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9-1

第九课(9-1)抗战前后的中国教会——开展时期(1931~1949年)

灵修经文:《希伯来书》十二章1~4节

希伯来书是一卷独特的新约书信。前十章讲述基督的超越性,第十一章列举了许多信心伟人后,第十二章劝勉我们效法他们放下重担,脱去缠累,存心忍耐,奔跑前程的榜样。这些信心伟人并不完美,但他们凭信心仰望基督,忍受苦难,与罪恶相争,而被神选召使用。

这些信心伟人的榜样,也是抗战前后许多著名及无名传道人的写照。他们都是如云彩围绕我们的见证人。

抗战前后是中国教会在自立的基础上向外开展的时期;无论在布道团、文字、教育、社会事工及社会的建造上,都有很大的增长。

一、布道及文字、教育事工

1.国内布道工作

二十世纪初至抗战之间,是中国教会的“布道团”很活跃时期。其中有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布道团:

(1)中华学生立志布道团(1910年,山东潍县)

(2)地方性的布道团

1911年“湖南逐家布道团”由长沙内地会的葛荫华和肖慕光两位牧师发起,共有团员28人,游行布道,携带单张和小本圣经,逐家分送;五年之间,曾进十万七千余家布道。此外,地方性的布道团也在各地组成,如1912年广东珠江以南的“河南布道团”,1913年“上海车夫听道处”及“福州旗族布道”,“上海基督徒布道团”,“回民布道”等。

(3)中华国内布道会(1918年,云南)

1918年,联合全国基督徒力量的“中华国内布道会”,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布道会先由云南开始,1922年推广到黑龙江,1923年进到蒙古。他们的事工拓展了国内布道的范围,由沿海逐渐远至边陲地区。

(4)伯特利布道团(1931年)

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大复兴时期,神藉着许多布道团点燃了福音燎原之火。由伯特利教会在1931年组成的“伯特利环游布道团”,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计志文任团长,宋尚节、聂子瑛、林景康、李道荣为团员,通常计志文带领团员灵修、查经及白天聚会,宋尚节在晚上及大聚会讲道,其余三人按恩赐负责财务、通讯、记录、领唱、乐器和翻译。伯特利布道团在1931-33年三年内足迹达13省,聚会千次以上,听道四十万人,决志信主约一万八千余人。

2.文字工作

(1)中文圣经版本

景教译本

景教传入后,译出三十部经典,大都属新旧约的单卷,例:

天宝藏经(诗篇),传化经(使徒行传)等。

天主教译本

•1294年孟德高维诺曾译新约及诗篇。为天主教最早者。

•1946年吴经熊译《圣咏释义初稿》,(诗篇)用诗文体裁。又于1949年译《新约全集。》

•1945~61年思高圣经学会语体译本。有总论及注释。共十一卷,1968年修订。

更正教译本

•马士曼译本:(1822年)

马士曼(John Marshman)是英国赴印度的传教士,与拉沙(Joannes Lassar)合译新旧约全书,用铅字活版印刷。

•马礼逊译本:(1823年)

1814年马礼逊先译成新约,接着与米怜合作翻译旧约,在1823~24年间出版圣经全书,称为《神天圣书》,共21卷。

•麦都思、郭实腊译本:(1838年)

由四人小组合作翻译。郭实腊又将新约修改出版,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这本书被太平天国采用,大力推动,但有不少删改。

•代表译本:1843年开始,几个差会代表合作翻译,1852年完成新约,1853年出全书,英国圣书公会出版。此译本系经慎重讨论,订定原则后所译成,有“神”版及“上帝”版两种版本。

•麦都思译本:1857年出版新约,将代表译本改为南京国语,是第一本官话译本。

•施约瑟译本:1847年出旧约,1878年出全书,是和合本之前最通行之译本,用北京官话。

•和合译本:1890年上海第二次来华宣教士大会中,决定推选代表合译全国通用的译本,分三个委员会出三种译本:

1904年出浅文理新约,1906年出文理新约,1907年出国语新约,1919年出文理及国语新旧约。白话文的国语译本有十六位委员参与,1906年开始,1919年出版。富善(Chauncey Goodrich)是全程参与的唯一委员。这一译本受到教会内外一致好评,至今仍是最重要的通行译本。

