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基督教爱观研究

第六章、宗教改革时期爱佳泊观念的变革

第一节、路德的哥白尼革

一、以上帝为中心的爱

宗教改革时期最重要的宗教革命可以总结为:以上帝为中心之信仰的兴起。在路德对抗天主教的过程中,他始终坚守着完全一贯的立场。不论我们的出发点为何,他的称义观,他的爱观或者其他观念,总是会回到同一个课题,那就是路德(为对抗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宗教)坚持人与上帝间的关系要完全以上帝为中心。他发现天主教里面有一个他不得不认定是彻底违反违背宗教根本精神的趋势: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一切都是围绕着人本身、人的行为与未来打转。救恩——上帝保留给祂自己,并藉着基督成就的大工,被转变成一种近似人的作为;原本由上帝赐予的义被转变成人的成就。同时间,一切事情也都是以人自我的利益为着眼点。人的善行经由功德观念被刻意跟永恒的祝福连结在一起,因此往往是从功利的角度看待善行,而忽略这是顺服上帝的表现。人的欲望成为衡量万物的标准,并从人的角度衡量万物的价值。这甚至也适用于上帝。当祂被高举为最高善——无上好处的时候,这只不过意味着,从人类欲望的角度看来,祂确实握有人渴望得到的一切好处。路德对天主教的主要反对始终在于它把人本身放在上帝的位置上。@1我们一定要先根除这种趋势才可能真正的跟上帝相交,这就是要以上帝祂自我,那赐下万物并掌管万物的上帝为中心。

@1参作者写的Urkristendom och reformation,1932,pp.109-15和120-33.

路德觉得他自己就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对抗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对手的先锋。他在罗马(一五一五~一五一六)发表的宣言里面,清楚明确的表达出他的见解。他在《书信摘要》(summarium huius epistole)里面宣示,一些事物应该被拆毁、消灭,而另一些与之相反的事物应该被建立、栽植。应该被拆毁消灭的是「在我们里面」的一切,所有我们自己的义与灵知,一切能让我们在其中自我陶醉的事物。应该被建立栽植的就是「所有在我们之外,却在基督里面的事物」。上帝用来拯救我们的义,不是出自我们之手,而是得自别处;它不是来自我们这个世界,而是从天上来到世间。@2

@2Romerbrief,ii.,p.3,3f.;2,4ff.:「要『拔出、拆毁、毁坏与倾覆』的就是我们里面的一切(也就是所有属于我们和在我们里面能够讨我们喜悦的事物),要『建立、栽植』的就是所有在我们之外却在基督里面的一切—–因为上帝拯救我们不是藉着我们自己的义,而是藉着外添的义与灵知,这不是出于我们自己,而是从其他地方进入我们里面,它不是产自这个世界,而是从天上来的。因此,我们理当顺服那来自我们以外而与我们无涉的义。所以首要之务应该是根除我们自己的义。」

基本上,同样的情形也重复发生在爱观。路德察觉天主教整个关于爱的教义都流露出一股以自我为中心的歪风。这里跟其他地方一样,道德主义和幸福主义就是联手造成这种结果的祸首。道德主义惯于以爱的教义为旗号,主要是因为爱往往被归类为人的成就。尽管天主教非常重视上帝的爱,但就人跟上帝之间的关系来说,其重心主要还是放在人对上帝的爱。上帝的爱(Dei Liebe Gotees)主要着眼在我们对上帝的爱,而非上帝对我们的爱。因此,道德至上也就变成人本至上。但是幸福主义所导致的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的结果。天主教体系中的爱始终都是占有的爱。因此到头来,它的根源毕竟依旧应该追溯回爱己,可说是非常合情合理。

这就是路德在基督教爱观史上能够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关键。为对抗天主教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观,路德提出一套完全以上帝为中心的爱观。路德在阐释基督教的爱时,他所描绘的不是我们的爱,不是人世间的爱,而是上帝的爱,尤其是藉着基督启示的爱。但这并不是占有的爱,而是给予的爱。

