向社会祭神典礼捐献财物?

②中国信徒是否可以参加政府举行的祭典?

③中国信徒是否可以参加祭孔典礼及丧葬祭拜之仪?

④中国信徒是否可以参加祭拜祖先牌位的典礼及举行其他祀祖仪式?

d、总結争议,关键问题有两个:

①按夭主教教义来看,在中国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祭孔祀天”礼仪,是否属于异教?

②教会能否对已经归信夭主教,并参加教堂生活的中国教徒的祭祖习惯,加以容忍?

3、教廷态度的演变:

a、1645年,教廷通谕禁止信徒参加祭祖祀孔。

b、1656年,新任教皇却准许按耶稣会旧法去做。

1659年罗马传信部的指示:“不要试图去说服中国人改变他们的礼仪、风俗、思维方式,因为这些并不公开地反对宗教和良善的道德。还有比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或者任何其他欧洲国家,出口到中国去更傻的事情吗?不是要出口这些欧洲国家,而是要出口这信仰。这信仰并不和任何种族的礼仪习俗相矛盾冲突。”

4、康熙介入及百年禁教:

a、1700年11月30日,康熙帝正式介入礼仪之争。当日在京耶稣会士徐日升、张诚等上书,得到皇帝支持。

b、1705年底,教皇特使抵达北京。双方都未能说服对方。

c、1715年,教皇再次发布严厉的禁令《自登基之日》,不容天主教徒祭祖祀孔。

d、康熙读《自登基之日》后朱批:“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似此乱言者,莫过如此。此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5、翻案:

a、1932年,日本上智大学发现1258年教廷允许教徒参加非基督教仪式的通谕,最终教廷通告允许日本教徒可以在神社中低头行礼。

b、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II,1876-1958)颁布《众所周知》:“允许教徒参加祭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须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仪式时,必须抱持消极的态度;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许且是适当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