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回首百年殉道血

第十章

义和团事件中殉道宣教士对中国之贡献

义和团事件引致八国联军侵占京津,订立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十款:「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载于《万国公报》第153册,1901年10月)。当时中国仍用八股试帖、开科取士,这一措施引起各地反对,尤其惩罚最重的山西省。然而当时一般平民百姓,能受私塾教育者其实不多,只是有钱人家才能享有这机会。当变革维新、崇尚西学之风气,在京津沿海一带盛行时,内地各省仍颇落后,只有宣教士们带来新的改变。

(一)教育事业

*普遍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当宣教士进入内地宣教时,常在宣教站开办学堂,对女性来说,往往是能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而且除了信徒子弟,就是贫寒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来就学。例如在太原府首位殉道者顾姑娘(请参阅第五章第二节)便是一位教师,在太原府宣教站主持女学堂的工作,教导十多个女生。当暴众投掷砖石、放火焚烧学堂时,她为了抢救两个学生而牺牲性命。而这两位死里逃生的学生在没有学堂保护下,即任人欺凌虐待,幸而最终获救,其中一位后来且能到京津接受高等教育。在当时的中国女性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现代教育(Modern Education)

在太谷县,孔子的第七十五世孙孔祥熙,因为到宣教士开设的医院治病,愈后便要求进入宣教站学堂。当时他父亲是一位私塾老师,已教导了儿子四年的四书五经,因为儿子好学,不得已让他进入西学,但此举实在令他儿子前途无限。

而当时作他老师的,正是两位宣教士:来浩德师母教授算术、初级地理、西洋史和自然科,贝如意姑娘则教授算术和初级代数,并且加上教授英语(请参阅第八章第一节)。孔祥熙完成了太谷学堂的教育后,升入北京通州潞河书院(North China College),继而留学美国,成为民国时代的政界要人。孔氏个人对中国的功过,就让历史家来评论(注一),但这位生在山西省内陆的少年能得到现代西学的栽培,这群殉道宣教士实在功不可没。此外在曲沃县的童教士,教授学生欧几里得几何学(The first book ofEuclid),让他们在家长及来宾面前讲解47条几何问题(请参阅第六章第十四节),亦是把现代化西学带进中国内地的表表者。

(注一)请参阅台湾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编:《传记文学》第四十六卷第一期(总272)及第二期(总273),1985年1月及2月,第18至28页和第85至96页,「孔祥熙任劳任怨上,下」二文,作者吴相湘。

*因材施教

在直隶永清孟鹤龄牧师开办的学堂里,有一位男生资质平庸,无法吸收课本上的知识,但孟牧师见他手艺不错,便培养他成为一个好木匠(请参阅第三章第二节)。这与当时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迥然不同。这位学生有了一技之长,后来还帮助孟牧师建造会堂和住宅。孟牧师所采用,是近乎西方工艺学校的教育方式。

*妇女识字班

当女宣教士向中国妇女传福音、教导她们看圣经时,才晓得大多数妇女都是文盲。因此很多妇女聚会其实是识字班,先认字然后读圣经,后来有不少妇女且能背诵圣经。

(二)医疗事工

1898年中国内地会月刊北美版《亿万华民》,有一篇文章呼吁基督徒医生和医学生前往中国宣教。当时美、加西国医护人员的比例,是每二百五十万人口中约有4,000名医生,但在中国则只有1名医生而已!一些偏远的县市,则连医院也没有,更何况医生。

*医院(Hospitals)

卫理森医生是自费来中国宣教的(请参阅第六章第四节)。当他看到中国那么缺乏医护人员,便出钱出力在平阳府开创了一间小型医院。这是山西省城太原府200英里外唯一的医院。他不仅设医院行医济世,并且还训练医学生,学习西方外科手术,把优秀的中国青年教导成才。

除了平阳府,山西省太原府(罗医生,请参閲第五章第三节)、太谷(宣教士训练出来的桑医生,请参阅第八章第一节),并直隶省保定府(罗子云医生和侯德祚医生,请参阅第四章第二节),都有医疗宣教士主持的医院,使中国内地也享有像京津沿海一带的医疗设施。

