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基督教爱观研究

第三节、诺斯底主义的爱乐实类型

一、灵知(Gnosis)与爱乐实观念

我们已经探讨过后使徒时期律法中心观念对基督教爱观产生的影响,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第二种类型,爱乐实就是居其中心位置的最关键中心观念。

后使徒教父与护教士以《旧约》为依归,因此能够抵挡爱乐实观念。由于恢弘的《旧约》传统坚信真神掌管历史,自然就没有为这类中心观念留下什么发展的余地。然而,它能提供的保障还是有限。前基督教时期的犹太教已经相当希腊化,这表示着后期的犹太教已经吸收了爱乐实观念的要素。因此,相似的要素也就非常自然的出现在后使徒教父和护教士身上。除了跟周遭希腊化环境直接接触,早期基督教跟晚期犹太教的关联,也使得它不但受到爱乐实观念影响,也或多或少受到律法主义的污染。不过,这一切仅仅是影响而已;就爱乐实观念来说,它始终无法掌控全局。游斯丁立场非常坚定的原因就是,身处希腊化环境中的他——而且他过去曾亲身尝试爱乐实之道,非常了解希腊基要观念跟基督教基要观念之间的冲突,并且几乎丝毫不为爱乐实观念所动。

诺斯底主义的情形却非常不一样。它让爱乐实观念如潮水溃堤般漫过基督教。诺斯底主义想尽办法让基督教接受近古的宗教融合思想,并且要把它改造成随处可见的希腊东方神秘宗教(Hellenistic-Oriental Mystery religion)。

尽管学者投入许多精力研究诺斯底主义,@97但它依旧是基督教历史上相当不明确的区块之一。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相关史料大都属于论辩性质,所以都是当时教父的一面之词。然而,对于诺斯底主义的起源各种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起于巴比伦人,有人认为是伊朗模式,或者是受到奥菲斯信仰(Orphism〔译注:相传由希腊神话中竖琴家创立的宗教〕)的影响等等。不过,这些说法都不足以采信,因为诺斯底主义各支派的共同特性就是,广泛汲取各式各样的材料供他们使用。只要看一眼诺斯底主义非常多采多姿的神话,马上就可以确定。

@97相关参考文献可见:A.Hilgenfeld,《原始基督教的异端史》(Die Ketzergeschichte des Urchristentbums,urkundlich dargestellt)1884年版;W.Bousset,《诺斯底观念的主要问题》(Hauptprobleme der Gnosis),1907年版;E.de Faye,《开于诺斯底主义》(Gnostiques et gnosticisme)1913年版,1925年再版;R.Reitzenstein,《希腊文化的神秘宗教》(Die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religionen)(1910年初版),1927年三版,第66页以下,第284页以下,及393页以下;H.Leisegang,《论诺斯底主义》(Die Gnosis),1924年版;W.Bauer,《早期基督教正统与异端》,1934年版;H.Jonas,《诺斯底主义与古代精神》(Gnosisand Spatantiker Geist)卷一:神话学的诺斯底主义(Die mythologische Gnosis),1934年版。关于文献来源的鉴别,可参考E.de Faye,《第二及第三世纪诺斯底主义研究入门》,第45至46卷,1902版。

然而,我们没有必要继续探讨目前仍然纷争不已的议题,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诺斯底主义的整体架构,以便据此建立更明确的论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管很多史料几乎一口同声的表示只有「基督教诺斯底主义」(Christian Gnosticism),但是诺斯底主义其实根本不是出自基督教。它不只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而已,更是一种蔓延各地的宗教融合思想,几乎涵盖基督教兴起前的所有古代宗教。不过,这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最后终于能在这股宗教混合主义中脱颖而出的就是爱乐实观念。近古的各种融合式宗教(syncretistic religions),包括诺斯底支派,基本上就是各种以爱乐实观为基础建立的学说。他们共同最关心的议题就是,灵魂的未来(原本属于更高层境界);灵魂的堕落与目前的惨状;灵魂对更超越更美好境界的羡慕与渴望;如何返回天上的家乡;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历的过程与阶段;返回源头必经的操练与净化,也就是,成为全然属于充满爱乐实世界的事物。

