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提摩太前书-费兰度

第四章:追求领袖职务(提前三12、7)

研究圣经领导力的人,还是得仔细参考提摩太前书三章,因为这一章清楚提出要成为教会领袖的必要条件。当中谈到三大类领袖:「监督」(提前三1-7)、「执事」(提前三8-10、12-13)、「女性」领袖(提前三11);最后一类包括女执事或执事的妻子。本书中我们仅研究保罗在「监督」方面的讨论,因为监督的职责角色即可清楚并广泛说明身为领袖的条件。

监督与执事

保罗对监督职分的讨论,常只被套用在顶层精英族群的教会领袖,因为部分较早的英文圣经译本,将此职分译为「主教」(bishops)。今日大部分基督徒认为主教一职,指的是管理广大地理区域或教区中众多教会的人。

在新约书信中,「主教」这个职称,是指具有牧者职分照管地方教会的人。希腊文为episkopos,意思是「监督的人」。事实上在腓立比,有些地方教会设有多位监督(腓一1)。因此,现代英文译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s)以通称的方式,将episkopos译为「教会领袖」(church leader),确有其合理性。(编注:新标点和合本译为「监督」;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教会领袖」)

监督也称做「长老」(elders)(希腊文presbuteros,多一6、7;徒二十17)以及「牧师」(pastors)(希腊文poimen,弗四11)。「监督」和「牧师」与领袖职责有关,负责管理并喂养神的羊群。「长老」则是教会中较资深的人。

「执事」(deacon)(希腊文diakonos)一词,是指服事的人。使徒行传记载,在早期的教会中,执事负责将食物妥善分配给全教会的人。第二世纪基督教文献里,载明两种通常归属于执事的职责:教会资金管理以及逐户探访。这可能也是提摩太时代执事所负责的工作。

追求领袖职分(提前三1上)

保罗提出领袖资格前,鼓励基督徒要有作领袖的抱负:「『若有人想望监督的职分,他是在羡慕一件好事。」这话是可信的。」

这段经文以两种措词来形容追求领袖职分的基督徒。第一种形容一心「想望」监督职分,其字面意义有「尽心追求」的意思,意谓着投注努力在当中。有些版本将此原文译为「渴慕、有抱负」,更能抓住其中涵义。一个有抱负的领袖会奋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学习第2-7节所描述如基督般的特质。他会增长自己对圣经、世界知识的了解。此外,他也会建立自己向同世代有效沟通信仰真理的能力。

保罗第二种描述抱负的用词是「羡慕」,呈现出一个人将领导工作摆在前方作为目标的极大渴望。新英文圣经(New EnglishBible)版本将此种渴望译为「企图心」(ambition)。但是,基督徒的企图心,跟自私的野心不同。基督徒的企图心,是出于想要充分为神所用的渴望。基督徒努力要达成的首要目标,是在他想投入之处能完全为神使用。从事领袖工作是为神使用相当实际的方式,因为这工作能大范围引人向善,这种机会也会激励基督徒追求领袖职分。

身为基督徒应该明白,领袖身分的核心,是服事上帝的仆人精神。我们追随的是一位服事人的主(路二二27),他的心里柔和谦卑(太十一29)。耶稣告诉他的门徒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要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要作你们的仆人。」(太二十26-27)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知道,一旦他变得骄傲,就会立即丧失领导资格。所以当他想追求领导职分时,必须警惕那藏在自私野心里可能有的骄傲。

一个基督徒可能会想追求领袖职分,但既然他的原意是想顺服主,那么就算神的旨意并没有拣选他担任领袖,他仍应完全心满意足。他按着神的心意做事就得着满足,因为满足是从神而来。这样的人无论神带领他做什么,他都很快乐。

崇高的善工(提前三1下)

事工的重要性。保罗说监督的工作是「善工」,这么说是要提升这份工作的高度,藉此吸引良善的人愿意担任这个职分。

这事工会带来很多问题,需要很努力去做才行,它还有让人受到迫害跟批评的可能性。在提摩太时代,以弗所教会的基督徒是经济穷困的弱势,因此,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那些全职在教会服事的人在经济或社会地位上都很少机会可以提升。

在本书信后面的章节里,保罗坚持应该付给监督足够的敬奉(提前五17)。但保罗对于足够的敬奉之衡量标准,并不等同于富有。他说:「只要有衣有食,我们就该知足。」(提前六8)保罗自己在信主前原本拥有属世的地位和财富,但他成为基督的仆人后便完全放弃了这一切(见腓三4-9)。