*诊疗所(Dispensaries)

除了正式持有医生执照者开办的医院外,宣教士还有在各处开设诊疗所,地点大都位于市中心,以方便人来就医。像在平阳府,卫医生还开办了两间诊疗所,也有受过医疗训练者主持,像寿阳的毕翰道牧师夫妇(请参阅第五章第七节),毕师母是护士,并且擅于做白内障的手术。还有在大同宣教站,有护士唐姑娘和女宣教士米姑娘合作,开办两间诊疗所,很多人来接受治疗,连府官太太患重病,也因唐姑娘而获痊愈(请参閲第六章第五节)。各地宣教站设立的诊疗所,为中国的平民百姓带来现代的医疗照顾,实在功不可没。

*救伤队(红十字会)的工作(Red Cross)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在山东烟台芝罘医院的稻惟德医生和护士饶姑娘,参与救护伤兵。他们的医疗队(请参阅第六章第十三节),也许就是中国最早期的医疗红十字会。

(三)社会服务

这群宣教士对中国社会,作出了有很多值得赞赏的服务,若非有他们的努力,很多封建时代的陋习也不易更改。

*妇女缠脚问题(Foot Binding)

(当时期北京上流女子缠脚的样子)
缠足女子
(缠脚的一般女人)

不少女宣教士进入中国人的家里,中国妇女常常争看她们的脚,因为是天然而没有缠脚的天足!对许多女宣教士来说,实在感到不礼貌、不恭敬。像汾州的贾侍理师母,便有这个经验(请参阅第八章第二节)。不少妇女信主后,第一件勇敢地争取的事就是放脚。来到宣教士学堂的女学生,也大多数是不缠脚的。1900年2月的《万国公报》第133册,内载「天足会」在1899年于上海开大会。可见沿海较早开放,而内陆仍然为这封建时代的陋习挣扎,也只有女宣教士们大胆地鼓励,才解除了中国妇女这枷锁。

*戒烟局(Opium Refuges)

清末吸鸦片之风给中国人带来极大痛苦,可谓祸国殃民。

吸鸦片最严重的首推山西省,内地会隰州的白守贞教士在1897年写下的一篇报告,力陈其引发的问题:「这对个人和社会,甚至国家,为害最大。本宣教区内,大多数家庭有鸦片烟和烟枪,无此烟具的家庭少之又少,并且一家中多人吸食,很少只有一两个人吸食而已。不仅是成人吸食,连未成年之男、女孩子,也因吸食而上瘾,甚至有母亲吸食时,还与婴儿亲嘴,把鸦片烟瘾传给婴孩!」(请参阅第六章第十三节)

宣教士设立许多戒烟局,极力帮助中国人戒除这恶习。在忻州的大英浸礼会牧师邸松夫妇是最早开设戒烟局的,而且见到很好的效果(请参阅第五章第八节)。邸牧师的好友法尔定牧师,同样在太原府设立戒烟局,亦见收获(请参阅第五章第六节)。贝格耨师母和席胜魔师母合作,在洪洞开设第一所女戒烟局,成绩斐然(请参阅第四章第四节),成了分办男、女戒烟局的先河。像内地会孝义宣教站,虽然由魏美例与苏梅兰两位姑娘主持,也开设男戒烟局,请男传道打理,女戒烟局则由她们负责,都有美好成绩(请参阅第六章第二节)。因此山西省内地会任何一处的宣教站,必定附有戒烟局,甚至常常在一所以上。

(席胜魔牧师的信)

戒烟成功最著名的是席胜魔牧师,故他的家乡洪洞宣教站就有十所戒烟局(请参阅第六章第十一节)。而席牧师自办的天招局,可算是中国人开设最早的戒烟局(请参阅第四章第四节和第六章第十三节)。本书内提及在太谷的刘凤池长老,本是书香世家、饱学之士,也像席牧师一样,吸鸦片到快倾家荡产时,才省悟过来进入宣教站戒烟,蒙恩归主得脱烟毒。他不仅成为太谷学堂的好老师,还做了教会长老、他也是第一个在教会会堂前殉道的人(请参閲第八章第一节)。

*赈灾(Famine Relief)