另一个对诺斯底派的不同观点认为他们是第一批基督教神学家,而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一套圆融的基督教神学或宗教哲学。因此,他们注重的不是宗教融合,而是基督教独特本质的明确定义。这就是哈那克在《教义史》,以及后来探讨马吉安的著作(表达的更明显)中所持的观点。他认为诺斯底异端的「特色」就是,「他们拒绝认同各种宗教中心观念的融合(the syncretism of religious motifs),并且反对这足以一种明确的信仰或教义。他们认定这种不纯粹的宗教融合思想的主要源头就是《旧约》,因此他们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它。@98哈那克现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忽视诺斯底主义确实是一种更远大的宗教融合思想,但他认为这是一件「吊诡的事实」。「在诺斯底派里面」,他说道:「我们发现一个非比寻常的现象,那就是他们—–把各式各样的宗教与道德中心观念区隔开来,而让基督教形成一套明确的架构,但同时又大量仰赖外来的玄虚理论才得以延续。」@99哈那克脱困的方式就是,指称诺斯底主义运用那些神秘宗教与玄虚理论,把基督教解释成一套圆融的体系,而这就是诺斯底派的首要目标。「我们忘记」,他说道:「由于我们被各式各样诺斯底派使用的神话玄思混淆,所以忘记诺斯底主义的消极意义就是,反对后期的犹太宗教融合思想及其异类的宗教中心观念,而其积极意义就是,努力按照基督教的信息建构一套明确的宗教中心观念。但这一切只是要支持一个基本上单纯的宗教信仰,因为它们只不过要为理想中的主要神学观念提供哲学与历史架构。」@100

@98哈那克着《论马吉安:陌生神之福音》(Marcion:Das Evangelium vom fremden Gott),1924年再版,第13页。

@99前引书,13页以下。

@100前引书,14页注1。

这个观点并没有反映真实情况。最严重的是,「融合」(syncretism)一语具有双重意义,非常容易误导读者。事情的真相并不是因为诺斯底派的主要目标是要明确解释基督教的特质,所以必须捐弃《旧约》,并从而导致某些神话与融合思想的要素趁隙而入。诺斯底主义主要是一种宗教融合思想,而且是其中最狭隘的一种。诺斯底主义是根据一种现成的异类中心观念理解基督教,并让它主导一切。而这种中心观念不但混杂着某些外来观念,更造成各种中心观念的混淆。我们或许可以认同哈那克所宣称这是一个隐藏在各种奇思异想背后的「单纯的宗教信仰」,但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们必须追问这个「单纯的宗教信仰」所透露出的是怎样的中心观念。哈那克认为这个单纯的信仰只不过就是「一种以基督教信息为基础所建构的明确的宗教中心观念;但其中表面上最显而易见之处,同时也是最有问题的地方。哈那克的最大错误就是在运用「明确的宗教中心观念」这个模式观念的时候,认为它必定是指基督教中心观念;但这就是需要深究之处。一旦问道主导诺斯底信仰的中心观念为何,答案只有一个:爱乐实观念。验证这个答案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仔细研究诺斯底的救恩之道。

二、诺斯底的救恩之道

诺斯底主义最引人瞩目之处就是其阶段宇宙论(cosmology)。这是教父对诺斯底异端的攻击大都集中在此。一般人都认为诺斯底主义基本上就是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对世界的诠释,而灵知的意思确实就是揭开奥秘,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但诺斯底派关心的不是一般的知识,不是任何知识都全盘接受;他们不是为知识而求知。他们所追求的是特定的知识:关于救恩之道的知识,也就是能够让灵魂上升到更高境界,而使它能够与上帝完美合一的秘方与密语。@101因此,灵知与神的意象密切相关。灵知关乎「我们的身分与我们的现状;我们的原状与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过往与我们被救赎前的处境;我们的生与我们的重生。」@102尽管诺斯底主义很容易就会陷入阶段宇宙论的玄想而无法自拔,各种关于灵界等等的揣测,但它的思想总是以现实宗教为基础,而且以现实宗教为宗旨。例如,它感兴趣的是各种行星以及他们的统治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从星辰发展的阶段可以看出,灵魂上升进入天上家乡必经的各个阶段,以及必须克服的各种障碍。因此,灵知的核心无疑就是救恩问题。

