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提摩太前书-费兰度
第六章:领袖的家庭生活(提前三2、4-6)
提摩太前书和提多书列出的所有基督徒领袖条件,都谈到领袖的家庭生活。圣经提出一些关于基督徒家庭生活的重要原则,对这些原则基督徒领袖必须以身作则。
作监督的必须符合三种家庭生活的条件。虽然此经节的描述是以男性领袖为对象,但是其基本原则也同时适用于女性领袖。
基督徒领袖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提前三2)
保罗提出的第一个家庭生活条件是,领袖应该「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这句话可用三种不同方式来解释。有人认为这是指领袖一次只能有一个妻子。由于第一世纪时期一夫多妻是很常见的现象,因此一夫一妻可能是针对新约教会领袖的相关要求。
这句话也可能在说明保罗禁止监督再婚,有些人甚至认为,就算第一任妻子死了也不可再娶。这句话也可能代表更一般意义的一种特定说法,也就是说,监督必须遵守最高的道德标准。
无论这句话的具体意义为何,保罗的中心思想是,领袖的道德准则必须比他生活所在社会的道德标准更高。第一世纪的婚姻关系受到严重攻击,巴克莱(William Barciay)说,那个时期「享有幸福婚姻是令人诧异的例外情况」。基督信仰则将「婚约的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基督徒家庭的圣洁」带进这样的社会(william Barclay,The Daily Study Bible;The Letters to Timothy Titus and Philemon,Westminster Press,1960,中文译本:《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注释》,巴克莱著,文国伟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
今日的婚姻关系也同样受到严重攻击,而基督徒领袖必须证明基督徒信仰对此问题有解答,但现今的离婚问题甚至也严重冲击到牧者家庭。所以我们必须要非常谨慎,确保我们派任的领袖婚姻稳定,没有不良的性关系!
一个委身的基督徒并不表示能自动与婚姻问题、外遇的试探隔离。两个不同个性的人要共同生活,冲突是在所难免。解决婚姻的问题可能会是一段艰辛漫长的过程,其中包含许多痛苦、冲突和谦卑。真正的基督徒相信,复活的主终将赐下得胜与深切的合一,使他们能够走过这些难熬的经历。因此,基督徒仍然坚持婚姻的不可侵犯性,即使今日社会认为这不切实际而拒绝这种想法。
我们活在一个追求速成解决以及镇定剂、止痛剂的时代。我们以为藉着学习和科技的长足进步,就能避免痛苦地快速得到大部分想要的东西。我们的社会已经忘记了如何忍受痛苦与等待。当人们想快速解决婚姻问题但却无解时,许多人便干脆选择结束婚姻。他们认为努力地追求和好太过痛苦,其过程冗长难以忍受。
我认为现今家庭生活的危机显示出更深入的问题——我们没有学会忍受痛苦。但是,在这个堕落世界中,苦难本来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要在这世界有意义地活着,就必须学会忍受痛苦,而婚姻是学习此点的最佳场所之一。基督徒有勇气面对苦难,因为他们相信苦难的另一面是得胜。他们确信如此,因为他们服事的是一位复活救主。
因此,当我们询问未来领袖人选的婚姻状况时,我们首要关心的不是他的婚姻是否有问题。我们想知道的是,他在婚姻中遭遇到问题,是否以基督徒的方式努力去解决。我们相信他只要坚持下去,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辛苦之后终将找回深厚而喜乐的婚姻关系,便可向这世界见证「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确实是健康的价值观。
基督徒领袖乐意接待人(提前三2)
第二项有关家庭生活的基督徒领袖条件是乐意接待人。「乐意接待」(希腊文philoxenos)的字面意义是「热爱陌生人的人」。乐于接待人是新约基督信仰很重要的一项特色(罗十二13;多-8;彼前四9;徒二46)。第一世纪旅行的基督徒,为了不吃到供奉过偶像的食物,都会尽量避免下榻在异教徒的旅馆。
