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新约神学

使徒行传(1)

一、初期教会

耶稣的复活、显现、升天、门徒的聚集、圣灵的降临、开始了教会(徒 1-2)。

五旬节:

耶稣受死复活之后,这一小群门他们依然相信;神的国度是指犹太人神权政治的恢复(徒一 6)

圣灵的来临: 大风吹过的响声似火焰

方言

这项圣灵的浇灌也被称为圣灵的洗(徒一 5)与『圣灵的恩赐』(徒二 38)。圣灵洗的意义

一百二十位门徒在五旬节受圣灵的洗,且同时被圣灵充满(徒二 2)。受洗和被充满——使徒行传记载圣灵充满会重覆发生,但从未记载信徒会第二次受圣灵的洗。

二、圣灵洗的模式:

五旬节圣灵洗的恩赐是应许给一切要悔改与受水洗的人(徒二 38)。

五旬节之后,每一次提到圣灵的洗都从来不是那些已经一度受圣灵洗之信徒的再次经历,只是新的、被带领信靠基督之人群的头次经历。

撒玛利亚人相信并且受洗;(徒八 12,16

哥尼流和他一家信主(徒十 44 及以下),这圣灵的恩赐被认为是受圣灵的洗(徒十一 16);但这次却毋需按手。

约翰的门徒(徒十九 2)。

这两次不是五旬节经历的重复,而是五旬节经历的延伸,延伸到犹太信徒的圈子之外,首先到撒玛利亚人,然后到外邦人。

一次犹太人的五旬节,

一次撒玛利亚人的五旬节, 一次外邦人的五旬节。

这些圣灵降临的事件引起下面的问题:按手在圣灵的恩赐上有没有作用?有什么作用?

撒玛利亚人的五旬节经历,是在信主之后,并且是按手才有的结果,所以这些基督徒主张:受圣灵的洗是因信得救之后『第二次恩典的工作』,信徒借此得着能力,能过圣洁生活或能有效传道。

使徒行 传显然没有单一的模式。

问题是:那一个才是标准模式,撒玛利亚的,还是哥尼流的?

撒玛利亚不是标准模式,只是例外。

哥尼流全家和保罗,都在信的时候赐下圣灵;

在以弗所施洗约翰的门徒是在奉耶稣的名受洗时,领受了圣灵。

初代基督徒开头并不明白,向全世界传福音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留在耶路撒冷『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约四 9)。所以,『需要有些特殊的证据,确认这些撒玛利亚人是完完全全获准加入神百姓的新团体。

彼得与约翰是犹太人基督教会的领袖,他们还没有这普世宣教的异象。彼得认为他自己是个好犹太人,并企图继续作个好犹太人(徒十 14)

结论:通常的模式,圣灵的洗发生在因信得救之时,圣灵的洗是圣灵的工作,把不同种族血统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连合在一起,成为属灵合一的百姓,使他们组成基督的身体——the ekklesia(教会)。严格来说, the ekklesia(教会)于五旬节诞生。教会是神借圣灵所创造。因此,应该只有(也只能有一个 ekklesia(教会)。圣灵首先临到犹太籍信徒,然后临到撒玛利亚信徒,然后临到外邦信徒,并且最终临到施洗约翰的一小撮门徒。

这四次圣灵降临标示出 the ekklesia(教会)伸展的四个战略阶段,并且教导: 只有一个 ekklesia(教会),所有信徒,不论是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外邦人、或施洗约翰的跟随者,都进入这教会,都受同一位圣灵所洗。

圣灵的洗不等于圣灵充满:

圣灵的洗是一次完成的事件,发生在人归信基督之时。

圣灵充满基本上是个人经历,而且是可以重复发生的,并与基督徒的敬虔有关(弗五 19 及以下),也与传道事工有关(徒四 8;十三 9)。

新约圣经没有一处吩咐信徒要受圣灵的洗,像吩咐信徒要被圣灵充满一样(弗五19),因为灵洗是刚信时发生的事实。

三、水洗与灵洗之间的关系:

天主教的理解:水洗就是灵洗的途径。有学者如此认为:「圣灵在洗礼中赐下, 新约中并没有任何水洗不是在圣灵中的洗。」「就如我们自然地出生在世上的家庭,同样地,在洗礼中,我们在父上帝的家庭中出生。」