1877年至1879年,山西省长期干旱,酿成大饥荒。饥民以树皮、草和泥充饥,甚至出售妻儿,煑食尸体,约有九百万至一千三百万人死亡。当时有伦敦会、循道会、长老会和内地会等69位宣教士,一起参与华北四省救济灾民的工作,其中一位是内地会秀耀春教士(请参阅第三章第三节)。也因为这次的赈灾,开创了内地会太原府宣教站,把福音继续扩展至全省。

卫理森医生一家本在1900年初预定回国述职(请参阅第六章第四节),却为了当时山西省又来一次旱灾,出钱出力,赈济灾民。殉道前,他正预备把曲沃童教士起草、山西省宣教士们签署的赈灾宣言亲自带到太原府,请各宣教士签署,然后经京津一带让更多其他宣教士签署后,带回英国向欧美各地呼吁赈灾。巡抚毓贤把卫医生一家斩首,当时他口袋里可能还带着这一份赈灾宣言!可见毓贤给光绪帝的奏章说「陷害良民,洵堪痛恨」,是何等大的谎话!(请参阅第六章第一节)

(四)以赔款建立之山西大学

1901年5月29日,李提摩太、叶守真、文阿德三位宣教士在北京面见李鸿章,呈上(办理山西耶稣教案章程>。李鸿章实时答允,并命山西省沈敦和与众教士订约,其中第三条规定:

「罚全省银五十万两,每年交出的款五万两,以十年为止。但此罚款不归西人,亦不归教民,专为开导晋省人知识;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使官绅士庶子弟学习,不再受迷惑。请中西有学问者各一人,总管其事。」

据《义和团史料》之<退想斋日记》中,一位山西太原人刘大鹏的日记: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即1902年7月26日),太原府改书院为大学堂,设正主教一员,副主教一员,助教四员。分为四科:经一科,史一科,政治一科,艺文一科。四助教各司一科。肄业生一百八十八人。此外又延英国洋人名敦崇礼为西学主教,每月束脩五百金。于五月开学,洋教士亦于五月到省。肄业生每月薪水银四两。此当时之要政也。」

这就是山西大学依照章程的「实践记录」。

(五)庚子赔款与清华大学

第九章提及,1908年底美国总统按国会通过之提案,退还第一期之庚子赔款给中国。1909年考取了清政府游美学务处之第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便出发前往美国留学,其中有最著名、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

同年清外务部及学务部在京设立肄业馆,就近郊清华园建筑房舍。1912年,成立清华学校,分中等、高等科开班招生。各科学额及留美学生,均按照各省摊付赔款之数为比例。到了1916年改订计划,1921年后停招中等科学生,1925年起招收大学部学生,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归教育部直辖,设文、理、法、工四学院及研究院。其旧制高等科,至1929年亦一律结束,以后派遣留学生,由研究院中选拔,并取公开考试制度。

当梅贻琦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后,不仅学业有成,并且成为基督徒。梅贻琦自1915年留学回来清华任教,1931年荣任校长,到1948年任满。据一位清华校友之回忆,特别推崇梅校长:「历年来他把人人眼红的清华庚款的美金,分文都用在校务上。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界中,千百年来有一种传统和极普通习俗,就是公私不分,公帑私占,在这种恶风之下,梅先生······能如泥污中的一支清荷,一文不沾,怪不得当时的社会上,都敬他有『两袖清风』的美德,这是他爱清华的事迹。」(二)清华也因此能从一个单纯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为中国第一流高等学府。缅怀殉道之宣教士们早年在中国各处兴办中西教育,而终于有中国基督徒能继其遗志,成全他们的心愿。

(注二)「清华校长梅贻琦」,《恩福》第七卷第一期,2007年1月,第12页。

(六)山西省太谷铭贤学校

在山西省太谷和汾州两地殉道之宣教士(请参閲第八章第一、二节),均毕业于美国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当他们殉道的消息传回美国后,公理会副主席詹先生*(D.Willis James)出资,在大学校园西端的铁磐广场(Tappan Square)建立了一座纪念门(Memorial Arch),于1903年5月14日由金校长*(President King)揭幕。