路德的称义观与他的爱观不仅具有内在关联,而且互相密切对应。让他成为称义观的改革者的原因,也让他成为基督教爱观的改革者。正如称义的关键不在于上帝要求我们达到的「义」,而在于祂赐给我们的「义」。严格来说,基督教的爱不是指我们对上帝的爱,而主要是指上帝祂自己的爱。路德本人清楚知道他的称义观与爱观相互呼应,《席谈》里面有一段常被人引用关于他发现《罗马书》一章17节真正意义的自述就是证明。紧接在那段文字之后,他以爱为主轴提出相同的论证,但较少被人引述。@3

@3Tischreden,Nr.5518(WA Tischreden,Bd.V,p.210,7ff.):「我曾在错误里打转好长一段时间而不自知。我敢说我知道一些东西,然而又对它非常陌生,直到我终于读到《罗》一:『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帮助了我。接着我就读到保罗所说的义:就浮现在经文里面;然后我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实摆在一起,于是了然于胸,知道如何分辨律法的义和福音的义。在此之前,我唯一的欠缺就是不会分辨律法和福音,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并惯于表示基督跟摩西的差别只在于时间与完美的程度。然而,一旦我豁然了解二者的区别,也就是律法跟福音是两回事,我就有所突破。接着波米拉奴(Pomeranus)说:『当我读到上帝的爱(charitate)时,我也开始改变,它是被动语态,主要是指我们蒙上帝垂爱的爱。在此之前,我在提到爱的时候惯于使用主动语态』。路德说:『是啊,非常清楚,charitate或dilectione都是此意!我是指一般往往认为这就是上帝爱我们的爱。但是希伯来文里面少有属格的爱(genitivi decharitate)』。接着,波米拉奴说:『不过,这处经文后面的部分就是在解释这一切。』」

二、在我们层面与上帝相交

「神本的神人关系对抗人本的神人关系」——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宗教改革的基本意义。要更进一步引伸的话,我们可以增加下面这段论述:早期教会很快就认定与上帝相交就是在上帝的圣洁层面与上帝相交,而中世纪教会更坚持这一点。但路德发动了一场哥白尼革命,使得与上帝相交如今变成在我们尘世的层面与上帝相交。下面这个一针见血的诡论更能突显路德的观点:「与上帝相交的基础是罪,而不是圣洁。」

当人在现实中认真的面对上帝,而要与祂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人理所当然会开始思索,他要如何靠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改善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人为了要能够与上帝——至圣者面对面,他一定要尽穷尽所有力量让自己成为圣洁。但从一开始路德就看穿这种人间宗教的基本错误,那就是,人想要为自己在上帝面前争得一席之地。上帝要藉着「上帝的义」(《罗马书》十章3节)拯救我们,但我们却想要「建立他自己的义」。人间宗教的重点就是,人想要成为良善与圣洁的,然后透过这个途径与上帝相交。但这只是人所有悖逆的源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试探,如果我们落入其中,就会在它引诱下远离上帝,而让我们无法得到上帝藉着基督赐给我们的爱。@4我们内心里面有一股根深蒂固的心志,想要主导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我要立志成为敬虔的人。」但这种心志里面其实预藏着一种跟上帝之间的错误、虚妄关系,而神学的使命就是要帮助我们克服这一点。@5这种表面上看来非常虔诚又值得赞扬的心志的根源就是,人不愿完全活在上帝的「怜悯」(misericordia)里面,@6换句话说,就是不愿活在上帝藉着基督赐下的爱佳泊里面。在我们投靠上帝之前,我们要先洁净自己的这种想法,其实包含着一种隐密的「傲慢」。@7人藉着这种行径僭越专属上帝的荣耀(也就是上帝保留给祂自己,并藉着基督成就的大工)。因为恩典、赦罪、生命与公义,以及脱离罪恶与死亡,都不是任何被造之物的成就,而是唯独上帝才能赐下的。@8然而人不顾一切抢夺这些功劳,就是在挑衅上帝的神性。路德为警告我们远避这种想要在上帝面前炫耀我们的圣洁的观念(这种徒具其表的虔诚并非真正的虔诚)已经言穷词尽:「至高无上的恶魔啊,把我变成圣人吧。」@9当上帝差遣祂的儿子降世,并为拯救罪人而把祂交给死亡的时候,已经向我们斩钉截铁的启示那唯一的救恩之道。我们努力提升自己到达上帝面前,所遵循的是一条错误的救恩之道。@10因为祂藉着基督降临世间。「因为上帝的恩典和祂的国度以及所有美善必须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才能得着这一切;我们绝对无法到祂那里去;正如耶稣是从天上降临我们这个世界,而不是我们从这个世界上升到祂那里去。」@11上帝藉此向我们明白的表示,祂跟圣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圣人只不过是纯粹虚构的人物,想象出来的人——神。@12当魔鬼引诱我们在圣洁的层面与上帝相交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下面这些话驳斥他:「你想把我变成圣人;难道不知道基督不是为圣人而牺牲的吗?—–如果我没有罪,那我就不需要基督。」@13就因为这样,所以路德才以牧者心肠谆谆告诚:「小心不要过度追求圣洁,以致于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罪人。因为基督只住在罪人里面。因为祂就是为此降世离开天家,祂那公义的居所,好让祂能居住在罪人里面。@14基督的死是为现实中的罪人,而非想象中的罪人。@15