乐意接待人在今日教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旅行的传道人、需要鼓励及团契的基督徒,以及有特殊照护或避难需求的人们,都可受惠于基督徒的接待。接待的形式可以只是供餐、让人们到家中住宿几天,或是以一种叫做「完全接待」(radical hospitality)的方式,长期照顾游民或心理、属灵上有欠缺的人。
不过,现在的基督徒不太愿意接待他人。美国牧师唐纳-伯纳(Donald Bubna)调查许多基督徒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他发现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因为有些人害怕接待他人,另一个因素则是觉得自己的家具太过寒酸或不够。其他还有人说因为他们太忙碌、接待别人的费用太高、准备食物和打扫家里的工作压力太大、太疲累(Building Peoplethrough a Caring Sharing Fellowship,Tyndale House,1978)。
伯纳指出,不愿意接待人最常见的原因是自尊心造成的,他说:「觉得家具太寒酸而羞于见人,或担心供食不够好,都代表是自尊心作祟。」凯伦-梅恩斯(Karen Burton Mains)在她写的一本关于接待人的好书《敞开心门,打开家门》(Open Heart-Open Home,David C.Cook,1976。中文暂译)当中,也提出同样观点。她说:「接待的心意比面子重要。」接待「根本无关乎给人的印象如何,重要的是能否让人感觉受欢迎、被需要。」
梅恩斯女士的丈夫是一位牧师,许多教会活动都在他们家举办。她说,有好几年她感觉彷彿「只是不断地在做访客离开后的清理工作」。每一群人离开之后,她就得辛苦地打扫把家里恢复原状,然后再准备接待下一群人。但是,她并非天生就很会做家事,所以有时如果家里没有客人要来,她就会延迟打扫的工作。
某天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位教会的人突然来拜访她,当时她家里一片凌乱。接下来让梅恩斯女士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接待的心意比面子重要我郁闷地这么提醒自己。之后我下定决心,要热情地欢迎这位来访女士,我邀请她进入我们那凌乱难看的房间,并拒绝自己讲出道歉的话,免得人家尴尬。我刻意放下了自己的自尊心。(然后,这位访客的反应令梅恩斯女士讶异。)「过去我以为妳好完美,」来访的女士这么说:「不过,现在我觉得我们可以做朋友了。
这个故事并不是为家中的不整洁找借口,正确地说,这是显示款待他人的关键在于我们诚挚的友情,让人感觉受欢迎、被需要,而不是在表现我们多会整理家务和烹饪。团契最重要,吃什么是其次,这正是耶稣在马大家接受招待时启示给她的道理(路十38-42)。
梅恩斯女士把基督徒的接待和世俗的招待作对比,她说:「对完美的要求、对表现的力求…—–它们正是奴役人的严苛监工。」许多人羞于接待客人,是因为他们把真诚接待跟招待搞混了。
招待通常导致为了菜上得不对而失望,因为多出来的工作、对孩子的忽略、家人的争吵而心生怨怼。我们似乎从来无法表现得跟我们想的一样好,所以就会有失望和摩擦。
对于接待他人,伯纳还有另一项重要观察,是我们常常忽略掉的。他提醒我们,在提摩太前书及提多书中,都是要求男人要乐意去接待人——这不只是他妻子的事。他说丈夫「要做的不只是邀请客人到家里,然后坐在客厅娱乐客人,把其余事情丢给(妻子)」。真诚接待是全家人都能贡献己力的活动。丈夫可以参与决定准备什么食物、协助购买餐点的材料、清理房子、结束后清洗碗盘等等。丈夫和妻子都要一起参与邀请人到家里的决定,除非事出突然。
分担工作可以减轻妻子许多接待客人的重担,这种经验也会成为共同生活的一种乐趣。家中的每个人只坚持独自做自己工作的话,那样可能会丧失许多家庭生活的美好之处。一起分担家庭工作可加深情感的联系,也会为全家带来愉悦的气息。
基督徒领袖能管理好自己的家(提前三4、5)
第三项关于领袖家庭生活的条件是,领袖身为一家之主,必须确保自己把家管理得井然有序。照顾不周或领导不智,都会造成家庭管理不善。
领袖会因自己事业太忙而疏忽家庭,以至于妻子必须单独养育孩子。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亲这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父亲缩小他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