但保罗认定基督徒事工是「好事」。「好」这个字对身分地位而言有正面的意义。牧者的身分地位,并非从财产或社会地位而来,而是来自于他工作带来的重要意义。他分享的是世上最伟大的珍宝,是带给人们救赎盼望的永恒福音。他是万王之王的使者,基督透过他劝这世界的人与神和好(林后五20)。

基督徒的事工是好事,我们要以喜乐的心来服事,甚至以一种无私的荣耀心来做工。事奉可能不会带来很多薪酬和很高的属世地位,但是保罗毫不犹豫的劝人追求领袖职分,又立下进入此职分的严格门槛,并要求在拣选牧者时必须极为谨慎(参见提前五22)。这些招募方式通常适用在非常重要的职务工作上,而这个事工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今日在很多基督徒是经济弱势族群的国家里,教会苦于同工缺乏动力,事工质量低落。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不再以为这是一份荣耀的事工。一个人会热心投入他所有的精力与创意,来完成他认为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很多的牧者,因为受到错误社会标准的影响,不再看重事奉的重要意义,结果,他们变得不再积极,进而影响到事工质量。

看到这种令人伤心的状况,许多有为的年轻基督徒改变了原来把事奉当作假期的态度。几个月前,一位像这样的年轻人告诉我:「我想加入全职服事。但我所属教派的牧者好像大部分都既无热情又不积极,我不想变成那样。所以,我想以平信徒身分服事神。」

重新找回事奉应有的荣耀,是多么重要啊!如果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吸引着我们,那么我们工作的质量也会提升。我们身为伟大福音的信差、神的使者,怎可容许草率工作。当我们事工的质量提升了,人们也会更看重教会事工。很快的,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杰出的年轻男女回应神的呼召来参与全职服事。

同情牧者。牧者不可期望人同情他们,因为是事奉是何等光荣的呼召,没有什么好同情的。但是,基督徒同工却常常寻求没有参与事奉的人之同情。最常见的,就是跟人谈到他们遭遇了多少困难。跟主内同伴分享我们碰到的问题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么做会使人看不见事奉的荣耀。我们这么做是不对的,因为那不是真理。

那么为何有些牧者言谈中都过分强调他们的事奉所遭遇之问题呢?他们有时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他们为事奉做出很大牺牲,所以我们会听到这类的话:「当初如果我继续做原来的工作,现在的收入就是多少多少了。」

有时候,牧者们谈论他们的问题,为了反驳对他们的事奉之批评,他们可能会说:「你说我们不够努力,但请看看我们的生活过着多么辛苦。」

牧者谈及他们问题的第三个原因,是为了获得平信徒的帮助来解决困难。互相帮忙是基督徒社群中很重要的一个面向,有两件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路三11)。但牧者应当慎防落于操纵他人帮助自己,特别是财务方面的援助。有些富有的基督徒提供牧者财务援助,纯粹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相对的富裕感到内疚。他们有些人是因为被提醒去注意牧者的需要,而感到不好意思,才勉强奉献。

这种奉献的好意很快会变质,奉献者会因此失去对牧者的尊敬,而牧者会因此失去他的权威性以及有效牧会所需的自由。面对那些奉献的人,当牧者觉得有责任要劝勉、警戒他们时,就会感到困难。

英国传教士大卫·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的生活,是事奉的荣耀盖过所付代价的好例子。他放弃在苏格兰的医职,投身到非洲传教。他在那里劳苦工作许多年,遭遇许多困难,常常得独自面对。「他被狮子攻击伤及左臂,他的家毁于波耳战争(Boerwar),而妻子死在野外」(Elmer Towns,The Christian Hallof Fame,Baker,1971)。有一位女士曾谈及李文斯顿,说他为了福音的缘故牺牲很大,李文斯顿因此不悦,据说他这么回答该女士:「牺牲?唯一的牺牲是没有按着主的旨意而活!」

我们所有的牺牲都比不上完成神旨意的光荣。如果这种视事奉为荣耀的感受没有胜过我们的困难与问题,则我们就会觉得事奉要付上很大的代价。接下来,我们就会老想着自己的牺牲。

视事奉为荣耀的会提醒我们这些不配的仆人,自己受托去做一份崇高的工作,好似陶瓶装了珍宝。我们并没有放弃任何重要的事,反而是被高举到一个超过我们应得的位置。所以与其自怜,不如感谢神赐我们那原不配得的祝福。