@4「这就是得到我们天赋的灵知、本性、宗教协助的撒但。」WA40,2.p.337,6f.参p.336,11f.

@5「我们一生都带着感伤叹息的表示:『我真想成为敬虔的人。』神学的职责就是要克服这种天性。」同前,p.339,9f.

@6「难道我不应该说:『怜悯我吧!』(Miserere mei);因为只要我是虔诚的,那么我就不需要『怜悯』。」同前,p.333,3f.

@7「他自以为是的过着僧侣般的生活,而且要先藉着他的行为洁净自己。」同前,p.333,10f.「在我觉得自己的罪孽已经洁净之前,我不愿意投靠上帝,是一种可憎的心态。」同前,p.333,1f.

@8″Dare autem gratiam—–unius,solius maiestatis.”WA40,1,p.81,4ff.

@9同前,p.88,1.

@10WA40,2,p.329,8f.

@11WA2,p.98,25ff.

@12「上帝跟圣人没有任何关系。圣人只是虚构的,就如同人——神、人——石头、树干、树。」WA40,2,p.347,9f.

@13WA40,1,p.89,1ff.

@14“Cave,ne aliquando—–habitaret in peccatoribus.”Dr.Martin Luthers Breifwechsel(Enders),Bd.1.,1884,p.29.

@15「祂不是为捏造与伪造出来的罪而死。」WA40,1,p.88,2f.「天父上帝最感人的怜悯就是祂拯救的是现实世界的罪人,而非虚构的罪人。」WA1,p.370,9f.

那么,对我们来说,跟上帝相交的基础就不是圣洁而是罪;@16因为上帝(基于祂毫无原由、无前提的爱)称之为义的人,不是那些已经公义与圣洁的人,而是那些罪人。@17世上除了罪人的称义别无称义,世上除了以人的罪和上帝无原由的爱为基础的与上帝相交,别无与上帝相交的模式。就此而言,基督徒可说是「兼为义人与罪人」(simul iustus etpreccator)@18:他本身是罪人,但已经被称为义,并因为上帝的爱而与上帝相交,也就是说,他受到的待遇就是被称为义的人应该(在人看来)受到的待遇。路德就这样把教会成立不久后就中断的原始基督教爱佳泊传统加以更新,并恢复耶稣关于与上帝相交的信息:「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马可福音》二章17节),以及保罗所传罪人称义的福音。

@16「不过我对以赛亚书的观点确实无误,自由意志的终结者,并清楚表示,恩典的赐下不是因为功德或者自由意志的果效,而是因为罪与过犯。」WA18,p.738,25f.

@17「上帝要的只是罪人。既然祂使人称义,那么祂必定与义(iusticia)同在,好让祂能使不敬虔的成为义。」WA40,2.p327,5ff.

@18「因此,基督徒兼为义人与罪人。」WA40,1,p368,26.「因此,基督徒既是罪人又是圣人。」同前,p.368,9.参G.Ljungggren:Synd och skuld/Luthers teologi,1928,cap.v.:Simul justus et peccator,p.252ff.;以及R.Hermann:Luters These"Gerecht und Sunder zugleich,”1930.