回应: 比较正确的看法:洗礼是灵洗的表征,而灵洗是水洗的真正意义(太三11,可一 8,路三 16,约一 33-34,徒一 5,二 33, 38)。

灵恩运动中的理解:

灵恩派主张的重要教义之一,就是「圣灵的洗」,「灵洗」是「水洗」之后的一个获得特殊恩赐的属灵经历,有「第二次祝福」的意义。要求大家热烈追求。

回应:

新约圣经七次将「圣灵」与「洗礼」放在一起: 太三 11,可一 7-8,路三 16,约一 33

徒一 5,十一 16 林前十二 13

使徒行传虽常提到信徒在归正后拥有两个不同的过程,但他们却拥有不同的次序。似乎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一般上,灵洗是在水洗之前,以致水洗指向灵洗

(参多三 5)。

它们是属于归主的同一个过程,而不是之后「额外的祝福」。而且,「灵洗」不一定有甚么外在的特殊表现。

使徒行传虽常提到信徒在归正后拥有两个不同的过程,但他们却拥有不同的次序。似乎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一般上,灵洗是在水洗之前,以致水洗指向灵洗(参多三 5)。它们是属于归主的同一个过程,而不是之后「额外的祝福」。而且,「灵洗」不一定有甚么外在的特殊表现。

the ekklesia(教会)的单一性

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徒二 3),这暗示合一性与多元性。

说方言的现象也暗示 ekklesia(教会)的单一性及其普世性。

方言是一种身外境界的讲话方式,带给讲者极大属灵提升的感觉,但对听众来说是不能明白的。除非有另外一个人在场,他也蒙同一圣灵恩赐把那不明白的话语, 翻译成听众听得懂的语言才能明白。

五旬节的时候,并不需翻译人员。门徒以未知的言语讲话,圣灵就把这些话翻译成听众的各种乡谈。

五旬节的方言暗示这项救赎历史里的新事件,是为了全世界,并要把不同语言的种族联合在 ekklesia(教会)的新合一里。

四、初代教会的生活

基督徒没有脱离犹太教组织。

他们继续在圣殿里敬拜神(徒二 46);并且『祈祷』,包括例常规定的犹太祈祷。

初代基督徒没有脱离犹太人的习惯,大众对他们的态度可以证明(徒二 47;五13)。『得众民的喜爱』,与『百姓却尊重他们』他们的基督教信仰不过加在他们原来的犹太宗教上。(徒十 14)。

基督教成份

耶稣为基督是信息的中心和教导(徒 2:14-40;3:12-26;7:2-53)。

『使徒的教训』包括:耶稣的生平、受死、与被高举的意义 ,耶稣登基作弥赛亚王与主,开启了弥赛亚恩典的时代,并将来末日的极致完成。

这些教训是新约圣经的核心,后来以书写的形式出现在新约圣经。

初期教会的敬拜

简单。除了在圣殿中敬拜,就是在基督徒的家中聚集(徒二 46;五 42)、擘饼、和用饭。一种连带主餐一同团契相交的饭食,或 aga-Pe(爱筵)(林前十一 20, 34)。

私人家庭提供这项特殊基督教敬拜行动的聚集场所。有许多小的『家庭教会』——分开的集会

洗礼

任何人若接受耶稣是基督的宣讲,并悔改,又接受水洗,ekk- lesia(教会)就欢迎他进入教会的团契。

洗礼成为获准加入基督徒团契的外在标记,信徒且是『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徒二 38)。

信基督与受洗两者之间,毋需一定时间的分隔,五旬节那天(徒二 41),撒玛利亚人受洗(徒八 12),埃提阿伯太监受洗(徒八 36 一 37),哥尼流(徒十 47— 48),扫罗(徒九 18),吕底亚(徒十六 14 一 15),等等。

督徒团契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二 42 )『都在一处』

(徒二 44,47)。

成为信徒,就是与其他的信徒分享将来世代的生活,成为团契里的信徒,便在ekk-lesia(教会)之内。

团契的特色

有许多穷人,寡妇。她们没有家庭,没有维生的来源。分享财物产业大家公用。

(徒二 44–45)这完全是一件甘心情愿的事,(徒五 4)。通常称为『基督徒共产主义』这种同样的团契意识,应该在不同的历史情况中,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教会)的组织