领袖的名声(提前三2、7)

保罗简短提到监督工作的荣耀后,接着列出担任此职分的十五项必备条件(提前三2-7)。他以希腊文dei这个字起头,原本的意思是「此为必要」。大部分英译本将此字译为must be(必须)。保罗描述此职位与其领导责任,让任何想担当领袖的人明白他们必须先具备这些基本条件。

我们的研究中将保罗这些领袖条件作分类整理。保罗提供两项跟未来领袖的声望有关的社会条件。对于事奉条件,他只提出要有教导的能力。另有八项关于个人行为条件、三项家庭生活条件,以及一项属灵成熟度的条件(「刚信主的,不可作监督」)。

一、在基督徒当中的名声(提前三2)。领袖的第一个社会条件是「必须无可指责」,原文照字面可译为「让人得不着把柄」,这表示敌对的人无法在基督徒领袖身上找到可用的错误来对付他。接下来的经文,说明领袖在哪方面应该无可指责,借以详述这项领袖条件。由于第七节提到,领袖必须在教会外,就是在非基督徒当中,也同样有好名声,因此我们可推测保罗在此指的是他自己在基督徒中的名声。

今日的教会极需要领袖保持没有污点的名声。现在教会所面临最大的危机之一,就是不敬虔的疑虑。信徒们质疑,在现今世界里他们是否真的可能全然委身相信基督。我们的社会邪恶势力如此之大,导致许多基督徒认为完全遵守基督徒的准则,会让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他们就甘于活在未达标准的基督徒生活中。

如果基督徒领袖也做不到这点,软弱的信徒便会为他们自己的失格找借口。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公开地说,但是很多人会在内心问自己:「如果领袖都无法遵从圣经的原则,怎么能期待我们可以做到?」他们记住了那些领袖没有做到的事,并以此作为合理化自己没有全然委身的借口。

但是,基督说:「—–你们要完全,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太五48),这是基督徒的规范。这项命令的意思是,我们对人、对神要存无亏的良心。这意谓着我们在所有事上,要能完全顺服神的旨意,亦即基督徒无论面对多小的罪,都不应该有借口。在大多数基督徒都不认为能完全遵守这些命令的时代,基督徒领袖被呼召去为这项真理向教会作见证。

如果领袖活出示范性的生活,便能引起软弱基督徒的注意。因为他们面前有一个模范,证明了人的确可以完全委身于基督。那么,就由这些基督徒自己决定,他们是否要认真地接受全然委身的呼召。

二、在非基督徒中的名声(提前三7)。保罗的第二个社会条件是,未来的领袖「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免得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提前三7)。此处的「教外」指的是非基督徒。这段经文中译为「名声」(希腊文marturia)一词,经常也翻译为「证据」或「见证」。领袖的行为表现必须杰出不凡,如此才会使人们注意到。比如说,一位领袖的非基督徒邻居会记住这位领袖邻居为人正直、努力、总是随时助人,并且对富人和穷人都给予同等的尊重和关心。

若基督徒领袖在这方面没有好的见证,他们就会「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撒但自己会在这当中操控,尽可能地利用领袖没有好见证的弱点。牠不仅能因此败坏领袖的名声,同时还会让人怀疑领袖背后所代表的信仰。非基督徒们看到基督徒领袖的失败,会因此推断基督教是不切实际的信仰。当有人邀请他们信主,他们会说不需要,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信仰没有什么显著改变人们生命的力量。他们会说基督信仰跟自己的宗教一样无能为力,所以也不用费心去谈改变信仰了。

今日有很多例子使基督信仰无力改变生命这种指责加剧。很多人会在公开生活见证神赐的祝福,他们当中有些已在教会担任领袖职分。但是这些人中,有的却偶尔会说个谎,或者,他们并没有勤恳地服事,也可能有的人做生意不择手段,或瞧不起穷人。他们见证基督的祝福,却没有在基督的道德标准上以身作则。非基督徒因此断定这些人所说的恩典,只不过是那些软弱人的廉价保护伞,只想抓住神的祝福为己私利,却不想承担活出公义的责任。非基督徒眼中的基督信仰,因此变得毫无信用。