路德清楚知道这个概念会掀起一场变革。他知道此举不只斥责天主教是「积德成义」(work-righteousness),更波及「天底下所有宗教」。@19犹太人、天主教徒、土耳其人都一样;他们对宗教的态度都一样,也就是人类理性(ratio)常见的错误宗教,其基要观念就是:「只要我完成某些事情,上帝就会恩待我。」@20到最后,世上只有两种不同的宗教,一个是以信仰基督为基础的宗教,另一个是以理性和人自己的功德为基础的宗教。它们彼此间绝对是水火不容:如果我们能靠自己从罪中得释放,并成为圣人而与上帝相交,那么基督就是不必要的。@21如此看来,基督教一定要把这种错误的宗教视为死对头。所有想要藉着苦行亲近上帝的作法都抵触基督舍己的信息。后者像闪电一般降下,毁灭从律法而来的义。@22我们一定要用这个利器——基督为我们的罪舍己的信息,灭绝所有错误、唯我的宗教。@23

@19「因此,修道院以及天底下所有的宗教同遭谴责;所有教派都被谴责,因为他们都要建立自己的义。」WA40,1,p.366,3f.

@20「这是从理性孕育出的错误宗教。这就是教宗、犹太人、土耳其人的宗教信仰,跟法利赛人一样嘴边常挂着:『我一直都有奉献』、『我不……』等等。他无法更上一层楼。犹太人、天主教徒、土耳其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仪式确实非常繁复,但他们的心思意念都一样:卡尔特教团(Carthusian;译注:十一世纪提倡苦修冥想的天主教修会)所想的跟土耳其人一样,那就是:『如果我这么做,上帝就会恩待我。』所有人的心里面都有同样的热情。在认识基督与人的功德之间没有妥协的余地。除此之外,不论一个人是天主教徒、土耳其人还是犹太.人都无关紧要;这些信仰都一样。」WA40,1,p.603,5ff.

@21「如果我们能靠自己的苦行和修道就能除灭罪,那么神子还需要为世人舍己吗?」WA40,1,p.83,12f.

@22「『祂已经舍弃』……『祂自己』;为什么?为的是罪。但〔这些话〕就是从天而降雷电.要扫除律法与人的义。」同前,p.83,4ff.

@23「我们务必要用这武器歼灭所有的修道院和宗教。」同前.,p.83,11f.同一句话的印刷文本表达的更完整:「带着这种火砲、武器和撞城鎚,务必要摧毁教宗,务必要推翻各国的所有宗教、所有信仰、所有功德。」同前,p.83,27ff.

要了解路德这方面的思想,就必须注意他不会不假思索的认定所有宗教事物都具有本然的(eo ipso)价值。一个人即使舍弃世俗的生活,而全心投入「灵恩」的生活,也不会让路德轻易的相信他正走在基督教的道路上。对路德来说,「世俗」与「灵恩」之间的区别跟传统思想中,理性与感官@24(人类的高级天性与低级天性)之间的对立毫无关系。就自然人的整体、他所有的作为与地位来说,他是「属血气的」。@25不只是人的感官层面,不只是其通常被视为低俗与恶劣的层面,同时人最高尚与最优秀的层面——关键在此——是「属血气的」。@26甚至人的义、人的宗教以及对上帝的敬拜都属于血气。@27我们不但不能把这些视为远离罪的途径,甚至要视它们为「加倍的罪」。@28从律法最深层的意义看来,尽管人有其虚幻的义,但人首先是律法的罪人;其次,他因为藐视恩典而罪上加罪。@29人自以为可以藉着这种义服事上帝也于事无补。这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就在圣洁的层面与上帝相交来说,路德并不认同一般认为所有跟宗教相关的事物都有益处的观念,反而认为就是因为跟宗教相关,所以会让罪加倍严重。在这种意义下,成为「义」是一件可憎的事。@30错误的救恩之道只会误导人更远离上帝,并且使他对祂的恩典更加无动于衷。我们在上帝面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自己是罪人。@31

@24参C.Stange Die Heilsbedeutung des Gesetzes,1904;Luthers alteste ethsiche Disputationen,1904;Religion und Sittlichkeit bei den Reformatoren,1905;Luter und das sittliche ldeal,1919;Die Unsterblichkeit der Seele,1925;Studien zur Theologie Luthers,1928.