@101「灵知的目标不是要回答求知若渴的提问,才大胆的跨越智识的界线;而是以彰显灵魂得救的途径为宗旨。」W.Anz:Zur Frage nach dem Ursprung des Gnostizismus,1897,p.24.

@102Clem.Alex.,Excerpta ex Theodoto lxxviii.2.

诺斯底的基本理念相当简单。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精神与物质、高层的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元素不自然的混杂在一起而形成的。救恩就是要化解这种混乱的情形,然后让人类内在灵明神圣的要素返回纯粹灵界的家乡。

这个理念的架构和一般内容跟柏拉图的救恩论——爱乐实论,非常相似。然而,二者的差异也不小。跟柏拉图二元论——精神界与物质界、知识界与感官界,相应的是东方宗教的二元论——光明的天界与黑暗界。@103因此,这两个世界之间产生真正的对立与实际的冲突,然而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却不如此。此外,柏拉图关心的是个别的灵魂,而诺斯底主义关心的则是整个世界的演变。同时,二者对天界的看法也非常不同,诺斯底主义认为神界与物质世界相距无穷远,而柏拉图则否;神界被提升到至高之处,而感官世界则被贬抑到极深之地。上帝不在观念界的观念之一,而是被高举在观念界之上遥不可及的宝座。这种极端的超越性与当时的时代精神非常相近。灵知更独特之处是对物质世界的贬抑。有鉴于柏拉图也有相同看法,因为他对感官世界严加批判,然而他对感官世界的贬抑远不如诺斯底派。感官也是观念界的一份子,而且不论如何整个阶段宇宙还是美好的;此外,所有美的事物,即使感官美也不例外,都向上指着美自身(Beautiful in itself)。另一方面,诺斯底主义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深恶痛绝,已经到达言语难以表达的地步。这个世界不但不美好,反而充满愁苦、肮脏与污秽。柏拉图主义与诺斯底主义在这一点上的差异的最佳写照就是伯劳丁努斯(Plotinus)的论辩文《驳斥诺斯底派——那些认为戴米奥吉(Demiurge〔译注:柏拉图思想中创造物质世界的神明〕)邪恶,而且整个世界都败坏的人士》(Enn.II.,9)。〔柏拉图〕承认这个世界的美只是美的摹本,而人类追逐任何无法真正满足人心的事物都会带来极大的危险,不过,它还是能提醒我们,并为我们指出那更高层的世界。

@103关于这两种二元论的差异,参英译本169页。

诺斯底派对超越界的渲染以及对感官世界的贬抑,让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议题更加尖锐。一个双重问题从而兴起:首先是,绝对超越又美好的上帝怎会创造出一个如此邪恶又污秽的世界?其次是,我们要如何才能拯救自我脱离这个世界,并得到上帝赐的生命?前一个问题属于阶段宇宙论,后一个问题属于救恩论(soteriological)。

诺斯底主义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具有双重面向的「亚历山太世界体系」(Alexandrian world-scheme),这双重面向就是圣灵的下降与人类精神的上升,从神而来与回归于神,散放与「回归」(emanation and“remanation”)。就阶段宇宙论问题来说,当时一般人普遍认为,圣灵的下降是从上帝逐级而降,散放出低等次的存在。距离上帝越远的等次,其中包含的上帝本质就越少。戴米奥吉(物质世界的创造神)属于低等次的存在,因此整个世界也就不洁净与败坏。所以至高神不需要为这一切负责;低等次的创造神——戴米奥吉,才是这个世界的神。