*创办铭贤学校

据Oberlin in Asia一书第二章「从1908年到1937年铭贤学校之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Xian Schools,1908—1937)」,叙述铭贤学校是这样开办的:

「只有纪念门和再接续山西省的宣教工作,好像还不足以表达对殉道者的怀念,便有在山西省兴办学校继承他们心志的建议萌芽。加上在校园内德富士师母(Mrs.Lydia Lord Davis)和卫禄义师母(Mrs.Alice Moon Williams)两位遗孀及孩子们,并其后负笈攻读之两位劫后余生基督徒孔祥熙和费起鹤等之来美(注三),终于在1908年1月30日成立了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简称欧柏林山西(OSMA),即中名『铭贤社』,由金校长任主席。开始以山西日(Shansi Day)筹款,与在山西省的宣教会合作办学。其后在1920年,由何先生*(Charles Martin Hall)之遗产中获赠七十五万美元,为最大笔之捐款。」

(注三)据Two Heroes of Cathay之作者麦美德姑娘(Miss Luela Miner)所言,他们二人来美留学,是运用出售该书所得之款项的。除经济外,麦美德姑娘还为他们两人赴美的签证多方奔波。惟因美国海关坚持所办学生签证手续不对,经长达一年又四个月,官方往来十多项文件,方才获准入境上学。请参閲Oberlin in Asia第20页及台湾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编:《传记文学》第四十七卷第六期(总号283),1985年12月,第72至79页,「孔祥熙费起鹤赴美求学被拒入境经过」,作者周谷。

(捐给铭贤学校巨款之美慈善家Mr.Charles Hall 照片)
(孔祥熙在美留学时照片)

孔祥熙在1906年从欧柏林大学毕业后,即入耶鲁大学研究院一年。1907年应欧柏林大学有关人士之邀请,返回太谷办学。而当时孔祥熙学成归国,虽接到各方更优厚的聘书,均遭他一一婉拒。「铭贤学校」之命名(注四),是以纪念庚子年为道殉难中西先烈之意。(笔者按:取自《铭贤二十周年纪念》特刊上之「铭贤史略」一文)也正如铭贤校歌的第一句:「高山仰止,大行东延,成仁取义,铭我前贤。」当时孔祥熙回到太谷,只有一间男校36名学生,和一间贝露女校之女学生(注五)。

(一封自铭贤学校寄出的信)

(注四)本页和末页刊登之铭贤学校和善胜医院信封是钟嘉乐牧师珍藏,蒙允准复印,谨此致谢。钟牧师现任华福常委会副主席、香港区委会主席、香港基督教联会出版部长、及圣公会主诞堂牧师等职。

(注五)贝露女校是贝如意姑娘(Miss Susan Rowena Bird)和露美乐姑娘(Miss Mary Louise Partridge)开办之女学堂(请参阅第八章第一节)。

*铭贤学校校史

美洲铭贤校友会发出之《美洲铭贤校友会简报》中,曾载有「铭贤学校校史(光绪卅三年至民国二十九年)」一文,兹节录如下:

「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历1900年)美国欧柏林大学学生在晋传教者率皆殉道。卅三年(1908年)该校在美成立铭贤社;本校即于是年由孔祥熙博士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亦名曰铭贤。所以借社名以名之者,欲以本校作诸先烈之永久纪念也。

本校初设于太谷南关之明道院,仅一小学耳。经费奇窘,应付艰难,以博士惨淡经营,始得渐次增设中学班级,并以明道院地址狭隘,不便扩充,几经筹措,始得迁入城东孟氏花园,即本校今之太谷校址也······

六年(1917年)增设大学预科····

十年(1921年)秋杭氏(Hawley)捐建立楼房落成,颜曰杭氏楼(Hawley Building)

十三年(1924年)田氏(Fairfield)韩氏(Hemingway)捐建之二楼先后落成,分别颜曰田氏楼(Fairfield Building)和韩氏楼(Hemingway Dormitory)….·.