@25"—–totum hominem esse carnem.”WA18,p.742,7.「全都属血气,因为喜欢跟自己同样属血气的,而且欠缺上帝的荣耀与上帝的灵性。」同前,p.742,19f.

@26「人的主要部分是属血气的,或者说人里面最高贵的部分是属血气的。」WA18,p.741,23f.

@27「因此〔人〕最高的义、灵知、意志、理性都是血气的。」WA40,1,p.244,2f.「然而,他在这里表示,他们离弃圣灵后,就沦落在血气里面,也就是属血气和属理性的义与灵知,想要藉着律法称义,人里面最高贵的部分,一旦远离圣灵后,就属于血气,甚至宗教本身也不例外。」同前.,p.347,8ff.

@28「因此这种义是加倍的不义,这种灵知是加倍的愚昧。」WA40,1,p.95,4ff.

@29「最可怖的罪就是拒绝藉着基督被称为义。世上还有比唾弃上帝恩典更严重的事情吗?难道说唾弃上帝的律法还不够?难道光是触犯律法所犯的罪还不够严重;我们难道要唾弃祂的恩典,以至于罪上加罪?」同前,,p.325,16f.

@30「谁敢相信成为僧侣居然会是这么可怕的罪行?」WA,40,1,p.325,1f.这句话的印刷文本是:「但谁会相信或想得到成为「义」,会是这么可怕与可憎的罪行?」同前,p.325,16f.

@31「血气及其一切,我们都被称为罪人。」WA40,2,p.340,7.「因此,我们务必要一直祷告,因为我们一直都会是罪人—–要为你的罪开口祷告『求主怜悯』(Miserere)。」同前,p.339,8ff.

天主教和路德之间最大的差异可以用下面的对仗表。天主教:与上帝相交是在上帝的层面,以圣洁为基础;路德:与上帝相交是在我们的层面,以罪为基础。天主教:与上帝相交的原由是人因为得到卡利他的浇灌而产生的价值;路德:与上帝相交完全基于上帝无原由的爱,称义是指罪人称义,基督徒「兼为义人与罪人」。最让天主教界感到忿怒的是最后这一点,路德主张人即使在被称为义之后,依旧是罪人。「按照路德的观点看来,上帝虽然接受罪人被称为义,但罪人依旧是罪人」(Denifle)。这跟天主教完全相反,天主教的理想(按照其上升趋势)是要带领人到上帝圣洁的层面与上帝相交。

第二节、路德的关键课题:化解爱乐实观念与爱佳泊观念之争

一、综合与改革

我们在叙述奥古斯丁思想的时候,已经指出化解爱乐实观念与爱佳泊观念之争是他一生最大的课题。原始基督教与新柏拉图学派传统共同模造出他对基督教的观点。爱乐实与爱佳泊这两条救恩之道汇聚在他身上,而其结果就是他始创的卡利他论。现在我们之所以用同样的话语——「化解爱乐实观念与爱佳泊观念之争」描绘路德的关键课题,是因为要指出这基本上就是奥古斯丁深思过的同一个重大课题,如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从路德那里得到一个新的解答。就爱乐实与爱佳泊之间的争端来说,奥古斯丁偏向综合;路德则偏向改革。奥古斯丁把这两个中心观念融合为卡利他论;路德则粉碎这个综合。

把路德的关键课题界定为化解爱乐实与爱佳泊之争似乎有点古怪。路德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些词汇,也没有刻意从这个观点思考爱这个议题。然而,我们不难了解这其实就是路德要解决的难题。即使他没有直接提到爱乐实,但在他灵性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曾经遵循过化为卡利他的爱乐实救恩之道。他尝遍三种中世纪的通天阶梯,而对他来说,爱乐实与爱佳泊观念之间的所有对立就在于卡利他观。中世纪神学对卡利他观的修改,而这让他清楚明白这是条行不通的救恩之道。不过,在他了解到让人称义的义并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也不是我们内在的,而是「上帝的义」之后,他却发现这个难题的答案。这让他走上一条崭新的救恩之道,因为「上帝的义」正就是上帝的爱佳泊。