正如《亚历山太世界体系》的规划,阶段宇宙论的下降现在要转为救恩论的上升。然而,要留意的是,就诺斯底观点来说,下降运动本身没有能力逆转这一切。这个不洁净的物质世界无法得救并上升到圣灵的境界;所有存在都必定有其本然的位置,灵恩事物占据最高的位置,物质则占据最低的位置。世界理当如此,世界也确实如此。存在是一个次序井然的整体,这是指所有事物都占据着按照自然法则安排的位置。然而这个次序一旦碰到人类就瓦解了。人类按照其肉体应该属于物质界,因此也就占据他实际所在的低等位置。但是人类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灵界成分;人类的精神就是被囚禁在肉体中的神性(这肉体与其本质相反)、被埋藏在具有敌意的物质中的神性种子、从原始神性之火中冒出的火花,如今坠入黑暗世界,它是一颗沈没在幽暗海底的珍珠。按照人类真正的本质来说,人类应该位于存在的最高层次,但因为物质与肉体枷锁的连累,反而沦落到最低层次。它犹如最愁苦之地的陌生人;它渴望逃离现状,但被物质及其不愿让尊贵囚徒脱逃的主子——戴米奥吉——所牵制。就精神层面来说,人类远远高于这个世界其余的一切。他的地位比把他囚禁在这个世界的戴米奥吉还高,@104比拦阻他返回天上家乡的「执政官」(Archons)还要高。「我是高高在上的贵族」@105这句话就是诺斯底派在这个世界的神明以及所有天体的统治者面前发出的豪语。

@104Hippolytus,Elenchus vii.23.

@105ἐγώ γάρ, φησί, τῶν ἄνωθέν εἰμι.Epiphanius,Panarion hæer.Xxvi.13,2.

因此,严格说来,诺斯底主义是一种救恩之道;灵知是一种救恩的方法。人类精神必须经历特定的路程,必须一步步通过层层的阶段,才能够复归于上帝。具有象征意义的阶梯,不但出现在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106也明显的以神话模式出现在诺斯底主义思想中。人类精神在前往天界的旅途中,必须上升通过隔在它和至高神之间的层层领域,而在通过每一层的时候,都必须褪去一些身体的外袍,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同时也包括更精致与轻盈的魂魄——直到最后终于挣脱所有感官界的污染,而成为纯粹的精神体。虽然诺斯底体系的细节既笼统又繁琐,但整个架构却相当单纯、清楚又充满意境:救恩就是人类精神突破感官与物质的拘禁,返回高层的世界,它在上升过程中经历的层层阶段,跟圣灵下降时所经历的一样。

@106参英译本174,179,185页。

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就阶段宇宙论的上升和救恩论的下降看来,诺斯底主义只不过就是「亚历山太世界体系」的照本宣科;但事实绝非如此。诺斯底主义在关键点上远超过这个体系,因为它在提到圣灵下降时,不只具有阶段宇宙论意义更具有救恩论意义。诺斯底派发展出的「亚历山太世界体系」,最令人玩味之处就在于这是朝向基督教爱佳泊观念迈进的征兆(虽然微弱又还在摸索阶段,但确实无误)。把诺斯底主义和柏拉图以及新柏拉图学派(Neoplatonism)在这方面的观点加以比较就更清楚。在柏拉图思想中出现的是一种简单、明确的爱乐实论;两个世界之间只有一种运动,那就是向上的爱乐实之道。救恩就是灵魂的上升,就此而已。伯劳丁努斯把爱乐实论融入「亚历山太世界体系」因此比较复杂。他不但提到「上升」,还提到「下降」,不但提到人类灵魂上升,同时还提到圣灵下降。或许可以把这个视为朝向爱佳泊发展的迹象,因为爱佳泊主要就是指圣灵的下降;但情形并非如此,因为这里的神圣下降只具有阶段宇宙论意义,而跟救恩毫无关系。@107救恩仍然只是指灵魂的上升。然而,诺斯底主义把这种情况完全转变。他们认为圣灵的下降其目标就是要拯救世人。救恩不再只是灵魂上升到圣灵的境界,而是包括圣灵的作为、从天而降介入人类生命。