对于一个努力追求事业卓越的人来说,要抽出时间和精力贡献给家庭是很不容易的事。事业上的任务通常都很急迫,而且这些工作产出的可量结果,通常用来衡量领袖是否适任,所以他「必须」力求表现。这种「急迫性」压力压榨人到一种程度,会使得他忽略日常的家庭责任,有人称之为「急迫性暴君」。我们藉着刻意努力优先处理「日常事务」,才能除去这种暴君。
就拿一个刚刚全力完成困难工作的领袖来说好了,他的体力跟精神都已完全耗尽,回到家后只想放松休息,这个时候,他自然不想再管家里的事。但是,他不在家时,妻子已经独自辛苦地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想念父亲,他们都需要被关心。在人已疲累的情况下,这位父亲只能再多加努力,才能给予家人所需的关怀。一个管理良好的家庭就是这种努力的报酬。
另一个家庭管理不善的原因是领导不智。比方说,有些家长们太过严厉或过分保护。他们很少给家庭成员有机会创意地表达、变得更成熟以及享受快乐的自由,而这些其实都应该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还有些家长过于宽容,他们会忽视错误,或是太过轻忽事情的严重性。指导、纠正、纪律,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必要的教育方式。
一个好的家庭管理者不只是花时间跟家人相处,还要能聪明地运用时间。他纠正人,但也赞美与鼓励人。他与家人一同工作和游戏、计划和祷告、哭泣和欢笑。他的能力、才华、幽默和创意并不全是花在事业上,也有效地运用在家庭中。
保罗接着谈到管理好家庭的结果是:「儿女顺服,凡事庄重。」保罗并不是说领袖的孩子们都必须是基督徒,虽然这是基督徒家长希望孩子们得到的最大祝福。然而,决定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耶稣基督,这是必须由个人独自决定的选择,父亲不需为此负最终的责任。保罗的重点在于,父亲的好风范使得孩子们甘心接受他的领导。因此,他们会听从父亲的话,或更实在地说,是完全地顺服父亲。
「庄重」这个措词,可同时适用于父亲或孩子。用在父亲身上,表示他行事有道德、有威严。若用在孩子身上,表示他们以合宜的尊敬态度来看待父亲。这两面的意义相互关联,因为父亲行为不庄重,孩子也不会尊敬他。
韩威廉(William Hendricksen)将这节经文的意思解释得很好:「必须要有威信—–这样的态度下,父亲的坚定使孩子明智地服从、他的智慧使孩子自然地听从、他的爱使孩子乐意顺从」(William Hendricksen,The New TestamentCommentary,I&II Timothyand Titus,Edinburgh: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1960。中译本:《提摩太前后书注释》,韩威廉著,宋华忠译。香港:天道书楼,1988)。
此段经文第五节说明了保罗为何认为管理好家庭是领袖的必要条件。他说:「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怎能照管神的教会呢?」基督徒领导基本上跟人际关系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家人是他最亲密相关的一群人,如果他不能与这群人相处得宜,也代表他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并不完全的适任。如此,他便不符合领导神的子民的条件。
基督徒领袖不可以是初信者(提前三6)
此节经文译为「刚信主的」的原文是从希腊文neophyte而来,字面意思是「最近栽种的」,原义指的是最近才栽种的树,这样的树连根都还没长好。领导神的子民的人,必须在基督「里面生根建造」(西二7)。要按照神的方式有效地带领人,领袖就必须让自己根据神的方式先被建造起来,藉着贯彻始终地操练让「神的方式」成为他的第二天性,这样的特质需要时间来养成。
有时候也会遇见一些我们认为是「天生领袖」的初信者。甚至在信主前,他们就已经具备一些领袖的条件。但这样的条件绝不可与属灵成熟度搞混,属灵成熟度是需要长期接受神以及祂的话语喂养累积而成的。