•新旧库译本:由中西人士如陆亨理、郑寿麟等小组,在北京译成。1939年出新约。新约附诗篇于1958在香港出版。

特色为:强调忠于原文直译。

•吕振中译本:1946年由燕京大学出版新约,1952年香港圣书公会出版新约修正稿。此书参考多种原文译本,有七处译自亚兰文。1970年出版新旧约全书。

•七十年代后,海外也出版几种译本,如1975年《今日佳音意译本》、1976年《现代中文译本》、1992年《圣经新译本》等。

(2)书报刊物

这段时期更正教的出版机构有69处。较著名的是:广学会、宣道书局、青年协会、圣教书会、浸会书局……等。刊物有1925~28年的《文社月刊》、《金陵神学志》、1913年创刊的《圣经报》……等。总计1936年中文基督教杂志有211种;英文27种;书籍在1936年就出版549种。

注:有关这时期的文字工作,详见:何凯立着,陈建明、王再兴译《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1912-1949》,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原文是: H e b e r t H o i – L a p H o , 《 P r o t e s t a n t  M i s s i o n a r y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i n M o d e r n C h i n a1912-1949》, Hong Kong:Chinese Church Research Centre, 1988.

3.教育

此期教育着重于高中及大学,更正教的13所大学,天主教的三所大学(1903年上海震旦、1921年天津工商学院,1925年北京辅仁)大多以中国人为校长,成绩斐然(例如1904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私立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及1919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1921年全中国公立大学只有三所(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私立大学五所,而著名的教会大学却有16所。

更正教在1934年有13所大学(学生5718人,约占全国百分之十五),三所医学院,七所神学院;男中学115所,女中学102所,男女同校中学43所;高小约一千所,初小约六千所。此外教会对平民教育的推动,也有极大贡献。

4.社会事工以医院,禁烟,妇女工作,青年会,孤儿院,红十字会,赈济会为最著名,尤其内战及抗战期间之贡献最为国人称道。

二、自立教会的设立

中国教会应该自立、自传、自养的观念,早在1851年英国传教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的创办人魏恩(Henry Venn)即已提倡。1877年、1890年、1907 年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会议中,均提出中国教会应该自立的建议。

1.中国较早的自立教会为1862年厦门的“闽南大会”,1881年席胜魔在山西邓村所设的“福音堂”,1906年俞宗周在上海的“中国自立会”。

2.真耶稣教会

1917年成立于北京,初期由魏保罗、王彼得、张灵生等领导,1926年成立总部于南京,次年发行《圣灵报》。抗战胜利后,有教会约一千,信徒八万。其教义接近灵恩派五旬节会,代表性出版品为《神的奥秘》。

3.教会聚会所

1922年从家庭聚会开始,初期负责人为王载、倪柝声、李渊如等。他们在上海编印《小群诗歌》,因此被称为“小群”。初期口号为“走出教派,归回圣经”。早期成立之文字工作为《复兴报》及福音书房。1949年有七百间教会,信徒超过七万人。

4.1918年,刘寿山在山东组“中华基督教会”,以医疗传道为主。

5.耶稣家庭

敬奠瀛,山东泰安县人。1921年在山东省济南马庄设立“圣徒信用储蓄社”,1927年改称“耶稣家庭”,1930年正式成立。

在耶稣家庭中,二百多人各尽己力,各竭己能,分组工作。姊妹有洗菜组、作饭组、缝纫组、补缀组、织布组、看管小孩组、喂奶组;弟兄有种菜组、种田组、外乡传道组。另有医务室及教师。实行“受灵恩”、“说方言”、“辛勤劳动”。提倡“破家出世,参家入世”、“换一个生命,耶稣为家主”、“存心为主活,立志为主死”、“打倒衣食住,成全衣食住”(穿补丁衣服,一天两餐吃粮粉中渗薯条菜叶子的糊,饭后将碗餂净,多数夫妇不同住)。

此教会1949年近二百处,遍布全国,会友数目约一万人,被称为“最有共产制度色彩的基督教团体”。今日在济南马庄仍有20几家。

6.基督徒会堂

王明道设立,1937年在北京建新堂,自传、自理、自养。对受浸的要求很严格,从1933年至49年,受浸入会的只有570多人,但他们的教会路线却成为海内外许多自立教会的典范。

讨论:

在中国教会这段开展时期,文字工作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你认为在中国教会当今的处境中,最需要的文字事工是什么(内容、对象、项目)?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