最早的 ekklesia(教会)是一个没有组织的犹人信徒团契

他们唯一的领袖是众使徒,他们的权柄显然是属灵的,而非律法的。十二位使徒当中,有三位——彼得、雅各、和约翰——职任最重,是其他九位的领袖(徒一13)。

首次拣选正式领袖是教会出了内部问题之时。(徒六 1 一 2)。

十二使徒为了解决问题,召开教会会议,拣选七个人来监管这项行政庶务。(提前三 8 一 13;见腓一 1)。

曾立华:「执事」乃是协助监督的行政助理,「一种辅助性职份,与使徒同心合力推动教会圣工。」

长老(徒十一 30)。长老接替使徒的位置,治理耶路撒冷教会。一群长老,不是一位长老,在治理每一堂的会众。

当耶路撒冷会议时,众长老与众使徒同享领导的职任(徒十五 2,22;十六 4)。

当保罗在亚细亚建立教会,也在他建立的教会中选立一些长老(徒十四 23)。

(徒六 2)(徒十五 12,22),全体会众的声音都参与决定。

使徒行传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理模式。领导形式是项历史的发展,是众使徒、众长老、并会众共同的参与。

『长老』不只称为长老,也称作监督),这词是指他们监督教会的职务。是同一职份的两种称呼(徒廿 17,28)。(多一 5,7)。

冯荫坤:在使徒时期,教会职位的名称是流动性的。「长老」指出那人的职位或身份,而「监督」则指出那人的职责。

对冯荫坤来说,恩赐、职位与职责在长老身上完全调和在一起。长老(职位) 是由圣灵藉恩赐的授权之下,去完成监督和牧养的工作(职责)。正如徒六所选出的七位执事,亦是拥有圣灵的恩赐(3 节),就被委派职位(3 节下, 6 节),负责管理教会的事务(职责)。冯荫坤亦提到属灵的恩赐与有组织性的事奉(即教会中的职位及职务上的权利)互相是没有抵触的。

就拿保罗来说,他有使徒的职位及使徒的权利,然而,他更是一个满有恩赐的人。因此,圣灵与职位之间没有冲突,只要职位是在圣灵的之下,并完成它应该完成福音的使命。其实,就是有职位事奉的人也必须拥有某恩赐(如劝化人〔多一 9, 参罗十二 8〕)。

因此,冯荫坤认为:职位,职责和恩赐之间的真正关系应该是,职位和职责是一个人的事奉的两方面,而他却必须拥有适当的恩赐。接着,冯荫坤亦指出,圣灵及祂所赐下的恩赐在职位、职责、恩赐的关系中占了优先的次序(如徒六 3,彼前四 10)。是恩赐,并不是职位,在制造事奉的机会。〔p.176〕

虽然恩赐与职位、职责之间有密切关系,但这并不代表恩赐在职位之外不能存在。职位需要相关的恩赐,然而,恩赐可以在一个职位或职位之外被发挥出来。

注:当然,除了恩赐、职位和职责,另一重要事奉因素是个人灵性(即属灵的成熟度)。只有在美好的灵性中,前三者才有真正的意义。

事奉职事是一种功能,而并非一种地位。且可由信徒共同分担。

在教会中应该没有神职人员和平信徒的区别,他们能够自力完成大部分的责任, 因为它本身便具有这种恩赐。

斯托得:事奉并非神职人员的专利,而是神所有百姓光荣的呼召(人人事奉)。

使徒在教会扮演的角色

众教会整体地连系一起,不是借着组织或委任职员的约束,而是由于使徒们属灵的权柄。

圣灵可以选立新的使徒,是基于他们圣灵所赐的各项恩赐。除了十二使徒之外, 巴拿巴和保罗也被认为是使徒(徒十四 14),还有主耶稣的弟弟雅各(加一 19),安多尼古和犹尼亚(罗十六 7)。

使徒是神所选立的一群人,作为教会的根基(弗二 20;亦见启廿一 14),也是神传达启示的器皿(弗三 5),启示有关基督的位格与救赎工作的意义。

他们以神自己的权柄说话,现代教会的领袖无人能以这权柄说话。(徒二 42

教会一旦建造,而使徒解释基督意义的话语,一旦以书写形式安置妥当,使徒职位的延续就没有进一步的需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