再者,事工可比长距离越野障碍赛而非短跑赛,奔跑途中有许多挑战会耗尽我们的精力。一个人在这么多挑战中要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必须学会忍耐。当我们在途中似乎看不到成果时,需要忍耐在盼望中继续做主工、忍受不理想的情况、在危机中保持镇定。这种忍耐力是慢慢长成的,往往需要经历种种患难千锤百炼而成,保罗和雅各都曾提过这个道理(罗五5;雅一2-4)。初信者通常都充满热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也具备领导条件必要的忍耐力,但我们往往错把单纯热情的特点高举成领导能力。
接着,保罗说明初信者担任领导工作可能的后果:「恐怕他自高自大,落在魔鬼所受的惩罚里。」撒但也曾经有过领导的机会,但他落入骄傲的罪,以至于受到严厉的审判。一个没有准备的人,突然被高举到领袖位置,结果可能就是如此。
「自高自大」这个动词的原文,就有「用烟雾遮蔽」或者「蒙蔽」的意思。被蒙蔽的人无法对事情作出正确判断。这种人会自认为已经成功、对于试探没有警戒心,甚至会自以为站立得稳,其实却很容易跌倒(林前十12)。他毕竟在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告诫或训练下,就一跃成为领袖。这时若有人纠正他,他便会认为:「那人可能是忌妒我的地位,所以故意找我麻烦。」到了这阶段这人就准备要重重地跌倒了,而这将会是跌得最严重的一种,因为一旦领袖跌倒,等于加倍地败坏基督的名。
骄傲的人面对领导所带来的特权和权力,通常会滥用它们。因为他对人握有权柄,可以利用这权柄来满足自己的目的。他有机会能使自己更出风头、抬举自己。他有能力压垮那些反抗他的人。他能如己所愿地安排时间。这些情况在自高自大的人手中,都会变成危险的武器。
再来还有赞美所产生的问题,这是基督徒事奉时的职业病。传道者通常会受到众人注目,人们会奉承讨好他们,尤其是对那些很会演说,在公众面前很有吸引力的传道人。有些人会把这些个人特点跟属灵、敬虔搞混。只有在信仰上扎根稳健的人,才能因应这种赞美所带来的挑战。常常由于这些基督徒领袖已经「被蒙蔽」了,以至于相信人们给他们这些不正确的赞美。他们可能因此靠着这些赞美,而轻忽生活中其他重要的部分,比如财务上的可靠、读经与祷告、对基督身体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家庭的责任等。
对于奉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最好的解药,就是与一些信徒和自己的家人建立亲密、敞开的关系。这些人知道我们真正的情况,并因为爱我们而能戳破那些我们为自己建立起的不切实际的幻象。然而,很多自高的人却避免这种「自我贬抑」的人际关系,所以保罗点出初信者不可作领袖的警告,显然是相当有智慧的。
我们如何知道一个人已为领导工作做好准备?答案要依个人、依情况而有不同。有突出恩赐及全心奉献自己的人,可能可以较其他人更早被提升到领袖位置。刚开拓的全新基督徒社群,可能比已建立好的社群更快授予人领袖的职分,例如提摩太所服事的以弗所。因此,保罗写信给当时服事克里特新教会的提多时,就略过了关于领袖条件的教导。当然,这对于谨慎地衡量一个人是否委身于主、是否适任为领袖等各方面,他都有更重的责任。
艾里罗曾经提出,以信主后七年训练期作为领导之路的预备。七年看起来很长,但是艾里罗指出,基督花了三年全神专注的时间,才能培养祂的门徒出来领导。这段时间,他们必须每天十二个小时接受主的教导,累积三年共13,140个小时,超过一个门徒导师通常能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从信徒到门徒》)。而且,我们大部分都做不到基督当时为他们做的领袖训练。我们总是等着领导人才在教会中出现,没人才时只会抱怨。
七年的领袖培育时间,并不代表长大中的基督徒在这七年中都得停滞不动。孙德生(Oswald Sanders)对此有一些好建议:「应该给有为的信主者更多机会,做一些较卑微不重要的服事工作,可同时培养天性及属灵的恩赐。」孙德生总结地说:「他不应该爬得太快,免得骄傲自大。但也不应该压抑,免得他灰心。」(Spiritual Leadership,London:Lakeland,1967。中文译本:《属灵领袖》,孙德生著,彭道川译。台北:福音证主协会,2013。)
我们研究保罗提出的领袖资格,探讨了有关个人声誉的社会条件。我们看见许多品行条件,都跟一个人能否过着自制的生活有关;我们也了解到一项从事事工的条件——教导的才能,同时讨论了三种家庭生活条件,以及一项与属灵成熟度相关的条件,这些全都强调了慎选领袖的重要性。
个人应用题
读本章时,你脑海中可能出现一些关于加强家庭生活的想法。请将这些想法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