真正能实践所传道理的领袖,能引导非基督徒认真考虑接受基督。他们会不得不承认基督信仰有力量,能帮助人们按着信仰的原则而行,这会在一个厌倦必须破坏自己原则才能在邪恶社会生存的人心中产生共鸣。如此,他的内心便会渴慕过一种更真实可靠的生活。基督徒的神似乎正是给人这种生活的指望。要确实活出信仰,为有果效的见证铺路。因为这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明白好名声对基督徒领袖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一个人拥有坏名声,显然就没有资格成为领袖。

如果已经是领袖的人,却犯了明显败坏他名声的罪,就算这人已经悔改,也应该请他离开这个职分。必须让他继续留在团契里,并以爱心对待他。但是,他不可再回到领袖的位置,直到他清楚显示了悔改的果子(太三8),没有结出这果子,将无法恢复名声。

教导的能力(提前三2)

请注意,保罗所列出监督的条件中,只有一项与事工有关,那就是未来的领袖「必须—–善于教导」(提前三2)。这一点就我们了解领导如亲职而言,并不令人惊讶。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养育孩子。同样地,基督徒领袖必须以神的真理喂养他照顾的羊群,他的任务是带领神的子民,使他们明白神对他们团体与个人方面的旨意。为达到这目标首先采用的方法是教导。因此提摩太前书中有多处地方谈论教导的事工(提前二7,三2,四6、11、13,五17,六1、3)就不教人意外。

教会中有些人也许有教导的特殊恩赐。他们可以专门从事教导,但我们不能期待他们完全满足教会中教导的需要。所有教会领袖的首要职责,是从事一些教导的工作。若他们无法教导,或不想教,就不应被摆在领袖这个位置上。

我们必须赶紧补充说明的是,教导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没有人生来就会。所有的领袖都可透过充足的预备来建立这个能力。当然,有些人可能做的比其他人好;可是领袖只要下工夫,都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保罗在提多书列举长老的资格时,对于教导事工有很好的说明。他说,长老必须「坚守合乎教义的可靠之道」(多一9)。应用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可以断言,一位长老必须是依据圣经而行的人。今日我们在圣经中就可以找到「合乎教义的可靠之道」。一位好的领袖应了解圣经的内容,他必须知道如何研经,并将圣经内容运用到他的生活与事工。保罗在其他地方谈到,他服事是「竭力在神面前作一个经得起考验、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讲解真理的话」(提后二15)。

一个人必须确信神信息的真理,才能坚守所教的道理。本世纪入侵教会的自由派,无法产生这样的领袖,他们无法清楚地将神的信息带给教会。圣经证明了神曾明确地对人说话,而自由派无法确定地告诉我们神的话是什么。因此在教会中,教义的教导变得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对时事的讨论,其中全无符合神话语的宣告所拥有之权柄,养成了一个不识神话语和道路的世代。

保罗说藉着坚守所教的道理,长老「就能将健全的教导劝勉人」(多一9)。对圣经的认识成为沟通信仰教义的基础。今日除了自由派之外,还有其他理由使得教导纯正教训这行动遭致批评。很多基督徒谈到教导,就会联想到正确(健全)但却无聊又不重要的讲道。有时候,当教会会友形容某人是教师,他们其实指的是这人不擅沟通。他们会说:「别让那个人在周日礼拜证道,他根本是个教师,而不是传道人。」然而,周日礼拜是以神的真理喂养羊群最重要的场合,我们此处要强调的重点是,教师们必须要努力培养沟通的技巧。

那么,教师应如何以生动的方式来沟通真理呢?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先经历这信息的真实性。如此一来,所教导的内容就不再只是传统的阐述真理,而是一个崭新的人高兴地宣扬他生命蜕变的事实。若是没有事先经历过生命的转变,即使是沟通大师的精采演讲,也是落得空话一场。

能生动沟通的人,也会注意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将材料呈现给所要教导的听众。他会选择听众理解的用词,举出他们认得的实例,并提供给他们生活相关的应用。这样的讲者会在理论与实务中取得适当的平衡,并以最恰当的顺序端出他的材料。这些沟通特质只有在谨慎的预备下才能达成。

一位好教师的第三项特点,是面对那些反对纯正教训的人,他也能「又能驳倒争辩的人」(多一9)。他会知道自己照顾的追随者接触到假教训,而他有能力指出他们的谬误之处。

个人应用题

写出你为何对基督徒服事有热情。然后,再列出你服事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影响你服事的热情?如果是,你将如何补救这样的情况?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