下面我们将精简的说明这个问题跟路德个人成长纠结在一起的原委,并举证说明——弥撒的献祭与主餐,它在路德思想中的重要地位。@32

@32除了前面提到C.Strange的著作外,后面这些著作也对认识路德思想架构具有特殊贡献:K.Holl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Kirchengeschichte Bd.I.,Luther,1921;E.Hirsch Luthers Gottesanschauung1918;H.Boehmer Der junge Luther1925;G.Aulen Den kirstna gudsbilden,1927;G.Ljunggren,Synd och skuld i Luthers teologi,1928;R.Bring DuJalismen hos Luther,1929;W.von Loewenich Luthers Theologica crucis,1929;E.Vogelsang Die Anfänge von Luthers Christologie,1929;Der angefochtene Christus bei Luther,1932;E Seeberg Luthers Theologie,i.,1929;P.Althaus Communio sanctorum1929;R.Hermann Ruthers Theses’Gerecht und Sünder zugleich’1930;P Althaus Gottes Gottheit als Sinn der Rechtfertigungsleher Luthers(Lutherjahrbuch,1931);Gottes Gottheit bei Luther(Lutherjahrbuch,1935).

二、僧侣路德之挣扎与痛悔@33

@33译注:contritio天主教中的「上等忏悔」,另有「下等忏悔」attritio。

从路德在修道院中决定性的挣扎可以清楚看出,路德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卡利他观及其相关议题。他的挣扎最后终于使他与天主教的救恩之道完全决裂,其关键就在于卡利他以及卡利他能否导致彻底的忏悔(痛悔contritio)。

为要厘清路德在僧侣时期各种挣扎的原因与内容,学者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指出各种足以影响他的客观因素。不过,各种史料清楚明确的告诉我们,这场冲突的主要症结何在。那就是中世纪神学对卡利他论的修改,@34这终于使得路德不得不把这个理论一举摧毁。他在欧坎与比尔的著作中发现这种高调的卡利他观,他们所要求的忏悔与痛悔的基础不只包括恐惧与占有的爱,更包括一种对上帝纯然无我的爱。当这位作者断言人能够「靠着纯粹自然的力量」(ex puris naturalibus),也就是单靠他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可以爱上帝胜过一切。路德在修道院里面想要亲身实践这种理论;对他来说,这不只是单纯的修辞问题,而是攸关生命的问题。路德在努力尝试达到无我的爱上帝的境界,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痛悔」后,卡利他论终于在他心中彻底瓦解。他越全心遵行爱上帝的诫命,要求他纯然无我的爱上帝的要求也就显得越严格,同时也越显得不可能。路德认为不只是外在的律法主义本来就不可能达到,所有诫命中最崇高最重要,也最内在的爱的诫命也不可能达得到。卡利他论为它界定的意义,使得它成为徒具最高尚最虔诚表象的最沈重负担,@35其让人远离上帝的能力远超过其他任何事物。要求外在行为的诫命比较容易遵行,但要求我们全心去爱的诫命只会是带来咒诅的律法。路德在修道院内的亲身体验,让他领悟出,最强烈与内在的爱的诫命,也就是最专横的律法;确实,对焦躁不安的良心来说,它简直就是一个恶魔。

@34参英译本650页以下。

@35「但对律法的这种观点对灵性具有重大的伤杀力,因为它使得律法不可能成全,而使得人产生无力感并且备受羞辱,因为没有人没有怒气,没有人没有欲念:我们从生下来就如此。但在这种无法达到的律法的压抑下,人还能做什么?还能有什么希望?」WA1.p.105,14ff.

