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六课 现代教会史(1)

第六课 现代教会史(1)

从“宗教改革后17世纪――现代20世纪发展  (1648--20世纪)

十六世纪是宗教改革时代,而十七世纪是宗派主义时代,各个教派为了信仰,还发生了宗教战争;十八世纪是移民时代,有一群人为了宗教自由到了美国,到了北美去寻找自由的天地;那麽十九世纪,就是宣教的时代,由於宣教的需要,就开始有一些联合性、超越宗派的宣教组织出现;二十世纪是普世合一运动,1910年爱丁堡的世界宣教大会是转折点。

一、十七世纪各宗派的发展

1、荷兰与法国的局势

加尔文改革宗的信仰在荷兰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初遭到亚米纽派 的挑战。他们否认神的预定拣选,主张罪人未完全堕落,罪人有自由意志,基督徒有可能失落救恩等教训,上书荷兰政府,呈“抗议文”要求公开辩论。于是荷兰政府于1618-1619年召开“多特会议”,邀请各国改革宗人士参加会议,以裁定此争端。会中一致通过认定亚米纽斯派的教训不合圣经,并制订“多特信条”说明改革宗的真义。虽然亚米纽斯派的信仰在荷兰遭谴责,却在荷兰境外造成不小的影响。

“南特谕令”给予法国境内宗教上的宽容,但是好景不常,当亨利四世遇刺身亡后,胡格诺派又处于困境,每况愈下。法王路易十四于1685年撤销“南特谕令”后,改革宗信仰又被视为非法。许多胡格诺派人士宁可离乡背井移民他国,也不愿放弃信仰,法国平白损失了五分之一的菁英。留下的胡格诺派人士,历经逼迫苦难,坚忍不拔,改革宗教会在法国存留至今。

2、英国的宗派的发展

在英国自1550至1700年间的“清教徒运动”,乃是起源于加尔文宗信仰的人士,认为英王的改教不够彻底,英国教会仍余留一些天主教的错误,坚持按照圣经来推行彻底改革,清净教会,所以他们被称为“清教徒”。到了英王查理一世时,国王与清教徒掌权的国会发生冲突,爆发内战。国会于1643-1648年召开西敏大会,制订信条、要理问答、崇拜指南等,以改革英国教会。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将查理一世公审定罪死刑。此后,克伦威尔以“护国君”即位,以清教徒理念治国。但他死后,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为王,英国国教派再度得势,掌控国会。此后,清教徒屡遭逼迫,许多被捕下狱,导致大批移民美洲(1620年五月花号),在新大陆继续未竟之工。虽然清教徒要改革教会的雄心,在政治上并未成功,但是他们留下许多圣经注释,灵修指南,教牧典范与神学著作,影响英美各宗派的教会至为深远,直到今日。

自改教以来,英国的国教是安立甘的信仰,凡是不遵照国教的规定与崇拜方式者,被称为“不从国教者”。因此,清教徒是不从国教者,其中有一派人士主张每个教会堂会直属于主耶稣基督,不受君王或主教管辖,都是独立自主的,不受其他堂会的干涉,他们被称为“独立派 ”或“堂会主义派”(在中国按音译为“公理会”)。1658年公理宗的领袖们开会制订“撒沃宣言 ”,奠定了公理会日后发展的基础。

在脱离国教者中,有司米特于1609年带领会友避难于荷兰,采纳“成年信徒受浸”的作法,并加入当地的门诺会。1612年由郝伟士 带领一小群会友回到英国建立了第一所“浸礼宗”的教会,采亚米纽斯派的信仰。1633年第一间加尔文宗的浸礼会在伦敦成立。这两派的教会都发展迅速。1639年在美洲新大陆的罗德岛,在威廉斯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所浸信会,开始了“浸信会”在美国的发展。

福克斯  (1624-1691) 在英国发起一新运动。他于1646年以“内在之光”胜过长期的挣扎,认为崇拜秩序、圣礼、教会事奉都无关紧要。1647年开始教导人单追求内在直接感受,组成友伴,彼此分享,吸引群众,到1655年时已散布英伦三岛,称为“公谊会  ”被人戏称为“战栗者”(在中国照音译为“贵格会”)。1682年宾威廉  在美洲殖民地按“贵格会”的理念建立了宾西法尼亚州,带来日后的发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