十八年(1929年)春接收太谷南关贝露女校,改组为本校初中女子部并呈准立案。为培养实用人才,裁撤大学预科,创设农科······

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间为应经济建设需要,决定添设私立铭贤农业专科学校······

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间······四川金堂县······移居后除中学及小学两部更加充实外,农业专科学校亦继续筹备开办·····专科学校关于教务方面之组织,暂定为工农两科,工科暂分织染、机械、化学工程三系,农科暂分畜牧、垦殖、农业工程三系······

······七七事变以后,晋省学校,除汾阳铭义中学之一部分外,其能转迁出者,仅铭贤一校耳······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四日于四川金堂曾家寨铭贤学校。」(其他有关铭贤学校,请参阅第八章第一节)

*遗孀孤之参与铭贤学校

在《铭贤二十周年纪念》特刋里,有一帧相片下面写着:「多方维护本校之三女友:右为卫夫人、中为贺女士、左为德夫人。」卫夫人就是殉道的卫禄义牧师之遗孀,德夫人是德富士牧师之遗孀,贺女士是忠心的美国董事会成员。

(多方维护铭贤学校之三女友,左德师母·右卫师母,中贺姑娘。)

德富士师母是铭贤学校的毕生支持者,除了担任铭贤在美国之理事会成员(Board of Trustee)外,从1926年至1941年,还一直是欧柏林大学差派学生到铭贤教授英语之执行秘书(Executive Secretary)。

1918年德富士牧师之幼子路易*(Lewis)年21岁,来铭贤担任英语老师一年。翌年长他一岁的哥哥约翰(John)也来教授英语。当时工作期限是两年至三年,他们兄弟二人带着爱回到父亲殉道的地方,在他的墓园旁继续为中国人服务!

(右方第一人是路易,中间是约翰。)

*铭贤百年华诞纪念会

自铭贤学校创办后,与美国欧柏林大学铭贤社在经济上和人事上有紧密的连系,又有欧柏林大学提供许多优秀师资,学校有圣经科和集会,成为山西省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像德富士牧师一家,承先启后的以基督的爱来造福太谷一带的人。

据《美洲铭贤校友会简报》第33期,李会长报导山西农业大学已同意,2007年8月26至28日联系世界各地铭贤校友回到今山西农大原铭贤校址,举行铭贤百年华诞纪念会。想白发苍苍的一群海内外游子,旧地重游,感触良多。重唱「成仁取义,铭我先贤」之歌,回首百年殉道血,也是感人肺腑的(注六)。

(注六)2007年6月出版之《美洲铭贤校友会简报》第34期,附有李长华会长之「从太谷到金堂—铭贤南迁漫笔」一文及五篇附录,图文并茂,对铭贤学校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笔者除用《校友会简报》外,更从李会长借来了The Oberlin Band,及餽赠《太谷公理会四十年史略》二书,蒙他嘱咐使用图文,始能完成本书第八章第一、二节。

(七)善胜医院(Wilson Memorial Hospital)

1900年7月9日卫理森医生(Dr.Wilson)、太太芝婷*(Christine)和襁褓中的幼子亚力*(Alexander),一家三口在太原府为主殉道后(请参閲第六章第四节),卫医生的弟弟罗拔*(Mr.Robert Wilson)以德报怨,捐赠了一大笔款项,要求内地会在平阳府(今之临汾市)兴建一所「卫医生纪念医院」(Wilson Memorial Hospital中文取名「善胜医院」),来纪念哥哥一家。

内地会从1902年起招募医生,但却一直找不到人选,直到1906年夏才来了一位英国宣教士柯维忠医生(Dr.John Cecil Carr)。当时主持平阳府内地会宣教站的李鸿懿教士(Mr.Henry Lyons),早已买下一大块地,原址是一些残旧寺院和破烂房屋。1907年秋才将近三亩的土地围起来正式动工。1908年5月7日,山西省内地会监督陆义全牧师(Rev.A.Lutley)来主持奠基礼(请参阅第六章第十一节)。在基石上以中英文刻上:「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约翰福音十章10节)。