路德从保罗那里学会分辨律法与福音(discrimen inter legem et euangelium)@36之后,终于找到这个重要问题的解答。他从《圣经》里面的证据了解到,他以及整个教会一直以来所遵循的都是错误的救恩之道,也就是卡利他之道。我们的卡利他不是通往上帝的道路。人被称为义不是因为靠卡利他而上升到上帝面前,乃是单单因为靠信心接受上帝的爱,这爱是在基督里降临到我们身上。因此,卡利他论完全瓦解,被上帝的爱佳泊灭绝。

@36参英译本684页,注1。

三、弥撒圣祭与主餐

我们可以轻易证明路德思想的每个地方都表现出爱佳泊观念的特点。我们在这里只有篇幅举出一个实证,以及路德关于主餐的观点。@37在这方面,路德必须两面作战,一方面要对抗天主教的「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以及弥撒圣祭,另方面要对抗「狂灵派」(fanatical spirits;Schwarmer)的灵意主餐论。路德的观点往往被视为这两个极端——神奇派与灵意派的折衷;为对抗前者,他否认〔主餐时〕会发生神奇的变化,然而他又主张(为对抗后者)基督确实亲临主餐。然而,这种解读绝不是路德真正的意思。他不认为他对主餐的观点是一种折衷,而他反对的也不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它们不是相对立,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说法。二者都是同样错误的救恩之道;二者对主餐的看法都是把基督屈尊降临世间,改变为我们靠自己的努力上升到上帝面前。

@37关于这个议题,参Y.Brilioth,Eucharistic Fath and Practice,Evanelical and Catholic,1930,pp.94ff.;P.Althaus,Luthers Abendmablslebre,Lutherjahrbuch,Jahrgang XI.,1929,p.2ff.;E Sommerlath Der Sinn des abendmabls,1930;G Ljunggren Luthers nattvardslära,(Ordet och torn.Till E.Billing pa hans sextioarsdag,1931,p.193ff.).

天主教的弥撒圣祭就是以这种方式曲解主餐的实例。基督藉着主餐设立祂圣约,也就是祂会在此时把祂的恩典赐给我们。天主教却把这恩典改变为献祭。但是这二者——献祭与圣约是互相排斥的。前者是要我们付出,后者是要我们得着;前者是我们给上帝,而后者则是上帝给我们。@38主餐是上帝在基督里面将临到我们当中,弥撒圣祭是我们努力攀升到祂那里去。@39因此,弥撒圣祭是错误的救恩之道,而主餐才是正途。罪得赦免是透过主餐赐给我们的;上帝舍己的爱,也就是上帝的爱佳泊,藉此临到我们身上。

@38—–弥撒不是献祭,而是上帝的恩典。」WA8,p.515,7.「不过,要是你仔细分辨这个圣礼就可以知道它是应许,而不是献祭—–」p.518,3.「现在要从其中看透神父的诡计,他们把圣约转变成献祭。上帝赐给我们〔恩典〕,他们却要献祭:这只不过表示,他们把上帝变成骗子,或者是认为祂愚蠢到把〔献祭〕称为圣约。因为献祭的人不能把它称为圣约,因为献祭不可能变成圣约;因为一个是我们付出,另一个是我们领受,一个是我们给上帝,另一个是上帝给我们,」p.521,26ff.「现在我认为,如果我们正确了解前面所说的一切,也就是弥撒是圣约而非献祭,上帝藉此与我们交通,并赐下恩典与怜悯,那么我们就不能靠功德或善行得到它,因为圣约不是受惠(beneficium acceptum)而是施惠(datum);这不是要从我们得到益处,而是要给我们益处。谁曾听说过行善的人得到圣约为回报?他得到的当然是他自己的好处。因此,即使在弥撒里我们也不曾给基督任何东西,,而只是从祂领受〔恩典〕。」WA6,p.364,16ff.「因此,弥撒不可能是献祭,因为弥撒是领受,献祭是给予。」WA6,p.523,39f.「眼前还有另一个障碍待除去,它更严重也更显著,那就是各地都认为弥撒是献给上帝的祭礼。」p.5238ff.「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这二者,弥撒与祷告,圣礼与功德,圣约与献祭混为一谈,因为其中之一是从上帝经由神父的圣礼赐给我们,而其所求的信心,而另一个则是从我们的信心经由神父到上帝面前,而其所求蒙垂听。」p.526,16f.

@39“lllud descendit,hoc ascendit.”WA6,p.526,16f.