@107关于这点参英译本196页以下。

这跟诺斯底主义与柏拉图——新柏拉图学派对人类灵魂在此世处境的观点的差异密切相关。大致上来说,他们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人类灵魂由于偶发因素而被迫像客旅与陌生人一样在这个低层世界流浪,因为就其整体结构看来,它本当属于高层世界。对他们来说,人类灵魂的神圣根源与本质就是能否得救的必要形而上条件。此外,他们都明白除非从外部唤醒与提醒,否则人类内在潜存的神性无法发挥出来。人类内在的神性火花被埋在灰烬之下,几乎要被灭绝;如果要它爆发成熊熊烈火,就必须从外部注入氧气。到此为止,柏拉图学派和诺斯底派的理论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对于这股唤醒灵魂的外来力量的看法就大相迳庭。

柏拉图主义认为这两个世界泾渭分明(χωρισμός),因此没有所谓来自上面的帮助。高层世界跟低层世界毫无关联,也不可能介入其中。然而,也没有必要介入,因为在这低层、感官与物质世界里的灵魂,四周弥漫着可以唤醒对高层世界记忆的事物。美的事物遥遥指向超越其上的美自身,因此让灵魂有机会想起它自我其实属于超感官的世界。这样一来,灵魂就能在当前这个囚禁它的世界中得到所需要的外援。柏拉图救恩论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感官世界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感官界与观念界相对立,它是灵魂的囚牢,灵魂要从其中得释放;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观念的成分,因此可以提供唤醒沈睡中灵魂所需的诱因。上述关于柏拉图主义的一切同样适用于新柏拉图学派。

不过,对诺斯底主义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方案,因为他们不认为这个世界具有这种双重意义。从救恩的角度看来,这个世界只有负面价值,它就只是灵魂的囚牢。其中除了人类精神本身,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人想起高层世界。深陷物质世界的精神已经遗忘它来自高层世界,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唤回它的记忆。如果它要从沈睡中甦醒过来,就必须得到来自上面、高层世界的讯息。

救世主(σωτήρ)的重要性就在此,这也是最近似基督教之处。尽管诺斯底主义跟基督教互不兼容,尽管它的特点就是爱乐实观念,诺斯底派却自诩为基督教,更因为把救恩跟耶稣基督其人连结在一起而理直气壮。祂就是来自高层世界的使者,来到我们当中的至高神特使。祂穿过圣灵与我们这个世界之间的所有阶层,把救恩带给囚禁在物质中的灵魂。柏拉图思想中两个世界之间的χωρισμός就此消失;尽管伯劳丁努斯的格言:祂「不会从王的宝座上下来」,@108或许可以应用在诺斯底主义的至高神身上,但这句话的意义会因此大幅改变。伯劳丁努斯的意思是各个世界的界线依旧存在,虽然各种中介阶层已经融入柏拉图体系,这些界线还是划分得非常清楚。因此,圣灵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之间没有直接关联。诺斯底主义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认为即使至高神不会为要降临世间而离开祂的宝座,然而神圣救世主的来到已然让这个世界直接与圣灵的世界连结在一起。@109祂的降临表示不同层级的界线已经交融在一起,而且,必须强调的是:从上面交融在一起。这是爱乐实信仰的新元素。

@108Enn iv.8,4.

@109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例如:「于是〔福音〕来到现实世界,尽管没有任何事物从上面降临;万福的子也没有—–离开其居所。」Hippolytus,Elenchus vii.25,6.