*为平阳府人民服务的医院

1909年2月中旬,善胜医院投入服务。这座新医院的中央是诊疗中心,有一个宽敞的礼堂可作传福音之用,旁边连着一个候诊室,有18英尺宽30英尺长,可以容纳120至130人。此外还有诊疗室、手术室、药房和病理室。中心朝南,所有窗口都有飞檐,檐上刻有各种具中国色彩的鸟兽花卉。医院的北面是内院,从外面沿着一长廊进来。东西两面都是空地,预备将来扩展用。走廊和内墙都有圣经故事的壁画。此外还有许多单人病房治疗留院病人,又有两个专为戒毒者设立的禁烟房。

这座为纪念卫医生一家「以善胜恶」的新医院,在他们殉道九年后得以在平阳开办。本城的府官、达官贵人、名流士绅、商人及各阶层的人都来参加开业典礼。

女宣教士和姊妹们分别招待女宾,包括县长夫人及各官绅太太。这样,平阳府各行各业人士,便有了一座完善的新医院了。成全了卫医生遇害前一向之心愿,像赈灾工作一样,帮助平阳府周围的人。

(八)历史学家的结论

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徐绪典,在《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一书中,写了一篇论文「从教案到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轨迹」,谈及基督教宣教士的工作,所下的结论与本文所提的完全吻合。兹抄录如下:

「西方的宗教是在欧洲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素质中发展起来的。当它被移植到中国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这种冲击,对古老的封建帝国,势所必然地要引起震荡和反馈,影响极为深远。

有些修会和差会,特别是某些基督教的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忠于基督教教义,为中国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们举办各级学校,培养新人才,开医院,引进西方先进医学技术,救死扶伤,开报馆,介绍西方文化和世界形势,翻译西方学术著作,宣传改革,所有这些活动,都对当时中国社会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有不少传教士的活动为中外人民的友谊奠定了基础。」

(初到善胜医院穿着中国服装的金医生与柯维忠医生(中坐)及医院职员合照。)
(中国朋友到开封火车站为卡尔医生(柯维忠Dr Carr)与家属送行。河南,中国,1910。)
(金品三医生)

资料来源

(1)China’s Millions,North American Edition,Toronto:China Inland Mission.中国内地会月刊北美版《亿万华民》。1898:136.

(2)Brandt,Nat.Massacre in Shansi,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4.p.84.

(3)Carlson,Ellsworth C..Oberlin in Asia:The First Hundred Years1882-1982,Oberlin:Oberlin Shanxi Memorial Association,1982.p.19.

(4)Miner,Luella.Two Heroes of Cathay,New York:Fleming H.Revell Co.,1903.

(5)廖一中主编。《义和团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74页,「庚子赔款」,276页,「美国首先退还赔款」。

(6)林乐知主编。《万国公报》。取自清末民初报天刋丛编之四,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30)第133册,1900年2月,第19082—19084页;(32)第153册,1901年10月,第20510—20514页。

(7)孔祥云编著。《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第21—36页。

(8)黄锡培着。《舍命的爱》。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出版社暨海外基督使团,2006。第252—267页。

(9)戴存义师母原著,刘翼凌翻译。《席胜魔传》。香港:证道出版社,1978年第九版。

(10)恩福基金会。《恩福》第七卷第一期,总22。美国加州:恩福基金会,2007年1月。第12页「清华校长梅贻琦」。

(11)舒新城等主编。《辞海》。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48再版。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共二册。<退想斋日记(选录)》,第822页。

(13)铭贤二十周纪念册委员会。《铭贤二十周纪念》。上海:中华书局,1929(图片是费云皋C.H.Fey,即费起鹤题字)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北京:中华书局,1998,全六册。第三册,第611—613山西省大学一事。

(15)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第181—193页「从教案到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轨迹」。

(16)台湾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编。《传记文学》第四十六卷第一期(总272)及第二期(总273),1985年1月及2月,第18至28页和第85至96页,「孔祥熙任劳任怨上、下」二文,作者吴相湘;第四十七卷第六期(总号283),1985年12月,第72至79页,「孔祥熙费起鹤赴美求学被拒入境经过」,作者周谷;第四十八卷第三期,1986年3月,第113页,「关于费起鹤先生」,作者李琴;第四十九卷第一期(总290),1986年7月,第117至122页,「清华与我—贺清华大学七十五岁」,作者孙观汉。

(蒙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即铭贤社)及欧柏林大学档案室批准使用本章之相片;谨此致谢。)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