现在路德也对「狂灵派」教导的灵意主餐观抱持同样的反对意见。他们为何要否认基督确实现身在主餐?主要是因为这种观念与基督的荣耀相冲突。为要高举基督的荣耀,主餐的意义必须是在举行主餐的时候,我们在灵里把自我提升到天堂,然后在那里与荣耀的基督相交。路德认为他对手的想法无异于下面这番话:「你没看到天堂高高在上,耶稣就在那里坐在祂的荣光中,而尘世则远在其下,祂举行圣餐的场地会在哪里呢?既然祂的身体安坐在极高之处的荣光里,怎可能同时又再低下的尘世,容忍祂的身体任由人手随意摆布,从口中进入肚腹简直就跟炸香肠一样?这样符合它荣耀的威严以及天上的荣耀吗?」@40但是「狂热份子」藉着这种论证只能证明他们正在错误的救恩之道上,而他们的神学毕竟只是一种「荣耀神学」想要攀升到上帝的至尊居所。他们并不了解基督教最深奥的意义,那就是藉着十字架启示的真理。如果基督藉着主餐降临到我们当中,并任由罪人的双手摆布会触怒我们,那么基督教里面的一切都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触怒我们。奥秘的道成肉身是否更合乎理性?这怎么能跟上帝的威严惨遭罪人钉十字架与杀害相比?@41但这就是上帝最大的荣耀,祂为我们的缘故下降到最深处,祂为我们的缘故受苦,并受尽羞辱的被交付在十字架与祭坛上。@42上帝的荣耀就在于祂向我们显示祂的爱与慈善。那些「狂热份子」所剥夺的就是祂的这些荣耀。@43他们否认基督的爱与恩典,并认为祂的「荣耀」就是高坐在天堂的宝座之上,就像「笼中鸟」一样。@44另一方面,对路德来说,主餐就是壮阔的上帝之爱的福音最堂皇的缩影。

@40WA23,p.115,36ff.「想必是非常荣耀的君王才会忍辱负重到,连目中无神的无赖都可以在祭坛上任意摆布他的身体。」同前,155,9f.

@41「如此的威严怎能忍受它自己遭败坏的无赖钉在十字架上?啊、肉身的上帝,啊、淌血的上帝,啊、受死的上帝,云云,」p.127,13ff.

@42「然而,我们上帝的荣耀就在此,祂为我们的缘故亲自降临最深处,进入肉身,进入饼中,进入我们的口、心与胸腔中。此外,为我们的缘故更让祂自我在十字架与祭坛上蒙羞受苦难。」p.157,30ff.

@43「如今我们这些蠢蛋认为,一个人只要向众人表现他自我的德性、善行与仁慈就会得到荣耀。因为让自我得荣耀并接受别人的服事,是一种低等的荣耀而不是属上帝的荣耀。所以那些狂热份子最好到学校去,学习荣耀的意义。」p.157,2ff.

@44「他们先否认与剥夺祂的爱、恩典与仁慈(祂就是基于这些而愿意让祂的身体在主餐桌上成为我们的食物),然后反而另外给祂一个相隔两地的座位,就像是笼中的鸟一样。」p.159,9ff.

前文告诉我们,从什么样的标准以及什么样的角度看来,化解爱乐实与爱佳泊观念之争可说是路德一生的关键课题。不过这个化解的过程涵盖两件事情。他发现这两个中心观念融合在卡利他论里面,而他的使命就是要拆毁它。但在拆毁的过程中,他要面对的新课题就是,要用一个爱论取代其位置,而这个爱论是完全以他重新发现的爱佳泊观念为依归。前面引述自路德《罗马书》讲词(一五一五~一五一六)导言的那段话,可以应用在这里:一些事物应该被拆毁、消灭,而另一些与之相反的事物应该被建立、栽植。一切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应该被拆毁、消灭;路德认为主张人的爱就是通往上帝之路的卡利他论就是最好的写照。「所有在我们之外,却在基督里面的事物」都应该被建立、栽植;而路德认为藉着基督降临我们身上,并透过我们传递给我们邻舍的爱,也就是爱佳泊,就是最好的写照。因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继续我们的探讨:(1)卡利他论瓦解的过程;(2)建立爱佳泊的过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