这个新元素与爱乐实观念和爱佳泊观念之间的对立有何影响?诺斯底主义是否确实已经突破爱乐实的架构,而发展出真正符合基督教思想的救恩观?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要小心以免高估或者低估诺斯底救恩论里面的基督教元素。如果把诺斯底主义视为彻底的异教,跟基督教毫无瓜葛,或者最多只是表面上受到基督教的影响,那就是低估了。@110因为不但诺斯底主义救世主的名字是取自基督教;他们还自认为——各个诺斯底支派各有不同程度看法@111——是纯正的基督教。耶稣基督乃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祂完成所有在祂之前的先贤未能完成的使命,也就是带领被囚禁在物质中的灵魂升返神圣的家乡。对诺斯底派来说,祂就是独一无二的救世主,因此他们可以宣称自己是基督徒。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基督被诺斯底派视为救世主,就以为他们的救恩概念跟基督教一样,那就是高估基督教的份量了。整个诺斯底理论都建立在爱乐实架构上,而引进基督的前提是不可以毁坏整个架构。救恩的意义只不过是从物质的奴役下释放灵魂。更进一步说,在诺斯底主义里面的基督跟基督教的救世主不完全一样。祂比较像是诺斯底各支派的导师与启示者,以及诺斯底救恩之道上的先锋。严格说来,祂的使命是唤醒而不是拯救。被囚禁的人类精神已经具备上升到神圣境界的能力;它只需要被唤醒然后发挥作用。诺斯底派传扬 的不只是自我拯救而已,诺斯底派非常了解人类在这方面确实无能为力,而且如果没有救世主以及从上面来的信息,就不可能有救恩。另一方面,救世主能满足柏拉图主义里面美在感官世界中的功能。这两种学说的关键都在于如何唤起人类精神已经具备,但欠缺外在刺激就无法发挥作用的能力。我们应该可以有把握的说,诺斯底救世主的使命就是要担任人类自我拯救的先锋与典范。诺斯底主义把自我拯救和圣灵的拯救结合在一起,而以前者的成分居多。灵魂「藉着自身的能力」@112上升到天界。凡是不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是从一开始原本就不属于更高层世界的一切,即使从天而来的救世主也无法拯救。

@110参例如W.Bousset:Haupiperpleme der Gnosis,1907,pp.323ff.

@111E.de Faye正确的表示,我们应该说「众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s)而不是「诺斯底主义」。但此处,乃至整本书,所探讨的是诺斯底架构的一般特色,因此可以忽略个别差异。

@112…ὡς δύνασθαι δὲ αὐτῆς ἀναδραμεῖν,Elenchus vii.26,10;参vii.22,9.

在诺斯底派眼中,既然败坏就是精神与物质的不当结合,那么救恩就是要把两个元素切割开来,好让它们各自归回本来的适当位置。耶稣在救恩上的重要性就在于祂是这个切割与返本的开端。对诺斯底派来说,这使得耶稣的死具有特别的意义;其目的就是完成最终极的切割。祂的受苦不至于影响祂的灵恩本性,而是只影响较低层的肉体与物质,这些会藉着死亡返回其物质/实体的源头,而精神则得会得到自由并一飞而上穿过所有阶层到达至高神面前。@113每个人的精神层面被救世主唤醒后就一定会上升,并按照「从天坠落的将藉着祂上升」这个原则,@114经历跟祂一样的天路旅程。

@113Elench.vii28,8ff.

@114Elench.v.12,6:τὰ γὰρ, φησίν, ἀναωθεν κατενηνεγμένα κάτω ἀνελεύσεται δί αὐτου。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诺斯底的救恩之道所展现的是一种爱乐实的合一思维。这种途径是由下而上,κάτωθεν ἄνω。@115「万物都急于从下往上升,也就是从较低等事物发展成较高等事物。因为凡是高等事物都不会愚蠢到往低层下降。」@116这显然就是诺斯底主义的希腊化基础。

@115Elench.vii.22,8.

@116Elench.vii.22,16.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